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3421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40.8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docx

社会心理学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

社会影响

SOCILAINFLUENCE

主要内容:

研究推动我们行为的看不见的、微妙的社会因素。

以及这些因素是如何影响我们日常行为的。

如文化、从众和社会助长等现象。

第五章文化与社会行为

思考题:

1.甚麽是民族文化?

举例说明民族文化与民族性格的关系?

2.在文化人类学看来,文化影响具有甚麽样的特性?

3.文化通过哪几个层次影响人们?

与其对应的学科是甚麽?

4.文化心理学最关注的对象是甚麽?

5.描述文化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6.谈谈你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近代化理论的看法.

7.甚麽是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它有何不同?

8.试述中国人的思维特性?

它对我们的认知活动有甚麽样的影响?

9.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中国人应该怎样进行文化创新?

如果我们从个人的内部原因去理解贫困,情绪失调,犯罪,酗酒,甚至失业,那麽我们可能束手无策.-----GeorgeAlbee

讨论1:

你的观点是甚麽?

你见过具有何种问题的人吗?

如果你认为他们的问题是由于自身的无能或可以避免的疏忽造成的,你将说些甚麽对他们表示支援?

讨论2:

联系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的三种方式,描述一下他们是如何与环境相互作用的?

讨论3:

文化可以预测人的顺从行为吗?

文化在人们看待爱情的方式上有何不同?

男性和女性的爱情观有何不同?

 

第一节文化的概述

一、文化的含义:

1.文化或文明,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社会成员的每一分子所获得的一切技能和习性。

(19世纪末英国人类学家泰勒E.B.Tylor所作的)

2.文化是社会的全部生活方式.(文化人类学家林顿B.Linton在1936年<文化人类学入门>中提出的)

3.文化是完整的全部,其中包括具体物(使用器皿和生活消费品)和无形的思想(信仰,习惯,制度等)(英国文化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B.K.Malinowski在<科学的文化>中认为)

4.文化是一种思想与行为都一致的类型或整体.(本尼迪克特R.Benedict在<文化的类型>中直接把文化规定为”类型”)

5.文化就是人们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凝聚起来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总体.(王铭铭)

二、文化的基本特点

1、文化是普遍的、共享的.(如:

雷锋精神西典学校奉为精神,甘为平凡)

2、文化是学而知之,后天习得的.(如:

父母及同伴的影响,语言,习惯等)

3、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象征符号中最重要的是语言—用字词来代替实际的客观事物.还包括:

音乐,美术,建筑,服装.)

4、文化具有整体性.(文化很难改变)

三、文化与民族心理

1、民族心理的含义:

所谓民族心理是指构筑在一个民族的经济地域基础之上并渗透着该民族共同文化传统、决定着该民族人们性格和行为模式的共同的心理倾向和精神结构。

2、文化与民族性格:

民族性格是该民族文化积淀的结果,民族文化的积淀来源于一个民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传统与价值观,源远流长的传承。

民族文化有了传承和积累,才会在其成员的个性中打下烙印。

3、文化变迁对民族性格的影响:

A、文化变迁:

我们将文化变迁视为文化内容与文化结构的变化,包括一切社会文化现象的突发的,持续的,急剧的或缓慢的变化.

B、导致文化变迁的原因:

a:

外部:

环境与人口.

①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地理位置,气候,地貌及各种自然资源)和社会环境(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法律制度,社会规范,风俗,时尚等).

②人口是社会发展的重要保证之一,没有人口这个因素,文化也就失去了其源泉,失去了传承的主体.

b:

内部:

文化的创新与移入.

 ①文化的创新主要表现形式为文明和传播.发明是指某一团体或个人发现某种新事物,新工具或新原理,逐渐为人们接受,而为社会所共享.文明一旦被接受,就成为了文明的一部分,会导致社会内部的一些变化,甚至一系列变化,进而推动社会发展.

②文化的移入又称为文化的涵化,是指由不同文化的个人组成的群体,因持久地,相互集中地接触,两者相互适应,借用,结果造成一方或双方原有的文化模式发生了大规模的变迁.

C、影响:

a:

文化震荡感:

社会学家和文化人类学家将这种由于内在的文化发展积累或外在文化的移入引起的急剧的变迁对人的心理活动的冲击和震荡称为”文化震荡”

b:

匮乏文化:

书P365

c:

失意文化:

这种文化产生于现代化或都市化急剧变迁的过程中,其创造者是那些从乡村,小镇,贫困地区向大都市迁移的那些美好生活的追求者.

d:

边缘人文化:

书P364

第二节文化与人格的理论研究(书P346)

第三节文化与个体行为

一、文化与个体行为方式的选择

1、自我概念与文化:

2、儿童抚养与文化:

如西方儿童出生后散着放.抚养态度与方式有民族特色.

3、社会行为与文化:

食品,友谊,社会规范,礼貌方式,私人空间.

二、文化与社会角色:

角色假定使人作出相应的行为,违反了一些重要的规则将受到惩罚,所以社会角色具有巨大的影响力.

三、文化与性别角色

性别角色反映了文化的重大影响,不同文化背景及不同时代的性别角色差异巨大,主要的文化影响并不是由父母直接带来的,而是通过同伴的影响.

四、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

生物因素与文化因素不是相互对立的,对于生物因素所引发的特色,文化起到了强化作用,所以两者相互影响互相作用:

首先,某一种特定的社会情境通常会对不同人产生不同的影响.其次,人们通常会选择自己的所处的环境.最后,人们会创造自己的环境.

第六章社会影响的体现

社会影响是指在他人的作用下,引起个体的思想,情绪和行为的变化.社会影响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社会心理现象.

第一节他人在场

1898年特里普利特在考察自行车选手的骑车速度问题时发现了什么?

一、社会促进(socialfacilitation)

(一)定义:

在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的时候,如果有其他人在场,他就会感到一种刺激,这种刺激会促使他的活动的完成。

(二)表现:

1.结伴效应:

特里普利特指出,在结伴活动中,人们会感到一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活动效率,这就是结伴效应.

2.观众效应:

是指如果有人在场观看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这个人会感受到一种刺激作用,从而提高活动效率.

3.奥尔波特的社会促进实验及其结果.(1916-1919奥尔波特做的一系列社会促进实验)

①连锁联想.

②删去元音.

③转换透视.

④乘法运算.

⑤判断.

⑤写批驳文章.

实验证明:

他人在场既可能对个体的行动产生促进作用,又可能产生抑制作用.

二、社会抑制

(一)定义:

有他人在场和没有他人在场相比,前者会降低他们的效率,这种现象叫社会抑制。

(二)表现:

(三)原因:

三、关于他人在场的理论解释:

(一)查荣克:

“优势反映强化说”

他指出在有他人在场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动机水平将会提高,因为他的优势反应能够轻易地表现出来,而较弱的反应会受到抑制。

(二)其他解释:

“他人在场会唤起对别人评价自己的认知”

马顿斯和兰德斯的实验:

复杂活动独处做效率高,简单活动大家一起做效率高.

马顿斯和兰德斯定律:

简单任务动机越强越好,复杂任务动机越弱越好.

第二节从众

一、从众现象(Conformity):

(一)定义:

从众也称为遵从或依从,是指通过向社会压力让步以使自己的认知及行为符合群体的、社会的标准和规范。

1.从众不同与单独一人时的行为,而是根据他人而作出的行为与信念的改变。

2.不同文化对从众的看法不同,从众不应含有消极的价值判断。

3.东方文化,特别是日本,与他人保持一致不是软弱的表现,而是忍耐、自我控制与成熟的象征。

(Markus&Kitayama,1994)它与社会敏感性、反应性、团队合作精神有关。

4.兰斯-莫罗(LanceMorrw,1983)“不论在日本的什么地方你都可以体验到一种难以名状的平静感,它来自于确切知道彼此之间的相互期待。

5.西方文化则给从众贴上了消极的标签:

顺从、服从、屈从。

6.从众有多种形式(Nail2002):

a、顺从compliance:

服从外界的社会期望而表现出来的依从,如:

出席正式场合需穿西装.

b、服从obedience:

指为了避免惩罚或获得奖赏而作出的顺从行为.

c、接纳acceptance:

指真心相信群体行为的正确性,而且自己也这样做.

(二)主要实验:

1.谢里夫(MuzaferSherif,1935,1937)的规范形成实验.

结论:

社会规范形成后,人会按照社会规范作判断,而不是按照自己的个人判断.

2.阿施(SolomonAsch,1907--1996)的群体压力实验.

结论:

35%从众,65%坚持己见.

3.米尔格莱姆(StanleyMilgram1965,1974)的服从权威的实验.书P301-303.

二、关于服从实验的讨论:

影响权威的因素

(一)命令者的权威性.

(二)被试的道德水平:

柯尔伯格(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超习俗水平(普遍人道主义))

(三)诱骗入门的策略.

(四)权威的靠近程度.

(五)受害者的靠近程度和与受害者的情感距离.

启发:

服从常常先于道德而产生。

基本归因错误有很大的强度。

看上去聪明而善良的年轻人有时也会颠倒黑白。

三、影响从众的因素:

(一)个体的特点(谁会从众:

个性和文化)

1、性别差异.

2、不愿意被他人视为越轨者

3、获得正确信息的愿望

(二)群体的特点(什么因素可以预测从众)

1、群体的一致性

2、群体的规模:

群体扩散.

3、群体成员的身份:

A:

地位低的人更容易服从。

B:

地位高的人有更大的影响力。

C:

服饰也能“塑造人”:

为成功而穿着。

4、群体接纳个体的程度

5、公开的反应

6、无事先承诺

四、如何抵制从众的社会压力(强调个人力量)

(一)逆反reactance

1.什么是逆反:

人们确实采取行动保护他们的自由感。

2.为什么产生逆反?

个体非常看重自己的自由感与自我效能感,如果社会压力明显威胁的个体的自由感时他们常常会反抗。

(二)坚持独特性:

在西方文化中当个体认为自己是独特的,并这种独特感是中等强度时,会产生较好的自我感觉。

进而他们将以维护自己个性的方式行动。

在群体中,我们最可能意识到自己的与众不同。

第三节模仿与暗示

一、模仿

(一)概念

1、模仿:

指在没有外界控制的条件下,个体受到他人行为的刺激,自觉或不自觉地使自己的行为与他人相仿.

2、种类

①有意识模仿:

模仿者有动机,有期望的模仿,即使他不十分了解他人的具体意义,也会感到模仿这种行为对自己有好处.

②无意识模仿:

并非是绝对没有意识,而只是意识程度相对降低一些.

(二)关于模仿的研究

1、塔尔德(G.Tarde)他认为,社会现象存在着反复性和一致性,而一致性的实现,必须依赖模仿.

①他指出,某种现象要想成为普遍的社会现象,必须经过模仿的往复过程,对立过程和适应过程来实现.

A:

往复过程:

指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对一种社会现象进行无数次的模仿,使之成为普遍的,稳定存在的社会现象.

B:

对立过程:

指在循环往复的模仿中,人们还需要否定与该社会现象相对立的那一些社会现象,这样才能使模仿更加深入持久有效.

C:

适应过程:

指在前两种过程出现之后出现的对新现象的适应.在适应而造成的新的均衡形成之后,新的一轮循环又会开始.

2、鲍德温(W.Baldwin)模仿是人的先天的本能.

3、米勒(N.E.Miller)与班杜拉(A.Bandura)模仿是后天通过强化习得的.

班杜拉肯定了模仿是后天学习的结果,但是他不同意米勒的说法.他指出强化与行为有关,而与学习无关.

二、暗示

(一)什么是暗示?

是采用含蓄的方式,通过语言,行动等刺激手段对他人的心理行为发生影响,使他人接受某一观念,或按某一方式进行活动.

(二)暗示的种类:

⒈直接暗示:

即直截了当,不仅迅速,而且被暗示者不会对信息产生误解.

⒉间接暗示:

即暗示者不显露动机,不明确指明事物的意义,而把事物的意义间接地提供给暗示者使之心理和行为受到影响.

⒊自我暗示:

即依靠思想,语言向自己发出刺激,以影响自己的情绪和意志,或加深对某一观念的认知,或要求按某一方式行动.

⒋反暗示:

即暗示者发出的刺激引起受暗示者性质相反的反应.

讨论:

1.你以什么方式表示独立?

你以什么方式表示依从?

2.你认为你是个人主义的还是集体主义的?

 

第一章

 

第四节社会影响的宏观表现

一、时尚和流言:

(一)时尚:

1.时尚及类型:

①时尚是一定时期内在社会上某个群体中普遍流行的某种生活方式.

②特征:

短暂,新奇,有较宽的波及面.

③类型:

时髦,热,时狂三种类型.

2.产生条件:

现代社会经济发展快,信息传播快.

3.作用:

它体现着人们的兴趣,爱好和愿望,从中还可以看出人们的认识水平,文化水平,道德发展水平和审美发展水平,有时候时尚还可以起到调节人们内心紧张的作用,甚至可以借此减少人们被压抑的情绪.

(二)流言

1.定义:

是广泛传播的有关现实社会问题的不确切消息.

2.产生条件:

一是为数相当多的人对某一事件感兴趣或者非常关心,二是大家都缺乏关于该事件的信息.

二、集群行为和去个性化

(一)定义及种类:

1.集群行为是指一种相当数量的群众自发产生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狂热行为.

分类:

一是侵略性集群行为,如暴乱行为.

二是逃避性集群行为,如一批有组织或无组织的群众在遇到危险情况是产生的恐惧反应

三是获取性集群行为,如群众在物价上涨时抢购和屯集商品的行为.

四是表现性集群行为,如宗教群众狂热的情绪和行为表现.

(二)特征:

1.集群行为的特征:

A:

情绪支配性,每个参加者的情绪都异常兴奋,处于狂热状态之中,失去了正常的理智思索,在认识上持有偏见,无法反省和控制自己的行为.

B:

迅速接受性,集群行为的参加者互相传递的每一种信息都会被迅速接受,并迅速引起反应,他们不愿意怀疑,也不会怀疑这些信息的真实性.

C:

容易越轨性,虽然集群行为并非都有暴力行为出现,但是参加者受情绪支配,心血来潮,很容易背离正常的社会规范,出现扰乱社会秩序的行为,甚至出现杀人放火的暴行.

(三)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对群集行为的研究

1.斯迈尔塞(N,J.Smelser)六个环节:

一是要有一定的社会条件,二是形成结构性的紧张气氛,三是某种信念的传播,四是突发偶然事件,五是有人鼓动,六是社会控制.

2.勒邦(G.Lebon)人是受本能支配的生物,有三种主要的因果过程决定了集群行为的特征:

一是个人在集体中会感到有一种不可克服的力量使自己屈服于本能,而这种力量在独处时可以控制的,二是感染,感染是指一种冲动和行为模式像瘟疫一样在人群中迅速传播,三是暗示,暗示使卑劣的,无意识的本能上升,使人丧失了文明,变成了一个野蛮人.

3.弗洛伊德:

认为集群行为是被压抑在下意识中的潜在欲望在寻找发泄.

4.克特·兰和格莱迪斯·兰:

他们认为,集群行为的发生要有一群人密集在一起,彼此无法辨认,又能够直接互动;这些人还必须受到一种心理刺激,并且相互感染,使情绪达到炽热程度;这时候没个人都感到自己融入人群之中而失掉了个人的身份,从而失去社会的约束,高涨的情绪进而转化为剧烈的行为.

三、去个性化

(一)定义:

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在一个群体中与大家一道从事某种活动时,对群体的认同淹没了个人的身份,使个体失去通常的个性感.

(二)特征:

1.匿名性

2.责任分散

(三)金巴尔多对去个性化的研究:

第七章群体影响

第一节群体影响的现象

一、什么是群体:

群体动力学家肖(Shaw,1981)认为所有的群体都有一个共同点:

群体成员间存在互动。

因此,他把群体(group)定义为两个或更多互动并相互影响的人。

另外,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社会心理学家特纳(Turner,1987)认为,群体成员把自己群体中的人看做是“我们”而不是“他们”。

所以,就此而言,一起长跑的同伴们的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群体。

而群体的存在可能有许多理由——为了满足归属的需要,为了提供信息,为了给予报酬,为了实现目标等等。

二、群体影响的现象

(一)社会助长

1、纯粹他人在场

2、拥挤现象:

众多他人在场

3、为什么我们会因他人在场而被唤起

(二)社会抑制

三、社会懈怠:

个人在群体中会减少努力吗?

人多好办事

日常生活中的社会懈怠(遇到有人有困难时,多人在场帮助的机率会降低.

(一)定义与研究

社会懈怠(socialloafing)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心理学家Ringelman(1880)最早发现了社会懈怠现象。

(二)对社会懈怠现象的解释

对于为什么团体情境会产生社会懈怠有几个方面的解释:

第一种观点是由Kerr、Bruun(1981)和Harkins(1989)等人提出来的,他们认为在团体中,由于个体认识到自己的努力会埋没在人群中(lostinthecrowd),所以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降低,从而不大去努力,致使作业水平下降。

从这一点上来看,社会懈怠现象的产生与责任分担有关。

在许多工作情境中,人们汇集个人的努力以实现一个共同的目标,而个人的努力却无法单独被评价。

在完成这样的“集体任务”时,成员就不会那么努力了。

因为,群体情境降低了个体的评价顾忌,当人们不单独为某事负责,或并不对其努力程度进行单独评价时,所有小组成员的责任感都被分散了。

(三)集体工作总是引发个人的偷懒行为吗?

例外情况:

1、当任务具有挑战性、吸引力、引人入胜的特点时,群体成员的懈怠程度就会减弱(Karau&Williams,1993)。

当他们因成功而被授予奖励时,当他们有一种把自己的队伍看作“团队”的信念时,成员们就会努力工作(Hackman,1986)。

2、当小组成员彼此都是朋友,或成员都很认同自己的群体时,社会懈怠会有所减少。

四、去个性化:

人在群体中何时会失去自我感

(一)一起做一些我们单独一个人时不会做的事

去个性化是指在群体行为中,个体丧失了抵制从事与自己内在准则相矛盾行为的自我认同,从而做出了一些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反社会行为,去个性化现象是个体的自我认同被团体认同所取代的直接结果。

A:

主要研究:

勒邦的研究

费斯廷格的研究(P312)

津巴多的研究(P312)

B:

影响去个性化的因素:

1、群体规模:

群体不仅能引发成员们的兴奋状态,也能使他们的个体身份模糊化,以至于忘却了个人身份,抛弃道德约束,顺从群体规范。

津巴多(Zimbardo1970)汽车实验

勒邦与克特·兰(F.Lang)关于集群行为的研究(P310)

集群行为:

有相当数量的群众自发产生的,不受正常社会规范约束的狂热行为。

①包括侵略性集群行为、逃避性集群行为、获取性集群行为、表现性集群行为。

②集群行为的特征:

情绪支配性、迅速接受性、容易越轨性。

③产生条件:

斯迈尔塞(N.J.Smelser)认为,集群行为的展开,犹如一条生产线.

④几个展开的程序:

A:

有一定的社会条件

B:

形成结构性的紧张气氛

C:

某种信念的传播

D:

突发偶然事件

E:

有人鼓动

F:

社会控制

勒邦的研究(P311)

克特兰的研究(P311)

2、身体匿名性:

匿名性使人们的自我意识减弱,群体意识增强,更容易对环境线索作出回应,无论这线索是消极的还是积极的。

3、唤起和分心活动:

唤起:

集体喊叫、高歌、鼓掌、跳舞既可以令人们热情似火又能减少其自我意识。

分心:

扔石头、小组合唱等活动可能是更放肆行为的前奏。

当人们看到别人和自己

出同样行为时,会对自己作出冲动性的举动产生自我强化的愉悦感。

冲动性

集体行为能够吸引我们的注意力。

不会想到我们自己的价值观念,而只是对

境作出一种即时的反应。

(二)弱化自我意识

五、群体极化:

群体会强化我们的观点.

(一)“风险转移”的案例

(二)群体会强化我们的观点吗

1、群体极化实验:

定义:

群体极化(grouppolarization)是指通过团体讨论使得成员的决策倾向更趋极端的现象。

2、日常生活中的群体极化

a、学校中的群体极化

b、社区中的球体极化

c、互联网上的群体极化

(三)对极化的解释

1、信息影响:

因为人们从他人那里获得论点和信息,如果多数人支持这些观点,个体也会倾向于支持它,并且更多支持而不是反对的论点会出现,从而似的这个观点变的极端.

2、规范影响:

人们在决策开始时往往认为自己的观点在社会要求的方向上比别人的更好,但在决策过程中,通过与他人的观点的社会比较,却发现自己的观点并不象当初想象的那样与社会要求相一致.因为人们希望他人能对自己做积极的评价,所以会采取更为极端的方式以与他人或社会的要求相一致,最终也造成了团体的决策趋于极端.

第二节群体思维:

群体会阻碍还是促进好的决策

(一)群体思维的症状表现:

1.团体思维(groupthink)也叫小集团意识,它是指在一个高凝聚力的团体内部,人们在决策及思考问题时由于过分追求团体的一致,而导致团体对问题的解决方案不能做出客观及实际的评价的一种思维形式,这种思维形式经常导致灾难性的事件发生.

2.代表: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I.Janis(1971.1982).

3.Janis提出团体思维产生的先决条件:

A:

决策团体是高凝聚力的团体.

B:

团体与外界的影响隔离.

C:

团体的领导是指导式的.

D:

没有一个有效的程度保证团体对所有选择从正反两方面加以考虑.

E:

外界压力太大,要找出一个比领导者所偏好的选择更好的解决方式的机会很小.

(二)对群体思维的批评:

1.后果:

A:

对行为的其他可能原因调查不完全,使人们不再关注问题的真正原因.

B:

对团体目标调查不完全,一部分人的利益代替了团体的目标.

C:

对所偏好的方案的危险性缺乏检查,认为它已完美,无需深入分析.

D:

对已经否决的可能选择未加以重新评估,它里面所包含的合理因素也被抛弃了.

E:

未详细探讨有关信息,一部分人所提供的信息不受重视.

F:

处理信息时有选择性偏差,合我意的进来,不和我意的删除.

(三)预防群体思维:

1.首先,领导者应该鼓励每一个成员踊跃发言,并且对已经提出的主张加以质疑.为此领导者必须能够接受成员对自己的批评.

2.其次,领导者在讨论中应该保持公平,在团体所有成员表达了观点之后,领导才能提出自己的期望.

3.第三,最好先把团体分成若干个小组独立讨论,然后在一起讨论以找出差异.

4.第四,邀请专家参与团体讨论.鼓励专家对成员的意见提出批评.

5.最后,在每次讨论的时候,指定一个人扮演批评者角色,向团体的主张挑战.

(四)群体问题解决

第三节少数派影响:

个体是怎样影响群体的

(一)一致性

(二)自信

(三)从多数派中叛离

(四)领导是否属于少数派影响

思考题

想象你是一个非常非常棒的群体中的一员——有积极影响的群体。

这个群体是否获益于有效的领导?

它是否证实了某些在本章中讨论过的原理,如社会助长作用、社会懈怠、去个性化、群体极化、群体思维或是少数派影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