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三.docx

上传人:b****6 文档编号:7357073 上传时间:2023-05-11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三.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三.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三.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三.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三.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三.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三.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三.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三.docx

《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三.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三.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三.docx

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三

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三郭帅华老师

 

    老法师:

请坐,大家请坐。

好,我们开始。

    学生:

大经科注学习班心得汇报。

师父上人尊鉴:

下愚弟子今日汇报之题目为「圣学基础字义浅释之三」。

    仁

    《说文》:

「仁(),亲也。

从人从二。

忎,古文仁从千心。

」常人之情,於至亲则多相亲爱,如母之爱子、子之孝父。

《孟子》曰:

「仁者爱人。

」正义曰:

「以仁存乎心者,是爱人者也。

」《墨子.经说下》:

「仁,仁爱也。

」故「仁」之言仁爱也。

《周礼.地官.大司徒》:

「一曰六德:

知、仁、圣、义、忠、和。

」郑玄注曰:

「爱人及物曰仁。

」《孟子.尽心章上》:

「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中庸》曰:

「仁者,人也。

亲亲为大。

」郑玄注:

「人也,读如相人偶之人。

」二,偶数也。

即《仪礼》郑注所谓「相人偶」之义,前儒之训仁皆主「相人偶」之说,即以人意相存问,彼此相亲密之辞。

徐铉曰:

「仁者兼爱」,二如己之与人相亲。

《礼记.经解》:

「上下相亲谓之仁。

」仁爱之心由己而发,施仁爱之行於他人,故从人从二会意也。

    《孟子.尽心章下》亦曰:

「仁也者,人也。

」正义曰:

「孟子言为仁者,所以尽人道也,此仁者所以为人也。

盖人非仁不立,仁非人不行。

合仁与人而言之,则人道尽矣。

」於此而知,仁者,人当行之道也,人之所以为人者在此耳。

与人相亲爱,扩而广之,则为博爱,韩昌黎曰:

「博爱谓之仁。

」仁之古文为从千从心,为「忎」,千言其多也。

唯仁能服众心,心之仁爱扩充天下,泽及千万人。

千万人皆以己之仁爱心施於他人,爱心遍世间,则是天下一家也。

    申而言之,仁字之「二」亦指两种关系而言,小则人与人仁爱,进而升之,家与家仁爱,团体与团体仁爱,乃至宗教之间互行仁爱,国与国间互行仁爱,仁爱之心施於自然万物,则世界和谐自至、幸福美满永随也。

    仁又为仁德之人,《论语.学而》:

「泛爱众,而亲仁。

」邢昺疏:

「亲仁者,有仁德者则亲而友之。

    爱

    今「仁爱」之爱,本义为行走之貌。

《说文》:

「爱(),行皃。

从夊(音虽)(音爱)声」,为爱之后起字。

《玉篇.心部》:

「,今作爱。

」因其为行貌,故从表行走之「夊」,爱行而废矣。

仁爱之爱,本字为「」,《说文》:

「,惠也。

从心旡(音记)声」。

本义为仁爱,《尔雅.释诂》:

「惠,爱也。

」《左传.昭公二十年》:

「及子产卒,仲尼闻之,出涕曰:

『古之遗爱也。

』」《史记.郑世家》集解引贾逵注曰:

「爱,惠也。

」许慎受学贾逵,故依其师说训「惠」。

生於心,故从心。

「旡」为饮食气逆不得息,气息下行为其常态,气逆则在上在外。

人具爱心,则惠利於人,亲爱之心在於外,故爱从旡声也。

    「爱」又为亲爱之称,《战国策.赵策四》: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爱」用之事、物,则为喜爱。

《字汇.心部》:

「爱,好乐也。

」人之情,过爱於物,则不忍割舍,故爱又引为吝啬。

《孟子.梁惠王上》:

「百姓皆以王为爱也。

」赵岐注曰:

「爱,啬也。

」爱,惠也;惠,仁也;仁,亲也;爱、惠、仁、亲四字义近。

    和

    《说文》:

「和(),相譍也。

从口禾声。

」本义为声相应。

「和」原作「咊」,为左形右声,今作左声右形。

《易.中孚》:

「鸣鹤在阴,其子和之。

」因乃言或声之相应,故和从口。

《说文》:

「禾,嘉榖也。

二月始生,八月而孰,得时之中,故谓之禾。

」因得时之中也,中和而生,中和而成,故名为禾。

禾之音含「中」义,和亦含「中」义,故和从禾声,声中有义。

    和者,兼容协和之谓也。

凡调和得中者,古多名为和声。

《说文.龠部》:

「和,调也。

从龠禾声。

读与和同。

」乃指音乐调和得其适中之律也,龠为竹管,以和众声,故从龠。

经典多假和为和。

《说文.皿部》:

「盉,调味也。

从皿禾声。

」乃指饮食调和得其适中之味也,调味必於器中,故从皿。

因书写简便故,今则和行而和、盉皆废矣。

(段玉裁语)

    和为修身、处事之要,亦为中华精神之要,有三:

一为修身之要,须得其身心之和。

和必兼「中」言,仁在其中矣。

《广韵.戈韵》:

「和,不坚不柔也。

」郑《目录》言《中庸》之旨云:

「名曰《中庸》者,以其记中和之为用也。

」《中庸》曰: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言喜怒哀乐乃属外情,缘事而生,未发之时,澹然虚静,心无所虑而当於理,乃清净本性之体,故「谓之中」。

有喜怒哀乐之情,虽复动发,皆以中节限之,不使过之,犹如盐梅相得,性行和谐,故云「谓之和」。

无事则清净无染,遇缘则发之中节,若琴瑟之弦,上下高低,无不协调。

故中之以为体,天下之大本;和之以为用,天下之达道。

中和两具,天地得其位,万物得其育也。

    二为处事之要,须得其人我之和。

和必兼「敬」言,顺在其中矣。

《礼记.乐记》:

「乐在宗庙之中,君臣上下同听之,则莫不和敬。

」言圣王立乐,使君臣上下同听之,上之敬下,下之敬上,则莫不和敬也。

众人皆不齐,和而容之,敬而勿谤,得其人和矣。

诸事咸不一,和而顺之,敬而勿怠,得其事和矣。

见不同者,求同存异,敬而勿毁,得其心和矣。

学有异者,和而不同,敬而勿轻,得其道和矣,乃佛门所谓「若要佛法兴,唯有僧赞僧」者也。

得其人和、事和、心和、道和,天下大同也矣。

    三为华夏精神之要,须得其万物和谐。

和必兼「平」言,公在其中矣。

《易.咸》:

「圣人感人心而天下和平。

」言圣人设教,感动人心,以文化人,使变恶从善,改邪归正,故得万邦协和,天下和平。

故和者,与人无求,平心待人,人我一体也;与世无争,公心利世,物我一如也;与物无别,爱心遍界,万法一源也。

    平

    《说文》:

「平(),语平舒也。

从亏(音于)从八。

八,分也。

」本义为言语平舒,若惊语、快语者,不平者也。

凡言语舒者,其心平也,其心平者,其气和也。

亏,像其气出而平和舒缓也,上一者,如其气之平也;亏为气之平,平为言之平,故从亏。

八,分也,如其平和之气均分调适也,亦若其语速、语调和缓适中也,故从八。

    「平」由语气平舒引申为凡安舒之称,其要在於心平也。

水平可自照照他,心平可观己观物也。

心平者,修身之平也;平静者,自处之平也;平和者,心态之平也;平直者,为人之平也;平正者,处事之平也;平易者,待人之平也;平稳者,接物之平也;平常者,生活之平也;平安者,人生之平也。

    恕

    《说文》:

「恕(),仁也。

从心如声。

」本义为推己及人。

《贾子.道术》:

「以己量人谓之恕。

」《声类》:

「以心度物曰恕。

」徐灏笺:

「戴氏侗曰:

『推己及物谓之恕。

』」皆言推己之心及於他人,使他人之心皆如我心也。

己之心不欲人之轻贱诽谤,当思人之心亦如我心,亦不愿轻贱诽谤加身。

故凡我所不欲者,亦不以己之所不欲者加诸人,是所谓「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也。

己之心欲己之能立、能达,应知人之心亦如之,欲立、欲达也。

故凡我所欲立、欲达者,先以此心施诸人,是所谓「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也。

恕从心生,故从心。

推他人之心如己心,《周礼.大司徒》唐贾公彦疏:

「如心曰恕。

」故恕从如声,声中喻义。

以恕道存心,推之於人,推之於物,扩而充之於天下,则诸善行之,诸恶禁之,是则名为仁人矣。

《孟子.尽心章上》曰: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

」言勉强以忠恕之道而行之,以求仁之术为最近。

(赵岐语)故许慎训「恕」为「仁」,至精至确也。

    恕道为儒家至紧要者,《中庸》:

「忠恕违道不远,施诸己而不愿,亦勿施於人。

」《论语.里仁》:

「子曰:

『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曾子曰:

『唯。

』子出,门人问曰:

『何谓也?

』曾子曰: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己立己达,忠也;立人达人,恕也。

自古圣贤至德要道,皆不外忠恕,能行忠恕,便是仁圣,故夫子言「忠恕违道不远」也。

忠恕之道,即一以贯之之道,故门人闻曾子此言,不复更问矣。

(刘宝楠语)

    恕道存心,己有过,当思:

过者,人我所不免,於人有过则应谅之;己有缺,当思:

缺者,万物之常态,於人不足则当容之。

己困,欲人助之,当思:

人皆有困,於人有难则须拯之。

己有幼时,赖亲、师养教而有成,当思:

幼者尚多,於少者则必怀之。

己终有老,赖人安之,当思:

老者亦众,於老者则必敬之。

如是行之,仁心自具,道业自足也。

    智

    今智慧之「智」乃后起字,其本字作「知」。

《说文》:

「知(),词也。

从口从矢。

」又作「」,《说文》:

「识词也。

从白从亏从知。

」、智音义皆同,本为一字,经典多用为知。

概而言之,初但作「知」,后增体为「」,隶省作「智」,楷书本隶书定为通行字耳。

智慧乃知识之引申,《释名》:

「智,知也。

无所不知也。

」知识乃智慧之体现,所谓「有德者必有言」。

凡明了於心,必能顺出於口,故「知」从口。

智者出言无碍,如矢之迅捷也,故「知」从矢。

知又为智者之称,《论语.子罕》:

「子曰: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

    恭敬

    恭、敬义近,故连说之。

《说文》:

「恭(),肃也。

从心共声。

」《说文.部》:

「肃,持事振敬也。

」故恭之本义为肃敬,乃威仪显现於外之谓也。

恭、敬义近,析之有别,恭以貌言,敬以心言。

《尚书洪范》:

「貌曰恭。

」貌者,容仪也,容仪能恭,则心肃敬也。

(孔颖达语)《论语.季氏》:

「貌思恭,事思敬。

」《论语.颜渊》:

「与人恭而有礼。

」恭虽在貌,然行恭者在心,故从心。

「共」为「恭」之古文,经典多以共为恭。

《诗.抑》:

「温温恭人」,《释文》本作共;《书.无逸》:

「徽柔懿恭」,石经《尚书》残碑作共;故恭从共声。

    《尔雅.释诂》:

「恭,敬也。

」《汉书.五行志》:

「内曰恭,外曰敬。

」郑玄《礼记注》曰:

「恭在貌,而敬在心。

」恭必合敬而言,其义乃全。

不然,若「貌恭而不心服」之类,非真恭也。

    综上述,知恭者,「容貌庄敬、行合礼容」之谓也。

然非仅於此耳。

恭训肃,肃乃持事诚敬之称,知「恭」非但指容,亦指事也,乃持事专敬不怠之谓也。

《释名.释言语》:

「恭,拱也,自拱持也。

」《书.尧典》:

「允恭克让。

」郑玄云:

「不懈於位曰恭,推贤尚善曰让。

」其此之谓乎。

    《说文》:

「敬()肃也。

从攴(音扑)苟(音吉)。

」本义为恭敬。

《易.坤》:

「君子敬以直内,义以方外。

」孔颖达疏:

「内谓心也,用此恭敬以直内。

」《说文》:

「苟,自急敕也。

从羊省,从包省。

从口,口犹愼言也。

从羊,羊与义、善、美同意。

」乃己严於督己、勤於修身、谨慎不懈之谓也。

修身在谨言慎行,故苟从包省;从口,表把口封闭,不轻忽出言之义也;从羊省者,表吉祥也,修身可得吉祥也。

凡有敬心,必然勤於修身,谨言慎行,故敬字从苟。

有敬心者,必不懈怠,严於律己,如同手拿棍棒(攴)督促修学,故敬字从攴。

    敬为中华文化之大本也,《礼记.曲礼》曰:

「毋不敬。

」言敬为礼本,人君行礼无有不敬,行五礼皆须敬也。

申言之,无有不敬之谓也。

内具敬心,外备恭貌,出以敬人,作以敬事,用以敬物,俯仰以敬天地,广而敬万物,一切恭敬。

如此,虽不中,不远矣。

    恭敬由礼而生,圣王制礼,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禁邪僻、矫自肄、自废者也。

好恶无节於内,邪僻广诱乎外,则必至丧天理而穷人欲,此自肄之失也。

沉於懈怠,溺於自安,无奋然振作之风,如《孟子》所谓「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此自弃之失也。

肄则更之以敬,弃则改之以恭,渐至「庄敬日强,安肄日偷」,则可德学日新矣。

故古之所谓恭敬者,亦使人人不能自放、自懈也。

    圣

    《说文》:

「圣(),通也。

从耳呈声。

」本义为无所不通之称。

《书.大禹谟》:

「乃圣乃神,乃武乃文。

」孔传:

「圣,无所不通。

」《白虎通》曰:

「圣者,通也,道也,声也。

」《书.洪范》:

「睿作圣。

」孔传:

「於事无不通谓之圣。

」孔颖达申其义曰:

「睿、圣俱是通名,圣大而睿小,缘其能通微,事事无不通,因睿以作圣也。

」郑玄《周礼注》云:

「圣通而先识也。

」是言识事在於众物之先,无所不通,以是名之为圣。

观上是知,春秋前所谓圣人者,多指通人也。

(朱骏声语)

    耳之用在於听闻,人之六根,耳根最利,以耳根入道,易契合本性,故念佛以摄耳谛听为最要紧者也。

孔子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可知耳根贤於舌根耳。

故圣从耳。

范升云:

「圣者无不闻。

」张舜徽曰:

「圣之言声也,谓声接於耳而不闭塞也。

」故《风俗通》曰:

「圣者,声也。

」杨慎曰:

「声入心通之谓圣。

」耳有闻於外,皆能通达;声听耳入心而无碍,是谓之声。

知「圣」者,初由耳通,继而无所不通也。

    圣者无不通,为修道最高之称,若世间之最高学位,德、学究竟圆满之人也,乃《易经》所谓「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者也。

然古之所谓圣者有其人与?

曰:

有也,尧、舜是也。

曾不闻《中庸》「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乎?

因其为圣人,故仲尼祖述之,孟子言必称之也。

然圣可修而至与?

曰:

可也。

昔曹交问孟子曰:

「人皆可以为尧舜,有诸?

」答曰:

「然。

」以此知圣可修而至也。

然如何修耶?

曰:

明人伦,尽本分也。

《孟子》曰:

「圣人,人伦之至也。

」「离娄上」又曰: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

」「告子下」,孟子又详而言曰:

「尧舜之道,孝弟而已矣。

子服尧之服,诵尧之言,行尧之行,是尧而已矣。

」故学圣者,明伦尽分也,敦行孝弟,至於圆满;起心动念、言语造作,皆合乎圣人之旨,终至全然如一,则为圣人矣。

    圣於古籍中多与「聪明」相连,《中庸》:

「苟不固聪明圣智达天德者,其孰能知之?

」《荀子.宥坐》:

「聪明圣知(智),守之以愚。

」《史记.范雎蔡泽列传》:

「耳目聪明而心圣智。

」如是者皆是也,故圣又为聪明之称。

《老子》第十九章: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王弼注:

「圣、智,才之善也。

凡精通一事者亦谓之圣,晋王羲之精书法,谓之书圣;唐吴道子精绘画,谓之画圣;唐杜子美精律诗,谓之诗圣;皆言精通其事,常人莫能及也。

    贤

    《说文》:

「贤(),多才也。

从贝臤(音铅)声。

」本义指贤能,贤能德才兼众,故为世所重,为君所用。

《玉篇.贝部》:

「贤,能也。

」《周礼.地官.乡大夫》:

「考其德行道艺而兴贤者,能者。

」郑玄注:

「贤者,有德行者。

」贝者,货财也,为世所用,亦为人所宝;贤能者,其惠於世,如货才之用;其贤於人,因而人君用而宝之。

《尚书.旅獒》:

「所宝惟贤,则迩人安。

」故贤从贝。

贤字,古但作「臤」,后加贝作贤,臤遂废而不用矣。

《说文》:

「臤,坚也。

古文以为贤字。

」贤亦有坚义,《说文》:

「能兽坚中,故称贤能。

」故贤从臤声,声中喻义。

    贤为多才之称,引申凡多曰贤。

《玉篇.贝部》:

「贤,多也。

」《诗.大雅.行苇》:

「序宾以贤。

」郑玄笺:

「谓以射中多少为次第。

」贤者德才出乎众人,故贤引申为胜。

《仪礼.乡射礼》:

「若右胜则曰右贤於左。

」郑玄注:

「贤,犹胜也。

」贤者多任要职,自多事务,故贤又引申为劳。

《诗.小雅.北山》:

「大夫不均,我从事独贤。

」毛传:

「贤,劳也。

」贤者福国利民,为君所重,故贤亦引申为尚。

《论语.学而》:

「贤贤易色。

」邢昺疏:

「上贤谓好尚之也。

    古今治国之道,其要在知贤用贤,贤人在乎位,则国可治,民可安,如舜之举皋陶、汤之举伊尹、文王举太公,皆得国之大治也。

昔在周初,武王伐纣,灭殷立周,曰:

「予有乱(治)臣十人,同心同德。

」言臣虽少,然皆贤良,故能成事也。

《中庸》言为天下国家有九经,尊贤位於修身之后,居於第二,可见其重也。

人君得贤人辅弼,能临事不惑,所谋者善,如太宗之有魏徵也。

然贤何可至耶?

去谗臣,让其重位也,不仁者远,则仁者斯进矣;远酒色,立其德业也,得道多助,贤者乐佐也;贱货贵德,万民敬之,贤者群至也。

故为政之道,以举贤才为要务也。

    以上为不肖弟子愚见,弟子德薄学浅,障深业重,凡所汇报,多有缺漏,恭请师父上人慈悲开示。

不肖弟子郭帅华顶礼敬呈。

    老法师:

帅华实在说也非常难得,人老成忠厚,是个好人,书念得不错,应该也是自学成就的,好像没有什么学历。

这篇文章,对於圣学基础几个用字特别提出来解释,用心良苦。

    第一个提出来的是「仁」,仁是儒家学术的核心。

早年汤恩比提出,「要解决二十一世纪社会问题,只有中国孔孟学说跟大乘佛法」。

就有人问我,孔孟学说是什么?

大乘佛法又是什么?

汤恩比博士没说。

大家都知道,「孔曰成仁,孟曰取义」,「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我就用这里面四个字来解释,第一个就是仁,第二个就是义,第三个就是忠恕。

仁义忠恕,能不能帮助这个世间解决问题?

确实能。

今天社会为什么搞这么乱?

就是不仁、不义、不忠、不恕。

这四个字对症下药,药到病除。

手段就是教育,所以教学为先,不教不行,人是教得好的。

    早年间有人问我,实在说我自己也有疑惑,人真能教得好吗?

在汤池办这个实验成功了,我们有信心了,不再怀疑。

汤池教学成功,我们得到的结论,两句话:

第一个证明儒佛都说人性本善,证明这个话是真的,这个话写在三字经头一句,「人之初,性本善」,我们不再怀疑了;实验成功第二句话,那就是让我们相信「人是可以教得好的」,而且很快。

我们中国,把老祖宗东西丢掉一百五十年了,前面五十年还有,还剩下不少。

都市里面,愈是大都市,丢干净了,小城市有,农村里头有,没丢掉。

我这个年龄,生长在农村,小时候十岁离开农村,搬到城市,十岁已经很懂事了,这一生的根基全是在农村里面扎的。

农村里面有私塾,农村里面的居民老实、纯朴,现在社会不好的风气,在那个时候完全没有。

    农村风气好,没丢掉,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不管认不认识,不管有什么关系,人与人之间有那个诚意,不认识见面也打招呼。

尤其是走路的人,那个时候没有交通工具,统统要走路。

没有公路,有大路,这个大路是什么?

推车的,骑马的,抬轿子的,那是交通主要的道路,乡下人叫大路,连接大路是小路,主要的道路,现在都变成公路了。

我们在农村里看到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大概跟过去是不能比了,过去不知道,我们小孩,哪知道过去,只知道眼前。

生活在那个环境当中,没有忧虑,没有牵挂,日出而作,农民主要是耕种,早晨起来,太阳出来了,到田里工作去了。

中午有的时候回家吃饭,有的时候是家里把饭菜做好送到田里面,午餐就在那里吃,吃了他还要工作。

晚上回来,起得早,也睡得早,大概农村的生活,晚上八点钟都睡觉了。

早晨天还没亮就起来了,应该早晨起床是三、四点钟,现在的时间,八、九点钟就睡觉了。

    我们看到这些德目,德目他给我们解释清楚了,将《说文解字》里头所说的都注在这里头,我们要多看看。

仁、爱。

现在求恢复传统文化,从哪里做起?

从我做起,要从我心中做起,传统文化才有救。

如果我们要希望别人,那你肯定会失望,你肯定会把信心完全丧失掉;信心丧失掉,不容易恢复。

所以这个事情是我们自己一生德行上的事情、学问上的事情,不能依靠别人,我们做好了,自自然然影响别人。

我们也不要求著影响别人,自自然然影响别人那是真的,我们真诚心在做,时间久了别人感动了,有时候要十几年、二十年。

    我们同学当中,大家看到胡小林尽孝,学佛以后真落实,以前对父母不知道孝敬,学佛之后才知道。

父母对他意见很多,完全对他没有信心。

晚年,年岁大了,老人了,身体毛病也多了,照顾得无微不至,父母相信了。

至少也十年工夫,父慈子孝,看到效果了,感动许多人。

父亲在老朋友面前赞叹儿子好,真孝顺,这个儿子到哪里去找?

孝顺从哪里学来的?

从佛法学去的。

不反对佛法了,觉得佛法是好,教出这样的儿女,晚年唯一的依靠。

    仁、爱,这两个字意思是相通的,圣人都是从这扎根。

我们这些年来重视宗教团结,所有宗教经典核心价值观,我把它总结就一句,「仁慈博爱」。

所以宗教能不能团结?

能,它核心价值观是相同的。

再说到我们中国老祖宗,把这桩事情名之为宗教,真是有大学问,这名字太好了。

这十几年来,我们是从一九九八年开始做宗教团结的工作,那个时候我住在新加坡,李木源居士难得,他跟这些宗教相处都很熟,替我介绍。

我们一家一家去拜访,用佛家的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真的把宗教团结起来。

新加坡的宗教有个联谊会,有五十年的历史,但是从来没有真正联谊过,只是每一年过年在一起吃一餐饭,这些每个宗教的领导人聚会一次,平常不相往来。

    我去之后,把活动搞得很频繁,平常都往来,每一个宗教办大活动,我们其他宗教统统参加。

这样往来就很频繁,每个月都有好几次的聚会,这不是一年一次,一个月聚会好几次,有三、四次,就很熟了,什么话都谈了。

我还邀请他们旅游,旅游是最好的机会教育,旅游是从早到晚在一起,什么话都谈,十几天。

办旅游我请客,一切费用我们替他负担,喜欢。

那时常常去旅游,拜访其他的国家宗教团体,游览古迹名胜,收的效果很大。

二OO六年我们有个机会在联合国办活动,我就把十个宗教代表带到联合国,这是头一次,联合国从来没有碰过宗教,在联合国,咱们手牵著手,为世界和平做祈祷,做得很成功。

以后教科文组织主动成立了一个宗教办公室,开始跟宗教联系,以前没往来。

    宗教这两个字,宗,中国辞典里头有,你去查,有三个意思,三个是主要的,第一个就是主要的,第二个重要的,第三个尊崇的;教也有三个意思,教育、教学、教化。

这两个字连起来,就是主要的教育、重要的教学、尊崇的教化。

从哪里生出来的?

从仁慈博爱里面流出来的,从智慧流出来的,从真心流出来的。

我们上面再加两个字,就更清楚了,宗教是人类主要的教育,宗教是人类重要的教学,宗教是人类尊崇的教化。

汤恩比告诉我们,这是一个专门研究历史的历史学家,他告诉我们,人类的历史,先有宗教,后有文明。

如果没有宗教的文明,没有宗教的文明他在历史上看过,大概两百年就消失了,这文明就没有了。

所以宗教产生文明,宗教是文明的根,这话说得重要!

    在中国,我们看历朝历代,特别明显是汉朝,佛教到中国来。

隋唐是佛教的黄金时代,唐太宗重视,佛门里一些大德都封为国师,华严宗的贤首国师、清凉国师,皇帝自称弟子,你看多隆重。

宗教教育皇上自己亲自来抓,都懂得用儒治国,用佛教化人民百姓,用道祭祀祖宗、祭祀天地鬼神,全用上了。

对山川大地,一切万物,都要有个爱心,都要有个尊重的心,与大自然和睦相处。

所以这几千年来,这个族群就长治久安。

只有末代皇帝不尊重传统文化,问题就出来了。

但是改换一个朝代,下面一个帝王出现,他政权巩固了,立刻就推动传统文化,所以盛世又出现了。

    满清末年我们看到很可怜,盛世不一样,康熙、雍正、乾隆,中国是地球上第一强国,强盛的国家。

为什么盛的?

重视学术,重视教育。

末代的帝王多半是把教育丢掉了。

满清末年出了个慈禧太后,慈禧太后对於这些东西不感兴趣,在我们想大概读书不多,对文化不认识,宫廷里面讲经这个规矩她废掉了。

清统一中国之后,宫廷里面世世代代都礼请儒释道的,现在讲专家学者,那是什么?

高人,到宫廷里面讲学。

一些讲学的资料在《四库全书》里头还看得到,还保留著,讲义,让我们看到宫廷里讲些什么,有资料可以查到。

慈禧废除了,相信扶鸾、扶乩,换句话说,相信鬼神,这就搞迷信亡国的,这是章嘉大师告诉我的。

国家大事不请教这些大臣,跟神明往来,听神的教诲,结果神教到最后把她亡国了,这是搞迷信。

    所以宗教,每一个宗教都不是迷信,都是教育。

佛教纯粹是教育,释迦牟尼佛的教育,教什么?

我答覆人家问我汤恩比的话,他说佛教能救这个世界,佛教讲什么?

真诚、慈悲。

儒家仁义忠恕,真诚慈悲,现在这个社会就缺这个,这个拿出来真管用。

用什么方法?

还是得用宗教,希望每个宗教都出来教学,宗教回归教育,不再搞迷信,宗教互相学习,宗教要把这些德目做出来,做出榜样给世间人看。

现在这个世间确实,没有仁,没有爱,也没有和,这些德目都有名无实,迫切需要我们把它做出来。

就是老祖宗世世代代相传的五伦、五常、四维、八德,佛所传的,三皈、五戒、十善、六和、六度、普贤十大愿王,行了,就能救世界,一点都不假。

所以这一份资料也可以把它印在我们祭祖特刊里面,这个德目很好,解释得很好,很清楚,帮助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幼儿读物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