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4501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5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docx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宁波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

发布处室:

重项办信息来源:

新农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发布日期:

2008-10-13点击数:

4059

【字体:

大中小】保护视力色:

建设工贸型新农村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为“意见”)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要求,指引着我们在新的历史时期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城乡联动、区域协调发展机制,深化农村改革,加快发展农村生产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民生活质量,不断加快农村全面小康和现代化建设步伐。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有许多种不同的模式,我们必须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区的区位、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特点,选择最合适的发展模式。

在经济发达地区特别是我国东南沿海土地资源短缺的区域,发展“工贸型新农村”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一、工贸型新农村的定义和内涵

目前我国理论界对新农村建设根据其不同特征划分了若干类型。

其中包括资源型新农村、工业型新农村、商贸型新农村、生态型新农村、城镇型新农村、农庄型新农村、服务型新农村等。

尽管对此划分尚未取得共识,但是可以看到农村形态以及主导产业的选择是新农村分类的主要依据。

对于经济发达地区,我们认为应该大力发展工贸型新农村。

所谓“工贸型新农村”,就是把工业和商贸业作为主导产业的农村,而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市场化则是建设工贸型农村的关键。

在这里,我们不妨提出一个可供商榷的指标体系和判别标准:

一产占经济总量比重低于10%;一产从业人员占全部从业人员比例低于10%;一产对当地农村居民年纯收入的贡献低于10%。

农村工业化、市场化是壮大农村经济总量的关键,是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器,也是推进农村城镇化的支撑点。

以工业贸易经济实力为基础,整合农村的土地、人力等资源,实现共同发展——这是一个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发展农村经济的过程,也是一个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平衡发展的过程。

农业现代化是农村工业化、市场化的前提,只有把更多的劳动力通过农业现代化从农田中解放出来,走上务工从商的道路,农村工业化、市场化才有可能实现。

工贸型新农村这种形态主要存在于经济发达而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地区,表现为城市工业文明辐射下的“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趋势。

像宁波这样的经济发达地区的新农村建设,是以城乡一体化为目标,以工业反哺、城市支持为条件,以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的各类工程为抓手而展开的。

区域经济地理优势、经济实力和财政支付能力优势,特别是区域工业化、市场化和城市化进入成熟时期,使这些地区充分具备了建设工贸型新农村的基本条件。

二、国外工贸型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外(包括境外)工业都是集中在城市和工业园区,没有像我国那样的星罗棋布的乡镇工业。

因此,国外的工贸型农村建设,主要体现在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方面。

在这里,我们选择新西兰、韩国、我国台湾地区作一介绍:

(一)新西兰

新西兰是经济发达国家,畜牧业是其经济的基础。

新西兰农牧产品出口量占其出口总量的50%,羊肉、奶制品和粗羊毛的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位。

新西兰还是世界上最大的鹿茸生产国和出口国,生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30%。

新西兰畜牧业生产的社会化服务程度是比较高的。

如草场的围栏建设、水利建设、施肥补播、病虫害防治,剪羊毛棚建设,牲畜的配种、疫病防治、剪毛,物资采购,产品运输,畜牧生产技术和管理方面所需的咨询指导等,已经形成一个完整高效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每一个农牧场主都可以随时请专门的公司或有关的科研、学校、技术推广部门来完成。

新西兰农林部则定期对全国牧场的牧草和土壤进行检测,以确定其是否需要更换草种和改良土壤。

由于新西兰国内市场有限,所以政府在发展畜牧业方面始终面向国际市场。

在新西兰政府的主导下,国内三大乳业公司于2001年合并为新西兰最大的乳产品企业——方塔拉集团。

全国五万多户牧场主全部自愿投资参股集团公司。

通过统一的管理和运营,目前方塔拉集团已成为世界乳产品第一大出口商,其生产能力占全国的96%,收入占新西兰全国出口利润的20%。

方塔拉集团公司每天派车巡回各牧场收购牛奶、羊奶。

收购时会对牛羊奶进行质量检测,不合格者拒绝收购,勒令整改。

牧场主只要养好牛羊,其他问题都由政府和企业考虑。

除了收购牛羊奶有一笔收入,每年公司还会给股东分红。

方塔拉集团和新西兰农林部花费巨资,聘请专家对农牧产品进行深度开发。

例如,在羊的胚胎中有许多营养物质,过去都被母羊吞食掉。

现在开发羊胎素,用于养颜、保健,提高人体免疫力。

过去一些影视明星乘飞机去新西兰打一针羊胎素,需要花费十几万美元。

现在开发出胶囊制品、粉剂制品。

可以长期口服,延年益寿,一瓶就卖280新元。

(二)台湾

台湾农业生产发达。

现有农业耕地1290万亩,农户78万户,农业人口400多万人(其中农业劳动力74万人),占总人口的17.4%。

农业在台湾经济发展中曾经占有重要地位,为工业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原料与市场,奠定了台湾经济起飞的基础。

上世纪60年代末期后,农业“功成身退”,逐步进入停滞期,成为三大产业中最小的部门。

80年代以来,台湾当局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调整农业发展方向,农业迈向了新的发展阶段。

目前台湾农业与本课题相关的有以下几方面特点:

一是农产品运销体系健全。

台湾农产品的运销主要通过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直销店、产销班等几种形式完成。

批发市场是最主要的形式,花卉、果蔬、肉品、鱼货等鲜活农产品主要通过批发市场来交易。

目前台湾共有批发市场158个,其中有2个综合性批发市场,68个水果蔬菜市场,23个家禽、肉品市场,65个水产品市场。

台湾农民不必经常为农副产品买难卖难担忧。

二是以农产品为原料的食品加工业发达。

食品工业是台湾的传统产业,在带动农业发展方面仍然有着很大的作用。

目前台湾共有各类食品企业5800多家,每年创造的工业产值超过5000亿元。

顺应岛内饮食习惯变化,食品加工企业建立严格的品质管理和检疫制度,以本地原料加工安全卫生的高品质食品。

同时,企业充分利用台湾很多高等院校都设有食品科学院或食品工业系、科研实力雄厚的优势,与高校联手,发展高层次加工技术密集型产品,如调理产品、保健食品、无菌包装食品,以及低脂、低盐、低糖和高纤维的营养强化食品、功能食品等。

一些传统食品工业企业正在实施改造,结合土地私有政策,逐步扩大农业经营和加工企业规模,推行共同作业及专业化经营;也有的与发展观光休闲农业结合改造。

三是建立二级产业和三级产业的农业发展策略。

随着经济的发展,台湾提出了农业发展的新思路,即:

打破农业经营仅为一级产业的观点,以食品加工带动农业工业化、农业企业化、农业商业化等,以获取较大的利润;同时建立二级产业、三级产业,使产、制、销一元化。

在农产品收获后,要求依据形状、大小、色泽、成熟度、机械伤害、病虫害、裂果、日晒、畸形等特征进行分级包装。

包装则依不同资材、不同容器、不同包装方式等包装同一等级的产品,以迎合市场需求,便利运销、便利议价,减少交易纠纷,提高商品信誉。

对于不合格品,则予以加工利用,以增加农产品的利用价值。

加工不仅可以缓解产销失衡的压力,且可增加附加价值,利用发展食品加工来带动农业工业化与企业化经营,以维持农业的持续经营。

四是休闲农业正在成为新兴产业。

台湾休闲农业正处于发展阶段,主要有观光农园、野生动植物的观赏与研究、品尝野味的休闲旅游、综合性的休闲农场、乡村夜宿、旅游胜地等几种类型。

坐落于山清水秀、风光明媚的南投县埔里镇的台一生态教育休闲农场有各类蔬菜和花卉种苗的培育、蝴蝶生态馆及甲虫生态馆等,该农场不但利用区内的多种密源植物,培养各种蝴蝶,并能用香菇废弃物营造出甲虫的生态空间,是一座兼具农业休闲和教育学习的观光景点。

台光香草园主要通过认识香草、体验香草等内容吸引游客。

营长牧场设有游客中心、亲水区、奶水区、奶牛养殖场、可爱动物区等10多个观光景点,是一个集农、林、畜牧、景观于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农场。

台湾农委会专门颁布了休闲农业的管理办法,并配套相应的政策,鼓励农民举办各种类型的休闲观光农业,从技术、经费、宣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三)韩国

韩国在60年代迅速推进了国家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工农业发展严重失去了均衡,农村问题十分突出。

根据这一基本国情,韩国政府组织实施了新农村建设与发展运动(简称为“新村运动”),把经济发展、科技发展和国家伦理道德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在一个资本主义体制和发展中的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国家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引起了许多国家的关注和舆论的好评。

新村运动初期,政府把工作重点放在改善生活环境上,同时通过水利设施和农业耕地的扩充,奠定了粮食生产基本自给的基础,通过增加农民收入形成了科学种田的社会机制,培育了农家副业基础,保障了农产品价格体系,建设了一批新村金融机构和农产品加工厂,改善了农产品的流通结构与体系,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改善了农村居民的生活福利设施和条件。

研究表明,韩国的新村运动自1970年到1984年15年间成就最为显著,其中有7年农民的人均收入超过城市居民收入,有2年接近城市居民收入。

1980年以后,因公共财政对农村的投入与扶持,农村消费水准逐渐超过了城市居民的消费。

进入90年代以后,韩国的农业与农村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的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1993年,农村居民的收入已达到城市居民的95.5%。

必须说明,韩国和我国农村工业化发展路径不同,因此工贸型新农村建设的路径也不尽相同。

韩国是由集中到分散,中国则由分散到集中。

韩国工业化初期阶段,制造业主要集中在首尔和釜山都市区。

1973年韩国提出了“新村工厂”计划,通过一系列金融和税收优惠政策,引导工业投资到农村地区。

而中国自改革开放之后,农村工业自发地在各地农村中兴起并获得长足发展。

工业布局过于分散导致的规模不经济、环境严重污染,成为制约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引导乡村企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便成为中国各级地方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国内工贸型新农村建设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我国工贸型新农村主要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等经济发达、开放度较高的地区。

(一)珠江三角洲地区

珠江三角洲包括广州市、佛山市、中山市、江门市、惠州市、深圳市、东莞市、珠海市所属的县区乡镇。

土地面积2.27万平方公里,人口近2000万。

全区有华侨250多万人,港澳同胞278万人,这些独特的优势,为吸收外资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该区域充分发挥紧靠港澳和与海外联系紧密的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大力引进外资企业,加快农村工业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

上个世纪90年代中后期,香港、深圳和广州的产业结构的转型给珠三角农村地区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一是农村地区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基地和加工区;二是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提供配套服务。

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带来技术密集型大工业发展,大工业的发展需要很多的中小企业为之配套,生产各种零部件。

近几年,配套企业成为珠江三角洲和其他地区乡镇企业又一发展机会。

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珠江三角洲相当一部分乡镇完成了由农业型农村向工业型或者工贸型新农村转变的历史过程。

在此以东莞为例:

东莞原来是广州至深圳经济走廊中间惠阳地区的一个县级行政单位。

1985年9月,国务院批准撤销东莞县,设立东莞市(县级),仍属惠阳地区管辖。

1988年1月7日,国务院批复将东莞市升格为地级市,直属广东省管辖。

2005年全市户籍人口165.65万人,外来暂住人口584.98万人,下辖32个镇区,546个村委会,132个居委会。

2006年东莞市生产总值(GDP)2624.63亿元。

三大产业比例为0.7︰58.0︰41.3。

全年规模以上八大支柱产业总产值3233.63亿元。

全年共生产皮鞋3.53亿双,服装9.55亿件,家具7717.42万件,机制纸及纸板622.01万吨,电子元件4225.91亿只,半导体分立器件274.57亿只,微电机11.93亿台,电话单机3707.79万部,彩色电视机107.94万部,显示器1806.41万部,微型电子计算机198.39万台,打印机371.57万部。

形成了以制造业为主,以电子资讯产业为支柱的外源型经济结构,是国际性重要的加工制造业基地。

现在东莞已经是中国综合经济实力30强城市之一,外贸总量连续七年名列全国大中城市第三,居全国地级市之首,成为中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

(二)长江三角洲地区

以上海为龙头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目前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经济总量规模最大、最具有发展潜力的经济板块。

2004年度统计数据表明,长三角地区占全国土地的1%,人口占全国5.8%,创造了18.7%的国内生产总值、全国22%的财政收入和18.4%的外贸出口。

1.江苏

江苏省初步总结归纳出新农村建设的八种典型模式:

工业企业带动型、生态农业带动型、城乡统筹带动型、自主创业带动型、龙头企业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乡风文明示范型和民主管理示范型。

江苏省各地紧紧抓住发展农村经济这个关键,突出项目推动,大力发展高效外向农业,全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出现了一系列新的亮点:

南京市农业嘉年华由点到面,形成傅家边、江心洲、浦口休闲农庄都市观光农业圈;无锡市建设华西、阳光现代农林科技示范园等一些高效农业标志性工程;徐州市产业集群崛起,南京雨润、河南华英等国家级龙头企业规模投资肉鸭、果蔬加工;常州市茶叶、果品、花卉苗木唱主角,丘陵山区开发叫响“天目湖”品牌;苏州市农业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明山山庄、艳阳山庄、海明园艺园等一批园区项目相继开工;南通市主动承接上海产业转移,东旭牧业、明明禽蛋等一批企业开工投产,强势推进项目农业建设;连云港市形成韩资引资高地,投资5亿元的东海福润300万头生猪屠宰特大项目开工建设;淮安市引进培育高效畜牧业创业主体,温氏集团在盱眙投资亿元建设10万吨饲料、3000万羽优质肉鸡和30万头优质肉猪项目;盐城市高效种养业“双百工程”(100个500亩、亩效益2000元高效种植业示范区,100个年效益10万元规模养殖示范户)开始启动,市县财政以奖代补到区、到户;扬州市全力打造江苏“寿光”,引进寿光蔬菜品种、设施和人才,建设高效产业园区;镇江市把丘陵山区开发作为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切入点,如句容市规划的四大产业21个项目已有5个项目实质性启动;泰州市“三资”开发农业再亮新点,率先设立兴化农副产品加工区,脱水蔬菜、饲料加工、畜产品加工三类6家企业新近入园;宿迁市全省首家外向型农业示范园区启动建设,等等。

在建设新农村过程中,江苏省充分发挥江苏名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品牌效应,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

多年来江苏省涌现出不少名村,如南京市武家嘴村,无锡市华西村,徐州市马庄村,常州市五一村,苏州市蒋巷村,南通市中南村,连云港市宋口村,淮安市王嘴村,盐城市东南村,扬州市三笑村,镇江市双新村,泰州市河横村,宿迁市张油坊村等。

这些名村整体体现了中央对新农村建设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新农村内涵的五句话要求。

它们都是从普通村子起步,凭着开拓拼搏、坚韧不拔的毅力,抢抓种种发展机遇,以工贸兴农,从贫穷落后中走出一条条光彩夺目的路子。

其中相当一批早已经实现了工贸型新农村的要求。

2.浙江

浙江的工贸型新农村建设有两个显著特点:

一是星罗棋布的块状经济,二是星罗棋布的市场体系。

块状经济:

浙江的块状经济,是在民营经济高度发展后,在全省范围内一定的区域形成的一种产业集中、专业化极强,同时又具有明显地方特色的区域性产业群体的经济组织形式。

据统计(2002年数据),在全省88个县市区中,有85个县市区形成了块状经济,年产值超亿元的区块519个,块状经济总产值5993亿元,约占当年全省工业总产值的49%。

由于块状经济在浙江省内“四处开花”,使之成为当前浙江经济中最明显而又最具特色的一大现象。

据国家统计局对532种主要工业产品的调查,浙江有56种由块状产业发展起来的特色产品产量在全国位居第一,而居前十位的浙江块状产业还有336种。

市场培育:

商品专业市场是浙江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创造出来的新型流通业态。

浙江人从培育市场起步,促进专业市场、特色产业和中小城镇联动发展。

专业市场在竞争中显示出其勃勃生机,特别是义乌小商品城、绍兴轻纺城等一大批在全国都有影响力的专业市场涌现出来后,浙江成为闻名全国的市场大省。

目前,浙江省市场规模在全国持续领先,发展态势良好。

据省工商局统计,至“十五”期末,全省共有商品交易市场4008个。

其中年成交额超亿元市场556个,超10亿元120个,超100亿元10个,超亿元市场个数等指标居全国榜首,成交总额占全省市场成交总额的84.5%;全省市场累计成交额28797亿元,比“九五”时期增长49.7%,年均增长约9%,年成交额连续14年位居全国第一。

重点市场发展态势强劲,龙头带动作用凸显,2005年全省100家重点市场成交总额3838亿元,占全省商品市场成交额54%,一些省重点市场在全国同行业中处于龙头地位。

星级文明规范市场覆盖面达24%,其中四星、五星级市场37个。

在块状经济和市场体系培育的双重影响下形成的工贸型新农村的发展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模式:

一是温州模式——小城镇超赶县城模式。

温州的地域经济是一种个别中心城镇高度集中的模式,在这种高度集中的模式下,温州境内也出现了一批人口、产业高度集中的小城镇,如乐清的柳市、虹桥,永嘉的瓯北、桥头,平阳的鳌江、水头、萧江,瑞安的塘下、莘塍、飞云、马屿,苍南的龙港、金乡等。

其中尤为突出的是龙港、鳌江、瓯北、柳市4镇,其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都已超过了所在县市的县城和市区。

而瑞安的塘下镇,虽然人口规模还少于市区的6个街道(原安阳镇),但在汽摩配产业的带动下,其经济总量和人均GDP等多项指标已超过了市区。

块状经济对其城镇的发展起着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如乐清市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产业,总产值近200亿,从业人员达十余万人,由此也集聚了共约13万的外来人口,在柳市、北白象二镇合并之后,新柳市镇常住人口达24万多,远超过市区所在乐成镇。

苍南的龙港镇,其块状产业印刷业从业人口也有十余万,全镇的GDP占全县GDP总量的45%,2000年人口普查时,其常住人口达27.3万,成为浙江乡镇中常住人口最多的一员,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经济规模、人均GDP等都远远超过县城灵溪镇。

同样,在永嘉的瓯北镇,在全县人口流失近20万的前提下,瓯北的常住人口反倒比户籍人口多出了近6万,而且,在泵阀业的推动下,瓯北到2005年城区发展到20平方公里和20万人,成为一个中等城市,而从1997年到2002年,瓯北工业总值占全县的比例已由38.6%提升到49.6%,形成一种高度集中的模式。

二是义乌模式——县级市超赶地级市模式。

作为一个建制历史仅16年的县级市,义乌在浙江各县市中创下了综合竞争力第一、第三产业比重第一、城市建成区第一、城市人口规模第一、外来人口数量第一、居民人均银行存款数量第一、外籍客商数量第一等多项全省之最。

到2004年9月,义乌的外来人口已经超过70万,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外来人口超过户籍人口的县市之一。

2006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2.06亿元,按户籍人口计算,人均GDP为50148元人民币,按年平均汇率折算达到6300美元。

第一、二、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7︰46.1︰51.2,是浙江省唯一的第三产业比重超过50%的县级区市。

在市场发展取得巨大成功的同时,义乌开始实施“以商促工”、“贸工联动”战略,引导商业资本向工业扩展,构建了与专业市场紧密联动的工业产业体系。

如今,义乌拥有占全国50%的拉链产量,超过30亿元的工艺品年产值,还有占世界生产总量40%的电子钟表,占全国70%的饰品,占全国50%的胶带,国内最大的清洁球、织带、易拉罐生产企业……现在义乌初步形成了义东北、义西南两大产业带,培育了2.5万家工业企业,20多万名经商办厂能人,发展了20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优势产业。

产业集群趋势明显,袜业、针织内衣、玩具、工艺品、化妆品、饰品、拉链等产业的产销量均占全国30%以上,创立了国家名牌3个,中国驰名商标1个,省级名牌和省级著名商标66个。

工业经济进入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创新促提升,以品牌促发展的新型发展时期。

2005年10月国际商贸城二期全面开业之后,义乌市场总面积达到260万平方米,拥有商位5.8万个,市场内展销商品已达43个行业,1900个大类,40万种商品,入围《福布斯》中国大陆最佳商业城市排行榜,名列全国县级城市第2位,被联合国、世界银行、摩根士丹利等权威机构誉为全球最大的专业市场。

2006年集贸市场成交额达到415亿元,其中中国小商品城成交额315亿元,成交额连续16年位居全国日用品批发市场之首。

会展业增势迅猛,全年共举办各类专业展会32个,展览成交额达130.4亿元,增长30%,其中2006年义博会交易额94.5亿元,比上届增长16.7%。

为确立中国小商品市场在全球小商品批发行业的龙头和信息中心地位,强化市场知名度,提升国际形象和竞争力,由商务部编制的“义乌·中国小商品指数”正式对全球发布。

义乌通过商业建市,以商业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扩展了商业化,进而工贸联合催生了城乡一体化,并迈向国际化市场和国际性城市。

三是诸暨模式——县域城镇多元繁荣模式。

诸暨市面积231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06万,2006年实现GDP376.76亿元。

目前,在诸暨全市已形成纺织、袜业、五金管业、贡缎、服装、珍珠、制鞋、螺帽、弹簧、充电灯、包装材料、建材、绣花等13大块状产业,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为808.69亿,其中五分之四以上来自块状经济。

目前市区的环保产业、店口镇的小五金、枫桥镇的衬衫、山下湖镇的珍珠、大唐的袜业、应店街镇与陶朱街道的贡缎、浣东街道的电脑绣花、次坞镇的纸箱、直埠镇的保暖鞋、牌头镇的蚊香、草塔镇的弹簧都形成了一定的规模,许多还在国际、国内行业领域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作为“中国珍珠之乡”的山下湖镇,是国内最大的淡水珍珠养殖、加工、销售基地,其产量占全国的75%、世界的45%。

中心城区的大气污染治理设备行业已占据国内40%的市场份额,其中菲达公司的电除尘器、电力输送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均为第一;大唐的袜子目前年产量近80亿双,成为国内最大的袜业生产销售基地,其产量占全国的65%,占世界的三分之一;店口镇已成为国内铜加工、制冷配件、汽摩配、新型建材等多个产品的生产基地,其中铝塑复合管件产量占了全国的70%,在万安、枫叶、盾安、海亮等集团的带动下,店口的五金产业年产值达133.4亿,其综合实力连续多年居诸暨小城镇首位;枫桥镇衬衫年产量达3300万件,西服年产量33万件,西裤年产量318万条,年销售收入16.1亿,自营出口1400万美元,这些成就,使得枫桥无可争议地成为国内最大的名牌衬衫产地,其衬衫产业成为诸暨服装业的支柱;陶朱街道与应店街镇已成为国内最大的贡缎产地,其产品占全国的80%,在非洲市场占有率达85%;此外,以塑料包装、纸箱包装为代表的包装行业也发展迅速,大东南集团成为国内同行业的龙头企业。

诸暨境内块状经济的强势发展,使其由昔日的绍兴穷县发展为今日的浙江强县,对其新农村建设进程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尤其是块状经济发展带来城市急速扩张与人口集聚现象都相当明显。

目前,诸暨已经有店口、大唐、山下湖、枫桥、次坞、牌头、草塔7镇进入浙江百强乡镇之列,这就足以说明诸暨市域的强镇多元发展的特征已经表现得相当明显,使之最终形成浙江块状经济刺激下的一种独特的城镇发展模式。

四是苍南模式——个别强镇高度集中模式。

苍南是浙江各县市区中块状经济发展最为充分的一员,其块状经济占工业总值的比例达93%。

目前,苍南是中国南方最大的参茸集散地,灵溪镇是温州重要的塑编生产基地,龙港镇是全国最大的晴纶纺织市场和省内最大的印刷业基地,金乡镇是全国最大的徽章和标牌生产基地,钱库镇是国内重要的家庭纺织和塑模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