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校级联考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6620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6.4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校级联考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全国校级联考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全国校级联考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全国校级联考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全国校级联考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全国校级联考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全国校级联考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全国校级联考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全国校级联考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全国校级联考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全国校级联考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全国校级联考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全国校级联考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全国校级联考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校级联考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全国校级联考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docx

全国校级联考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原卷版

...............

甘肃省靖远县第五中学2018届九年级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积累与运用

1.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我喜欢读各种风格的散文,喜欢鲁迅的深沉冷(jùn)、巴金的自然真挚、茅盾的醇()厚质朴、冰心的婉约清秀,也喜欢林语堂的幽默隽()永、徐志摩的浓艳绮丽、汪曾祺的恬淡纯净、秦牧的博识(ruì)智。

品读经典散文,虽然有展卷而至的惊喜愉悦,但是也有掩卷长思时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

(1)根据拼音写汉字。

冷(jùn)__________(ruì)________智

(2)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醇(_________)厚质朴幽默隽(________)永

(3)文中划线的句子有语病,请给出修改意见。

_________________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鼓角齐鸣,喊声大震,黄忠首当其冲,驰下山来,犹如天崩地塌之势。

B.电影《摔跤吧!

爸爸》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轰动,观看者趋之若鹜,电影院竟出现一票难求的局面。

C.到新学校后,班集体相敬如宾的和谐氛围,让张小亮很快适应了新的学习环境。

D.在新赛季里,这支去年的冠军队完全丧失了昔日的王者风范,只有这一场球打得还算差强人意。

3.将下列句子组成语意连贯的一段话,语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

①全民阅读率的上升,显然是一件好事。

②因此,全民阅读质量的真正提升之路还很漫长。

③但有必要思考的是:

现在提升的到底是整体式阅读还是碎片式阅读,到底是深阅读还是浅阅读?

④或者把问题进一步简化为:

到底是高质量的阅读低质量的阅读?

⑤在这方面,并没有准确的数字区分,但就我们眼中所见而言,高质量阅读,可能并不尽如人意。

A.②④①③⑤B.①③④⑤②C.②④⑤③①D.①④⑤③②

4.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古人把山的北面和江河的南面叫作“阴”,山的南面和江河的北面叫作“阳”。

如“河阳”指黄河南岸,“汉阴”指汉水北岸。

B.“谪”,封建王朝官吏降职或远调。

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即滕子京降职到岳州做太守。

C.“臣本布衣”与“往来无白丁”中的“布衣”与“白丁”都是指平民,只不过前者指的是没有官职的人,后者指的是没有学问的人。

D.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叫冠礼,女子成人礼叫笄礼。

人们又分别将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叫做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

5.名著阅读

(1)根据你的阅读积累,在下面空缺处填写相应的作品或人物

作品

内容

《西游记》

那厮原来是牛魔王的妻,红孩儿的母,名唤罗刹女,又唤①

《②》

聪,你想,我这些联想对我是怎样的一种滋味!

4月30日(第30号)的信,我写的时候不知怀着怎样的痛苦、绝望的心情,我是永远忘不了的。

《名人传》

从这个忧伤的深渊深处,③着手歌颂欢乐了,这是他毕生的规划,自1793年,在波恩的时候,他就对此有所考虑,他一辈子都在想歌颂欢乐,并以此作为他的大作中的一部终曲。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

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④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了烈士公墓。

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④___________

(2)《骆驼祥子》中有关虎妞的情节,按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一项是(____)

①虎妞掏钱买车②虎妞假装怀孕③虎妞“下嫁”祥子④虎妞和父亲彻底吵翻

A③④②①B②③①④C③②①④D②④③①

6.默写

(1)__________,而无车马喧。

(陶渊明《饮酒》)

(2)零落成泥碾作尘,____________________。

(陆游《卜算子咏梅》

(3)杜牧在《赤壁》一诗中,以两个美女象征国家的命运,以小见大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举杯邀明月,_________________。

(李白《月下独酌》)

(5)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_______________,君子好逑。

《诗经.关雎》

(6)雁过留声,常引发诗人的情思。

请写出古诗词中含有“雁”的连续两句:

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后面小题。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高国成

①拿破仑说:

世界上只有两种力量——利剑和精神,从长远说,精神总能征服利剑。

②一名军人过硬的本领,是拳头更是意志;一支军队可持的法宝,是武器装备更是战斗精神。

在人民军队的历史上,无论是对抗反动派军队,还是对垒日本侵略军,我们从来没在武器装备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总能以胜利者的姿态出现。

其中一个最根本的原因,就是我军具有“逢敌亮剑、英勇顽强”的血性虎气,具有“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战斗精神。

这也充分印证了这样一句真理:

利剑总是对精神俯首称臣。

③如今,少数吃着薯片、看着大片、玩着芯片长大的年轻官兵,对强敌有少许“恐高心态”,对精神能否战胜利剑有所怀疑,对传承军人血性的意义认知不足,对立足现有装备打胜仗的信心、决心不足。

有的唯技术论,认为技不如人,打赢胜算不大;还有的唯武器论,认为器不如人,无法与对手较量。

④剑之利靠科技,剑之雄靠士气,剑之魂靠血性。

战场不仅是武器装备的对抗,更是军人血性和勇气的较量。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武器上的差距不可怕,最可怕的是观念上有“代差”、精神上有“落差”。

武器装备上的不足可以通过意志、精神和信念等因素来弥补,而心理上的“恐高”不消除,精神上的“准备”不到位,未战先怯、遇敌先怂,何足一战?

⑤战争的胜负,四分之三取决于精神因素,只有四分之一取决于实际力量的对比。

抗美援朝战争中,美军一个军拥有坦克430辆,我初入朝的6个军无一辆坦克;美军一个步兵师拥有电台1600部,我一个军才数十部,仅装备到营,营以下通信依然靠军号和哨子。

但是,志愿军打赢了战争,获得了对手的尊敬,靠的就是“东方之谜”的神奇、“钢少气多”的魅力,以及“原木在移动①”的震撼。

⑥气为兵神,勇为兵本。

气实则斗,气夺则走。

缺失战斗意志,丧失必胜信念,打仗必败!

甲午战争中,清军与日军的装备差距不大,但少数官兵没有敢于亮剑、刺刀见红的拼命精神,一遇强敌,要么逃跑,要么投降。

如此恐惧心理、恐战心态,再先进的武器也挽救不了覆灭的命运。

⑦枪是不会自己动的,需要勇敢的心和强有力的手来驾驭。

朱德元帅也说过:

“勇敢加技术,就战无不胜。

”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有所提升。

但武器依然要靠人来操作,人始终是武器的灵魂和主宰。

有了人的现代化,有了人的智慧和血性,人与装备才能完美结合,发挥最大战斗力。

⑧心胜则兴,心败则衰。

真正的力量,发自内心。

如果内心缺乏力量而期待装备力量、技术力量来弥补,那么不管外部力量多么壮观、多么强大,恐怕都难以支撑。

除了胜利一无所求,为了胜利一无所惜!

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敢于亮剑、血战到底的意志、血性和精神。

(选自《解放军报》)

【注释】①原木在移动:

朝鲜战场上,被冻僵的志愿军战士,虽动作僵硬如原木,但仍冲锋不止,视死如归,让敌军肝胆俱裂。

于是联合国军士兵用“原木”来称呼让他们震惊不已的中国军人。

7.请简述本文的写作目的。

8.请分析文章第⑤段使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9.结合语境,说说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精神上有了“恐高症”,战场上就无法抢占胜利的“制高点”。

10.下面一则材料能否证明第⑥段的观点?

请说明理由。

进攻意大利时,为了出奇制胜,拿破仑派了一支部队翻越高山,经过一条冒险的“死亡之路”。

每当部队遇到特殊困难,雄壮的冲峰号声就会响彻群山之巅。

尽管在危险的攀登中到处充满了障碍,导致部队被拉长到30公里,但始终没有一个士兵掉队。

四天之后,这支部队犹如神兵突然出现在意大利平原。

11.通读全文,选出下列对选文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

A.文章开头引用拿破仑的名言,是专门为了引出本文的论题:

利剑与精神。

B.本文论证思路清晰:

第①段提出问题,②至⑥段分析问题,⑦至⑧段得出结论。

C.作者认为,未来战争中,武器在战斗力要素中的比重会有所提升。

武器是灵魂和主宰。

只有武器装备完美结合,才能发挥最大战斗力。

D.第⑧段画线句和第②段画线句的意思基本相同,结尾处又出现,是再次发出号召,强调新时代革命军人必须具有意志、血性和精神。

阅读下列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①那时候,母亲总在家里,父亲总在家外。

②父亲就像一个熟悉的客人,前来“拜访”我们的时候,总会带着礼物。

③他从不知名的远方挑回的担子里有圆滚滚的卷心菜,红白相间的猪肉块一块撒满碎花儿的土布,一个快要装满彩色圆球糖的玻璃瓶,轻轻摇动一下,就会发出让我口舌生津的可爱声响……

④有一次,父亲拉着满满当当的木板车过来,我一看,像是一个打了胜仗的“大王”,身后还多了一群呐喊助威的“大兵小将”。

他欣然地卸下一张桌子,说让我写字用;又搬下一条高凳子,凳子下面竟然有个小抽屉,带锁,说可以搬到学校坐,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这一刻,我无比自豪。

⑤可有时候,他也会两手空空,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手无寸铁。

⑥他眼睛里的火光熄灭了,叹息着,灰头灰脸,嘴唇起了白皮儿,他肯定又饥又渴,脸上什么也没少,但就是让人觉得差了什么东西。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我心里有些难过。

⑦这一天,他做生意亏了本儿,一路风餐露宿,空空荡荡地走回来了;他个子越是高大,越显得臂怀里的空旷冷清。

⑧母亲看到他,不说话,也不笑,她的个子原本有些矮,这时候却像变得更矮。

她神色平静,目光柔和,窸窸窣窣地小步快走,从厨房里捧出满满一碗凉开水放到他面前。

他“咕嘟咕嘟”一饮而尽,母亲拿走碗,盛来满满一碗饭放到他面前。

在我的记忆里,这情景不止一次,这饭有时是面食,有时是白米盖着菜,有时竟是只有节日里才有的大块萝卜炖小块骨头,好像她提前知道他要空着肚子空着手回来似的。

当然有时母亲还会特意为他斟上一碗热热的黄酒……看他吃饱喝足、心满意足,我有些不解:

母亲怎么像是在犒劳凯旋归来的将军?

⑨父亲并没有上床休息,而是无牵无挂地枯坐着,看母亲从井水中捞出洗净的衣服,拧干,一件接一件地晾晒到院子里的绳子上。

还有摊开的被单,母亲将其搭到绳子上,被单慢慢滴出水,水拉着被单,起初还显得紧致,慢慢地灌满了风,吸足了阳光,它们就如巨大的翅膀般,扑扇着发出富有节奏的、鼓舞人心的“鼓点”,那声音灌满了我们的耳朵。

那些红的、绿的、青的、蓝的、白的土布啊,在风中扑扇出阳光的温煦芬芳,挂满了院子。

我们这些孩子在这个快乐的“迷宫”里穿梭、奔跑、喊叫、躲藏,惊吓他人,最后以甜美的笑声收场。

这时候,父亲的眼中似乎也有了光芒,有了奇迹,有了满足,有了激动。

⑩父亲看着看着就笑了,然后躺到床上,当一块做梦的“石头”,发出惊天动地的呼噜声。

⑪再后来,父亲放下了担子,也放下了木板车,和母亲一样,总在家里,总在庄稼地里,总想着将家填得更满些,更满些。

可是屋子里总是这里还缺一个柜子,那里还少一台收音机,另外一个地方又需要一辆自行车……终于有一天,他们都说:

“我们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

⑫我们会的,会把所有需要填满的地方填满,还有他们心里梦里空着的地方。

⑬但是我又懂得,在那些有他们的地方,其实一直是满满当当的,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选自《时文选粹》,有删改)

12.请阅读选文④---⑩段,补全下面表格。

段落

⑤——⑥

⑦——⑧

⑨——⑩

主要情节

父亲拉着桌凳等满车礼物回家。

B________

母亲用丰盛的饭食“招待”做生意亏本的父亲。

父亲边看母亲晾晒衣物,边看我们玩耍,然后安然入睡。

“我”的心理

A________

有些难过

C________

D________

 

13.请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周围无数双眼睛都被它镀亮……

14.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选文第六段划线的句子。

他的腰身弯如无箭可射的猎弓;疲累得好似一件等待浆洗的脏衣服。

15.选文第八段划线句运用了什么人物描写方法?

有什么作用?

16.选文第⑪段中父母说:

“我们都老了,那些空着的地方,你们去填满吧……”,第⑬段中,“我”却认为“我们最需要的东西,那里一直不缺不空。

”这两句话是否矛盾?

为什么?

阅读两段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

缘溪行,忘路之远近。

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渔人甚异之。

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

便舍船,从口入。

初极狭,才通人。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

具答之。

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

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

停数日,辞去。

此中人语云:

“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

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

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

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闲,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7.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阡陌交通(_____)

(2)黄发垂髫(_____)

(3)屋舍俨然(_____)

(4)不独子其子(_____)

1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_____)

A欲穷其林/所识穷乏者得我欤

B悉如外人/悉以咨之

C大道之行也/长跪而谢之

D未果,寻病终/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19..翻译下面句子

(1)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2)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20.理解文意,用原文语句填空。

⑴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桑竹垂余阴,菽稷[粮食作物]随时艺[种植]”的诗句,【甲】文中描述的田园景象与之类似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孟子有句名言: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乙】文中与之异曲同工的句子是:

________

21.陶渊明描绘的“世外桃源”艺术地再现了“大同”社会的生活风貌,因此二者有许多相似的地方。

请参照示例,从两段选文中再找出一例,说说它们的相似之处。

示例:

从“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可以看出“桃源”中社会环境和平安宁,这就是“大同”社会中的“盗窃乱贼而不作”。

阅读下面杜甫的两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甲】春望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①忽传收蓟北②,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①剑外:

剑门之外,泛指蜀中地区。

②蓟北:

河北北部地区,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范阳一带。

22.下列赏析不准确的一项是()

A.甲诗开篇即写眼前之景:

虽山河仍在,可城破国陷,一片荒凉衰朽景象。

一个“破”字,令人触目惊心;一个“深”字,让人满目凄然。

B.甲诗尾联写诗人忧愁渐深,头发愈少,简直连簪子也别不上。

这种愁情是诗人与亲人书信中断,思念亲人所致。

C.甲诗全诗由景及情,情景交融,感情深沉,含蓄凝练,充分体现了诗人“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

D.乙诗抒写诗人情感时运用了神态描写和动作描写的手法。

23.乙诗尾联中连用了“巴峡”“巫峡”“襄阳”“洛阳”四个地名,请分析“即从”“穿”“便下”“向”这几个连接词的妙处

24.甲诗写于安史之乱开始时,乙诗写于安史之乱结束时,两诗都写到了“泪”,请分析他们各自蕴含的情感。

综合性学习

25.我们正值五彩缤纷的花季年华,朝气蓬勃的青春时代,让我们一起来开展“放飞青春”综合性学习活动吧。

【青春座右铭】少年强,国家强;青春梦,中国梦。

请你依据下面一段文字,补写青春座右铭。

青春应立志为国。

范仲淹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两弹元勋”邓稼先年轻时就立志要让中国变强盛,将自己毕生的心血奉献给了祖国的国防科研事业。

青春座右铭:

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春励志会】班主任计划组织青春励志会,拟分别围绕“立志”“拼搏”“奉献”开展三项活动。

他已设计好前两项,请你帮他设计第三项。

活动一:

讲“立志的青春”故事

活动二:

宣“拼搏的青春”誓言

活动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青春接力棒】百善孝为先,一个“孝”字,上“老”下“子”,彰显着中华民族孝亲敬长的优良传统。

请依照画线句子,将文段补充完整。

孝亲敬长,就是耐心倾听双亲长辈的教导,就像鱼儿一直倾听溪流的歌唱;就是真诚回馈双亲长辈的恩泽,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是全力实现双亲长辈的期望,就像江河奋力前行终成海洋的宽广。

【青春同路人】朋友,是我们的青春同路人。

我们应和什么样的人交朋友?

怎样与其同行青春路?

请探究下面两则材料,做出你的回答。

材料一:

管宁、华歆共园中除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

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

宁割席分坐,曰:

“子非吾友也。

--选自《世说新语》

材料二:

为了从经济上支持马克思的研究,恩格斯去经商,把挣来的钱不断地寄给马克思。

当马克思还没有精通英文时,恩格斯就帮他翻译;当恩格斯写文章时,马克思也常放下自己的工作,帮他写作有关部分。

《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后,马克思写信给恩格斯:

没有你,我永远不能完成这部著作。

探究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写作

26.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有过如下一段议论:

天下有一人为知己,可以不恨,不独人也,物亦有之。

如菊以渊明为知己;梅以和靖为知己;竹以子猷为知己;莲以濂溪为知己;石以米颠为知己;茶以陆羽为知己;鹅以右军为知己;鼓以祢衡为知己……一与之订,千秋不移。

张潮虽然列举了众多的“物”以“人”为知己的故事,其实,都是“人”以“物”为知己的传奇。

想必在你并不漫长的成长经历中,一定也有过这种“一与之订,千秋不移”的人生知己。

请以“我以为知己”为题,写一篇600字以上的记叙文。

要求:

1.先将题目填充完整。

2.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