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7207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80.0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含答案.docx

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一、本大题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不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怪诞/垂涎央浼/联袂狡狯/市侩妖娆/骁勇

B.靓妆/靓女隽永/隽秀括号/挺括模样/模具

C.倒嚼/咀嚼纤维/纤手哥俩/伎俩勾销/勾当

D.谥号/自缢竹篙/蒿草泥淖/棹船供给/口供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句是()(3分)

A.这些角色不同类型,距离相当大,如果没有善于塑造人物性格的技巧,那是演不好的。

B.在好榜样的影响下,多年来曾被计划经济束缚下的人们也觉悟起来。

C.至于当时的情景,我想这应该是不必叙述的,没有谁会想象不出来。

D.凡是在科学和学问研究上有成就的人,不少是在客观物质条件十分艰难的情况下,经过顽强刻苦的努力下获得成功的。

4.将下列五句话填入下面的横线上,顺序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①神态端庄,②头梳螺髻,③双耳垂肩,④脸如满月,⑤身披袈裟,

须弥山石窟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须弥山入口处的高达20多米的弥勒大坐佛。

坐佛高踞于一个马蹄形窟内,________十分壮观,是全国最大的石窟造像之一。

A.④①②③⑤B.⑤②④③①C.④③②①⑤D.⑤①③④②

二、本大题7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10题。

徐渭字文长,为山阴诸生,声名藉甚。

薛公蕙校越时,奇其才,有国士之目。

然数奇,屡试辄蹶。

中丞胡公宗宪闻之,客诸幕。

文长每见,则葛衣乌巾,纵谈天下事。

胡公大喜。

是时,公督数边兵,威镇东南,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议者方之刘真长、杜少陵云。

会得白鹿,属文长作表。

表上,永陵喜。

公以是益奇之。

一切疏计,皆出其手。

文长自负才略,好奇计,谈兵多中,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然竟不偶。

文长既已不得志于有司,遂乃放浪曲蘖,恣情山水,走齐鲁燕赵之地,穷览朔漠,其所见山奔海立、沙起雷行、雨鸣树偃、幽谷大都、人物鱼鸟,一切可惊可愕之状,一一皆达之于诗。

其胸中又有勃然不可磨灭之气、英雄失路托足无门之悲。

故其为诗,如嗔如笑,如水鸣峡,如种出土,如寡妇之夜哭、羁人之寒起,其体格时有卑者,然匠心独出,有王者气,非彼巾帼而事人者所敢望也。

文有卓识,气沉而法严,不以模拟损才,不以议论伤格,韩、曾之流亚也。

文长既雅不与时调合,当时所谓骚坛主盟者,文长皆叱而怒之,故其名不出于越。

悲夫!

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间以其余旁溢为花鸟,皆超逸有致。

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张太史元忭力解,乃得出。

晚年,愤益深,佯狂益甚。

显者至门,或拒不纳。

时携钱至酒肆,呼下隶与饮。

或持斧击破其头,血流被面,头骨皆折,揉之有声;或以利锥锥其两耳,深入寸余,竟不得死。

(节选自明袁宏道《徐文长传》)

5.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有国士之目目:

名称。

B.议者方之刘真长方:

比拟。

C.会得白鹿会:

恰巧。

D.属文长作表属:

隶属。

7.以下句子编为四组,能说明徐渭有才气及孤傲的一组是()(3分)

①然数奇,屡试屡蹶。

②好奇计,谈兵多中。

③视一世事无可当意者。

④放浪曲蘖,恣情山水。

⑤其名不出于越。

⑥以疑杀其继室下狱。

A.①③⑥B.①③⑤C.②③④D.②④⑥

8.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徐文长是山阴县生员,他在巡抚胡宗宪幕中,曾经为胡写奏章,嘉靖皇帝看了大为高兴。

此后,一切奏疏计划,都出自徐文长之手。

B.徐文长在科举上不得意,纵情于饮酒、山水,写出高水平的诗文。

他追求高雅,不和流行格调相合,对当时的所谓文坛盟主很不客气,因此他的名气不能超出越地。

C.徐文长还擅长书法,笔意奔放苍劲,正如欧阳修所说的,美女虽老风韵犹存。

他还以余力作画,超逸有致。

D.到了晚年,徐文长装疯卖傻更加厉害。

有时带钱到酒店,叫下层仆役一起喝酒。

还用斧头砍自己的脑袋,用锥子刺自己的耳朵,结果都没有死。

9.下面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B.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C.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D.喜作书/笔意奔放如其诗/苍劲中姿媚跃出/欧阳公所谓妖韶女老自有余态者也

10.翻译下面的句子。

(每小题6分,共6分)

(1)介胄之士,膝语蛇行,不敢举头,而文长以部下一诸生傲之。

(4分)

(2)卒以疑杀其继室下狱,论死。

(3分)

11.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7分)

2019-2020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

[注]篆烟:

盘香的烟缕。

 

(1)本诗颔联描写精妙,请简要分析。

(3分)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的形象。

(4分)

三、本大题4小题,共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l2—15题。

60年来中国为何不出文学大师?

黄   麟

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出了鲁迅等一批文学大师,鲁、郭、茅、巴、老、曹,还有沈从文、钱钟书、冰心等等。

虽然也有一些文学大师成色虽然并不怎么样,叫起来有点勉强,但还不至于让人觉得别扭。

 

可解放后一直到现在,偌大个中国,再也找不到一个真正的文学大师了。

王蒙不够格,贾平凹不够格,莫言不够格,余华不够格,„„领过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的一大堆作家,没有一个够格的。

 

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有人把原因归咎体制,我认为此种说法值得商榷。

同样的体制,为什么科技界能出钱学森这样的大师,人文学科却交白卷?

当年鲁迅他们,也是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并不影响这些大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

所以,板子一味打在体制的屁股上,痛快是痛快了,却有失偏颇。

     

也有人认为,“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把原因归咎“盛世”。

这是不正确的。

有时候,国家不幸,大环境不好,但作家个人的生活境遇比较好;有时候大环境好,即盛世时代,作家个体的生存状况却很糟。

比如,李白杜甫是出生在盛唐时期的大诗人,李白大杜甫十一岁,两人又都经历过安史之乱。

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都创作出许多优秀之作。

你说李杜是乱世出的大师还是盛世出的大师?

 “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是一种情况,“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也是一种情况,不能将二者绝对化。

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文革十年那样的“乱世”,同样出不了文学大师。

可见“盛世说”是站不住脚的。

所以,我觉得,伟大作品的诞生,大环境并非是决定因素,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别把过错都算到时代身上。

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不能本末倒置。

盛世有盛世的大师,乱世有乱世的大师,不能一概而论。

 

大师之大,不在著作等身,不在胡子长短,在于人格和文魄之大,在于其作品传达的伟大精神和普世价值。

因此,新中国出不了文学大师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作家自身而言。

许多作家成名之后,船到码头车到站,便开始吃老本,不思进取,千方百计想办法把名气变现成看得见摸得着的实惠,尽可能利益最大化。

文学成了作家谋取名利的道具。

作家不是被“圈养”,就是被商业收编,无法实现精神和灵魂突围。

作家的物质GDP是上去了,精神CDP却一直负增长,入不敷出。

自身一团污浊,何以宁静致远?

内心一团漆黑,如何照亮别人?

 

    文学功利化的紧迫感与日俱增。

每个人都想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利益;每个人都想天上的馅饼往自己的头上砸。

作家不但影响不了社会,而是被社会的灯红酒绿牵着鼻子走。

文学最大限度被物化和细化,导致许多作家在讨价还价中创作,锤炼的不是语言和思想,而是鸡虫得失。

文学丧失了敬畏,大家彼此彼此,谁也不管什么大师不大师。

做人格局小,何来作文格局之大?

这个时候,作家写出来的作品也就可想而知。

 

其次,就无名作者的成长来说。

当下的文学期刊,大都江河日下,风光不再。

据一位业内人氏透露,不少省级文学期刊,比内部刊物更“内部”,除了图书馆,订阅的读者不超过一百本。

某些文学期刊成了编辑和作者自娱自乐的“圆桌文学”,数来数去,就那么几个和切身利益相关的人在看。

文学期刊的影响力更是日渐式微。

如果没有媒体和网络的配合,靠单打独斗,不管这些文学期刊如何声嘶力竭,要吆喝出一个“著名作家”,难度较大。

 

另一方面,是文学粉丝对文学新人的排斥。

伪作家太多,伪大师太多。

这些伪作家伪大师,到处招摇撞骗,严重透支了读者的信任。

于是,每个文学粉丝都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敌意,想方设法避免成为他人成功的工具。

于是,文学粉丝变得势利无比,学会吝啬赞美。

即使读到一流的文章,如果是无名作者,他也会不屑一顾,嘴角上翘,大声叹喟大师难觅。

 

中国不出文学大师,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丰富多彩的现代生活对文学的影响。

电影电视的多彩多姿,互联网的色声犬马,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文学的功能。

过去,读者的精神食粮,主要是文学作品。

现在,时代不同了,影视,网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大大削减了文学的功能。

人们可以通过不同的文艺形式,找到感情宣泄的渠道。

尽管这种出口是浅层的,无法真正抵达人的内心。

 

一切与文学无关,却与文学家有关。

不同的起跑线,文学节节败退,影视网络后来居上,这是作家不能容忍的。

于是许多作家不惜放下身段,和娱乐圈同抢一块蛋糕。

一番大打出手之后,作家华丽转身,名利双收。

只是,人品和文品荡然无存,泯然众人。

于是,“大师”休矣。

 

文学是人类的精神篝火,时代呼唤大师。

因为,大师是道德的坐标,思想的明灯,灵魂的驿站,精神的丰碑,沙漠的绿洲……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旖旎丽景。

        

(摘自人民网2010年3月26日文化频道,有删改) 

13.根据文意,以下说法错误的两项是(    )(     )(5分) 

A.鲁迅也在体制内领工资,却具有知识分子的独立精神和自由思想,所以,把新中国不出文学大师的原因归咎体制是错误的。

 

B.作者认为,伟大作品的诞生,与大环境无关,起决定作用的还是作家本人。

 

C.现在,影视,网络,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这些不同的文艺形式,使人们找到了感情喧泄的渠道,找到了真正的精神寄托。

 

D. 作者认为,文学最大限度地被物化和细化,许多作家锤炼的已不是语言和思想,而是利益得失,难于写出好的作品。

 

E. 所谓大师,并不在于作品的多少、年龄的大小,而在于作家的人格和文章的气魄,在于作品所传达的精神和普世价值。

 

14.以下论据中,与“盛世说”观点相一致的一组是(    )(3分) 

A.“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李白和杜甫在安史之乱前后,都创作出许多优秀之作。

 

B.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C.诗穷而后工,愤怒出诗人 

D.改革开放后中国不出文学大师,文革十年那样的“乱世”,同样出不了文学大师。

 

15. 如何理解“大师是道德的坐标,思想的明灯,灵魂的驿站,精神的丰碑,沙漠的绿洲……是人生旅途中的一道道旖旎丽景”这句话,它有什么作用?

(4分)   

 

16.作者认为,60年中国出不了文学大师的原因有哪些?

请加以概括。

(4分)

 

四、选考题。

请在以下“文学类文本”和“实用类文本”

(一)文学类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15分)

幽怨的琵琶 

蒋淑玉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月夜魂……”从你负气走向匈奴的那一刻起,你的幽怨便凝固成永恒的美丽斑斓着苍白的历史,为怀才不遇的士大夫们提供了一个借古抒怀的绝妙题材。

 

不知为什么,我一直对这个被无数文人提炼出无数主题的故事心存疑惑。

首先是元帝的滑稽和愚蠢。

自古以来昏庸的皇帝在政治上昏庸,但在“美女”问题上常常是心明眼亮。

坐在龙椅上把宫女一个个召进来看,比起找个画师对着宫女一个个地画像,然后又在画像中一张张地挑选,究竟谁更方便更直接,这是三岁小孩都十分清楚的事,偏偏元帝就这么糊涂?

如果他真的老眼昏花、腐朽懒惰得连“亲自过目”的精力都没有,他还要那么多的宫女干嘛?

他还花银子找画师画像干嘛?

不为这样的男人所看上,乃是你最大的幸运,怎么可能“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如果你真的是这样的怨天尤人,不是唯利是图又是什么?

这岂不是与文人们所塑造的“高洁”形象大相庭径?

 

其次是画师的贪污受贿。

毛延寿有没有收受贿赂史书上没有明确的记载,但我认为,不管他受贿还是没有受贿,真正的主犯不是他,而是元帝或者替元帝出主意的那帮大臣。

试想想,明摆着利用画师选美是一种画蛇添足、于事无益、滋生腐败的行为,可为什么还会在皇宫里作为制度正儿八经地制订下来?

如果不是元帝自己的意思,那么一定是大臣们的“高见”。

大臣为什么会出这个馊主意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中饱私囊。

能得到皇帝的召见就可以飞黄腾达——要得到召见就必须美——要美就必须得到画师的认可……由此推及画师这个职位就是宫中最“肥”的差事。

天下的画师很多,究竟谁能得到这份差事就看画师们“八仙过海,各显其能”了!

当毛延寿终于“力挫群雄”获得这个肥差时,早已经“投资”不少了。

所以,他不得不在画像中收取“成本费”。

这个过程叫姑息养奸。

因此,当元帝怒斩画师时,该冷静地思考思考自己制订的措施。

 

第三是你的美貌。

你真的就那么“倾国倾城”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元帝早该听说你的芳名了,何至于要等到出塞的那天才追悔莫及?

“美”本是一个很含糊的概念,正像“一百个读者心中有一百个林黛玉一样”,一百个人就有一百个不同的审美观念。

元帝认为漂亮的毛延寿不一定认为漂亮,毛延寿认为漂亮的元帝也不一定认可。

楚王爱细腰,唐明皇喜欢的则是肥胖丰腴的杨玉环。

所以我猜测,你的容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只是你的才华赋予了你高雅的气质。

“自古仪态难画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毛延寿只是一位平庸的画师,他能画出你的“形”,岂能画出你的“神”?

平日里你和其他宫女着同样的服装,跳同样的舞蹈,当然就显示不出你的美,但当你穿上锦衣华彩的嫁妆时,你独特的魅力就表现得淋漓尽致了。

你的高洁,你的从容,你的大雅,你的淡淡的忧郁……像一轮七彩的光环笼罩着你,你终于在离开汉宫的时候“证明”了自己,洗刷了多年来不得召见的耻辱。

对元帝来说,“失去的才是最珍贵的”,正像一件熟视无睹的物品忽然被别人以高价买了去,心中的失落是无法形容的。

 

那么文人们为什么要极力渲染你的美貌呢?

毫无疑问,那就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你的貌越美,文人们的才就越高,他们是借你的“怀貌不遇”抒发自己的“怀才不遇”。

“炒作”是一个新词,你也许没有听过,但那个时候的文人们却不约而同地炒作了你,炒作你的美貌,炒作你的风骨,炒作你的怨恨,并且把你“包装”成中国的四大美女。

当你在渺渺的沙漠中远远地看着一大堆男人往你的名字上贴金时,我不知你有何感想?

边塞的落日,大漠的风沙早已使你走向成熟,历经沧桑的你是否从骨子里瞧不起这种“作秀”的方式?

 

“女人的资本就是貌美,貌美就要取悦男人,不能被男人取悦就是最大的不幸”——这是中国男人的逻辑,这是中国女人的悲哀。

“怀貌不遇”与“怀才不遇”实实在在的是天渊之别啊!

在所有的演绎你故事的文本中,通篇叙述的都是男权话语,他们借着对你的同情表示着对女性的歧视。

所以,我不想看见你的泪水,那只能浇灌男人们的偏见和狂妄。

我想看见你在皎洁的月夜幸福地依偎在单于的胸前,不远处是你们活泼可爱的一群孩子……

17.作者说王昭君的“容貌并不像传说中的那么美”,这样说的理由是什么?

(4分)

18.文章结尾描写了一段想像的场景,这样写有哪些作用?

(5分)

19.作者在第⑤段中说“我不知你有何感想?

”请结合文章探究作者认为王昭君可能会有哪些不同的感想?

并作简要分析。

(6分)

 

(二)实用类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15分)

人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节选)

广州日报:

在都市忙碌浮躁的生存状态下,你怎么能写出那么清新淡雅的文字?

 

林清玄:

其实,这是从我个人的需求出发的。

我小时候生活在农村,家里很穷,跟一般年轻人一样,一心想要成功,想要追求更好的生活。

在当时看来,所谓成功就是成为有钱、有权、有影响力的人。

后来,我在报馆工作,又做了报社主管;还在电视台主持节目;文章也受到很多人的欢迎,书很畅销。

按照世俗的眼光来看,我应该是蛮威功的。

但当时我并不快乐也不满足。

于是,我开始思考成功的意义何在。

慢慢地,我发现,如果成功却失去快乐,这种成功还不如不要。

在都市中努力拼搏的人们一心只顾着赚钱,一味追求物质和现实的享受,其实内心充满迷惘。

所以只能说是我个人需求正好迎合了当时人们的需求。

 

广州日报:

你一直处于非商业性的写作状态,但作品一直热卖,对此,你自己有什么看法?

 

林清玄:

作品能受到什么样的理解或欢迎,是没办法预期的。

我举个例子,去年下半年,深圳一所小学的校长写信邀请我前去演讲,因为小学课本里选了我三篇文章。

当时我很感动,20多年前写那三篇文章时根本不会想到它会入选小学课文,也不会想到小学生们希望我前去演讲。

在创作时,你可以掌握的,只是自己作品的方向。

 

广州日报:

你的作品常常涉及茶道和佛教智慧,这跟周作人的作品似乎有相似之处?

 

林清玄:

某些部分有相似,但实际上很不同。

我读过周作人的全集,也很喜欢他的文章,但我没有受到他的影响。

他太喜欢掉书袋,自己的意见只有一点点;另外,他的文字也没有伸缩性,一般都只有短短的几百字。

我呢,不喜欢掉书袋,自己不感动的东西不会去写。

 

广州日报:

那么,哪些作家对你的影响比较大?

 

林清玄:

在中国作家里,苏东坡对我影响最大,还有辛弃疾、杜牧、李白等,他们都是些潇洒自在的人。

苏东坡的作品里有很多生活的元素,而且,不管处在什么状态下都能写出好文辛。

另外,在外国作家里,泰戈尔、纪伯伦、惠特曼等对我影响也比较大。

我喜欢的作家和作品有三个特点:

一是比较生活化;二是有点自由派;三是有些哲学和思想,而不是纯粹好看而已。

当然,我并不是刻意去学习他们,而是他们慢慢对我形成了影响——写生活的、自由的、浅显的东西。

我觉得文章应该很浅白,在浅白中有感动、向往等美好的东西。

 

广州日报:

近些年,国学热逐渐升温,一些地方还会给学生举行开笔礼啊之类的传统仪式,你怎么看?

 林清玄:

我觉得这些都是好事啊,人应该站在传统上,内心才会深刻,才会有信心。

如果完全放弃传统,我们就无法理解到生活中深刻的部分,就会缺乏自信。

不过,一个教授在中央台讲《论语》竞然可以引起那么大的轰动,我开始觉得不可理解。

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在承续的过程中曾经有过一段断层,是压抑太久之后的爆发。

 

广州日报:

记者生涯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帮助?

 

林清玄:

10年的新闻工作经历对我的写作帮助很大。

一般的作家写了300字可能你还不知道他到底要写什么,但我写文章时会马上进入主题、进入重点,这是新闻从业经历对我的启发,因为突出重点是新闻写作的本质所在。

还有,记者常常是把深奥的东西用浅显的方式表达出来,让大家都能了解,我写文章时不会故弄玄虚,而是尽量使文字浅显易懂。

很显然,一篇文章10个人看了之后鼓掌与100个人都能读懂这两者之间,后者的意义更大。

 

广州日报:

可以说,你的作品中体现了一种慢生活的生活方式,但快节奏的都市中,生活似乎慢不下来?

 

林清玄:

慢生活常常会被曲解为不积极的、消极的生活。

其实,慢生活重要的不是时间的进程,而是做这件事情时,你的内心是否从容。

我以前在电视台讲慢生活,有人就骂我说慢生活让年轻人没有斗志。

其实,你泰然自若也可以很有斗志,你很紧张也不见得你有斗志。

比如,你看奥运会上的那些最了不起的选手,他们内心都很从容,他很轻松却完成了很困难的事情,反而那些功夫不好的选手很紧张。

所谓从容,就是有定力、有定见、有对人生的长久规划。

 

广州日报:

对于现在出版界的商业炒作,你怎么看?

 

林清玄:

我对此比较宽容。

其实,很快做成的东西也会很快消失,以前的作家是把脚印刻在石头上,而商业炒作一本书,就像在沙滩踩脚印,潮水一来,脚印就消失了。

时间会筛选作家和作品,对于各种炒作现象,其实不必太在意。

 

17.这篇访谈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请简要概括。

(4分) 

                                                                                                                                    

18.从访谈的内容看,哪些因素对林清玄的文学创作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5分) 

                                                                

19.在(《平常茶非常道》)这本禅茶文化散文中,林清玄说:

“我每天的生活就像一杯茶,大部分人的茶叶和茶具都很相近,然而善泡者泡出来更清香的滋味,善饮者饮到更细腻的消息。

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

”其中,“人生需要准备的,不是昂贵的茶,而是喝茶的心情”,你认同这种观点吗?

请结合文本,联系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6分) 

 

五、本大题2小题,共12分。

20.某机构对200名大二学生进行了以“人文·读诗”为主题的问卷调查。

请根据表一、表二显示的调查结果概括现状,分析原因。

要求简明、准确。

(6分)

阅读数量

人数

所占比例

0首

28

14%

10首以内

102

51%

10—20首

64

32%

20首以上

6

3%

表一:

进入大学后诗歌阅读的数量表二:

你认为诗歌在当下的存在价值是(可多选)

问题选项

人数

所占比例

让人类获得情感的共鸣和艺术的体验

53

26.5%

为物质社会增添精神追求

22

11%

反映人性的美德和光辉

32

16%

成为诗人谋生的一种手段

75

37.5%

毫无价值

85

42.5%

 

(1)现状概括: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原因分析:

(3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以“政府”为开头,重组下面的句子。

(可适当增删词语,但不能增减信息)(6分)

当公众的生命健康因为入口的食品受到威胁时,公众需要政府为食品安全把关,而不是为食品企业做“担保”,更不需要企业把政府的“担保”当成刀枪不入的“护身符”。

答:

政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60分)

材料一:

清晨的公共汽车里,往往是一个让人心情压抑的地方,这里没有对话,乏有微笑,只有一张张毫无表情的脸。

材料二:

澳洲的—位媒体记者在中国的一些地方考察了一圈,他说:

“清晨,空气是那么清新,扫过水的街道湿漉漉的,没有灰尘拐起。

太阳已经升上来了,金色的光辉从高楼大厦间斜射过来,这是多么美好的事情。

人们经过了一夜的酣睡,该精神抖擞才对,可是,如此美妙的清晨,人们的表情为什么像地球末日即将来临般严肃?

材料三:

当今社会人们笑容缺失的现象引起不少人的关注,一位叫流沙的作者以“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为题,对这一现象做了一些探讨。

全面理解以上三则材料提供的信息,自拟题目,自定立意,不要脱离材料的含义作文,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