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教育史.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4572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47.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外国教育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外国教育史.docx

《外国教育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外国教育史.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外国教育史.docx

外国教育史

外国教育史

奴隶社会的教育思想

(一)古印度的教育

(1)原因:

受印度的种姓制度影响。

(2)教育目的:

培养下一代婆罗门

1、婆罗门教育(3)教育内容:

《吠陀》

(4)教育形式及教师:

家庭教育为主,教师为古儒

(5)特点:

古儒利用年长的学生充当助手,协助教师把知识传给其他儿童。

后被英国教师贝尔袭用,成为英国19世纪盛极一时的导生制

2、佛教的教育:

1、具有民主精神,认为四种种姓都可修行;

特点:

2、学术自由,鼓励不同流派;

3、使用地方语进行教学,容易理解;

4、内容广泛且质量较高;

3、婆罗门教育与佛教教育的异同

婆罗门教育

佛教教育

性质

是一种私立的教育

是依傍于寺庙的教育

教师

婆罗门

佛教僧侣

教育对象

婆罗门子弟——阶级性

对象广泛——平民性

教育方法

口授法、导生制

教授、讲解与个人钻研结合

 

共同

1、教育目的与人生目的一致,主要是道德陶冶。

2、内容大多是消极的、遁世的,缺乏积极因素。

3、他们在一定程度上都阻碍了印度社会的变革和科学的发展。

4、古印度的天文学等自然科学都主要在宗教学校和寺院之外,由学者私人传授。

古希腊教育

(一)斯巴达与雅典教育的对比

斯巴达

雅典

教育管理体制

完全优城邦负责,国家控制

16岁之前家庭教育,16—20国家负责青年教育

教育类型

武士教育

公民教育

教育目的

武士

身心和谐发展

教育内容

军事、道德教育

多样化教育内容(道德、文化···)

总体评价

形式单一,教育程度低

形式多样,教育程度高

(二)智者派

1、定义:

是指在古希腊传授文法、辩证法、修辞学为职业的智慧的教师。

2、教育目的:

培养人们从事政治活动,更好地处理个人和社会、国家事物间的能力

3、教育内容:

文法、修辞学、辩证法、道德教育

4、性质:

实际上属于高等教育的性质

5、意义:

智者派教育丰富了古希腊的教育思想;通过游走各城邦,扩大了受教育对象,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创立了“三艺”;认识到教育与道德、政治的关系,明确了教育对国家的重要作用。

(三)“西方三哲”

1、苏格拉底

(1)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发展的人的自然禀赋和培养治国之才

(2)教育任务:

培养道德(首要任务)、探求知识以及增进健康。

(3)教育内容:

德育、智育、体育

(4)教育方法:

产婆术——即用讨论问题的问答方式与人谈话,但不直接告诉其结论,而是指出问题引导其得出最后结论。

它包括:

讥讽(通过提问题使对方承认无知)、助产(帮助对方得到问题的正确答案)、归纳(找出其本质和共性)、定义(把个别事物归入一般概念)。

2、柏拉图——《理想国》

(1)、B.C387年,柏拉图学园创立——在学园中即开展教育活动,又进行学术研究;教授哲学、算术、天文等科目;教学形式与方法多样,但以“苏格拉底式”的问答法占重要地位。

学院的环境为柏拉图的教育与学术活动生涯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2)、学前教育:

由于儿童早期可塑性大,讲授内容以讲故事、做游戏和简易的音乐唱歌活动,采用模仿的方法。

(3)、普通教育:

受教育阶段为7—18岁,不同阶段接受不同教育内容,主张男女平等。

(4)、高等教育:

18—20的青年主要接收军事训练和体育锻炼,培养勇敢的美德,此外还应学习自然科学,尤其是“四艺”——天文、音乐、算术、几何。

(5)、哲学王思想——只有接受高深辩证法教育并能通过各种考验得人,才能成为“哲学王”,及国家的最高的统治者,这样他所追求的“政治权利与聪明才智合二为一”的目标也就达到了。

(6)、在《理想国》中,柏拉图提出了西方教育史中第一个包括学前教育在内的完整的教育体系。

3、亚里士多德

(1)、教育目的:

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2)、教育方法:

主张遵循人身心发展规律,提出“法制观念”。

(3)、其继承了柏拉图“哲学王”的思想。

开创了西方教育史上“教育遵循自然”理论的先河。

4、西方三哲教育思想的演变

(1)、教学内容:

有智者派的“三艺”到柏拉图的“四艺”,形成了中世纪初期的“七艺”,奠定了学校课程的内容。

(2)、教学方法:

苏格拉底有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发展,后世逐渐形成“启发式教学”。

(3)、教育性质:

教育思想所论述的都是奴隶主阶级的教育。

古罗马教育思想

(一)雄辩家的素质

1、必须具有自然的天赋并接受良好的教育和训练。

2、具有广博的知识。

3、懂得为人之道。

4、要学习修辞学,是表达更准确、流畅。

5、应有优美的举止和优雅的风度。

(二)古罗马教育的特点

1、注意汲取古希腊的教育思想,并结合本民族的特点,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2、古罗马的教育及重视对雄辩家教育的论述,还重视对普通教育的论述。

3、十分重视对道德教育的论述,同时作为征服者,善于改造被征服者的文化为我所用。

4、古罗马人是天才般的实践教育理论,注重教学问题的研究和讨论。

古希腊是构建教育理论。

(三)昆体良的教育思想

1、《雄辩术原理》——被当做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2、教育目的:

培养具有崇高品德而又精于雄辩得人。

3、教学理论:

教育史上最早提出集体教学的设想;倡导因材施教;教学要适度;注意培养学生能力(想象力、创造力等);改进教学方法,采用赞许、表扬以及激励。

中世纪的文化与教育

(一)骑士教育——封建等级制度的产物

1、主要形式:

家庭教育(起到到贵族家庭当侍童,同时学习。

2、教学目的:

培养忠君爱国、崇媚贵富、勇猛彪悍的骑士

3、教学内容:

骑士“七艺”——骑马、游泳、投枪、击剑、打猎、弈棋、吟诗;爱情教育

4、特点:

宗教性、封建性、世俗性

5、骑士精神:

行侠仗义、彬彬有礼等,发展为后来的“绅士”

6、评价:

注重军事训练,忽略文化教育

(二)行会教育和城市学校

1、特点:

垄断性(行政上)、技术性、阶级性、地区性和时间性

2、行会教育:

学徒制——行会学校(学校学习与学徒培训机构结合)

3、城市学校:

由市政相关领导,传授实用世俗的知识,培养手工业、商业等方面人才,具有职业培训的性质,打破了教会对学校的垄断。

(三)中世纪大学

1、产生条件:

(1)中世纪城市出现以及国际贸易,对世俗文化的需求。

(2)阿拉伯人将伊斯兰文化传倒西欧

(3)十字军东侵,影响了东西文化交流。

2、类型:

学生大学、先生大学

3、特权:

(1)可设立法庭,实施内部自治

(2)大学生可免除赋税和兵役

(3)可颁发教学特许证(4)有迁校的自由(政府把大学当做资源)

4、教学内容:

“文”——七艺···,“法”——民法、教会法

“神”——神经等著作,“医”——希腊、阿拉伯人的医学著作

6、性质:

(1)具有宗教性,但世俗性更明显(教学内容、管理体制)、

(2)专业性的学习机构、(3)国际性,文艺复兴后成为地方性。

(4)高等教育机构,是近代高等教育的先驱。

(5)仍有行会性质,师生之间根据协议决定。

7、教学方式:

注重辩论(培养逻辑思维、表达反应等能力)

8、最早提出了学位制度。

评价:

中世纪大学的出现与发展大大促进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为近代大学奠定了基础,虽然未摆脱宗教教育,但已使得世俗教育登上了大雅之堂。

中世纪大学突破了传统基督教教育独霸讲台的局面。

方法上虽刻板,但动摇了传统的盲目信仰,启迪了辩论风气。

孕育了之后的文艺复兴,甚至科学教育。

具有国际性,为世界各国的不同学者提供了学术交流的舞台。

在一定程度上吸收、继承传统文化,但未一味否定,具有理性精神。

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

(一)文艺复兴时期

1、性质和特点:

14-16世纪,新兴资产阶级在思想意识领域发动的一场反封建、反神学的新文化运动和思想解放运动,是对古代文化的继承、利用和发展。

(包含两层含义:

是对古希腊、古罗马文化的复兴;促进个性解放,是对中世纪人性束缚的反抗,对个性的追求。

2、意义:

从批判经院主义教育出发,他强调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主张拓宽学校的课程内容和学科范围,提倡使用新的教育和教学方法。

尽管人文主义教育思想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但是他为近代西方教育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3、人文主义教育的特点:

(1)人本主义:

、重视教育培养人的作用,培养“全人”,拥有最高智慧的全才。

(2)世俗性:

重视学习人文学科,不断拓展教育内容;

(3)古典主义:

古典科目占主要地位;

(4)贵族性:

受教育对象主要是上层子弟。

(5)宗教性:

人文主义教育家希望以人文精神和世俗来改造中世纪陈腐专横的宗教性以形成一种更富有世俗色彩和人性色彩的宗教性。

(二)宗教改革时期

(一、性质:

并非消灭宗教,而是改良宗教,是文艺复兴运动在宗教领域的延续。

(二、宗教改革对西方国家教育的影响:

1、促使了教育的世俗化:

如加尔文在日内瓦城的教育和罗耀拉的耶稣教会学校中,都注意到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和自然学科课程的设置,这不仅适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也促使了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播。

2、促使了教育的国家化:

如马丁·路德主张国家掌握教育领导权,这不仅标志着从中世纪教会垄断教育向由新兴资产阶级掌握教育领导权的转变的开始,也为欧洲国家教育的国家化奠定基础。

3、促使了教育的普及化:

如马丁·路德、加尔文等都主张普及义务教育,尤其是加尔文在日内日挖成所实施的普及义务教育的实践,对荷兰、美国等国家近代普及义务教徒运动产生了较大影响。

(三、宗教改革时期的教育

1、马丁·路德——目的:

降低教会神圣地位,提升劳动的地位。

(1)由国家掌握教育:

国家应把办教育当做自己的任务;

(2)普及义务教育;

(3)建立学校教育的新体制

(两个世界理论:

精神世界—人完全自由和世俗世界—人要服从;职业观,择业观,劳动观——为德国职业教育奠定了基础)

(4)贡献:

马丁·路德的教育改革主张为近代德国及欧洲的教育改革和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加尔文

(1)普及义务教育,并附诸于实践;

(2)在文科中学中强调自然科学知识的传授;

(3)创办日内瓦学院——英国爱丁堡大学,剑桥大学的艾玛尔学院,美国的哈佛学院

3、罗耀拉

(1)建立师范学校,强调对教师的严格选拔和训练;

(2)重视学校管理的集中化、规范化和制度化;

(3)关注自然科学的课程;

评述:

罗耀拉与耶稣学校把最早由古罗马教育家昆体良提出的班级集体教学制度加以应用,这样既发挥了教师的作用,又可以多招收学生。

后被17世纪的夸美纽斯从理论上加以总结为世界各国学校普遍采用的教学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制。

(四、培根——早期科学教育思想

1、培根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诗眼科学的真正鼻祖”,在西方教育史上,他

被誉为“近代科学教育之倡导者”。

2、知识论:

“知识就是力量”——人们一旦掌握了知识,就能发现从来没有被发现的东西,这就是只是具有力量的奥秘。

这种讲求实际效果的知识价值论,为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提出了新的追求目标。

3、方法论:

实验归纳法

(1)认为科学知识正是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结合的产物。

(2)步骤:

观察自然,收集信息;整理经验材料;分析概括;作出肯定结论。

4、批判僵死的经院主义教育:

他把经院哲学认为是近代科学教育兴起的主要障碍,把改革经院主义教育看成是传授百科全书是知识的重要前提,是培养科学人才和促进自然科学进步的根本需要。

5、提出理想的科学教育方案

(1)建议一个“乌托邦国家”,立法者所罗门宽仁大度,一心一意为人民谋幸福。

统治者就是科学家。

科学家所建的“所罗门之宫”,是专门研究事物本质和运行的秘密,以实践的方法研究科学,基本方法是归纳法。

评价:

一培根为代表的早起科学教育思想,动摇了经院哲学在学术界及学校教育中的统治地位。

培根点亮了近代科学和科学教育道路上的明灯,极大地激励了人们对科学知识的追求,推动了近代科学教育的兴起,是近代科学和科学教育的先驱。

十七世纪的文化与教育

(一)夸美纽斯的泛智教育思想

1、泛智教育思想的基础:

(1)、泛智论:

把一切事务教给一切人

(2)、教育适应自然:

教育应以自然界及其法则为依据,考虑人的天性。

(3)、《母育学校》:

世界上第一本论述学前教育的著作。

(4)、《世界图解》:

即《感觉世界图解》,是世界上第一本运用直观性编写的儿童课本

2、教育目的:

(1)、从宗教世界观:

教育是未来是做准备。

(2)、从民主主义世界观:

教育是为现世服务的,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

3、教育作用:

促进国家国民素质的提高,社会进步。

对个人来说,促使个体博学、有德行,形成对上帝的虔诚信念。

4、学制系统:

母育学校——婴儿期,国语学校——儿童期,拉丁语学校——少年期,大学——青年期。

5、教学形式:

班级授课制

6、教学原则:

(1)、便易性原则:

教学应该适合学生心灵,使之容易而且快意。

(2)、彻底性原则:

注重新旧知识的联系,掌握概念,应用、巩固知识。

(3)、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

教学应消除障碍,直接奔向预定的目标。

评价:

泛智教育思想启迪了现代世界各国的教育革新运动,为一种作为独立学科的

教育学奠定了基础。

(二)英国教育

1、产业革命前

(1)学园:

是作为产业革命前英国中等教育的一种具体形式,学园内部课程门类丰富,学习各行各业实际操作技能、各种武器、各种战略的制定和军事格言。

体现出了资产阶级的要求,是英国职业教育的雏形。

学园特点:

A:

它具有大学和大学的双重性质;

B:

除开设人文学科外,还要传授实用知识,并进行军事训练。

C:

实行寄宿制,学生每天的活动为学习、操练和生活三部分。

2、产业革命时期

(1)、1851,伦敦国际博览会后成立科学工艺局(管理技术教育、向技术教育提供国库资金、培养技术教育师资)。

(2)、1867年巴黎万国博览会使得英国产生了危机意识,提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1869年拉塞尔《要对英国人进行系统的技术教育》。

(3)、19世纪后半期,英国职业教育取得了比以往任何时期都重要的成就。

(出现了新型的城市大学,为所在的城市工商业发展服务,设学位授予,教授职业技术教育;夜校逐步普遍;多科技术学院诞生)

3、19世纪30—70年代教育改革重点——初等教育

(1)表现:

①1833年国家开始向初等教育拨款——英国政府正式干预教育的开始。

②《1870年教育法》——标志着英国初等国民教育制度的正式形成。

(2)影响:

教育委员会的成立第一次统一了中央对初等和中等的宏观管理,确立了地方教育行政管理体制,规定了“地方教育局”的权限和职责,使地方政府有权统筹协调本地区的教育发展规划。

4、20世纪60、70年代——黄金时期

(1)目标:

1、中等教育综合化;

2、高等教育扩充;

(2)背景:

①经济增长,有更多资金可投入教育。

②教育民族化促使教育平等思想促使人们有想接受教育的愿望。

③人口出生高峰,学龄人口上升。

④西方人力资本论等理论的推动。

(3)措施:

A、中等教育综合化:

(1)从心理学、教育社会学、教育经济学角度的原因分析:

过早教育很难判断其学术倾向等···

(2)综合中学的特点(接受所在地区的所有学生,消除教育歧视)及办学的哲学基础(主张教育应如何适应不同兴趣的学生);

(3)存在的问题:

过分强调平等与选择性,学生随意选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教学质量;职业可称遭到普通课程排挤

B、高等教育:

1963年《罗宾斯报告》:

“罗宾斯原则”

(1)数量上扩充高等教育。

(2)扩充数量同时,保证质量。

(3)消除高等教育机构中的等级观念。

(4)要给大学生充分发展空间,打破传统束缚。

C、特点:

1、数量扩充的同时保证质量;

2、高等教育体制的整体结构趋于合理:

(1)古典与现代相结合;

(2)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

(3)大学与高水平的继续教育(多科技术学院)并存;

5、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

(1)目标:

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内外部原因)

A:

70年代受经济危机影响,教育投入减少。

B:

高等教育缺乏竞争机制、管理水品低、投入多产出少。

C:

大学社会职能为充分发挥,与企业等联系不紧密。

(2)措施:

1、《1988年教育法》:

涉及面广,反响强烈。

2、1983年《雷弗休姆报告》:

6、经验总结:

(1)英国教育改革的历史经验:

A、英国教育经历了一段循序渐进、稳步发展的历史;

B、英国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是十分重视质量和效果;

(2)英国冷战时期教改的意义:

A:

提高了教育在人们心中地位

B:

各级教育都得到了很大发展,尤其是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推进教育民主化进程。

C:

推进教育管理体制的改革,加强中央对教育的控制。

D:

提出了一些具有市场化倾向的改革措施。

(三)洛克——绅士教育

1、哲学基础:

(1)白板说:

出生的婴儿心灵犹如一块白板,知识和观念都从经验中来。

(2)双重经验说:

经验具有二重性,把经验分为感觉(观念的外在来源)和反省(观念的内在来源)。

2、教育作用:

根据白板说,认为在人的发展方面有巨大作用。

3、教育目的:

培养德行、智慧、礼仪、学问各方面卓越的人。

4、教育内容:

体育(强健体魄)、德育(绅士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

通过说理、榜样、多练习,少讲规则、奖励等方式,主要任务是培养儿童理智和克制欲望的能力)、智育(形式教育之父,鼓励诱导——集中注意力——内容由浅至深。

5、影响及评价:

(1、思想对英国当时社会子弟的教育起了重要作用

(2、对18世纪英国家庭教育和学园教育产生了重要影响

(3、但具有保守性和落后性,如围绕社会上层人士而开展,且贵族子弟接受家庭教育,未意识到学校教育的重要性。

(4、《教育漫话》一书被誉为“标志着西方哲学、社会和教育思想的主要转折点”和17世纪学校教育的“大宪章”。

(5、绅士教育思想为西方教育实践有封建教会教育转变为资产阶级世俗教育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十八世纪的文化与教育

一、法国的教育

(一)、启蒙运动时期的教育

1、性质和意义:

继文艺复兴运动之后的又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

做了思想准备,对法国乃至整个欧美国家的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

2、教育主张:

(1)世俗化;教育的职能方面——由为教会培养教士,转向为国家培养公民。

(2)民主化;人人接受教育、男女教育平等

(3)实际化;削减古典课程,增加新兴自然科学课程

(4)劳动化;具体体现在卢梭的劳动教育思想,教育培养自食其力、热爱劳动的人。

3、影响:

启蒙思想家们的教育主张对旧的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进行了批判,他们所主张的“理性王国”中的教育理想,深刻的影响了法国大革命和整个西方近代教育的思想和实践。

(二)、拿破仑时代的教育

改革措施:

1、建立帝国大学;把所有大学、从教人员和学生总和在一起。

特点:

A:

结构完善:

金字塔形。

B:

组织严密

C:

强调高度服从精神和严格的法律。

2、教会学校世俗化;

(1)、管理上,从教会手中转向国家周中,教会无擅自办学的权力。

(2)、从教人员,教师有教徒转向有知识的学者。

(3)、教学内容,开设实用科学。

除神学院外、其学院的内容须由帝国大学审核。

作用:

(1)、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近代学校教育体系。

(初等:

小学、中等:

私立·市立·国立、高等:

技术类学校)

(2)、实现了三个转变:

A:

有宗教教育转向国家教育。

B:

由混乱无序的教育体制转向变焦系统完整的学校教育体制。

C:

由原来的封建等级教育转向机会均等、公平竞争的教育。

(三)、20世纪前期的法国教育(一战—二战):

背景(目的):

①双轨制受到人们的抨击

②教育内容脱离实际、且古典课程占比例大。

③教学方法过于强调一致性,忽视差异性。

措施(具体内容):

(一、进一步加强国家对教育的控制:

1、设立公共教学部;

2、实施免费义务教育,教育世俗化;

(二、统一学校运动和对双轨制的改造:

BY“新大学同志会”:

主张建立“统一学校”,实现教育民主化,为一切人提供均等的教育机会。

奠定了教育民主化的基础

(三、1902年中学课程改革方案:

强调古典学科与现代学科的价值和相互补充,确立法国中等教育课程改革的新的模式。

(四、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

1919年《埃斯蒂埃法案》颁布。

——法国职业技术教育的宪章。

职业教育领导权;职业教育机构的设置;职业教育目的;职业教育内容;

(五、方向指导班的设立与教育方式方法的改革:

在中学的第一年设立,尊重儿童的个性,根据儿童的兴趣和能力倾向施行教育。

结果(影响:

(1)确立了职业教育的基本框架。

(2)标志着国家通过法律干涉职业教育的开始。

(3)法律的规定唤起了企业界对教育的参与热情。

(四)、二战后法国的教育:

(二、戴高乐执政时期(1959-1969)的教育改革:

1、1959.1.6.,《教育改革法》:

学制改革;中等职业教育的地位确立。

2、1959.12.,《国家和私立学校关系法》:

得到政府资助并接受国家管理。

3、1968.11.,《高等教育方向指导法》(富尔法):

·确立法国高等教育的三条办学原则:

自主自治、民主参与、多科性结构;·

(三、1975年,《法国学校体制现代化建议》(哈比法):

对中小学教育进行“教育现代化改革”,体现教育均等精神,提高职业教育的地位。

·结果:

初中四年(2+2),高中:

普高、技高、职高。

都设置了职业教育课程,培养了大量经济建设人才,但影响了通识课程的学习,影响教育质量。

(四、80年代以来的教育改革:

——解决两个问题:

1淘汰率高(影响学校声誉、带来社会问题、不利于国民整体素质的提高)。

②内容与方法不适应新形式的需要。

——内容:

1、加强与现代生产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

1992年,《课程宪章》:

坚持中央集权制的课程管理体制。

2、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发展现代化教学手段。

3、提高师资力量,改善教师工资待遇。

4、增加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二、自然教育思想——卢梭——“教育史上的哥白尼”

(一)、自然教育原则——适应儿童天性发展,促进儿童身心的自然发展。

1、人的自然本性是自由,因此应该遵循自然法则,正确运用自由。

2、人的另一个特点是自由,在顺应自然的教育下,人的理性也得到了发展。

3、教育归于:

自然·人·事物,三者中自然的教育处于中心,其他的都的服从。

(二)、自然教育的目的——培养自然人

1、人天性的发展是卢梭的最高目的。

2、“自然人”是生活在社会中的自然人。

3、局限:

自然人是小资产阶级的化身,具有反封建、资产阶级性。

(三)、自然教育思想的实施

1.婴儿期(出生-2岁):

这个时期的教育主要是身体养育,并通过活动锻炼身体和训练感觉器官,培养儿童的感觉能力。

2.儿童期(2-12岁)。

这一时期教育的主要任务在于继续发展儿童的体力、发展儿童的感觉能力;同时,发展儿童的记忆力。

3.少年期(12-15岁)。

首先学生应当学习、理解有用的知识。

除了学习之外,还要劳动。

4、青年期(15-20岁)。

情感和道德教育。

三、影响:

1、对封建专制主义教育制度的抨击,具有强烈的启蒙意义。

2、卢梭适应自然的教育理论,对人类教育学理论的形成、发展和人类教育实践,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法国唯物主义教育思想

(一)爱尔维修

1、主张智力平等说一切观念都是从感觉的来的。

2、教育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