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3965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85.4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课时练 必修三 第3课 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docx

课时练必修三第3课宋明理学逐题解析版

2015年题组

1.(2015·北京文综·15)明朝中后期,王阳明学说在中国士大夫中流行。

朝鲜来华使者对此不理解,认为“阳明敢肆己意,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

结合所学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有(  )

①朝鲜使者以程朱理学为正宗②王阳明心学超越了理学范畴

③王阳明与朱熹观点明显不同④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叛逆

A.①②    B. ②③ C.①③     D. ②④

【考点】宋明理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

【解析】朝鲜来华使者认为“谤辱朱子,实斯文之罪人也”,说明他们以程朱理学为正宗,故①正确;心学是对程朱理学的发展,并未超越理学范畴,心学承认“理”的存在,只是求理的方法不是外求而是在内心中领悟,故②错误;王阳明主张“发明本心以求理”,朱熹求理的方法是“格物致知”,二者观点明显不同,故③正确;王阳明心学是对儒学的发展而不是叛逆,故④错误,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2.(2015·浙江文综·12)宇宙人生是永恒的话题。

中外思想家有的认为“宇宙便是吾心”,有的提出“万物始于水”,有的主张“心外无物”。

明确提出上述观点的人物有(  )

①陆九渊②塞内卡③王守仁④泰勒斯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宋明理学——陆王心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泰勒斯思想主张

【解析】陆九渊是心学开创者,提出“宇宙便是吾心”,故①正确;塞内卡是古罗马最重要的悲剧作家,他主张人们用内心的宁静来克服生活中的痛苦,没有明确提出题干中观点,故②正确;王守仁是心学集大成者,主张“心外无物”,故③正确;泰勒斯古希腊时期的思想家,主张“万物始于水”,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答案】C

3.(2015·山东文综·38)(16分)宋代理学是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城市与生活材料二生活与观念

(1)分析说明上述材料所反映的历史现象与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之间的联系。

(10分)

(2)若进一步探究宋代理学兴起和发展的原因,你认为还需要补充什么材料?

举一例说明。

(6分)

【考点】

(1)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宋代商品经济发展;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2)宋明理学——程朱理学

【解析】

(1)第一小问现象,首先要分析历史图片,结合材料的图10可知,反映的是宋代商品经济发展的图片,可以从城市布局、商业发展、社会观念等角度分析;结合材料二中的“近岁士庶之家侈靡相尚”以及“衣冠更易”可以得出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第二小问联系,再结合所学的这一时期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联系程朱理学的思想主张,由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追求功利,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造成冲击,因而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2)第一小问举例,结合宋明理学产生的社会背景作答即可,即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第二小问理由,结合所学知识宋明理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所遭遇的冲击以及在唐朝出现的三教合流作答即可。

【答案】

(1)说明:

城市坊市界限被打破,瓦子等娱乐场所出现,商品经济发展到新水平;社会上出现了追求奢靡享乐、僭越礼制的现象。

面对社会生活对传统儒家伦理秩序的冲击,儒学家把封建伦理道德上升到“理”的高度,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等思想,以“理”来约束人们的行为,进而规范社会秩序。

(10分)

(2)例:

需要补充与佛教、道教发展相关的材料。

(2分)理由:

佛教和道教的发展使传统儒学面临挑战;为应对挑战,佛学吸收了佛教和道教的部分思想,获得了新发展。

(4分)(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4.(2015·新课标全国Ⅰ卷文综·40)(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历史中,儒学一直在发展与创新。

唐代韩愈以周公、孔子的继承者自居,排斥佛、道,鄙薄汉代以来的儒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

他在《原道》中说:

“吾所谓道也,非向(先前)所谓老与佛之道也。

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

孔子传之孟轲。

轲之死,不得其传焉。

”他的这一主张被宋代儒者接受并发扬。

当代学者认为韩愈开了宋代“新儒学”的先河。

——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指出汉代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不同之处,并概括宋代理学在哪些方面对儒学有所发展。

(10分)

【考点】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孔孟儒学思想;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宋明理学

【解析】

(1)第一小问不同点,分别归纳孔孟的儒学思想和汉代董仲舒的儒学思想,孔孟思想要求统治者施行仁政,以民为本,以道德教化民众;汉代董仲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提供理论依据。

第二小问发展,宋明理学“认为周公、孔子之道在孟子之后已经断绝”,更加重视《论语》《孟子》;宋明理学吸收佛道思想,更加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答案】

(1)不同:

孔孟思想是仁政、民本、教化,而汉儒强调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三纲五常。

(5分)发展:

更加重视《论语》《孟子》,重视思辨,强调个人的修养与完善。

(5分)

5.(2015·江苏单科·21)(12分)中华文明灿烂辉煌,对保持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发挥了积极作用。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对于一个旁观者来说,4世纪时世界历史的情况可能是这样:

罗马帝国总算历劫而存,而中华帝国的时代已成为过去。

可是中华帝国在罗马帝国已不复存在时最后重新组成。

中华帝国为什么能恢复而罗马帝国却不能,一个原因可能是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

如果皇帝依靠不是按照出身或机遇而是按才干选拔的官僚知识分子行使权力,那他就会实行公正的道德的统治。

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

——摘编自费正清《中国:

传统与变革》

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这是两汉的粗糙儒学所无法比拟的。

理学家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它摒弃佛道所宣扬的彼岸世界,不相信灵魂不灭、轮回转世之说,而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所以它是一种理性主义的哲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请回答:

(2)据材料二,指出理学的积极作用。

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儒学由“粗糙”趋向“精微”的原因。

(4分)

(3)据上述材料,说明中华文明在传承和发展过程中所体现的基本特质。

(2分)

【考点】

(2)宋明理学(3)中华文明的传承和发展

【解析】

(2)第一小问作用,据材料二中“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力求在现实世界中实现崇高的理想”得出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据材料二“以儒家圣人为最高境界,充分肯定人的现实生活、道德精神的意义”得出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第二小问原因,据材料二“两汉的粗糙儒学”、“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得出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据材料二“理学家提出‘理’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形成了析理精微、论证明确的哲学体系”得出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结合所学,从内外两个角度概括回答。

(3)据材料一“中国王朝比拜占庭帝国更充分地保留了帝国的传统”、“中国的文字也比西方的拉丁文和希腊文有着更大的文化上的连续性”得出延绵不断(尊重传统),据材料二“它以儒家的礼法、伦理思想为核心,吸收佛道思想中的精粹”得出兼收并蓄(与时俱进),结合所学,从传统、发展等角度概括回答。

【答案】

(2)作用:

引导人们关注现实;有利于培养道德品质。

(2分)原因:

儒学受到佛道思想的挑战(冲击);复兴儒学的需要(宋明理学家的学术创新)。

(2分)

(3)特质:

延绵不断(尊重传统);兼收并蓄(与时俱进)。

(2分)

6.(2015·广东文综·38)(25分)课程的变化反映了时代的变迁。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课程设置是学校教育制度(学制)的重要内容,在中国近代学制中,与经学相关的中小学课程设置经历了如下变化:

癸卯学制

1904年颁布

读经讲经课和修身课(讲授伦理道德)只是必修课程中的两门,但份量仍很重。

壬子癸丑学制

1912—1913年颁布

取消读经讲经课

壬戊学制

1915年开始酝酿,1922年颁布

修身课改为公民课

——据《中国近代学制史料》

(2)材料二中“读经讲经课”讲授的是哪个学派的经典?

经学在明清时期备受尊崇,其原因是什么?

(6分)

【考点】

(2)宋明理学;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科举制(八股取士)

【解析】

(2)第一小问学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儒家思想(或理学)即可;第二小问原因,结合所学从理学对儒学的新发展有利于维护封建专制这个角度阐述即可。

【答案】

(2)学派:

儒家。

(2分)

原因:

儒学已发展到理学阶段,更加适应封建统治者的需要;科举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要内容。

(4分)

2014

15.[2014·广东卷]《红楼梦》中,贾宝玉的父亲让仆人转告贾府私塾老师说:

“什么《诗经》、古文,一概不用虚应故事,只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

”据此推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  )

A.理学居于统治地位,“四书”更受重视B.孔子权威地位动摇,《诗经》遭到轻视

C.科举制度弊端暴露,富家子弟弃儒从商D.《红楼梦》取材于现实,反映宋代生活

15.A [解析]本题以《红楼梦》的故事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与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从材料信息“先把‘四书’一气讲明背熟,是最要紧的”,可看出贾父对四书五经的重视,A项与此意相符。

重视“四书”不一定轻视《诗经》,故B项错误;材料中看不出富家子弟弃儒从商,故C项错误;《红楼梦》是清代作品,不可能反映宋代生活,故D项错误。

12.、[2014·浙江卷]如何看待物质需求,东西方思想家中有的认为“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有的甚至提出“去人欲”;也有的针锋相对:

“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下列人物中,明确表达上述主张的有(  )

①苏格拉底 ②亚里士多德 ③朱熹 ④李贽

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12.D [解析]本题以古代中外思想家的言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题干材料中“放纵自己的欲望是最大的祸害”是亚里士多德的主张,“去人欲”是南宋朱熹的主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是李贽的思想主张。

故D项符合题意。

17.[2014·全国大纲卷]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17.C [解析]本题以纂修族谱为切入点,考查明清儒学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明清修族谱的关键是“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突出的是宗族血缘关系的加强。

修族谱说明明清时期宗族观念加强,故排除A项;社会等级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故B项不正确;D项本身错误。

明清理学盛行,成为凝聚宗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故答案为C项。

26.[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人性是先秦以来一直讨论的问题。

基于对人性的新认识,宋明理学家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他们认为人性(  )

A.本质是善     B.本质为恶C.非善非恶D.本善习远

26.D [解析]本题以人性论为切入点,考查理学思想的内涵,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读材料并说明历史现象的能力。

宋明理学家继承并坚持孟子的性善论思想,还将人性高扬为宇宙的本体——天道(天理),认为人性与天理直接联系,人性不仅仅只是人之为人的根本,而且也是宇宙间万事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根本法则。

因此,必须长期坚持、实践。

A项表述不完整,B、C两项表述不符合理学家的要求。

25.[2014·新课标全国卷Ⅱ]秦朝法律规定,私拿养子财物以偷盗罪论处,私拿亲子财物无罪;西晋时规定,私拿养子财物同样无罪。

这一变化表明,西晋时(  )

A.养子亲子权利相同B.血缘亲情逐渐淡化

C.宗族利益受到保护D.儒家伦理得到强化

25.D [解析]本题以古代法律案例为切入点,旨在考查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材料表明西晋把养子与亲子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说明养子在家庭中地位的提高,是对养子的认可,故答案为D项;A项材料无法体现;B项本身错误;C项的宗族利益材料中没有体现,材料论述的只是家庭关系的内容。

2013年题组

1.(2013·浙江文综·12)在人类文明史上,许多思想家对后世产生影响

常常是通过教育的途径。

下列思想家中通过私学培养人才

的有(  )

①孔子②韩非③朱熹④亚里士多德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考点】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解析】①孔子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③朱熹创办私学,书中虽未明确提及,但根人民版教材的“学习思考”得知,他的学说生前被官方诬为伪学,从而可知他不可能在“官学”培养人才。

朱熹曾在江西庐山白鹿洞书院等场所招徒讲学。

④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他做过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的私人教师,晚年回到雅典后兴建了自己的讲习所——“吕克昂”学园。

②韩非子是法家代表人物,主张实行法治、提倡耕战,因此他不推崇文化知识,对私

学采取简单消灭的办法。

《韩非子》的主张,后来被秦王朝接受作为文教法令规定下来,导致焚书坑儒禁绝私学的一场浩劫。

由此排除②。

【答案】C

2.(2013·北京文综·15)秦汉以来儒家思想不断发展。

下列属于吸收外来文化因素、阐释儒家思想的著作是(  )

①《春秋繁露》②《四书章句集注》③《儒林外史》④《孔子改制考》

A.①②B.②④

C.①③D.③④

【考点】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解析】考查学生知识的识记、运用能力。

解题关键注意题干的限制性条件“吸收外来文化”。

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将儒家思想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五行家的思想形成新儒学体系,不是外来文化;朱熹的《四书章句集注》吸取佛、道思想形成,而佛教是外来文化;《儒林外史》是讽刺小说;康有为的《孔子改制考》把西方的政治学说与儒家思想相结合,为维新变法提供理论依据的著作。

故排除含有①、③的选项,即排除ACD,答案选B。

【答案】B

3.(2013·福建文综·16)朱熹在《漳州劝农文》中说:

“请诸父老,常为解说,使后生弟子,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

在此,朱熹(  )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本题具有乡土气息,解题关键在于对“知所遵守,去恶从善,取是舍非,爱惜体肤,保守家业”这段话的理解。

A选项“三纲五常”是指“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仁、义、礼、智、信”,材料没有表达出这个意思;B、C选项都缩小了材料范围,只提到一个方面“去恶从善”、“保守家业”;所以选D。

【答案】D

4.(2013·广东文综·14)有位古代思想家认为:

通过读书等外在手段来明理自然是好,但“不识一个字,亦须还我堂堂地做个人”,

重要的是先确立仁义这一根本。

这位思想家可能是(  )

A.孔子B.董仲舒

C.朱熹D.陆九渊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关键是“明理”一词,说明理学已经产生,则A、B可排除。

而朱熹是主张格物致知的,是通过处在手段明理,而材料是反对的,因而选D。

【答案】D

5.(2013·全国新课标卷I文综·25)自汉至唐,儒学被奉为“周(公)孔之道”,宋代以后儒学多被称作“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化的是(  )

A.宗法血缘制度逐渐瓦解B.仁政理念深入人心

C.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D.陆王心学日益兴起

【考点】宋明理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透过历史现象分析事物本质的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儒学由汉唐之际的“周孔之道”到宋代之后被称为“孔孟之道”,促成这一变法的关

键应是在宋代发生的相关因素所导致。

宗法血缘制度在战国时期已逐步瓦解,排除A项;仁政理念早在西汉已深入人心,排除B项,陆王心学兴起于宋明时期,排除D项。

促成这一变化的原因是朱熹整理《四书》并加以注解,使之成为儒学的经典,程朱理学成为统治思想。

选择C项。

【答案】C

6.(2013·山东基能·54)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

下列属于唯物主义观点的是(  )

A.物是观念的集合B.

心外无物

C.吾心即是宇宙D.原子是世界的本原

考点】东西方哲学派别

【解析】A项是英国近代经验论的代表:

乔治·巴克莱其主要观点有三:

一、物是观念的集合,二、存在就是被感知,三、对象和感觉的同一性,属于主观唯心主义;

B项和C项是中国古代南宋心学家陆九渊的观点,其哲学认识论属于主观唯心主义;D项是古希腊哲学家德谟克利特提出的朴素唯物主义。

故答案D符合题意。

【答案】D

2012年题组

1.(2012·全国课标卷·27)理学家王阳明说:

“士以修治,农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四民异业而同道。

”在此,王阳明(  )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D.阐发的

根本问题是正心诚意

【解析】关键信息:

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焉,以求尽其心。

从题干中的关键信息可知,D项正确;ABC项都对题干的曲解,排除。

【答案】D

2.(2012·浙江文综卷·12)东

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

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

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  )

①墨家学派的诉求②王阳明心学的主旨

③智者学派的主张④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

A.①③B.②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解析】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

侯争霸、社会动荡的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

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

①③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

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

针对法国的君主专制制度,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

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

【答案】A

3.(2012·海南单科卷·4)魏晋时期,有人斥责佛教“使父子之亲隔,君

臣之义乖,夫妇之和旷,友朋之信绝”。

这反映出当时(  )

A.佛教传入颠覆了传统观念B.儒

家伦理不为社会所重视

C.佛教急于融入本土文化D.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

【解析】魏晋时期,儒学发展受挫,面临来自于佛教的冲击。

题干中“父子之亲、君臣之义、夫妇之和、友朋之信”正是儒家的伦理道理,而题干斥责佛教导致“隔、乖、旷、绝”的后果,说明佛教与儒家伦理抵触,D项正确;A项具有夸大佛教传入的影响,说法错误;BC项无从反映。

【答案】D

4.(2012·海南单科卷·6)宋代理学家周敦颐认为,“天以阳生万物,以阴

成万物。

生,仁也”。

周敦颐在此所阐释的是(  )

A.“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B.孟子的仁政思想

C.阴阳互相依存的关系D.道家顺应自然的思想

【解析】依据所学知识,首先排除BD项;题干认为“阳生万物”,而何为“生”呢?

“生,仁也”,其主要阐释的是仁与万物生成的关系,A项正确;如果对“阳生万物、阴成万物”不能正确解读,及把握内在关系:

生,仁也。

易错选C项。

【答案】A

2011年题组

1.(2011·山东基能·23)山西悬空寺始建于北魏时期,是一处木质框架结构古建筑,紧贴崖壁,半悬空中。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北魏时期佛教已传入我国

②该建筑架构简单,稳定性差

③木柱和横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主要为钉连接

④插进岩石内的横木飞梁和木柱起主要支撑作用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根据所学知识①④符合史实,利用力学原理半插飞梁为基,巧借岩石暗托梁柱上下一体,②③错误,排除C。

【答案】B

2.(2011·广东文综·14)“虎溪三笑”讲的是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一起品茗畅谈、乐而忘返的故事。

故事本身是虚构的,却在唐宋诗歌、绘画作品中时有出现。

据此可以得出符合史实的结论是,当时(  )

A.儒道佛出现融合

的趋势B.佛教开始传入中国

C.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D.绘画风格以写实为主

【解析】扣住题干中心词“儒者陶渊明、道士陆修静、僧人慧远”即可知反映的是儒道佛三教合一的局面,A项符合题意;B项佛教开始传入中国是在两汉之际,与题干时间不符;C项诗歌创作呈现繁荣局面与题意无关;而D项绘画风格的写实更无法体现。

故选A项。

【答案】A

3.(2011·上海单科·13)理学家王守仁提出“致良知”说。

这里的“良知”是指(  )

A.人心固有的是非善恶标准B.圣人独有的是非道德标准

C.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D.存在于外部世界的规律

【解析】王守仁所说的“良知”,既是道德意识,也指最高本体。

他认为,良知人人具有,个个自足,是一种不假外力的内在力量,故A项符合题意。

C项通过学习获得的良好知识,属于格物致知,归程朱理学,排除。

B、D两项表述错误。

故选A项。

【答案】A

2010年题组

1.(2010·广东文综·15)“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

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

”这首诗反映了(  )

A.孟子的“仁政”B.董仲舒的“独尊儒术”

C.王阳明的“心学”D.顾炎武的“经世致用”

【解析】这首诗出自王阳明之手,诗中认为人人都有自己的价值标准,而万物本源在于自己的心。

反映了“心学” 的理论观点。

【答案】C

2.(2010·浙江文综·17)中国古代学术史上曾发生过一次著名的理学家辩论,甲方批评乙方做学问“支离”,乙方批评甲方做学问“太简”。

下列各项中,属于当时甲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的是(  )

A.格物致知B.发明本心

C.知行合一D.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

【解析】抓住关键词“理学”、“支离”。

人民版必修三教材“宋明理学”一课中,讲述南宋思想家陆九渊批评朱熹的理学过于“支离”,说了很多,却不能使人树立起对儒学价值的坚定信念。

因此,他反对埋头书册,主张于人生日用处直接体悟,“发明本心”,以作为自己安身立命之地。

由此可见,这里的“甲方代表人物”指陆九渊,乙方代表人物为朱熹。

“格物致知”是朱熹的思想;“知行合一”是王守仁的思想;“万物皆只是一个天理”,即天理是万物的本原,这是二程的思想,排除A、C、D三项。

【答案】B

3.(2010·辽宁、湖南、宁夏文综·26)王安石提出“形者,有生之本”。

与之相对立的观点是(  )

A.“心外无物”B.“天地为万物之本”

C.“夫形于天地之间也,物也”D.“舍天地则无以为道”

【解析】此题必须克服对陌生材料的恐惧心理

首先注意题干和选项材料中的“形”、“本”、“心”、“物(或万物)”、“天地”、“道”这些古代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及其之间的关系(孰先孰后);运用从哲学常识,看出题目涉及的是关于世界本原问题的中国古代哲学观点;再以自己熟悉的“心外无物”为突破口(这是

典型的唯心论哲学(本体论)观点,其它为唯物论哲学观点),解答此题。

题中陌生材料出处:

“形者,有生之本。

故养生在于保形,充形在于育气,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