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507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1 大小:163.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81页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181页
亲,该文档总共18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18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docx

急诊科三基训练习题

第一篇基础理论

第一章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7.基础代谢

2.动作电位8.有效滤过压

3.成分输血9.血浆清除率

4.射血分数10.视野

5.相对不应期11.妊娠

6.基础代谢及基础代谢率(BMR)

二、单项选择题

1.细胞膜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某物质的分子或离子由膜的低浓度一侧移向高浓度一侧的过程,称为:

()

A.单纯扩散B.易化扩散

C.主动转运D.出胞与人胞式物质转运

2.下列有关传导特点的选项,错误的是:

()

A.双向性B.安全性

C.不衰减性D.有“全或无”现象

3.下列有关红细胞的破坏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正常红细胞的平均寿命为120天

B.每天约有5%的红细胞被破坏

C.每天约90%的衰老红细胞被巨噬细胞吞噬

D.促红细胞生成素可促进红细胞的形成

4.下列有关红细胞血型的选项,正确的是:

()

A.红细胞膜上只含B抗原者为A型

B.含A抗原的为B型

C.含有A与B两种抗原的为O型

D.A和B两种抗原都没有的为O型

5.下列有关神经—骨骼肌接头处的兴奋传递特点,错误的是:

()

A.化学传递

B.单向传递

C.时间延搁

D.不易受药物或其他环境因素变化的影响

6.下列关于骨骼肌的兴奋—收缩耦联步骤,错误的是:

()

A.电兴奋通过横管系统传向肌细胞的深处

B.三联管结构处的信息传递

C.肌质网(即纵管系统)对Ca2+的释放和再聚积

D.兴奋—收缩偶联的结构基础是三联管,偶联因子是Na+

7.静息电位的大小接近于:

()

A.钠平衡电位

B.钾平衡电位

C.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和

D.钠平衡电位与钾平衡电位之差

8.细胞膜内外正常的Na+和K+浓度差的形成和维持是由于:

()

A.膜在安静时对K+通透性大

B.膜在兴奋时对Na+通透性增加

C.Na+、K+易化扩散的结果

D.膜上钠—钾泵的作用

9.阈电位是指:

()

A.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B.造成膜对K+通透性突然减小的临界膜电位

C.超极化到刚能引起动作电位时的膜电位

D.去极化造成膜对Na+通透性突然增大的临界膜电位

10.静息电位由正常的-90mV改变为-95mV时,其兴奋性:

()

A.升高B.降低

C.先升高后降低D.先降低后升高

11.在骨骼肌兴奋—收缩耦连中起关键作用的离子是:

()

A.Na+B.Cl-C.Ca2+D.K+

12.血液中除去血细胞的液体部分是:

()

A.细胞内液B.细胞外液

C.血浆D.血清

13.构成血浆胶体渗透压的主要成分是:

()

A.白蛋白B.球蛋白

C.珠蛋白D.血红蛋白

14.形成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的主要离子流是:

()

A.K+内流,Na+内流

B.Ca2+内流,Na+内流,K+外流

C.Ca2+内流,K+外流

D.Na+内流,Ca2+外流

15.在无神经和体液因素影响下,窦房结细胞自动兴奋的频率为:

()

A.90次/分B.80次/分

C.75次/分D.100次/分

16.下列有关心电图的描述,错误的是:

()

A.P波代表两心房去极化

B.QRS波代表两心室去极化

C.P—R间期表示兴奋从心房传到心室的时间

D.心电图是心肌兴奋与收缩的反应

17.刺激心脏迷走神经时,会产生:

()

A.心率加快

B.心输出量增加

C.心肌收缩力增加

D.心率减慢、心肌收缩力减弱

18.能够引起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兴奋的适宜刺激是:

()

A,CO2分压下降

B.O2分压升高

C.H+浓度下降

D.O2分压下降和CO2分压升高

19.肺通气是指:

()

A.肺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B.外界环境与气道间的气体交换

C.肺与外界环境间的气体交换

D.外界氧入肺的过程

20.O2与CO2通过呼吸膜的扩散速率比较是:

()

A.O2=CO2B.O2>20倍CO2

C.O2=20倍CO2D.CO2=2倍O2

2L下列可使氧离曲线右移的条件是:

()

A.CO2分压升高B.[H+]降低

C.pH升高D.温度降低

22.CO2在血液中运输的主要形式是:

()

A.物理溶解B.形成碳酸

C.形成碳酸氢盐D.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23.呼吸基本节律产生部位是:

()

A.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B.延髓呼吸神经元

C.脑桥呼吸中枢

D.大脑皮层

24.CO2分压增高引起呼吸兴奋,主要是通过:

()

A.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转而兴奋呼吸中枢

B.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C.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D.刺激脊髓呼吸神经元

25.缺氧引起呼吸兴奋,是通过:

()

A.直接刺激呼吸中枢

B.刺激中枢化学感受器转而兴奋呼吸中枢

C.刺激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

D.刺激脊髓呼吸神经元

26.抑制胃液分泌的物质是:

()

A.促胃泌素B.组胺

C.盐酸D.乙酰胆碱

27.下列对胃酸作用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激活胃蛋白酶原,提供所需的酸性环境;并使蛋白质变性

B.保护胃黏膜

C.抑菌、杀菌

D.有助于小肠铁和钙的吸收

28.胰液缺乏时,下列哪种物质的消化和吸收不受影响:

()

A.蛋白质B.脂肪

C.维生素AD.糖类

29.下列关于糖的吸收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小肠只吸收单糖

B.单糖吸收途径是血液

C.Na+主动转运受阻,对糖吸收无影响

D.葡萄糖进入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需要消耗能量

30.能使胃蛋白酶原转变为胃蛋白酶的激活物是:

()

A.胃酸B.内因子

C.肠激酶D.组织液

31.正常脑电图具有4种基本波形,即α波,β波,θ波,δ波。

但成人在清醒状态下一般记录不到的波形是:

()

A.α波B.β波C.θ波D.δ波

32.甲状腺功能活动主要受下列哪种因素的调节:

()

A.甲状旁腺B.性腺

C.下丘脑与垂体D.松果体与胸腺

33.调节血钙水平的最重要激素是:

()

A.PTAB.TSHC.ACTHD.GH

34.调节胰岛素分泌的最重要因素是:

()

A.血糖B.氨基酸和脂肪酸

C.激素D.神经调节

35.水的重吸收主要发生在:

()

A.髓袢B.远曲小管

C.近球小管D.集合管

36.下列反射与前庭器无关的是:

()

A.姿势反射B.腱反射

C.植物性神经D.眼震颤

37.下列反射不属于脊髓躯体反射的是:

()

A.肌反射B.姿势反射

C.对侧伸肌反射D.牵张反射

38.在生理情况下,体温可随昼夜、年龄、性别等因素而有变化,但这种变化的幅度一般不超过:

()

A.1.5℃B.1.0℃C.0.5℃D.2.0℃

39.肾血流自身调节,动脉血压变动于多少范围内时于肾血流量通过自身调节保持相对恒定:

()

A.90~160mmHgB.80~160mmHg

C.80~180mmHgD.90~180mmHg

40.葡萄糖的重吸收,仅发生于近球小管,但近球小管对葡萄糖的重吸收有一定限度,当血液中葡萄糖浓度超过多少时,尿中出现葡萄糖:

()

A.6.67~7.78mmol/LB.8.89~10.00mmol/L

C.10.0~11.1mmol/LD.7.78~8.89mmot/L

41.对眼的适宜刺激的光波的波长是:

()

A.370~740nmB.340~770nm

C370~470nmD.470~740nm

42.味觉的敏感度往往受食物或其他刺激物的温度影响,味觉的敏感性最高时的温度是:

()

A.20~25℃B.25~30℃

C20~30℃D.25~35℃

43.正常人空腹状态下血清胰岛素浓度为:

()

A.35~45pmol/LB.45~100pmol/L

C.100~145pmol/LD.35~145pmol/L

44.胰岛素在血中的半衰期只有几分钟,主要在肝脏中灭活,肌肉与肾等组织也能使胰岛素失活。

胰岛素的半衰期是:

()

A.4minB.3minC.8minD.5min

45.人胰高血糖素在血清中的浓度为:

()

A.0~50ng/LB.50~100ng/L

C.100~150ng/LD.150~200ng/L

46.女性基础体温在排卵前后会出现改变,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排卵前先出现短暂升高,而在排卵后降低0.5℃左右

B.排卵前先出现短暂降低,而在排卵后升高0.5℃左右

C.排卵前先出现短暂升高,而在排卵后降低1℃左右

D.排卵前先出现短暂降低,而在排卵后升高1℃左右

47.甲状腺激素合成的原料有碘和甲状腺球蛋白,在甲状腺球蛋白的酪氨酸残基上发生碘化,并合成甲状腺激素。

人每天从食物中大约摄碘100~200μg,占全身碘量的:

()

A.80%B.90%C.70%D.60%

48.T4与T3都具有生理作用。

目前认为,T4不仅可作为T3的激素原,而且其本身也具有激素作用,约占全部甲状腺激素作用的:

()

A.25%B.45%C.35%D.15%

三、多项选择题

1.Na+通过细胞膜的方式有:

()

A.易化扩散B.单纯扩散

C.主动转运D.出胞E.入胞

2.心室肌动作电位平台期的形成主要是:

()

A.Na+通道失活,Na+停止内流

B.K+外流C.Ca2+内流

D.Cl-内流E.Mg2+内流

3.CO2在血液中运输的形式有:

()

A.物理溶解B.和水结合形成碳酸

C.形成碳酸氢盐D.形成氨基甲酸血红蛋白

E.碳氧血红蛋白

4.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有:

()

A.全身动脉血压和肾小球毛细血管血压下降

B.肾小囊内压升高时,使有效滤过压降低,肾小球滤过率也减少

C.全身血浆蛋白的浓度明显降低时,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有效滤过压升高

D.肾小球的血浆流量对肾小球滤过率亦有很大影响

E.心率加快

5.神经反射弧的组成是:

()

A.感受器B.传人神经元

C.反射中枢D.传出神经元

E.效应器

四、问答题

1.何为动作电位?

简述其产生过程及特点。

2.试述调节血管舒缩活动的体液因素。

3.简述氧离曲线特点及生理学意义。

4.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是什么?

5.试述肾脏的泌尿功能在机体排泄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

1.单纯扩散:

脂溶性的小分子物质从细胞膜的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移动的过程,称为单纯扩散。

2.动作电位:

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3.成分输血:

把人血中的各种不同成分,如红细胞、粒细胞、血小板和血浆分别制备成高纯度或高浓度的制品,再输注给病人,以适应不同病人对输血的不同要求,输血疗法已经从原来的输全血发展为成分输血。

4.射血分数:

搏出量占心室舒张末期容积的百分比,称为射血分数(ejectionfraction),

5.相对不应期:

3期膜电位复极化过程中,在膜电位为-60~-80mV的这段期间,若给予心肌细胞一个阈刺激,仍不能产生新的动作电位;但如果给予一个阈上刺激,则可能产生一次新的动作电位。

这一段时间称为相对不应期(relativerefractoryperiod)。

6.基础代谢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状态:

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h;室温保持在20~25℃;体温正常。

在这种状态下,体内能量的消耗只用于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能量代谢比较稳定,所以把这种状态下单位时间内的能量代谢称为基础代谢率(BMR)。

7.基础代谢:

是指基础状态下的能量代谢。

所谓基础状态,是指满足以下条件的一种状态:

清晨、清醒、静卧,未作肌肉活动,前夜睡眠良好,测定时无精神紧张;测定前至少禁食12h;室温保持在20~25℃;体温正常。

在这种状态下,体内能量的消耗只用于维持基本的生命活动,能量代谢比较稳。

8.有效滤过压=肾小球毛细血管压-(血浆胶体渗透压+肾小囊内压)。

9.血浆清除率:

是指肾脏在单位时间内(每分钟)能将多少毫升血浆中所含的某物质完全清除,这个被清除了某物质的血浆毫升数就是该物质的血浆清除率。

血浆清除率可用于测定肾小球滤过率、肾血流量和推测肾小管功能。

10.视野:

单眼固定地注视前方一点时所能看到的范围。

视野检查有助于诊断视神经、视传导径路和视网膜的病变。

11.妊娠:

是新个体产生的过程,包括受精、着床、妊娠的维持、胎儿的生长以及分娩。

单项选择题

1.C

2.D

3.B

4.D

5.D

6.D

7.B

8.D

9.D

10.B

11.C

12.C

13.A

14.C

15.D

16.D

17.D

18.D

19.C

20.D

21.A

22.C

23.B

24.A

25.C

26.C

27.B

28.D

29.C

30.A

31.D

32.C

33.A

34.A

35.C

36.B

37.B

38.B

39.C

40.B

41.A

42.C

43.D

44.D

45.B

46.B

47.B

48.C

多项选择题

1.AC

2.BC

3.ACD

4.ABCD

5.ABCDE

问答题

1.动作电位指细胞受到刺激而兴奋时,细胞膜在原来静息电位的基础上发生的一次迅速而短暂的,可向周围扩布的电位波动。

动作电位的产生过程:

神经纤维和肌细胞在安静状态时,其膜的静息电位约为-70~-90mV。

当它们受到一次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时,膜内原来存在的负电位将迅速消失,并进而变成正电位,即膜内电位由原来的-70~-90mV变为+20~+40mV的水平,由原来的内负外正变为内正外负。

这样整个膜内外电位变化的幅度为90~130mV,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上升支。

上升支中零位线以上的部分,称为超射。

但是,由刺激引起的这种膜内外电位的倒转只是暂时的,很快就出现了膜内电位的下降,由正值的减小发展到膜内出现刺激前原有的负电位状态,这就构成了动作电位的下降支。

动作电位的特点:

①有“全或无”现象。

单一神经或肌细胞动作电位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刺激若达不到阈值,不会产生动作电位。

刺激一旦达到阈值,就会爆发动作电位。

动作电位一旦产生,其大小和形状不再随着刺激的强弱和传导距离的远近而改变。

②有不应期,由于绝对不应期的存在,动作电位不可能发生融合。

2.调节血管舒缩活动的体液因素:

(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血管紧张素原在肾素的作用下水解,产生血管紧张素I。

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作用下,血管紧张素I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

血管紧张素Ⅱ在氨基肽酶A的作用下,成为血管紧张素Ⅲ。

血管紧张素I不具有活性。

血管紧张素Ⅱ与血管紧张素受体结合,引起相应的生理效应,作用于血管平滑肌,可使全身微动脉收缩,动脉血压升高,是已知最强的缩血管活性物质之一。

(2)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①肾上腺素可与α和β两类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

肾上腺素使总外周阻力降低,脉搏压变大,压力感受性反射对心脏的作用不能抵消肾上腺素对心脏的直接作用,故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

②去甲肾上腺主要与血管的α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也可与心肌β1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但和血管平滑肌的β2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的能力较弱。

去甲肾上腺素可使全身血管广泛收缩,动脉血压升高。

(3)血管升压素:

血管升压素在下丘脑视上核和室旁核合成。

在肾集合管可促进水的重吸收,故又称为抗利尿激素。

血管升压素作用于血管平滑肌的相应受体,引起血管平滑肌收缩,是已知的最强的缩血管物质之一。

在完整机体中,血浆中血管升压素浓度升高时首先出现抗利尿效应;只有当其血浆浓度明显高于正常时,才引起血压升高。

(4)血管内皮生成的血管活性物质:

内皮细胞可以生成并释放若干种血管活性物质,引起血管平滑肌舒张或收缩。

①血管内皮生成的舒血管物质:

内皮细胞合成前列环素使血管舒张。

内皮生成内皮舒张因子(EDRF),化学结构是一氧化氮(NO),可使血管平滑肌内的鸟苷酸环化酶激活,cGMP浓度升高,游离Ca2+的浓度降低,故血管舒张。

②血管内皮生成的缩血管物质:

血管内皮细胞也可产生多种缩血管物质,称为内皮缩血管因子(EDCF)。

(5)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

激肽释放酶是体内的一类蛋白酶,可使蛋白质底物激肽原分解为激肽。

激肽具有舒血管活性,可参与血压和局部组织血流的调节。

(6)心房钠尿肽:

是由心房肌细胞合成和释放的一类多肽。

当心房壁受到牵拉时,可使心房肌细胞释放心房钠尿肽,其作用可使血管舒张。

3.氧离曲线是反映血红蛋白氧饱和度与血液O2张力(分压)的关系曲线。

由于血红蛋白的变构效应,氧离曲线不是一条直线,而呈现“S”形。

氧离曲线可分为3段:

①曲线的上段坡度小,表明在这个范围内分压有较大的变化时,血氧饱和度变化不大。

当血氧分压下降到7.98kPa(60mmHg)时血氧饱和度仍能达到90%,它能为机体提供足够的摄氧量。

②曲线的中段坡度较大。

在这个范围内氧分压稍有下降,血氧饱和度就下降很多,因而能释放出大量的氧。

③曲线下段的坡度为中等,下段的坡度比中段小,但比上段大。

当组织活动增强时,对氧的利用加速,组织液的氧分压降低到1.99kPa(15mmHg),此时可促使氧合血红蛋白的进一步解离,以满足组织活动增强时对氧需要。

4.胰岛素的生物学作用:

(1)对糖代谢的调节:

胰岛素促进组织、细胞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加速葡萄糖合成为糖原,贮存于肝和肌肉中,并抑制糖异生,促进葡萄糖转变为脂肪酸,贮存于脂肪组织,导致血糖水平下降。

胰岛素缺乏时,血糖浓度升高,如超过肾糖阈,尿中将出现糖,引起糖尿病。

(2)对脂肪代谢的调节:

胰岛素促进肝合成脂肪酸,然后转运到脂肪细胞贮存。

在胰岛素的作用下,脂肪细胞也能合成少量的脂肪酸。

胰岛素还促进葡萄糖进入脂肪细胞,除了用于合成脂肪酸外,还可转化为α—磷酸甘油,脂肪酸与α—磷酸甘油形成甘油三酯,贮存于脂肪细胞中,同时,胰岛素还抑制脂肪酶的活性,减少脂肪的分解。

胰岛素缺乏时,出现脂肪代谢紊乱,脂肪分解增强,血脂升高,加速脂肪酸在肝内氧化,生成大量酮体,由于糖氧化过程发生障碍,不能很好处理酮体,以致引起酮血症与酸中毒。

(3)对蛋白质代谢的调节:

胰岛素促进蛋白质合成,其作用可在蛋白质合成的各个环节上:

①促进氨基酸通过膜的转运进入细胞。

②可使细胞核的复制和转录过程加快,增加DNA和RNA的生成。

③作用于核糖体,加速翻译过程,促进蛋白质合成;另外,胰岛素还可抑制蛋白质分解和肝糖异生。

5.肾脏的泌尿功能在机体排泄功能中的作用:

①排除机体的大部分代谢终产物以及进入体内的异物。

②调节细胞外液量和血液的渗透压。

③保留体液中重要电解质。

④排出过剩的电解质,尤其是氢离子。

第二章病理生理学

一、名词解释

1.渗透压7.炎症

2.高掺性缺水8.DIC

3.容量失调9.心源性休克

4.水肿10.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5.血液的pH11.肝性功能性肾衰竭

6.缺氧12.尿毒症

二、单项选择题

1.细胞外液量占体重的:

()

A.30%B.20%C.15%D.5%

2.细胞内液中,最重要的阳离子是:

()

A.Mg2+B.Ca2+C.K+D.Na+

3.维持细胞内液渗透压的离子主要是:

()

A.Mg2+B.Ca2+C.K+D.Na+

4.细胞外液中,最重要的阳离子是:

()

A.Mg2+B.Ca2+C.K+D.Na+

5.在肾衰竭,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下降的情况下,另一条重要排钾途径是:

()

A.皮肤B.结肠C.空肠D.回肠

6.下列哪种离子被称为调节细胞功能的信使:

()

A.Mg2+B.Na+C.K+D.Ca2+

7.细胞外液内水分的增加或减少,以致渗透微粒的浓度发生改变是指:

()

A.容量失调B.成分失调

C.浓度失调D.渗透压不变

8.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失钠,称为:

()

A.等渗性缺水B.高渗性缺水

C.低渗性脱水D.原发性缺水

9.水和钠虽同时缺失,但缺水多于缺钠,称为:

()

A.等渗性缺水B.高渗性缺水

C.低渗性脱水D.继发性缺水

10.等渗性缺水时,血清钠:

()

A.高于正常B.正常范围

C.低于正常D.正常或低于正常

11.细胞内液缺水的程度超过细胞外液缺水,多见于:

()

A.等渗性缺水B.高渗性缺水

C.低渗性缺水D.继发性缺水

12.毛细血管流体静压增高的常见原因是:

()

A.静脉压增高B.胶体渗透压降低

C.微血管壁通透性增加D.淋巴回流受阻

13.醛固酮主要作用于:

()

A.集合管B.远曲小管

C.近曲小管D.致密斑

14.血气分析中反映呼吸性成分的主要指标是:

()

A.ABB.SB

C.PaCO2D.BE

15.在呼吸性碱中毒时:

()

A.AB和SB都相等地减少B.AB降低,AB

C.AB和SB都相等地增多D.AB升高,AB>SB

16.在标准条件下(PCO2为40mmHg,温度为37℃,血红蛋白的饱和度为100%),用酸或碱滴定全血至pH为7.4时所需的酸或碱的摩尔数为:

()

A.ABB.BEC.SBD.BB

17.严重腹泻、肠道瘘管或肠道引流等常会引起哪种酸碱失衡:

()

A.代谢性酸中毒B.呼吸性酸中毒

C.代谢性碱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

18.慢性阻塞性肺疾患或慢性肺源性心脏疾患者,在通气未改善之前滥用NaHCO3,或过急地过度人工通气,或大量使用利尿剂之后,常会引起:

()

A.呼吸性酸中毒B.呼酸合并代碱

C.代谢性碱中毒D.呼吸性碱中毒

19.氧分压为19.95kPa(150mmHg),二氧化碳分压为5.32kPa(40mmHg),温度38℃,在体外l00ml血液内血红蛋白所结合的氧量称:

()

A.氧分压B.氧含量C.氧容量D.氧饱和度

20.氰化物、硫化氢、磷等中毒可引起:

()

A.低张性缺氧B.血液性缺氧

C.组织性缺氧D.循环性缺氧

21.低血流性缺氧、缺血性缺氧、淤血性缺氧统称为:

()

A.低张性缺氧B.血液性缺氧

C.组织性缺氧D.循环性缺氧

22.属于低张性缺氧的疾病是:

()

A.慢性阻塞性肺疾患B.贫血

C.亚硝酸盐中毒D.CO中毒

23.正常人体温维持在37℃左右,一昼夜上下波动不超过:

()

A.0.5℃B.1℃C.2℃D.1.5℃

24.体温每升高1℃,基础代谢率提高:

()

A.10%B.13%C.15%D.23%

25.在细菌感染引起的严重炎症时,可出现:

()

A.白细胞下降B.“核左移”现象

C.局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