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6404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1.0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docx

整理第二分册第19课参考答案

《高中历史》第二分册

第1课中华文明的摇篮

读图学史找出地图中重要文化遗址,归纳其分布的主要特点。

重要文化遗址:

如湖南玉蟾岩遗址、湖南彭头山遗址、浙江河姆渡遗址、陕西姜寨遗址等。

主要特点:

遍布中华大地,如同满天星斗,八方雄起。

其中,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最为集中。

练习与测评

1.农业的起源有什么意义?

对于中华民族历史的发展有哪些重大影响?

意义:

农业的起源,使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谷物种植、家畜饲养等劳动为人们提供了可以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比较稳定的居住有了保障。

栽培谷物,驯养牲畜具有生产性经济活动的性质,标志着人类历史实现了第一次伟大的经济变革。

影响:

历史悠久的农业对中华民族的生存发展和文明创造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生产能力的提高和人口的增加,人们聚族定居,形成最初的农耕聚落,创造了良好的生存环境。

农业是中华民族古代社会经济的基础,中国以农业立国,农业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特征。

中国古代的重农政策,重农思想,科学技术(天文、历法、数学、中医药等),农事节日习俗,饮食文化以及田园诗篇等,都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而展开。

相对稳定的定居生活使中国的血缘亲情比较密切,从而形成与之相关的伦理道德。

(本题点到即可,随着学生历史知识的丰富,逐步补充、展开。

2.为什么上古时期的历史记忆常常是以神话传说的形式传承下来的?

除神话传说外,还有哪些材料能传达真实的历史信息?

原因:

(神话)在远古时代,由于生产力的水平很低,人对自然的认识是有限的,往往借助想象去解释周围的自然现象和生活现象,这样就产生了神话。

而传说中许多人和事件,往往也附以神话的色彩。

(传说)上古时期是一个依口耳相传所描述的远古历史时代。

在文字产生之前,历史靠世世代代的讲述而流传。

这些内容后被文字记录下来,成为文献中的古史传说。

中国古代文献里有丰富的古史传说内容,从中可看出中国原始时代大概的社会面貌和发展变化。

材料:

实物资料:

遗址、遗物和化石等;文献资料:

图画、文献等。

探索与争鸣

距今约1万年前后,我国先民开始了农耕生活,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会完全放弃采集与渔猎。

此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虽然我国的一些地区早已进入农业时代,但仍有不少地区依旧处在采集与渔猎时代,而在北方草原和西北荒漠地带,先民们更是长期以游牧为生。

以上说法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它对我们认识祖国的历史有何帮助?

答案要点:

基本符合历史史实。

由于中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各异,历史发展并不同步,发展的形式也不尽相同,导致早期文明的特征和发展的水平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不仅出现北方游牧为主的先民与南方农耕为主的先民并存,即使在中原地区,也出现农业与采集、渔猎并存的现象。

一方面反映了早期农业发展水平较低,农业生产还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需要采集和渔猎来补充食物,另一方也反映先民生活还受到自然环境和传统习惯的影响。

了解这些情况,有助于我们认识祖国历史发展的丰富多样性。

 

第2课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练习与测评

1.为什么说夏朝已经进入了阶级社会?

根据教材所述文献和考古资料加以证明。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设官分职,夏朝有一定数量的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了刑法以镇压反抗者。

二里头遗存中发掘出的两座宫殿建筑,格局严谨,堂、庭、廊庑有别,在举行礼仪的时候可以清楚地表现出高低贵贱的差别。

而且,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古代,可以推测这种建筑是强制劳动的结果。

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中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应当是当时“礼仪以为纪”的情况的反映,表现出阶级分化的特征。

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略)回答问题。

(1)从材料一的墓葬随葬品看,二里头居民的生活有什么特色?

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主食为粟、黍之类;家畜饲养“六畜俱全”,达到了一定的规模。

(2)结合材料一、二分析二里头遗址发掘的重大意义。

二里头遗址时间距今约3900——3500年,地点为豫西偃师,与古代文献中有关夏人活动区域(主要集中在豫西和晋南地区)与时间的传说最相吻合。

且二里头遗址的内涵较为典型,为探索夏文化提供了重要线索。

例如:

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生产工具主要是石制与骨制的铲、镰、斧等农具,能够说明当时的劳动人民使用这些较原始的工具发展农业生产的状况;类似宫殿建筑遗址说明当时的房屋建筑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阶级分化情况已经明显;作坊遗址以及铜、玉等遗物,充分证明当时手工业制作技术和内部分工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而且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与文献所记载的“礼仪以为纪”相吻合。

虽然有关夏文化的讨论尚未定论,但二里头遗址所提供的考古资料,为研究夏代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证据,从而为夏文化的探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探索与争鸣

有学者认为,既然二里头文化遗存在时间和空间上与文献记载中的夏朝基本吻合,那么二里头文化非夏文化莫属;也有学者认为,迄今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存中,还没有找到能直接印证夏朝历史的文字证据,以二里头的考古资料来复员夏朝历史,带有推论性质。

你同意上述哪一种观点?

为什么?

同意第二种观点。

二里头遗址是中国学者在寻觅夏文化的过程中发现的,此后持续40余年的田野发掘获取了丰富的遗存和信息。

由于其地处古代文献所记载的夏王朝的中心区域,年代也大体在夏王朝的纪年范围内,所以从发现至今,围绕它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

夏商周断代工程以后,“二里头文化的主体为夏人遗存”的观点逐渐为大多数学者所接受,学术界也都倾向于认为二里头是夏王朝中晚期的都城之所在,但因为仍缺乏文献实证,就其族属和国别而言,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论的范畴。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问题的最终解明,将随着二里头遗址勘察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有待于带有较多历史信息的内证性遗存比如文字的发现而进一步彰显。

 

第3课商朝与青铜文化

读图学史

观察、比较两幅图片,分析商朝青铜器物在造形和纹饰上的主要特征。

造型独特,纹饰瑰丽(结合观察到的内容分析)。

前者本身是一只虎,后者有兽面纹饰,都与动物相关。

商朝人相信这些动物能帮助他们与祖先或神灵的沟通,以庇护其在世间的权力和财产,赋予青铜礼器以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力的功能。

动物造型与纹饰成为青铜礼器的一个重要特征。

练习与测评

1.什么是内外服制?

商王为什么要采取这种制度?

定义:

是商朝的国家体制。

内服是由商王直接管辖的王畿之地,外服则是商王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畿外之地。

前者大体位于以今河南为中心的中原地区,后者是指当时四周数量众多的方国和部落。

商与周边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商王是方国联盟的共主,方国则臣服或归附于商。

原因:

(1)历史因素:

夏朝统治区域内就有直接由夏王管辖的地区和臣服于夏王由属国首领管辖的地区之分。

商原本就是臣服于夏的属国,后发展壮大,联合其他反夏盟国,推翻夏朝,取而代之。

商代实行内外服制是因袭了夏的做法,只是商王直接控制的地方扩大,方国对商王的义务更明确。

(2)现实力量对比的结果:

尽管商王直接控制的地区比夏朝增大,但周边的方国、部落的数量和夏禹时期相比数量大大减少,方国的力量也在兼并中增强,商王朝的力量不足以攻其城、掠其地,消灭所有方国、部落,直接派官治理。

同时方国的力量又不足以与商王平起平坐,不得不承认商王天下共主的地位,臣服于商,定期朝贡、奉命征伐。

(3)生产力因素:

内外服制是与当时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国家体制。

受生产力发展水平影响,当时交通、通讯尚不发达,维持庞大行政系统的技术因素和经济基础尚不成熟。

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略)

(1) 从上述材料看,鼎在中国古代有哪些功能?

A可作炊具,用于日常生活

B在一些场合,所用的鼎的数量可用来标识主人的身份、地位

C鼎成为权力的象征

(2)成语:

一言九鼎,问鼎中原,钟鸣鼎食,鼎足之势,大名鼎鼎……

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癸卯卜,今日雨。

其自西来雨?

其自东来雨?

其自北来雨?

其自南来雨?

从这篇卜辞中,你能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答:

商朝人常占卜;商朝人用干支纪日;商朝人关注天象,有清晰的方位概念,急切知道雨水的方向,由此可以推测,商朝人重视农耕。

探索与争鸣

你知道世界上有哪些古文字?

在文明演进过程中为什么许多古文字消亡了,而汉字却存活了下来?

古文字列举:

埃及象形文字、两河流域楔形文字、美洲玛雅文字、印度印章文字、爱琴文明的线形文字等。

原因分析:

(本题开放,言之有理即可,以下意见仅供参考)

这些古文字大都消亡,原因复杂。

大致有如下原因:

文字复杂艰涩,掌握的人很少;受到强势文化的冲击;由于自然灾害等不可抗拒的原因,文化成果甚至种群被毁灭等。

汉字,从甲骨文发展至今,是世界上少有的存活、发展的古文字。

主要原因是我国从商周以来,社会经济政治持续发展,国力强盛,为文化发展创造条件;秦统一全国后,“书同文”,有利于文化交流发展;中国自古以来重视教育,有利于文字的普及;中国地理环境相对封闭,文化处于独立发展状态,古代没有受到外来强势文化冲击,屡屡入侵的北方游牧民族本身文明程度不高,往往受汉文化同化。

……

(有一种说法,从象形文字发展而来的汉字,比较容易意义识记,有利于文字的普及。

第4课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练习与测评

1、不同点:

(1)王直接管辖的地区以外的国土,商朝采取通过方国首领间接管辖的办法,周除了采取认同原殷邦首领统治的策略,还以武力为后盾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

(2)商与周边方国存在松散的联盟关系,而周的封邦建国体制使王畿地区对地方的控制更为紧密与有效。

进步作用:

封邦建国体制加强了对新征服地区的有效统治,提高了王权,使王畿地区与地方的关系更为紧密。

2、在西周时期,礼作为人们生活中共同遵守的规范被周公进一步制度化,礼乐制度是维系宗法关系、政治等级的重要纽带,礼乐制度形成的文化是西周时期政治文化的核心。

随着西周的衰落,诸侯国并起,周王室的核心政治文化及其制度随之崩溃,学在王宫的局面被打破,这就是孔子眼中的“礼崩乐坏”。

3、周公总结了商朝灭亡的原因是因为商朝无德,失去了天命,因此政权的稳固需要用德来维系。

随着西周的建立与疆土的扩大,周公需要用一套实际的礼乐制度维系宗法关系及政治等级制度,在这样的背景下,周公将礼的重心从神事转到了人事。

探索与争鸣

提示:

引导学生认识文化中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作为制度和形式的礼对于普通人的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在讨论的过程中,注重让学生利用西周、春秋的历史事实立论。

正确。

《礼记·乐记》“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乐以音调节奏激起人们相同的情感,因此先王根据人们的喜怒哀乐,用礼阐明人们的志向,用乐表达人们的共同心声。

礼讲差异,乐则讲和同。

对礼乐的遵守,要靠自己的言行来表现,支配自己言行的是思想意识,因此理想的礼乐应该发自内心。

行为仪式是一个群体为了共同的价值体系或目标而进行的一项活动,在仪式当中,人的心灵会形成一种共振,其行为或心灵往往会变得与仪式的氛围相一,甚至改变一些固有的观念。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大型的活动往往非常注意仪式。

如很多国家级的大事,每次都要精心地准备仪式。

所以尽管很多事情已经过去很久了,我们还会非常深刻地记起当时的情景,常常为之感动,为之精神一振,如天安门升旗、香港回归、澳门回归,如亚运会,如神六上天,如大型的综合运动会等等。

日常生活中的一些对于个人来说有纪念意义的事件,也非常注意仪式的准备与进行,如结婚仪式,成人仪式,生日仪式等。

这些对于一个人的一生往往会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5课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练习与测评

1、以上材料(略)反映了春秋战国期间的哪些变化?

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是什么?

西周以来的伦理道德观念(礼、信)、礼节、仪式、宗法制度、文化生活等在春秋时尚存在,到战国时期都被破坏了。

这些变化的最终结果导致“邦无定交”,“土无定主”,在“封邦建国”体制和“礼乐文化”下的统治秩序、社会规范崩溃。

2、完成下表的填写,并分析从孔子到孟子、荀子,儒家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主要学派

代表人物

主要思想

 

儒家

孔子

“礼”、“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孟子

仁政,“民贵君轻”

荀子

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法家

韩非

肯定社会变革,提倡“法治”、君主集权,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道家

老子

“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

说明: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核心观念是“仁”,倡导“仁者爱人”,为“礼”输入新的生命力,造就理想人格,以伦理道德来协调人际关系,规范社会秩序。

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学说,希望统治者以民为本,推行仁政。

荀子重新解释“礼”,熔礼、法于一炉。

这些变化说明,在社会大变革的时代,复杂的社会现实对儒家思想产生影响,儒家思想适应社会的变化而发展;对社会变革的不同应对,也导致儒家内部的分化,产生不同的学术流派。

3、为什么说春秋战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社会动荡,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

政治上:

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崩溃,逐渐形成了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各国以富国强兵为目的进行改革。

经济上:

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土地买卖、奖励农耕的政策,促进自耕农和新兴地主的产生;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

社会呈现追逐利益、实力竞争的新局面。

文化上:

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家、法家、道家,在中国乃至世界古代学术思想史上留下最为灿烂的一页。

所以说,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

探索与争鸣

(该题是开放性的问题,可以有不同的答案,言之有理即可。

本题关键是强调“当时背景”,以及适应社会发展趋势。

以下意见供参考)

各家学说都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是,从当时的背景来看,“封邦建国”体制崩溃,旧贵族的衰落、新兴地主产生,法家正面肯定这种激烈的社会变革,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也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因而比较合理。

 

第6课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练习与测评

1、人们常说,先进可以变成落后,后来者也可以居上。

试以秦统一为例,说一说后来者居上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①变法图强,奋起直追:

如秦孝公任用商鞅变法;②政策要稳定、连续:

商鞅虽然惨遭杀害,但其改革的制度得以继续;③打破传统,重用人才:

秦打破宗法制的界限,竭力吸收他国优秀人才,委以重任,尊为“客卿”。

由于上述原因,秦国后来居上,迅速强大,先后兼并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大帝国。

2、结合第5、第6课内容,谈一谈秦朝大一统国家形成的基础、条件和原因。

政治基础:

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列国纷争,大国兼并小国,形成“战国七雄”,七国对周围小国的兼并和边地的开拓,完成了区域性的统一,为秦的大一统奠定了基础;经济基础:

铁制农具用于农业生产,出现犁耕技术,耕地面积扩大,私人手工业、商业活跃,各地经济联系加强;理论基础:

法家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

条件和原因:

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进行变法,废除井田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建立县制等措施,重用人才,国力强盛,兵力强大。

各诸侯国间交通便利,秦国民风淳朴,成为七个诸侯国中最强大的一国。

3、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

皇帝

丞相御史大夫太尉

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

郡(守)郡(守)

 

县(令)县(令)县(令)县(令)

探索与争鸣:

上述观点都有正确的一面,但都不全面。

必须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全面评价秦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

中国是农业国,分散的小农经济无力抗御自然灾害、抵御外族入侵;且自然经济也极易导致政治上的分裂。

秦朝所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强化中央统治,消除分裂割据因素;建造驰道和直道,保证政令畅通;修筑长城以抵御匈奴侵扰;开边移民,充实边地实力;统一货币、度量衡、文字,客观上促进经济文化发展,对社会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

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在漫长的农业社会具有很大影响。

不能因秦二世而亡,而全面否定这一制度,“秦亡于政,而非亡于制”。

历代实行中央集权体制的王朝也并非都是短命而亡的,汉、唐、明、清的统治都长达200年以上。

但是,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的核心是皇权至高无上,统治的优劣,很大程度上取决与皇帝个人的品质、统治经验的积累,以及统治集团整体的制约力。

秦始皇不能适应统一后的社会发展需要,不能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以致社会矛盾激化;秦二世昏庸,天下大乱,二世而亡,是一个典型的教训。

中央集权体制的致命缺陷导致中国古代社会出现周而复始的治乱交替的局面,对社会造成破坏性的影响。

到中古后期,专制主义的中央集权严重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则更导致中国社会发展缓慢。

(本题涉及秦亡的史实,建议放在第7课后讨论)

 

第7课秦末农民起义

读图学史:

图例从上到下依次是:

陈胜吴广起义地点、陈胜吴广建立政权的地方、项梁刘邦起事地点、陈胜吴广进军路线、项梁项羽进军路线、刘邦进军路线、巨鹿之战地点。

练习与测评

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公元前215年,秦始皇至碣石,令刻碣石门,曰:

“皇帝奋威,德并诸侯,初一泰平。

堕坏城郭,决通川防,夷去险阻。

地势既定,黎庶无繇,天下咸抚。

男乐其畴,女修其业,事各有序。

惠被诸产,久并来田,莫不安所。

①、刻石上的哪些文字反映了秦统一的积极影响?

初一泰平、夷去险阻、天下咸抚、事各有序、莫不安所……

②、刻石上的歌功颂德是否符合历史事实?

理由是什么?

不完全符合历史事实。

歌颂秦始皇灭六国,建立统一的国家,消除地区之间的藩篱,有利于文化的交流和经济的发展,这是符合历史史实的。

但是,称民无徭役,天下安抚,老百姓都能安居乐业,这是明显违反历史史实的,因为在秦统一六国之后,秦朝统治者施行暴政,十余年间不断动用民力:

筑长城、修驰道、戍五岭、造阿房宫、建骊山墓等,征用劳力数百万人;而且,秦朝的法律也相当的严酷,诛罚苛刻,一人犯法,亲戚邻里都要连坐;加之繁重的赋税,使得秦朝的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最终导致了秦末农民起义的爆发。

2、“指鹿为马”、“揭竿而起”、“约法三章”、“四面楚歌”、“破釜沉舟”,还有“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这些耳熟能详的成语与哪些历史事实有关?

这些事实说明了什么?

指鹿为马:

赵高篡权

说明秦二世时,秦朝统治的危机和衰败,丞相赵高为了要篡夺最高统治权,不惜颠倒黑白,混淆是非。

揭竿而起:

陈胜、吴广起义

秦朝由于实行暴政,让广大的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并最终激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的发生,从而加速了秦王朝灭亡的步伐。

说明统治者施行仁政的重要性。

约法三章:

刘邦进关中争取民心

刘邦在进入关中之后为了取得民心,同关中百姓约法三章,并得到了当地百姓的拥护,这也成为刘邦最后能够打败项羽、夺取天下的最重要因素之一,说明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四面楚歌:

垓下之战

在项羽同刘邦进行的楚汉战争中,项羽最终败下阵来,说明项羽因自己的刚愎自用和性情残暴而失去谋臣和百姓的支持,导致自己最后的失败。

也可联系现实对学生进行做人的教育。

破釜沉舟:

巨鹿之战

公元前207年,项羽的起义军与秦将章邯率领的秦军主力部队在巨鹿展开大战;项羽不畏强敌,引兵渡漳水。

渡河后,项羽命令全军:

“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巨鹿一战,大破秦军,项兵威震诸侯。

现在人们常用这个成语比喻下决心不顾一切地干到底。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鸿门宴

秦朝被推翻后,项羽在鸿门设宴招待刘邦。

在宴会上,项羽的谋士——亚父范增几次示意项羽击杀刘邦,但项羽因不忍而不予理会。

于是,范增便让项庄以舞剑助兴为名,想借机刺杀。

刘邦的谋臣张良看到形势紧迫,就出外召樊哙说:

“现在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常在沛公。

”于是樊哙带剑拥盾进入宴会厅,指斥项羽不守信义,项羽被樊哙的气势所折服,刘邦借机脱离险境。

后来人们常用来比喻说话或行动表面上虽有正当好听的名目,实质上却别有用心地把矛头针对某人或某事。

3、历史叙事与历史解释是历史认识的两个层面。

所谓历史叙事,是叙述以往发生过的事件。

而历史解释,则是阐明历史发展的轨迹及其意义所在。

下列材料中哪些属于历史叙事?

哪些属于历史解释?

历史叙事:

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

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

“汉皆已得楚乎?

是何楚人之多也!

”项王则夜起,饮帐中。

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

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歌数阕,美人和之。

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

历史解释:

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

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

五年卒亡其国,身死东城,尚不觉寤而不自责,过矣。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岂不谬哉!

第8课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练习与测评

1、这一概括很有道理。

秦朝建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包括皇帝集权、中央政府的组成以及郡县制)是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体制的起始,汉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一直到地方的郡县制度都继承秦朝。

汉承秦制,但又不完全承继秦制。

因为西汉建立后,统治者删繁就简,仿效秦朝的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地方郡县制度、分封列侯制度等,基本承继了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

汉承秦制,为大一统帝国的重建奠定了基础。

但是,汉又不完全承继秦制。

秦虽有分封列侯的制度,然未曾像西周那样分封诸侯王。

而汉在承继秦郡县制的基础上,大封同姓诸侯王,形成郡国与封国并行的局面。

所封的诸侯王,既占有土地、人民,又有征收土地税和山川市井之税的特权。

随着同姓诸侯王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也日益明朗,最终导致了“吴楚七国之乱”。

2、采取无为政策的原因:

汉朝初年,黄老思想符合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秦朝的暴政以及此后几十年战乱使社会经济遭到了极大的破坏,需要“与民休息”,恢复发展。

作用:

这些政策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经济的恢复,但也使豪族势力膨胀,土地兼并、贫富分化等因素凸显。

3、角度:

(1)春秋以来列国争霸及互相兼并的历史;各国政治改革废除世卿世禄制度

(2)秦朝开创的中央集权体制及其在西汉的继承;(3)汉初布衣将相之局。

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废除了世卿世禄;秦末的陈胜、吴广大泽乡起义提出了“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的口号;楚汉战争最终刘邦胜出,表明了春秋战国以来的贵族政治行将结束(秦末战乱和楚汉战争,为中国历史由贵族政治向平民政治的过渡铺平了道路)。

西汉开国皇帝和群臣,大都来自社会的下层,形成汉初布衣将相的局面,它标志着春秋以来统治集团的更新大体完成。

读图学史

总的探究原则:

引导学生探究图中的多元信息,教师补充拓展信息,注重利用学过的知识作有效解读,并注重核心信息的解读,即参考答案的2与3。

参考答案:

1、反映汉朝制陶工艺的发展。

2、反映汉朝统治者的重农思想。

3、反映礼乐文化中的“事死如事生”的原则。

4、拓展探究:

(1)陶制仓廪器物的美学价值;

(2)反映了汉朝仓廪建筑的形制;(3)其反映了汉朝的建筑形制,因为从图片的器物看,屋顶是庑殿式的。

 

4.环境保护地方性法规和地方性规章第9课汉武帝时代

读图学史

3.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的审查要求比照第6课“秦疆域图”,找出两者疆域四至的异同,并谈谈你对这一变化的认识。

秦之疆域:

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陇西、北至辽东。

西汉之疆域:

东至东海、南至南海、西至葱岭、北至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