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7587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21.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9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9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9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9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9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9页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9页
亲,该文档总共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docx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docx(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docx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四年级下册科学实验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只有电流流过灯丝时小灯泡才会发光;利用电来点亮一只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一个完整的电路可以使用相同的材料.而用不止一种方法建立起来;电池两端直接用导线连接在一起就会发生短路.

2、使学生会连接简单电路;观察、描述和纪录点亮小灯泡的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现象对电流的流向做出大胆的想像与推测.

3、使学生体会对周围事物进行有目的、细致地观察的乐趣;敢于根据现象做出大胆的想像与推测;激发进一步探究电的兴趣.

实验材料:

小灯泡、电池、导线等

要点亮小灯泡.看起来很简单.实际上有很多东西值得研究.也许学生们拿到导线、电池很快就能使一个小灯泡亮起来.但是他们并不一定了解电路的真正的意义.所以首先要引导学生对电路中的材料及其结构进行观察和认识.那么了解小灯泡的结构是观察的重点.

学生了解了小灯泡的结构后.再提供给学生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一个小灯泡.导线大约10厘米长.两端分别除去外包皮约1.5厘米;干电池是1.5V的;小灯泡最好挑选电压最低的那种.这样连接在电路中比较亮.容易观察.

有了这些材料.学生们就可以尝试着点亮小灯泡了.同时应该让学生了解电在小灯泡里是怎样流动的.

电流从小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另一个连接点流出.才能使灯泡发光.

在此基础上.教材提供了四种连接方式.这四种连接方式比较典型.让学生都要尝试连一连.知道哪种连接小灯泡亮.哪种连接小灯泡不亮.比较一下它们各自的特点.加深对电路的理解.

1、导线连接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底部的锌壳.电池铜帽与小灯泡螺纹接触.(亮)

2、导线连接电池铜帽和底部的锌壳.小灯泡只有锡粒端接触电池铜帽.(不亮.短路)

3、导线连接电池铜帽和小灯泡螺纹.小灯泡的锡粒与电池锌壳接触.(亮)

4、导线连接小灯泡螺纹与电池旁的外壳.小灯泡的锡粒端接触电池铜帽.(不亮.断路)

2、简单电路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一个简单电路需要一个能持续提供电能的装置——电池;知道电从电池的一端经过导线和用电器返回到电池的另一端.就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使用相同的材料.电路可以有不同的连接方法.

2、使学生用更多的方法和材料点亮更多的小灯泡.

3、激发学生对电探究的兴趣.发展他们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自信心.

实验材料:

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电池盒.导线等

通过前一个实验.学生对电路已经获得了一定的经验.能够用一根导线、一节电池使小灯泡发光了.但是在操作过程中他们会发现.这样用手来按住导线的两头与电池和小灯泡连接.太不方便了.这时出示小灯座、电池盒这些元件.并讲解安装步骤.

1、在电池盒的两端各连接好一根导线.把电池安装在电池盒里.

2、用连接电池的两根导线的另一端接触小灯泡.确定能使小灯泡发光.这一步操作可以强化学生对前一课学到的知识的理解.

3、把小灯泡安装在小灯座上.再连接上导线——我们的小灯泡亮了.

学会使用电池盒、小灯座后.用这些材料来组建一个比较复杂电路的活动就可以开始了.点亮更多的小灯泡.意味着要提供比较多的材料.也就是2个小灯泡、2个小灯座、4根导线、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如果电量不够.再加一节电池和一个电池盒.但两节电池的安装要提示学生.

学生只要使用电池、小灯泡、导线等元件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电路就会使更多的小灯泡亮起来.这里不必向学生介绍串联和并联的名称.但教师要心中有数.

3、电路故障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利用电来点亮小灯泡需要一个完整的电路;电路出故障了.电流就会中断.

2、使学生学会制作一个电路检测器.应用电路检测器检测并排除电路中的故障.

3、培养学生尊重他人意见、敢于提出不同见解、乐于合作与交流的精神.

实验材料:

小灯泡、导线、电池、电池盒、小灯座、坏的小灯泡、没有剥皮的导线、废电池、形成断路的电池盒、制作电路检测器的材料.

在《电》这一单元学习中.难免会遇到有故障的电路.面对有故障的电路一般可以用两种方法检测——检查法、替换法.检查法就是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替换法是用另外的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那么.在这个实验中学生将用一种新的方法来检测电路.用自制的“电路检测器”来检测.使学生体验科学的检测手段将使我们更为迅速地解决问题.方法:

把连接过的简单电路中的小灯座上的一根导线头拆下来.另外再连上一根导线.这就是我们的“电路检测器”.需要注意的是.做好电路检测器后.一定要试试灵不灵.

在检测故障电路时.把故障电路的某一部分电路或某一个元件连到电路检测器的两个导线头之间.如果小灯泡亮了.就说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是畅通的、没有故障的.否则就证明这部分电路或这个元件不畅通、有故障.

在用电路检测器检测电路中的故障时.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在检测电路时.应先把故障电路中的电池从电池盒中取出.

2、检测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是否有电.应采用取出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中的电池.将故障电路中的电池放在电路检测器的电池盒里.看看小灯泡会不会亮.

注意安全:

不准用它来检测家用220V的电器电路.

4、导体与绝缘体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有的物质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导体;有的物质不易导电.这样的物质叫做绝缘体;导电性是材料的基本属性之一.

2、学生能够根据任务要求制定一个小组研究计划.并完成设想的计划;实施有关检测的必要步骤.并整理实验记录.

3、培养学生与人合作、尊重事实的实证精神.

实验材料:

木片、塑料片、陶瓷、纸板、橡皮、布、丝绸、皮毛、钢管、玻璃、铅笔、铜丝、铝丝、铁丝、卷笔刀、硬币、导线、插座等20种待检测的物体.1个电路检测器.

这个实验是用自制的电路检测器来检测物体的导电性.我们以一块橡皮为例.这个活动的意图显然不在于对一块橡皮的检测结果.而在于展开一项有价值的研究活动.我们要展示给学生用电路检测器检测一块橡皮的完整过程.让学生明确知道这一检测过程和这样做的意义.

在检测前.要把电路检测器的两个检测头接触一下.是为了检查检测工具的准确性.若检测工具出了问题.所有的活动都将失去意义.检测时.用两个检测头接触橡皮的两端.而不是把两个检测头叠在一起检测.然后重复检测一次.是为了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减少失误.每检测一次.都要检查检测器是否好使.

接下来开始用我们的电路检测器研究我们周围的物体中.哪些是导体.哪些是绝缘体.在对这些物体进行检测时.应该按照“检测一块橡皮”的检测过程开展活动.我们要让学生搜集足够的活动材料.至少20种.而且是在日常生活中容易找到的.在学生搜集这些材料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我们的身边处处有科学.

在检测时.要强调材料从右边的盒子内拿出.待检测完毕后.应放到左边的盒子里.使学生形成严谨、有序的操作习惯.

5、做个小开关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开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2、使学生能够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3、培养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实验材料:

小木块、图钉、曲别针、小灯泡、小灯座、电池盒、电池、导线等

孩子们通过观察手电筒的开关活动.能够了解开关的开和关与小灯泡的亮和灭之间的关系.这个活动要注意让每一个孩子都参与.感受开关的功能.明白了手电筒的开关原理之后.孩子们会想到为自己制造的电路设计一个开关.自由控制小灯泡的亮和灭.怎么操作呢?

在讨论中孩子们会渐渐明确:

在一个断开的电路中连接上一个导体.电路就通.断开导体.电路就不通.用上老师提供的材料.设计好一个方案以后就来试着做一个开关吧.值得老师们注意的是:

这些组装活动要让每一个孩子都经历.让他们在活动过程中体验到成功的喜悦.通过扣式开关和按压式开关的组装活动.启发学生利用身边的材料来自己设计一种开关.

6、不一样的电路连接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是两种用不同连接方法组成的电路.

2、使学生会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尝试用不同的方法连接电路.并在反复观察和实验中发现不同连接方式的特点.

3、培养学生用于挑战、缜密推断的态度;乐于交流自己的观点.

实验材料:

电路检测器、4个接线头的盒子、电池、电池盒、小灯泡、小灯座、导线等

“里面是怎样连接的”是通过一个暗箱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的课题.首先请学生观察只有接线头的封闭盒子.在不打开盒子的情况下.让学生去解决“盒子里导线是怎样连接的?

”学生会意识到用我们用过的“检测器”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这个活动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经历探究的过程中.学会根据检测记录推测盒子里面的导线是怎样连接的.

在实际操作中先请学生推测4接线头盒子.哪两个接线头之间是通的、哪两个是不通的.在第一个活动阶段.可以让学生进行一定的观察、检测.指导他们一边检测一边把结果记录下来.并把检测结果写在黑板上.集体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检测和记录检测结果的关键是怎样才能做到任意两个接线头之间都进行检测.不遗漏也不要重复检测.也就是启发学生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检测.

有了检测的结果之后.教学的第二个活动就进入了对外部获得信息进行整理分析、推断的活动阶段.活动的开展是根据4接线头的检测结果.推测盒子里的电路是怎样连接的.这是一个非常有趣而又有一定智力挑战性的活动.要让孩子们把推测的结果画下来.有几种推测就画几张图.假如检测的结果是1和2、1和4、2和4是通的.3和另外几个接线头都不通.那么大多数孩子在推测过程中会认为1和2、1和4、2和4之间肯定有电线连接.但也会有学生想到.如果把1和2之间的这根电线拿掉.电路也是通的.这个学生的思维显然比别的学生向前跨了一步.

下一项活动是比较两种不同的电路连接.这项活动是让学生了解并联电路和串联电路在连接方法上的本质不同.活动一、两节电池的不同连接方法.可以把电池串联.也可以把电池并联.然而小灯泡的亮度是不同的.因为1节电池的电压是1.5伏.两节电池串联起来的电压就是3伏.所以小灯泡就比较亮;两节电池并联在一起电压还是1.5伏.所以小灯泡不太亮.活动二、两个小灯泡的不同连接方法.小灯泡同样可以并联也可以串联.而且串联时两个小灯泡比较暗.并联时两个小灯泡比较亮.因为两个小灯泡串联时.1节电池的电压平均分配给两个小灯泡.每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就是1节电池电压的一半.所以小灯泡比较暗;两个小灯泡并联时.两个小灯泡两端的电压和电池的电压相同.所以比较亮.

7、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

实验目标:

1、使学生知道食物可以分为生吃的和熟吃的;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2、能用酒精灯烧熟食物.

3、能通过观察具体描述生、熟食物的变化.

实验材料:

酒精灯、火柴、石棉网、三脚架、小碗、生的鸡肉等.

“生的食物和熟的食物”这课是在研究了食物营养的基础上.进而研究食物由生到熟的变化过程的探究课.为后面研究食物发霉变质过程作了铺垫.是一堂由静态观察转为动态观察的转折课.在本单元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本课共有三个活动:

第一个活动是感知生、熟食物.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提炼出食物的两大分类.让学生明白有的食物可以生吃.有的食物必须熟吃;第二活动是观察、比较生熟食物的不同.由于学生在三年级时.已经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特采用了自主探究方式.多感官参与.让学生加深对生、熟食物表象特征的理解;第三个活动是观察、描述食物从生到熟的变化过程.让学生在观察中用自己的语言尽量描述出由生到熟的动态变化细节.三个活动从初步感知到表象理解再到本质探究.层层推进.铸就了一条完整的思维推进主线.

食物的生熟变化在动物类食物中非常明显.绝大多数的动物类食物是必须经过烧熟的.不能够生食.教材选择了鸡肉作为动物类食物的代表.在这个活动中.我们希望学生能够动手实践.亲自去经历加热鸡肉的过程.在学生动手之前.教师要做好操作指导.引导学生熟悉实验装置.练习使用酒精灯.

酒精灯的使用方法:

使用酒精灯时.先要检查灯芯.如果灯芯顶端不平或已烧焦.则需要剪去少许.使其平整.然后检查灯里有无酒精.灯里酒精的体积应大于酒精灯容积的四分之一.少于其容积的三分之二.在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

1、绝对禁止用酒精灯引燃另一盏酒精灯.而应用燃着的火柴或木条来引燃.

2、用完酒精灯.灭火时要用酒精灯的灯帽盖灭酒精灯.盖灭后再重复一次.以避免以后使用时灯帽打不开.不可用嘴去吹灭酒精灯.否则可能将火焰沿灯颈压如灯内.引起着火或爆炸.

3、不要碰倒酒精灯.万一洒出的酒精在桌上燃烧起来.不要惊慌.应立即用湿抹布扑盖.

4、酒精灯灯焰分外焰、内焰、焰心三部分.在给物质加热时.应用外焰加热.因为外焰温度最高.

5、在用酒精灯加热液体时.可以使用试管.烧瓶、烧杯、蒸发皿.在加热固体时可用干燥的试管、蒸发皿等.有些仪器如集气瓶、量筒、漏斗等是不允许用酒精灯加热的.烧杯、烧瓶不可直接放在火焰上加热.需要垫石棉网.

6、如果被加热的玻璃容器外壁有水.应在加热前先擦拭干净.然后加热.以免容器炸裂.

7、加热的时候.不要使玻璃容器的底部跟灯芯接触.也不要离得很远.距离过近或过远都会影响加热效果.烧的很热的玻璃容器.不要立即用冷水冲洗.否则可能破裂.也不要立即放在试验台上.以免烧坏试验台.

8、给试管里的固体加热.应先进行预热.预热的方法是:

在火焰上来回移动试管.对已固定的试管.可以移动酒精灯.待试管受热均匀后.再把灯焰固定在放固体的部位加热.

9、给试管里的液体加热.也要进行预热.同时注意液体体积最好不要超过试管体积的1/3.加热时.试管要倾斜一定角度(45度左右).加热时要不时的移动试管.为避免试管里的液体沸腾喷出伤人.加热时切不可将试管口朝着自己和有人的方向.试管夹应夹在试管的中上部.手应该握持试管夹的长柄部分.以免大拇指将短柄按下.造成试管脱落.

10、应特别注意在夹持时从试管底部向上套.撤除时也应该由试管底部撤出.

8、面包发霉了

实验目的:

1、使学生知道面包的变质发霉是霉菌大量繁殖引起的.霉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和条件;通过对霉菌的培养可以进行霉菌生活条件的研究活动.

2、使学生能根据自己提出的问题进行假设.并设计实验研究霉菌的生长与环境的关系;坚持记录霉菌的生长情况.分析、整理自己记录的数据.

3、通过对霉菌的观察.拓宽学生观察周围世界的视野.保护并发展对事物的好奇心;在对霉菌生长的实验活动中.锻炼学生长周期实验观察的意志品质.生活中的食物放置一段时间会长出一些“毛”.对四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基础.

但是这种“毛”叫什么?

是怎么出现的?

以及用什么方法去研究这种霉菌.这些问题学生们从来没有具体的研究观察过.我们这个观察活动就是引领学生们从另一个角度观察食物.在观察霉菌时最好是用显微镜.这样霉菌的菌丝和孢子囊都可以看清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