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7584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33.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docx

浙教版初中科学八年级上册第一章《生活中的水》全章9课时教案教学设计

1.1水在哪里

课题 1.1 水在哪里

课题 1.2 水的组成

课题 1.3 水的密度

课题 1.4 水的压强

课题 1.5 水的浮力

课题 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课题 第7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课题 1.8 物质在水中的结晶

课题 1.9 水的利用和保护

1.1水在哪里

课  题 1.1 水在哪里   

 教学目标  1、知道地球上主要水体的名称河分布,并能描述水体之间联系的途径。

2、通过对一些自然现象的观察,认识水体运动的基本特点。

3、通过学习,认识水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性,使学生树立保护水源,节约用水的观念。

 重点:

水的重要性及水循环的过程及特点

难点:

地球上水循环产生的原因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引入:

    地球是一颗“水”的行星,水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分布在大气、岩石和生物等圈层中。

在地球引力和太阳辐射能的作用下,各种水体相互联系,相互转换,组成了地球上连续但不规则的水圈。

    让学生谈谈对水的认识。

 二、地球上水的组成及分布:

海洋水 96.53%

                   冰川冰 68.69%      

1、水  陆地淡水 2.53%     其他水体…………   P2

                   地下淡水 30.06%

湖泊咸水和地下咸水 0.94%

  2、多水体是相互联系的——水有三态,随温度变化而变化

 

三、水的重要性:

  1、水是生命有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   

见P4表  实验:

黄瓜放糖

2、水参与地球生命体的活动过程

  举例:

绿色植物A.光合作用

                 B.承担输送养分的任务

                 C.蒸腾调温

3、长期生存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生命体为适应当地水分供给特点,往往会形成特定的行为特点和生理结构特点。

(举例:

气根、叶刺、骆驼)

 四、水的循环——水体运动的重要形式

  1、水循环的过程特点:

    蒸发,蒸腾,凝结,降水,径流

    形成水循环的内因:

水的物理属性,即水随着温度的不同,会以固态、液态和气态三种形态出现。

    导致水循环的外因:

太阳辐射和地心引力。

    水循环:

(1)小循环1陆上内循环:

陆地-大气

                      2海上内循环:

海洋-大气

           

(2)大循环:

海陆间水循环:

海洋-陆地-大气

  2、水循环的重要性:

    水循环是地球上各水体间相互联系的纽带,使水圈成为一个动态的系统。

    通过水循环,使海洋源源不断地向陆地供应淡水,滋润着土地,哺育着生命。

 

五、小结:

【讨论】如何节水?

即水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吗?

课  题 1.2 水的组成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电解水的实验现象,确认其产物,知道水的组成。

2、能结合生活实际,运用现有知识归纳水的重要性质,并解释自然界的一些现象。

重点:

水的电解产物分析及结论,水的重要性质

难点:

电解水实验的分析及解释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复习】水循环过程中,水的形态发生了变化,怎样的变化?

        有没有变成其他物质?

属于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引入】若把水通直流电,又有什么现象产生?

一、水的电解:

    1、介绍实验装置及电路连接。

    2、观察内容及步骤:

       A.电极上产生的现象:

       B.两支玻璃管内液面出现的变化:

       C.产生的两种气体的体积比:

       D.验证让两种气体所采用的不同的方法:

       E.出现的不同的现象:

    3、实验结论

    【补充】电解水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二、水的重要性质:

颜色   沸点  

气味   凝固点  

状态   水的异常现象  

【讨论】冰山的形成过程及泰坦尼克号船的沉没的原因。

课  题 1.3 水的密度

 

教学目标

  1、通过对水的密度的认识,确认单位体积的某种物质的质量叫该物质的密度。

2、知道不同物质具有不同的密度——密度是物质的一种特性。

3、写出密度的定义式,能解决简单的问题,说出密度的单位及换算。

4、能说出密度的含义,从密度表中掌握有关信息。

5、通过习题教学,初步掌握有关密度的简单计算。

6、会用量筒,天平等器材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

重点:

水的密度(概念,单位和测定)

难点:

密度单位及计算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从家庭生活用水这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入手。

    怎么样将水的体积转化为水的质量?

    (回家观察水表,询问父母一月一般的用水量)

【实验】密度概念的建立

    复习:

用量筒测液体体积,用天平测质量(液体质量)的方法及操作重点。

    实验结论:

(1)水的质量跟它的体积成正比

             

(2)水的质量与体积的比值式一个恒量。

              质量/体积=1克/厘米3

    含义:

体积为1CM3的水的质量为1g

【演示】测量一定体积的酒精,铁的质量,写成0.8g/cm3  7.9g/cm3

    结论:

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是不同的。

 一、密度:

    1、定义:

单位体积某种物质的质量。

    2、公式:

密度=质量/体积    ρ=m/v

    3、单位:

克/厘米3 或者 千克/米3

       换算关系:

1克/厘米3=1000千克/米3

 

二、公式教学要点:

    1、ρ=m/v中ρ、m、v都是对同一物体而言。

    2、对于同一物质,ρ一定,反应物质的一种特性,与物体的m、v大小无关,v增大,m也增大,ρ不变,即m/v不变

【判断】某物质的密度跟质量成正比,跟体积成正比。

( × )

    3、对于不同物质,V相同,则m大的ρ也大,m小的ρ也小。

【判断】“铁比棉花重”的说法

    4、运用公式进行计算时,单位要统一。

    5、应用:

由讨论题引出——知道其中任意2个量,即可求出第三个量。

1判断何种物质;(打假)    例:

有一块金黄金属,质量为2225千克,体积是250分米3,问这块金属是什么?

      2测大型物体的质量;(矿山的质量)    例:

有一用纯铜做成的纪念碑,体积为15m3,问质量是多少?

      3测难以测量体积的物体体积计算。

(小石块或大理石碑)

 

三、密度表的教学:

    1、说出密度表中物质密度的意义:

ρ铁=7.9×103千克/米3

              表示               ,or                 

    2、据表得出:

不同的物质有不同的密度,故密度是物质的特征之一。

问:

物质的特性学过的有哪些?

(晶体熔点,液体的沸点等)

3、固体、液体、气体的密度的差别:

一般的说,固体和液体的密度大小相差不大,气体比它们约小1000倍。

推出:

固、液——》》气,气体体积增大1000倍左右

通常状况下,气体分子间的间距约为分子直径的      倍。

(要求学生推理,即气体分子间的空隙比固体和液体间的大得多。

4、记住:

铁、水、酒精、水银的密度值。

四、习题教学:

    1、体育课上用的铅球,质量是4000克,体积约为570cm3。

这种铅球是纯铅做的吗?

    2、一根能承受最大拉力为1800牛的缆绳,能提起体积是0.5米3的钢梁吗?

    3、某工地需要用密度为1.4×103千克/米3的沙子50米3。

若用一辆载重5吨的汽车运载,至少需运载几趟?

四、学生实验

课  题 1.4 水的压强 

 

教学目标

  1、能举例说明压力的特点和压力的作用效果。

2、确认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用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可以很好地反映压力的作用效果。

3、写出压强的公式、单位;能由公式出发得出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能分析增大和减小压强的实例。

压力概念与重力的区别;压强概念的建立

 压强公式的教学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创设情境:

约翰.墨里的实验

一、压力和压强:

    1、压力:

力作用在受力物体的表面上,力的方向与受力物体的表面垂直,并指向受力物体。

    成因:

物体间由于相互挤压而产生的。

    分析:

1手指按瓶子:

手与瓶子相互挤压,手的压力作用在瓶的表面上,并与接触面相互垂直。

          2压路机压地面,滚筒与地面相互挤压,压力作用在地面上,并与地面垂直。

          3钳子夹核桃,钳子与核桃之间相互挤压,压力作用在核桃壳上,并与核桃壳表面垂直。

    2、压力的作用效果:

会使物体的表面产生凹陷的效果。

【实验】研究压力的作用效果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说明:

控制变量法;控制实验条件

得出结论:

压力的作用效果跟压力的大小和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压力越大,作用效果越明显;受力面积越小,压力的作用效果越明显。

3、压强:

定量描述压力的作用效果。

定义:

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压强。

公式:

压强=压力/受力面积

注意:

1F是压力而不是重力,水平支持面上静止时 F=G

      2S是受力面积而不是物体的表面积或面积。

      3单位统一   N/m2

单位:

1帕=1牛/米2,了解帕的大小

例题教学:

P15

4、增大和减小压强的方法:

1增大:

增大压力,减小受力面积

2减小:

减小压力,增大受力面积

 二、水的压强

    1、实验:

水对容器底部和侧壁的压强

    实验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体验两点:

    1水对容器底部有压强,深度越大,压强越大

    2水对容器侧壁也有压强,深度越大,压强也越大

    【演示实验】看哪个孔的水射的远……(无实验器具用自制的矿泉水瓶代替,课件不得已的时候用)

    学生观察并得出结论 (也是水压强作用效果的另一种表现)

    推出不光是水,其他液体也有这个性质(水银也有)

 

    2、水的内部也存在压强

    回想前面讲过的约翰.墨累的实验已经自己在游泳时胸闷等感受,得出水的内部也存在压强。

    那么水内部的压强有什么特的呢?

我们如何通过实验让水内部压强的效果表现出来呢?

 

    3、探究:

研究水内部压强的特点。

    1提出问题:

水的压强跟哪些因素有关?

(水的压强可能跟哪些因素有关?

    2建立假设:

水的压强可能跟水的深度有关,即可能会随着水的深度的增大而增大;也可能跟方向有关,水向下的压强可能大于向上的压强和向侧向的压强。

(提示前面的实验特点)

    3设计实验:

怎么样比较水的压强大小呢?

——压强计

     1、观察压强计:

自己研究,发现压橡皮膜越重,U形管左右两液面的高度差越大——>>>>压强越大,高度差越大;压强计可以转动,可以比较水内不同深度,不同方向的压强大小。

     2、制订实验方案:

不同高度,相同的方向;不同方向,相同的高度进行比较。

(设计表格)

橡皮膜朝向 金属盒所在深度/cm 压强计U形管两液面的高度差/cm朝上    

朝上  朝上  朝下  朝侧面    

     4交流实验方案并做及时的记录。

     5得出结论:

水的内部存在着压强,水的压强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在同一深度,水向各个方向的压强大小相等。

     6推广:

一般液体的压强和水的压强特点一样。

     7深化:

液体压强除了和高度,方向有关,还和液体本身的什么有关呢?

     【实验】同一高度,同一方向,水和浓盐水压强大小的比较,水和浓盐水的密度不同——>>>>>在不同的液体的同一深度,密度大的液体,压强较大。

 

    4、压力和压强小结:

    5、课堂练习(书后面的课后练习,进行巩固)

课  题 1.5 水的浮力  

 教学目标

  1、确认水及其他的液体对浸入其内的物体都会产生浮力的作用,确认空气也有浮力。

2、能通过实验方法,探究浮力大小跟哪些因素有关,并概括出阿基米德原理。

3、能用测力计测量浮力,能用阿基米德原理计算浮力。

4、能用力和运动的关系推导出物体在液体中浮沉的条件,并会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解释有关现象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重点难点分析

  物理知识得出的公式比较多,一多学生就感觉摸不到头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对公式代表的字母含义要一直强调,先中文再字母的方式。

在得出阿基米德定理的时候,按照科学探究的步骤进行渗透。

对于物体在水中的状态,漂浮,悬浮,下沉等字的规范表达要强调。

实验比较多,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思考非常重要,如实验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做等等。

密度计的原理应该让学生自己摸索出来,这样对前面的知识也是种巩固。

资源收集 

  这一节的教学思路基本上按照教参上的来,对于实验可以尽量的用更贴近生活的材料来做,比如用矿泉水瓶钻三个洞代替那个实验室里的仪器。

另外用课件动态的来分析物体的沉浮也不错。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一、浮力的存在和测量

    1、液体的浮力。

船能浮在水面上,但有时候确会沉入大海呢?

有些人游泳会淹死,而有些人确可以在死海上看书呢?

(除了游泳的技巧)

    生:

有浮力的作用,死海的浮力更大。

    【实验】P20,水的浮力是水对浸入其内的物体向上托的力。

    得出:

※在水中会上浮的物体受到水的浮力。

    【实验】p21,图1-41,先用手托一下悬挂在空气中的物块,使测力计的读数变小。

(物块受到手对它向上的托力);将物块浸没在水下,测力计的读数也变小。

(水对物块有一个向上托的力)

    这个向上托的力就是浮力,得出:

※在水中会下沉的物体也受到向上的浮力。

F浮=F-F‘。

(条件:

物体在水中会下沉)

    推广:

所有的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一个向上的浮力。

    2、气体的浮力。

    气体对进入其内的物体是否也有浮力呢?

有什么事实可以说明气体对物体也有浮力呢?

(热气球、烟上升等等)

    【实验】P21图1-42,问学生该怎么做才能证实气体浮力的存在。

(现在状态下,打气针还没有完全插入排球的气孔,排球不会漏气)

    把打气针插入,气会从排球跑到气球里面,可以得出什么?

    (杠杆左边的质量不变,但由于排球里的气体压强大,传到了气球里面,这样排开大气的体积增加了,浮力也增加了,所以杠杆失去了平衡。

    得出:

※气体也会产生向上的浮力。

 

二、阿基米德原理。

    既然气体和液体都会对浸入其内的物体产生向上的浮力,但浮力的大小究竟和哪些因素有关呢?

【提出问题】

    当人躺在浴缸的水中时,人会有什么感觉?

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人会有一种变轻了的感觉。

浴缸的水面会上升。

    人为什么会变轻?

水面为什么会上升?

(人变轻是因为人受到水的浮力。

水面上升是因为人浸入水中后,排开了一部分水。

    那么,你认为浮力的大小可能跟什么因素有关?

(物体所排开水的多少)【建立假设】

    【实验】P22图1-43,将物体逐渐浸入水中时,物块排开水的体积逐渐增多,测力计的读数逐渐变小,浮力逐渐增大。

    结论:

物体受到的浮力跟物体排开水的多少有关,排开的水越多,浮力越大。

    那么,如何定量的证实这个结论呢?

【设计实验】

    要测量浮力的大小,还要测量物体排开水的多少(体积)。

如何测?

    利用图1-44的实验器材,讨论:

如何利用这些器材进行实验?

怎么样安排实验的步骤?

应当设计怎样的实验数据记录表?

(然后交流讨论,给出实验步骤。

【实验步骤,收集证据】

    

(1)在溢杯中盛满水,将小烧杯放在溢杯的出水口下;

    

(2)将物块悬挂在测力计上,用测力计测出物块的重G;

    (3)将物块浸没在溢杯的水中,读出测力计的读数F;

    (4)将溢杯溢出的水注入量筒内,测出它的体积V排水;

    (5)将上述数据填入下面的实验数据登记表内。

物块的重

G 物块浸入水中后测力计的读数F 物块排开水的体积V排水 物块受到水的浮力

F浮=G-F 物块排开的水受到的重力 

 

         

    【得出结论】F浮=G排水  【推广】F浮=G排液

    阿基米德定理:

浸在液体里的物体,受到向上的浮力,浮力的大小等于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即F浮=G排液。

    同样,阿基米德定理可以推广到气体上面。

(学生描述)

 

三、阿基米德原理的理解和运用。

    

1、对阿基米德定理 这个公式的理解应注意:

    

(1)公式中 是液体的密度,而不是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

    

(2)公式中 是浸入液体时,排开液体的体积。

物体完全浸入, ;物体部分浸入, 。

    (3)浮力只跟物体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有关,而与其他因素无直接关系。

※与物体浸入液体的深度无关:

把物体压入水中,感觉浮力变大,这时候是从水面压入水下,当完全浸入后,就不会感觉到更吃力了,用物块挂在测力计下的实验来说明;※与物体的形状无关:

用橡皮泥变形挂在测力计下的实验来补充说明。

2、用阿基米德原理进行计算。

(注意计算过程中单位要统一)

(1)关于浸在液体里的物体所受的浮力,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   A.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    B.浮力的施力物一定是水;   C.浮力的大小与排开液体的质量成正比;   D.实心的铁球也能浮在液面上.

(2)用手将一个木球放入水中某一深度后,松开手,木球上浮,在木球未露出水面的时候,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   A.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不变;   B.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变大;   C.木球所受的重力、浮力都变小;   D.木球所受的重力不变、浮力逐渐变小.  (3)三个体积相同的立方体a、b、c分别浮在同种液体的液面上,如图所示,若它们所受的浮力分别为Fa、Fb、Fc,则这三个力由小到大的顺序是______<______<______;物体

 

课  题 1.6物质在水中的分散状况 

 教学

目标

  1、掌握溶液的概念,能区别溶液、悬浊液、乳浊液。

2、了解溶液的组成,学会分析溶液中的溶剂和溶质。

3、了解及其他常见的溶剂。

 重点

难点

分析   重点:

物质的溶解性

难点:

溶解的概念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实验:

固体高锰酸钾在水中的溶解等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

生活中,将蔗糖放入水中,发现蔗糖      ,水变成了      ,说明,蔗糖       在           中了。

通过实验还会发现许多物质能溶解在其它物质了。

【实验】

1、将深紫色的高锰酸钾(或硫酸铜)晶体放如水中,有什么现象?

――高锰酸钾固体不见了,得到深紫色的液体

2、将固体碘(黑紫色)加入酒精中,又有什么现象?

          ――碘消失,得到暗黄的液体

结论:

高锰酸钾固体能溶解在水中,碘能溶解在酒精中。

一、溶液

1、溶质:

象蔗糖、食盐、高锰酸钾等被溶解的物质称为溶质

2、溶剂:

能溶解其他物质的物质(如水、酒精等,水是较好的溶剂,许多物质能溶在其中)

3、溶液:

溶质在溶剂中溶解后得到的物质(碘酒、高锰酸钾溶液、糖水、盐水)

【思考】以上溶质是固体或液体,那么溶质可否是气体呢?

       ――可以。

举例:

汽水中溶有二氧化碳;泉水中溶有矿物质外,还溶有氧气、二氧化碳等。

【思考】:

1、果汁能溶于水中,果汁是溶质吗?

          ――不是,果汁中已经溶有许多物质,本身就是溶液

      2、河水中溶解了哪些物质,能用来养鱼。

冷开水不能养鱼,浇花花不开,又是为什么?

――河水中溶有矿物质,还溶有氧气等,冷开水中的氧气、矿物质很少,不能提供鱼生活所必需得物质。

二、悬浊液、乳浊液、混合物

【实验】准备一杯泥浆水,一杯植物油和水的混合物,观察,让学生描述现象

1、悬浊液:

固体小颗粒悬浮在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有些药水如“钡餐”服用时需要摇匀,液体会变得混浊不透明,就是悬浊液

2、乳浊液:

小液滴分散在(不相溶的)液体里形成的物质。

牛奶,乳白色,不透明,放的时间长一些,会出现一层白色油脂。

这就是乳浊液。

3、混合物:

有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

生活中很多象糖水一样的物质,它们有很多的成分混合在一起,就是混合物。

溶液、悬浊液、乳浊液都是混合物。

【师】:

将泥浆水、牛奶与高锰酸钾水溶液、蔗糖溶液情况比较,能不能说出溶液、悬浊液、乳浊液的区别与联系?

【实验】P30物质的混合,把洗衣粉、味精、色拉油、粉笔灰等分别放入4个装有清水的小烧杯中。

用放大镜观察并记录现象,再用玻璃棒搅拌、静置。

请学生叙述现象,找出各自的特点:

味精不断地向水中扩散,溶解在水中。

洗衣粉和色拉油与水形成的混合物浑浊、不均匀,静置后分层.色拉油在汽油中形成溶液。

讨论后得出:

 物质 

悬浊液 

乳浊液 

溶液

是否透明 

不透明

混浊 

透明

久置是否分层

久置分层

久置不分层

特点

不均一

均一、稳定

 、稳定 

  混合物

 

【总结】:

(1)溶液有均一、稳定(放置一段时间也不会分层)的特点。

溶液、悬浊液和乳浊液本质区别是在水里颗粒的大小不同。

(2)色拉油在汽油中形成溶液。

说明,同一物质在不同的溶剂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三、常用的溶剂

   水能溶解很多种物质,是最常用的较好的溶剂。

常用的溶剂还有酒精、汽油、丙酮等。

实例:

碘酒溶液,酒精是溶剂;汽油是有机溶剂,能溶解油脂。

【思考】1、衣服上沾上了油怎么办?

――用汽油擦

2、联系生活,介绍干洗原理。

――我们穿的有些衣服的衣料是由天然纤维,如羊毛、真丝等制造的,湿水后会缩水、变形甚至退色。

遇到这类衣服或衣物沾上墨汁、指甲油等用水难洗的污渍,就需要干洗。

干洗时,干洗店使用一些有机溶剂作为干洗液,八油性污渍洗掉。

由于干洗溶剂都是一些致癌物质或具有中度毒性,对人体有害。

所以,拿去干洗的衣物要相隔数天才可领回,时残留的干洗溶剂先挥发掉。

讨 【讨论】,生活中常接触的有哪些溶液,哪些悬浊液和乳浊液,它们之间有什么不同。

【课的小结】

 

  

录   

 课

思   

 

 

课  题 第7节  物质在水中的溶解   

 

教学目标 

1、  区别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2、  了解溶解度的意义并会查阅溶解度表

3、  了解外界条件能够影响物质的性质

4、  会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能配制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

重点难点

分析 重点: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区别

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

溶解度的计算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难点:

溶解度的概念级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课程资源的准备与开发   

教  、学 预 设 调 控 对 策

【引入】在一定的条件下,溶质是否可以无限地溶解在一定量地溶剂里呢?

【实验演示】硫酸铜的溶解

现象:

得到蓝色的溶液,到一定时候硫酸铜不再溶解。

结论:

说明在一定的条件(一定量的溶剂中,一定量的水中)下,溶质不可以无限地溶解在溶剂里。

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 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称为这种溶质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