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6361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5.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5页
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5页
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5页
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5页
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5页
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5页
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5页
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5页
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5页
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

《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最新 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 精品.docx

最新92年全国高校招生历史统考试题精品

1992年高考历史考试(新科目组)

 

--------------------------------------------------------------------------------

  第Ⅰ卷(选择题,共40分)

一、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

  题目要求的。

1.在北京人之后、山顶洞人之前,生活在长江流域的原始人群是

 A.丁村人     B.长阳人     C.河姆渡人     D.蓝田人

2.世界上最早记录哈雷彗星是在

 A.商朝      B.西周      C.春秋       D.战国

3.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享受政治特权的依据是

 A.政绩      B.门第      C.军功       D.才干

4.唐朝的文化对日本影响很大,当时日本仿照唐朝制度颁行的是

 A.租庸调制    B.均田制     C.幕府制      D.节度使制

5.成语“中流击楫”与下列哪一事件有关?

 A.淝水之战    B.祖逖北伐    C.赤壁之战     D.鉴真东渡日本

6.改国号金为清的是

 A.皇太极     B.努尔哈赤    C.耶律德光     D.完颜阿骨打

7.帝国主义国家开始在中国大规模投资设厂是在哪次战争之后?

 A.第二次鸦片战争          B.甲午中日战争

 C.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D.第一次世界大战

8.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是

 ①德国军舰强占胶州湾       ②美国提出“门户开放”照会

 ③“戊戌六君子”被害       ④兴中会广州起义失败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④①③②

9.清末“预备立宪”的实质在于

 A.顺应舆论要求  B.引进欧美政体  C.改革各级官制   D.加强专制集权

10.在西姆拉会议上,英国政府代表同西藏地方政府换文,制造了非法的“麦克马洪线”,并私下

签订条约。

对此,中国政府代表的态度是

 A.拒绝承认    B.避不表态    C.要求修改     D.被迫接受

11.1917年,段祺瑞竭力主张中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要目的是

 A.换取美国对他的支持        B.从日本手中收回山东主权

 C.乘机扩大皖系势力         D.取代冯国璋的代总统职位

12.1941年秋,哪个根据地的军民打退了冈村宁次率领的13万日伪军的“扫荡”?

 A.陕甘宁     B.晋绥      C.晋察冀      D.冀鲁豫

13.我国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制度基本确立的标志是

 A.民主革命胜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B.没收官僚资本,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

 C.实现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

 D.召开一届人大,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4.1965年我国取得的重大成就是

 A.粮食产量达到近4亿吨       B.实现了原油和石油产品全部自给

 C.修通了康藏、青藏、新藏公路   D.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5.公元前二千年代中期雅利安人进入印度后,形成了

 A.氏族公社    B.部落联盟    C.农村公社    D.统一的奴隶制国家

16.下列各项,不属于伏尔泰观点的是

 A.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B.扫除特权阶层

 C.人民有言论、信仰自由       D.取消君主制

17.1861年意大利王国成立时,下列哪一地区不在王国范围之内?

 A.两西西里王国  B.帕尔马     C.托斯坎尼    D.威尼斯

18.1866年普奥战争中的决定性战役发生于

 A.维也纳     B.汉堡      C.布拉格     D.萨多瓦

19.共产国际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主要议题是

 A.纠正共产主义运动中的“左派”幼稚病

 B.关于资产阶级民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问题

 C.确定世界共产主义运动的行动纲领

 D.讨论加入共产国际的二十一条条件

20.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政府决定对日本实行航空燃料、钢铁禁运并冻结日本在美国的资产,

其直接原因是

 A.日军占领中国武汉         B.日本与德、意结成轴心国

 C.日军入侵东南亚          D.日军偷袭珍珠港

二、选择题:

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的。

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给分。

21.下列文物属于商代的有

 A.嵌错赏功宴乐铜壶         B.四羊方尊

 C.随县全套编钟           D.司母戊鼎

22.下列历史事件发生在春秋时期的有

 A.齐桓公任用管仲改革内政      B.开凿郑国渠

 C.晋文公确立霸主地位        D.秦国“废井田,开阡陌”

23.西汉初年刘邦所分封同姓王的权力有

 A.征收租税    B.任免官吏    C.释放官奴    D.铸造钱币

24.下列事件发生在今河南省境内的有

 A.官渡之战    B.大泽乡起义   C.瓦岗军起义   D.巨鹿之战

25.下列政权属五代十国的有

 A.南汉      B.北汉      C.前蜀      D.后周

26.下列各项中,哪些是耶律阿保机的政绩?

 A.统一契丹各部  B.建立契丹国   C.创制契丹文字  D.改契丹国号为辽

27.明太祖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所采取的措施有

 A.设立锦衣卫   B.设立三司    C.废除丞相制   D.建立东厂、西厂

28.下列各项与洪仁有关的有

 A.最早参加“拜上帝教”者之一    B.大败湘军于三河镇

 C.写了《资政新篇》         D.在庐州英勇就义

29.华兴会和光复会的共同点有

 A.成员主要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B.以用革命暴力推翻清政府为目标

 C.主要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展革命活动

 D.在安庆发动武装起义

30.从武昌起义到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前,帝国主义破坏革命的主要活动有

 A.扣留汉口等地的海关税收,送给清政府

 B.扶植袁世凯出任清朝内阁总理

 C.同袁世凯签订《善后借款合同》

 D.英国公使策划南北“和谈”

31.下列各项与叶挺有关的有

 A.夺取汀泗桥、贺胜桥        B.参与领导南昌起义

 C.参与领导广州起义         D.任国民革命军新四军军长

32.1945年底昆明学生罢课,要求

 A.立即停止内战、撤退在华美军    B.国民党政府履行政协决议

 C.惩办“李闻血案”的凶手      D.成立民主联合政府、保障人民民主权利

33.1950年6月,毛泽东提出争取国家财经状况基本好转的条件是

 A.土地改革的完成          B.现有工商业的合理调整

 C.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D.统一物资调度

34.在下列地区中,古代曾出现奴隶制城市国家的有

 A.下埃及    B.两河流域南部   C.阿提卡半岛    D.恒河流域

35.到17世纪末俄国已侵吞了

 A.鄂毕河流域  B.黑龙江流域    C.勒拿河流域    D.叶尼塞河流域

36.下列哪些是马克思、恩格斯在1848年革命中的共同活动?

 A.撰写《共产党在德国的要求》    B.创办《新莱菌报》

 C.参加莱茵地区的武装斗争      D.动员和组织共产主义者同盟成员去德国

37.下列各项中,哪些与梯也尔直接有关?

 A.同普鲁士军队签订停战协定     B.出任法国“七月王朝”的首相

 C.镇压巴黎公社           D.支持教皇统治罗马周围地区

38.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过渡时,列强加快了对亚洲的侵略,英国在这时

 A.控制了阿富汗           B.吞并了缅甸

 C.把伊朗南部划作势力范围      D.侵占印度支那半岛

39.下列各项中,属于联共(布)第十五次代表大会议题的有

 A.消灭资本主义成份         B.制定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

 C.开展农业集体化          D.变农业国为工业国

40.美国的下列行动,哪些发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

 A.扶植亲美势力成立“大韩民国”   B.组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C.派兵入侵印度支那         D.封锁台湾海峡

 

第Ⅱ卷

三、填空题:

本大题共7小题、15空,每空1分,共15分。

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41.汉朝时候的“西域”是指我国甘肃玉门关和______以西,______以东,新疆天山南北等地区。

42.唐朝的造纸业很发达。

洛阳的______书院抄写书籍2万多卷,用的都是______出产的麻纸。

43.戊戌变法时期,各省官员中只有_____巡抚______支持变法。

44.在_____年重庆政治协商会议上,国共两党争论的焦点是_____问题和政权问题。

45.1979年中共中央制定了“调整、______、______、提高”的经济建设方针。

46.希腊文明渊源于______文明,这一文明先以______为中心,后以_____为中心。

47.______年德、意、日三国结成法西斯同盟;1938年3月,德国吞并了______。

四、材料解析题:

本大题共3小题,第48题11分,第49题8分,第50题11分,共30分。

要求:

分析材

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48.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1861年1月11日恭亲王奕等的奏折

    自换约以后,该夷(英军)退回天津,纷纷南驶……臣等就今日之势论之:

发、捻(太平

  军、捻军)交乘,心腹之害也;俄国壤地相接,有蚕食上国之志,肘腋之忧也;英国志在通商

  ……肢体之患也。

 材料21861年11月12日英国驻华公使卜鲁斯致英国外交大臣罗素的信

    恭亲王及其同僚之操权,乃是对外国人维持友好关系使然。

这个令人感觉满意的结果,全

  是几个月来私人交际所造成的……我们下一步骤,便应该在他们的心目中造成同等深刻的信念:

  我们不是为了和帝国(清朝)政府作对来的,在不妨碍物质利益时,我们是准备以朋友之谊对

  中国的困难与损伤予以考虑的。

 材料31862年2月8日同治帝谕令

    借师助剿一节,业经总理衙门与英、佛(法)住京使臣商酌。

现据薛焕(江苏巡抚)奏,

  英、佛文武各员颇为出力,且佛国轮船为我开炮击贼,是真心和好,固已信而有征。

回答:

①材料1中的“今日之势”是指什么?

   ②奕等视“发、捻”为“心腹之害”,而把俄、英视为“肘腋之忧”、“肢体之患”,其真

  实含意是什么?

   ③材料2所引卜鲁斯的信是在清政府发生了什么事件的情况下写的,为什么他认为是“令人感

  觉满意的结果”?

   ④卜鲁斯说“我们下一步骤……予以考虑的”这句话的实质是什么?

   ⑤材料3中同治帝所谓“借师助剿”是什么意思?

   ⑥据以上三个材料,指出清朝统治者和外国侵略者是怎样勾结起来的?

4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1下文摘自哥伦布《航海日志》:

    两位陛下(指西班牙国王和王后)决定派我,克里斯托夫·哥伦布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

  土、人民和君王,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归依我们神圣宗教的经验,但不走

  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录自《中世纪晚期的西欧》

 材料2 我在1492年发现印度大陆以及大批岛屿……在此之后,我回到卡斯提尔,觐见王上,而王

  上依据我的陈述,命令我进行第二次的航行以求新的发现,并在我所发现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地。

  主宰赐福,我在那绵延六百英里长的小西班牙岛(指海地岛)得告成功,我征服该岛并使它的

  居民纳贡。

                              摘自《哥伦布的遗言》

 材料3 陛下可以统治此间……人们可在这里获得黄金……但我以为陛下最好不采用掳掠的方式去

  取得黄金。

如若采用公平交易的方式,则诽谤和诬蔑便可避免。

如此,所有的黄金便会万无一

  失地源源进入陛下的财库中。

                      摘自《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18年)》

回答:

①哥伦布为什么“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②材料1所述西班牙君主派哥伦布前往东方的目的是什么?

从材料2、3看,他们的目的又是什

  么?

   ③根据材料,你怎样认识材料3中的“公平交易”?

50.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1据1868年日本明治政府颁布的《维新政体书》:

   一、兹以御誓文(即明治天皇颁布的《五条誓约》)为目标,制订国是,建立制度法规……

   二、天下权力,总归于太政官(即中央政府,非指官职),以除政令分歧之弊……

   四、亲王、公卿、诸侯之外,他人不得升为一等官职,此所以尊皇室、敬大臣也……

   十一、各府、各藩、各县、所颁政令亦应以御誓文为原则……

材料2据1889年颁布的《日本帝国宪法》:

   第一条大日本帝国由万世一系之天皇统治……

   第五条天皇在帝国议会协赞下,行使立法权……

   第八条天皇……在帝国议会闭会时,得发布代替法律之敕令。

此项敕令,须于下次会期在

 帝国议会提出,若议会不承认时,政府须公布将来失其效力……

   第十九条日本臣民适合法律命令所规定之资格者,均得被任为文武官及就其他公务。

回答:

①材料1所述,在国家权力的掌握上比幕府统治时期有何变化?

   ②将材料2与材料1相比,指出日本在政体上有什么改变?

表现在哪里?

   ③在任用官员上,材料2的规定较之材料1有何不同?

分别指出它们依据的原则。

五、问答题:

本大题共3小题,第51题14分,第52题15分,第53题16分,共45分。

要求:

紧扣题意,

条理清楚,否则扣分。

51.评述元朝政府在政治、经济方面所采取的各项积极措施。

52.毛泽东指出,在统一战线中,“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

试用第一、

二次国共合作的史实说明这一论断。

53.试述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大英帝国战后经济、政治和海外霸权地位的影响。

 

1992年答案(新科目组)

一、选择题(共20题20分,每题1分)

 1.B  2.C  3.B  4.A  5.B  6.A  7.B  8.D  9.D  10.A

11.C 12.C 13.C 14.B 15.C 16.D 7.D  18.D 19.B 20.C

二、选择题(共20题40分,每题2分。

少选、多选、错选均不给分)

 21.BD   22.AC   23.ABD   24.AC   25.ABCD

 26.ABC  27.ABC   28.AC   29.ABC   30.ABD

 31.ABCD  32.AD   33.ABC  34.BC   35.ACD

 36.ABD  37.BC    38.ABC  39.AC    40.AB

三、填空题(共7题15空,每空1分,共15分)

 41.阳关 葱岭   42.集贤殿 益州  43.湖南 陈宝箴   44.1946 军队

 45.改革 整顿(漏答、部分错答或顺序颠倒均不给分) 46.爱琴克里特岛迈锡尼

 47.1937奥地利

说明:

中国人名、地名等专用名词,写错一字即不给分。

四、材料解析题(共3题30分。

第58题11分,第59题8分,第60题11分)

 48.①一方面,《北京条约》订立,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另一方面,太平军和捻军对清政府的威

 胁没有解除。

(2分)

  ②他们把太平军和捻军的反清斗争视为致命的威胁,主张全力进行镇压;而把外国侵略者的威胁

 放在次要地位。

(2分)

  ③当时发生了北京政变,那拉氏和奕夺取了最高统治权。

因为卜鲁斯认为奕等人是愿意“对外国

 人维持友好关系”的,所以对政变结果表示满意。

(2分)

  ④英国侵略者只有在其侵华权益得到保证的前提下,才能帮助清政府解除统治危机。

(2分)

  ⑤请英、法侵略军帮助镇压太平天国和革命人民。

(1分)

  ⑥清政府为镇压国内人民革命,宁愿出卖国家主权以换取外国侵略者的援助;外国侵略者为了保

 证获得侵华权益,也愿意协助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革命斗争。

通过“借师助剿”,中外反动势力

开始勾结起来。

(2分)

 49.①奥斯曼帝国控制地中海东岸后,东西方旧商路受阻;哥伦布相信地圆说,认为向西航行可以

 绕到东方。

(2分)

  ②材料1所述的目的是了解东方风土人情并使东方人归依基督教;(2分)材料2、3说明他们的目

 的是建立海外殖民统治,掠夺黄金。

(2分)

  ③既然西方殖民者图谋扩张和掠夺,并已在美洲的某些地区建立起殖民统治,强迫殖民地人民纳

 贡,因此根本不可能存在什么“公平交易”。

(2分)

 50.①国家权力由幕府将军手中转入太政官手中,(1分)削弱各大名的权力,实行中央集权。

 (2分)

  ②由君主专制(或太政官制)改成君主立宪。

(2分)表现在:

宪法规定设立帝国议会,由议会

 协赞天皇行使立法权(1分);议会闭会时天皇的敕令也必须在下次议会上承认,否则便要宣布失

 效。

(1分)

  ③材料1规定,只有亲王、公卿、诸侯可做一等官;(1分)材料2取消了这一限制。

(1分)材

 料1依据的原则是封建等级;(1分)材料2依据的是资产阶级的法定资格。

(1分)

五、问答题(共3题45分。

第51题14分,第52题15分,第53题16分)

 51.实行行省制度,边远的云南地区也建立了行省。

(1分)设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和琉球。

(1分)在中央设置宣政院并委派官吏管理藏族地区的行政事务,使西藏正式成为元朝的一个行政

区域。

(1分)这些措施加上蒙古族大量内迁中原和江南地区,加强了民族融合,促进了我国统一

的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我国的疆域更加辽阔。

(3分)

  派劝农官到各地检查,把农业生产的好坏作为评定地方官政绩优劣的一个依据。

(1分)编成

《农桑辑要》颁发全国,指导生产。

(1分)修治了黄河和许多水利工程。

(1分)这些措施使遭受

战争破坏的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封建经济继续发展。

(2分)

  开凿会通河、通惠河,连接运河,沟通漕运。

(1分)开辟从长江口经黄海、渤海,直达直沽的

海运路线。

(1分)这些措施加强了南北方经济文化的联系。

(1分)

评分标准:

虽以要点记分,但有不切题意之处或条理不清,扣1分。

 52.在第一次国共合作中,蒋介石制造“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排斥共产党人。

陈独秀

害怕统一战线破裂,接受蒋介石的要求,助长了蒋介石的反动气焰。

(2分)蒋介石发动“四·一二”

反革命政变,武汉政府内的反动势力也不断增长,反动军官制造“马日事变”。

陈独秀坚持投降主义

错误,禁止农民没收地主的土地,解除工农武装。

结果,汪精卫发动了“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3

分)陈独秀以退让求团结,导致统一战线完全破裂,国民革命失败。

(2分)

  在第二次国共合作中,中国共产党针对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多起反共惨案,制定了在抗日民族

统一战线中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反对顽固势力的方针和反对顽固势力的有理、有利、有

节的原则,打退了国民党的进攻。

(3分)顽固派制造“皖南事变”,中国共产党又进行了针锋相对

的斗争,重建新四军军部,同时发动全国性的抗议运动,使蒋介石在政治上陷于孤立,被迫缓和紧

张局势。

(3分)中国共产党以斗争求团结,最终巩固了统一战线,壮大了人民力量,保证了抗日战

争的胜利。

(2分)

评分标准:

虽以要点记分,但有不切题意之处或条理不清,扣1分。

 53.工商业呈现衰退趋势。

(1分)大战使英国损失巨大,人员伤亡惨重;(1分)债务增加10倍;

(1分)实力增强的美国、日本与英国争夺海外市场,(1分)影响了英国的海外贸易。

(1分)

  政党政治发生变化。

(1分)战前保守党和自由党轮流执政,战后经济困难,工党势力扩大,取

代了自由党的地位。

(1分)

  殖民体系开始瓦解。

(1分)印度等英属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高涨;(1分)爱尔兰成为自由邦,

英国被迫更改国名;(1分)自治领分离倾向加强,迫使英帝国通过威斯敏斯特法。

(1分)

  国际地位下降。

(1分)世界金融中心的地位被美国取代;(1分)在远东地区的影响被削弱;

(1分)海上霸主地位受到冲击。

(1分)

总之,第一次世界大战使大英帝国由盛转衰。

(1分)

评分标准:

虽以要点记分,但有不切题意之处或条理不清,扣1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