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管千年古乐新声.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4313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23.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弦管千年古乐新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弦管千年古乐新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弦管千年古乐新声.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弦管千年古乐新声.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弦管千年古乐新声.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弦管千年古乐新声.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页
弦管千年古乐新声.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页
弦管千年古乐新声.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页
亲,该文档总共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弦管千年古乐新声.docx

《弦管千年古乐新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弦管千年古乐新声.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弦管千年古乐新声.docx

弦管千年古乐新声

弦管千年,古乐新声

  来自教坊,流落民间

  泉州市南外宗正司,位于旧馆驿西侧大船亭以北、古榕巷西北隅,曾是梨园剧团驻地,现是剧团宿舍。

一二十年前,这里是泉州挺先锋的文化场所,自称为泉州“野导”的南音雅艺推广人李以健,小时候在这里看过《卡萨布兰卡》、《人鬼情未了》等奥斯卡名片。

现在这里则无演出,无电影,颇为萧条。

  南外宗正司记录了南音一个重要节点。

  南音从中原传至闽南,与历史上三次南迁大移民有关:

晋代永嘉衣冠南渡,当年入泉的士大夫将中原文化,尤其是魏晋南北朝的清商乐,带到如今的泉州;唐末王潮、王审?

、王审知兄弟入闽,王审知之侄王延彬在南安设招贤院,招贤纳士,中原士人纷纷南迁;北宋覆亡,宋都南迁临安(今杭州)建南宋,赵宋皇族的南外宗正司迁来泉州。

士大夫南迁带来的中原音乐,与闽南地方音乐渗透融合,孕育出泉州南音。

  南外宗正司,管理皇族宗室事务。

旧馆驿西侧这一旧址,正是第三次移民南迁时,赵氏皇族聚居之地。

南宋景炎丁丑(1277年),蒲寿庚降元,在城内“尽杀南外宗子及士大夫三千余人”。

不少学者认为,赵氏皇族的这次屠杀,让歌舞声色的皇族贵地覆灭,却让囿于深府、士大夫自娱自乐修身养性的南音(当时叫弦管),跟随乐手歌伎,流入民间。

  《泉州弦管史话》一书中,赵?

h说,南音的历史可能是从汉唐一直到明清,有一千多年音乐文化层的对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中国南音学会成立,1985年起,泉州开始举办各种研讨会。

泉州地方戏曲研究社社长郑国权说,当年泉州较闭塞,研讨会的目的是向外界展示南音是什么样,却也为南音开了一扇看见自己的窗,那时泉州人才真正知道他们日日相处的南音,原来那么不一样。

  泉州南音由“指”、“谱”和“曲”三大部分组成。

“指”是一种有词、有谱、有琵琶弹奏法的比较完整的套曲,现存世50套左右,一般只作为器乐演奏,很少演唱。

“谱”是不配唱词、专供器乐演奏的多乐章器乐曲,目前存世的有15套左右,其中《梅花操》、《走马》等很可能是唐大曲的遗存。

存量最大的是“曲”,郑国权目前整理出的存世曲目有2070首,他正在对这两千多首曲词做最后的校订。

郑国权说,南音曲目当中蕴含的“极为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不可能全部来自民间歌手的倚声而歌,许多传承几百年的优秀曲目,一首曲子长达二三百个字甚至四五百个字,有些称为“中滚十三腔”的曲目,其旋律在4个管门中巧妙转调,天衣无缝,自然流畅,是当代作曲家都惊叹世上少有的杰作。

这些无名氏的传世之作,应该是古代宫廷或教坊中音乐家的集体智慧。

  南音最经典的演奏方式为五人组合,以中立持拍板拍击节奏的人来做区分,左边为洞箫和二弦,右边则是琵琶和三弦,这四样乐器也被称为南音中的“上四管”。

南音表演时的“执节者歌”,见于对汉代音乐的记载;不同于“北琶”直项立抱,南音使用的“南琶”是被横抱怀里,这种演奏琵琶的形式目前只在南音中使用,它和南唐《韩熙载夜宴图》中乐师形态一样。

“上四管”中的洞箫,古称“尺八”,唐代兴盛,泉州洞箫保留了唐代六孔尺八的规制。

  4月初,泉州“南音雅艺”牵头办了场《南音最早记谱――明刊三种重见天日》讲座。

《明刊三种》全称是《明刊闽南戏曲弦管选本三种》,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记录南音的书籍,三种选本合编为一本书。

三个选本现分别收藏于英国剑桥大学图书馆和德国萨克森州立图书馆。

《明刊三种》证明南音原来叫弦管,1949年以前,泉州人也都称南音为弦管。

《明刊三种》的272首曲目,其中近100首还在传唱,如《月照芙蓉》、《一纸相思》、《金井梧桐》、《正更深》、《精神盹》、《尊前告》、《客鸟叫》等。

郑国权认为,这证明南音在明代已非常繁荣。

  艰难中生机不灭

  曾家阳是泉州南音乐团副团长,3月底他接待了中国民乐国际网首席策划和业务总监牛建党先生。

两年前,泉州南音乐团曾在中央民族乐团专场演出中,见缝插针表演《走马》的一个曲目,让观众大开眼界。

今年中央民族乐团下乡采风,分5个小组去学5种民间音乐,如西安鼓乐、贵州侗族大歌等,南音亦是其一,牛建党此次便是带着中央民族乐团的演奏家们前来学艺的。

牛建党是很知名的领唱,电视剧《血色浪漫》里几首歌曲由他演绎。

说起用古泉州音演唱的南音,他连用了四五个“很难”。

难,是难在韵味,南音的演唱和演奏,安静、缓慢,演绎一种古老、生态之美;牛建党认为其音乐上的规范性、乐器的默契程度,在学院派中很难见到。

  泉州南音乐团并不经常演出。

曾家阳说乐团目前通常只有接待演出及对外交流。

售票的演出曾经尝试过,但效果不佳。

牛建党觉得泉州人跟南音很近,不过这种“近”,还没能让普通人习惯花钱去欣赏南音。

  许多南音人对此也有“洁癖”。

“南音雅艺”近期举办过几次小型的售票演出,曾家阳告诉我们,有些老南音人为此找他“投诉”,认为这样不合适。

  这与南音自古的一种品格有关。

南音一直以修身养性的士大夫娱乐自居,强调演员并非“卖艺”。

南音人在泉州很受尊重,被称为“先生”。

闽南有请戏曲班子娱神娱人的习俗,但比较少请南音,若请了,必定是好茶、蜜饯全部配齐,以礼相待。

同样是演出,别的请来的演员睡戏台,南音人却要当主宾对待,还有专门休息的地方,据说现在还是这样。

  去馆阁是最好的接近南音的方式。

馆阁也就是民间的南音社团,泉州登记的馆阁有三四百家,加上未登记的,预计有近千家。

晋江、石狮、德化、永春等地的馆阁比泉州市区更繁荣。

  泉州市区内最热闹的馆阁是古城中心府文庙夫子泉茶馆。

古朴闽南建筑内,穿着古装的年轻演员,从晚上8点开始连续演出三小时。

听众不少,但多是本地老人,偶有些游客,围坐在茶桌旁泡茶聊天听听南音。

这里不收门票,但接受“赏钱”。

“赏钱”的做法刚推出时,一样被很多人排斥。

民间馆阁非营利,保留自娱自乐的南音本色,依靠海外华侨、本地企业家的资助运营。

像安海的雅颂南音社,经费充足,据说有上百成员。

泉州还有几家生产洞箫、琵琶的工厂,本地需求量很大,主要也在馆阁。

  离府文庙不远的文化宫有泉州市文化宫南音社,也是馆阁。

7个人的团队天天演出。

这里演出环境很糟糕,隔壁就是歌舞厅,嘈杂的鼓点敲打着缓慢的南音。

演员都很年轻,仅有的一位观众,是个趴在桌上很显疲态的老人。

这个南音社坚持了30年,而且并没有要停下的意思,它的员工很骄傲于这30年的风雨无阻。

据说还有一家新馆阁要进驻文化宫。

这种落寞的坚持,让人错乱地感觉到南音在这个城市存在的张力。

如果不是切身贴近泉州,不会觉得南音那么年轻活泛,它若真是从宫廷教坊走入民间,“自生自灭”,它却一直不灭。

  更复古,就更世界

  3月26日晚,泉州文创园区领SHOW天地宝力咖啡馆内,蔡雅艺和她先生陈思来正准备《再现南音唱腔艺术之美》的公开讲座。

接近七点半,蔡雅艺匆促离开;几分钟后,她怀抱南琶出现在讲台,化了淡妆,把灰色T恤换成了黑色带镂空装饰的外衣,有着南音人的复古文雅,又透着时尚。

台下蔡雅艺的粉丝,年轻人居多,当中还有些来自电台、杂志的媒体人,以及当地文化圈内的人物。

  蔡雅艺是“南音雅艺”主要成员,曾任新加坡湘灵音乐社音乐总监和新加坡城隍艺术学院艺术总监,2012年回国,受聘为厦门大学艺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南音研究中心主任,也是泉州师范学院南音教师。

她正尝试的“南音雅艺”,是泉州正时尚的南音新实验。

  近半年多来,“南音雅艺”在泉州、厦门甚至上海、北京等地引起了一波南音热。

他们策划针对公众的讲座、南音工作坊、小型雅致的售票演出……在南音原乡泉州,这些概念和形式都很先进。

媒体评价“南音雅艺”是用一种更亲切、更精致、更现代的方式推广南音,让更多年轻人走近南音。

  虽然蔡雅艺并不认同“南音雅艺”在自主设定这样的年龄界限,但这些方式的确引起了年轻人、文化圈层的关注,漫出波纹。

厦门电视台的李琳,在厦门沙坡尾的一茶茶馆听到了蔡雅艺的南音,感动于南音原来这么好听。

去年10月,李琳带着几个朋友参加“南音雅艺”在泉州旧馆驿的演出。

这些朋友中,有一位据说曾考上南音专业却被父亲“打”回去学古汉语的咖啡店老板,也瞬间被蔡雅艺的唱腔“击中”,当即邀请她到厦门演出。

他们现在都是蔡雅艺的粉丝,而且不遗余力地向外界推介“南音雅艺”。

4月,李琳还带着美国的爵士钢琴、打手鼓音乐家到泉州与蔡雅艺见面,来自美国的音乐人有着强烈的和蔡雅艺合作的意向。

  南音原来可以这么好听,是很多人从蔡雅艺身上得到的感动。

李琳以前也听过南音,大部分是街头老人演绎的,听起来都比较曲艺;或者是在一些表演场合可见到的柔媚、很女性化的幽婉演唱。

曲艺或柔媚,都更倾向于表演,没什么内里,不会觉得它好听,只知道南音的存在。

蔡雅艺的则不同,“更有个人的精神”。

  蔡雅艺把自己追求的南音定义为“复古”。

我在宝力咖啡馆第一次听她的演唱。

以前听过南音名家王心心的非现场演唱,感受最深,是音乐干净的留白,和王心心容貌气质上的东方之美。

王心心的演出古典,她在演出现场往往精致妆容、古装扮相。

她的气质很“静”,具有与缓慢的南音很符合的明星魅力。

云门舞集创办人林怀民、美学大师叶锦添等都是心心迷,据说她的粉丝中许多人并不迷南音。

  80后蔡雅艺,相貌并不出众,高个,短发,简单着装中透出时髦新派。

她语速很快,喜欢发问和追问,常问她的搭档们“我们有必要这么做吗”,很是干练,与王心心的柔美之风不同。

蔡雅艺很少说南音美,不像我在府文庙、文化宫任何一处看到的或柔美或凄切、似乎不费力的表演,蔡雅艺的演唱,表情很难做到美丽,她双眼紧闭,挺着脖子绷着青筋,好像有多少声音,就给了多少声音,有种有血有肉、一针一线缝补的粗砺质感。

这是她在唱腔上的复古,演唱者要使用“严肃的真声”,而不是用真假和声,把自己唱得美美的。

  这种风格在民间馆阁其实多见,越往民间,真实、生态的演唱越明显。

但普通人比较容易接触到的南音,多是表演型的,不够严肃,着古怪的唐装,甚至浓妆艳抹。

南音演唱者多为女性,蔡雅艺却让我感觉到了一种阳刚正气、带点男性气质的特别的南音。

  这其实挺奇怪。

蔡雅艺在泉州的艺校学了6年南音,之后又在泉州师范学院读南音本科,算是地道的学院派。

可她“严肃真声”的唱法很不学院派。

她不主张用“科学的方法”,让演员唱得更轻松更大声,或者用机械的方式,改变乐器音质,而应以乐器材质原本可发出的共鸣为准。

她的许多认知,源于晋江东石的南音人蔡东仰,他为蔡雅艺提示了极重要、“来自民间”的转折。

蔡雅艺说,在艺校,因为“不知道南音美在哪里”,她的南音学得并不好。

毕业前一年,她认识了蔡东仰,蔡东仰不知为何总觉得蔡雅艺能成器,便常趁她放假回家时,抱个琵琶在她家中弹唱,非得教她。

“他把南音的气质告诉了我,强调了许多南音不可变的原则,我才找到了南音的本质。

”蔡雅艺理解并接受这些概念,以至于毕业时,因为“唱得硬梆梆的,毫无修饰”,被老师评价“唱得很难听”。

这种好像硬梆梆的真实,就是蔡雅艺追求的雅正――有士大夫气质,有所为有所不为。

  蔡雅艺演出时,多是宽袍大袖粗布麻衣,脚穿布鞋甚或仅仅是双白袜子,脚打节拍。

小型演出多选择有艺文氛围的咖啡馆、客栈,再加上缓慢的音乐,洒脱、情感充沛的歌唱,整个环境的营造,至纯至净,很好地产生了听者与歌者间的交流感。

到特别的曲目,她甚至会对听者提出“闭着眼睛听”的要求。

这种完全仰赖音乐的交流感,可能正是对文化艺术有着独立认识的年轻人对南音的需求,“既能配茶又能配咖啡”的新美感,正中他们的喜好。

欧阳应霁曾在厦门看过蔡雅艺的演出,据说也被深深感动。

  用现代的方式推广南音

  “南音雅艺”的三个人很互补,陈思来是录音师,蔡雅艺的每一场演出,他都会亲力亲为替她试音。

“经纪人”李以健是土生土长泉州人,曾在泉州电台做DJ,接触了不少音乐人,有很好的资源和人脉,也给蔡雅艺夫妇带来全新的与外界接触、营销的方式。

作为“南音雅艺”推广人,“南音雅艺”持续不断的讲座、沙龙、演出、工作坊,都是他在通联、推动。

李以健对南音的理想,是让南音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像宝力咖啡馆这种公开讲座,可能是泉州首次。

蔡雅艺希望把南音推广得更方便,让它频繁出现在“年轻人的场合”。

  “复古”、“生活方式”这些流行概念,在南音原乡泉州的推动没有想象中容易。

“南音雅艺”希望找到一群对南音有兴趣也有消费力的人,所以,李以健需要策划曝光率,伸出触角。

李以健说,去年下半年至今,“南音雅艺”在闽南有数次小型演出,无论是传播面还是接受度,上海、北京、广州等外地人带来的影响,都比泉州本地人大。

他认为这是因为外来者对于南音没有“南音无非这样”的固化认知,而且多数是抱着非常大的热忱特意来接触的,活动过后所受的“震动”也最大。

所以李以健依托与媒体的良好关系,不断邀请外地媒体人到泉州听南音,这些人的参与给“南音雅艺”带来了不错的推广效果;目前已有广州、上海等地的朋友,邀请“南音雅艺”去演出;5月,“南音雅艺”受邀参加上海某艺术节,蔡雅艺还会在复旦大学做讲座。

  “南音雅艺”没有固定演出团队。

厦大的一场演出,蔡雅艺邀请了蔡东仰、曾家阳等多位大拿同台,实现了南音艺术最传统精妙的5人演奏组合;正月十六在泉州的一场小型演出,她邀请同学参加,却只有一位敢上台。

这不是“南音雅艺”才有的困难。

王心心在台湾的工作室,也并无固定演出班底。

这半年来“南音雅艺”集中性的几场售票演出,在南音界也引起了争议,泉州人不习惯买票消费南音,不少南音人也不认同售票消费南音。

蔡雅艺说,其实传统艺术需要这样的滋养。

  学过南音的人,被称为弦友。

宝力咖啡馆讲座后第二日,蔡雅艺在泉州青少年宫办了次工作坊。

工作坊是介于演讲、演出与课程当中一个很关键的连接链,蔡雅艺夫妇在新加坡也办过,多是从课程入手,参与工作坊的弦友可能是已经参与南音课程的爱好者,工作坊相当于是“艺术售后服务”,因此推进不难。

  泉州的工作坊则不然。

南音工作坊对泉州来说,同样是个新潮概念。

加上没有固定场所、未注册为相关机构,“南音雅艺”也不大可能开发“课程-工作坊-课程”这样的关系链,每一次的工作坊更像是一堂临时公开课。

27日下午的工作坊,来了10余位弦友,多数从未学过南音,且是第一次参与;这一次工作坊的弦友,也很难保证他们会加入到下一次工作坊中。

正因此,工作坊的内容只能简单化,沟通、念唱词、跟唱……一两个小时时间,让弦友对南音有基础的认知。

但蔡雅艺他们对工作坊的期许并不仅在此,通过工作坊,聚拢一群对南音有兴趣的人,或者说培育“南音雅艺”更多、更精准的粉丝,才是工作坊要承担的。

南音要成为他们的“生活方式”。

  当日工作坊的弦友中有位政府官员,他建议“南音雅艺”注册馆阁。

蔡雅艺、陈思来、李以健对此发生了争论。

蔡雅艺担心,注册馆阁也许会受到些限制,也体现不出“南音雅艺”与其它馆阁的差别。

李以健则考虑,注册馆阁可有固定场所,让弦友有“归属感”。

当日深夜他们通过了注册馆阁的决定,把名称定为挺具激进感的“泉州南音青年促进会”,这是让他们区别于其他馆阁的一种面相,可以很明确地告知外界他们的个性。

未来,“促进会”的触角是闽南地区,“南音雅艺”则更着力闽南以外的推广。

  “南音雅艺”的三人,争论、判断、决定,天天都在发生。

我们采访时,他们正在为清明节“音画无界”活动选场地。

三人来到泉州源和1916文创园区,一家一家看。

要么担心太华丽,要么担心太像地下乐团演出,要么觉得气质不合……3月底他们到厦门,在沙坡尾一家茶馆与几位朋友聚会,有人建议他们可考虑与媒体合作,参与一些高端商业活动演出。

蔡雅艺和陈思来说,如果参与者可配合南音的需求着装、自勉,才考虑接受。

即便认为追求复古、世界音乐,已是一种文化潮流,好像一个网络关键词,点开了就会得到无数回复,他们也想要引爆这些回复,还开放了团队的预约演出,但“南音雅艺”还是有种坚持,想更严苛地挑选受众。

当我们跟在蔡雅艺、陈思来、李以健路灯下的身影之后,同样沉默、思索或争论时,也在被他们的这种坚持感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