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4884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31.3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8页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8页
亲,该文档总共2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2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docx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简述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答: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的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实践是检验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含义。

认识主体是指认识和实践活动的承担者,是处于一定社会关系中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现实的、具体的人。

认识客体是指人的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存在着既对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

具体说来,它们的关系表现如下:

 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答:

1.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有实践关系,即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这是二者之间的基础关系

2.认识的主体和客体有认识关系,即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3.认识的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主体对客体有能动作用,客体对主体有制约作用

 

1、简述实践的基本特点和其基本形式。

答:

实践具有三个基本特点:

(1)客观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实践具有三种基本形式:

(1)物质生产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简述列宁对物质的定义及其意义:

答:

一、列宁对物质的定义是:

“物质是标示客观存在的范畴”,这种客观存在是人通过感觉而感知的,它不依赖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二、列宁对物质的定义的意义:

1.它指出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而存在的,同唯心主义划清了界限。

2.它指出物质是为人们所认识的,同不可知论划清了界限

3.它指出客观存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物质观的局限性

简述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以及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答: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和恩格斯所创立,由后继者发展,以反对资本主义,建设社会主义和科学理论体系。

2.理论联系实际是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

理论联系实际是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去观察和分析实际问题。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有哪些?

主要机制是什么?

答: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调控经济的主要手段有:

经济手段、法律手段和必要的行政手段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对经济的管理和调控,主要通过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机制实现的。

为什么说社会主义民主是人类社会的最高类型的民主?

答:

1.与以剥削阶级占统治地位的,社会中少数人的民主,在性质上根本不同。

社会主义民主是绝大多数人的民主。

2.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是:

人民当家作主,它是最高类型的民主。

◎简述社会基本矛盾的内容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答: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是社会基本矛盾。

2.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对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起主导作用。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的解决,有赖于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的解决。

 

简述平均利润和生产价格形成后为什么还会存在超额利润?

它的本质是什么?

答:

1.平均利润是部门之间的竞争的结果。

2.部分内部各企业由于生产条件和劳动生产率的不同,导致其个别生产价格不同,而商品是按照社会生产价格来销售,因此个别生产条件优越,劳动生产率高的企业,就能获得超过平均利润的超额利润。

3.超额利润是个别生产价格低于社会生产价格的差额,是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经济全球化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答:

1.战后以来国际分工不断深化,各国的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生产国际化的程度不断提高。

2.资本国际化也不断发展。

从商品资本、借贷资本到产业资本的国际化,表明资本国际化逐步向深度和广度扩展,导致经济全球化的到来。

简述“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的含义?

答:

1.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指的是每个社会成员的体力、智力获得全面发展和自由运用,个人的全部智慧、力量和潜能素质都能全面自由的尽量发挥。

2.在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下,每个社会成员可以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意愿以及社会的需要、自由的选择职业和变换工作,把从事不同社会职业作为相互交替的活动方式。

简述无产阶级政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

答;

1.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2.群众路线的内容有:

“一切以群众为主”“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

“一切为了群众”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依靠

“一切依靠群众”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从群众中来,从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群众观点主要包括以下四个内容:

(多选/简答)

答:

1.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啊。

2.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3.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

意识的本质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简答/多选)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第二,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简述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划分以及意义?

答:

1.资本在生产过程中以两种形式存在,生产资料形式和劳动力形式。

根据这两种形式在剩余价值生产中所起的作用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第一,进一步揭露剩余价值的源泉和资本主义家的剥削实质

第二,为揭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提供了科学的根据

简述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新型的革命政党

答:

1.马克思主义政党是科学社会主义与工人运动想结合的产物。

2.马克思主义政党是工人阶级先锋队。

3.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的党。

4马克思主义政党是为人民群众谋利益的党。

5马克思主义政党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组织起来的团结统一的党。

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简答/论述)(连出四次)

第一层,科学渗透于现代生产力系统的各类要素之中。

第二层,科学对物质生产具有了主导作用和超前作用。

第三层,科学技术已经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的重大杠杆。

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价值规律的作用?

(简答)

答:

1、价值规律自发地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分配的比例,即调节社会资源的配置。

2、价值规律自发地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3、价值规律会引起和促进商品生产者的分化。

2、简述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

答:

(1)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理论特征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2)它的革命性表现为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政治立场。

(3)它的科学性表现为不带任何偏见,它的理论是深刻的,并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

3、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内涵?

答:

(1)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共同创立的。

(2)马克思主义不仅包括它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的理论,而且,包括它的继承人的理论,特别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的理论。

(3)列入马克思主义范畴的理论,必须是在基本观点、基本立场、基本方法、价值取向等方面与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理论前后相继、一脉相承,在本质上相一致的。

(4)马克思主义的各个组成部分,不是彼此孤立、互不联系的,而是组成一个具有内在逻辑联系的科学体系,其中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基础,处于核心地位的则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简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

(10.10)

答: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形式主要有三类:

(1)国家直接掌握的垄断资本,也就是资本主义国家中的国有经济、国有企业。

(2)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内部的结合,即国有资本与私人资本结合在一个企业中。

(3)国家和私人资本在企业外部的结合。

简述真理及其客观性的含义。

(10.4)

答:

(1)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或:

真理是主体对客体及其本质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客观性的含义是:

任何真理中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

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67、简述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含义及主要表现。

(10.4)

答:

(1)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杜会意识在反映社会存在、被社会存在所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身的能动性和独特的发展规律。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

第一,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具有不完全同步性。

第二,社会意识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具有不平衡性。

第三,社会意识的发展具有历史继承性。

第四,社会意识各种形式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形响。

第五,杜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

68、简述价值规律的内容及作用。

(10.4)

答:

(1)价值规律的内容是:

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2)价值规律的作用表现为:

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各部门的分配;自发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商品生产者的分化,实现优胜劣汰。

简述社会主义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原因。

(10.4)

答:

(1)各国在社会主义革命时,其生产力状况和社会发展阶段各不相同。

(2)各国的历史传统、文化习俗及具体国情各不相同。

(3)在社会主义实践中,各国都在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

简述利润率与剩余价值率的区别。

(10.10)

答:

(1)二者表现的经济关系不同:

剩余价值率表示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利润率表示预付总资本的增殖程度。

(2)二者的数量不同:

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利润率是剩余价值与预付总资本的比率。

(3)剩余价值率清楚地表明剩余价值的来源是可变资本,利润率则掩盖了剩余价值的真实来源。

简述“全人类彻底解放”的内容。

(10.10)

答:

(1)人类从自然界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盲目自然力的支配,成为自然界的主人。

(2)人类从旧的社会关系中解放出来,摆脱一切剥削压迫和旧式分工的束缚,成为社会关系的主人。

(3)人类从剥削阶级的思想观念下解放出来,摆脱传统观念和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成为社会意识的主人。

65、简述生产方式的含义及其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0.10)

答:

(1)生产方式是人类借以向自然界谋取必需的生活资料的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

(2)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作用。

第一,生产方式是人类从动物界分离出来的根本动力和人类区别于动物的根本标志。

第二,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第三,生产活动是形成人类一切社会关系的基拙。

第四,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制度的性质和社会制度的更替。

加快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生产有什么影响?

(09.10)

答:

(1)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量的影响表现在,在一年之内,可变资本周转的速度越快,带来的年剩余价值总量就越多,反之相反。

(2)资本周转速度对年剩余价值率的影响表现在,预付产业资本的周转速度越快,年剩余价值率就越高,反之相反。

简述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含义及二者的辩证关系。

(09.10)

答:

(1)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的相对性是指真理性的认识在广度上是有限的,受条件制约;在深度上认识有待于深化。

(3)关系:

二者相互依存,互相包含,互相渗透。

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

 

简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含义及二者的关系。

(09.4)

答:

(1)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对事物的现象和外部联系的反映。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对事物的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应。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既相区别,又相联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对立统一关系。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联系表现在:

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

简述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艰巨性和长期性。

(09.4)

答:

(1)在这些国家发展生产力,赶超发达国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2)在这些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过程。

(3)这些国家的建设和发展面临资本主义国家的严峻挑战。

(4)这些国家对社会主义建设客观规律的认识需要一个长期过程。

 

4、简述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及其实质。

(13/10)2014-4

答:

(1)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表现在:

第一,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在生产力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第二,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在所有制关系、劳动关系和分配关系三方面都做了一系列调整。

第三,当代资本主义国家发展到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已经建立起比较成熟的政治制度和法制制度。

(2)资本主义新变化的实质:

当代资本主义虽然发生了许多新变化,但它的经济基础仍然是资本主义的私人占有制。

5、简述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

答:

(1)对一立统一规律揭示了事物普遍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变化的内在动力。

(2)对立统一规律是贯穿于唯物辩证法其他规律和范畴的中心线索,是理解它们的钥匙。

(3)矛盾分析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4)是否承认对立统一规律以及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是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

2014-4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及唯心主义、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在此问题上的错误.

答:

1.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2.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3.与这一问题相联系,还有世界如何存在的问题,即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是以联系、发展的状态存在,还是以孤立、静止的状态存在的问题。

形而上学则认为,世界上的事物都是彼此孤立的,静止不变的,否认事物内部矛盾的存在。

43.简述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及其主要特征。

4-219

答: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生产资料私有制的最高和最后形态,因而利己主义也发展到了顶峰,成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核心。

(2)资本主义利己主义的主要特征就是为一己私利而获取金钱。

这种以获取金钱为特征的利己主义,成为资产阶级一切思想和行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44.简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大发展的原因。

6-275

答:

(1)仅靠私人垄断资本的力量,无法满足大规模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巨额资金。

(2)在一些大规模公共设施的建设上,私人垄断资本无能为力或不愿进行建设。

(3)一些大型、基础性、前导性的科学研究项目,也是私人垄断资本不愿涉足的领域。

(4)日益严重的生产过剩问题仅靠私人垄断资本难以解决。

(5)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要求国家出面进行某些宏观经济调控。

(6)在经济利益关系的调整方面,国家的再分配功能也越来越重要。

 

45.简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关系。

8-362

答: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有机联系和统一。

一方面,远大理想是现阶段共同理想的奋斗目标。

另一方面,现阶段的共同理想是远大理想的坚实基础。

46.根据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

3-174/177

答:

一、人民群众推动历史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民群众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2、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3、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二、党的群众路线的内容是: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1、一切为了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出发点和最终归宿,这是党的根本宗旨。

2、一切依靠群众,这是群众路线的根本要求。

3、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领导方法,也是群众路线的基本工作方法。

从群众中来,在认识论上就是从实践到认识;到群众中去,就是从认识到实践。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循环往复,就是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往复。

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形势下,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推进党的作风建设,核心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

我们党的最大政治优势是密切联系群众,党执政后的最大危险是脱离群众。

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必须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把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47.什么是绝对地租?

它产生的原因和源泉是什么?

5-260

答:

一、资本主义绝对地租就是土地所有者凭借土地私有权垄断所获取的地租,它是由农产品的社会生产价格低于价值的超额利润所构成的。

二、绝对地租形成的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农业中的土地私有权垄断。

1、土地私有制的垄断,使农业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余额,有可能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2、土地私有权的垄断,使农产品价值高于社会生产价格的超额利润,必须留在农业部门形成绝对地租。

三、绝对地租的源泉是农业工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的一部分,即超额剩余价值,绝对地租就是这部分超额剩余价值的转化形式。

2013-10

41.什么是哲学基本问题?

简述其内容和意义。

1-35

答:

思维和存在或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第一方面是物质和意识哪个是本原、哪个是第一性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本体论的问题,是最重要的方面。

如何回答这个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凡是认为物质是本原的、第一性的,意识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物主义;凡是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第一性的,物质是派生的、第二性的哲学,属于唯心主义。

(2)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主要指思维能否认识存在的问题,即世界可不可以认识的问题。

这在哲学上属于认识论问题。

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区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承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可以认识的,属于可知论;否认思维与存在的同一性,认为世界是不可能认识的,属于不可知论。

43.简述资本积累的实质及其后果。

4-206、207

答:

一、资本积累的实质就是,资本家用无偿占有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进行资本积累来增大资本的规模,以便继续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从而占有不断增大的资本来扩大对工人的剥削和统治。

二、资本积累的后果

1、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2、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

3、严重的贫富两极分化。

44.简述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因素。

5-228、229

答:

影响资本周转速度的快慢有两个因素:

一、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

资本周转时间的长短,包括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长短。

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越短,资本周转速度就越快。

二、生产资本的构成

生产资本依据其价值周转方式的不同,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两个部分。

生产资本的构成对产业资本家预付的全部资本的周转速度具有重大影响,这种影响来自两个方面:

1、生产资本中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例。

2、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本身的周转速度。

 

45.为什么说无产阶级革命是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

7-305、306

答:

无产阶级革命是迄今人类历史上最广泛、最彻底、最深刻的革命,是不同于以往一切革命的最新类型的革命。

这是因为:

(1)无产阶级革命是要消灭私有制、建立公有制的社会革命,这是以往不同私有制之间相互取代所发生的革命不可比拟的。

(2)无产阶级革命是最终要彻底消灭一切阶级和阶级统治的革命。

(3)无产阶级革命是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运动。

(4)无产阶级革命是不断前进的历史进程。

2013-7

41.简述马克思主义对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经济学和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继承与创新。

0-6

答:

(1)马克思、恩格斯吸取黑格尔辩证法中的合理思想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思想,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马克思、恩格斯吸取了英国古典经济学家的劳动价值论等合理思想,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3)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吸收了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积极成果,创立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42.简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及实现的条件。

2-108

答:

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即在实践基础上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

实现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要两个条件,缺一不可。

一是必须具备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改造。

二是感性材料应该是丰富的、全面的,而不是零散不全的。

43.简述上层建议必须适合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规律的内容。

3-145

答: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和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的改变。

(2)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这种反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为经济基础服务的。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使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发展要求之间呈现出由基本适合到基本不适合,再到新的基础上的基本适合这样一个发展过程。

[简答]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意义更加重大。

(1)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从理性认识到实践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

(2)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具有更加重大的意义。

这是因为:

第一、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才能把理论用于指导实践,实现对客观世界的改造。

第二、只有经过第二次飞跃,使理性认识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之得到检验、丰富和发展。

第三、认识过程的多次反复和有限与无限的辩证统一

44.如何理解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

4-204

答:

(1)剩余价值规律的内容,就是通过资本对雇佣劳动的支配,不断提高对雇佣劳动的剥削程度来达到获取剩余价值的目的。

(2)剩余价值规律体现着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剩余价值规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主要过程,决定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发展和衰亡的全过程。

45.实现共产主义需要具备哪些基本条件?

8-360

答:

(1)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产品极大丰富。

(2)全体社会成员的文化教育的普及和科学技术水平的极大提高。

(3)全体社会成员的思想觉悟和道德品质的极大提高。

(4)建立同高度社会化生产相适应的生产资料社会公有制。

(5)消灭旧的社会分工特别是三大差别。

(6)消灭一切剥削制度和剥削阶段,国家自行消亡。

 

46.试述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统一原理及其现实意义。

1-85

答:

(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动能动性的前提。

只有正确认识了客观规律,并按规律办事,才能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效地改造世界。

无视或违背规律,盲目蛮干,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2)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又必须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

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反复实践,深入研究,才能揭示隐藏在事物内部的规律,才能顺利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指导。

(3)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又要踏踏实实地按客观规律办事;既要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又要解放思想,开拓创新。

47.什么是股份公司?

它是怎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5-253、254

答:

(1)股份公司是以发行股票的方式集中分散的货币资本而合资经营的企业,它是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的经营组织形式。

(2)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和信用制度的发展使股份公司应运而生。

(3)生产社会化程度提高、企业规模扩大,需要巨额资金,造单个企业自身积累难以筹措,需要通过发行股票的形式向社会集资,建立起与社会化生产力相适应的企业。

(4)信用制度与股份公司的产生:

一方面,股份公司本身就是信用、借贷关系的一种特殊形式。

另一方面,股份公司发行股票是通过信用中介、银行等金融机构进行的,信用制度与信用关系的发展股份公司的发展密不可分。

试述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的原理,并运用这一原理正确认识我国的改革开放。

答:

(1)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次要方而一也制约和影响主要方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