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353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96.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 1.docx

新湘教版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教案1

第三章一元一次方程

第1课时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景中感受方程作为刻画现实世界有效模型的意义。

(2)通过观察、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2、过程与方法:

初步学会如何寻找问题中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了解方程的概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体会方程模型的重要性,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方程作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数学模型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甲乙两站之间的高速铁路长1068km,“和谐号”高速列车从甲站开出2.5h后,离乙站还有318km,该高速列车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学生活动:

分析等量关系,尝试列出如问题1一样的式子。

教师活动:

引导学生分析得到:

2.5x+318=1068

2、如图是一个长方体形的电视机包装盒,它的底面长为1.2米,高为1米,且包装盒的表面积为6.8平方米,求这个电视机包装盒的底面宽。

学生活动:

学生分小组讨论.

师生共同分析:

设包装盒的高为x米,用代数式表示这六个长方形面积的和为(2x+2.4x+2.4)平方米,而我们已知这个包装盒的表面积为6.8平方米,依题意得:

2y+2.4y+2.4=6.8

二、自主探究,解读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P83—P84,并思考下列问题:

请你表示出上面两个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1、问题

(1),其等量关系是:

已行驶的路程+剩余的路程=全长,若设高速列车的平均速度为x,引导学生分析得怎样的等式?

则可以得到;

2、问题

(2)其等量关系是:

底面积+侧面积=表面积,若设包装盒的底面宽是ym,引导学生分析得到怎样的等式?

则可以得到。

三、点拨释疑、应用举例:

(一)点拨释疑:

1、引入方程概念.

(1)在等式2x+2.4x+2.4=6.8中,2,2.4,6.8叫已知数,字母x表示的数叫未知数。

(2)我们把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叫作方程,如:

x+5=8,x-2y=6,3x+2y=120中,x、y都是未知数,这些等式都是方程。

(3)像问题1和问题2那样,把所要求的量用字母x(或y等)表示,根据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这叫作建立方程模型。

2、引入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1).展示出上述列出的方程:

2.5x+318=10682y+2.4y+2.4=6.8;.

(2).学生活动:

分组讨论,以上的方程有什么共同特点。

(3).组织学生进行分组交流,得出以上方程的特点是:

①方程中不含分母或分母中不含未知数;

②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③未知数的指数都是1。

(4).归纳一元一次方程的概念: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次数是1的整式方程叫作一元一次方程。

能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作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作解方程。

(5).学生活动: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哪些是一元一次方程?

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①5x-3=x+3,②2y2+3y-1=0,③x+y=5,

④2x+1,⑤

x=3,⑥0.3x+2=

x

教师组织学生交流,共同评析。

(二)应用举例:

例:

检验下列x的值是否是方程2.5x+318=1068的解?

(1)x=300

(2)x=330

四.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课本P84-85练习1、2、3题.

五、盘点收获,小结内化: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1.实际生活中很多问题可以利用方程来解决。

2.方程,一元一次方程,方程的解等概念。

六、学以致用,课堂反馈:

课本P85习题3.1A组第1、2、3题.

补充题:

一、判断下列方程是不是一元一次方程.

1.3x2-2x=4;2.x=5;3.

=2x-1;

4.2x+3y=0;5.x-3=

;6.4x=5y.

二、检验下列各小题括号里数是不是它们前面的方程的解.

1.x=10-4x(x=1,x=2);

2.x(x+1)=12(x=3,x=-4)。

三、根据题意,列出方程

1.在课外活动中,张老师发现同学们的年龄大多是13岁,就问:

我今年45岁,经过几年你们的年龄正好是我年龄的三分之一。

2.某班分成两个小组活动,第一组26人,第二组22人,若要将第一组人数调为第二组人数的一半,应从第一组调多少人到第二组?

 

第2课时等式的性质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正确运用等式的性质;

(2)运用等式的基本性质解决简单的问题。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等式的基本性质.

教学难点:

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①七年级

(一)班的学生人数等于

(二)班的学生人数,现在每班增加2名学生,那么

(一)班与

(二)班的学生人数还相等吗?

如果每班减少了3名学生,那么两个班的学生人数还相等吗?

②如果甲筐米的重量=乙筐米的重量,现在把甲、乙两筐的米分别倒出一半,那么甲,乙两筐剩下的米的重量相等吗?

二、自主探究,解读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P87并思考得出下列结论:

(一)班与

(二)班无论是每班增加2名学生还是每班减少3个学生,两个班的人数还相等;②甲,乙两筐剩下的米的重量相等.

三、点拨释疑、应用举例:

(一)点拨释疑:

师生共同归纳得出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性质1:

等式两边都加上(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式),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等式性质2:

等式两边都乘以(或除以)同一个数(或式)(除数或除式不能为0),所得结果仍是等式.

用字母表示:

如果a=b,那么

a±c=b±c,ac=bc,

(d≠0).

(二)应用举例:

例题1、填空,并说明理由.

(1)如果a+2=b+,那么a=

(2)如果3x=9y,那么x=

(3)如果

a=

b,那么3a=

例题2、判断下列等式变形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如果a-3=2b-5,那么a=2b-8;

(2)如果

,那么10x-5=16x-8.

四.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1、x=8是否为方程4x+4=3x+12的解。

2、P89练习1、2

五、盘点收获,小结内化:

师生共同小结本节课内容:

1.等式的两个基本性质是什么?

2.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可以解一元一次方程.

六、学以致用,课堂反馈:

课本P89习题3.2A组第l、2题.

补充:

一、判断题.

1.如果x=y,那么x+

=y+

2.如果a=b,那么a-

=b-

3.如果a-7=b-7,那么a=b4.如果6x=10y,那么2x=5y

5.如果

,那么2x=3y

 

第3课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1)

教学目标

1.在现实的情景中理解等式的性质,并能正确运用等式的性质.

2.运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3.学会形如ax=b的方程的解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1)等式的基本性质.

(2)形如ax=b的方程的解法。

教学难点:

(1)利用等式性质解方程.

(2)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系数时,不要改变符号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探险家在2002年乘热气球在24h内连续飞行5129km,已知热气球在前12h飞行了2345km,求热气球在后12h飞行的平均速度?

二、自主探究,解读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P90—P91,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问题涉及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前12h飞行的路程+后12h飞行的路程=总路程。

2、设后12h飞行的平均速度为xkm/h,则根据题意可得什么样的方程?

2345+12x=5129①

3、利用等式的基本性质怎样解这个方程?

三、点拨释疑、应用举例:

(一)点拨释疑:

1、解方程的概念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在上面的问题中,我们根据等式性质1,在方程①的两边都减去2345,相当于作了如下变形:

2345+12x=5129→12x=5129-2345

从变形前后的两个方程可以看出,这种变形,就是把方程中的某一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我们把这种变形叫做移项。

必须牢记:

移项要变号。

2、在解方程时,我们通过移项,把方程中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的一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等号的另一边。

不管从左边移到右或从右边移到左边,只要“移”就得“变”。

(二)应用举例:

1、运用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例题1、解下列方程:

(1)2x=x+3;

(2)3x-1=40+2x.

2.利用等式性质2解方程.

例题2、解下列方程:

(1)4x+3=2x-7

(2)-x-1=3-

x

总结:

一般地,从方程解得未知数的值以后,要代入原方程进行检验,看这个值是不是原方程的解,但这个检验过程除特别要求外,一般不写出来。

四.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1、教材P91-92,练习1、2、3,对于方程中的未知数不是用x来表示的,尤其要注意,不要习惯使然写成了x.(可要求两个同学上台来解方程)

2、已知x=

是关于x的方程

x+a=1-3ax的解,求a的值.

五、盘点收获,小结内化:

1.利用等式可以解一元一次方程.

2.运用移项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更简便.

3、解方程移项时切记要改变符号。

六、学以致用,课堂反馈:

1、P96习题3.3A组1、①②③④

2、补充①-2x+6=7x;②

x+2=

x;

3、若关于x的方程kx=6的解是自然数,求k的值.

第4课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景中建立方程模型.

(2)能准确应用去括号法则解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体会用去括号的方法解方程,发现数学之间的内在联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熟悉求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应用去括号法则.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艘轮船在A、B两个码头之间航行,顺水航行需4h,逆水航行需5h,已知水流速度为2km/h,求轮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

二、自主探究,解读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P92—P3,并思考下列问题:

1、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

2、独立思考尝试解这个方程.

三、点拨释疑、应用举例:

(一)点拨释疑:

1、师生共同分析:

①轮船顺水航行的速度=;逆水航行的速度=。

②本问题涉及的等量关系是。

③若设轮船在静水中的航行速度为xkm/h,则根据等量关系可得方程

2、怎样解所列的方程.

教师活动:

(1)引导学生分析:

解这个带有括号的方程,只要去括号就可以运用移项法则解;

(2)回顾去括号法则;

(3)提醒学生注意:

用分配律去括号时,不要漏乘括号中的项.

(4)板书解的全过程.

3、议一议:

上面解方程的过程中包含哪些步骤?

①去括号②移项③合并同类项④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把未知数的系数化为1)

(二)应用举例:

1、解方程:

3(2x-1)=3x+1

四.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1、现有树苗若干棵,计划栽在一段公路的一侧,要求路的两端各栽1棵,并且每2棵树的间隔相等.如果每隔5米栽1棵,则树苗缺21棵;如果每隔5.5米栽一棵,则树苗正好用完.你能算出原有树苗的棵数和这段路的长度吗?

设原有树苗x棵,如果每隔5米栽一棵,则路长为5(x+21-1);如果每隔5.5米栽一棵,则路长为5.5(x-1),由于路长相等.所以

5(x+21-1)=5.5(x-1)即5(x+20)=5.5(x-1)

2、解方程-2(x-1)=4.

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解这个问题,组织学生交流各自的方法。

3、P93练习1、2

五、盘点收获,小结内化:

本节课还是进一步学习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算法,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解有括号的方程一般先去括号,再应用移项法则求解.

2.去括号时不要犯漏乘的错误及符号错误.

3.移项要变号.

4.可根据方程形式灵活安排步骤.

六、学以致用,课堂反馈:

课本P96习题3.3A组第2题.

补充(可灵活选择)

一、解方程.

1.5(x+8)-5=6(2x-7);

2.40-5(3x-7)=-4(x+17);

3.3(x-7)-2[9-4(2-x)]=22.

二、解答题.

1.若某数与1的差的2倍比某数与1的和大3,求此数.

2.在公式an=a1+(n-1)d中,已知a1=2,d=3,an=20,求n的值.

 

第5课时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具体情境中会用去分母的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

(2)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能熟练求解一元一次方程.

2、过程与方法:

通过用去分母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教学,使学生更进一步体会数学知识的循序渐进,解题方法多样。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鼓励学生进一步提高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掌握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正确运用去分母、去括号、移项等方法,灵活解一元一次方程.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刺绣一件作品,甲单独绣需要15天完成,乙单独绣需要12天完成,现在甲先单独绣1天,接着乙又单独绣4天,剩下的工作由甲、乙两人合绣,问再合绣多少天可以完成这件作品?

二、自主探究,解读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P94—P95,并思考下列问题:

师生共同分析:

(1)题中的等量关系是:

(2)设工作总量为1,剩下的工作两人再合绣需x天完成,则可得方程:

(3)提出问题:

如何解方程

(x+1)+

(x+4)=1?

三、点拨释疑、应用举例:

(一)点拨释疑:

(1)鼓励学生尝试解这个方程,指定两名学生到黑板演示.

(2)巡视学生,对不同的解法,只要合理,都给予肯定.

(3)给出两种不同的解法.

解法一:

去括号,得

x+

x+

=1

移项,得:

x+

x=1-

化简,得:

x=

两边同除以

,得x=4.

解法二:

去分母,得4(x+1)+5(x+4)=60

去括号,得4x+4+5x+20=60

移项,得标准形式:

9x=36

方程两边同除以9,得x=4.

(4)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法,得出解法二更简便.

明晰:

去分母是根据等式性质2,方程两边同乘以各个分母的最小公倍数.

(二)应用举例:

例题1、解方程:

教师活动:

(1)鼓励学生独立解这个方程;

(2)引导学生分析:

这个方程含有分母,只要根据等式性质2,方程两边各项同乘以3和4的最小公倍数12,即可把分母去掉.(3)提醒学生注意:

①不要漏乘不含分母的项;②当分子有多项时,去分母后,分子作为一个整体应该加上括号,这时的分数线有双层意义,一方面是除号,另一方面它又代表括号.(4)板书解的全过程,规范解题步骤.

解:

去分母,得

4(x-10)=3(x-6)

去括号,得4x-40=3x-18

移项,得4x-3x=-18+40

化简.得x=22.

四.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1、P95练习1、2

2、

3、已知x=-2是方程

的解,求k的值.

五、盘点收获,小结内化:

1.解一元一次方程的算法的一般步骤及注意事项.

①去分母——方程两边同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注意不可漏乘某一项,特别是不含分母的项,分子是代数式要加括号。

②去括号——应用分配律、去括号法则,注意不漏乘括号内各项,括号前是“-”号,括号内各项要变号。

③移项—一般把含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的左边,常数项移到方程的右边。

注意移项要变号。

④化简——合并同类项,要注意只是系数相加减,字母及其指数不变.

⑤标准形式的化简——同除以未知数前面的系数,即ax=b→x=

2.由于方程的形式不同,解方程时可灵活运用步骤.

六、学以致用,课堂反馈:

1.课本P96习题3.3A组第4、5题。

2、解下列方程

①x-

 

第6课时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

(1)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的情景中培养学生具有建立一元一次方程模型,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2)在具体的情景中列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建立方程模型,应用解方程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建立方程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寻找等量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湿地公园举行观鸟节活动,其门票价格如下:

全价票

20元/人

半价票

10元/人

该公园共售出1200张门票,得总票款20000元,问全价票和半价票各售出多少张?

二、自主探究,解读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P98,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问题中涉及的等量关系是。

(2)若设售出全价票x张,则售出半价票张,

(3)根据等量关系可建立一元一次方程.

(4)方程的解是多少?

得x=800后,那么半价票有多少张?

(5)最后要作答。

三、点拨释疑、应用举例:

(一)点拨释疑:

1、师生共同完成上面的问题:

①全价票款+半价票款=总票款;

②(1200-x)

③20x+10(1200-x)=20000

④将x=800代入(1200-x)中,求出这个代数式的值为400,即为半价票的张数。

⑤对于应用问题最后一定要作答。

2、提出问题:

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有哪些?

①设未知数;②找出等量关系;③列方程;④解方程;⑤检验解的合理性并作答。

(二)应用举例:

例题1、某房间里有四条腿的椅子和三条腿的凳子共16个,如果椅子腿数与凳子腿数的和为60条,有几张椅子和几条凳子?

分析:

本问题中涉及的等量关系有:

(1)椅子数+凳子数=16

(2)椅子腿数+凳子腿数=60

解:

设有x张椅子,则有(16-x)条凳子,

根据题意,得4x+3(16-x)=60

去括号,得4x+48-3x=60

移项,合并同类项,得x=12

凳子数为16-12=4(条)

答:

有12张椅子,4条凳子。

四.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P99练习1、2

5、盘点收获,小结内化:

本节课主要学习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认真审题分析题意,寻找等量关系.

2.灵活设未知数.

3.注意检验、解释方程解的合理性.

六、学以致用,课堂反馈:

课本P105习题3.4A组第1题.

第7课时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

(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在现实的情景中建立方程模型解决问题.

(2)了解如何计算商品利润.

(3)了解如何计算利息问题。

2、过程与方法:

在具体的情景中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练习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技能。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商品售出价、进货价、利润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某商店因价格竞争,将某型号彩电按标价的8折出售,此时每台彩电的利润率是5%,此型号彩电的进价为每台4000元,那么彩电的标价是多少?

二、自主探究,解读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P99-100,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本问题中涉及的等量关系有。

(2)如果设每台彩电的标价为x元,那么彩电的售价为;利润为

(3)根据等量关系得方程。

三、点拨释疑、应用举例:

(一)点拨释疑:

(1)教师指出:

商品的利润是商品的售价与进价之差,也就是说:

利润=售价-进价.商品利润率是:

利润率=

×100%。

打一折后的售价为原价的10%。

(2)引导学生分析:

设彩电标价为每台x元,那么每台彩电的实际售价为

x;每台彩电的利润=售出价-进价,即为

x-4000,而根据商品利润=商品进价×利润率,得每台彩电利润为4000×5%.由此可得方程:

x-4000=4000×5%.

(3)组织学生解这个方程,请一位同学上台板演,得出结论.

(4)学生体会:

在市场上经常看到类似的“打折销售”、“大酬宾”、“大削价”等广告,实际上都是先升后降。

(二)应用举例:

例题1、2011年10月1日,杨明将一笔钱存入某银行,定期3年,年利率是5%,若到期后取出,他可得本息和23000元,求杨明存入的本金是多少元?

弄清两个概念及两个公式:

顾客存入银行的钱叫本金,银行付给顾客的酬金叫利息.

①利息=本金×年利率×年数;②本金+利息=本息和。

解设杨明存入的本金为x元,根据题意,得

x+3×5%x=23000

化简,得1.15x=23000

解得x=20000

答:

杨明存入的本金是20000元。

四.合作交流、巩固提高:

1、教材P100练习1、2

2、商店对某种商品作调价,按原标价的8折出售,仍可获利10%(相对进价).此商品的进价为1600元,那么商品的原标价是多少?

解:

设此商品的原标价为x元,根据题意,:

1600×10%=x·80%-1600,解这个方程,得x=2200.因此,此商品的标价为2209元。

3、某个体户进了40套服装,以高出进价40元的售价卖出了30套,后因换季,剩下的10套服装以原售价的六折售出,结果40套服装共收款4320元.问每套服装进价多少?

这位个体户是赚了钱还是亏了本?

4、某商店有两个进价不同的计算器都卖64元,其中一个赢利60%,一个亏本20%,则在这次买卖中,这家商店是赚了还是赔了?

赚(或赔)多少?

五、盘点收获,小结内化:

本节课主要内容是用方程解决有关经济问题的实际问题.

用方程解决有关经济问题常用的关系式有以下两个:

1.利润=售出价-进货价.

2.利润率=

×100%.

六、学以致用,课堂反馈:

教材P105A组2

 

第8课时一元一次方程模型的应用(3)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利用线形示意图作为建模策略,分析行程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方程解决问题;

2.进一步体会运用方程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主探究与小组合作交流,能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掌握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方程,感悟方程是刻画现实世界的一个有效模型,训练学生运用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进一步体会数学中的化归思想,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实际,建立数学应用意识,热爱数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

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对速度、时间、路程三个量之间关系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星期天早晨,小斌和小强分别骑自行车从家里同时出发去参观雷锋纪念馆。

已知他俩的家到雷锋纪念馆相等,小斌每小时骑10KM,他在上午10时到达;小强每小时骑15KM,他在上午9时30分到达,求他们到雷锋纪念馆的路程。

二、自主探究,解读目标:

学生自学教材P101,并思考下列问题:

学生思考:

(1)行程问题中有哪些基本量?

它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2)本题中的等量关系是什么?

(3)在上述等量关系中,小斌、小强的速度已知,只要设路程就可列出方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