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6757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45.4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docx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模板

 《动能和动能定理》教学设计

教材内容的地位

     动能定理是功能关系的重要体现,是推导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依据,因此是本章的重中之重。

在整个经典物理学中,动能定理又与牛顿运动定律、动量定理并称为解决动力学问题的三大支柱。

也是每年高考必考内容。

因此学好动能定理对每个学生都尤为重要。

新课标要求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动能的表达式,理解动能的概念,利用动能定义式进行计算,并能比较不同物体的动能;

2、掌握动能定理的表达式,理解动能定理表述的物理意义,并能进行相关分析与计算;

3、理解动能定理的确切含义,应用动能定理解决实际问题。

4、培养学生探究过程中获取知识、分析实验现象、处理数据的能力。

5、理论联系实际,学习运用动能定理分析解决问题的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1、设置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

2、探究和验证过程中掌握观察、总结、用数学处理物理问题的方法。

3、经历科学规律探究的过程、认识探究的意义、尝试探究的方法、培养探究的能力。

4、掌握恒力作用下利用牛顿运动定律和功的公式推导动能定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感受物理学中定性分析与定量表述的关系,学会用数学语言推理的简洁美;

2、感受成功实验、团结、协作的的魅力,体验探究的愉悦,激发了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3、体会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领略自然的奇妙和谐,培养好奇心与求知欲使学生乐于探索。

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对动能有了感性认识,在高中要定量分析。

2、高中生的认识规律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定性到定量。

3、通过前几节的学习,了解了功并能进行简单的计算初步了解了功能关系。

但对物体做的功与其动能的具体关系还不清楚,这就是本节重点解决的问题。

教学重点

1、利用实验法探究动能定理;

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1、利用实验法探究动能定理;

2、动能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方法

启发式、实验探究、推理归纳法、类比讨论等

教学工具

铁架台(附铁夹)、打点计时器、低压交流电源、导线、纸带、重物(带夹子)、刻度尺、多媒体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一)演示实验:

(可利用媒体资料中的动画)

①介绍实验装置:

让滑块A从光滑的导轨上滑下,与木块B相碰,推动木块做功.

 ②演示并观察现象

a.让同一滑块从不同的高度滑下,可以看到:

高度大时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b.让质量不同的滑块从同一高度滑下,可以看到:

质量大的滑块把木块推得远,对木块做的功多.

③从功能关系定性分析得到:

一个物体能够对外做功,它就具有能量。

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

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转化。

④由于物体运动而具有的能。

物体的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它的动能就越大.那么动能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之间有什么定量关系呢?

那么,如何设计一个简便易行的实验,探究功与速度的数量关系呢?

(二)实验探究

根据前面所学的知识,我们知道最容易计算和测量的功是mgh,利用打点计时器可以测量v。

因此,在教学中模拟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为学生创设科学探究的情境,采取回顾旧知识——提出新问题——科学猜想——数学类比推理——分析归纳——实验验证——总结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探究策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归纳实验目的、方法、步骤等展开探究活动。

处理数据时通过计算机系统进行,以简化过程节省时间。

具体操作如下:

    一、回顾旧知识——提出新问题

     1.如何计算和测量重力做功?

如何测量物体的速度?

2.重力对物体做功,物体的运动速度如何变化呢?

二、创设情境——设计实验——制定计划

1.为避免漫无边际的乱猜,引导学生联想自由落体运动的特点,讨论重力做功和速度变化的关系。

根据mgh和测量v的方法制定、设计实验方案。

2.展示学生的设计成果,选择最佳方案分析、补充,归纳出实验目的、原理、器材,装置图:

三、讨论、分析注意事项:

1.装置要竖直,尽量减小纸带与限位孔间的摩擦,纸带无初速释放,重物的质量和密度应较大, 以减小阻力,确保自由落体运动。

2.纸带30-40cm长,选用点迹清晰,呈一条直线,第1、2两点间距接近2mm的纸带进行研究。

 

    3.平均速度法计算v:

     vn= (hn+1-h n-1)/2T。

四、实验验证——分组操作:

如图安装、打点、换纸带、换物体、重复,挑选纸带记下第一个点的位置O,依次选取几个较方便的点,量出各点到O的距离,计算出各点的v ,进行研究。

 

 

 

 

 

 

 

五、数据处理——科学猜想(以一条纸带为例)

M(kg)

0.28

g

9.80

 

 

 

 

 

 

 

 

H(cm)

2.00

3.86

5.36

7.96

10.30

13.45

16.50

20.45

24.20

29.12

33.90

W(J)

 

0.11

0.15

0.22

0.28

0.37

0.45

0.56

0.66

0.80

0.93

V

(m/s2)

 

0.84

1.03

1.24

1.37

1.55

1.75

1.93

2.17

2.43

 

V1/2

 

0.92

1.01

1.11

1.17

1.24

1.32

1.39

1.47

1.56

 

V1/3

 

0.94

1.01

1.07

1.11

1.16

1.21

1.24

1.29

1.34

 

v2

 

0.71

1.05

1.53

1.88

2.40

3.06

3.71

4.70

5.88

 

V3

 

0.59

1.08

1.88

2.59

3.72

5.36

7.13

10.18

14.26

 

W/V

 

0.13

0.14

0.18

0.21

0.24

0.26

0.29

0.31

0.33

 

W/V2

0.15

0.15

0.14

0.14

0.15

0.15

0.15

0.15

0.14

0.14

 

W/V3

 

0.18

0.14

0.12

0.11

0.10

0.08

0.08

0.07

0.06

 

 

六、分析归纳——类比论证:

 1.将所测质量和下落高度输入电子表格,自动生成数据,通过比较:

W/v2是个定值(表中的0.15、是平均值),从数据看,几乎是质量的一半。

2.可以引导学生从单位分析:

1N.m/m2.s2=1N/m. s2=1kg,是质量单位,猜测关系:

 W/v2=

m——W=

mv2。

3.总结归纳:

功是能量变化的量度,做功总是伴随着能量的变化,因此

mv2是一种能量,v是速度,

mv2应当是动能,这也解决了学生长期以来的疑惑——动能的表达式为什么是

mv2。

w= 

 mv22- 

 mv12  ——重力做功与速度的关系。

4.根据实验数据引导学生作W-v2 图象,计算图象的斜率,写出表达式:

k=

得到:

 

5.理论推导自由落体运动中重力做功与速度的关系:

W=mgh

h=

w= 

 mv22- 

 mv12

七、     总结规律——得出结论:

1.实验中忽略了阻力,实际上w=(mg-f)h,是总功。

W总= 

 mv22- 

 mv12

2.

3.拓宽:

平面上受水平力做功的情况:

W总=(F-f)s

W总= 

 mv22- 

 mv12

F-f=ma ;  s=

 ;  W总=(F-f)s=mas=ma

 

进一步推广归纳,得到合外力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W总= 

 mv22- 

 mv12,是做功和速度的数量关系,即动能定理。

八、实验验证——拓宽延伸

【媒体展示】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

1.用天平测出小车和小桶的质量M和m,把数据记录下来。

(砂和小桶的总质量不要超过小车和砝码的总质量的1/10。

 

 

 

 

 

2.按如图装置把实验器材安装好,只是不把挂小桶用的细线系在小车上,即不给小车加牵引力。

 

3.平衡摩擦力:

在长木板的不带定滑轮的一端下面垫上垫木,反复移动垫木的位置,直至小车在斜面上运动时可以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可以从纸带上打的点是否均匀来判断)。

   4.在小车上加放砝码,小桶里放入适量的沙,把砝码和沙的质量记录下来。

把细线系在小本上并绕过滑轮悬挂小桶,接通电源,放开小车,打点计时器在纸带上打下一系列点,取下纸带,在纸带上写上编号。

   5、保持小车的质量不变,改变沙的质量(要用天平称量),按步骤4分组实验。

W总= 

 mv22- 

 mv12

6、根据实验数据引导学生作W-v2 图象,计算图象的斜率,写出表达式:

k=

得到:

即:

合外力做的总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反馈练习

【媒体展示——应用举例】

1、在光滑的地板上,用水平拉力分别使两个物块由静止获得相同的动能,那么可以肯定 (   D   )

A、水平拉力相等

B、两物块质量相等

C、两物块速度变化相等

D、水平拉力对两物块做功相等

教师引导学生要深刻理解动能定理,分析各个物理量加以解决【媒体展示——例题】

例1、质量10kg,初速度20m/s 的物体冲上动摩擦系数μ=

与水平面成30°角的斜面,运动速度变为10m/s时位移是多少?

 

 

 

 

 

 

 

 

解:

画图,进行受力分析,研究受力情况,分析各力

做功情形,确定始、末态的动能,(合外力做负功),

 F合 =  mgsinθ+μmgcosθ,

  -F合s= 

mvt2-

mv02, s=15m

也可以引导部分学生利用牛顿运动定律解决,并加以比较优劣。

【媒体展示——应用总结】

引导学生总结一下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2)分析物理过程,分析研究对象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画受力示意图,及过程状态草图,明确各力做功情况,即是否做功,是正功还是负功。

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数和。

(3)确定始、末态的动能。

(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W总=Ek2—Ek1

(4)根据动能定理建立方程,代入数据求解,对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或讨论。

课堂总结:

学生叙述

【媒体展示】

1、  Ek=

mv2

2、W总= 

 mv22- 

 mv12

3、动能定理的应用步骤:

(1)明确研究对象及所研究的物理过程。

(2)分析物理过程,分析研究对象在运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画受力示意图,及过程状态草图,明确各力做功情况,即是否做功,是正功还是负功。

求出这些力的功的代数和。

(3)确定始、末态的动能。

(未知量用符号表示),根据动能定理列出方程        W总=Ek2—Ek1

(4)根据动能定理建立方程,代入数据求解,对结果进行分析、说明或讨论。

布置作业

1.一物体速度由0增加到v,再从v增加到2v,外力做功分别为W1和W2,则W1和W2关系正确的是(      )

A.W1=W2                       B.W2=2W1

C.W2=3W1                      D.W2=4W1

2.一质量为2kg的滑块,以4m/s的速度在光滑的水平面上向左滑行,从某一时刻起,在滑块上作用一向右的水平力,经过一段时间,滑块的速度方向变为向右,大小为4m/s,在这段时间里水平力做的功为(      )

A.0          B.8J         C.16J           D.32J

3.物体A和B质量相等,A置于光滑的水平面上,B置于粗糙水平面上,开始时都处于静止状态,在相同的水平力F作用下移动相同的位移,则(      )

A.力F对A做功较多,A的动能较大

B.力F对B做功较多,B的动能较大

C.力F对A和B做功相同,A和B的动能相同

D.力F对A和B做功相同,但A的动能较大

4.一物体静止在不光滑的水平面上,已知m=1kg,μ=0.1,现用水平外力F=2N拉其运动5m,后立即撤去水平外力F,求其还能滑多远?

(g取10m/s2)

5.从离地面H高处落下一只小球,小球在运动过程中所受到的空气阻力是它重力的k倍,而小球与地面相碰后,能以相同大小的速率反弹,求小球从释放开始,直至停止弹跳为止,所通过的总路程是多少?

教学后记

这样的探究实验可测量性强,易于操作,便于处理数据,误差较小,既满足了学生的探索情趣——获得新知识,又复习巩固了旧知识,也为验证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实验奠定了基础;同时这样开展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创新、探索精神,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体验了探索的艰辛与快乐,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达到了综合运用物理知识和数学工具解决物理问题的目的,可谓一石多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