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名人大全.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8444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元朝名人大全.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元朝名人大全.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元朝名人大全.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元朝名人大全.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元朝名人大全.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元朝名人大全.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元朝名人大全.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元朝名人大全.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元朝名人大全.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元朝名人大全.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元朝名人大全.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元朝名人大全.docx

《元朝名人大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元朝名人大全.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元朝名人大全.docx

元朝名人大全

元朝名人大全

篇一:

元朝最著名人物元朝最著名人物:

成吉思汗这个名字我想就不必我多说了,至今提到蒙古、元朝,最先想到的一定是这个名字,这位成爷有太多的传奇故事,他创造了中国历史上也是人类历史上最广大的版图,连现在一千百多万平方公里的俄罗斯以及曾经的苏联都望尘莫及,因为当初几乎整个俄罗斯甚至说整个苏联的版图都是属于元朝的!

元朝是最接近称霸世界梦想的朝代,连现在的老美也望尘莫及!

无论蒙古人最早的祖先是谁,但成吉思汗一定是他们最骄傲、最自豪的祖先,历史上也没有一个蒙古人能比他更有名!

代表:

帝王or版图成吉思汗、忽必烈包括那些四处征战、扩大了元朝版图的王爷们似乎对别的都没什么兴趣,他们唯一的爱好就是把自己的营帐扎在别的国家的土地上,然后将自己所控制领土的地图与其他的地图拼接起来,挂在墙上慢慢欣赏或者是在睡觉的时候把这个当被单用!

明朝最著名人物:

朱元璋开国皇帝当然很有名,但朱元璋在中国皇帝的历史上肯定是最有名的一个,如果说刘邦算是个流氓,那朱元璋就是个大流氓了,无恶不作、混吃混喝、烧杀抢掠,连人都吃过,做过长短工、搬运工、小二、打手、流氓、和尚等等等等,他是历史上干过职业最多的皇帝,连这样的人都能混上皇帝,极度愤慨中……不过话说回来,这朱爷却也从这些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施展经验,作长短工积累了丰富的农业知识,这可丝毫不比在什么名牌大学的农业专业上读到博士后差,作搬运工是学会了公共交通,作小二是学习了酒店管理,作打手、流氓?

没两下子谁会请你!

而且作打手、流氓都可以锻炼身体,各位作过相关工作的人士肯定都明白——打人是需要很大的体力的,有时比挨打还耗费体力!

至于作和尚嘛?

使他懂得了一些佛家真谛,修身养性,使他不至于成为元朝皇帝那样的暴君,只是不知他是否是真的和尚,反正在他一看到有机会便还了俗,那些“呢嘛喇呼哄”懂得了多少!

然而作为一个社会最底层人士的最成功代表,他还是得到很多后世的赞誉。

不过,皇帝?

钞票大大的!

美女多多的!

权力刚刚的!

不行了,老子明天要从长工开始混起了!

~..~代表:

太监为什么说是太监呢?

因为明朝“盛产”太监,尤其是后期明正德皇帝宠爱的刘锦(音jin)、魏宗贤、曹化淳等都是大名鼎鼎,如雷贯耳的!

明朝当然有许多有名的人物,像施耐庵、罗贯中这样的对后世影响极大的文学家,也有像海瑞这样的清官,更有太祖朱元璋、正德皇帝、崇祯皇帝这样“著名”的皇帝,但其实明朝的制度问题决定了太监在明朝历史上的作用。

明朝太监有几大优势:

1,生理上方便,更容易接近那些后宫妃子之类的皇帝的“枕边人”,容易扩大自己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2,心理上方便,既然不再是男人,也就没有了男人基本的尊严,脸皮越打越厚,而且在心理上也作好了承受各种压力的准备;3,地位的变化,明朝的太监地位是有史以来最高的,而东西厂的建立更是创了太监这一行当中的先河(不过没了后河),而到了明后期,太监更被委任为军队、地方上的最高指挥,到了崇祯帝时更是到了皇帝X由于清朝离我们现在最近,因此有名的人物也有很多,像曹雪芹曹先生、李鸿章李先生、李连英李先生,对不起,忘了李连英不算“先生”了。

但最能让人们记住的是满洲正黄旗的旗主们(旗主旗主,好像是玩军棋似的),这些旗主们历代都姓什么爱新觉罗,不管是玄烨也好,弘历也好,反正都是合法拥有玉玺的人,而要说这些个爱新觉罗里面最著名的是哪个也确实不好说,玄烨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而弘历算是最长寿的皇帝,也是实际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至于后代的子孙中,溥仪也算是很有名的一个,因为他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袁世凯袁先生除外),可能没有人会记得一个故事的中间最精彩的部分,但人们一定会记得这个故事的开头和结尾,中间可以不看,但开头和结尾却是最值得一看的,甚至有些人只喜欢看结尾,连开头都懒得去看。

溥仪先生的一生也很有传奇色彩,他划上了中国皇帝的最后一个句号,但他的命运却从出生似乎就决定了,而他也无力去改变这些,可以说,他是历史上最平凡也是最有传奇色彩的一位皇帝,平凡是因为他从性格上的确只是一个普通人,不平凡是因为他见证了中国两个社会制度的转变,而他也是其中最关键的人物之一。

代表:

紫禁城里的女人们(这个可以当电影电视的片名)说到现在才说女人,是不是有些重男轻女?

这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制度决定的,现代人从字面上很难能够体会到古时候那些制度的残酷性,毕竟现今社会到处都是很自由的空气,耳濡目染之下很难想象当初的真正情形,而现今一些影视节目中的古装戏里的女性可以很自由的想去哪儿去哪儿,想干什么干什么,在古代,这是绝不可能的,甚至这样的女人可以直接被“赐死”!

而能够对朝代的发展施加影响的女人更是很少,武则天是个特例,但其实他对唐朝的影响并不大,只能算是个小插曲,更多的只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个女皇帝”这个意义,而清朝的这些女人们都很有本事,这“格格”那“格格”,不管有没有,放到电视上就是收视率,但真正值得一说的有三个:

孝庄慈嬉宛容1,孝庄可以说是清朝一个承前启后非常重要的人物,没有他或许就没有顺治、康熙……当时的情况是,多尔衮害死了皇太极,他也娶了孝庄为妻,他本可以身登大宝,名正言顺的成为清朝皇帝,但正是由于孝庄的努力,多尔衮才答应只做摄政王,而皇位仍是让皇太极的儿子顺治来做(当然也有其他一些原因),而事后也证明了孝庄的贡献,她不仅影响了顺治,更重要的是影响了康熙,可以这么说,如果没有康熙,没有康乾盛世,清朝的统治不会持续这么长时间,而孝庄算是对清朝有极大贡献的人!

2,慈嬉“老佛爷”,她的影响力丝毫不比孝庄差,而且有过之,她也有希望成为第二个“武则天”,她没有这么做,但她实际上是“太上皇”,她的儿子也叫她“皇爸爸”,几乎掌控了当时所有政治上的权力,不过她的能力实在有限,他唯一的“政绩”就是曾经把自己的老窝北京让给了八国联军,并且揭开了中国近代史割地、赔款的序幕!

3,宛容一个很悲惨的女人。

虽然自小被选入宫,最后还成为了皇后这里的代表是指当说起这些人物或者事物的名称就能够立刻联想到该人物或事物所处的朝代。

秦朝最著名人物:

秦始皇嬴政代表:

建筑物。

1,长城,我想说起长城大家肯定立刻能够想到秦朝;虽然长城不是秦朝才开始有,但却是秦长城最富代表性,至今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之一。

2,秦始皇兵马俑:

从名字上看大家就明白了。

汉朝最著名人物:

后汉三国时期的人物需要说明的是这里将三国时期划入到了东汉。

之所以这么说我想大部分是因为《三国演义》的缘故,因此在这里我要特别鸣谢罗贯中先生。

代表:

将军。

从汉初的韩信到汉武帝前后的李广、班固、张骞、狄青、卫青、霍去病等再到东汉初的云台二十八将再到东汉末年三国前后的曹操、刘备、关羽、张飞、吕布等人,他们每个人都有各自鲜明的特点,我想这里比我懂得多的人大有人在,在下也不敢在这里班门弄斧了!

魏晋南北朝时期之所以把这段时期划在一起是因为这段时期的天下相对比较混乱,没有很稳定的一统天下的朝廷最著名人物:

谢旌只是因为淝水之战这个中国古代史上最典型的以弱胜强、以少胜多战例。

代表:

士族制度由于处于相对动荡时期,制度上有很大的不同和改变,但一个最主要、最具代表性的制度就是士族制度,即朝廷规定,凡是有功之臣或是士官贵族享有特权,这些人的子孙后代可以世袭爵位,并且享有一些士族才能享有的权利。

与之相对应的一个词就是——寄生虫!

隋朝最著名人物:

隋炀帝前后不过三位皇帝,37年的历史,虽然隋朝也有许多比前代进步的地方,但一般人们能够想起对隋朝仅有的印象恐怕只有隋炀帝以及京杭大运河了!

代表:

隋炀帝and京杭大运河隋炀帝or京杭大运河说and,是因为隋炀帝和京杭大运河是密不可分的,是隋炀帝下令修造了京杭大运河,而京杭大运河是为隋炀帝下江南玩乐服务的。

说or,是因为无论是隋炀帝还是京杭大运河都可以让人想起隋朝,隋炀帝的奢华荒淫无度,在我国古代历史上是很有名的;而京杭大运河这个到目前为止的世界第一大运河也能立刻让人想到隋朝。

p.s.一个皇帝这么搞还能千古留名,也算是不枉了!

唐朝最著名人物:

李白这个堪称整个中国古代史中最繁华、最鼎盛的朝代(相对来说)也可以说是至今影响最深远的朝代之一,虽然唐太宗、唐玄宗包括杨玉环、郭子仪等人都可以说是赫赫有名,但如果做一个调查:

说起唐朝你首先会想到谁,或者说首先会想到什么,我想“李白”这个起码会是相对多数,而我这里所说的李白其实不仅仅是李白一个人,而是对整个唐朝歌发展的一个总称,说李白可以代表唐朝的诗歌发展水平,我想这不会有人反对吧。

代表:

文人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一行白鹭上青天”……五代十国(暂缺)宋朝最著名人物:

岳飞宋朝不算中国古代最软弱的朝代,但绝对是相对较软弱的!

这个现象恐怕自从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杯酒释兵权就开始了:

文为主,武为副,在军队里文官居然是最高的决策者,而武将至多只是执行命令时的发令者。

这也就导致军队的积弱不振,而且战斗时命令难以完全执行,战略战术难以达到快速反应等等弊病难除,这也是为什么南宋时期会出现岳家军、韩家军这样的地方军队,虽然受朝廷命令的牵制,但军权相对独立,这才使得岳家军能够所向无敌,而岳飞先生最不幸的恐怕是生活在宋代!

代表:

宰相(丞相)为什么不是岳飞?

宋朝的诗歌水平也很高,为什么不是韩愈、柳宗元这样的文人?

这些人想必地球人都知道,也不必我多说,而在这里我之所以说“宰相”是因为宋朝出了很多很著名的宰相,而这些宰相的“名气”丝毫不比岳飞等人差!

1,王安石、范仲淹这两人既是诗人又曾是宰相的身份,而两人之间的变法与不变法的战斗在二位先生死后仍然是……未完待续2,秦桧、高俅、贾似道我想大家在想到岳飞先生的时候也会想到秦桧先生的,所以可以说秦桧先生是与岳飞先生齐名的人物,不过我想这一千年来秦先生的日子一定不好过(还有他夫人),而恐怕也没人会修个庙来祭奠祭奠他!

甚至这个“桧”字这一千年来也几乎没人用,害得我在abc输入法里都找不到,啊呸!

高俅高先生与贾似道贾先生有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会“玩”,他们都是玩出来的宰相!

(这里所说的宰相恐怕不是很严谨,但其实他们的职能是差不多的)高先生曾经是宋朝足球超级联赛的最佳球员(相当于现在的世界足球先生),由于受到当时的领导人的赏识,退役后进入了足协工作,后来一路高升,成为了当时宋朝的总理级人物!

至于贾似道贾先生,他是玩蟋蟀玩出来的,而发迹之路与高先生有异曲同工之妙!

不过他比高先生更狠的是:

他把南宋最终给玩死了!

这两大超级玩家也是现今社会玩家们的鼻祖和偶(呕)像,是我们的榜样!

p.s.要是老子也混宋朝,老子也去玩,老子保管比他们会玩,比他们玩的好,不服?

不服让高先生、贾先生和俺比比,老子一枪爆他们的头!

中国历代均设置专门记录和编撰历史的官职,统称史官。

各朝对史官的称谓与分类多不相同,但主要的可以分类记录类和编纂类两者。

史官刚刚出现的时候以及发展过程中的很长时间,这两者是不大分别的,后来演化出专门负责记录的起居注史官和史馆史官,前者随侍皇帝左右,记录皇帝的言行与政务得失,皇帝不能阅读这些记录内容,后者专门编纂前代王朝的官方历史。

史官的历史在中国历史上,设立史官,记录国家大政和帝王言行,是一种由来已久的制度和传统。

在夏代的奴隶制国家机构中,已设置了史官。

《吕氏春秋·先识篇》记载:

夏桀荒淫无道,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进行劝谏,无效,即弃而奔商。

商周时代,甲骨文中有“作册”、“史”、“尹”等字。

《说文解字》:

“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

”即史的初义是指古代记事之官吏,即史官。

金文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的记录。

据王国维在《观堂集林》中考证,“作册”和“内史”是同样的官职,其长官称“尹”,都是掌管文书、记录时事的史官。

《周礼·春官》记载周王室设有五史。

(一)大史职位很高。

新王登基,大史参加策命典礼。

王为国家大事有时还会访问大史。

如《国语·晋语》载胥臣曰:

”文王访于辛、尹(辛甲、尹佚,二人皆周大史)。

”有时大史还命令百官规诫王的缺点,如《左传》襄公四年载:

“魏绛曰:

昔周辛甲之为大史也,命百官箴王缺。

”此外,大史还掌记录时事,保管文书等。

(二)小史秩卑,金毓黻说:

在古代史籍中一般称之为“史”。

《周礼》云:

“凡国事用礼法时,佐大史,掌其小事。

”(三)内史其秩最尊。

《周礼》说内史掌策命诸侯及孤卿大夫,掌书王命。

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

“王命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

”有时,内史还奉王命出使诸侯国,《左传》僖公十六年载:

“周内史叔兴骋于宋。

”(四)外史秩卑,《周礼》云其职务是“掌四方之志,掌三皇五帝之书。

”(五)御史秩卑,又一名柱下史。

其职务是掌管图书等。

春秋时期,“君举必书”,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等史官。

“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

《礼记·玉藻》说是“动则左史书之,言则右史书之”。

可见,史官的分工和职责是十分细致、明确的。

秦汉以后,史官的名称繁多,职务各异,但史官的设置却一直保留下来。

秦归太史令,汉置太史公,史官职责由太史公负责,常务工作由史书令史承担。

唐设起居郎,还有兰台令、柱下史、著作郎、左右史等等,历朝历代都有史官。

唐朝刘知几著《史通》,对古代史官建置的起源与演变,有详细记述。

他认为史之为用,是记功司过、彰善瘅恶、得失一朝、荣辱千载的大事。

假如没有史官,就会善恶不分,是非不辨,功过不清,结果是坟土未干,妍媸永灭。

因此他说:

苟史官不绝,竹帛长存,则其人已亡,杳成空寂,而其事如在,皎同星汉。

用使后之学者,坐披囊箧,而神交万古;不出户庭,而穷览千载。

见贤而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

若乃春秋成而逆子惧,南史至而贼臣书。

其记事载言也则如彼,其劝善惩恶也又如此。

由斯而言,则史之为用,其利甚博。

乃生人之急务,为国家之要道。

有国有家者,其可缺之哉!

其实,对于史之为用,历代帝王心里也很明白。

不过,他们设置史官,沿用君举必书的春秋传统,并不考虑什么彰善瘅恶、激浊扬清的问题,目的只是为自己树碑立传,流芳百世。

《史记·孟尝君传》载:

孟尝君待客坐语,而屏风后常有侍史,主记君所与客语。

侍史记些什么?

后人不得而知。

大概是记述他好客自喜的善举,总不会让侍史记述他在路经赵国时,只因赵人出观,笑称他乃眇小大夫,便击杀数百人的罪行吧。

历代帝王对于史官们载言记事,都是字斟句酌,斤斤计较。

至于君举必书,却是有选择、有条件的。

有了功绩,做了好事,当然要大书特书。

就是没有功绩,没干好事,也要虚构一些载入史册;或者假人之美,藉为私惠;或者颠倒黑白,把坏事说成好事。

总之,自称我长,相谓彼短,略外别内,掩恶扬善(刘知几:

《史通》),凡是对自己有利的事,必书无疑;凡是对自己不利的事,万万不可见诸史册。

帝王们或多或少都会干一些坏事,那些贼臣逆子、淫君乱主,干的坏事就更多,但是干归干,举归举,要载入史册,传之后代,是绝对不允许的。

秽迹彰于一朝,恶名披于千载,有哪一个帝王愿意把自己的秽迹载入史册呢?

所谓君举必书,不过是一句假话。

只有在古代史书作为宫廷秘籍,由太史负责的时候,史官有记载特权,皇帝是不能察看史官记载。

史官们对于“君举必书”的态度颇为认真。

中国古代的史官有“秉笔直书”好传统,尤其是司马迁这样一个特殊的史官,成为后世史官竞相继承的品藻和史德。

他们都知道史之为务,申以劝诫,树之风声,夫所谓直笔者,不掩恶,不虚美,书之有益于褒贬,不书无损于劝诫(刘知几:

《史通》)。

因此,对帝王们的言行,随时都要记录下来,不管你举得对不对,都要直书其事。

那怕把屠刀架在脖子上,也要说真话,不说假话。

宁为兰摧玉折,不为萧敷艾荣,绝对不能兰艾相杂,朱紫不分。

帝王和史官,一个要自称我长、掩恶扬善,一个要直书其事,不掩其瑕;一个要文过饰非,一个要君举必书;一个要为自己树碑立传,一个要对后人申以劝诫。

两种目的,两个标准,南辕北辙,形成两种力量的尖锐矛盾和较量。

较量的结果,常常是权力压倒亢直者,屠刀强过笔杆子。

在封建君主专制下,史官们屡遭厄难,原因就在这里。

起居录则是史官对帝王言行的严格把控与记载,早在周已有,那是称为“内史”。

历经秦汉魏晋南北隋唐宋……而不衰,皇帝皆无全干预,但这种风气却被李世民打破。

至此以后,有唐以来,帝王阅著并非罕见之事,却使得历史逐渐朝着扭曲的方向发展。

著名历史学家司马迁,编撰《史记》班固,编撰《汉书》陈寿,编撰《三国志》篇二:

宋代黄氏名人录历代黄氏名人录一、邵武黄氏大显祖黄峭山黄峭山(公元872-953),锡公长子,讳岳,又名黄峭,字仁静,号青岗,建昌府永城县禾坪里人(今邵武市和平镇)。

唐懿宗咸通十二年(公元871)辛卯四月十五日戍时诞生于福建邵武市和平镇坎头村鹳薮。

有其弟四人:

义山、德山、海山、岱山。

本名:

黄峭山,别称:

黄峭,字:

号仁静;出生地建昌府永城县禾坪里,出生时间公元872,去世时间953。

另立基业黄峭山先后娶了三位夫人,各位夫人皆生七子,黄峭山共有二十一个儿子。

五代后周广顺元年(951年)正月,在他八十寿辰的那年(公元951年)为了防止社会小人诬告黄家势大必造反等原因,年已八十高龄的邵武和平黄氏大族祖峭山公,将21房子孙召集齐全,然后当众宣布了一个重大决定:

将黄家自春申君以后数百年所积累的祖产——铜钱80万贯,金银800余称,一并均分为21份,合令三妻位下共21房子孙,各领祖传家产一份,随即离开家乡,另立基业,各自自谋发展。

当时三位夫人啼泣请求,峭山公便对原来的决定稍作改动,重新宣布:

除官、吴、郑三位夫人名下各留长子一房奉养老母以尽温情之义以外,其余18房子孙,每人分得“瓜子金”(碎银)一升、骏马一匹、族谱一帙,到外地去立业发展。

不许恋此一方故土,须各自信步天下,择木而栖,相地而居。

临别时赠诗一首:

信马登程往异方,任寻胜地振纲常。

足离此境非吾境,身在他乡即故乡。

早暮莫忘亲嘱咐,春秋须荐祖蒸尝。

漫云富贵由天定,三七男儿当自强”。

接着,峭山公卜占离家吉日,并于这一天将新修的黄氏家谱21套,分授21子,各领一套,嘱令他们随身携带,妥善珍藏,不忘所出。

邵武黄氏的这次大分析,以及随之而来的迁徙流布,相当多的黄氏谱牒都有详细记载。

父子兄弟作别时,峭山公曾规定,以21子所徙居之地的名称,代替21子之名。

当初,十八子外迁,近者有在泰宁、建宁、将乐、远者有闽西、江西、广东。

尔后,其子子孙孙均仿效父辈们的分遣方法,逐步扩及到东南沿海各地,使黄峭山子孙遍及闽、赣、粤、台诸省和东南亚各国。

其中有不少名人,仅在邵武,就有宋朝名人黄中美、黄永存、黄景声、黄通、黄公绍、黄德裕,元朝诗人黄清老。

明代画家黄祥等。

隐德不仕梁开平二年(908)正月,晋王李克用逝世,子存勖继立为晋王,即后唐庄宗,继承父志举兵伐梁,遣使征聘黄峭出山辅政。

峭公辞谢说:

“量力而进,那能与量德而退相比。

现在德温放弃校书郎官职,回家闭门养高,文江辞掉监察御史,回莆田老家养老。

我不能像他们两位明哲保身,但愿为唐逋臣。

”(《峭公行录》)。

峭公弃官归隐时才三十五岁。

十五年的戎马生活,走遍半个中国,耳闻目睹唐末五代臣杀君,子弑父,政局动荡,军阀混战,千室之邑,不存一二。

凶荒之年,人皆相食。

山河破碎,民不聊生的惨状,感到朝野现状难以匡正,遂无意仕途,养晦韬光,告诫诸子不要昧时而躁进。

峭公归隐山林,创办和平书院,敦聘鸿儒名师,诱诲后进。

至宋代人才辈出,该书院培养出太常寺丞黄汝济,御史中丞、资政殿大学士黄履,秘书省秘书丞黄伯思,台州知州黄章,兵部尚书、端明殿大学士黄中,衡阳太守黄瀚,工部员外郎黄木,婺州知州黄向等等一大批超凡人才,并造就一批批异姓子弟人才,故和平镇以读书人多,人才出众而着称于世。

峭公曾写《四景诗》,记归隐生活,以表示恬然自得之情。

后周周太祖广顺三年(公元953年)十月初十,八十二岁的黄峭山无病而终,下葬禾坪坎头黄家林。

二、一代文学名士黄庭坚黄庭坚(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洪州分宁人。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d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

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

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

有《山谷词》。

(1045-1105),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又号涪翁。

洪州分宁人。

宋英宗治平四年进士,绍圣初以校书郎坐修《神宗实录》失实被贬职,后来新d执政,屡遭贬,死与宜州贬所。

黄庭坚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诗与苏轼齐名,人称“苏黄”,诗风奇崛瘦硬,力摈轻俗之习。

开一代风气,为江西诗派的开山鼻祖。

书法精妙,与苏、米、蔡并称“宋四家”。

词与秦观齐名,艺术成就不如秦观。

晚年近苏轼,词风疏宕,深于感慨,豪放秀逸,时有高妙。

有《山谷词》。

三、一代名士黄鉴黄鉴[1],字唐卿,浦城人,少敏慧过人。

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补桂阳(今湖南桂阳)监判官,升为国子监直讲。

杨亿喜欢他的文词,收为弟子,由此知名。

累官至太常博士,为国史院编修官,同修国史,国史修成,升为直集贤院,以母老通判苏州(今江苏苏州)奉诏修《三朝宝训》,书未成,病故。

黄鉴生前收集杨亿的言谈,辑为《南阳谈薮》,经宋庠删其重复,分为21门,更名《谈苑》。

又编杨亿所称的时贤佳句为《杨氏笔苑句图》一卷。

《宋史》有传四、【黄氏名人】贵州七百进士名录(仅摘黄姓)“开科取士”是中国古代选拔人才的一种制度。

金榜题名,入仕入宦,光宗耀祖,是众多学子秉烛苦读,梦寐以求的目标。

宋嘉熙二年(1238),遵义人冉从周中进士,开黔中进士之先。

之后在宋代,遵义又有7人中进士。

明正统四年(1439),赤水卫人张谏中进士,为明代贵州进士科名第一人。

明清之际,贵州中进士者730余名。

这是黔中灿烂的文化之花结出的丰硕之果,既是黔人的骄傲,更是黔人的榜样。

在历史的长河中,贵州人才辈出,如群星灿烂,在科举场上拼捕,独领风骚,展现了贵州学子的品性操守、家风学风和才华风采。

父子进士,兄弟进士(贵州学子兄弟金榜题名有数十例),祖孙三代进士,一榜三进士(贵阳何氏),一门四进士、一门五进士、三代五进士、父子同榜进士;父子翰林(平坝陈氏),兄弟翰林,五代七翰林(贵阳何氏),更是感人至深,可钦可佩。

值得一提的是,在一些偏远县,连续三五年,年年有学子荣登金榜。

有的年份是三四人同登一榜。

到了清末,贵州出现了“三甲一探花”的辉煌。

进士名录,名垂千古,励志黔人,励志来者。

现摘黄氏进士名录:

共23人。

1、贵阳黄之相:

乾隆十七年(1752年)太后壬申恩科进士,三甲一百三十九名。

2、贵阳黄中位:

字坤美,号子载,一字厚田。

嘉庆六年(1801年)清高宗九旬辛酉恩科进士,三甲十一名。

散馆改知县,由顺宁知府改东川知府。

3、贵阳黄梓春:

嘉庆十九年(1814年)甲戌科进士,三甲八十一名。

官福建德化知县、永春知州。

4、贵阳黄辅辰:

道光十五年(1835年)乙未科进士,三甲二名。

由吏部主事官陕西凤盐法道。

入国史循吏传。

5、贵阳黄辅相:

辅辰兄,字斗南。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太后七旬乙巳恩科进士,三甲四十二名。

官广西知县。

6、贵阳黄彭年:

字子寿,辅辰子。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丁未科进士,二甲三十七名。

散馆授编修,官至江苏布政使署巡抚。

入国史循吏传。

著有《陶楼文钞》、《陶楼诗钞》。

7、贵阳黄杰:

字辅臣,一字佐之。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二甲九十三名。

由郎中改官广东,署肇庆知府。

8、贵阳黄国瑾:

字再同。

光绪二年(1876年)清德宗登极丙子恩科进士,二甲二十四名。

散馆授编修。

著有《训真书屋文存诗存》。

入国史孝友传。

9、贵阳黄士廉:

光绪十五年(1889年)己丑科进士,三甲八十四名。

10、贵阳黄士俊:

光绪十八年(1892年)壬辰科进士,三甲一百六十六名。

官兵部主事。

11、贵阳黄钟杰:

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戊戌科进士,三甲一百五十名。

官直隶知县。

12、清镇黄鹤:

嘉庆六年(1801年)清高宗九旬辛酉科进士,三甲一百二十九名。

官知县。

13、清镇黄卓元:

同治十三年(1874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