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4014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27.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docx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岳麓版高中历史教材必修三教学建议

 

一、课标概说和整合

(一)课标概说

历史(Ⅲ)

历史(Ⅲ)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和科学技术领域的发展进程及其重要内容,共有8个专题。

思想文化活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进程中,人类的思想文化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征。

在这一过程中,不同特色的思想文化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发展。

了解中外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进一步从思想文化层面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是高中历史学习的基本内容之一。

本模块的学习要点:

1.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知道诸子百家,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重要意义;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等思想家以及儒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期儒学的发展。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2.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2)概述汉字、绘画起源、演变的过程,了解中国书画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脉络。

(3)知道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文学成就,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文学特色。

(4)了解京剧等剧种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说明其艺术成就。

3.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了解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理解维新变法思想在近代中国社会发展进程中所起的作用。

(2)概述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探讨其对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影响。

(3)简述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史实,认识马克思主义对中国历史发展的重大意义。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了解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在推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作用。

(2)概述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3)概述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指导意义。

(4)概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内容,认识其对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推进我国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重要指导意义。

5.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大作用。

(2)知道我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讨论在贯彻“双百”方针过程中取得的经验和教训。

(3)了解我国教育发展的史实,理解“国运兴衰,系于教育”的深刻含义。

6.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及其发展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

(1)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2)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3)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4)知道相对论、量子论的主要内容,认识其意义。

(5)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8.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了解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

(2)欣赏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

(3)列举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

(4)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通过学习,了解中外历史上思想文化领域的重大事件、重要现象及相关人物;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教学活动建议】

(1)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2)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3)结合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讨论先进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4)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

(5)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6)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

(二)三种角度的整合

第一种角度的整合:

以时间为线索,中外结合

一、古代中国和古代希腊的文化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2.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理学

4.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二)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

2.书画的起源和演变

3.古代中国的文学成就

4.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三)西方人文精神的起源

1.古代希腊智者学派

2.苏格拉底

二、近现代外国和中国的思想文化

(四)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

1.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2.启蒙运动

(五)近代世界的科学技术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五)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

1.鸦片战争后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的思想历程

2.孙中山的三民主义

3.新文化运动

4.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

(六)现代科学技术

1.相对论和量子论

2.网络技术和现代信息技术

(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

1.19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

2.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

3.19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

4.影视艺术的产生与发展

(八)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思想

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九)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3.教育事业的发展

第二种角度的整合:

以内容为线索,中外结合

一、人文主义思想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

2.儒家思想的形成

3.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4.宋明理学

5.明清儒学

6.新文化运动

(二)西方人文主义思想及其发展

1.古代希腊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启蒙运动

4.马克思主义

(三)近现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历程和创新

1.向西方学习技术

(1)师夷长技以制夷

(2)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2.向西方学习社会制度

(1)《资政新篇》

(2)维新思想

(3)三民主义

(4)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

3.走中国自己的路

(1)毛泽东思想

(2)邓小平理论

(3)“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

二、科学技术和教育

(一)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四大发明

(2)农学、数学、天文学、医学、工程学成就

(二)西方近现代科技

(1)经典力学

(2)进化论

(3)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

(4)相对论、量子论

(5)网络技术、空间技术

(三)现代中国的科学技术

(1)两弹一星

(2)杂交水稻

(3)计算机

(4)神舟飞船

(四)中国“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五)新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三、文学发展

(一)中国古代文学发展

(二)19世纪以来外国文学发展

(1)欧美文学发展主要流派及其代表作

(2)苏联文学的发展

(3)亚非拉文学发展概况

(三)新中国文学的发展

四、艺术

(一)中国古代艺术

(1)汉字与书法发展脉络

(2)中国古代绘画与雕塑

(3)南戏、杂剧、昆曲、京剧

(二)19世纪以来西方美术、音乐发展

(三)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

 

第三种角度的整合:

三维目标的整合

一、知识目标

(一)历史概念和历史史实方面的知识

1.中国古代史

百家争鸣孔子孟子荀子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程颢程颐朱熹四书五经陆九渊王守仁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四大发明诗经楚辞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昆曲京剧

2.中国近现代史

林则除魏源张之洞康有为梁启超陈独秀《新青年》李大钊胡适民主与科学旧三民主义新三民主义《中国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论持久战》《新民主主义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三个代表”两弹一星袁隆平银河系列计算机“神舟”号飞船“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科教兴国战略

3.世界古代史

古希腊智者学派苏格拉底

4.世界近现代史

薄伽丘彼特拉克马丁·路德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牛顿达尔文爱恩斯坦普朗克拜伦雪莱巴尔扎克与《人间喜剧》列夫·托尔斯泰与《战争与和平》贝多芬印象派绘画莫奈凡高毕加索瓦特与蒸汽机卢米埃兄弟

(二)历史线索和历史规律类

1.中国古代儒家思想的发展线索

2.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的线索和规律

3.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发展线索和规律

4.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1)孙中山三民主义的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2)毛泽东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3)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4)“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对中国的影响。

5.现代中国科学技术与文化发展概况

(1)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主要成就。

(2)“双百”方针的内容和实施的经验教训。

(3)新中国成立以来教育发展的成就和经验教训。

6.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线索

(1)古希腊学者对人文精神研究的思想历程。

(2)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们对人文主义研究的思想历程。

(3)启蒙运动中人们对人文主义研究的思想历程。

7.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线索

(1)经典力学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2)进化论对近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3)相对论、量子论对现代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

(4)蒸汽机、电气技术和网络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8.19世纪以来世界文学艺术的发展线索

(1)19世纪以来文学的发展线索。

(2)19世纪以来美术的发展线索。

(3)19世纪以来音乐的发展线索。

(4)19世纪以来影视艺术的发展线索。

二、能力目标

(一)处理历史材料的能力

(二)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

(三)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四)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五)运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

(六)表达和辨析历史观点的能力

(七)评价历史现象的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1.学会收集并综合分析思想文化发展进程中的相关资料

2.探讨思想文化在人类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及其影响

3.调查并收集一些社会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传统思想文化对现实生活的影响

4.分组讨论解放思想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5.探究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先进思想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

6.调查当地教育发展的历史与现状,了解教育与本地区社会发展的关系

7.分组搜集材料,在主题班会上介绍著名科学家的主要事迹

8.举办文学艺术作品欣赏会,从历史的视野赏析文艺作品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认识人类思想文化发展的多样性

2.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家、各民族的文化传统

3.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树立自觉传承祖国和人类思想文化遗产的意识

二、《文化发展历程》体系和特色

(一)体系

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思想宝库

第1课孔子与老子

第2课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3课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第4课宋明理学

第5课明清之际的思想批判

第6课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

第二单元中国古代文艺长廊

第7课汉字与书法

第8课笔墨丹青

第9课诗言志歌咏言

第10课从传奇到小说

第11课梨园春秋

第三单元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

第12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

第13课文艺复兴巨匠的人文风采

第14课挑战教皇的权威

第15课理性之光

第16课近代科学技术革命

第17课综合探究:

破解“李约瑟难题”

第四单元19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化

第18课诗歌、小说与戏剧

第19课音乐与美术

第20课电影与电视

第五单元近现代中国的先进思想

第21课西学东渐

第22课新文化运动

第23课孙中山和他的民主追求

第24课毛泽东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第25课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南

第六单元现代世界的科技与文化

第26课现代科学革命

第27课改变世界的高新科技

第28课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第29课国运兴衰,系于教育

第30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第31课综合探究:

批判继承与开拓创新——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文化

(二)教材特色

1.教材对课标进行再创造,体现文明史观、全球史观、生产力标准和人文精神

很明显,教材对课标进行了再创造。

教材按照农耕文明时代的中国与世界、工业文明时代的世界与中国、当代的世界与中国的顺序,整合课程标准所规定学习的内容,便于教材使用者横向地、比较地看待中国与世界文化的发展历程,也便于教材使用者纵向地、总体地把握全人类文明发展历程。

这样,体现了文明史观、全球史观。

在对文化现象的分析评价方面,岳麓版教材以生产力标准为指导,充分关注人的发展,一些分析结论客观、实事求是。

2.教材高于课标要求,对课标明显不足之处进行了增补

例如:

课标规定,“概述古代中国的科技成就,认识中国科技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文化发展历程》第8课改为“中国古代的科技思想和实践”,这是对课标的提高。

再如在“近代以来世界科学技术的历史足迹”中,课标规定,“以网络技术为例,理解现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从这个部分的其他内容来揣摩《课标》的逻辑:

“经典物理学、生物进化论、相对论和量子理论”,这条线典型体现了影响人类科学和思想进步的重大科学理论发展轨迹,“蒸汽机、电气技术”,是第一次、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核心成就,深刻地影响了人类社会的生产与生活。

按这个逻辑推理,仅以“网络技术”为例,仅理解“信息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显然没有典型体现第三次技术革命对人类当代生活的影响,起码还应添加“生物工程”、“空间技术”、“原子能技术”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岳麓版必修三第27课补充了这部分内容。

这种补充是必要的。

3.教材弹性大,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个人的创造力

由于岳麓版教材相对于《课程标准》来说,补充了不少内容。

教师、学生可以在使用教材中,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对教材进行重组,依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取舍、添加。

这也是一项创造性的工作。

这个过程,可以发挥师生的创造力。

4.教材较好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

正在进行的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之一就是,师生的教学活动以课程标准为最低要求,要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开展学习活动。

教材实际上是课程资源之一,不是教学的唯一依据。

教材的任务,尽可能在有限篇幅内给师生提供基本的学习资源,给师生指引利用学习资源的线索。

三、三个层次的文化史教学

在哲学上说,文化现象属于社会意识范畴。

社会意识是由社会存在决定的。

一个时代的社会存在主要是那个时代的政治经济状况。

所以,要进行文化现象的教学,必须要弄清楚那种文化现象所产生的政治经济状况。

由此,文化史教学的一般模式是:

一、产生的政治、经济、历史文化背景

二、文化现象内容

三、文化现象的影响(对当时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对后世文化现象的影响)

例如:

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第三课《汉代的思想大统一》

一、西汉初的黄老之学

(一)背景

政治:

西汉刚建立

经济:

休养生息政策的需要

思想:

秦朝暴政的教训

(二)内容1、尊重自然规律,反对盲目而动;

2、主张发挥人的主观能动作用;

3、注重自身修身养性

(三)影响:

汉初统治比较开明,社会矛盾缓和,经济恢复发展

但不能适应中央集权政治形势发展的需要

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一)背景

政治:

汉武帝时期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经济:

西汉经济继续发展,但土地兼并严重

思想:

黄老之学不适应形势要求;董仲舒发展了儒学

(二)内容

1、董仲舒新儒学:

天人感应

皇帝受天命统治人间,全国臣民必须服从皇帝统治

皇帝必须遵循天道,实行仁政

2、尊崇儒学,摒弃其他学说

(三)影响:

有利于西汉巩固中央集权,打击地方割据势力

儒学确立了中国传统文化主流地位。

由于对课标、对教材、对课程改革的精神理解的不同,在实际教学中存在着三种不同层次的处理教材和授课的方式。

以岳麓版《文化发展历程》第12课《希腊先哲的精神觉醒》为例,说明这三个层次是怎样授课的:

层次一:

完全按照课本授课

现象:

完全抛开《课程标准》来备课;完全按教材的体系来设计讲课线索;完全依据教材的内容来一字一句地进行讲授,并要求学生记住教材中的每一个知识点。

课例一: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掌握泰勒斯、智者学派的哲学观点;掌握苏格拉底的主要哲学观点;掌握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主要贡献

(2)能力(略)

2.过程与方法:

(略)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略)

重点难点

1.重点:

苏格拉底和亚里斯多德的哲学观点

2.难点:

古希腊哲学的特点

板书:

一、从泰勒斯到智者学派

1.哲学的产生

2.哲学之父泰勒斯

3.智者学派

二、知识即美德

1.哲学家苏格拉底

2.知识即美德

三、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

1.柏拉图

2.亚里斯多德

授课PPT

从本课例紧密依靠教材、不遗漏任何知识点、体例完备、时间线索清楚,课件精美。

似乎是一节高质量的课。

但是,如果看看课程标准,就可以发现这节课的问题。

课标对这节课的要求是:

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由此可以看出,这节课的重点是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难点是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哲学的起源、柏拉图和亚里斯多德的贡献是可教可不教的内容。

因为备课时什么都教,总怕遗漏任何一个知识点,就造成授课赶进度,该进行的教学活动无法进行。

层次二:

依据课标要求来使用教材

其特点是:

能够正确把握课标精神,根据课标的要求来钻研教材,由此而能够理清教材的思想脉络,并正确区分教材的重难点。

课例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知识: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2)能力:

分析希腊早期思想家关于人文精神的内涵

2.过程与方法:

阅读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有关论述,并组织学生讨论,引导学生感悟其中人文精神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古希腊早期人文思想。

重点难点

1.重点:

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2.难点:

古希腊早期人文精神内涵

板书:

一、智者学派对人的价值的阐述

(一)背景

1.自然哲学的产生

2.民主政治的发展

3.工商业的发展和殖民开拓活动

(二)智者学派的主要观点

(三)影响

二、苏格拉底对人的认识

1.对“人”的研究

2.人必须具有知识和美德

3.影响

三、早期人文主义精神内涵

四、早期人文主义的发展——亚里斯多德和他对真理的追求

授课PPT

现行教材的许多内容,都不是教师必讲、学生必学的。

本节课中,自然哲学的兴起、亚里斯多德对真理的追求,都不属于课标的要求,教师在处理这两部分内容时至少有四种方法:

一是按照上述的线索结构全部讲授,在学生素质较高的班级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二是只讲其中的一部分或两部分都不讲,在学生素质较低的班级可以采用这种方法;

三是把它抽取出来,与别的章节内容结合起来讲;

四是把它作为探究活动的内容,只供学生作为阅读材料。

课例二是一所生重点中学教师的授课。

在一般的中学,可以这样授课:

导入:

教师讲授,哲学这个概念古希腊人在公元前7世纪左右提出来的。

起初,古希腊中的一些人对宗教神话对于世界和人生的解释产生怀疑,希望通过从实际出发,通过人去探究世界万物的本来面目,提出了一系列带有普遍意义的问题。

他们最先探讨的有关自然界的问题。

到了公元前5世纪,一些哲学家们把关注的问题转移到人身上,于是,产生了古希腊早期人文主义思想。

公元前5世纪,那些哲学家为什么把哲学关注的问题转移到人身上呢?

一、具有人文精神的古希腊哲学

(一)背景

(二)智者学派

代表人物主要观点

(三)苏格拉底——强调人的知识与美德

二、早期人文精神内涵

这样处理,本课就可以结束。

布置作业分成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所有的学生必须完成

包括,若干道选择题,课本自测题第一题。

第二层次,今后想读文科的学生完成。

在练习内容上增加本课后的“解析与探究”,以及课本自测题第二题。

第三层次,有兴趣的少数学生在前面练习基础上完成研究性学习题目:

到了公元前4世纪,这种人文精神又有所发展,代表人物是亚里斯多德。

亚里斯多德对人文精神的发展表现在哪里?

 

层次三:

依据课改理念来整合教材

其特点是:

能够正确把握课改精神,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能够根据自己的理解来诠释课标,整合教材。

在课改的精神和理念中,最重要是教师必须树立起牢固的课程观。

教师是课程的主人。

教师依据国家有关部门制定的统一标准,即《课程标准》,参考最重要的资料,即所选定的课本,自己重新整合授课内容,教出自己的特色。

说到底,中学教师要有向大学教授靠拢的野心、胆识、学识。

这样一来,有一万名历史老师,就可以开出一万门富有自己特色的历史课程。

课例三: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单元整合教学

整合思路:

把整个“第三单元 从人文精神之源到科学理性时代”作为一课,将它分为五个课时。

先看课标:

(1)了解古代希腊智者学派和苏格拉底等人对人的价值的阐述,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

(2)知道薄伽丘等人的主要作品和马丁·路德等人的主要思想,认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人文主义的含义。

(3)简述孟德斯鸠、伏尔泰、卢梭、康德等启蒙思想家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4)了解经典力学的主要内容,认识其在近代自然科学理论发展中的历史地位。

(5)简述进化论的主要观点,概括科学与宗教在人类起源问题上产生分歧的根源。

(6)以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等为例,说明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课标的层次性非常强:

古希腊时期是“理解人文精神的内涵”;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是“人文主义的含义”;启蒙运动时期是“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在理性精神的推动下,17—19世纪,经典力学是关于非生命的自然科学,进化论是关于生命的科学;蒸汽机的发明和电气技术的应用是“科学技术进步对社会发展的作用”。

结合我们教师的专业知识,我们可以进一步阐释:

古希腊早期人文哲学是在当时宗教神话占统治地位的情况下人文精神的萌芽,只是少数哲学家的思想,影响面不大。

到了文艺复兴时期,从世俗社会中来解决人与神的关系问题,人、人性、人的创造性被发现,宗教改革是在宗教领域内部解决人与神的关系问题,最终,神要服务于人。

通过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人文主义成为社会的主要思潮。

用人文主义精神看自然,产生了完全不同于神学的自然科学——哥白尼提出日心学说,布鲁诺、伽利略都支持证明日心学说,而新航路开辟的冒险家们发挥自己的能动作用,闯出了一个新世界,用实践证明了原来神学在宇宙方面认识的错误,客观上证明新科学的正确性。

17—18世纪,人们用理性主义的观念审视一个新领域——人与人的政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