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3359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50 大小:46.7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0页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0页
亲,该文档总共5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5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docx

近代汉语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一、近代汉语的研究对象:

主要以唐代以下,清代以前的实际语言为研究对象。

其历史时段介于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之间,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一样,它是一门独立的具有重要意义的学科。

二、近代汉语的历史范围

近代汉语是一门语言历史学科。

(1)学术界对近代汉语上下限的几种意见

1、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在20世纪40年代写作的《“这”“那”考原》一文中开始使用“近代汉语”这个名称。

2、王力:

(十二、十三世纪为过渡阶段)公元十三世纪到十九世纪(鸦片战争)为近代(1840—1919年五四运动为过渡阶段)

3、潘允中:

宋元明清至鸦片战争以前。

(2)学术界三点相同的认识

1、同意使用“近代汉语”这个称呼。

2、同意近代汉语是汉语发展史上一个独立的阶段。

3、基本上能够同意近代汉语时期是:

南宋、元、明、清前半期

(3)认识近代汉语的历史范围要确立两条原则

①是认识主干部分的原则:

南宋、元、明、清前半期→根据

②是前后阶段可以部分重叠的原则。

近代汉语的非主干部分是语言新质与旧质交替演变较显著的时期,语言现象特别丰富,也特别复杂,是联系前后两个主干部分的纽带,是前后两个阶段的共管地带,从旧质的逐渐消亡着眼,非主干部分是前一阶段的下沿;从新质的逐渐生长着眼,非主干部分同时又是后一阶段的前沿。

上沿向前推几个世纪:

晚唐时代的敦煌变文,晚唐的王梵志诗,五代的禅宗著作《祖堂集》,北宋的二程语录。

(因为近代汉语的若干特点,在上列文献中已经出现,如从敦煌变文的异文别字中,已可以发现浊声母清化,闭口韵和入声消失的早期迹象)

下沿向后延伸一段时间:

清中叶的《红楼梦》,中叶以后的《儿女英雄传》、《龙图耳录》,清末的《官场现形记》----因为近代汉语的某些特点,如仍然使用助词“将”(位于动词之后:

走将近来)和副词后缀“生”(好生快活)在上述作品中还可以见到。

把近代汉语分作主干部分和非主干部分,是为了论述其历史范畴的需要。

二近代汉语的历史地位

近代汉语的主干部分长达六个世纪左右,如果适当地考虑它的上下沿,可能共有十个世纪左右。

近代汉语作为汉民族交流思想的工具,为社会、经济、文化、科学的发展作出了无法估量的巨大贡献。

(一)近代汉语在词汇、语法、语音等各个方面都有自己明显的特点

1、与古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在词汇方面的明显特点:

(1)产生了大量的新的词语,一部分表达原有的概念,一部分表达由于社会、生活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概念。

(2)古代汉语里的许多词,在近代汉语里具有了新的意义。

(3)从内部结构看,双音词、多音词数量大大增加,出现了具有固定形式和能产性质的多音词语结构。

如A:

不A不B:

不僧不俗不荤不蔬

B:

A三B四:

挑三窝四拿三搬四

C:

七A八B:

七肥八瘦七断八续

(4)涌现了一大批新的成语、谚语、歇后语、偏义词、行业语、术语以及外来语等。

2、、与古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在词汇方面的明显特点:

(1)在构词上,前缀、后缀的使用比较频繁。

前缀有:

阿(阿谁、阿你)、兀(兀谁、兀那)、老(老哥、老弟)、打(打睡、打探)、所(所愿、所烦)、有(有负、有失)等;后缀有:

子、头、儿、地(立地、坐地)、当(问当、记当)等。

这些前缀、后缀多数是近代汉语阶段产生的,也有少数出现较早,但近代汉语里使用得比较普遍,而且用法也比较复杂。

比如后缀“头”在南北朝时已出现,但只是充当名词后缀(且使用率较低),到了宋代的口语文献里,除了大量充当名词后缀外,还可以充当副词后缀(竞头,争头,明头,暗头—这些词在句中充当状语,具有副词的性质)

(2)在句法上,出现了许多新的句型。

如:

难道……不成、连……也……、动词+教+补语、……著(表祈使)、……则个(表祈使)、被动者置于动词之后、被动式、处置式混合句型、处置式与结果补语混合等。

3、与古代汉语相比,近代汉语在语音方面的明显的特点?

(1)声母方面,如从双唇音(帮系)里分化出唇齿音(非系),北方话里的全浊声母归并入清声母,等等。

(2)韵母方面,如北方话里韵尾-p、-t、-k消失了,闭口韵尾-m并入了-n,等等。

(3)声调方面,如北方话里平声分为阴阳两类,原全浊声母的上声字转化为去声,入声字归并入平、上、去三声,等等。

近代汉语不仅具有多方面的特点,而且比之古代汉语是更为进步、更为发达的语言。

新词、新义的大量出现,双音、多音词语的比例大大提高,多种新的句型频繁使用,使汉语反映概念更加精确,表达思想有了更多的形式,长篇巨著的产生,固然是文字发展的结果,同时也应该是语言发展的结果。

近代汉语位于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之间,这种特殊的位置使得近代汉语在汉语史的研究上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

(二)历史地位

1、汉语史纵向研究的许多问题都必须经过近代汉语才得到圆满解决。

如:

古代汉语的时间副词“岂”除了常见的表示反诘语气的用法外,还有表示反复问的用法(相当于疑问副词“可”):

(徐庶)谓先主曰:

“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

这种“岂”在近代汉语文献中多写作“可”,如:

你爹娘可有?

可是菩提耶?

现代方言中也有和上述“岂”、“可”性质相同的时间疑问副词,如合肥话中的“克”:

你克相信?

你克喜欢看电影?

昆明话中的“格”:

你格认得?

你格上街?

把上述“岂”(古读溪母、“可”、“克”、“格”联系起来考察,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

秦汉以来两千年左右的汉语口语里,始终存在着一个以舌根塞音为声母,可以构成反复问句的时间副词。

显而易见,如果没有对近代汉语里“可”字用例的研究,古代的“岂”与现代的“克”、“格”之间便难以联系,上述结论也难以得到。

2、语言的纵向研究,许多问题的解决的关键在近代汉语。

如古代汉语前期,人称代词没有单复数的区别(战国以后,人称代词后面加“侪”、“辈”、“属”等可表复数,但还不是纯粹的表示复数的标志),纯粹的复数标志“们”产生于近代汉语阶段。

3、近代汉语与古代汉语差异较大,而与现代汉语差异较小。

因而现代汉语研究中的许多问题便与近代汉语有更直接、更密切的联系,如现代汉语中常见的“A的A”格式(唱的唱,跳的跳。

吃的吃,喝的喝)直接来源于近代汉语(宋代文献:

烧火底烧火,扫地底扫地)。

现代方言的许多问题也与近代汉语有联系。

如上海话“白白里跑了一趟”。

“白白里”意思是“白白地、徒然地、空无收获地”。

其中的“里”是什么意思,联系明清作品常见的用例:

白白里作成了别人。

待我慢慢里问他。

可知:

“里”是结构助词,作用是联系状语和谓语,相当于普通话里的“地”。

若不联系近代汉语,对这个“里”便不容易解释。

三、近代汉语和历史文化

1、历史文化直接间接地影响语言的变化,产生新词。

①科举制度的发展产生新名词:

状元、榜眼、探花等。

②唐宋以来说书、戏曲、讲唱艺术:

说话、诸宫调、

杂剧、生、旦、净、末

③刻版印刷技术:

坊刻、家刻

④元曲兴起后:

出现新鲜词语P14

⑤佛教词语:

方便、因缘、投机、火坑、五体投地

2、文化的发展使许多词语具有特定意义。

如禅宗语录里有“把茅盖头”一语,字面的意思是一把茅草盖在头上,实际指“禅僧主持寺院”。

3、近代汉语双音词和多音节词在整个词汇中的比例

明显高于古代汉语。

4、文化的发展对语法的发展不断提出新的要求。

①近代汉语词缀的使用更加频繁,也更加灵活,从而使加缀式双音词和多音词大大增加。

近代汉语词语的总量超过了古代汉语。

②第一人称复数,具有排除式、包括式的区别,是在北方少数民族语言的影响下而产生的。

5、文化因素影响句法的变化。

①产生把系词“是”置于句尾的特殊判断句。

②产生系词既出现在正常位置,又重复出现在句尾的特殊判断句。

③金元时代燕京(大都)一带口语里的特殊被字句。

④句型比前代更丰富。

定语、状语、补语的音节数量增加,内部结构更复杂,长句更多。

6、历史文化的发展也影响近代汉语语音的变化。

如《切韵》、《中原音韵》两朝官话音系的显著差别的重要原因之一是首都从长安转移到大都。

第二章文献

一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类型和特点

(一)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类型

文献反映口语的程度有三:

1充分反映。

如《水浒传》、《金瓶梅》、《西游记》等小说,元代杂剧宾白部分,许多禅宗语录等,基本是用当时口语写成,是研究近代汉语最可宝贵的资料。

有所反映,但不甚充分,多半是文白相间。

如《三国演义》是研究近代汉语的重要资料。

略有反映。

基本以文言写作,偶尔使用口语词或口语句子,如宋代孙光宪所作笔记《北梦琐言》。

文言作品中出现口语成分,有两种原因:

①作者受口语影响,有意无意地将口语词句羼杂进文言。

②记事需要(口语应答,记录、诉讼、供词的文字)

(二)近代汉语文献语言的特点

1、口语和文言相间杂。

如《大宋宣和遗事》前后用文言,中间用口语。

2、明显的方言色彩,反映了口语的地域性。

如敦煌俗文学作品多反映西北地区口语,金代诸宫调(刘知远诸宫调,懂西厢)反映燕京一带口语,元杂剧反映北方口语,宋、元、明时的南戏多用浙江等地的口语,《拍案惊奇》反映浙江口语,《金瓶梅》、《醒世姻缘传》带有山东方言

文献语言的这种方言色彩体现于语法、词汇、语音各个方面。

①诸宫调作品中有这样的“被”字句型:

被一人抱住刘知远

被动者不置于“被”字之前,却置于动词之后,这是燕京一带口语特有的“被”字句型。

②<<水浒传》里“帮”有“紧靠”之意,是淮河流域一带的语言。

③个别书籍的别字反映了语音上的方言色彩。

如吴语区里将“为”写成“会”。

1、体现了语言的时间性。

如前缀“阿”在近代汉语里常见两种用法。

①附在代词之前,如“阿你”、“阿谁”、“阿那”。

此用法元代以后逐渐减少。

②附在称呼性名词之前,如“阿耶(爷)”、“阿娘(娘)”、“阿婆”,此用法贯穿整个近代汉语时期。

再如:

①代词、名词后缀“每,门(们)”通常表示复数,但有时也并无表示复数的作用,后一种用法多见于宋元时代的文献。

②动词后缀“其”、“于”、“取”、“当”的使用时间大抵在明代之前。

③“连……也(都)……”句式常见于明清时代,

连你也烧了。

(《金瓶梅词话》)

连姜秀才前程都问革了。

(《拍案惊奇》)

这种句式在元代之前较少使用介词“连”,而多用“和”:

此不是,则和前面皆不是

介词“和”的这种用法在元代之后逐渐减少。

二使用近代汉语文献应注意的问题

1、错字

原因主要有两种:

①形近致讹。

如“一国绮罗阗塞路,万门莫信满长街。

”(英彦)“为人却要心明了,莫学掠虚多帝了”(多事)

②音近致讹。

如“鱼透碧波堪上岸,无忧花树最宜观”(赏玩)

③形讹与音讹纠缠在一起

④其它原因。

2、夺文衍文

夺文:

漏脱了文字

衍文:

误添文字

有时夺文和衍文一起出现。

3、错简

错简指字句的次序颠倒紊乱。

如:

“汝母时多昔造罪”应为“汝母昔时多造罪”。

4、俗体字通假字29-30页

5、句读标点

阅读近代汉语文献,应该根据近代汉语的词汇、语法情况来辨明句读。

如:

①乐毅于阵前叫曰:

“齐王闻!

早献纳降书。

②黄巢听得恁地说,不觉泪眼汪汪道:

“叔叔好交!

您知咱也是曹州人氏……”

上面两例中“闻早”、“好交”是近代汉语里的常用语,“闻早”是“趁早”的意思,“好交”的“交”是“让,使”的意思,“好交您知”应该连读,意为“好让您知道”。

所以,上面两例标点应该为:

“齐王!

闻早献纳降书。

”“叔叔!

好交您知咱也是曹州人氏……”

近代汉语语法中:

“有”字有时作句首词,置于人物名词前。

如:

皇帝曰:

“关外亢旱,关内无雨,卿等如何有?

”宰相璟、崇奏曰……

应该为:

皇帝曰:

“关外亢旱,关内无雨,卿等如何?

”有宰相璟、崇奏曰……

叁研究方法

一语言调查与合理假设

研究近代汉语主要依据该时期的书面资料。

所以,调查的主要对象是近代汉语文献。

常用的调查方式有穷尽调查和抽样调查两种。

1、穷尽调查

在一定数量的文献范围内,对某种语言现象进行全面的、没有遗漏的观察,称为穷尽调查

比如要研究《水浒传》中的被字句,就应该了解该书共682例被字句的情况。

穷尽调查常用于专书语言研究和语言共时研究。

经过穷尽调查,我们不仅可以指出有某种语言现象,而且也完全可以说没有某种语言现象。

穷尽调查有时可以解除疑惑,纠正谬误。

如:

“度”字,《小说词语汇释》解释为“丢”通过遍检《清平山堂话本》与同时代的《水浒传》“度”字的所有例子,应该是“递,交”的意思.。

穷尽调查可以利用有关的文献索引、引得或通检,以减少逐例搜寻之劳。

如洪业所编《杜诗引得》、日本柳田圣山的《祖堂集索引》可供参考。

2、抽样调查

在一种著作中选择部分篇幅作语言调查,称为抽样调查。

抽样调查可以证明有某种语言现象,而难以说明没有某种语言现象。

采用抽样调查应该注意的问题:

(1)应该根据研究题目的需要选择书目。

比如研究《五灯会元》的口语词,应该同时查检时代相近的著作如《朱子语类》等。

《五灯会元》中“眼光落地”是死的意思。

抽检《朱子语类》前几卷可确证。

(2)选样应注意代表性。

如研究明代山东口语,应避免选择《金瓶梅》的五十三至五十七回(南方人补写);再如研究宋代口语,应该避免选择《五灯会元》前几卷(唐及唐以前).。

(3)防止刻意挑拣。

有时可同时采用穷尽调查和抽样调查。

3、调查前的合理假设

科学的假设是研究者依据自己丰富的知识积累,参照语言发展的有关规律,对新情况、新规律的合理预测。

步骤:

(1)合理假设

(2)查找依据

(3)作穷尽调查

二比较研究

比较法广泛应用于语言研究。

近代汉语是以其与古代汉语、现代汉语的重要区别而建立起来的学科。

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有了比较成熟的结论,研究近代汉语就常常需要和各代汉语、现代汉语进行对照,比较异同。

借助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已取得的大量研究成果来促进近代汉语各个具体问题的研究。

1、运用比较法的原因:

①许多具体的语言问题,须同古代汉语、现代汉语进行比较。

②与古代汉语相比,更具有明显的方言差异。

③与现代汉语相比,更具有时间变化形态和地域变化形态。

2、比较法的具体应用

(1)与古代汉语比较

近代汉语“被ZV”式比例逐渐增多,古代汉语“被ZV”式只占少数,通过比较,得出:

在古代汉语向近代汉语过渡时,被字句中的“被ZV”式由少数变成多数。

(2)与现代汉语比较

汉语中,助词“看”放在动词或动词结构之后,有表示尝试的意思,如“试试看”、“想想看”。

现代汉语与近代汉语的区别是:

现代汉语表示尝试的“看”,它前面的动词须重叠或带动量、时量词。

如:

“让我想想看”、“你给我量一下看”(带动量),“先做几天看”(带时量)。

变文的“看”

①其前面的动词不必重叠,也不必带动量、时量词。

②可以重叠为“看看”,其表示尝试的作用与单音“看”相同。

用重叠的“看看”放在动词之后表示尝试,这种用法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已消失。

(三)近代汉语内部不同时间的比较

如“被ZV”式比例逐渐增加(62%-90%左右),至南宋、金、元时代“被ZV”式所占比例上升到90%左右以后,这个比例不再上升。

(四)近代汉语内部不同地域的比较

不同地域的比较就是不同方言的比较。

仍以被字句为例,南宋、金、元时代,江南一带方言里的被字句,动词后面一般不带宾语(用“被VS”表示,而大略同时代的燕京,却经常可见到。

运用比较法,要求被比较的语言材料确凿无疑。

三综合研究

近代汉语综合研究分为近代汉语内部的综合研究、近代汉语和其它学科的综合研究。

a)近代汉语内部的综合研究

指在本学科范围内对语言现象进行多角度的考察,以求全面地、合理的解决问题。

如敦煌变文中“阿婆”一词是年老妇人的称呼,有时以比喻的方式出现。

所以,解释词义时须要从修辞角度考察,须要从语法、语音等角度着手分析。

b)近代汉语与其它学科的综合研究

(1)与文学

明代的沈德符认为《金瓶梅》第53回至57回不是原作者手笔,理由是:

①该书中反复问句一般是“VP不VP”型,只有少数是“可VP”型(该类型基本集中在53回至56回)。

②该书中人称代词“咱”一般用作第一人称包括式(即包括谈话对象)。

但是53回至57回用作包括式的只有一次,其余23次用作第一人称单数。

查阅《金瓶梅》,沈德符的理由可得到旁证。

(2)与版本

小说<<平妖传>>现存版本主要有二:

20回本<<三遂平妖传>>和40回本<<新平妖传>>.有人认为全是罗贯中所作,书中一些语言标志可以帮助我们进行鉴别。

<<三遂平妖传>>共使用“好不”八例,全为否定式。

《新平妖传>>共使用“好不”26例,12例为否定式,14例为肯定式。

“好不”肯定式在明代中叶以后才出现,因而,20回不是40回删简本。

(3)与宗教

“瞥地”是领悟的意思,这个词义的产生与禅宗提倡的悟道方式有关。

(4)与心理习惯

①唐代小说《游仙窟》有“不忆”一词,是“未曾,没有”的意思。

②《变文集》有“不记”一词,也是“未曾,没有”的意思。

③北宋孙光宪的《北梦琐言》记载:

唐五代俗语中,把“没有”说成“不识得有”。

④唐五代作品常见用“未省”表示“未曾,没有”。

从以上可知,唐五代口语中,常常用表示不记得(不忆,未记)、不识得、不知道(未省)等带有主观色彩的词语来表示否定的意思,这是一种约定俗成的语言心理习惯。

(5)与民俗

今江苏、上海、浙江一带民俗,婚事中忌食梨,因“梨”谐音“离”,有分离,离散之义。

然而,宋元南戏中,却屡见用“郑州梨”来比喻新婚夫妇,取其甜蜜之义。

第四章语音

1.汉语音韵学概述

汉语音韵学的研究对象:

古代汉语和近代汉语语音。

传统的音韵学包括古音学、今音学和等韵学三个主要分科。

今音学以隋唐、宋代成书的《切韵》、《广韵》等作为研究中心,这是近代汉语上沿或前期的语音系统。

等韵学产生于唐宋时代,其研究对象是《切韵》、《广韵》音系和唐宋以来的近代汉语语音。

(1)近代汉语文献里,对语音的表达方式自成系统,与现代汉语有明显区别。

1.声母。

近代汉语音节里声母,一般是用“字母”表示。

①古人把36个字母按发音部位分为唇、舌、齿、牙、喉“五音”。

②汉语音韵学把声母分为清声母(全清、次清)和浊声母(全浊、次浊)。

1、韵母

①唐宋时代的韵书里,韵一般是指韵腹、韵尾、声调,多半不包括韵头。

②《广韵》是北宋陈彭年、丘雍等人根据前代韵书修订编写的,对韵腹和韵尾作了较细的分类,共分206韵。

③近代汉语音节的韵尾,大抵有以下四种情况:

鼻音韵尾(-m,-n,-n)

A.塞音韵尾(-p,-t,-k)

B.元音韵尾(-i,-u)

C.无韵尾(音节最后音素是主要元音)

④近代汉语文献把韵母分作四等,这种分等的依据主要与韵腹有关,也和韵头有关。

将韵母分等的作法最初反映在唐宋时期的韵图上。

⑤“呼”的概念最初也出现在唐宋韵图上,分为开口、合口两呼。

宋元之后,两呼八等遂演变为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

元代以后北方话的四呼与现代汉语的四呼的情况是相近的。

⑥南宋开始,有些韵图作者把《广韵》的韵归并为16大类,称为16摄。

2、声调

①音节具有声调,这是汉语语音的一个特点。

沈约等人提出的四声说影响很大。

四声的两种分类是:

a、平、仄(上、去、入)。

b、舒声(平、上、去)促声(入声)。

②声母的清浊不同,声调也会有区别。

所以,四声应该再分为八个声调,可直到元代的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才把平声分为阴平、阳平两类。

(2)反切

反切是注音识字的方法。

它抽出反切上字的声母和反切下字的韵母与声调,拼合成一个音节。

如:

同徒(t)红(óng)切

反切法的使用:

汉魏至清代末

(3)等韵学

韵图是通过表格来反映语音结构和语音系统的,通过韵图来研究汉语音系的学科称为等韵学。

汉语音韵学最初的萌芽,是在佛教传入中国后产生的,最早编制字母的舍利、守温都是僧人。

二语音的发展

近代汉语语音的发展,大体经历了一个由繁趋简的过程。

1、声母

(1)唇音分化。

隋唐之前汉语唇音声母只有一组双唇音(古称重唇音)

唐末宋初,声母中增加了一组唇齿音(古称轻唇音)

(2)浊音清化

浊声母在金元时代的北方话中各自转变为发音部位相同的清声母。

浊音清化是造成《中原音韵》音系中声母数目大大减少的主要原因。

(3)知组、照(庄)组声母的演变。

明代徐孝编的《重订司马温公等韵图经》中知组、照(庄)组声母已全部合流,都读成卷舌音了。

(4)见组、精组声母的演变。

2、韵母

(1)相近的主要元音合并

韵母减少的原因之一是许多发音相近的主要元音合并了。

(2)塞音韵尾和双唇鼻音韵尾(闭合韵)的消失。

(3)介音的演变

明清时代的音韵学学者创立了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的说法。

3、声调

(1)平分阴阳

《中原音韵》第一次把平声区分为阴平、阳平两类。

(2)浊上变去。

指《切韵》音系中浊声母的上声字,在南宋以后的北方话中变为去声。

如敦煌写本中的“仕”(浊上)写成“事”(去声)。

(3)入派三声

隋唐时候的入声字,在《中原音韵》中被归入平声、上声、去声。

三《中原音韵》音系

《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语音发展史上的

里程碑,它是近代汉语具有代表性的音系,反映了近代汉语前半阶段的语音变化。

该书分为两部分:

前一部分是十九韵韵部,后一部分是《正语作词起例》

(1)、韵部和韵母

1、十九韵部

十九韵部比前代韵书如《切韵》、《广韵》、《集韵》等大大减少。

十九韵部正是大都一带北方话口语的反映,这点作法是开创性的。

2、四十五个韵母

A、没有带韵尾-p、-t、-k的韵母。

B、一些发音接近的主要元音在元代已经合并。

《中原音韵》的韵母无论与《切韵》音系相比,还是与现代北京话音系相比,都有明显的质的差别。

(2)声母—25个

A、与《切韵》比:

有浊声清化、唇齿音(f)产生等

重要区别。

B、与现代北京话比:

见组和精组声母中尚未分化出舌面塞擦音、擦音。

(3)声调

《中原音韵》四声调:

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从《切韵》的平声里分出阴平、阳平两类,入声归并到平、上、去三声。

“平分二义,入派三声”是周德清的两大发现。

4、为什么说《中原音韵》是近代汉语主干时期的代表音系?

(1)《中原音韵》音系全面反映了近代汉语语音的主要特点。

(2)入声开始消失,上声和去声已无阴调、阳调之分,全浊上声归于去声;平声则保持阴、阳之别,全浊声母已经消化;双唇音分化出唇齿音,原知、照二组声母发生重要变化。

(3)韵母中发音接近的主要元音趋于合并,韵尾-p、-t、-k失落。

四方言语音

1、语音演变较慢

①“能”用如“然”,面染=面善

②唐五代方言中,

a清、青韵的读音与齐韵相同。

梯=听鼎=帝

敬算=计算

b遇摄和止摄的主要元音相同或相近。

---宗诸=宗枝

c效摄字和遇摄字相押韵。

之出现以上现象,是方言中有整齐对应规律的有系统的特殊语言现象。

(即使是同一方言也有读音差别)

d古无舌上音

2、超前演变

〈〈中原音韵〉〉韵尾-m仍然存在,可在晚唐五代,有些文献就透露出-m尾并入-n尾的消息。

3、大规模人口迁徙,造成方言在地域的流动

a晚唐到明初,客家人一再南迁。

b靖康之难,北方语音流进杭州城内。

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其它方言语音的长期影响下,会产生不同于其它方言也不同于原来方言的新的方言。

a)词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