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5272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63 大小:834.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3页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3页
亲,该文档总共36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36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docx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货币银行学通论》(第2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第一章 货币与信用

1.1 复习笔记

一、货币与经济发展

1.货币的产生

(1)现代经济学从物物交换的困难上指出了交换的发展是货币产生的根本原因。

(2)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交换的扩大,担当交易媒介的实物货币因其局限性而逐渐被排斥,而代之以更适合于担当交易媒介、价值衡量、财富贮藏的贵金属货币,而当金、银、铜等贵金属退出普通商品行列,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时,真正意义上的货币也就产生了。

(3)贵金属货币具有价值稳定,成色均匀,易于携带、分割和不易腐烂变质的优良属性。

货币的形成,克服了传统实物交易的局限性,促进了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2.货币与经济发展

(1)货币在现代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首先表现为它是产品实现价值的媒介物。

现代经济活动离不开市场交易过程,家庭和居民等拥有生产要素的主体向企业提供各种生产要素,而企业则用货币购买这些生产要素,而家庭和居民则再用所得货币收入购买企业的产品与劳务。

在这个交易过程中,生产要素与产品劳务的交换都借助于货币工具得以实现。

因此,从这一角度看,现代经济活动中的生产、流通、分配、消费过程,都离不开货币的作用。

(2)现代的经济,又是一种“信用经济”,实际交易过程发生的大量债权、债务关系,都需要进行延期支付,交易行为的发生与实际支付行为相分离,货币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与结算工具,它对于市场的正常运行,债权、债务关系的清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货币是现代经济发展中储蓄与投资的重要工具。

货币为现代储蓄行为提供了最基本的工具,而在现代信用活动基础上产生的银行业及整个金融体系,都是货币信用关系发展的产物并通过它的资源分配及效率的提高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它的产生,对于储蓄资源的再分配和投资活动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二、货币的功能

按现代经济学公认的标准,货币有四个基本的功能。

1.交易媒介

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必须是真实的货币,而不能是观念的货币,但流通中的货币可以是不足值的,甚至是纯粹的价值符号,只要其能担当起交易媒介的作用就可以了。

它最终可能演变成货币符号或记账符号。

2.价值标准

价值标准即货币作为衡量商品价值尺度的职能。

在市场上,每一种商品的价值都可以通过交换的商品数量相对地表现出来。

而在货币作为交易媒介的条件下,一切商品的价值均以货币形式表现出来。

货币与商品的交换比率即是该种商品的价格。

货币在执行价值标准功能时,只是发挥其计量标准的作用,因此,作为计量与核算工具,只要是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就可以了。

3.价值储藏

人们可以在获得货币以后,将其保留或储存起来,到其认为最需要或最合适的时候再购入商品。

因此,当货币退出流通领域而处于一种静止状态时,它就发挥着价值储藏的功能。

货币本身具有价值稳定,贮存方便,不易腐烂变质以及投入流通容易等特点,因而是一种理想的价值贮藏形式。

货币发挥价值贮藏功能,其本身的价值必须稳定,在金属货币流通条件下,因金银本身具有价值不易遭贬损,所以有较好的保值功能。

而在纸币流通情况下,物价与币值的稳定则成为货币发挥价值贮藏功能的关键。

如通货膨胀,物价不稳,货币不断贬值,货币便丧失了价值贮藏手段的功能,人们只能选择其他形式的资产来作为保值工具。

因此,从资产价值及其收益的角度看,持有货币不仅具有保值功能,而且还具有流动性收益。

货币本身是人们持有金融资产的一种形式。

4.延期支付的标准

当商品交易过程中出现先售货,后付款的情况时,商品的出售者以赊销形式向购买者提供了信用,而购买者则按约期向出售者支付货币,这就是延期支付。

除了赊销外,其他借贷信用关系和约期支付(如工资、租金、税金的支付)行为都须以货币为单位来衡量计算。

货币的延期支付标准是货币的价值标准功能在信用关系中的延伸。

作为一种信用交易手段,它的作用也有赖于货币价值的稳定,只有货币价值稳定,延期支付的标准也才能稳定。

不然,信用关系将被完全破坏。

三、货币的类型

货币的形态,是随着货币制度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的。

迄今为止,货币形态大致经历了实物货币、金属货币、代用货币和信用货币几个演变过程,它代表了货币形态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也就是商品货币,普通商品充当货币,基本上保持原有的自然形态,且在交易过程中不固定地充当交易媒介。

实物货币都具有无法消除的缺陷:

①实物体积笨重,不便携带与运输;②质地不匀,极难进行分割;③实物容易腐烂变质,难于贮存与作为价值标准。

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交易的扩展,实物货币逐渐被金属货币所代替。

2.金属货币

以金、银、铜等贵金属为币材的货币即为金属货币。

贵金属本身具有充当货币材料的天然优良属性:

①其价值稳定,不易腐烂变质,且易于携带与保存;②贵金属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与计量;③货币材料供给稳定,取之不易而价值含量较高,供给量相对稳定又不至于使货币供给过分短缺。

显然,贵金属的天然属性使其逐步排挤了实物货币而独占货币地位。

金属货币的流通也有其缺点:

①称量与鉴定成色十分麻烦;②金属货币流通极易磨损,携带也不安全,流通费用较高;③金银数量有限,开采不易,币材的供应无法适应市场交易的不断扩展,容易形成货币供给的不足与物价的下跌。

因此,随着经济的发展,出现了代用货币。

3.代用货币

代用货币也称代表实质货币,它往往由政府或银行发行,以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使用。

这种代用货币事实上是一种可流通的实质货币收据,如早期的银行券。

代用货币比金属货币具有明显的优点:

①代用货币发行的成本较低;②其易于携带与运输;③便于流通使用,而无需鉴定重量、成色。

但代用货币的流通也有其缺点:

①代用货币须代表十足的金属货币,其发行量要取决于金属货币准备量,它虽能防止货币的过度发行,但却限制了流通中货币的增长需求,极不利于市场交易的扩展;②大量的发行准备被闲置在仓库里,实际上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③代用货币本身是纸币,所以其极易被伪造,且容易遭受水、火灾害的损坏,给流通带来困难。

因此,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扩展,金本位崩溃,代用货币又为现代信用货币所代替。

4.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是代用货币的进一步发展,信用货币本身已脱离了金属货币成为纯粹的货币价值符号,它本身也不能与金属货币相兑换,因而信用货币是一种债务型的货币。

信用货币的主要形式有纸币、辅币和银行存款货币。

(1)纸币,即钞票,它一般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信用货币,它由法律赋予其无限清偿的地位,并成为一国的基本货币。

纸币不能兑换,其稳定的条件是中央银行必须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控制发行量与信用规模,才能有效保持纸币的价值稳定。

(2)辅币。

由各种贱金属(如铜、镍、铝等)铸造的小面额铸币,它往往由政府直接控制,并以法律规定其与其他货币的比价关系,且可自由兑换其他货币,辅币的面额一般较小,一般用于小额的、零星的交易。

(3)银行存款货币。

能作为交易媒介与支付手段的主要是活期存款,也称支票存款,即银行存款货币。

银行存款货币的流通使用有着种种不可替代的优点:

①大大方便了支付人与被支付人,减少了货币丢失与损坏的风险;②使用的成本较低,且不易伪造;③可按支付额实收实付,免去清点与找零的麻烦;④支票可增加社会支付工具,减少银行对现金的需求量,并扩大银行的盈利能力。

从今天货币发展的形式看,存款货币又进一步发展成为由电子计算机联网后的存款划拨转账形成的“电子货币”。

电子货币将成为真正的货币符号或记账单位。

四、货币本位制度

一国货币制度的基础在于确定货币的基本单位及其价值的标准,即货币的本位。

根据本位制度制定的货币为本位货币。

本位货币的确定是一国货币制度的核心。

从称量金属货币被铸币取代以后,货币本位制度开始形成,其总体上可分为两大块,即金属本位制度与纸币本位制度。

在历史上,金属本位大体上经历了银本位、金银两本位与金本位三种形态,最后转变为纸币本位制度。

1.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历史上最早出现的金属本位制度,它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白银作为本位币币材的货币本位制度。

银本位制度的基本内容有:

(1)规定以一定重量与成色的白银作为本位币;

(2)银币可以无限制自由铸造,政府与金融机构可以固定价格无限制购买白银;

(3)公众可以自由无限制地熔化银币,政府与金融机构可以固定价格无限制出售白银;

(4)银币与其他货币可以平价自由兑换;

(5)白银及银币可以自由输出及输入;

(6)银币为无限清偿货币,具有强制流通能力。

银本位制度的最大缺陷是银价不稳,受产银国白银政策的影响而剧烈波动,银价猛升或狂跌,都会严重影响经济的稳定。

价格上涨时,白银大量外流,引起通货紧缩与物价下跌,造成经济萧条不景气;当国际银价下跌时,白银大量内流,造成通货膨胀与物价上涨,经济又会出现过度繁荣,不利于经济的稳定。

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交易额的增大,白银的数量渐渐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各国先后将银本位改为金银两本位制。

2.双重本位制度

双重本位制度是指同时以黄金与白银为币材,两种铸币同时流通的货币制度。

双重本位在历史过程中有三种不同的形态。

(1)平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是一种金币与银币同为一国本位币的制度。

在这一体制里,金币与银币均可自由铸造与熔化;均具有无限清偿能力;金币与银币之间的比价,完全由市场力量所决定,法律上对其不作任何规定。

这是双重本位的一种早期形式。

(2)复本位制。

复本位制是一种金币与银币同为一国本位货币的制度。

在复本位制下,金币与银币均具有无限清偿能力,均可自由铸造、熔化及自由输出输入;惟一的不同点是金币与银币的交换比率,是以国家法律形式统一规定的,即金币与银币之间的比价关系是由法律规定的。

(3)跛行本位制。

复本位制是金银两种铸币同时流通,都具有无限清偿能力,且均可自由铸造与熔化,两种铸币各有其法定比价,运用起来就如人的两腿,可维持均衡。

但从19世纪后半期起,逐渐出现银价跌落的现象,实行复本位制的国家,金币大量流出,银币充斥市面,如不停止铸造,复本位将变成银本位。

在银币不得已停止铸造后,复本位制缺了一条腿,变成了一种“跛行本位”。

3.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是以黄金为币材,本位币与一定量黄金保持等价关系的货币制度。

依据其黄金兑换的形式,金本位可细分为:

金币本位;金块本位;金汇兑本位。

(1)金币本位。

金币本位又称完全金本位,是金本位的早期形式。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主要国家均采用金币本位制。

其流通的基本条件为:

①国家以法律规定每个金币所含的纯金与重量;

②金币可以自由铸造与熔化,且无铸造费用;

③黄金可以自由输出、输入或贮藏,不受任何限制;

④金币与其他形态的货币,如辅币、纸币等,按等价自由兑换;

⑤金币具有无限清偿能力,可用于一切支付与清偿债务。

在金本位制下,由于黄金的自由铸造、自由熔化、自由输出与输入、自由兑换,使金本位币的对外汇率保持稳定。

在金本位制下,两国间的汇率以各国货币的含金量为基础。

如果实际汇率发生较大的变动,其偏离黄金平价的程度达到黄金输出与输入的费用(含运输费、保险费、包装费),即达到黄金的输送点,此时即会发生黄金的实际输送,从而自动稳定两国的汇率。

(2)金块本位。

金块本位仍以一定量黄金作为一国本位货币,但金币已不能自由铸造与流通,政府集中储存黄金,并发行纸币以代替黄金流通。

纸币不能自由兑换黄金,只能达到一定数额才能兑换。

金块本位与金币本位的主要区别在于以下三点:

①金块本位制下不铸造金币,政府按固定价格无限制收购黄金,收购黄金所支付的价款,是中央银行以金块为准备所发行的纸币。

而纸币的发行与流通,以中央银行或财政部的黄金储备为基础。

②持有各种货币的人只能向中央银行申请兑换金块,且有最低重量限制,金块不能分割。

因而被称之为“富人的金本位”。

③外汇可以自由买卖,且数量不受限制。

(3)金汇兑本位。

金汇兑本位也称“虚金本位”,实行这一制度,国家的货币不与黄金直接发生联系,但选择一个关系密切的金本位国家,将本国货币与金本位制国家的货币确定固定的比价关系,同时将黄金与外汇储存于该金本位制国家,作为汇兑基金,并随时按固定价格买卖外汇,以此维持汇率的稳定。

4.纸币本位制度

纸币本位制度也称非实体货币本位即管理本位制度。

它是以政府或中央银行发行的纸币为本位货币。

纸币与金银之间不保持固定的比率,也不可以自由兑换。

这是一种不可兑换的纸币制度。

(1)纸币本位制度的基本特征:

①纸币具有无限清偿能力,依法强制流通,其他清偿货币可依等价相互对换;

②货币的供应量不受金银数量的约束,货币的发行量视经济形势而定;

③纸币对内价值的稳定,对外汇率的稳定均有赖于对货币供应体系的有效管理与调节控制。

(2)纸币本位的主要优点:

①货币供应量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具有较大的伸缩性,它可以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作适当的调节,对于稳定与促进经济增长具有积极的意义。

②纸币本位不与一定量金属相联系,其对外汇率也不受国际市场贵金属价格变动的影响,货币供应量的调节,也就更为灵活,它可以对国内经济发展和国际收支状况进行有效的调节。

③采用纸币本位,更便于流通携带,还可以节省贵金属及其铸造费用,减轻财政的负担,促进经济的发展。

(3)纸币本位制度的缺点:

①货币供应量不受发行准备限制,供给弹性很大。

有些国家在财政出现赤字时,往往超量发行,甚至毫无节制地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危及经济与社会的稳定,货币制度的根基也将受到影响。

②在纸币本位制下,货币与金属脱钩,各国的汇率已脱离金平价而可以相对自由调整,这使得各国货币的对外汇率变化无常。

从而影响到国际贸易的发展与国际资金的流动。

不断变化的汇率,会影响到整个国际经济秩序的稳定。

③纸币本位制度的管理操作,依赖于有效的管理控制,成败与否与管理者的知识、经验与判断决策能力直接相关,过多的人为因素往往是纸币本位制度产生不稳定的因素。

五、货币的现代定义

传统的货币定义,从货币的基本职能——价值标准与交易媒介出发,指出“货币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可以用来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货币也可以充当一切商品交易的媒介。

按照货币的现代定义,货币的范围更为广泛。

凡是在商品与劳务交易和债务清偿中,可作为交易媒介与支付工具被普遍接受的手段就是货币。

按照这一货币的定义,现代经济生活中的货币可作多种层次的划分:

1.M0,现金,即处在中央银行以外流通的现金。

2.M1,狭义货币,它包括可作为交易媒介的通货以及可开列支票的银行活期存款。

用公式表示:

其中C为流通中的现金,D为银行活期存款余额。

M1作为普遍可接受的交易媒介与支付手段,是与经济活动最为密切的货币,因而也是各国货币当局最为重视和严格控制的货币量。

3.M2,广义货币,它包括M1及银行系统及其他金融机构吸收的储蓄存款与定期存款。

这样的货币定义为:

其中Ds为金融系统的储蓄存款;Dt为金融系统的定期存款。

现在国外商业银行开设的自动转账服务账户(ATS)和通知存款账户(NOW)均有将定期存款流动化的功能,使M2与M1的界限被打破了。

4.M3,为更广义的货币定义,它包括了M2和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这样的货币定义为:

上式中的Dn为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存款,在现代经济中,除了商业银行以外,还有大量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如投资公司、证券公司、财务公司、邮政储蓄等,它们虽然不能接受创造活期存款,但可以接受各种形式的储蓄存款与不同期限的定期存款,这些定期存款与储蓄存款与商业银行的同类存款并无本质区别,它们也具有高度的货币性质。

六、信用与信用工具

1.信用的定义

信用是指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单方面价值让渡,表现为商品买卖中的延期支付与货币的借贷行为。

债权与债务是借贷活动的两个方面,提供信用的一方为授信,其为债权人,接受信用的一方为受信,其构成债务人。

债权人具有要求债务人到期偿还商品或货币的权利,而债务人则具有到期偿还商品或货币的义务。

信用活动的发生,具有三个基本的构成要素:

(1)债权人与债务人。

债权人为授信人,债务人为受信人。

信用的发生要以授信人对受信人的偿还承诺信任为前提。

在现代经济活动中,对债务人的信用评价用三个C来概括,即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

其中品德主要反映借款人的道德、名誉与行为标准;能力主要反映借款人使用资金经营事业的才干与能力,包括他的受教育程度,商业活动经验,经营能力及过去的信用状况;资本则主要反映借款人的资产负债状况、资产价值的稳定性与流动能力等。

(2)时间间隔。

信用活动的发生,必然具有资金转移的时间间隔,这种时间间隔,是构成货币单方面让渡与还本付息的基本条件,其间隔的时间是可长可短的。

(3)信用工具。

信用关系的形成与发展,有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的信用以口头承诺、账面信用为依据,尚未使用正式的信用工具;第二阶段信用关系以正式的书面凭证为依据,如借贷契约、债务等,这些构成了真正的信用工具;第三阶段为信用工具流动化的阶段,即各种信用工具,如债券、票据都可以在市场上流通转让。

这是现代金融市场发展以后的高级信用阶段。

2.信用的功能

(1)信用对生产与投资的促进作用

从一国经济部门结构看,大致可分为企业部门、家庭部门与政府部门三部分,在这三个部门中,企业作为生产单位往往是赤字部门,政府部门也是收支的赤字部门,而家庭作为一个整体部门,其收支为盈余,构成储蓄,通过信用活动,把储蓄资金加以汇集并投资于生产部门,可以极大地促进资金的流动与合理分配,扩大生产与投资的规模,极大地促进生产的发展与投资效率的提高。

(2)信用对消费的促进作用

由于家庭本身的收支可分为盈余型与赤字型两种,通过消费信用,盈余型家庭可以把其当前的收入加以储蓄,并转移给赤字型家庭,使缺乏现款的人,以信用形式获得提前消费或不降低当前消费水平,也不必出售其资产而免遭亏损,而作为盈余型家庭可以把他们的货币储蓄转移给赤字家庭,推迟消费并获得收入,使两者都可提高消费效用。

现代个人消费信用还具有生产性和投资意义,尤其是在个人分期付款或用信贷接受教育方面,因通过信用关系而扩大教育投资,使人力资本增加,对于社会生产能力的提高,经济效率的上升都有其积极的作用。

(3)信用对国民收入水平的影响

为了维持国民收入水平,需用部分社会公众的储蓄转化为赤字单位的支出,以维持收支的平衡。

储蓄转化为投资与消费的主要途径有两条:

一是通过赤字单位发行股权凭证来实现储蓄向投资的转化;二是由赤字单位发行债务凭证(如债券、存单)将盈余单位的资金转向赤字单位,将储蓄转化为投资与消费。

在上述条件下,信用都起到了将储蓄转化为投资,维持国民收入正常循环运行的作用。

因此,现代经济可以看作是一个“信用经济”。

它促成了经济的大规模扩张,促进了国民经济的有效稳定增长,大大提高了资源的有效利用程度。

3.信用形式

现代信用的形式多种多样,按信用期限的长短为标准,信用可分为短期信用与长期信用;按信用的用途为标准,信用可分为生产信用与消费信用;如按信用的授受主体为标准,信用可分为商业信用、银行信用、国家信用与个人消费信用等形式。

(1)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以商品赊销和预付货款形式提供的信用。

它是一种直接性的信用。

商业信用的作用范围主要是流通领域,其主要优点:

①直接为商品流通服务,是促进商品销售的有力武器;②商业信用的工具简单,方式灵活,只需开出商业票据即可,往往为企业所优先考虑。

但是,以商业领域为活动范围的商业信用也有着明显的局限性:

①商业信用的授信能力有限,工商企业可提供的信用数量是十分有限的,且其对受信客户的了解受到限制;每笔信用最大规模限于其交易额;②商业信用具有方向性限制,它往往由卖方企业为销售商品而向买方提供信用;③工商企业受资金数量的限制,提供的信用期限较短,它不能成为现代信用的主要形式。

(2)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指银行及其他金融机构以货币形式提供的信用。

银行信用形式灵活,不受方向性限制,是现代经济中占主导地位的信用形式。

一方面,银行作为专门经营货币的企业,它具有集中社会闲散资金提供贷款的能力,其资金来源广泛,筹资渠道多样化,成本较低,具有强大的融资能力;另一方面,银行作为专业的信用机构,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来识别与防止风险。

因此,银行信用本身具有规模大、成本低、风险小的优势。

此外,银行作为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企业,不仅能够提供信用,而且还能够创造信用,使其能以较低的成本提供信用。

(3)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的负债,是由国家(政府)为债务人筹措资金的一种信用形式,国家从国内筹资构成内债,从国外筹款构成外债。

国家信用的主要形式是发行国债,包括国库券与公债券两种形式。

国债不仅是政府筹集资金的工具,而且还是国家重要的经济调节杠杆,一是国债发行规模直接决定了一国预算支出规模的大小,并影响到该时期社会总需求水平及实际国民收入水平;二是国债进入二级市场,构成中央银行进入公开市场进行债券买卖以调节流通中货币供应量的重要手段,它构成了现代货币政策的重要工具。

(4)个人消费信用

个人消费信用是指工商企业、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以生活资料为对象向消费者个人提供的信用。

它往往与住房、耐用消费品的销售联系在一起。

其主要形式有商品的赊销、分期付款销售与消费信贷等三种形态。

4.信用工具

信用工具是指一种凭证,这一凭证用以记载债务人身份、债务金额、利率、归还日期等事项。

信用工具依法完成了各项必要的记载后,可在市场上自由转让流通,即成为有价证券。

信用工具的种类多种多样,根据期限长短不同,信用工具可分为长期信用工具与短期信用工具两类。

长期信用工具主要由公司股票、债券及长期票据构成,其中股票是公司资本所有权的证明,它是一种永久性的证券;债券则是由公司或政府发生的债务凭证,其为非永久性的证券。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长期信用工具均具有良好的自由转让性,因而极易为公众接受,而其流通交易的市场,构成现代的资本市场。

短期信用工具,由记账信用、支票、本票、汇票及信用卡等构成。

记账信用并无完全的凭证,只是一种账面上的记载。

严格地说,银行的存款也只是一种记账信用,因为尽管有凭证,但债务证明仍然是依据其账面记载的。

支票是一种短期的支付工具,本票与汇票是付款人对未来债务的支付承诺。

短期信用工具的流通转让,构成了短期信用市场或货币市场。

短期信用工具可分为可流通与不可流通的两种,但均可出售转让。

可流通的信用工具,为有价证券,根据有关票据法和证券法的规定,可进入市场自由交易;不可流通的信用工具,如汇票、支票等,只能根据一定的法律实行转让,这种转让须经过出让人的背书、签字才能生效,并实现所有权的转移。

1.2 课后习题详解

1.为什么说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

答:

现代经济被称为信用经济的主要原因有:

(1)社会经济活动、人们的日常生活均与货币发生着密切的关系。

现代经济又称为“货币经济”或“信用经济”,经济的货币化与金融化正在迅猛地发展,渗进国民经济活动的每一方面。

①从微观经济活动看,企业的活动,银行的经营,银企的融资关系,资本市场的组织与运行,都与货币信用关系发展直接相关。

②从宏观经济活动方面看,一国经济的发展,物价的稳定,国民收入的分配,社会财富的分配与积累,经济的增长与稳定,都体现着一国货币与货币政策的作用。

(2)货币与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货币构成了经济运转的“润滑油”。

它本身虽不是生产力,但却是社会生产力得以发挥作用的重要条件。

我们生活的经济社会被称为“货币经济”,我们的经济活动与经济发展都离不开货币。

(3)现代经济,是一种“信用经济”,在实际交易过程发生的大量债权、债务关系,都需要进行延期支付,交易行为的发生与实际支付行为相分离,货币成为重要的支付手段与结算工具,它对于市场的正常运行,债权、债务关系的清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事实上,货币不仅可以在实际交易过程中提供信用,而且它进一步为价值的单方面让渡提供了可能。

(4)在现代信用活动基础上产生的银行业及整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