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w**** 文档编号:216691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6 大小:20.6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6页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6页
亲,该文档总共2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上海市长宁区、嘉定区届高三上学期质量调研(一模)语文试题Word版含答案.docx

嘉定区-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质量调研语文试卷考生注意:

1.本考试设试卷和答题纸两部分,试卷包括试题与答题要求,所有答题必须涂(选择题)或写(非选择题)在等题纸上,做在试卷上一律不得分。

  2,苦题纸与试卷在试题编号上是一一对应的,答题时应特别注意,不能错位。

  3.考试时间150分钟。

试卷满分150分。

  一积累应用(10分)

  1.按要求填空。

  (5分)

  

(1)闻道有先后,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韩愈《师说》)

  

(2)可堪孤馆闭春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秦观《______●郴州旅舍》)

  (3)

  《诗经●采微》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以乐景衬哀情。

杜甫《登楼》中也有以乐景衬哀情的一联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按要求选择。

  (5分)

  

(1)老张旅居海外三十年,他想写句话来打发自己的思归之情,以下句子最合适的一项是()(2分)

  A.浩荡清淮天共流,长风万里送归舟。

  B.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C.树高千丈,叶落归根。

  D.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2)填入下面语段空白处的词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3分)

  无论是面对大自然的灾难,还是日常生活的挫折,抑或是异性的拒绝,诗人都保有一颗赤子心,__________________,满怀欣喜地去摄取其中的养料,甚至能够在否定的现象中挖掘肯定的因素。

  A.因此总是被激发出无尽的想象力

  B.因此总是能够激发无尽的想象力

  C.并且总是被激发出无尽的想象力

  D.并且总是能够激发无尽的想象力二阅读(70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3-7题。

  (16分)剧作家与戏剧性①一出戏演完了,当你随着人流涌出剧场的时候,常常听到这样的议论声:

  “不错,真有戏!

”或者是:

  “我都要睡着了,没戏!

  “有戏”或“没戏”是观众评价一出戏的常用标准。

  可是,究竟什么是“戏”呢?

  我们通常所说的“戏剧性”究竟涉及一些什么问题?

  剧作者该如何对待“戏剧性”呢?

  ②美国戏剧理论家贝克首经对“戏剧性”一词进行了探讨,他说。

  “在日常用语中,‘戏剧性’这个词的意思有三个:

  

(1)戏剧的材料;

  

(2)能产生感情反应的;

  (3)在剧场条件下完全可以上演的……只有第

  一、二两个定义才合乎‘戏剧性’,而第三个则应该是“剧场性’。

同时,第一个定义太抽象,可以不用。

那么‘戏剧性的'就只专用于‘能产生感情反应’,那么各种混淆也就一扫而清了。

  ”可是,如果我们认真探讨这个结论,就会由此生发出一系列新的问题:

剧作家究竞靠什么“产生感情反应”?

  为了得到观众的“感情反应,剧作家应该注意那些问题呢?

剧作家同小说家,抒情诗人都要使读者,观众“产生感情反应”,他们的工作又有什么区别呢?

  ③英国的威廉.阿契尔在《剧作法》一书中指出:

  “关于戏剧性的唯一真正确切的定义是:

任何能够使聚集在剧场中的普通观众感到兴趣的虚构人物的表演。

  ”他认为:

  “任何进一步限制‘戏剧性’一词含义的企图,都只不过是表现了这样一种看法-一某些表演形式将不会使观众感到兴趣,而这种看法常常会被实践所否定。

  ”如果我们正视创作实践存在的复杂情况,就不能不承认阿契尔这种看法的合理性。

假如有人认为一个剧本的某种处理方式是具有戏剧性的,就匆忙做出结论:

不这样处理就不会产生戏剧性。

这种论断,十有八九要被新的创作实践所推翻,④由此可见,对“戏剧性”一词下的定义大都过于笼统:

再进一步限制这个词的含义,又难免失于武断。

我们的剧作家们在这里遇到了困难。

尽管如此,人们却在广泛地使用这个概念。

在生活中发生了一件事,它充满了巧合,出人意料,就会有人说:

  “这真是戏剧性的!

.”人们在街头观看一场争吵,有人逐渐失去了兴味,又会说:

  “走吧,没戏了!

"

  甚至人们在读小说、看电影时,如果感到枯燥无味,也会失望地说:

  “没戏!

”至于在文学评论、电影评论中使用“戏剧性”这一概念,把它作为评价作品的标准,更是不乏其例。

  ⑤有人说,剧作家并不是先要从理论上搞清什么是“戏剧性”才去写戏。

这也许是对的。

  鲁迅在《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一文中说过:

他在写小说之前,曾经看了不少短篇小说,却没有读过一部‘小说作法”之类的东西。

他是反对这类东西的。

在戏剧领域中,成文或不成文的法规自古有之,但这类法规,对剧作家的创作实践未必有多少用处。

法国著名的剧作家博马舍在为“严肃戏剧”

  (即“正剧”)辩护时,曾经激动地质问那些“规则”的制造者们:

  “规则在哪个部门的艺术里曾经产生过杰作?

”戏剧历史表明,真正有成就的剧作家都是敢于突破成规、勇于创新的。

  ⑥但是,这也绝不是说剧作家就不需要认真研究戏剧创作的特性,不需要去掌握有关戏剧创作特殊规律的基本原则。

袁枚曾经说过:

  “变尧舜者汤武也;然学尧舜者莫善于汤武”、“变唐诗者宋元也,然学唐诗者莫善于宋元”。

学和变是辩证的统一。

不学,就谈不到变;不变,就难免流于食古不化。

  ⑦艺术的特性包含的内容往往是具体的。

小说家、电影家、戏剧家以及诗人、画家等等,都要竭力使读者、观众对自己的作品“发生兴趣”、“产生感情反应”。

他们要获得这样的效果,就需要深刻地理解不同艺术样式的特殊表现手段。

所谓“小说味”、“电影味”、“诗味”、“戏剧性”,就是由不同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形成的。

因此,要搞清“戏剧性”一词的具体含义,首先就要弄清:

戏剧艺术的特殊表现手段是什么?

  3.对第④段画线句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2分)

  A.概括了上文对“戏剧性”概念诠释的倾向性。

  B.反映了剧作家认识“戏剧性”所遭遇的困难。

  C.表明现有对“戏剧性”的诠释都不足以参考。

  D.能引发读者对“戏剧性”概念的进一步思考。

  4第⑥段提出“这也绝不是说剧作家就不需要认真研究戏剧创作的特性”的观点,并引用袁枚的话加以证明。

请具体分析这里的引用是如何证明观点的。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第⑥段画线的词语“食古不化”在文中指的是______________(2分)

  6.下列对“戏剧性”这一概念的理解与文意相符的一项是()(3分)

  A.能产生感情反应的艺术形式都是戏剧性的。

  B.戏剧性的处理方式总是唯一而不能替换的。

  C.懂得戏剧性是剧作家创作实践的理论前提。

  D.戏剧性由戏剧艺术特有的表现手段所形成。

  7.概括本文的论证思路。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文,完成第8-11题。

  (15分)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①“我马背上长大的孙子啊,你这草原上人人夸赞的牧马人啊,是否还记得小时候的那些事?

”②我看见月光跳进了老祖母的眼睛,把往事照亮。

  ③我一直记得那个早上,我闻到了你锅里喷香的奶茶味,睁了睁眼睛,又闭上。

你说,我的小马驹呀,你赶紧给我打个滚儿爬起来。

你把我拎出蒙古包,一直带到牛圈里。

你两腿夹着奶桶挤牛奶,让我去把半个月大的小牛犊抱过来撞撞奶,你说只要它在母牛的乳房上吸吮几口,母牛的乳汁就会像山泉一样喷出来。

  ④那小牛犊在草原上抻开四条腿跑,就像一条肥壮的大黄狗。

我追上它,却拦不住它,我拦住了它,却抱不住它,我抱住了它,却抱不走它……你脸上的慈祥变成了冰,起身抱起小牛犊,就像抱起一只小狗崽那么轻松。

你把小牛犊撒在草原上,让我每天去抓抱,直到我把小牛犊抱到母牛的身底下,你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

我就这样在草原上跟着你度过了一春又一秋,一头头小牛犊长成了大奶牛,我也练成了臂力强壮的小牧童。

  ⑤小草在冰壳子下面冒出了嫩绿色的芽,你把羊群交给了我,一遍遍嘱咐我:

  “遇到事情不要慌。

那几头大肚子的母羊要生,你就远远地看着它。

如果遇上有难产的母羊,你就慢慢地帮着它。

  ”⑥阳光温暖。

几头待产的母羊一个冬天都没有闻到新鲜的牧草味了,吃得好入迷。

我想把羊群拢起来往回走,发现一只小个子母羊有了生产的迹象。

我帮它转过身体背着风,它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它只生出一寸小羊羔的蹄子甲。

天色渐渐暗下去,羊群仍然散漫地撒在草原上,老鹰出现了,它闻到了母羊生产的血腥味,在羊群边上盘旋着。

我的耐心变成了急躁。

当我使着劲把小羊羔从小个子母羊的身体里拽出来的时候,我听到了它异样的叫声。

它的子宫被我给拽脱落了。

  ⑦老祖母,当我急吼吼地求助你的时候,你不慌不忙,轻轻地托起地上沾着泥和草屑的母羊的子宫,用温水冲洗干净,一点点送回母羊的腹腔。

你把母羊放在蒙古包里照看了一夜。

  第二天,那小个子母羊就像一切都没有发生那样开始吃草了。

  ⑧老祖母,你两天没有给我一个笑脸,第三天的时候,你一边给我系紧长长的袍子腰带,一边耐心地告诉我,好牧人是会跟草原说话的人,牲畜冷了,你也知道冷;牲畜饿了,你也知道饿;牲畜疼了,你也知道疼……你说牛儿羊儿和我一样,都是草原的孩子。

  ⑨记得那个冬天的雪花好大,像白蝴蝶似的慢慢地落在草丛里,遍野的牧草像金针,插在银色的雪地上。

早上一推开包门,我就看到了那只灰色的大母狼。

它离我们的蒙古包不到五十米,面向我们趴着,支着脑袋,看到人,好像并不害怕,一动不动。

  我急忙翻身上马,操起套马杆。

我的心里有谱,知道一出手就可以套住狼脖子。

就在这时,⑩我的肩膀被你甩出的放羊鞭击中了,一阵火辣辣的痛。

亲爱的老祖母,你不让我去擒拿这只闯入我们家园的狼。

  ⑪它掏你的马群了吗?

它叼你的羔子了吗?

它向你发出凶狠的吼叫了吗?

它阻挡你赛马的道路了吗?

⑫老祖母,你的眼睛是明亮的镜子,夜里能看见云里的星星,白天能抓住马鬃上的风。

  你告诉我这条狼不是来祸害人的,它肯定是遇到难处了。

它吃力的呼吸和凌乱的皮毛,暴露了它的虚弱。

  ⑬草原的夜晚,每一棵草摆动的声音都显得非常清晰。

我的心跟着那头狼的呼吸在跳。

  它为什么不离开?

趴在我们门前要干什么?

你在等,我在观察。

  ⑭“嗥……嗥……”,那条狼终于发出了非常微弱的叫声。

突然,我听见狼微弱的叫声被放大了不知多少倍:

  “嗥……嗥……嗥……”,那声音凄厉又高亢,打破了寂静的夜空,幽幽地升起,又渐渐向远方传去。

我定神一看,啊?

竟是你,我的老祖母,你在帮着那狼大声地叫着!

⑮三对绿色的狼眼睛,像小灯笼那样,越来越近。

这是母狼的伙伴听到了它的呼救声,赶来了。

那母狼把头低向身旁的草丛,叼起一只小狼崽。

接着,每一条狼都叼起一只小狼崽,飞快地离开了。

原来,那母狼一直一动不动地卧着,冒死从早晨坚持到夜晚,是为了守护身底下刚刚出生的孩子。

  。

幸运的是,它遇到了你,我的老祖母,草原万物的母亲,你知道如何帮助它。

  ⑯我亲爱的老祖母,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选自《文汇.笔会》有删选

  8.第④段画线句语句递接紧凑,请对此加以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第⑫段将老祖母的眼睛比喻成“镜子”形象生动,而从段落整体来看,“镜子”这喻体的选择另有妙处,请加以赏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O.本文运用第一人称来指称“老祖母”,请赏析其表达效果。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文章结尾说“我亲爱的老祖母,你就这样把草原交给了我。

  ”,请评析“这样”一词所包含的道理。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第12-14题。

  (8分)山花(唐)钱起山花照坞复烧溪,树树枝枝尽可迷。

  野客未来枝畔立,流莺已向树边啼。

  从容只是愁风起,眷恋常须向日西。

  别有妖妍胜桃李,攀来折去亦成蹊。

  12这首诗共有几联对仗?

  正确的一项是()

  (1分)

  A.一联B二联

  C.三联

  D.四联

  13.这首诗以花喻人,以下对所喻之人的推断最合理的一项是()(2分)A落魄才子

  B.隐居高士

  C.被贬官员

  D.山村思妇

  14.本诗是怎样表现山花之美的?

  请结合其体内容加以赏析。

  (5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下文,完成15--20题(18分)①程昱字仲德,东郡东阿人也。

初平中,兖州刺史刘岱辟昱,昱不应。

又表昱为骑都尉,昱辞以疾。

刘岱为黄巾所杀。

太祖临兖州,辟昱。

昱将行,其乡人谓日:

  “何前后之相背也!

”昱笑而不应。

  ②太祖征徐州,使昱与荀彧留守鄄城。

张邈等叛迎吕布,郡县响应,唯鄄城、范、东阿不动。

布军降者,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又使氾嶷取范,吏民皆恐。

昱乃过范,说其令靳允.时氾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昱又遣别骑绝仓亭津,陈宫至,不得渡。

昱至东阿,东阿令枣祗已率厉吏民,拒城坚守。

又兗州从事薛悌与昱协谋,卒完三城,以待太祖。

太祖还,执昱手曰:

  “微子之力,吾无所归矣。

  ”乃表昱为东平相,屯范。

  ③刘备失徐州,来归太祖。

昱说太祖杀备,太祖不听。

后又遣备至徐州要击袁术,昱与郭嘉说太祖曰:

  “公前日不图备,昱等诚不及也。

今借之以兵,必有异心。

  ”太祖悔,追之不及。

会术病死,备至徐州,遂杀车胄,举兵背太祖。

顷之,昱迁振威将军。

  ④袁绍在黎阳,将南渡。

时昱有七百兵守鄄城,太祖闻之,使人告昱,欲益二千兵。

昱不肯,曰:

  “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

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

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

愿公无疑!

”太祖从之。

绍闻昱兵少,果不往。

太祖谓贾诩曰:

  “程昱之胆,过于贲、育。

  ”

  (选自《三国志》卷十四,有删选)

  15.写出下列加点词在句中的意思。

  

(1)太祖临兖州____________.

(2)举兵背太祖______________.

  16.为下列句中加点词选择释义正确的一项。

  (2分)

  

(1)言陈宫欲自将兵取东阿(.

  A.将要

  B.将军)

  C.修缮D保全

  C.带领)

  D.派遣

  

(2)卒完三城(.

  A.终结

  B.完好

  17.第②段画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B.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C.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D.时汜嶷已在县/允乃见/嶷伏兵刺杀之归/勒兵守

  18.把第④段画线句译成现代汉语。

  (6分)袁绍拥十万众,自以所向无前。

今见昱兵少,必轻易不来攻。

若益昱兵,过则不可不攻,攻之必克,徒两损其势

  19.第②段画波浪线句子反映了太祖怎样的心情?

  下列选项中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感激

  B.自豪

  C.庆幸

  D.欣慰)

  (2分)

  20.第①段“两拒刘岱”和第③段“两劝杀备“都反映了程昱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_____的特点。

  (4分)

  (五)阅读下文,完成21-25题。

  (13分)治生说(清)汪琬

  ①治生之家,未有急于治田亩者也。

劳劳然春而播之,夏而耕之,秋而获之,惟其家有积谷,然后可以贸易百物。

于是金玉锦绣之货,饮食器用之需,旁及于图书、彝鼎、稀有难得之玩,皆可不劳而坐致之,故擅富名于天下。

不幸而有不肖者出,厌其耕获之勤以费也,遂尽斥其田亩以委之于人,虽然有所蓄,已不足以给朝夕而谋衣食矣,况望其致富哉?

  ②为学亦然。

举凡诗书、六艺、诸子百家,吾所资以为文者,亦如富家之有田亩也,故必惫竭神以耕且获于其中。

惟其取之也多,养之也熟,则有渐摩之益,而无剽贼之疵,有心手相应之能,而无首尾舛互之病;

  浩乎若御风而行,沛乎若决百川四渎而东注。

其见于文者如此,则亦庶几乎其可也。

彼不能力求乎古人而思欲苟营而捷得之,于是取之者少,则剽贼之疵见;而养之者疏,则舛互之病生。

以此夸耀于人,与不肖子之弃田亩何以异哉?

  ③《记》曰“无剿说。

无雷同。

  ”必则古昔,称先王。

今之学者,可谓剿说矣,雷同矣!

  骤而告之口古昔、先王,不将骇然而疑,哗然而笑,群以为愚且迂者乎?

  嗟乎!

  使吾之说而不愚不迁,又何以自异于今之学者?

  故书此以自勉。

  [注]①渐摩:

渐仁摩义,即以仁惠浸润着,以节义砥砺着。

  剿说:

窃取别人的言论而为己说。

  21.可填入第③段方框处的虚词是(

  A.以

  B.乃

  C.其

  D.于

  22.对第①段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2分)④则:

效法。

  )

  (1分)②剽贼:

窃取别人的陈言。

  ③

  ③④①②

  A.提出治生不能急于治田亩的观点,列举生活常识,从正反两方面来阐述。

  B.提出治生不能急于治田亩的观点,从耕种之劳和收获之大两方面来阐述。

  C.提出治生要以田亩为本的观点,以治田亩者轻松贸易百货的事实来阐述。

  D.提出治生要以田亩为本的观点,以百货所得都必源于田亩的事实来阐述。

  23.对第②段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为学不能只是学习古人而忽视自己的能力。

  B.为学如果不随意地经营就能很快地有收获。

  C.为学要学古人是如何避免“剽贼、舛互”的。

  D.为学应该多学古人而不可马虎、急于求成。

  24.分析第②段所用论证方法的作用。

  (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5分析第③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写作70分

  26.有人认为,如果一定要做出选择,那么做“对的”事情比把事情“做对”更重要,也有人对此不以为然。

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思考。

  要求:

  

(1)自拟题目;

  

(2)不少于800字。

答案要点及评分标准一

  1.

  (5分)

  

(1)术业有专攻此登临评分说明:

答对1空给1分。

  2.

  

(1)(2分)C

  

(2)(3分)B二

  

(一)(16分)

  3.

  (3分)C

  4.

  (4分)

  答案示例:

袁枚指出商汤周武王的执政与宋元的词曲创作,都是在充分学习过去成果的基础上才有变革的,这就表明学习才能变,变才能不被过去的成果所局限,从而证明了剧作家需要认真研究戏剧创作特性的观点。

  评分说明:

对引文内容的概况2分(每句1分)、“这就表明学才能变”1分、“变才能不被过去的成果所局限”1分。

  5.

  (2分)

  答案示例:

一味学习前人的戏剧创作经验,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

  评分说明:

  “一味学习前人的创作经验”、“拘泥陈法,不善于灵活运用”为两个点,每点1分。

  6.

  (2分)D

  7.

  (5分)

  答案示例:

文章先由日常现象引出讨论对象,即戏剧性和剧作家(或引出论题:

剧作家该如何认识和对待戏剧性);

  然后借助美英戏剧理论家的观点分析戏剧性的定义;

  进而指出“戏剧性”定义困难和概念在日常被广泛使用的现象;

  在此基础上提出剧作家不必先搞清“戏剧性”再去创作;

  接着补充指出剧作家研究戏剧规律也是必要的;

  最后提出理解不同艺术的特性尤其戏剧艺术的特殊性对搞清“戏剧性”含义的作用。

  评分说明:

以“答案示例”中的分号为界,共6个点,答满5点给满分。

后三个点如果被笼统概况为“指出剧作家该怎么做”,也可得1分。

  阅读70分积累应用10分

  (3)花近高楼伤客心,万方多难

  

(2)杜鹃声里斜阳暮踏莎行

  

(二)(15分)

  8.

  (3分)第四段画线句用了三个相似的转折句式(或排比手法),以短句排列,节奏紧凑,再现了“我”练习抓抱小牛犊的过程,突出“我”力量不足与抓抱起小牛犊的艰难。

  评分说明:

  “三个相似的转折句式(排比手法)”或“以短句排列”,“我’练习抓抱小牛犊的过程”

  “我’力量不足与抓抱起小牛犊的艰难”共3个点。

  9.

  (5分)镜子是明亮而且可以反射万物的,画线句将祖母的眼睛比成“镜子”,体现了老祖母的观察力、洞察力之强,接着用“夜里”看见“云”后的“星星”喻祖母透过黑暗洞察光明美好:

再用“白天”能抓住“马鬃上”的“风”喻祖母对动物细微动态的捕捉,整句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认证 > 从业资格考试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