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4348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2.0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 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docx

高考历史历年真题汇编考点3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版

考点3古代商业的发展

【考点图解】

【名师点拨】

1.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演变规律

(1)商业场所:

由城市到农村;由限时空到被突破界限。

(2)交易内容:

由以地区间土特产品、奢侈品为主,转向农副产品以及手工业品为主。

(3)交易媒介:

由物物交换到一般等价物——贝壳货币,后来货币固定为金银,北宋出现纸币。

(4)商人组织:

由最初的亲缘组织发展为商帮。

(5)经营领域:

由只局限于流通领域到逐渐与生产相结合。

2.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趋势

(1)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演变

“贝”是我国最早的货币,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铜仿制海贝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自然货币向人工货币的一次重大演变。

(2)由杂乱形状向规范形状的演变

春秋战国,币制混乱,秦统一后,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的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

一直沿续到民国初期。

(3)由地方铸币向中央铸币的演变

刘邦建汉后,允民私铸钱币。

豪绅富商和地方势力乘机大铸恶钱而牟利。

汉武帝收回了郡国铸币权,由中央统一铸造五铢钱。

从此确定了由中央政府对钱币铸造、发行的统一管理,这对稳定政局和经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4)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秦汉以来所铸的钱币,通常在钱文中都明确标明钱的重量,如“半两”、“五铢”、“四铢”等等。

唐代制“开元通宝”,一反秦汉旧制,钱文不书重量,是我国古代货币由文书重量向通宝、元宝的演变。

(5)由金属货币向纸币交子的演变

北宋时,铜料紧缺,政府为弥补铜钱的不足,铸造大量铁钱。

铁钱笨重不便,纸币交子就在四川地区应运而生。

(6)由手工铸币向机制纸币的演变

随着国外先进科学技术的逐渐传入,光绪年间开始购买国外造币机器。

清末机制货币的出现,是我国古代货币史上由手工铸币向机制货币的重大演变。

【历年真题】

1.(2018·海南高考·4)据记载,南宋初年,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西湖苏堤上一家鱼羹店味道独特,店主因此得到宋高宗的召见,获赏钱、绢若干。

这表明当时(  )

A.社会上奢靡之风盛行B.商人的政治地位提高

C.政府强化了市场管理D.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

【解析】材料表明当时杭州餐饮业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反映,与奢靡之风无关,故A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体现出商人的社会地位有所提高,但不是政治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宋高宗的召见,是对该鱼羹店味道的肯定,与政府强化市场管理无关,故C项错误;据材料“杭州的餐饮名店遍布全城”,可得出餐饮业的发展,城市的经济功能增强,故D项正确。

【答案】D

2.(2017年新课标全国Ⅰ卷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

这一变化反映了(  )

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

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

【解析】明朝“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

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反映的应是君主专制统治的削弱而不是加强,故A项错误;明朝后期,随着商品经济的迅速发展,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玉制器皿数量随之大大增加,以致于“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也说明经济的发展对等级秩序形成冲击,故B项正确;“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使用玉制器皿并非局限于市民,且材料并没有涉及伦理观念,故C项错误;“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当时使用玉制器皿的现象非常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故D项错误。

【答案】B

3.(2017年新课标全国Ⅱ卷24).图5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

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  )

A.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B.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

C.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D.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

【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且相距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A项正确;争霸战争导致的是社会生产的破坏,影响经济的交往,故B项错误;图示中没有陶、曹、鲁之间的相关交通信息,故C项错误;材料主要讲述范蠡和子贡经商致富,没有涉及城市规模的扩大,故D项错误。

【答案】A

4.(2017年北京卷12).2016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

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  )

①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②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

③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④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③④

【解析】根据材料中“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800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可以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故①正确;根据材料中“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可用于研究这一地区的农业发展状况和手工业、商业情况,故②③正确;通往通州的大运河是元代修建的,与题目时间不符,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5.(2017年天津卷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

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右图中(  )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②④

【解析】从材料“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可知货物是从南方向北方运输,因而最北的市镇应是朱仙镇,故①是朱仙镇;汉口镇是长江沿岸的重要市镇,故②是汉口镇;景德镇是江西省的瓷都,故③是景德镇;佛山镇位于广东省,故④是佛山镇,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6.(2016·浙江文综·14)诗词歌赋既是历代文人墨客咏怀、记游、言志的文学表现形式,也往往蕴含着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下列文句,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的是(  )

A.“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西都赋》)

B.“贝锦斐成,濯色江波”(《蜀都赋》)

C.“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估客乐》)

D.“苛峨大舶映云日,贾客千家万家室”(《广州歌》)

【解析】 A项中的“九市”反映了对市的管理,与商品经济有关.故A项不符合题意。

B项“贝锦斐成,濯色江波”反映的丝织业的发展,与商业经济无直接关联,故B项符合题意。

C项“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反映了商人足迹遍布全国甚至边疆地区,长安成为全国重要的商业中心,与与商品经济有关,故C项不符合题意。

D项中的“贾客千家万家室”说明商贾如云,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故D项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答案】B

7.(2016·天津文综·2)右图是北宋纸币铜版拓片,其上文字为:

“除四川外,许于诸路州县公私从便……流转行使。

”这一铜版(  )

①证实了宋代纸币的发行②反映了宋代的印刷技术

③是纸币交子的文物材料④是商品经济发展的见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题中给出的北宋纸币铜版拓片是印刷纸币的模板,它的存在能反映出北宋发行了纸币,故①正确;从铜版拓片的内容,可知当时印刷技术水平,故②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纸币拓片,不是纸币实物材料,故③错误;从纸币出现和拓片上文字,可知宋代商品经济繁荣,故④正确,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8.(2015·浙江文综·16)“丝绸之路”是古代沟通东西方文明的桥梁。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汉唐以来“海上丝绸之路”被称为“瓷路”

B.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称中国为“丝国”

C.明清政府的严格管理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

D.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

【解析】中国瓷器大量通过海上外销是在北宋以后,故A项错误,符合题意;汉代丝绸之路到达地中海,中国当时被称为“丝国”,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明清政府采取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了丝路商贸繁荣,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全球化的起点新航路开辟于15世纪,所以15世纪以前的丝路贸易不具有全球化意义,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A

9.(2015·北京文综·14)唐代长安的商业店铺主要集中在东西两市。

按规定,“诸行有正铺者,不得于铺前更造偏铺”。

南宋都城中的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据记载约有“四百十四行”。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南宋时期(  )

A.私营商业已居主导地位    B.坊市制度已经瓦解

C.商业发展已超过农业    D.资本主义萌芽已出现

【解析】材料中并未出现私营商业与官营商业的对比,难以得出私营商业占主导的结论,故A项错误;唐朝长安城实行严格的坊市制,南宋都城商业活动散布于城内各处,说明坊市制度已经瓦解,故B项正确;小农经济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一直占主导,不可能被商业所超过,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萌芽的衡量标准有二:

商品贸易和雇佣关系,材料中并未出现雇佣关系,资本主义萌芽出现于明朝中叶,故D项错误。

【答案】B

10.(2015·安徽文综·14)北宋仁宗年间,贩卖婺州罗帛的沈赞沿路偷税,在富阳境内被县民蒋泽等人捉到。

经杭州官府裁决,没收其货物一百八十二匹。

蒋泽等人因此获得赏钱。

这说明(  )

A.官府重视商税收入B.杭州丝织业比婺州发达

C.江南商业环境恶劣D.农本商末观念根深蒂固

【解析】商人因为偷税被捉,经官府裁决被没收货物,并且官府对捉拿偷税人的县民给

予赏钱,这个主题反映了宋朝时期政府对商税征收的重视,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杭州丝织业的发展情况,关于婺州也只是说明商人的货物来自当地,并没有说明婺州丝织业的生产与经销情况,无法判断两地丝织业孰高孰低,故B项错误;据材料,只反映了个别商人因偷税的违法行为被官府惩罚的正常行为,不能表明普遍的经商环境恶劣,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农业方面的信息,不能表现农本商末观念,故D项错误。

【答案】A

11.(2015·重庆文综·3)宋太宗时期,有官员上奏:

“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

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该建议遭到太宗的拒绝: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这一史实主要反映了宋朝(  )

A.专业市场每天开市B.乡村市场的繁荣

C.市场监管相对宽松D.坊市制继续实行

【解析】据“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墟市间日开市,不是每天开市,故A项错误;材料“岭南村墟聚落,间日集裨贩(小贩),谓之墟市”说明宋代乡村市场已成为惯例,但并不能说明乡村市场繁荣,故B项错误;“请降条约,令于城邑交易。

”“徒扰民尔,可仍其旧。

”说明官员主张乡村交易加强的意见遭到最高统治者的拒绝,因此市场监管相对比较宽松,故C项正确;宋代坊市制在时间和空间上被突破,故D项错误。

【答案】C

12.(2015·海南单科·6)元朝时,大规模的漕粮海运前所未有,海外贸易繁荣,泉州还被誉为“世界第一大港”。

这反映出当时(  )

A.重农抑商政策废止B.造船航海技术进步

C.内河航运严重不畅D.陆上丝绸之路受阻

【解析】我国古代一直实行重农抑商政策,故A项错误;北宋时,指南针用于航海,航海技术进步,故B项正确;漕运指的是内河航运,与海外贸易无关,故C项错误;陆上丝绸之路受阻材料未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B

13.(2015·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7)明成祖朱棣认为,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将都城从南京迁至北京。

这一举措客观上(  )

A.推动了国家政治统一进程B.促进了跨区域贸易的繁荣

C.抑制了区域性商帮的形成D.改变了南北经济文化格局

【解析】从“北京“山川形胜,足以控四夷,制天下”可知明成祖定都北京目的是促进

国家统一,A项是明成祖的主观目的,不是客观影响,故A项错误;中国古代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因而促进跨区域贸易繁荣不是明成祖的主观想法,属于定都北京带来的客观影响,故B项正确;商帮是明清时期形成的,没有因定都北京而发展受到限制,故C项错误;南北经济文化格局的改变是随着经济重心南移而形成的,经济重心南移在南宋时期完成,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B

14.(2015·江苏单科·5)乾隆《吴江县志》载明末周灿诗:

“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

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

人家勤织作,机杼彻黄昏。

”诗中“人家”“机杼彻黄昏”是因为(  )

A.水上集市不受时空限制B.家庭纺织工勤奋“走中原”

C.重农抑商政策发生变化D.尊富崇利意识蔚然成风尚

【解析】明清时期,吴江县盛泽以丝绸织造业和丝绸贸易而名闻遐迩,乾隆年间,盛泽有了国内最早的丝绸纺织交易市场,“水乡成一市,罗绮走中原”就是当时盛泽的生动写照,诗中“水乡”是指盛泽而非水上集市,而且宋朝时市的时空限制已被打破,故A项错误;是“罗绮”而非纺织工“走中原”,这里是指丝绸贸易,故B项错误;明清政府依然固守重农抑商政策,材料未涉及重农抑商政策,故C项错误;“尚利民风薄,多金商贾尊”表明“勤织作”的原因,故D项正确。

【答案】D

15.(2015·浙江文综·17)历史发展既有传承又有创新。

下表所列信息,按朝代(唐、宋、元、明)先后排列正确的是(  )

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

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

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

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

A.②③④①B.②④③①C.③②①④D.④②①③

【解析】①通政司、复社、都察院、风力水车出现于明朝;②政事堂、北门学士、内作使绫匠、高转筒车出现于唐朝;③枢密院、土司、木活字、监察御史出现于元朝;④中书门下、三司使、《武经总要》、草市出现在宋朝,依照唐、宋、元、明顺序排列,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16.(2014·重庆文综·2)汉武帝时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受到渴望与汉通使往来的大宛等国的欢迎。

其间,汉设置河西四郡,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

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

据此可知,张骞出使西域的功绩是(  )

A.开辟了沟通中西的丝绸之路B.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

C.确立了汉朝对西域的管辖权D.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

【解析】题干强调的是张骞在出使过程中所获得的信息对打开丝绸之路和建立中国与西方的联系起到了关键作用,而不是张骞开辟了丝绸之路,建立了汉朝与西方的联系,与材料信息不符,故A、B项错误;C项是在汉宣帝时期,设立西域都护府,故C项错误;“张骞出使西域,远至今中亚阿姆河流域”“打通了与西域的直接交通”,而西域大体就是现在的中亚,因此张骞出使西域开启了中国与中亚的交往,故D项正确。

【答案】D

17.(2014·江苏单科·2)唐前期规定“诸非州县之所不得置市”。

后期则规定:

“中县户满三千以上,置市令一人、史二人,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

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

由此可见唐后期(  )

A.市的建置制度已有所调整B.县不满三千户绝不许设市

C.市的交易不再受官府监管D.只有州县所在地才许设市

【解析】对于市的建置制度,唐朝前期不准设市,后期必须要满足一定的条件(中县户满三千以上),可见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制度做了相应的调整,故A项正确;从题中“其不满三千户以上者,并不得置市官”,可知县不满三千户不许设市官,而不是不许设市,故B项错误;官府对于市的监督相对宽松要到宋朝以后,故C项错误;“若要路须置,旧来交易繁者,听依三千户法置”,可知除了依据户口设市外,也可以通过市场交易的繁荣程度来设市,故D项错误。

【答案】A

18.(2014·海南单科·6)文献与考古表明,唐代中后期,“波斯锦”“胡锦”“番锦”通过丝绸之路,不断输入中国,内地也生产“胡式锦”。

这表明(  )

A.外来文化改变了唐代的社会生活B.唐代中后期手工业趋于衰落

C.外来的丝织技术超过了唐朝D.中外文化交流互动日益深入

【解析】“胡锦”输入唐朝,并不可能改变唐代的社会生活,故A项错误;“内地也生产‘胡式锦’”说明唐朝手工业技术提高而不是衰落,故B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显示中外纺织技术的对比的信息,故C项错误;“‘波斯锦’等通过丝绸之路,输入中国”说明中外文化交流的加深,故D项正确。

【答案】D

19.(2014·山东文综·15)唐宋时期,户籍中出现了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等许多新的称谓。

这反映出当时(  )

A.自然经济开始解体B.传统农业生产衰退

C.农业生产商品化程度提高D.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加强

【解析】自然经济开始解体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故A项错误;材料显示传统农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不是衰退,而是进步的表现,故B项错误;材料中“茶户、桑户、药户、漆户、蚕户”的信息说明从事专业化农业生产的户数增多,从而说明农业专业化程度提高,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租佃关系,故D项错误。

【答案】C

20.(2014·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6)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

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

这表明交子(  )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解析】结合题意“富民十六户主之”“以便贸易”可知交子可以作为民间贸易凭证,故A项正确;结合题意可知交子产生之后由于富者“不能偿所负”才出现商业纠纷,故B项错误;题干没有体现富商地位的提高,故C项错误;交子产生于蜀,题干没有体现出交子在全国的流通,也没有涉及经济重心的南移,故D项错误。

【答案】A

21.(2014·浙江文综·14)下列是宋、元、民国、当代编纂的浙江地方志及其部分目录,这些地方志按先后排列是(  )

《山阴志》

选举、书院、学堂、新军、警察

《临安志》

宫阙、宗庙、三省、台阁、禁军、科举、坊市

《四明志》

职官考(府州官员)、学校考(本路蒙古学、本路儒学)

《绍兴志》

科学技术、报刊、文物古迹、名家学术思想

A.①②④③B.②③①④C.③①②④D.③①④②

【解析】由①中的“选举”“新军”可知应为辛亥革命前后,湖北新军发动武昌起义和临时约法确立选举原则的史实,故应为民国时期的浙江地方志;由②中的“禁军”即可知此应为宋朝的浙江地方志;由③中的“本路蒙古学”即可知此应为元朝的浙江地方志;由④的目录可知此时的政府注重科技和思想文化的发展,应为当代浙江的地方志,选择B项符合题意。

【答案】B

22.(2014·全国大纲卷·15)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

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解析】从材料关键词“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可见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故A项正确;“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与材料意思不符,故B项错误;“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与材料意思不符,故C项错误;从材料关键词“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可见明代区域经济有所发展,因此“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与材料意思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A

23.(2014·海南单科·7)明中后期介绍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大量出现,徽商黄汴的《天下水陆路程》记载了全国143条水陆交通路线的里程。

这说明(  )

A.社会经济发展促成知识结构的更新B.印刷技术的进步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C.商业类书籍为士子科举的必读书目D.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

【解析】从“商路、商业信息的书籍”“水陆交通路线”等关于商业的信息说明经济发展促进知识的更新,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印刷技术的信息,故B项错误;题干材料只是显示介绍书籍,没有反映科举考试信息,故C项错误;“商人成为知识的主要生产和传播者”说法绝对,不符合题意,故D项错误。

【答案】A

24.(2014·福建文综·14)乾隆以后,“关东每岁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载豆、麦、杂粟,一岁三运以为常”。

据此,判断有误的是(  )

A.商品经济繁荣B.长途贩运发达

C.区域经济发展D.抑商政策改变

【解析】材料意思是关东大约今天东北每年有商船二三千只至于上海,每年载三次豆、麦、杂粟等货物,从材料信息可以判断当时商品经济繁荣,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关东到上海,路途遥远,体现长途贩运发达,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关东每年有三次货物运输到上海,说明区域经济发展,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从材料“乾隆以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而闭关锁国政策是重农抑商政策的表现,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答案】D

25.(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7)据记载,清初实施海禁前,“市井贸易,咸有外国货物,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因而各省流行,所在皆有”。

这一记载表明当时(  )

A.中国在对外贸易中处于优势地位B.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

C.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D.民间贸易发展冲击清廷的统治

【解析】由题干中“民间行使多以外国银钱”的信息可以得出,清初外国银钱大量流入中

国,这反映了在传统对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白银大量流入,故A项正确;资本市场即金融市场,题干信息无法得出外来货币干扰了中国资本市场,故B项错误;自然经济受到进口货物的冲击应该是鸦片战争之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并没有体现冲击清政府统治,故D项错误。

【答案】A

26.(2013·重庆文综·4)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

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

”文中“便钱”是(  )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解析】由材料“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可以看出不是自由流通的支票,也不是国家发行的债券;排除A、C;中国最早的纸币是交子,排除B;

【答案】D

27.(2013·江苏单科·4)清前期《望江南百调》唱道:

“扬州好,侨寓半官场,购买园亭宾亦主,经营盐、典仕而商,富贵不归乡。

”材料反映了(  )

A.仕商身份界限完全打破B.商业发展改变社会风气

C.地方商业均由官员经营D.政府摒弃传统抑商政策

【解析】考查对材料信息的理解和所学知识的迁移运用能力。

从题干材料信息主要体现的是:

在扬州商人经营盐铁致富,购置房产,不在回归家乡。

AC在材料中无法体现,D与历史史实不符,也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正确答案选B。

【答案】B

28.(2013·全国新课标卷Ⅱ文综·26)明朝有人描述在广东大庾岭所见:

“盖北货过南者,悉皆金帛轻细之物;南货过北者,悉皆盐铁粗重之类。

过南者月无百驮,过北者日有数千。

”这表明当时(  )

A.岭南经济发展程度高于北方B.岭南是商人活动的主要地区

C.以物易物是商贸的主要方式D.区域差异造成长途贸易兴盛

【解析】本题为最佳型选择题。

材料着重说明的是“金帛轻细之物”属于“北货过南者”,“盐铁粗重之类”属于“南货过北者”,这是基于区域差异而造成明朝时期长途贸易兴盛。

故D项符合题意。

其他三项均为对材料的表面理解。

【答案】D

29.(2013·海南单科·5)唐初征收赋税时,钱币与绢布、粮食并收,财政收入以贯、匹、石等为单位计算;到南宋时,赋税征收以钱币为主体,以“贯”为单位计算。

这表明南宋(  )

A.商品经济快速发展B.农业手工业地位下降

C.重农抑商政策松弛D.经济控制逐步加强

【解析】对历史事件的理解能力,从唐朝到宋代赋税形式的变化,从实物赋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