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372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37 大小:162.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7页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7页
亲,该文档总共3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docx

汕头潮阳区教师上岗考教育学背诵版

第一章教育概述第一节教育及其发展

*教育的含义人类有目的地培养人地一种社会活动,是传承文化、传递生产与社会生活经验的一种途径

*教育的基本要素及其关系规律:

教育者按照教育目的的要求去改变受教育者,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发生相互作用;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通过一定的教育媒介起作用的;三者之间联系和作用的结果是受教育者合乎目的地变化

*学校教育制度

广义国民教育制度

狭义学校教育制度(学制)

旧中国学制的沿革

1902壬寅学制

1903葵学制

1912壬子葵丑学制

1922壬戌学制(新学制或六三三学制)

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中等教育中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地趋势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教育的国际交流加强

*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生物起源说:

以达尔文生物进化论为制度代表人物:

(法)利托尔诺(英)沛西熊

心理起源说孟禄——教育起源于日常生活中儿童对成年人的一种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社会)起源说——马克思主义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所特有的生产劳动

教育的发展

20世纪以后的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及其研究方法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

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教育学研究的目的是阐明教育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解释教育规律,为教育理论和实践工作提供支持与指导。

教育学研究的价值体现:

①超越日常教育实践经验,帮助教师将自己的日常经验纳入对教育的科学认识之中;②科学解释教育问题;③有利于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教育学的发展历程

教育学的萌芽阶段论语、孟子、老子、庄子、大学,朱熹《四书集注》,王守仁《传习录》,韩愈《师说》,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古罗马罗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称为教育学的科学化发展阶段

当代教育学理论的新发展

*教育研究及其方法

教育研究的含义及特点教育研究是人们为了获得对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的深入认识而进行的科学探究活动。

从事教育研究必修遵守研究的伦理原则:

自愿原则、匿名原则、保密原则和无害原则。

教育研究的特点:

既有一般科学研究的特征,也有自身的特点(客观性、科学性、系统性、综合性和可验证性)

教育研究的意义1推动教育改革和发展;2提高教育教学质量;3提升教师自身素质

教育研究的基本过程

选择研究课程查阅文献资料制订研究计划

收集研究资料分析研究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常用的教育研究方法

个案研究法\行动研究法\质的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

第二章教育基本规律第一节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

A社会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①政治制约着教育的领导权和受教育权

②政治对教育目的的影响和制约③政治对教育内容的影响和制约

B教育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反作用①教育培养出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教育通过影响社会舆论、道德风尚为政治经济制度服务③教育促进民主化进程,但对政治经济制度不起决定作用

*教育与生产力的关系

A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生产力的发展制约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

因为生产力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条件,并要求教育要有相应的发展,为物质生产提供所需要的人才。

②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③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着教学内容、教育方法和教学组织形式的发展与改革。

(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的,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生产力是与生产关系同时作用于教育的)

B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①教育能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②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的手段。

如果没有教育,前一辈所积累的科学知识就无法被后一代人所掌握,科学知识也就无从得到继承和发展,所以教育是实现科学知识的再生的重要手段。

③教育是发展科学的一个重要手段。

*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

A社会经济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①制约着教育的发展规模和速度②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③课程的设置及教学内容

B教育对社会经济的反作用①教育把可能的劳动力转化为现实的劳动力,实现劳动力的再生产②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第二节教育与科技、文化的关系

*教育与科技的关系

A科技对教育的影响与制约①能够改变教育者的观念②影响教育的内容

③对教育技术的影响

B教育对科技的促进作用①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再生产②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③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④教育促进科学技术成果的开发利用

*教育与文化的关系

A文化对教育的影响和制约

文化影响①教育目的的确立②教育内容的选择③教育教学方法的使用

B教育对文化发展的促进作用教育具有①筛选、整理、传递和保存文化的作用②教育具有传播和交流文化的作用③更新和创造文化的作用

*校园文化学校全体员工在学习、工作和生活的过程中所共同拥有的价值观、信仰、态度、作风和行为准则

理想校园文化的创建策略主体统揽个性塑造传统扩展重点突破

第三节教育与个体身心发展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教育学上所指的个体的发展,主要指儿童、青少年身体和心理上的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特殊性

(一)个体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二)个体身心发展具有能动性

*理论内发论(遗传决定论)内发论者一般强调人的身心发展的力量主要源于人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

外铄论(环境决定论)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诸如环境的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的教育等。

多因素相互作用论(共同作用论)人的发展是个体的内在因素(如先天遗传的素质、机体成熟的机制)与外部环境(外在刺激的强度、社会发展的水平、个体的文化背景等)在个体活动中相互作用的结果。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及其作用

1遗传(前提)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前提,为个体的发展提供可能性

遗传素质的成熟过程制约着人的发展过程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

2环境A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的作用(制约)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蓬生麻中不扶自直、孟母三迁B人对环境的反应是能动的(环境对人的发展的影响要通过个体的主观努力和社会实践活动才能实现)

3教育(主导)A个体社会化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规范B个体个性化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C学校教育,尤其是中小学的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而且具有延时的价值D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4个体主观能动性身心发展的动力

*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1顺序和阶段性,循序渐进2不平衡性,某时期施以相应的教育3互补性机体某一方面受损,在另一方面得到补偿(超常发展);心理机能与生理机能之间4稳定和可变性,稳定:

即不所以更改内容和方法,可变:

也要充分挖掘潜力5个别差异性,因材施教。

*个体的发展对教育的制约教育要适应个体发展不平衡性、顺序性和阶段性、个别差异性

*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发现人的价值、发掘人的潜能、发挥人的力量、发展人的个性

二、学校教育在个体身心发展中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价值,而且具有延时价值;4.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发展的特殊任务

普通中学是学校教育系统中的一个阶段,分为初级中学与高级中学两段。

初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3~17岁的少年,高级中学的教育对象是16~20岁的青年,他们分别处于人生的少年期和青年期。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有些心理学家把少年期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

身体状态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总的说来,初中教育在促进少年身心发展方面的任务,可形象地比喻为“帮助少年起飞”。

二、青年期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高中阶段是中学期间学习负担最重的时期,也是青年体质增强的时期,学校在保证学生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方面依然有重要的责任。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第一节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是一定教育价值观的体现)

*含义广义:

存在于一切教育中,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在接受教育后所产生的结果和所发生的积极变化的期待

狭义:

国家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所确立的工作总方针,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遵守

教育目的包括三个层次:

(一)国家的教育目的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培养目标。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是普遍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教育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标需要考虑各自学校学生的特点。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的关系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它们彼此相关,但相互不能取代。

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是可以测量的.但不能测量目的。

教育目的的基本特点:

1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活动、教育对象的发展)2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的关系①教育目的决定具体的培养目标②培养目标则在宏观上体现教育目的对人才智力的共同要求,微观上体现各级各类学校的不同培养任务以及社会的需要

*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作用

激励

评价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对教育目的的价值进行选择时所具有的倾向性)

个人本位把人的价值看成高于社会价值,把人作为教育目的的根本所在的思想主张

反映在自然主义和人文主义的教育思想之中

代表人物法卢梭、瑞士裴斯泰洛齐、德国康德、美国马斯洛、法国萨特

社会本位把满足社会需要视为教育的根本价值

鼎盛时期:

19~20世纪初

代表人物:

德国纳托普、凯兴斯泰纳、法国孔德、涂尔干

价值取向中人与社会的关系就一个国家整体的教育目的而言,在其价值取向上要把满足人的需要和满足社会的需要结合起来,把重视人的价值观和重视社会价值结合起来把人与社会发展的互依性、互利性作为社会整体教育目标的根本价值取向

就教育的实际运行过程来说,把满足社会的需要和满足人的需要结合起来,不能僵化地理解为二者在实践中分量相等,应予以动态的、发展的把握

就价值实现的实践着眼点而言,要落在人地发展上

第二节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的概述

我国现阶段的教育目的及其理论依据

1999.6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011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必须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点:

(性质-要求-途径)

1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表明了我国社会注意教育目的的性质和方向。

2使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中对受教育者素质要求。

3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教育目的的制定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1.教育目的是社会的历史性与时代性的动态结合;

2.教育目的受制于生产力和科学文化的发展水平;

3.教育目的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演进。

二、教育目的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三、教育目的的确定必须考虑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四、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建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1.分析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片面发展。

2.分析了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的客观需求和创造的可能条件。

3.提出和论述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途径。

我国教育目的基本精神坚持社会主义性质,明确社会主义方向

使受教育者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

为经济建设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培养各级各类人才

第四章教师与学生第一节教师

教师职业特点:

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教师是教育者,其根本任务教书育人

一、教师劳动的特点

复杂性(体力和脑力的付出),创造性(创造性的运用教学规律);

连续性(时间的连续性,没有固定的交接班限制)、广域性(空间的广域性,任何场所都是劳动空间);长期性(人才培养周期长)、间接性(不直接创造财富,学生为中介,实现劳动价值);主体性(劳动手段是教育自身,直接成为教育因素和榜样)、示范性(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为人师表)。

*教师的职业角色

学习者和学者知识的传授者

示范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组织者、管理者

学生的朋友研究者

*教师的职业素养

职业道德素养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热爱学生、团结协作(相互支持、相互配合;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弘扬正气,摒弃陋习)、

为人师表(身教重于言教;高度自觉,自我监控)

知识素养政治理论素养深的专业知识广博的文化基础知识必备的教育科学知识

职业能力素养语言表达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组织教育和教学的能力、自我调控和自我反思的能力

职业心理健康高尚的师德、愉悦的情感、良好的人际关系、健康的人格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师观

教师角色的转变

从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看新课程要求教师应该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

研究教育教学的研究者

课程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从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来看社区型的开发的教师

教学行为的转变

在对待师生关系上新课程强调尊重、赞赏

教学关系帮助、引导

自我反思

与其他教育者的关系合作

第二节学生

学生的本质特点

①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从教师方面看,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领导者,学生是教师教育实践活动的作用对象,是被教育者、被组织者和被领导者;从学生自身特点看,学生具有可塑性、依赖性和向师性)

②学生是自我教育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表现在自觉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也有一定的能力,可以进行自我教育。

③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具有明显的发展特征(可塑性和可能性)学生是发展中的人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具有和成人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具有发展的巨大潜在可能性;具有获得成人教育和关怀的需要

*中小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生理成熟提前

●学习目的的多元化、实用化

●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自我意识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生观

①学生是发展的人(学生是具有生命意义的人;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学生)

②学生是独特的人(学生是完整的人;每个学生都有自身的独特性;学生与成人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③学生是学习的主体④学生是责权主体

第三节师生关系

意义

1.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

2.师生关系是衡量教师和学生学校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3.师生关系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和校园文化

内容

1在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教学相长)(从教师与学生的社会角色规定的意义上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是受授着;学生在教学中主体性的实现,即使教育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对学生的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2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关系(民主平等)(学生作为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教师和学生是一种朋友是的友好互助关系)

3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尊师爱生)

*基本类型专制型放任型民主性

*建立良好师生关系的基本策略

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教师方面教师对学生的态度、教师领导方式、教师智慧、教师人格因素

学生方面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环境方面学校的人际关系环境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策略

1.了解和研究学生

2.树立正确的学生观

3.要发扬教育民主

4.努力提高自我修养,健全人格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倡导的新型师生关系

尊师爱生

民主平等

教学相长

心理相容

第五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内涵课程是指学校学生所应学习的学科总和及其进程与安排

*类型

课程内容的固有属性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组织和形式分科综合

课程计划对课程实施的要求必修选修

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主体国家、地方和校本

课程任务基础型、扩展型和研究型

课程的呈现方式显性隐形

课程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1社会需求;2科学知识;3学习者身心的发展;4课程理论

*课程内容

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概念:

根据一定的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由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有关学教育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义务教育阶段教学计划的特征:

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2.课程标准:

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3.教材概念:

根据学科课程标准系统阐述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

*编写课程标准和教科书的要求

1科学性与思想性的统一

2知识的内在逻辑与教学法要求的统一

3理论与实践统一

4传授知识、技能与培养能力相结合

第二节新课程结构

*课程结构

横向结构

纵向结构

*新课程对课程结构的调整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逐步走向课程综合化

*新课程结构的内容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义务教育课程

高中以分科课程为主

从小学至高中设置综合实践活动并作为必修课程

农村中学课程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服务

*新课程结构的特征均衡性

综合性

选择性

第三节课程标准

*含义国家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制定依据

*结构

*新课程标准的主要特点

①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落实到课程标准中②突破学科中心③改善学习方式

第四节课程资源

内涵形成课程的基本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

按课程资源空间分布不同:

校内和校外课程自愿

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1.开展当代社会调查,不断地跟踪和预测适合需要的发展动向,以便确定或解释有效参与社会生活把握社会所给予的机遇而应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2.审查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以及为实现自己目标的过程中能够从中获益的各种课程资源

3.开发和利用课程实施的各种条件

4.研究一般青少年以及特定受教学生的情况以了解他们以及具备或尚需具备哪些知识、技能和素质,以确定制定课程教学计划的基础

5.鉴别和利用校外课程资源

6.建立课程资管理数据库,扩宽校内外课程资源以及研究成果的分享渠道,提高使用效率。

第六章教学

第一节教学概述

*概念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基本任务

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首要任务)

2.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

4.提高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能力

5.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

第二节教学过程

*概念教师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体力,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个性特点,使其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的过程。

*本质1.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知识的间接性;教师的传授性;途径的有效性;认识的教育性)2.以认识过程为基础,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基本规律A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相结合

1以间接经验为主是教学活动的主要特点;2在教学中,必须重视直接经验的作用;3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应防止以下倾向:

只重书本知识的传授,教学中习惯于教师讲、学生听,护士引导学生通过亲身参与、独立探索去积累经验,获取知识;只强调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去发现、积累知识,忽视书本知识的学习和教师的系统讲授

B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

1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2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

3贯彻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教学规律,必须注意两个问题:

在教学中,既不能只重视教师的作用,又不能只强调学生的作用,使学生陷入盲目探索状态,学不到系统的知识,要把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

C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

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二者是相互统一和相互促进的(联系)

2知识和智力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知识是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智力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的基本能力)。

3要使知识的掌握真正促进智力的发展是有条件的(传授的知识是规律性的知识,量要适当,采用启发式教学)

4贯彻掌握知识和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要防止两种倾向: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们既不能像形式教育论者那样,只强调训练学生的思维形式,忽视知识的传授;也不能像实质教育论者那样,只向学生传授与实际生活有用的知识,忽视对学生认识能力的训练。

在教学中,只有把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提高教学智力。

D传授知识与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教学的教育性规律)

1知识是思想品德形成的基础

2学生思想平等的提高又为他们积极地学习知识奠定了基础

3贯彻传授知识和思想品德教育相统一的规律时,必须防止两种倾向:

脱离知识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只强调传授知识,忽视思想品德教育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方法

*原则概念:

根据对一定的教学目的和教学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准则。

教学原则

*教学方法:

教师和学生为了完成教学任务、实现教学目标而采取的共同活动方式,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

意义:

①教学方法对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具有巨大的反作用②教学方法并非简单地随着不同的社会变革和世界观不同而发生变化,它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

*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的基本依据

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课程性质和特点;学生年龄特征

教学实际、设备、条件;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此外还受教学手段、教学环境等因素的制约

*常用的教学方法

1以语言传递为主的教学方法

教授法教师运用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

谈话法教师和学生相互交谈,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经验,通过独立思考去获得新知识的教学方法

讨论法全班或小组成员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从而进行相互学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