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4975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3.7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docx

炮采工作面回采作业规程共57页

目录(mùlù)

 

第一章概况(gàikuàng)

第一节工作面位置(wèizhi)及井上下关系

某某(mǒumǒu)炮采工作面位于我矿二采区北翼,上覆大部为我矿9#煤层采空区,层间距为17m,下伏为未采煤层。

工作面为西南走向,平均走向长度为365m,倾向长度为不规律变化,整体由北向南逐步增大。

详见附图一(某某炮采工作面平面位置图)。

第二节煤层

开采煤层编号为12#,平均厚度为2m,平均倾角为36°,煤质属优质焦煤

第三节煤层顶底板

12#层直接顶为泥岩,老顶为泥质粉砂岩,中等稳定。

底板为泥岩夹凌铁质条带,遇水易膨胀软化,易造成底鼓。

第四节地质构造

某某运输巷在掘进过程中,遇一倾向断层,落差3m左右,自断层过后,煤层均变薄,其影响范围尚不明确。

某某回风巷在掘进过程中为沿空掘巷,在掘进过程中,邻近开切眼段时,煤层变薄,其影响范围上部明确。

第五节水文地质

矿区地层按岩性来分,自上而下有以下含水岩组及隔水岩组:

A、第四系(Q):

主要为坡积、残积、冲积物,岩性以砂质粘土、粘土、亚粘土为主,为孔隙水。

该带透水性好,地下水易于排泄,动态变化大,大部分是季节性泉水,富水性弱。

B、永宁镇组(T1yn):

本组岩性以灰岩为主,含碳酸盐岩岩溶(yánróng)裂隙水。

C、夜郎(yèlánɡ)组(T1y):

本组岩性以泥岩、灰岩、泥质灰岩为主,为碳酸盐岩岩溶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灰岩地段含水性强,泥岩含水性弱,其泥岩与灰岩交替沉积,使各含水层之间无水力联系。

D、上二叠统宣威组(P3xn):

岩性为砂岩、粉砂岩、泥岩、粉砂质泥岩,含基岩(jīyán)裂隙水,为相对隔水层。

富水性弱。

E、峨嵋山玄武岩(P3β):

主要为灰绿、暗绿色玄武岩及拉斑玄武岩,中夹玄武质凝灰岩及砂页岩,含基岩裂隙水,该组含水性弱。

碳酸盐岩岩溶水的含水岩组为永宁镇组(T1yn)、夜郎组(T1y)、富水性强;上二叠统宣威组(P3XN)、峨嵋山玄武岩(P3β),富水性弱,为相对隔水层;孔隙水的含水岩组为第四系的残坡积物,含水性弱。

第六节影响回采的其他因素

邻近开切眼段从运输巷和回风巷掘进过程中遇到的变化来看,地质构造较为复杂,煤层变薄,顶板破碎,对回采有一定影响。

第七节储量及服务年限

一、储量:

1.工业储量:

Q=S×M×γ÷COSα

=43350×2×1.4÷COS36°

=151725t

2.可采储量

Z=Q×C

=151725×0.95

=144138t

式中:

C―工作面采出率,厚煤层不低于0.93;中厚煤层不低于0.95;薄煤层不低于0.8地方小矿不低于0.97。

二、工作面服务年限:

工作面服务年限(niánxiàn)=可采储量÷月计划生产量

=144138÷12000

=12.0115(月)

 

第二章采煤(cǎiméi)方法

第一节巷道(hàngdào)布置

一、采煤工作面巷道布置:

采煤工作面采用走向长臂布置,回风巷、运输巷、开切眼皆沿着煤层顶板掘进。

二、工作面运输巷支护:

工作面运输巷采用架设U形棚支护,净中高2.8m,净下宽3.6m,净断面8.7㎡。

巷道用途:

主要用于工作面的进风、行人、铺设备出煤(矸)。

三、工作面回风巷支护:

工作面回风巷采用架设U形棚支护,净中高2.8m,净下宽3.6m,净断面8.7㎡。

巷道用途:

主要用于工作面的回风、行人、及运料。

第二节采煤工艺

一、工艺流程:

打眼→装药→爆破→挂梁(打水平销)→放煤→补一排柱(靠煤壁一侧)→回柱放顶→铺设滑槽。

二、工作面采高控制(kòngzhì):

工作面煤层平均层厚度为2m,采高控制在2m,局部变薄带,采高不得小于1.6m,初采放顶期间,可以(kěyǐ)适宜降低采高。

三、落煤:

1.落煤方式(fāngshì):

放炮与风镐手稿落煤相结合。

2.炮眼布置方式及爆破方法:

1)炮眼布置方式:

三角眼布置。

2)爆破方法:

串联连炮,毫秒微差、正向爆破。

3)一次爆破长度与爆破间距:

分段作业,一次爆破最大长度5m,任意两分段之间留设的安全煤柱长度不得不小于7m,且两分段之间有可靠地档矸设施。

3.若顶板稳定性差,则必须缩短一次爆破的长度和增加相邻两个分段之间安全煤柱的长度。

4.若遇顶板破碎,则必须采用打底眼爆破或采用人工挖掘,并缩短一次爆破或挖掘长度,及时支护。

5.采面上隅角炮眼眼口严禁向上,炮眼布置详见附图二(某某炮采工作面炮眼布置图)。

四、装运煤:

工作面放炮后,由人工将煤攉入采面滑槽中经自重力溜至运输顺槽的溜子中,再经由运输巷铺设的皮带、溜子运走。

五、工作面支护及采空区处理:

(一)工作面支护:

1.支护形式:

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金属铰接顶梁,齐梁齐柱形式,一梁一柱后定位700mm/300mm(正悬臂)支护顶板,正常生产时采用“三四”排管理。

2.支护质量要求:

1)支柱必须打成一条直线,排距1000mm,柱距600mm,偏差均不超过±100mm。

端面距不大于300mm,新暴露的顶板要及时支护。

2)支柱以3°~5°迎山角度(jiǎodù)打设,必须确保迎山有劲,支柱全承载,无空载、卸压柱。

3)支柱钻底量大于300mm时要穿柱鞋,初撑力不得低于90KN,不足的要进行(jìnxíng)二次补注液。

4)工作面必须配足水平销,挂梁后,水平销必须打满、持劲,水平销应水平插入铰接顶梁的牙口内,严禁将水平销立插。

并且水平销必须自工作面上方往下插,严禁使用其他物品(wùpǐn)替代水平销。

5)铰接顶梁与铰接顶梁之间必须将其铰接销子销好,严禁出现单梁单柱。

6)煤层变化时,必须更换适应采高的支柱,以防止支柱超高或压死,活柱伸出量不少于150mm。

7)工作面铰接顶梁必须挂平直,垂直指向煤壁,梁与梁之间互相平行。

8)若煤壁松软,则必须在煤壁侧打设背帮柱,且备好铁丝网和小板。

3.背顶要求:

1)整个工作面顶板上必须背好铁丝网和小板,铁丝网与铁丝网之间的搭接不小于200mm,网与网之间的连接不大于200mm,小板必须横跨两梁。

2)顶板破碎和漏顶冒顶处,必须采用大料背顶、接实,严禁出现空顶现象。

4.其他要求:

1)整个采面支护,必须在采空区一侧的支架上打设戗柱。

2)整个采面支护,必须在采空区侧每两棚支架之间打设一棵密集切顶柱。

(二)采空区处理:

工作面采空区采用全部跨落法处理。

 

六、工作面正规循环(xúnhuán)生产能力:

工作面设计循环生产能力(shēnɡchǎnnénɡlì)133t,每班进尺50m。

W=L×S×H×γ×C

=50×1×2×1.4×95%

=133t

式中:

W—工作面正规设计(shèjì)生产能力,t。

L—工作面每循环推进长度。

S—工作面每循环推进深度。

H—煤层厚度。

γ—煤的容重,t/m3。

C—采出率,%。

第三节设备配置

工作面设备配置如下表:

设备名称

设备型号

备注

单体液压支柱

DW25-30/100

胶带输送机

SSJ650/30

刮板输送机

SGB420/30

铰接顶梁

HDJA1000

电煤钻

南燕/127V

 

第三章顶板(dǐngbǎn)控制

第一节支护(zhīhù)设计

一、单体柱支护(zhīhù)强度验算:

1.采用经验公式验算强度:

Pt=9.81×h×γ×k

=(9.81×2×2.5×5)KN

=245.25

式中:

Pt—工作面合理支护强度,KN/㎡

h—采高,m。

γ—顶板岩层容重,t/m3,一般取2.5。

k—工作面支柱上覆岩层厚度与采高之比,一般为4~8。

2.支柱实际支撑能力:

Rt=kg×kz×kb×kh×ka×R

=(0.99×0.95×0.90×1×1×300)KN

=253.935KN。

式中:

Rt—支柱实际支撑能力,KN。

kg—构造系数。

kz—曾阻系数。

kb—不均匀系数。

kh—采高系数。

ka—倾角系数。

R—支柱额定构造阻力,KN。

3.工作面合理的支护密度:

n=Pt/Rt

=245.25/253.935

=0.96棵/㎡

二、支护强度确定:

结合我矿实际(shíjì),加强其支护强度,最终确定其工作面支柱支护排距为1000mm,柱距为600mm。

第二节工作面顶板(dǐngbǎn)控制

一、控制(kòngzhì)方法:

工作面顶板支护采用单体液压支柱配合金属铰接顶梁沿煤层走向支护,齐梁齐柱形式,一梁一柱后定位700mm/300mm(正悬臂)支护顶板。

正常生产时采用“三四”排管理,见“四”回一,即以四排控顶的达到四棚,便立即进行回柱放顶。

整个工作面单体柱必须采用防倒绳连锁,以防倒柱伤人。

二、回柱放顶安全技术措施:

(一)回柱方式:

采用人工方法进行回柱。

(二)回柱顺序:

打水平销→挂拔柱器→单体柱卸载→拉单体柱→回收水平销→回收铰接顶梁。

(三)操作方法:

1.准备工作:

1)备齐回柱工具(卸载手把、拔柱器、手锤、水平销、牵引绳等)。

2)认真检查从煤壁到采空区顶板情况,对支架不合格的要立即整改。

3)清理维护好退路,设置好档矸铁丝网,打紧水平销。

2.技术要求:

1)回柱顺序由下而上,从采空区向煤壁逐棚回收,严禁提前摘梁盗柱和进入采空区作业。

2)回柱放顶时,各作业点分段作业时,其间距不得小于15m,且上下作业点之间必须设置可靠地档矸栏。

3)回柱放顶时,至少两人配合作业,先在采空区挂好档矸铁丝网,一人进行回柱放顶工作,一人负责观察顶板及支护情况,两人都应该站在支架牢固的斜上方安全地点作业。

4)视顶板情况,拔柱器必须牢固的安设在距回柱处1~3m合格(hégé)有劲的支架上。

5)回收出的支柱必须立即作为戗柱和密集切顶柱整齐的打设在前移的切顶线上,严禁(yánjìn)闲置,造成回柱放顶处采空区侧无密集切顶柱和戗柱。

6)回收遇死柱时,必须采用卧底的方法进行回撤,严禁使用炮崩或其他(qítā)方法强行回收。

7)回柱过程中要时刻注意顶板状况,发生异常立即停止作业,及时维护。

若顶板来压明显时,应立即撤人,待顶板稳定且维护好后再行回柱放顶作业。

8)当顶板压力较大时,回柱放顶工作必须远距离进行,在与待回收的支架相连的支架上提前打设好戗柱。

卸载手把用牵引绳拴住进行远距离卸载,单体柱在卸载前也用牵引绳拴住,卸载后进行远距离拉柱,待顶板稳定后再行回收铰接顶梁。

采用远距离回柱时,其距离距回收点不得小于3m,且待回收的铰接顶梁不可打设水平销。

9)回柱后,局部悬顶超过沿煤层走向5m,倾向20m(面积大于100㎡)不冒落时,必须进行强制放顶。

需要强制放顶时,措施由技术科另报。

10)使用拔柱器时,人员必须避开拔柱器的力的作用线方向。

11)严禁使用其他工具代替卸载手把和水平销。

 

第三节运输巷、回风巷及端头顶板控制

一、上下端头支护:

1.上下端头支护采用单体柱配合铰接顶梁支护,一梁一柱,沿煤层走向支护,采用正悬臂管理。

2.上下端头支护时,必须在采空区侧打设好密集切顶柱及戗柱。

3.上下端头支护时,沿煤层走向不少于4排,其柱距及排距不可大于1m。

4.上下端头支护距工作面上下第一棚间距不得大于500mm。

5.上下端头支护时,必须(bìxū)在顶上背好铁丝网和圆木,接顶接实,圆木接顶时,必须垂直于支架。

6.上下端头支护时,若帮顶存在局部漏碴,则必须(bìxū)采用铁丝网配合小圆木进行封堵,以防造成冒顶。

若帮部漏碴严重,则必须打设背帮柱。

二、上下(shàngxià)巷超前支护:

1.上下巷超前支护采用单体柱配合铰接顶梁支护,一梁一柱,沿煤层走向支护,采用正悬臂管理。

2.上下巷超前支护,沿煤层走向打设不少于两排,长度超前于煤壁不小于20m。

3.上下巷超前支护时,必须在顶上背好圆木,接顶接实,圆木接顶时,必须垂直于支架,且安置在每两架U型棚之间。

4.上下巷超前支护时,若帮顶存在局部漏碴,则必须采用铁丝网配合小圆木进行封堵,以防造成冒顶。

若帮部漏碴严重,则必须打设背帮柱。

三、上下巷超前支护及上下端头支护管理:

1.上下端头及两巷超前支护段必须保证其净高不小于1.6m,人行道宽度不小于0.7m。

2.单体柱初撑力必须不小于90KN,符合《煤矿安全规程》之规定。

3.上下巷断面不可小于设计断面的2/3,即不可小于5.8㎡。

4.必须及时清理上下巷中的杂物,备用支护材料必须整齐疏散堆放,以防其堵塞断面,影响进回风。

5.上下巷超前支护及上下端头支护所使用的圆木其直径不得小于160mm。

6.上下巷超前支护、上下端头支护、工作面支护详见附图三(采场支护平、剖面图)。

四、上下端头支护与两巷超前支护接替措施:

1.随着工作面推进,前移上下端头支护前,先将端头支护与两巷超前支护交接处的两巷超前支护拆除,旧U型棚回收。

端头支护前移多少便拆除超前支护多少,严禁多拆。

随即使用备用支护材料将端头支护前移,以支撑悬顶处的顶板,再行对端头支护进行回柱放顶。

2.端头支护前移工作完成(wánchéng)后,便立即补齐超前支护,即在超前支护的最前端增设支护,使其长度超前于煤壁不小于20m。

3.在整个施工过程中,人员必须站在支护(zhīhù)可靠地支架下进行作业。

4.拆卸旧U型棚时必须(bìxū)注意以下事项:

1)拆卸旧U型棚卡缆螺丝时,必须两边都同步进行松动,严禁将一边完全拆除后,再行拆卸另一边。

2)拆卸旧U型棚时,必须在其棚梁中部打设一颗单体柱作为临时支护。

3)旧U型棚采用拔柱器或葫芦回收,使用拔柱器或葫芦时,必须将其挂在牢固的支架上,且人员避开其力的作用方向。

4)在整个回收过程中,人员必须站在牢固的支架下进行,且身体严禁探入悬顶区域。

第四节矿压观测

矿压观测记录内容:

整个工作面单体柱钻底量、上下巷支架变形情况、上下巷巷道底鼓情况(以巷道中高变化情况评估)。

当单体柱钻底严重时,采用穿柱鞋或加密支柱柱、排距来防止。

巷道变严重,断面达不到要求时,及时进行巷修工作。

 

第四章生产(shēngchǎn)系统

第一节运输(yùnshū)

一、运输(yùnshū)方式:

采面采用滑槽依自重力运输,运输巷顺槽段和出口段采用溜子运输,型号:

SGB420/30,运输巷中部段采用皮带运输,型号:

SSJ650/30。

二、运煤(矸)路线:

某某炮采工作面→某某运输巷→21运输石门→南翼运输大巷→煤仓→主斜井。

三、运料路线:

副斜井→南翼运输大巷→21运输石门→某某运输巷→某某炮采工作面

运输系统,详见附图四(运输系统图)

第二节“一通三防”与安全监控

一、回采期间风量计算

1.按瓦斯涌出量计算:

Q掘=125×q×K=125×2.0×2.0=500(m3/min)

式中:

Q—掘进工作面的需要风量,m3/min

q—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绝对瓦斯涌出量q取2.0m3/min

k为瓦斯涌出不均衡系数,取2.0

2.按工作面同时工作的最多人数计算:

Q掘=4N=4×80=320(m3/min)

式中:

4—每人每分钟需要(xūyào)的新鲜风量m3/min

N—工作面同时(tóngshí)作业人数,取80人

3.按风速(fēnɡsù)进行验算:

1)按最低风速进行验算:

Q≥15×S=15×6=90m3/min

2)按最高风速进行验算:

Q≤240×S=240×6=1440m3/min

4.按炸药使用量计算:

Q掘=10A=10×2.4=24m3/min

式中:

10—每千克炸药供风量【煤矿一级许用炸药为25m3/kg,煤矿二、三级许用炸药为10m3/kg,依《煤矿安全规程》规定必须使用煤矿三级许用炸药】

A—次爆破炸药最大用量

5.确定工作面需要的配风量:

取上述最大值500m3/min为某某炮采工作面的配风量,通风区视工作面回采过程中瓦斯涌出量,及时合理调整工作面配风量。

二、通风路线:

新鲜风:

地面→副斜井→南翼运输大巷→21运输石门→某某运输巷→工作面。

污风:

工作面→某某回风巷→某某回风巷回风绕道→21回风石门→二采区回风上山→二采区回风平巷→二采区回风斜井→地面。

详见附图五(通风系统图)

三、瓦斯防治:

1.瓦斯检查:

工作面设瓦斯检查员巡回检查,每隔2~3小时检查一次,每班至少检查和汇报3次。

2.瓦斯检查地点:

工作面进风巷、回风巷、工作面风流中、工作面上隅角、顶板冒落空洞及机电设备附近等固定点。

3.瓦斯检查报表上必须有三班瓦检员签字,检查地点的瓦斯记录。

做到班报、排报、日报三对照,不得空班、漏检、假检。

四、安全监控

1.TO安设在上隅角,距顶≯300mm,距切顶线和上帮≮200mm,报警浓度为≥1.0%,断电浓度≥1.5%,复电浓度<1.5%。

断电范围为工作面及其风巷内全部(quánbù)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2.T1探头安设上出口(chūkǒu)煤壁往外≯10m处,距顶≯300mm,距帮≮200mm,报警浓度为≥1.0%,断电浓度≥1.5%,复电浓度<1.5%。

断电范围为工作面及其进、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3.T2探头安设(ānshè)距回风巷出口10~15m处,距顶≯300mm,距帮≮200mm,报警浓度为≥1.0%,断电浓度≥1.0%,复电浓度<1.0%。

断电范围为工作面及其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4.T3探头安设回采面下出口煤壁往外≯10m处,距顶≯300mm,距帮≮200mm,报警浓度为≥0.5%,断电浓度≥0.5%,复电浓度<0.5%。

断电范围为进风巷内全部非本质安全型电气设备。

详见附图六(某某炮采工作面断电方案)

五、防尘供水系统:

防尘供水路线一:

地面净化水池→二采区进风斜井→南翼轨道大巷→21机轨合一石门→某某回风巷→工作面。

防尘供水路线二:

地面净化水池→副斜井→南翼运输大巷→21运输石门→某某运输巷→工作面。

防尘系统详见附图七(防尘系统图)。

六、隔绝瓦斯、煤尘爆炸措施:

1.在工作面运输巷、回风巷距离工作面60—200m之间各安设一组隔爆水棚。

2.隔爆水棚的棚区长度不小于20m,每棚间距1.2m;安设的水槽确保水量充足,水棚组的用水量按巷道断面计算,辅助水棚不低于200L/m2。

3.水棚要做到经常冲刷,保证足够的水量。

4.损坏的水槽要及时更换。

 

第三节排水

一、工作面回风巷排水:

本工作面回风巷有少量(shǎoliàng)涌水,采用水泵抽排至1620水平的水仓中,后经由一采区进风斜井排往地面,排水路线为:

某某(mǒumǒu)回风巷(水窝子(wōzǐ))→21机轨合一石门→南翼轨道大巷→水仓→一采区进风斜井→地面。

二、工作面及运输巷排水:

从井底水仓至本工作面全为正坡,且设置有通畅的排水沟,可经自流、流入井底水仓。

排水路线为:

工作面→某某运输巷→21运输石门→南翼运输大巷→主斜井→地面。

排水系统详见附图八(排水系统图)。

第四节供电

某某炮采工作面全部电源来至井下中央变电所,具体供电设计,详见附图九(某某炮采工作面供电设计)。

第五节通讯照明

一、照明要求:

某某炮采工作面,在整个运输线路上,各个转载点必须安设照明装置。

二、通讯要求:

某某炮采工作面上下巷及各运输转载点必须安设能够与矿调度接通的电话,且严禁串号。

 

第五章劳动组织及主要(zhǔyào)技术经济指标

第一节劳动(láodòng)组织

一、作业(zuòyè)方式:

某某炮采工作面采用“三八”制作业,每班自行维护采场,每班进1个循环,日进3个循环。

二、劳动组织:

某某炮采工作面劳动组织详见表5-1-1。

表5-1-1某某炮采工作面劳动组织表

工种

零点班

八点半

四点班

合计

队长

1

班长

1

1

1

3

溜子司机

2

2

2

6

皮带司机

1

1

1

3

安监员

1

1

1

3

瓦检员

1

1

1

3

放炮员

1

1

1

3

支护工

6

6

6

18

打眼工

4

4

4

12

运料工

4

4

4

16

放煤工

4

4

4

12

值班电工

1

1

1

3

维修工

1

1

1

3

乳化泵司机

1

1

1

3

杂工

2

2

2

6

合计

30

30

30

91

 

第二节作业(zuòyè)循环

作业(zuòyè)循环详见表5-2-1

表5-2-1作业(zuòyè)循环图表

 

第三节主要(zhǔyào)技术经济指标

主要(zhǔyào)技术经济指标,详见表5-3-1

表5-3-1主要(zhǔyào)技术经济指标表

序号

项目

单位

数值

备注

1

工作面倾向长度

m

变化采长

2

工作面走向长度

m

365

3

平均采高

m

2

4

循环进度

班/m

50

沿煤层倾向

5

日循环数

天/m

150

沿煤层倾向

6

日产量

t

399

7

月产量

t

1200

8

工作面可采期

12

9

在册人数

90

10

回采工效

t/工

4.4

 

第六章煤质管理(guǎnlǐ)

某某(mǒumǒu)炮采工作面在回采期间,为了提高(tígāo)煤质,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在正常回采期间必须适宜调整采高,严禁破顶底板回采。

2.遇地质变化煤层变薄时,必须将采高控制在1.6m,适宜破顶底板,更换与采高相适应的单体液压支柱。

3.加强采场支护质量管理,以防漏顶、冒顶产生(chǎnshēng)大量矸石混入煤流。

4.加强采场垃圾(lājī)的清理,严防各种废旧金属、木料和生活垃圾等混入煤流,影响煤质。

 

第七章安全(ānquán)技术措施

第一节一般规定

一、交接班制度:

(一)班队长交接班制度:

1.班队长必须在工作面现场把本班出现的问题向下(xiànɡxià)一班交待清楚。

2.当班工作量、推进度、材料(cáiliào)消耗情况、工具及设备情况向下一班交待清楚。

3.工作面有何隐患、顶板来压情况(qíngkuàng)、下一班应注意事项必须向下一班交待清楚。

4.班队长必须在现场交接班。

(二)安监员交接班制度:

1.安检员必须在工作现场交接班。

2.安检员必须把本班出现的问题和存在的隐患向下一班接班的安检员交待清楚。

3.安检员必须把本班的顶板情况、瓦斯情况向下一班接班的安检员交待清楚。

(三)瓦检员交接班制度:

1.瓦检员必须在工作现场交接班。

2.瓦检员必须把工作面瓦斯情况认真填写在瓦斯记录牌板上。

3.接班瓦检员在向上一班瓦检员了解所辖区域内的通风、瓦斯、监测、防尘、抽放、设施、作业等情况及重点注意事项后,在瓦检小票上签字。

4.瓦检员接班后必须严格按瓦斯检查制度,认真对所辖区内的瓦斯进行巡回检查。

5.交班瓦检员应将本班问题或隐患处理完毕,若未处理完毕,必须与接班瓦检员同时到问题或隐患处向接班瓦检员交待清楚后才能交班,并向矿调度汇报。

6.交班瓦检员只有在将本班遗留问题向接班瓦检员交待清楚,并在自已的瓦检小票上进行说明后,方能升井。

7.瓦检员交接班地点必须在工作面迎头,牌板距工作面不大于50米,交接内容为:

通风、瓦斯、煤尘、防突、监测设备、允许进尺等“一通三防”情况。

8.交接班时,交接班瓦检员必须用工作面电话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