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7597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742.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 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第3课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教案.docx

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2019-2020年高三一轮复习必修一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3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教案

课标要求:

列举从汉至元政治制度演变的史实,说明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考纲明示:

从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主干知识 理一理]

一、中央集权的发展

二、君主专制的演进

1.汉朝:

汉武帝重用身边侍从、秘书等人担任尚书令、侍中等,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

2.魏晋南北朝:

逐步形成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三省体制。

3.隋唐:

确立三省六部制,中书、门下和尚书省分别负责决策、审议和执行;尚书省下设六部。

(“盖中书省出令,而门下省复之,王命之重,莫大于此”)

4.北宋:

设立中书门下作为最高行政机构,增设参知政事、枢密使和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5.元朝:

中书省是最高行政机关,行使宰相职权。

三、选官、用官制度的变化

1.汉朝:

实行察举制,举荐孝廉做官。

2.魏晋南北朝时期:

实行九品中正制,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步入仕途。

3.隋唐:

 行科举制①过程:

隋文帝时,开始采用;隋炀帝时,开始设立进士科;唐宋元各朝继承并完善。

②作用:

有利于打破特权垄断、扩大官吏人才来源、提高官员文化素质;大大加强了中央集权。

一定程度上体现公平公正。

[拨云见日 想一想]

1.你能图示出三省六部的运作模式吗?

试答 

提示:

2.北宋加强中央集权有何特点及影响?

试答 

提示:

①重文轻武、文人治国。

它有效地巩固了统一,但是却造成军队的战斗力低下。

②分割权力,相互制约,皇权高度集中。

这样做有利于巩固政权,但却导致行政机构臃肿,人浮于事。

③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这一举措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但边防空虚,成为北宋在民族斗争中屡败的重要原因。

3.元朝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吗?

试答 

提示:

行省制并不是对郡县制的否定,而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发展,反映了中国古代行政区划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4.唐朝的中书省与元朝的中书省职能相同吗?

试答 

提示:

唐朝的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经门下省审议,再经皇帝决断,其职能是参与决策;而元朝的中书省则是最高行政机构,故与唐朝中书省的职权不同。

5.我国古代选官制度呈现出怎样的发展趋势?

试答 

提示:

(1)由以家世、门第为选拔标准,逐渐演变为以学识才能为选拔标准。

(2)由地方评议推荐的方式逐渐演变为以考试作为选拔的主要依据。

(3)选拔方式趋向制度化,更加体现公平、公正、客观原则。

[史论要旨 背一背(先填后背)]

(1)从汉到元,通过分割、限制地方权力,中央集权不断强化。

从郡国并行制到行省制,体现了地方日益听命于中央,中央集权制度不断强化的趋势。

行省制度是对郡县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适应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需要。

(2)中国古代加强中央集权的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

分化事权;实行监察制度;划分适当的行政区域;设置专门机构进行直接管理等。

(3)从汉至唐,中央由三公九卿制到三省六部制,直至宋元发展,体现了皇权不断加强,相权不断被削弱的趋势。

(4)历代封建中央中枢机构的变化,都以维护皇权和服务于皇帝为基本准则,体现了中国封建统治根深蒂固的“家天下”思想。

(5)从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再到科举制,中国选官制度日趋完善,更趋于公平、公正。

但此变化是以强化皇权、加强中央集权为目的,是巩固统治、强化专制统治的一种手段。

(6)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主要以隋唐为界分为两大阶段:

先秦至隋唐前,是以血缘关系、门第族望为选官的主要依据,其方式有世袭和任命两种;隋唐至明清时期是以才学为选官主要依据,采取考试方式选拔官员,由皇帝任命。

    Step1 微考点——图文证史深化

微考点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评价

WEIKAODIAN

一 初,唐因隋制,以①三省之长中书令、侍中、尚书令②共议国政,此宰相职也。

——《新唐书·百官志一》

思考1 史料一反映了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由①②可得唐代三省长官皆为宰相,实质是分散宰相权力。

二 唐三省六部制工作流程图

思考2 史料二反映了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①相权一分为三,集权于皇帝。

②职责分工明确。

③程序、体系严谨。

三 汉代宰相是首长制,①唐代宰相是委员制。

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一切政府法令,需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②由政事堂开会决议,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

——钱穆《国史新论》

思考3 史料三反映了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由①②可得三省共同议政,集思广益,提高行政效率。

四 中国帝制时代的政治体制两千多年间似无实质性的重大变化,但在国家权力的运作方式上,却因社会政治经济形势的变化呈现出不同的运作机制。

……唐代“在三省体制下,①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

——刘后滨《唐代中书门下体制下的三省机构与职权》

思考4 史料四反映了三省六部制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由①可得三省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皇权专制。

(1)三省六部制的特点

①相权三分:

中书省制定政令,门下省审核政令,尚书省执行政令,这样既可以互相牵制,也能分工合作,从而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职权分明:

三省职权按行政程序划分,一切政令从起草(中书省)、审核(门下省)至执行(尚书省),都经由三省处理。

③节制君权:

皇帝所颁政令,未经政事堂通过,不能施行,以相权节制君权,可弥补君主才干不足的弊端。

(2)三省六部制的评价

①三省六部制是一套较为完备严密的封建官僚体系,有利于提高行政效率,减少决策失误,防止个人权力过分膨胀,加强了中央统治力量。

②三省的分工,使宰相的权力一分为三,这就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使封建中央集权制度更加完善,为此后历代王朝沿用。

③随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恶性的发展或朝政腐败,权力失去制约和平衡,三省六部制也就失去了维护封建统治的积极作用。

微考点2 科举制的特点和影响

WEIKAODIAN

一 唐朝人沈既济说:

“故太平君子,唯门调户选,①征文射策,以取禄位……是以进士为士林华选,四方观听,希其风采。

每岁得第之人,②不浃旬而周闻天下。

——韩国磐《隋唐五代史论集》

思考1 史料一反映了科举制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由①可知其选拔标准是学识、考试成绩。

由②可知科举制影响大。

二 这一制度(科举制)……他们①通过考试,品评人才的优劣,为政府机构配备文官。

……这一制度达到充分发展时,是②由一系列的考试组成的。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思考2 史料二反映了科举制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由①②可看出科举制的选拔方式为考试。

三 自经此项制度推行日久,①平民社会,穷苦子弟,栖身僧寺,十年寒窗,也②可跃登上第。

——钱穆《国史新论》

思考3 史料三反映了科举制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由①可知科举制的选拔对象广泛,不论贫富贵贱,都可参加,由②可得科举制成为平民晋升途径之一。

四 (1905年,上谕)著即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

——《光绪朝东华录》第五册

思考4 史料四反映了科举制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由材料四可看出,科举制到1905年才停止。

存在时间长。

(1)科举制的特点

①标准的客观性:

以学识和考试成绩作为标准选拔人才。

②方式的公平性:

以严格的考试作为选官方式。

③范围的广泛性:

不论贫富贵贱,皆可参加。

④时间的延续性:

从隋朝开始,到1905年正式被废除。

(2)科举制的影响

微考点3 行省制的特点

WEIKAODIAN

一 元朝行省实际上是封建①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

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是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

行省治所往往就是完成这种职能的“中转站”。

——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思考1 史料一反映了行省制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由①可得行省是中央派出的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拥有政治、军事、经济等大权。

由②可得行省制利于中央集权。

二 ①行省实行群官负责和圆署会议制,行省官员通常由左丞相、平章、右丞、左丞、参知政事等六七人组成。

②所掌行政、财赋、军事、刑名等庶政,采用圆署会议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处理。

——XX百科·行省制度

思考2 史料二反映了行省制有何特点?

试答 

史料解读:

由①②可知行省实行群官议政和专官提调相结合的方式,分工合作,相互牵制。

行省制的特点

(1)具有双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有利于加强中央与地方的联系。

(2)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主辅结合,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3)行省权力大而不专,解决了地方势力过大的积弊,有利于中央集权。

(4)领导体制是一署多员与长官节制相结合的制度,有利于官员的相互制约。

  Step2 综合点——总结升华提能

综合点 比较认识分封制、郡县制和行省制

[要点整合]

1.相同点:

都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行政制度;都是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都在一定时期内产生过积极影响。

2.不同点

续表

3.认识:

由分封制到郡县制,主要反映了官吏的任免原则由宗法血缘关系到行政任命官员的变化,这是政治制度进步的表现;由郡县制到行省制的变化,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的发展,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针对训练]

[2016·广西钦州月考]某同学在研究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找到以下材料:

“它创立了一种以中央集权为主,辅以部分地方分权的新体制;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主要为中央收权兼替地方分留部分权力,所握权力大而不专。

”该同学研究的主题应该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

C.行省制D.内阁制

答案 C

解析 由“它具有双重性又长期代表中央分驭地方”和“所握权力大而不专”可判断此应该是行省制。

  Step3 名家评史解读

1在我们要讲的唐宋元明清五个朝代里,宋是最贫最弱的一环,也是最没有建树的一环。

……论中国政治制度,秦汉是一个大变动。

……若论制度,宋代大体都沿袭着唐制。

只因宋初太祖太宗不知大体,立意把相权拿归自己,换言之,这是小兵不放心大臣,这也罢了。

他们种种措施,自始就不断有人反对。

但因宋初承袭五代积弊,社会读书人少,学术中衰,反对的也只晓得唐制不如此而已,并未能通览大局,来为有宋一代定制创法。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本段史料认为宋朝在政治制度上“没有建树”,其主要原因是宋初统治者弱化相权,学术中衰,缺乏人才。

由此可见统治者的决策深刻影响中国社会的发展进步。

2中国古代行政权力的运行机制以君主权力独占基础上的分权辅政为基本特征。

君主集权于上、行政体制分权于下的权力制衡体制,或是实行集体宰相制度,或是在正式行政体制之外另设机构,以达到分权的目的。

——摘编自赵沛主编《中国古代行政制度》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材料概括了君主专制背景下分权辅政的两种模式:

第一,宰相相互牵制、监督,例如唐朝实行三省六部制度,三省相互牵制、监督;宋朝分割宰相的行政权、军权和财权。

第二,在正式体制外设非正式机构,例如汉武帝重用身边的近臣参与军国大事,以削弱相权;明朝废除丞相制度设置内阁制度,清朝设立军机处,加强君主专制。

3虽然中国的科举制度在1905年被废除了,这种传统却以另一种方式被传承下来。

如今各个国家普遍设立考试制度,这是从以前的中国科举制度转变而来的。

尽管其内容改变了,但它的技术、方法和规制都被延续了下来。

从这个方面看,我不赞同科举制度是落后的这种观点,我认为它是进步的,只是到了清朝末年,大家都把它与清政府联系在一起,因为清政府是腐败的,所以与之有关的东西都要废除。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在科举考试被废除后,考试制度还是得到了继承,如孙中山时期的考试院,实际上是把科举制度现代化了。

以科举为主的考试制度实际上是非常有意义的。

——[美]本杰明·艾尔曼

你的解读:

 

参考提示:

本段材料主要描述了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教授本杰明·艾尔曼对中国古代科举制的评论。

(1)科举制不但拓宽了政府选拔人才的基础,还让处于社会中下阶层的知识分子,有机会通过科考向社会上层流动,有利于维持整体社会的稳定。

(2)启蒙运动中,不少英法思想家推崇中国这种公平公正的制度。

英国在19世纪中期规定政府文官通过定期的公开考试选拔,渐渐形成为欧美各国仿效的文官制度。

故称科举是中国的第五大发明。

真题典例

1.[2015·课标全国卷Ⅰ]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若皇帝幼小,执政大臣也主要从他们之中选择。

这被当时人视为“安宗庙,重社稷”的“汉家之制”。

汉代出现外戚干政的背景是(  )

A.皇帝依靠外戚抑制相权

B.“家天下”观念根深蒂固

C.母族亲属关系受到重视

D.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强大

答案 C

解析 两汉时期,皇帝的舅舅、外祖父按例封侯,如皇帝幼小,这些外戚往往成为执政大臣,体现了汉代对母族亲属关系的重视,故选C项。

外戚担任“执政大臣”,很可能是自身掌控相权,故A项中“抑制相权”说法不当;“家天下”观念体现的是宗法观念,外戚干政无法体现“家天下”观念,故B项错误;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和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后,刘氏同姓诸侯王势力大大削弱,故D项不符合史实。

2.[2015·课标全国卷Ⅱ]汉宣帝曾称:

“与朕共治天下者,其唯良二千石(郡太守)乎!

”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上述观念。

这主要体现了(  )

A.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

B.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之间的矛盾

C.汉代地方行政制度为后代所沿用

D.历代帝王将汉宣帝作为治国榜样

答案 A

解析 汉宣帝强调皇帝与优秀的郡太守共同治理天下,这一观念被后来的帝王反复重申,说明地方吏治是国家安定的重要因素,故A项符合题意。

材料体现的是皇帝对地方吏治的重视,不涉及中央与地方的矛盾,B项错误;题干材料中只是提到后来的帝王认同汉宣帝的一种治国理念,C、D两项与题干材料所述不符。

3.[2015·北京高考]某朝官员王锷通过贿赂企图兼任宰相。

皇帝同意了王锷的请求,并下诏“锷可兼宰相”。

时任给事中的李藩行使职权,驳回诏书。

由此推断,给事中隶属于(  )

A.唐朝的门下省B.宋朝的枢密院

C.明朝的内阁D.清朝的军机处

答案 A

解析 根据题干材料可知给事中属于审议官员,可以驳回皇帝诏书,结合所学可知唐朝的门下省有封驳权,故正确选项为A项。

B项宋朝的枢密院属于军事机构,可排除;C项明朝的内阁与D项清朝的军机处都没有封驳权,不符合题意,可排除。

4.[2015·安徽高考]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

“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

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说明地方官的察举工作受到贵戚势力的干扰,这反映了察举制的弊端,故C项正确。

察举制下地方官有选官权,故A项错误。

B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

材料体现的是自下而上的选官方式,故D项错误。

5.[2015·福建高考]元初,中书省“省规”:

三日一奏事,军国急务不拘于此限;定时由首领官排定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

这表明中书省(  )

A.专为处理军国急事而设

B.强调集体议决防止大臣专权

C.通过分割权力强化相权

D.任何决策之事实时禀报皇帝

答案 B

解析 中书省对需议事项“逐项讨论”,“事关重大且意见不同时将实情禀奏皇帝”,这是一种集体决策的方式,它可以有效防止大臣专权的局面出现,故B项正确。

考向分析

(1)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近年多有涉及,要理解不同时期选官制度的不同特点和作用。

其中科举制在2012年后涉及不多,2017年极有可能多地同时考查。

(2)准确理解具体政治制度的基本概念及其运行程序,如郡国并行制、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

(3)分析各朝代加强中央集权的特点,要求既要看到其反映的共同趋势,又要看到每一个朝代的不同特点。

(4)监察制度可能在2017年高考中出现。

仿真练习

1.[2016·广西联考]据《三国志》载:

公元190年春正月,豫州刺史孔铀、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等同时起兵,各有数万兵力。

这反映了当时的刺史(  )

A.已经参与地方军政大权

B.已不具备监察地方的权力

C.代表朝廷监控反叛势力

D.对各郡守已没有控制能力

答案 A

解析 自从汉武帝开始设置刺史监察郡国以来,刺史成为地方上重要的官员,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刺史起兵说明是造反了,拥兵造反说明其已经参与到地方的军政大权中来了,故A项正确;刺史应当仍具备监察地方的权力,故B项错误;刺史也不是代表朝廷监控反叛势力,而是自己已经造反了,故C项错误;刺史对朝廷反叛,不是对各郡守没有控制能力,故D项错误。

2.[2016·广东韶关高三摸底]有学者认为“历代封建王朝每一次循环的结果,都使得中枢机构原权力更分散,皇帝的权力更加强。

这种不断地转移与分散,是封建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与此背离的是(  )

A.汉中外朝制B.唐三省六部制

C.宋二府三司制D.元一省制

答案 D

解析 材料的意思是在封建王朝运行的过程中,通过权力的不断分散和转移,实现皇权的不断加强,同时这种方式也是国家权力运行的基本规律。

汉武帝时期提拔品级较低的官员组成内朝,成为汉朝的决策机构,来牵制宰相所协领的外朝,实现了权力的转移和分散,不符合题意,故A项错误;唐朝设置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通过三省之间相互分工、合作,巩固了皇权,不符合题意,故B项错误;宋代三省长官基本不参与政事,另设“中书门下”作为宰相办公机构,宰相只保留行政权,军政归枢密院,财政归“三司”,权力相互制衡,将政务、财政、监察等权分开,而大权则系於皇帝手中,这是权力的转移和分散,不符合题意,故C项错误;元朝废除三省制,只保留中书一省,这不是权力的分散,符合题意,故D项正确。

3.[2016·河南郑州一模]有历史学家这样总结古代的选官制度:

“(当)子弟孱弱(时),(君)擢才卒伍;道德沦丧,取诸孝廉;帝权危卵,联姻门阀;士族虚弊,科举大彰。

”这说明古代创新选官制度的根本目的是(  )

A.扩大统治基础B.完善政府职能

C.提升官员素质D.维护统治

答案 D

解析 扩大统治基础是维护统治的方式之一,与题中“根本目的”不符,故A项错误;完善政府职能是维护统治的方式之一,与材料中“根本目的”不符,故B项错误;提升官员素质是维护统治的方式之一,与材料中“根本目的”不符,故C项错误;是君主需要“创新选官制度”,以此维护统治,与材料中“(君)擢才”“帝权危卵”相符,故D项正确。

4.[2016·北京临川月考]钱穆指出:

“中唐以来之社会,既成一平铺散漫之社会,而其政治,乃为一和平的大一统之政治。

故一‘王室’高高在上,而‘社会’与‘政府’之间,堂陛益远。

”解决这一分离倾向的最有效的措施是(  )

A.加强君主专制统治

B.加强中央集权

C.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与财政控制

D.发挥科举制在选官、用官方面的功能

答案 D

解析 本题问的是解决‘社会’与‘政府’之间不通达的措施,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促进了社会阶层的上下流动,故D项为正确答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书 > 调解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