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艺基础讲义.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2992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6.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陶艺基础讲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陶艺基础讲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陶艺基础讲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陶艺基础讲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陶艺基础讲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陶艺基础讲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陶艺基础讲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陶艺基础讲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陶艺基础讲义.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陶艺基础讲义.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陶艺基础讲义.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陶艺基础讲义.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陶艺基础讲义.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陶艺基础讲义.docx

《陶艺基础讲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陶艺基础讲义.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陶艺基础讲义.docx

陶艺基础讲义

陶艺基础讲义

授课教师:

余莺姿

先修课程:

素描、色彩、造型基础1

课程基本目的:

1、本课程主要是训练学生初步掌握陶艺成型的方法及工艺特点,培养学生对现代陶艺的认识和在此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创造性思维,并结合生活,通过手工成型等陶艺技法,注入思想观念于作品中,创造出反应时代特征的艺术作品。

.

2、掌握陶艺基本理论和创作思维方法。

3、基本掌握陶艺中的手工成型制作方法和泥的性质。

4、培养学生对陶艺的欣赏能力。

5、培养学生的创作能力。

课程的基本要求:

1、了解陶瓷的泥性特点,具备一定的陶瓷工艺知识。

2、能够基本掌握陶瓷成型的几种创作方法。

3、作品的创意和形式风格的形成。

4、陶艺中形、色、质、意的和谐统一。

课程的基本内容:

1、陶艺的历史沿革。

2、现代陶艺发展状况及代表陶艺家作品欣赏。

3、现代陶艺的各种艺术表现形式。

4、陶艺的工艺基本知识。

5、陶艺的各种成型方法:

1拉坯成型

2盘筑成型

3捏塑成型

4泥板,泥片成型

5模具印坯成型

6综合成型

6、陶艺的各种装饰方法:

1陶艺肌理装饰

2釉上、下彩绘装饰

3刻花、划花装饰

4绞泥装饰

5高温颜色釉装饰

6综合装饰

7、陶艺的各种烧成方法:

①柴烧

②气烧

③电烧

④乐烧

⑤苏打烧

7盐烧

8坑、埋烧

8、陶艺的创作思维方法。

第一节:

什么是陶艺

陶艺作为艺术创作的一个门类,有着悠久绵长的发展历史。

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就开始制作各种精美的陶器,而瓷器则在商周晚期开始被研制成功。

陶艺的材质媒介主要是泥与火,将有可塑性的的粘土塑成一定的形状,干燥后入窑用火加热到一定温度烧制,得到坚硬的陶瓷器,所以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陶艺也是泥与火的艺术。

艺术创作贵在个性与风格的表现,陶艺创作也不例外。

因此,陶艺的造型、釉色及烧成方法是陶艺创作者艺术追求与情感的呈现。

可以说它既是物质的产品,又是精神的产物,既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又是一门现代的艺术。

我们可以从传统陶艺和现代陶艺来认识陶艺。

传统陶艺具有实用性、工艺性、商品性和大众性的特点。

在传统的陶艺创作中,实用性主导着陶艺的设计,陶艺造型的变化随着人们日常生活需要的不同而变化。

产品的尺寸、形态、体量等也受到使用功能的制约。

陶艺的发展经历了从稚拙到精致的发展过程,工艺的创新、技术的进步、产品品质的逐步提高,标志着陶艺制作水平的不断完善,其工艺技术特征自然也就成为评判一件陶艺作品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

传统陶艺的生产是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因此实用、经济、美观是陶艺设计的三个要素。

传统陶艺的大众性体现在陶艺制品的接受者是社会大众,其使用功能和审美取向都取决于大众的喜好和需要。

传统陶艺是在传统文化的积淀、传承和发展下所形成的一种符合传统的审美观和表现形式、受大众喜爱的陶瓷艺术形式。

现代陶艺是特定历史时期和特殊时代环境下的产物,伴随着20世纪现代艺术运动而产生的。

它从传统陶艺古老的、已经定型的工艺模式中脱离出来,从“器”的禁锢中解放出来,摆脱实用性的束缚。

重新审视陶瓷的本质内涵并加以挖掘和发展,表现出崭新的理念、审美、个性和情感,形成具有时代精神的个性风貌。

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的根本区别在于彻底放弃了陶瓷的实用功能。

它在传统陶艺的基础上更大程度的开拓新工艺、新材料、探索新的表现形式,以全新的思维方式和多元的审美观念,个性化的表现语言,鲜明的个人风格,使得陶艺得以摆脱工艺美术的藩篱,从而进入到纯艺术的领地。

现代陶艺的制作以陶土和瓷泥为材料,不局限于传统陶艺的古老创作规范。

在造型、用釉、烧成、展示方式等方面都大胆创新,不仅仅追求大众审美观念,强调艺术家的自我意识,而且在作品中表达自由的主体精神,彻底抛弃传统陶瓷产品必须实用的观念。

总之,现代陶艺并非泛指现当代所有陶瓷艺术,而是一种艺术追求上具有明确指向性和相对独立性,以陶瓷材料为媒介进行实验性探索的艺术形式。

第二节:

现代陶艺的兴起

我们这堂课着重针对现代陶艺来进行学习,所以有必要了解现代陶艺的发展情况。

现代陶艺是随着西方现代艺术大潮的兴起而产生的。

它的兴起与19世纪末、20世纪初西方艺术大师的参与和推动密不可分的。

如马蒂斯、毕加索、马罗等人都参与过陶艺创作。

这些大师的作品巧妙地把握了陶瓷的材料特性和工艺特点,在泥的肌理中灌注了自身的艺术理念和追求,这对后来的陶艺创作手法和艺术观念上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现代陶艺的源起大致在20世纪中叶。

任教于洛杉矶奥蒂斯美术学院的美国陶艺家彼得`沃克斯以一种顽强的探索精神领导了对“陶艺界”影响深远“奥蒂斯革命”。

彼得`沃克斯早期受到了英国陶艺家伯纳特`李基的影响,十分赞赏日本民间粗陶和一些东方文化观念,同时,立体主义画派的毕加索,超现实主义画派的米罗的陶艺作品,特别是抽象表现主义画家勃洛克的行动绘画对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彼得`沃克斯反对传统陶瓷中的工艺性及匠气,忽视陶艺的实用功能,极力主张抽象表现主义的那种尽兴、自由发挥的创作方法,追求“创造性的偶发”所带来的效果,主张不规则、不对称,甚至瑕疵、开裂都是可以接受的美学规则。

“奥蒂斯革命”之前陶瓷仅仅被认为是一种小的装饰艺术或是手工艺。

正是在“奥蒂斯革命”之后,陶瓷才得以摆脱实用的功能性和单纯的形式主义,从而正式进入现代艺术的行列。

曼哈顿画廊的陶瓷史家克拉克称“彼得`沃克斯打开一道门,他把陶瓷从束于传统装饰艺术的僵死品味中拯救了出来。

同一时期在东方,以八木一夫为代表的日本陶艺家也尝试着全新的创作样式。

1947年,八木一夫与朋友创立“走泥社”,他们力图摆脱传统“陶瓷功能的实用性”,实现对艺术家内心情感与观念的自由表达,由此开始了日本现代陶艺的新旅程。

美国和日本作为东西方现代陶艺发展的代表性国家,对世界陶艺家的艺术主张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英国、荷兰、法国、德国等国家的现代陶艺也飞速发展,由此,在世界范围内兴起陶艺热。

20世界60年代至80年代是世界现代陶艺急速发展的时期。

自从经历了50年代的高潮后,现代陶艺很快就以最快地速度融入到现代艺术潮流中,现代艺术风起云涌的艺术流派也影响着现代陶艺的发展,使得现代陶艺呈现多种多样的风格。

如装饰风格、抽象表现主义、象征表现风、怪怖艺术风格、波普风格、超写实主义风格、具象风格、极限主义等。

20世纪80年代,随着中国对外开放,西方各种艺术思潮和现代艺术观念大量涌入,现代陶艺意识在中国逐渐萌芽和活跃起来。

20世纪90年代,现代陶艺走入公共艺术中,为现代陶艺的发展寻找到新的契机。

各种陶艺交流展览不断,大量陶艺刊物和书籍发行,许多艺术院校纷纷开设陶艺课程,出尽世界性陶艺热的升温。

步入21世纪,陶艺创作的主体更加是与当代文化的许多共同的主体相关联。

陶艺家认为陶艺应当在当代文化中扮演参与者与言说者的角色,他们的思考涉及当代生活现实和精神现实的方方面面。

在他们的作品中,有对历史与传统的重新解读,有对当代人生存状态的正面表现,对东西方文化的思考。

这是我们能从不同的陶艺作品中感受到作品与我们实际生存空间的精神关系。

现代陶艺的这些人文特征使之显得多姿多采并且具有挑战的力量。

第三节:

现代陶艺的艺术表现形式

现代陶艺作品形式丰富多样,从艺术表现形式上大致有:

生活陶艺、观念陶艺、环境陶艺等。

生活陶艺:

是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时常与陶瓷制的餐具、茶具、花器、香具等器皿形式的陶艺打交道。

当代生活下的生活陶艺与传统器皿注重实用不同,生活陶艺注重艺术性与实用性的结合,设计与创作迎合时代的发展潮流;造型上注重人与环境的协调,注重个人情感的表现;装饰上讲究雅致、简洁,体现自然情怀;材质方面注重表面质感与肌理的拓展与创新,不同的陶瓷材料形成不同的质感、色泽、肌理,暗示某种意象或趋向,诱发人们的想象力,新材料与形式的和谐带来风格上的创新。

同时也反映出一个民族的审美情趣和时代风貌。

观念陶艺:

观念性陶艺以展现艺术家的思想情感、艺术观念以及对生活的感悟及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为主要内容。

充分运用现代陶艺的艺术空间。

例如利用金属、玻璃、木材等材料与陶艺结合,综合展现现代陶艺的造型语言。

在烧制上,他们挖掘传统意义上的烧成缺陷所带来的丰富的视觉语言和偶然现象,激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扩展现代陶艺的表现领域。

环境陶艺:

环境陶艺包含室内、外环境陶艺。

室内环境陶艺包含居室的陈设陶艺、壁饰、壁画等。

室外环境陶艺也称为公共环境陶艺,它主要指在公园、广场、风景名胜区、公共建筑物、庭院等活动场地设立的陶艺。

室外环境陶艺有雕塑类、装饰性壁画等。

陶艺从室内走向室外,成为公共环境的广场要素之一,即体现环境要素公共性的原则,又具有陶瓷要素本身所具有的特质。

第四节:

陶艺制作的原料

坯料:

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泥巴,坯料主要是由粘土、助熔剂、添加剂等构成的,坯料的基本成分是粘土;助熔剂和添加剂的作用是进一步充实和完善坯料的性能。

大多数粘土都不能单独进行陶艺制作,它们需要与不含粘土的化学物质混合配制成“坯料”。

粘性物质——粘土或具有易成形、可塑性强的特殊粘土。

在地球的最初形成阶段,地表上没有粘土,但百万年来它不断由原始火山岩石转化形成,比如花岗岩。

物理现象和化学反应比如风、雨、腐蚀及灰使岩石消解为粘土。

从化学角度来讲,它是一种含水硅铝化合物,其化学分子式为AL2O3`2SIO2`2H2O。

原始地壳的变化过程和沉积情况是形成各类粘土的主要原因。

在某种情况下,大自然孕育了天然的坯料,即在同一块地域中粘土和助熔剂及添加剂混合沉积。

古代中国有一块高岭土、长石或骨灰、硅元素天然混合的地域。

英国练金术乔西亚`韦奇伍德(1730-1795)将瓷石、助熔剂和添加剂按照适当比例混合“发现”了瓷器坯料。

可塑性,这是粘土与地球上其它原料相区别的重要特征,它使粘土与水混合后可以制成任何形式和尺寸的作品。

粘土成型干燥后,只有烧成后才能保持形状并变坚固。

最纯净的坯料烧成后,白度最高,烧成温度最高,可塑性小,也最罕见。

杂质会为坯料添加颜色和可塑性。

坯料从可塑性最小到最大依次过渡,具体程度取决于其地质情况及在迁移过程中所参杂的杂质。

助熔剂——控制密度的物质,用于降低烧成温度。

世界上有各种助熔剂。

最普通及常用的助熔剂是长石。

长石富含钾、钠或钙等碱性物质。

最好的助熔剂是钾长石。

但钠长石的熔点更低、更利于成,因此在瓷器坯料配方中经常使用,以求得更好的透光性。

长石也是釉料中的基本元素。

添加剂——用于减少粘土的粘性及收缩率。

坯料添加剂中最常用的元素是硅,可以直接购买纯二氧化硅,也可以用碎石英或采自海滩、沙漠、深山的沙粒充当添加剂。

通常坯料中粘土的比例为80%,助熔剂和添加剂各占10%。

关于坯料配比的详细知识,在陶瓷工艺学课程上,主讲老师会详细讲授,希望大家认真学习。

釉料:

釉是一种施加在坯体表面上的矿物质,它会在一定的烧成温度下熔融,冷却后形成一种玻璃质的光滑的物质覆着在坯体的表面。

釉有亮光、亚光、透明、半透明、乳浊,粗糙或光滑之分,也会因金属氧化物的影响呈现各种色彩变化。

釉有美观装饰性、防渗水、易清洁、防酸腐蚀等功能。

釉用原料分为两种:

天然矿物原料(如石英、长石、高岭土、石灰石、方解石、滑石等)和化工原料(如ZnO、SnO2、硼酸、硼砂等),制釉所用的原料能给釉的组成提供一种或一种以上的氧化物,这些氧化物决定着釉的性质。

釉料按烧成温度大致可以分为高、中、低温三种,不同温度的釉受到温度严格的控制,在相应的温度下才能呈现出本来的色彩。

按照光泽度分为有光与亚光、无光类。

按照金属氧化物着色剂分为铁釉、铜红釉等。

釉的发色能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如窑温、窑位、坯料的颜色、釉的厚度、施釉的方法、釉与釉之间的复色反应等因素,都会影响釉的最终效果。

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陶艺家,就必须对釉料非常了解,要亲自配制釉料及反复的试验。

火——是构成陶艺的一个重要环节。

陶艺经过坯料的塑型、釉料的施制后就要经历火的冶炼才能形成。

前辈说陶艺是泥与火的艺术,这个火又是怎么产生的了,古时候,先人用柴来烧制陶艺,后来逐渐用便捷的煤、气、电来取代柴作为燃料。

提到火我们就不得不说说窑炉和气氛了,现当代有各种烧制方法,如传统的柴烧、坑烧、埋烧,现今广泛运用的电烧、天然气烧,以及现代陶艺家们新创的乐烧、苏打烧、盐烧等烧制方法。

不同的烧制方式,能使陶艺的最终效果变化多样,原始的柴烧利用柴灰飘落在坯体上产生各种色彩斑驳、变化微妙的自然效果吸引众多艺术家付出毕身心血投入到柴烧的研究上;电烧和天然气烧更加便捷、环保,在条件有限的环境下,大部分人还是选择这两种烧成方式来烧制陶艺,把握好氧化与还原的气氛,仍然可以烧出很精彩的作品;乐烧、苏打烧、盐烧是国外比较流行的烧制方法,许多陶艺家选择这种新兴的烧成方式来给作品增添新颖、神秘的效果。

总之,火的变化是莫测的,一件成功的陶艺作品必离不开火的力量相助。

接下来我么就来简练的介绍各种烧成方法。

柴烧:

柴窑一般是傍山而建,从远处望去就像一条龙匍匐在山体之间,所以柴窑也被称为龙窑。

谈及东方的龙窑,柴烧是一项极费体力的烧成技术,整个烧制过程需要2~4天的时间,同时人力、物力的耗费也是巨大的,在中古原始制陶时期,都是采用柴烧的方式来烧制陶瓷器。

柴烧有2个特点:

1、通过柴烧过程中向窑内添放柴草在坯体上形成草木灰层,草木灰在生坯或素烧坯表面形成特殊的光泽或釉层;2、仅作为燃料,用于草木灰釉的烧制。

在今天的日本,仍然有许多陶艺家在疯狂的追求着柴烧制品那份神秘不可捉摸的东方之美。

日本陶艺家日下部正和在他与美国陶艺家马克`兰赛特合着的《日本柴窑烧成揭秘》一书中这样形容柴烧陶艺“欣赏柴烧作品就像观赏鸟类。

当你没有仔细地观察每一只鸟时,它们似乎都是灰灰暗暗的,而当你走进仔细观察后,才会发现其实每一只鸟的外形、鸟羽的颜色、花纹都不同。

世界上的美是需要仔细观察的。

只要你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柴窑烧成作品的颜色、形状和肌理千差万别、耐人寻味。

很多作品蕴含的美是极其隐晦的。

釉面效果丰富多变,每一件作品都有其独特的自然美感。

坑、埋烧:

一种较古老的烧制方法,现代很多产陶区依然采用这种方法来烧制一些日用生活器具,如中国广西、云南、西藏一带就一直沿用这种烧制方式。

坑、埋烧不需要特别建造窑炉,只需在一块平地或向下挖掘的坑内埋上柴草、稻壳等燃料,依次摆放好素坯,再盖上厚厚的一层燃料,留好出烟孔、通风孔,择吉日点火烧制即可。

这种烧制方式的特点比较经济、实惠、便捷,在偏远的山村地区烧制一些民用的陶缸、土罐大多采用这种烧成方式,烧成的陶器质朴、耐用、环保,是民间陶艺家们的首选烧制方式。

电烧:

电窑是密闭的由电充当燃料的窑,电热丝通常布满窑室内壁。

电窑只能形成氧化气氛,所以烧制的釉色发色与在柴、气窑中的发色是不同的。

谈到气氛,我们这里要介绍一下氧化及还原气氛的烧制原理。

陶瓷器在烧制过程中,经历了由常温加热到高温,再由高温冷却到常温的过程。

随着温度的变化,制品发生了一系列物力化学变化(如脱水、氧化、还原、分解、化合、熔融、再结晶等)。

氧化气氛:

烧成气氛是指在烧成过程中,与制品接触的热气体(燃烧产物)中O2与CO含量的多少。

燃料理想燃烧时,燃烧产物中主要是CO2及H2O,而在实际燃烧操作中,送入的O2(空气),总是不足或过量。

送入空气过量时燃烧产物中存在过剩的O2,这样与制品接触的气体环境称为“氧化气氛”,也成为“氧化焰”。

还原气氛:

当送入的空气不足时,燃料产物中存在未完全燃烧的CO,这种含有一定量有还原作用的CO气体环境成为“还原气氛”,也称为“还原焰”。

因工艺的需要,我们可以进行气氛的选择。

气氛的不同会影响坯、釉里铁、钛的化合价,比如用氧化焰烧成时,Fe2O3在含碱量较低的瓷器玻璃相中熔点很低,析出胶态的Fe2O3使瓷坯显黄色。

而在还原焰烧成时,形成的FeO融化在玻璃相中呈淡青色,因此在还原焰烧成的瓷坯呈白里泛青的玉色。

比如景德镇的影青瓷、青花瓷就采用了还原焰的烧制方式。

气烧:

气窑是现在最普及的一种烧成方式。

通常是气烧倒焰窑,倒焰窑因为热量在流出前会在窑内循环一周,所以烧成较稳定,烧制时间可根据陶瓷坯体的厚薄度、干湿度及大小来决定。

气烧可烧制氧化气氛也可烧制还原气氛,所以它是许多陶艺家工作室必备的制陶工具。

乐烧:

乐烧是一种特殊的烧制方式,也是一种独特的装饰方式。

乐烧采用二次烧成的工艺技术,第一次在电或气窑里烧到800~1100摄氏度左右,然后迅速打开窑门,用铁钳将燃烧中的坯体夹出仍进装有木屑、报纸、稻草、果皮的铁桶内,盖上桶盖,隔绝空气,坯体在桶内继续焖烧还原,20分钟后,揭开桶盖,喷水或浸入水中。

乐烧烧制的器物往往质地厚实、色彩斑斓,有的釉面红中泛绿,有的釉面绿中转红,奇异万分,有鬼斧神工之妙。

但需特别提醒的是必须注意安全,在夹出高温中的坯体时,一定要穿戴好专业的隔热服、面具、及隔热手套等,以防皮肤的烧伤。

盐烧:

也是一种特殊的烧制方式。

即在特制的硬质耐火砖倒焰窑中进行碳酸钠的烧成。

用于苏打烧的窑炉两侧各留两个碳酸钠输入孔。

当窑温烧制1150摄氏度左右时,将配制好的碳酸钠和锯末的混合物通过输入孔直接用特殊工具喷进窑内。

在达到最后的烧成温度之前一般需要投放至少4次碳酸钠,烧成后的器物表面会呈现桔皮的效果。

盐烧过程中会产生有毒气体,所以盐釉窑宜建设在室外,以确保空气的畅通。

苏打烧:

苏打烧成的陶艺作品颜色非常绚丽。

它的烧成方式类是盐烧,只是在高温时投入的是苏打水。

各种烧成方式都是为陶艺家的思想、观念服务,所以不可机械、死板的照搬别人的,而应根据自己要表达的思想及适合自己的烧成方式进行有机的选择。

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作品形、色、质、意的和谐统一。

第五节:

陶艺的各种成型方法

一件优秀陶艺作品的产生,往往离不开创作者独特的表现技法和装饰手法。

陶艺的成型方法是每个初学者必然要遇到的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陶艺的初学方法有很多种,能灵活的运用,将会给以后的创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掌握陶艺创作的基本技法,要经过一定的专业训练,它是一个从掌握一般基本技能到具备一定技巧的过程。

接下来,我们就来认识几种基本的陶艺成型手法。

泥条盘筑成型:

泥条成型是通过泥条来盘筑成型的一种技法.泥条可以用手搓成,也可以用泥条机挤压成型。

搓泥条时要注意泥条的粗细均匀,盘筑过程中,泥条之间可以用泥浆进行粘结。

盘较高的或较复杂的作品时,要把握好泥的干湿度,注意掌握造型的轮廓线。

以泥条盘筑法制作的陶艺作品的特点是古朴率真、富于变化。

泥片成型:

泥片成型是将泥块用手拍压或用木滚子擀压成泥片,然后用这些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泥片来进行塑造。

初学可以从圆形或方形泥片开始练习,熟练之后再制作一些造型复杂的作品。

擀泥片时应在泥块下铺一块布,以免擀压泥片时泥巴与桌面粘黏。

利用泥的柔软性、可塑性从泥块的中心向四周擀开,注意泥的厚度要均匀,要适合所做作品的需要。

泥片成型的作品特点是简洁、整体、明快。

泥板成型:

泥板成型也是陶艺成型的重要技法。

将揉好的条状泥两边用两根厚度相同的木条作支架,用木棍滚成厚薄均匀的平板状泥板或者使用泥板机压印成型,之后用这些泥板进行塑造。

景德镇传统镶器的造型多样,大多为方形或者一定弧度的曲线形。

泥板成型技法独特,难度较大,初学者大多从一些简单的方形、圆柱形做起,等熟练掌握技法后再做些造型复杂的作品。

在这里我们要体会泥的柔软性、韧性及对泥的干湿度的把握。

拉坯成型:

拉坯成型是利用拉坯机旋转的力量,配合双手的动作,将转盘上的泥团拉制成各种大小、造型的器物,也叫轮制法。

它是利用拉坯机快速旋转产生的离心力,结合双手控制挤压泥团,掌握泥巴的特性和手与机器之间相互的动力规律,将泥团拉制成各种形状的空膛薄壁的圆体器形。

拉坯是许多陶艺家制作陶艺过程中常用的一种手法,但由于它的技术要求较高,练习者一般需要花较长的时间才能掌握。

拉坯可以制作杯、盘、碗、罐、瓶等简单造型,也可以利用拉坯成型后再进行切割组合成各种复杂的造型。

模具印坯成型:

印坯法也叫压模法,是利用模具来进行制作的一种方法。

首先做好造型,然后根据造型翻制成若干块石膏模具,将模具干燥后即可印制坯体。

这种方法在陶艺制作中给成型带来很多的方便,可以将作品批量制作。

根据需要在模具上制作肌理或其他装饰效果,作品就会出现很多变化。

同学们熟练掌握每一种制作技法后,就可以有机的针对观念、想法来选择适合的成型方法。

第六节:

陶艺的各种装饰手法

陶艺肌理装饰:

肌理装饰是指在陶艺泥坯上用手或辅助工具进行各种表面纹饰的处理。

一般有压印、刮划、黏贴等方法。

压印法:

也叫印纹法,是用带纹理的印模、树叶、羽毛等物质在未干的坯体上压出印痕。

这是一种最古老的陶瓷装饰手法之一。

刮划法:

是利用梳子、锯条、刻刀等工具,在湿或半干的泥坯上划出纹理,使单一光滑的坯体呈现出有变化的凹凸对比。

黏贴法:

是指将捏塑的纹饰或模印的纹饰部件用泥浆黏贴在器物造型坯体上的一种方法。

黏贴纹饰的特点是具有较强的浮雕效果。

陶瓷釉上、下彩绘装饰:

这种装饰手法也是陶艺制作过程中较常用的一种。

釉下装饰主要采用一些高温成色的金属氧化物作为着色料,在未成瓷的坯胎上绘制纹饰,罩上一层透明釉,经高温烧制成型,比如青花、釉里红、釉下五彩、褐彩等。

釉上彩绘装饰主要采用一些低温成色的金属氧化物作着色料,在烧造成瓷或陶的胎体上绘制纹饰,经低温烧制完成,烧成温度在800摄氏度左右,如粉古彩、新彩、珐琅彩等。

还有一些将釉上、下结合起来一起制作的陶艺,比如盛行中国明成化年间的“斗彩”装饰。

刻划花装饰:

以我国宋代景德镇湖田窑的影青瓷和浙江龙泉的青瓷为代表,它主要是在泥坯胎上用刀具等刻画出纹饰,罩上透明釉,经烧造后刻画的纹饰被釉料填充,积留在纹饰里的釉料呈现出若影若现的视觉美感,雕刻上乘的器物烧制出来是非常精致美丽的。

刻画花装饰有两种技法:

如半刀泥可花装饰、挖地皮刻花装饰等。

剪纸贴花装饰:

以我国江西吉州窑的剪纸贴花和木叶贴花为代表,传统的剪纸装饰主要是在胎体上浇一层褐色或黑色底釉,再把剪纸贴在上面,喷罩一层色彩稍淡的面釉,后把剪纸接下来,如要烧制后器物上就会显露出剪纸的图案。

这种装饰效果清新、简洁、明快。

高温颜色釉装饰:

色釉装饰是利用釉的发色和呈现效果,根据画面与绘画手法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

许多优秀的艺术家,再熟悉掌握釉的性质后,游刃有余的进行装饰,烧制许多不可多得的艺术作品。

绞泥装饰:

指用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颜色的泥巴绞成一种纹饰,可组合成几何纹饰、也可组合成自由流畅的变化纹理,可用来拉坯、印坯或镶嵌等。

综合装饰:

指多种装饰手法结合起来一起装饰作品。

方法丰富、多样。

可根据画面、造型要求进行设计。

第七节:

中外陶艺家作品赏析。

通过欣赏前辈们优秀的艺术作品,激发自己对陶艺制作的兴趣与信心;通过揭秘艺术家们作品的成型、装饰、烧成手法,对陶艺有更深一层的理解;通过剖析优秀的艺术作品,学习前辈们如何将自己的思想、观念运用陶瓷这种媒介材料来表达出更和谐统一的艺术效果;了解前辈们的创作激情,以激励自己更加努力的去创作陶艺。

总之,陶艺创作是一个集脑力与体力为一体的工作,它不仅需要发现、创新还需要有饱满的精神,勤劳的双手一起配合,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陶艺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