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450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6.2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

《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docx

第6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

第六章质性研究报告的撰写

 

撰写研究报告是最终将结果呈现给公众,接受公众的检验。

有一定的研究能力与写作能力、一定的社会责任感(意识到我们的权力与影响力)。

第一节什么是质性研究中的“写作”

写作除了展示研究结果、说明研究现象外,写作还可以被用来思考问题、与不同意见展开对话、说服假想中的读者、建构社会现实等(写作的主要特点)。

一、质性研究的写作是真正的撰写

田野调查与资料分析之后,研究者要写一份有学术性的、值得相信的、可读性的报告。

如果违反了这些原则,会产生一份拙劣的质性研究报告。

1、“担任作者”(authoring)与“撰写”(writing)是有所不同的:

写作不只是报告或翻译,它要求有原始的构想(创造的理念脉络)。

2、量化研究报告:

一大推统计分析术语嵌入的一个标准化的报告格式,里面充满了数字与资料,在于告知并不使人着迷,正确性也比易读性更重要。

是作者的检证过程展示,但不全是写作,报告很贫乏。

3、质性研究报告:

让读者读起来很有趣,像一位作家,但不是写虚构性小说,而是以经验资料为基础;还必须回到研究发现的核心,即类别、主题与小型理论(但不是类别堆在一起)。

建议:

●尽可能多读一些好的质性研究报告(获得写作技巧与表现风格)

●尽早开始写作(试着动手写也比等待灵感来的好),可从一份详细的标题大纲开始,再去慢慢充实内容。

●时刻保持一种健康的怀疑态度。

写作永远只是知识建构过程中的一部分,永远不可能完满无缺。

二、质性研究的写作是对现实的建构

1、表达被研究者的意义理解

研究者总是在一定的时间与地域内、通过一定的角度、作为一个“人”在写作,永远无法避免自己的“主观性”。

表现的是自我与主题。

2、建构研究者自己所了解的社会现实

写作不只是“发现世界”,也是在尊重原始资料的基础上“建构世界”。

研究者可以对同一个故事说了又说,交代了自己的立场与视角,所有这些版本都没有所谓“对错”与“高低”之分。

多种透视、多重结晶的方式。

比如,《共同的立场》(1985)中从三个不同家庭的角度对波士顿地区中小学生种族隔离的情况进行解说:

一个是长期居住在本社区的白人劳动人民家庭,一个是最初忠实于城市但最终迁居郊区的白人中产阶级家庭,另外一个是曾经参与民权运动的黑人劳动人民家庭。

3、写作也是一种召唤

召唤读者与自己一起来参与对社会现实的建构(具有社会实践的作用)。

实际上是在向读者呼唤理解与共鸣、展开对话,对文本的再诠释。

三、质性研究的写作是权力与特权

1、写作是一种权力

通过写作表达别人的经验,这本身就是一种权力,就是一种“征服”。

透过别人的故事在陈述研究者的观点与感受,利用自己“写作者”身份向公众表达某些价值取向。

2、反思权力的合法性

“我在为谁说话?

对谁说话?

我在用什么声音说话?

我有什么权利为别人说话?

我有什么权利写他们的生活?

我这么做是为了达到什么目的?

我写作时使用的是什么样的标准?

在我的写作中什么样的社会关系、权力关系或性别关系正在被复制?

我的写作是不是又在延续一个不平等的制度?

我的写作可以如何向这个制度挑战?

3、有意识地控制或调整权力与特权的实施

●应努力“放弃”(或“悬置”)自己的权威,让被研究者为自己说话,使用他们自己的语言与视角表达其观点与感受;

●应是多重声音呈现,尤其是要给那些历史上没有声音的人以说话的机会,为弱小的声音与沉默的声音摇旗呐喊。

4、质性研究报告写作风格的改变

●研究者对自己写作权力与特权的认识在不断深化,质性研究报告的写作风格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变革。

●总的变化趋势:

从写历史“史实”到写当事人的生活故事,从写宏大理论到写地域性知识,从写学术观念到写实践行动,从写语言到写文化,从表达单一声音到表达多元声音。

●研究者永远也无法逃离自己的“主观性”与“客观”权力。

第二节质性研究报告的成文方式

一、质性研究报告的组成部分

1、研究的目标与背景

说明感兴趣的研究主题,解释研究缘由,以及从理论与历史的脉络来呈现相关文献。

2、研究的方法

●一般质性研究的概念:

告诉读者有关质性研究与提供质性研究方法使用的原理。

●详细描述研究的目标如何完成:

即要描述为什么要研究,如何展开研究以及何时研究,包括要交代研究场域与样本的选择、进入研究场域与建立关系、研究场域的介绍、资料收集的过程、资料的储存与处理、资料分析与决定的译码、相关的研究伦理以及如何运用策略来确保研究的严谨性。

方法论的限制与研究者本身在研究过程中的角色。

3、研究发现

●善用洞察力与创造力将资料概念化,让读者能吸收。

●有许多方式呈现研究结果,但唯一要求是研究发现必须是易读的、严谨的。

4.结论与建议

●重复提出研究的重点与非重点,提醒读者注意研究目标与摘述这些目标如何被达成,并要坦白地讨论研究的限制。

●研究发现有什么意义。

比如,可以总结这些发现如何增进了我们的知识,对实务社会工作与政策有什么作用等。

最后,还要提出对未来研究有何建议。

5、特别说明

●没有独立的文献综述部分,而是将文献资料揉入到对原始资料的分析之中。

●研究报告中各个部分的内容不一定严格按照上述秩序排列。

比如,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有的研究者将研究结果放在报告的最前面,而把对方的反省放在论文的最后。

●有的研究者为了表明自己的研究结论有原始资料作为支撑,在正文中讨论了研究结果后,把原始资料作为附录全部附在论文的结尾。

●如果研究报告是博士论文,研究者大都将方法篇放在研究结果的前面,以显示研究的规范性与严肃性。

二、处理研究结果的方式

1、类属型

●定义:

使用分类法,将研究结果按照一定的主题进行归类,然后分门别类地加以报道。

●适合情况:

-研究的对象(人、社会机构、事件等)比较多,很难进行个案呈现;

-研究的结果中主题比较鲜明,可以提升出几个主要的议题;

-资料本身呈现出分类的倾向。

●长处:

可以比较有重点地呈现研究结果;逻辑关系比较清楚,层次比较分明;符合一般人将事物进行分类的习惯。

●弱点:

失去了如下重要信息:

研究的具体场景、被访者的个性特征与生活故事、研究者使用的具体方法、研究的过程、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之间的互动关系等。

2、情境型

●定义:

按事件发生的时间序列或事件之间的逻揖关联对研究结果进行描述。

按照个案方式呈现出来。

个案可以涉及一个人、一个社区或一个事件。

个案所表现的内容可以是一个自然发生的故事,也可以是一个按时间顺序排列的各种事件的组合。

●组成部分:

-摘要;

-场景(包括人、地、时、境);

-事件或行动;

-评价;

-解决方式;

-结尾。

●长处:

可以比较生动、详细地描写事件发生时的场景;可以表现当事人的情感反应与思想变化过程;可以揭示事件之间的衔接关系;可以将研究者个人的自我反省即时地揉入对研究结果与过程的报告中。

(具体、生动、逼真)

●弱点:

不太符合一般人概念中的“科研报告”,没有将研究结果分门别类地列出来,通常也没有将研究方法与结果分开处理,太“文学化”、太像在“讲故事”。

3、结合型

扬长避短,同时结合使用这两种方式。

●使用类属法作为研究报告的基本结构,同时在每一个类属下面穿插一些小型的个案、故事片段与轮廓勾勒。

●以情境法作为整个报告的主干叙事结构,同时按一定主题层次对故事情节进行叙述。

●结合使用两者总会比单独使用其一更具说服力。

但要在分类法与情境法之间保持一种平衡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

第三节写作的基本原则

一、深描

●质性研究报告特别强调对研究的现象进行整体性的、情境化的、动态的“深描”,力图把读者带到现场,使其产生“身临其境”之感。

●在“深描”中,研究者大都详细引用当事人自己的原话,提供较多的未经研究者分析的原始资料(引言与分析语是4:

6的比例)。

二、注意作者自己的态度与语言

●由于质性研究强调对研究现象进行细致的描述性分析,因此质性研究者一般不大习惯提出十分明确、肯定的政策性建议。

●如果一定要对某些现实问题提出改进意见的话,他们通常采用比较弱化的方式,如提出本研究结果可能产生的引申意义,分享自己对某些问题的思考,对今后的工作提出推荐性意见等。

即使如此,他们也十分小心,不超出资料的范围而空谈。

●在质性研究报告中,研究者不仅要有一种开放的态度,谨慎地使用自己的语言,而且要用一种反思的态度详细报道研究的过程。

三、考虑写作的对象:

读者

根据读者的特点,使用不同的写作风格与写作规范。

●以学术界读者为对象:

即学术论文的口试委员、期刊编辑与参加会议的人为对象,文章将会着重较高层次的实体抽象概念与理论,强调研究如何提供创新与重要的观点。

研究的严谨性与诠释内容。

●以实务工作者为读者对象的:

用语较实用(少专门术语),非常强调对实务与政策的具体化建议。

●对象是一般社会大众、社会工作及辅导的研究人员与其他助人的专业者,有义务将他们的研究发现发表给许多对象包括一般大众。

要接近一般大众,质性研究者能够让读者阅读他们的观点是十分有利的,然而,质性研究报告的长度与完整的内容呈现对发表论文的研究结果是困难的,需要缩短谈话、削弱或甚至扭曲研究发现。

●近端与远端的对象:

一篇学位论文可以满足口试委员的要求(近端的对象)、成为大众的书(远端对象),一份评估报告可以被委托的组织接受,以吸引社区组织、专业人士与其他对方案有兴趣的人

四、在时间向度上连续的报告与断代的报告的抉择

以一个时间连续的报告为例:

故事是以时间为主轴来铺陈,它通常关注的是人们如何因应并调适在生命中每个阶段的重大事件或危机。

比如,研究者可能观察并学习父母如何调适一个患有严重缺陷的新生儿、一个年长的男同性恋并患有爱滋病者如何面对他的生活。

断代的报告则将时间冻结:

划分为月分或年分的架构,做静态的描述。

在社会科学中,断代的研究报告以结构功能论者的方式盛行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之前。

结构功能者的研究是要说明系统如何运作,这个系统可能是个人、家庭、村落或小城镇。

然而,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结构功能论受到了批评,批评者认为功能论重视保持现状,忽视了内在的反功能与外在的压迫势力。

研究者假如关心女犯人面临的生活状况,就会去了解她们所面临的问题,比如失去了孩子、和其他女犯人的相处、对抗狱卒的性侵犯,同时也会想了解她们正向充满生机的另一面,比如她们参与监狱中的教育裸程,以及与施虐的配偶离婚等。

这类断代的报告着眼于他们的生活,并提供丰富的报告内容。

另一方面,研究者可能关心女犯人的苦境,比如在长期受生理与性虐待之后,她们许多人染上了毒瘾。

报告可能记录了这些情绪受惊吓的女人沉溺在药物(毒品)的使用、卖淫与被配偶虐待之中,报告也点出了犯罪矫正系统需要改革以满足她们的需求。

五、在连续向度上呈现内在观点与外在观点的抉择

直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为止,质性研究者采用的观点大都是外在的观点。

以《唯实论的故事》来说,这些研究都是以第三人称来陈述,很少有从研究者本身的立场来陈述研究发现。

伴随着建构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的写作风格改变,外在的观点才受到直接挑战。

学术界与一般大众逐渐接受了由受访者与研究者以第一人称讲述的报告。

六、反省:

多少算太多

质性研究报告的类型

外在

内在

非自省

传统的真实故事

人类学方法

自省

分歧方法

个人叙述:

自白的故事

来源:

DeborahK.Padgett,1998

第一类是外在观点与非自省的写作,这是一种传统的撰写方式。

比如,在《唯实论的故事》。

第二类是内在观点但非自省的写作,这类报告在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显露,并深受人类学的民俗学方法论的影响。

第三类是试图妥协的“分歧方式”。

这类报告的主干是采取外在观点,包含了必须要呈现研究结果的“正式报告”。

而自省的讨论是其次的,通常,作者的经验与他们对研究的影响,只保留在报告的其它部分。

第四类是自白的故事。

当研究者的经验是质性研究报告的核心时,则称为是自白的方式,以女性主义研究居多。

自白的故事读起来也很有乐趣,谁不喜欢听到别人的考验与困境?

即使在实证主义的批评者中也备受欢迎,因为他们乐于从故事中知道研究者人性脆弱的一面。

七、在报告中使用数字

注意事项:

首先,由于质性研究的样本规模小且不具有代表性,应该慎重地使用研究发现的数字,避免造成报告精确数字的错误印象滥、以及从小样本推论的危险性。

其次,在报道数字或记述事情中要注意的是,要记住许多重要的质性研究发现并非依惯例产生的。

不像标准化调查,有价值的质性研究资料常常是自动提供的、非要求得来的。

如此,任何记述受访者的数字可能都低估了该现象。

八、撰写的立场

在“批判立场”与“保持研究对象的尊严”中平衡(社会科学怀疑论立场)。

“揭露”:

即反驳一些大家接受的概念,或挑战读者对熟悉的现象以新的方式思考。

而且,研究者对更深入地发现问题、探索深层的结构及挑战现状等引以为骄傲。

“讽刺”的方法来架构其研究发现。

“消除神秘的面纱”:

也是质性研究吸引人的一股力量,这股力量会使崇尚意识形态的忠实信奉者走向批判的推理。

质性研究报告可以传达一些局内人的观点,这些观点通常又被量化研究忽略。

第四节质性研究报告的写作风格

一、民族志的写作风格

(一)现实主义的故事(描述)

受实证主义影响,使用“现实主义”的手法写成,如埃利克森(K.Erikson)的《事事入轨》(1976),怀特的《街角社会》(1943),利波的《达利的一角》(1967)与斯德克(C.Stack)的《我们所有的亲戚》(1974)等。

纪实性/真实性客观性再现当事人的观点(描述)。

(二)忏悔的故事(分析)

忏悔的故事要求研究者真诚、坦率,“如实交代”自己在研究中使用的方法以及在研究过程中所作的思考,再现研究的具体情境以及自己与被研究者的互动关系。

研究者尝试做局内人(分析)。

(三)印象的故事(解释)

印象故事在二大战后开始在民族志研究报告中出现,这种文体被认为是民族志写作中的一个亚文体,通常被穿插于现实主义的故事或忏悔的故事之中。

这类故事的魅力在于:

通过一些即兴的、生动具体的、充满情感力量的、相互之间密切相关的情节来引起读者的兴趣与好奇,并在叙述故事时力图保持一定的悬念,使得读者很容易与作者产生亲近感,愿意继续与作者交流下去

贝农(H.Beynon)的《为福特工作》(1973)、克里杰(S.Krieger)的《镜子舞》(1983)和雷哈兹(S.Reinharz)的《成为一个社会科学家》(1979)。

(解释)

(四)批判的故事(评价)

遵循的是批判理论的指导思想,主要从历史、社会、文化的大环境对研究结果进行探讨。

通常,这类故事通过那些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处于不利地位的弱小人群的眼睛来呈现社会现实,作者希望通过自己的写作来揭示社会现实中存在的不公,对丑陋的现象进行攻击。

精神分析则从深度心理学的角度,挖掘研究对象被压抑的无意识,帮助对方获得了解自己的途径。

比如《被管束的心》使用实地调查、文献分析、访谈与深度心理分析的手法对德尔塔(Delta)航空公司的一些“空中小姐”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

通过深度访谈,了解这些人作为女性的性别意识以及作为“空中小姐”而不得不“面带微笑服务”时所感受的情感压力。

(五)规范的故事(规范)

与批判的故事的作者一样,规范的故事的作者也希望通过自己的研究来建立、检验、概括与展示理论。

但是,不同的是,他们对研究实地的政治、经济与文化背景不是非常关心,而最关心的是建立规范的形式理论,而扎根理论更关心实质型论。

(六)文学的故事

研究者借用文学的手法讲述自己在实地进行研究的经历,其写作风格与新闻体裁类似,将那些被新闻记者认为“值得说的”、“有新闻价值的”的故事情节与小说家的叙事感觉和讲故事的技巧地结合起来。

这类故事的特点是:

深刻的人物刻画、富有戏剧性的情节、回想或伏笔的运用、多元的叙事角度、不同文体的对照、透明的与即兴的写作风格。

林耀华的《金翼》。

(七)联合讲述的故事

由研究者与被研究者一起讲述故事,双方同时拥有作品的创作权。

《我的卡兰乡村之鸟》

以上七种写作方式虽然被认为是民族志的主要风格,但是也基本适合质性研究者写作的一般情况。

前五类写作方式在质性研究中非常普遍,它们分别起到了描述(相对于“现实的故事”)、分析(相对于“忏悔的故事”)、解释(相对于“印象的故事”)、评价(相对于“批判的故事”)和规范(相对于“规范的故事”)的作用。

二、发展的写作风格:

隐喻法、术语与后现代主义

(一)“对话”

(二)民族志话语

(三)超现实主义文本

(四)诗歌、戏剧、电影与小说

第五节撰写质性研究报告的具体步骤与诀窍

一、起头(最难)

一般来说,当我们着手写作时,总是受到各种各样的来自自身的阻抗。

●很多成名的质性研究者在介绍写作的一个决窍是,要先设计出一份写作计划,包括研究目的陈述、详细的写作大纲及写作风格。

●质性研究者的另一个写作诀窍是,不必总是从第一章写起。

他们大都是从自己认为最容易的那一部分开始,然后再按照难易程度逐个“攻破堡垒”。

通常,从对方法的反思开始,因为这一部分比较直接,前后程序比较清楚;然后再开始撰写研究结果,最后才写第一章的概论。

之所以将第一章放到写作的最后,是因为通常到了这个时候他们才知道自己到底想写什么、已经写了什么,才真正了解自己的意图。

●第一次写作时,尽快地把草稿写出来,然后再对内容进行修改。

至于写作的风格与修辞,可以等到较后阶段再考虑。

二、继续写作

文章开头以后,需要继续进行写作。

在这个阶段,保持不断写作的兴趣与热情是最重要的任务。

●要保持写作的持续性,一个比较有效的办法是阅读自己前面已经完成的部分。

继续写作提供兴奋点与内容的发生处。

此外,阅读自己已经完成的部分通常可以给自己一种成就感,使我们又一次看到自己已经取得的成果,可以增强信心。

●有意识地为自己创造一个友好的、宽松的环境,比如经常与那些了解自己的同事、朋友与家人一起交流,与他们分享自己初步的成果,征得他们的支持以及建设性的建议,与他们分担自己的焦虑与不良情绪等。

●在继续写作的过程中,常常被丰富内容所吸引,分散了焦点,从而忘记了自己研究的核心焦点是什么、自己到底要回答什么问题。

因此,在持续写作过程中,如果我们遇到了此类迷惑之时,可以有意识地问自己:

“我到底想说什么?

如何去说?

我最希望说明什么问题?

我最希望向读者传递什么思想?

●原始资料确实过多、过杂,写作时不知如何处理,可以像旅行者收拾自己的箱子那样,采取如下办法加以解决:

①重新安排其中的物品(重新考虑自己的归类标准和/或故事线是否合适);

②把不必要的东西挑出来(不断聚焦的过程);

③找一个更大的箱子(重新考虑自己的归类标准和/或故事线是否合适)。

三、整理初稿

●不可能期待一次性完成,需多次完成。

●在整理之前,作者可以考虑让初稿先搁置一段时间,让它自己慢慢酝酿、逐渐成熟。

在时间上、空间上与心理上拉开一定的距离,回过头来进行修改时头脑会比较清醒。

●请一些思路比较清晰、对我们的研究比较熟悉的朋友或同行帮忙来阅读初稿,以提供反馈意见。

●对文稿进行编辑中,如何将资料分门别类,以便后来可选择出与研究目的符合的归类方式,比如,有按议题、对象群体、情景来归类,更有一些电脑软件协助归类。

至于如何进行文稿编辑,可以采取很多不同的形式

●考虑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方式来撰写自己的研究报告。

比如,我们可以假设:

“如果换一个叙事角度,我们将得到一个什么样的故事?

如果叙事者来自一个不同的文化,他/她会如何看待这个故事?

如果我们与几位研究者共同合作一起来写这个故事,将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通过这样的设问,我们可以发现自己目前的写作方式有何利弊,如果希望改进的话,可以如何做。

四、收尾

●在结束写作之前,我们需要提醒自己是否已经说了自己所有想说的事情

●研究者经由质性研究的探索及分析,而突然下了超出其范围的“结论”。

这就是说,质性研究者容易根据其个人价值,强加于现象本身。

建议:

-以取代性的“总结”、“建议”、“引申意涵”及“个人反思”,作为可行的收尾方式。

-不要特别使用过于绝对化的语言。

这就是说,文章应该留有一定的余地,让读者(以及作者自己)对文章中提出的问题继续进行思考。

滴水不漏,容易使读者对研究结果的“真实性”产生怀疑。

如此,最好的“阅读”不是读者读到了很多“知识”,而是在读者心中激起了很多新问题,激发他们进一步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

-作一个比较中肯的总结,同时指出研究的局限性、尚未澄清的问题、有待进一步探讨的问题以及今后继续研究的打算等。

●一般的学术论文要求作者在文章收尾时,就研究的结论提出有关政策性的建议。

但是,质性研究特别强调不要过分强调自己研究结果的意义与作用。

在避免过分抬高自己的同时,研究者也不必显得过分卑微谦恭,过低地评价自己的研究,一个劲地向读者道歉。

研究报告的结尾应该做到不卑不傲、不温不火、平心静气、以理服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求职职场 > 简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