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2739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8.4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docx

外办党组中心组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

外办党组中心组2011年第十一次学习辅导材料

学习时间:

2011年11月4日上午9:

30

学习地点:

办会议室

主讲人:

王强

内容:

解读“江苏精神”,提振文化改革信心

目的:

了解和掌握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文化体制改革《决定》和江苏省委11届12次会议精神,重点是江苏精神的理解和把握。

辅导提纲:

一、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的三组新亮点

  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理论上有“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等新的概括,在政策上有“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等新突破,在举措上有“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等新实招。

这些新概括、新突破、新实招是未来文化工作的重要指针。

为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新亮点,我们摘选了有关重要论述,并请专家加以解读。

 一、理论上有新概括---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

  人无魂,萎靡不振;国无魂,沉沦衰落。

  

  六中全会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

这个理论新概括既突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极端重要性,也突出了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的关键所在。

人若无魂,必然落魄迷茫、萎靡不振;国若无魂,则必然散乱无序、沉沦衰落。

而一旦抽掉这个“精髓”,那种文化既不会是“先进”的,也不会是“社会主义”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以如此重要,是因为这个体系的四层含义都是决定国运的灵魂。

“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是中国共产党制定方针政策、战略规划的理论之魂;偏离这个理论之魂,思想文化就会出现混乱,决策布局就会迷失方向。

“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引领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旗帜之魂;丢掉这个旗帜之魂,就无法想象为什么仅仅经过60多年的奋斗,中国就迅速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一跃而成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举足轻重的世界大国。

“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增强全国各族人民凝聚力和创造力的团结奋进之魂。

没有这个团结奋进之魂,中国就不可能彻底扭转四分五裂、一盘散沙的局面,就不可能出现热爱祖国、民族和睦、精神振奋、锐意创新的生动局面。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国民道德规范之魂。

没有这个道德规范之魂,人们的思想、情操、品格、言行就会失去修养方向和心理约束,社会就会丧失是非、真假、对错、美丑、荣辱的鉴别标准,文学艺术作品就不能引领社会积极、健康、向上。

  总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确实是兴国之魂,只有切实把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文化强国战略的根本任务认真抓好,我们的国家、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文化才能方向明确、思路对头、朝气蓬勃、充满活力、大发展大繁荣。

  亮点有七个:

  1.文化是民族的血脉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

(《决定》第一部分)

  2.精神空虚不是社会主义

  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

没有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

(《决定》第一部分)

  3.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

(《决定》第三部分)

  4.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创作生产更多无愧于历史、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是文化繁荣发展的重要标志。

(《决定》第六部分)

  5.文化产业是重要途径

  发展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满足人民多样化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途径。

(《决定》第六部分)

  6.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

  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

(《决定》第七部分)

  7.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

  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是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根本保证,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内在要求。

(《决定》第九部分)

二、政策上有新突破---把文化改革发展成效纳入考评体系

“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考核评价体系,作为衡量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这是《决定》确定的一项约束机制、一种制度安排。

有一种硬性的考评机制,就必然会促使各级政府、各级领导认真地、均衡地考虑文化的发展,既要考虑人民群众物质上、生活上的改善,也要考虑精神生活的改善,两方面均衡发展才是可持续发展。

文化是一种在实践中获得、反过来又指导、规范实践的日趋丰富多样的价值信仰系统、认知系统和审美系统。

文化引导人类不断地超越现象、个别和当下,进入本质、普遍和久远,是人类的意义之源、力量之源和秩序之源。

任何精美的文化总要弥散性地承载于物之上。

因此,文化也可以进行数量上的描写和描述,是可以考评的。

当然,真正关乎精神、道德、信仰、价值的东西,不大像经济数据那么容易考评,但还是可以建立一系列新的有弹性、能够大致衡量成效的标准。

把文化改革发展纳入科学发展考评体系,本身就是一种创新、一个新的开始。

 

亮点有六点:

  1.公共文化产品纳入预算。

把主要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项目、公益性文化活动纳入公共财政经常性支出预算。

(《决定》第五部分)

2.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

加强社区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把社区文化中心建设纳入城乡规划和设计,拓展投资渠道。

(《决定》第五部分)。

3.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通过兴办实体、资助项目、赞助活动、提供设施等形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决定》第五部分)。

  4.鼓励城市对农村文化帮扶。

建立以城带乡联动机制,合理配置城乡文化资源,鼓励城市对农村进行文化帮扶,把支持农村文化建设作为创建文明城市基本指标。

(《决定》第五部分)

  5.鼓励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

鼓励有实力的文化企业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培育文化产业领域战略投资者。

(《决定》第六部分)

  6.对非遗项目实施税收优惠

  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鼓励文化企业和社会资本对接,对文化内容创意生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经营实行税收优惠。

(《决定》第七部分)

  三、举措上有新实招----发展网络文化是重要任务

  《决定》中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现代传播体系、农村文化建设等均提出一系列新举措,其中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网络文化建设。

如何正确地认识、科学地建设、创造性地运用和有效地管理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使其成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生力量,是当代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个重要课题。

  首先,网络文化、数字文化、信息文化,是对东汉蔡伦造纸、形成“纸制文化”传播形式以来的历史性飞跃。

其次,网络文化的多元、多样、多变特点非常突出。

既然如此,要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我们就理所当然地要大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这既是政治责任,也是历史使命。

  我们发展中国社会主义网络文化,一要大力发展社会主义网络民主文化,把党务公开、政务公开、公共财政经费公开,在网络上大力发展,让人民群众监督党员干部的从政行为,监督各级党组织和政府的政务行为,建设勤政廉政的政党和政府。

二要利用网络文化平台,积极推进文学、艺术、音乐、影视等各方面文化艺术作品的创造,推动社会主义网络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三要利用网络文化平台,“走出国门”,积极宣传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新成果,进行广泛的国际间的文化艺术交流,不断提高中国社会主义新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亮点有七处:

  1.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

深入推进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实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普及计划,加强重点学科体系和教材体系建设,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加强和改进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决定》第三部分

  2.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

整合有线电视网络,组建国家级广播电视网络公司。

----《决定》第五部分

  3.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

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示范引导作用,推进学科体系、学术观点、科研方法创新,重点扶持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研究项目,着力推出代表国家水准、具有世界影响、经得起实践和历史检验的优秀成果。

《决定》第三部分

4.构建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

以党报党刊、通讯社、电台电视台为主,整合都市类媒体、网络媒体等宣传资源,构建统筹协调、责任明确、功能互补、覆盖广泛、富有效率的舆论引导格局。

---《决定》第四部分

  5.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

实施网络内容建设工程,推动优秀传统文化瑰宝和当代文化精品网络传播,制作适合互联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传播的精品佳作,鼓励网民创作格调健康的网络文化作品。

---《决定》第四部分

  6.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

要继续实施“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和文化名家工程,建立重大文化项目首席专家制度,造就一批人民喜爱、有国际影响的名家大师和民族文化代表人物。

《决定》第八部分。

  7.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高端紧缺文化人才培养计划,搭建文化人才终身学习平台。

鼓励和扶持高等学校和中等职业学校优化专业结构,与文化企事业单位共建培养基地。

----《决定》第八部分

二、解读新时期“江苏精神”

伟大的实践呼唤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催生伟大的实践。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社会迅速发展的伟大成就充分表明,江苏大地蕴含着的“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精神、“三创”精神等都是江苏发展的精神火炬,是激励全省干部群众开拓创取、不断前进的精神动力。

当前,江苏正处于“全面小康”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跨越的历史新时期,更需要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时代精神,铸造推动科学发展、推进“两个率先”的“精气神”。

(一)新时期江苏精神诞生:

“三创三先”,江苏发展之魂

  “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委会确定新时期江苏精神,由“三创”深化拓展为“三创三先”。

  为何要对新时期江苏精神加以丰富、拓展和提升?

这12个字怎样从海量的征集意见中脱颖而出?

它代表了什么含义?

  1.“海选”收到6300多条应征稿件

  4月2日,省、市各主要媒体刊发新闻:

即日起,省征集小组在全省范围公开征集拓展提炼新时期江苏精神表述。

  征集小组有关人士对记者说,此举是省委为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六个注重”的重要指示,特别是注重加强文化建设的新要求,充分发挥先进思想文化的引领作用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

当前,江苏正处于全面实现小康并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的重要时期。

推进“两个率先”是一个历史过程。

这个过程,不仅是一个物质建设进程,也是一个思想建设进程;不仅应该建成现代产业体系、现代城镇体系,而且应该塑造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江苏精神”。

罗志军书记在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报告中特别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大地上正是有了“四千四万”精神、张家港精神、“昆山之路”精神和“三创”精神,才有了一个又一个的发展奇迹。

进入新时期,对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既要继承好、弘扬好,又要不断地加以丰富、拓展和提升,铸造出新时期江苏精神。

  新闻媒体快速行动、报台网联动,《新华日报》开辟专栏推出评论、中国江苏网开设征集网页、江苏手机报开通信息接受平台。

全省上下、社会各界踊跃投稿,自发投稿占总数90%以上,一些来稿以家庭、部门为单位酝酿报送。

特别令人感动的是住在福利院的离休老干部何健男看到征集消息后,深思苦虑至凌晨三点,专函报送省委主要领导。

首轮征集短短15天内,收到各类稿件6300多条,其中省内占85%,外省占15%。

  应征稿件有专题报告,有网评文章,有长篇信函。

一些稿件不仅提出了简约凝练的概括表述,还进行了详尽的阐释论证。

  征集小组对征集稿件认真分类归纳梳理,电脑软件检索显示,出现频率较高的词汇主要有:

创新创业、率先领先、崇文重教、开拓奋进、开明开放等。

其中,“创新”893次,“率先争先领先”561次,“开明开放”509次,“创优”466次,“创业”453次,“崇文重教”296次。

经过筛选,从6300多条中初选500条,从500条中遴选200条,从200条中精选50条,为专家论证提供了基础。

  2.层层遴选,分析论证。

  在初步归纳整理50条的基础上,征集小组组织省社科联、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等单位10多位专家学者,集中时间反复分析论证。

  经过深入讨论,专家们一致认为,新时期江苏精神是江苏发展之魂,是从“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引领旗帜,是全省人民共同奋斗的精神动力。

深入拓展新时期江苏精神,要集中体现继往开来、坚持“两个率先”、在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总要求。

具体讲,可以概括为四个“必须”:

必须体现时代要求、特征和风貌,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必须体现我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目标要求与战略内涵,具有前瞻性引领性;必须体现江苏优秀文化核心价值,涵括区域精神内涵,具有继承性标志性;必须体现大众化,具有好记易懂的通俗性传播性。

  按照上述原则,专家们反复推敲征集中出现频率较高的词句,对重点条目深入研究和归纳提炼,最终初步选出10条表述。

这10条表述有的是依托“三创”精神拓展提升,有的是根据江苏优秀历史文化归纳整合,有的是紧扣江苏“两个率先”发展要求概括提炼。

  从8月初开始,组织了第二轮征集,主要是征求对初选10条表述的意见。

省主要媒体和省辖市媒体同步发布,10条表述排序不分先后。

中国江苏网增设专栏,开通网络投票,设置网民留言版。

还专门发函征求10位先进典型、10位县(市、区)主要负责同志、10位乡镇书记、10位街道书记、10位企业和高校负责人以及部分老同志老领导意见。

  网络投票总数超过50万人次,每条表述都有不少人赞同支持,列前5位的是:

“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开放开明开拓、创业创新创优”;“吴韵汉风、诚信开明、江海情怀、博爱包容”;“创新领先、创业率先、创优争先”;“崇文重教、务实创新、和谐致远”。

专函征求50位代表意见,大多数建议选择“三创三先”内容。

  3.“三创三先”众望所归

  回头看,这次征集既是一次深入拓展新时期江苏精神的过程,也是一次凝聚民心、集中民智、激发民力的过程。

 

  在征集过程中,意见最为集中的是“三创”精神传颂多年,已得到广泛认同,体现了江苏人的现实精神状态,新时期江苏精神应当在“三创”基础上进行拓展,有的建议增加“争先、领先、率先”,突出党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殷切要求,既立足现实,又面向未来;有的建议增加“开放、开明、开拓”,体现江苏历史文化传统,反映江苏人开放的胸怀、开明的境界、开拓的气魄;还有的建议“吴韵汉风、诚信开明、江海情怀、博爱包容”,“吴韵汉风、江海情怀”体现区域历史文化内涵特征,“诚信开明、博爱包容”既是历史人文传统,也是现实生活中需要大力倡导的精神要素。

  三类表述各有长处和特点,都有一定群众基础,专家组经过反复梳理比较,参照社会推荐,认为“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最为贴切恰当。

为什么选择“三创三先”?

  一是从表述内涵导向看。

“三创三先”既体现了江苏人的现实精神状态,又体现了未来发展要求,两者相互贯通,有机统一,指向鲜明。

二是从表述认同程度看。

首轮征集中创新创业、率先领先等词句出现频率位居前列。

第二轮征集网络投票,“三创三先”两种表述相加,投票数超过13万人次,位居第一。

50位各界代表也大多数赞同“三创三先”内容。

三是从易记易懂易传诵看。

整个表述两句12字,可简称为“三创三先”,通俗易懂,简练激越,音律和美,琅琅上口。

  综合考虑各方面情况,征集小组向省委推荐“三创三先”为深入拓展新时期“江苏精神”表述,省委高度重视,多次听取情况汇报,提出指导意见,省委十一届十二次全委会正式确定。

  

(二)新时期、新阶段、新任务需要新精神

  从“三创”到“三创三先”是时代发展的客观需求。

精神来源于实践,不同的社会实践会产生不同的精神,不同历史阶段、历史时期的重大社会实践也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新的精神。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以“三创”精神为动力,江苏在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为总体建成全面小康,向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精神。

当前,江苏全省总体上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站在了新的起点上,正处在从“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重要历史时刻,面对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一崭新的、艰巨的、在全国具有开拓性的历史任务,迫切需要与新时期、新任务相适应的新的时代精神的引导和鼓舞,需要在原有精神上进行深化与拓展。

在经过广泛征集基础上,提出的“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精神,反映了江苏广大群众的意愿,把握了江苏科学发展中的时代脉搏,切合了江苏“两个率先”的实践需要。

  全面建设小康和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江苏发展互相联系、互相促进、前后衔接的两大历史阶段和两大标志性目标。

在改革开放初期,面对相对薄弱的经济社会基础,发展的方向和方式都要逐步探索,正是凭借着艰苦创业打基础、勇于创新走新路、全力创优争一流的精神,不仅实现了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升,更为江苏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从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的跨越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过30多年的改革与发展,江苏肩负着中央寄予的“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殷切期望和人民群众的期盼,发展的目标任务明确、方式路径清楚,正要求我们在“创业创新创优”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争先领先率先”具有江苏典型特征的新时代精神,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开创江苏科学发展新局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再创一个黄金发展期。

  1.“三创三先”,江苏优秀文化与现代化实践的深度结合

  “三创三先”精神体现着江苏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

江苏大地具有独特的人文素质,历史上的江苏不据中原之利,却自隋唐以后就担负着中华文化灿烂发展的经济基础,形成了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不甘落后的精神文化;明清两朝时江苏更是商业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昌盛,经济、文化均在全国领先;再到近代率先吸收接纳西方现代文明成果,在思想文化上和产业经济上均开中华民族近代文明之先,无不反映出江苏以创求先、以先促创的地域先进特质和优秀文化传统。

  “三创三先”精神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江苏人民精神风貌的凝练。

无论是当年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时苏南农民“踏遍千山万水、吃尽千辛万苦、说尽千言万语、排除千难万险”的“四千四万”精神,还是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形成的争创一流的张家港精神、勇于争先的昆山之路精神、华西精神等,都是“三创三先”精神在江苏改革发展不同历史阶段的生动表现和典型阐释。

  “三创三先”精神内核早已被江苏广大干部群众认可接受。

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改革开放以来鼓舞和引导江苏全省干部群众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宝贵精神财富。

在这种精神的鼓舞下,江苏人民奋勇创业、努力争先,经济快速发展,城乡面貌发生巨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和谐社会建设结出丰硕成果。

“三创三先”精神正是这种新时代精神的集中凝结,已经成为江苏的发展之魂。

  2.“三创三先”,引领江苏人民在新起点上开创新局面的精神火炬

  “三创”又深化拓展为“三创三先”,顺应时代、适应任务,增加了内涵、强化了力度,有助于进一步凝聚力量、鼓舞人心,是时代精神的升华,是江苏由“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跨越,在新起点上开创科学发展新局面的精神火炬。

  在“创业创新创优”精神中,一个“创”字凝聚改革开放的时代性要求,生动地体现了江苏改革发展“走新路、开新局”的时代性要求。

同时,“三创”精神也蕴含精神动员和工作务实的要求,大力弘扬了以艰苦创业、自主创业、全民创业为主要内涵的创业精神,以思想解放、敢冒风险、与时俱进为主要内涵的创新精神,以争先进位、勇于攀登、争创一流为主要内涵的创优精神。

  “争先、领先、率先”精神更是对改革开放30余年以来江苏城乡在工作实践中呈现出的目标取向与发展理念的集中凝结,突出的是一个“先”字。

“争先”体现为一种主观主动的积极进取意识,是主动进取、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精神状态和追求。

“领先”作为引领发展、领风气之先,体现了江苏一直保持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的使命意识,也体现了江苏在改革开放中各项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领先状态。

“率先”首先是中央对江苏发展的整体要求,更是江苏改革开放以来由全面小康到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两个历史阶段的战略目标定位。

“三先”精神使“三创”精神得以进一步升华,契合了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需要和时代要求。

  “三创三先”精神是对“三创”精神继承,更是当前江苏发展面对新时代、新阶段、新任务,对“三创”精神的拓展与提升。

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三创”的实践过程,也是“三先”的实践过程;江苏将要更多地面对国际竞争的压力,率先遇到发展中的难题,没有勇于争先、敢于领先的精神、意念与勇气,既无法应对全球化的竞争与挑战,也难以推进“三创”实践,也难以完成中央对江苏由第一个率先向第二个率先跨越的战略任务。

  “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新时代精神,上合中央对江苏发展的定位要求,下应江苏人民追求发展的期盼,是引领江苏人民实现基本现代化的精神火炬。

如今,江苏的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要大力培育和弘扬“三创三先”的新时期江苏精神,让“三创三先”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进一步提振科学发展的“精气神”,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事业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鼓劲加油。

 

 (三)向“第二个率先”迈进的引领旗帜

  “创新、创业、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简称“三创三先”)是对新时期江苏精神的高度新概括。

这一新概括充分体现了一种继往开来的文化延续性和开拓性,是站在“两个率先”时代背景下,对7800万江苏儿女的新要求。

  “三创”与“三先”相得益彰,它既可以体现合二为一“创先”的一般性精神要求,更能充分体现江苏地域精神的特殊要求。

从其特殊性看,它包涵了江苏人民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建设新江苏的社会实践内容,贯穿着“两个率先”宏伟的目标性要求、“六个注重”的实践性要求。

它将历史的继承、现实的关怀、未来的引领高度统一。

 1. “三创三先”是江苏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引领性要求。

  中央历任领导对江苏的发展都寄予了厚望,多次明确要求江苏要发展得比全国快,要为全国发展大局多挑重担、多作贡献。

今年全国人代会期间,胡锦涛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了“六个注重”的新要求。

省委十一届十次全会作出了贯彻“六个注重”、实施“八项工程”、推进“两个率先”的新决策新部署。

争先,是江苏改革开放以来形成的鲜明精神特质,体现为主动进取、奋发向上、不甘落后的意识和精神状态;领先,既是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工作定位,又是一种引导和行为过程;率先,是中央领导对江苏发展的目标要求,也是江苏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实践追求。

而这一切的“先”路径,历经十多年的传诵,不仅已成为江苏人的文化共识,也在全国范围形成了较大较好的影响的“三创”精神。

这种以创业为基础、创新为灵魂、创优为追求,以争先领先率先为步伐的精神,突出了党中央对走在新一轮科学发展前列、在新起点上再创一个新的黄金发展期的期待,是实现江苏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精神导向。

  2.“三创三先”是江苏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前瞻性要求

  “三创三先”吻合了江苏“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的期待。

在新一轮竞争中,江苏要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和方兴未艾的快速发展时代赢得发展先机,必须坚持率先发展。

在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江苏有基础也有条件率先发展、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

江苏率先实现现代化,不仅需要现代产业体系的支撑和建立,而且需要有利于科学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精神”动力。

“三创三先”的江苏精神既体现了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又揭示了实现理想目标的途径。

在实现“两个率先”的实践活动中,把精神的力量转化为物质的力量,是一个由精神文化向实践、从理想到现实的转化过程。

这一精神不仅吻合了中央对江苏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