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87522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4 大小:38.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4页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4页
亲,该文档总共3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docx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第一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

考纲要求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2)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

(3)关键期、最近发展区等基本概念

(4)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学前儿童心理发展趋势

1.从简单到复杂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只是非常简单的反射活动,以后越来越复杂化。

这种发展趋势又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不齐全到齐全

儿童的各种心理过程在出生的时候并非已经齐全,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先后形成的。

(2)从笼统到分化

儿童最初的心理活动是笼统、弥漫而不分化的。

2.从具体到抽象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非常具体的,以后越来越抽象和概括化。

抽象逻辑思维在学前末期才开始萌芽发展。

3.从被动到主动

儿童心理活动最初是被动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后来才发展起来,并逐渐提高。

儿童心理发展的这种趋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1)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儿童心理活动是由无意向有意发展的。

新生儿的原始反射是本能活动,是对外界刺激的直接反应,完全是无意识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开始出现了自己能意识到的、有明确目的的心理活动,然后发展到不仅意识到活动目的,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心理活动进行的情况和过程。

(2)从主要受生理制约发展到自己主动调节

幼小儿童的心理活动,很大程度上受生理局限,随着生理的成熟,心理活动的主动性也逐渐增长。

4.从零乱到成体系

儿童的心理活动最初是零散杂乱的,心理活动之间缺乏有机的联系,而且非常容易变化。

二、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是代表同一年龄阶段的人所表现出来的典型特征,包括生理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的年龄特征。

(一)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内涵(理解)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在每个年龄阶段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心理特征。

1.儿童心理年龄特征是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并不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自发出现。

儿童所生活的外界条件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阶段特征的形成有重要作用。

2.儿童心理年龄特征的形成和儿童生理年龄特征、儿童的经验积累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儿童生理年龄特征是心理年龄特征形成的基础。

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在成人的教育影响下,在儿童自己的活动中,通过掌握社会知识经验、技能技巧来发展的。

3.儿童的心理年龄特征是指儿童心理在一定年龄阶段中的那些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是从许多个别儿童的心理特征中概括出来的。

(二)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与可变性

1.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稳定性

一般来说,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几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揭示的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的基本特征至今仍适用于当代儿童。

儿童心理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1.)儿童脑结构和机能的发展具有大致稳定的顺序和阶段。

(2.)人类知识经验本身是有一定顺序性的,儿童掌握人类知识经验也必须遵循这一顺序。

(3)儿童从掌握知识到心理机能发生变化,也要经过一个大体相同的、不断量变和质变的过程。

2.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的可变性

儿童是在一定的社会条件下和教育条件下发展起来的,因而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又具有一定的变化。

3.儿童年龄特征的稳定性和可变性是辨证统一的

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它们的关系是相对的。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稳定性,所以可以根据前人所揭示的有关年龄特征的表现来了解和教育当代儿童。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具有可变性,所以我们坚信通过改变儿童生活的社会条件和教育条件,可以改变儿童的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心理发展年龄特征(熟悉)

1.人生的第一年(婴儿期)

儿童出生第一年称为婴儿期或乳儿期。

这一阶段是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和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阶段。

(1)初生到满月(0-1个月)

①适应新生活

小生命从胎内到出生于人世,是人生的第一个重大转变。

胎儿环境是非常安全和舒适的,出生以后,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新生儿必须付出很大的努力,为维持生命而斗争。

②依靠无条件反射

儿童先天有十几种无条件反射,这一时期婴儿主要靠无条件反射生活。

③条件反射出现和心理发生

无条件反射是生理反应,不是心理活动。

条件反射既是生理反应也是心理活动。

因此,条件反射的出现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

最早出现条件反射的时间取决于开始训练儿童建立条件反射的时间。

④认识世界和人际交往的开始

儿童出生以后便开始认识世界,并开始与他人进行交往。

(2)满月到半岁(1-6个月)

这一时期称为婴儿早期。

①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

满月以后,婴儿的眼睛更加灵活了。

眼睛可以追视。

2-3个月以后,婴儿对声音的反应也比以前积极了。

听到说话声或铃声的时候会把头转过去。

②眼手协调动作开始发生

眼手协调动作的发生对婴儿来说有重要意义,婴儿可以用手的动作有目的地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是儿童的手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始。

③主动找人

这一时期婴儿开始主动发起与人交往,出现了最初的亲子游戏,亲子游戏可以满足婴儿的社会性交往的需要。

④开始人认生

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他们开始对交往的人有所选择了。

(3)半岁到周岁(6-12个月)

①身体动作迅速发展

儿童身体的粗大动作发展需要一个过程。

出生后一年多的时间内,婴儿学会了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

②手的动作开始形成

从半岁到1岁,儿童的手日益灵活。

③语言开始萌芽

半岁以后,婴儿喜欢发出各种声音。

9-10个月以后婴儿能听懂一些词,并按成人说的去做一些动作。

④依恋关系开始发展

6个月以前离开亲人比较容易,将近1岁时离开亲人,分离焦虑明显。

2.1-3岁(先学前期)

(1)学会直立行走

(2)学会使用工具

1岁的孩子逐渐能够准确地拿各种东西。

2岁半以后的孩子可以用自己的小毛巾洗脸,拿起笔来画画。

2-3岁的孩子能学会各种动作,并且身体和四肢的动作开始协调起来。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

人类所特有的思维和言语活动是在2岁左右开始真正形成的。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

孩子进入第二个年头,就不像1岁前那么顺从了。

1.5-3岁开始进入人生第一个反抗期,这说明孩子的独立性增强了。

3.3-6岁(幼儿期)

这一时期被称为学前期或幼儿期

(1)3-4岁(小班)

①行为有强烈的情绪性

小班儿童的行动常常受情绪控制,而不受理智支配。

情绪性强是整个幼儿期的特点,但年龄越小越突出。

②爱模仿

③思维仍带有直观行动性

思维依靠动作进行,是先学前期儿童的典型特点。

但小班幼儿仍保留这个特点。

(2)4-5岁(中班)

①爱玩、会玩

中班幼儿处于典型的游戏年龄阶段,是角色游戏的高峰期。

他们对怎么玩,有什么规则,不遵守规则怎么处理等基本都能自己商量决定。

②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

能理解3个苹果加2个苹果等于5个苹果,但不能理解3+2=5。

(3)5-6岁(大班)

①好学、好问

不仅问“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而且经常问“为什么”。

②抽象概括开始发展

已经有了抽象概括的萌芽,对常见的事物能按一定的规则分类。

③个性初具雏形

形成了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

开始对自己、对他人和对事情有了自己的看法。

三、关键期、最近发展区等概念

本部分主要是考选择和填空

1.关键期

关键期最早由奥地利生理学家劳伦兹根据幼禽的“印刻现象”提出。

这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关键期引入儿童心理发展,是指儿童在某个时期容易学习某种知识技能或形成某种心理特征,一旦过了这个时期,发展的障碍就难以弥补。

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主要表现在语言和感知觉发展方面。

2.敏感期或最佳期

所谓敏感期,也称为最佳期,是指特定能力和行为发展的最佳时期。

在这种时期儿童对形成这些能力和行为的环境影响特别敏感,儿童学习相关的知识和行为比较容易,儿童心理相关方面的发展最为迅速。

与关键期的不同在于:

儿童错过了敏感期或最佳期不是不可以学习或形成某种知识或能力,只是比起敏感期或最佳期来说更加困难,发展比较缓慢。

蒙台梭利通过对儿童敏感期的观察与研究,归纳出语言敏感期(8个星期~8岁),秩序敏感期(1~4岁),感觉敏感期(0~5岁)。

从整体来讲,学前期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敏感期或最佳期。

3.最近发展区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

一是儿童的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最近发展区是指在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的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之间的过渡状态。

维果斯基认为,教学不能只适应发展的现有水平,走在发展的后面,而适应最近发展区,走在发展的前面,并最终跨越最近发展区而达到新的发展水平。

4.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和危机期

在儿童心理发展的两个阶段之间,有时会出现心理发展在短期内突然急剧变化的情况,称为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

由于儿童心理发展的转折期常常出现对成人的反抗行为,或各种不符合社会行为准则的表现,所以也有人把转折期称为危机期。

四、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因素

(一)客观因素

1.遗传

遗传是指祖先的生物特性传递给后代的生物现象。

遗传特性也称为遗传素质。

(1)遗传素质是儿童心理发展的最初的自然物质前提。

(2)遗传素质奠定了个别差异的最初基础。

(3)遗传对个体心理发展不起决定性作用。

2.生理成熟

生理成熟指身体生长发育的程度或水平,也称生理发展。

幼儿的生理成熟或发展具有一定的顺序性,生理成熟的顺序性为儿童心理活动的出现提供了基本的前提。

成熟对个体心理发展有一定的作用,使心理活动出现或发展处于准备状态。

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幼儿心理发展。

如格赛尔的爬梯实验。

3.环境

环境是指幼儿周围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环境影响幼儿心理的发展和变化。

教育作为社会环境中最重要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对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起着主导作用。

对幼儿心理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转变为现实,而且会影响遗传素质的变化和生理成熟的进程。

此外,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是制约儿童心理发展水平和方向的重要因素。

(二)主观因素

1.儿童心理本身内部的因素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部动因

儿童的需要、兴趣、能力、性格、自我意识和心理状态等都可能会影响幼儿心理发展。

其中最为活跃的是幼儿的需要。

幼儿的年龄越大,其主观因素对他的心理作用也越大。

2.幼儿的活动

幼儿的心理是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幼儿的活动主要包括对物的操作活动和与人的交往活动。

对物的操作活动有助于幼儿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

如,在活动中认识物体的形状、大小、颜色等。

幼儿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发展了幼儿的社会性,形成自己的个性。

•第二章 学前儿童动作和语言发展

考纲要求

(1)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2)学前儿童言语表达能力发展

(3)游戏语言、问题语言、自我中心语言、内部言语等基本概念。

一、学前儿童动作发展规律

(一)学前儿童动作发展的规律(记住,简答、选择)

1.由整体到局部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的、弥散的,以后逐渐分化、局部化、精确化和专门化。

2.首尾规律(即从上部到下部)

即从头到脚的发展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头颈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

3.近远规律(即从中央到边缘)

儿童动作发展离躯干越近越先发展,离躯干越远,发展越慢。

通常先从头部和躯干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的动作,再是手指的精细动作。

4.大小规律(即从大肌肉动作延伸到小肌肉精细动作)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躯体大肌肉大幅度的动作开始,然后才发展到小肌肉的精细动作。

5.无有规律(即从无意识到有意识)

儿童动作最初是无意识的,后来慢慢越来越受意识的支配。

二、学前儿童言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一)学前儿童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1.从对话语言逐渐过渡到独白语言

口语可以分为对话语言(即交际语言)和独白语言两种,对话语言是指两人之间进行交谈,独白则是一个人独自向听者讲述。

学前儿童语言最初是对话式的,只有和成人共同交往中才能进行。

儿童的语言基本上都是采取对话的形式,而且他们的语言往往只是回答成人提出的问题,或向成人提出一些问题和要求。

2.从情境性语言过渡到连贯性语言

对话时常用情境性语言。

情境性语言只有在结合具体情境时,才能使听者理解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思想内容,而且往往还需要说话人运用一定的表情和手势作为自己言语活动的辅助手段。

3岁前的儿童只能进行对话,不能独白,他们的语言基本上都是情境性语言。

3岁以后,情境性语言的比例逐渐下降,连贯性语言的比例逐渐上升。

到6、7岁,儿童能较连贯地叙述,但发展水平仍然很低。

3.讲述逻辑性逐渐提高

幼儿讲述的逻辑性逐渐提高,主要表现为讲述的主题逐渐明确、突出,层次逐渐清晰。

4.逐渐掌握言语表达技巧

幼儿不仅可以学会完整、连贯、清晰而有逻辑地表述,而且能够根据需要恰当地运用声音的高低、强弱、大小、快慢和停顿等语气和声调的变化,使之更生动,更有感染力。

(二)学前儿童书面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

学前儿童书面语言处于较低的发展水平,能认识少量的字,能借助图画进行前阅读活动,但还很难用书面语进行表达。

三、有关幼儿语言的几个基本概念

1.自我中心言语

自我中心言语是皮亚杰1923年在其著作《儿童的语言与思维》一书中提出并加以阐述的概念。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上的现象。

自我中心言语是指讲话者不考虑他在与谁讲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他讲话,他或是对自己讲话,或者是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讲话。

自我中心语言不具有社交的性质。

2.内部语言

内部语言是语言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不出声的言语。

内部语言在形式上具有发音隐蔽和语句简略、不完整的特点。

内部语言在语言功能上具有:

(1)是对自己的语言,不执行交际功能。

(2)突出表现了自觉的分析综合和自我调节功能。

3.自言自语

说出声的自言自语是内部语言发生过程中的一种过渡形式,它既有内部语言的特点,也有外部语言的特点。

一方面,自言自语起着自觉分析综合和自我调节的作用,另一方面,它仍然有对别人说话的性质。

自言自语是一种说出声的思维过程,同时,它也是起着指导自己行为的作用。

儿童的自言自语往往是他们要求和别人交往,而又缺乏语言交往实际可能的情况下出现的。

自言自语实际上是对外部语言的一种代替或补偿。

自言自语出现在4岁左右,主要有游戏语言和问题语言两种形式。

3.游戏言语(游戏语言)

游戏语言具有比较完整、详细,有丰富的情感和表现力的特点。

游戏言语是指一边做游戏,一做动作,一边嘀咕,用语言补充和丰富自己的行动。

如幼儿在玩花片的游戏中,嘴里一直嘀咕着:

“我这个奥特曼很厉害,请赐予我力量吧,嗨!

……”儿童常常用游戏言语来补充用动作表达感到困难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

4.问题言语(问题语言)

问题言语是指在碰到困难或问题时产生的自言自语,常常来表示对问题的困惑、怀疑或惊奇等等,当他们找到了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也会用这种言语反应出来。

例如在拼图过程中幼儿一边注视着拼板,一边自言自语:

“这个怎么办呢?

放哪儿呢?

……不对,在这儿,呀,还是不对……这像什么?

……哈,机器人,胳膊,……

问题言语一般比较简短、零碎,多由一些压缩的词句组成。

四五岁的儿童问题言语最丰富,六七岁的儿童由于能默默地用内部言语思考,问题言语相对减少。

5.社会化语言

维果斯基认为,儿童出生后就是一个社会的实体,社会交往是儿童生活活动的基本形式。

语言是成人与儿童交往的工具,这种交往最初伴随着动作和实物,以后才获得概括的意义。

语言在组织儿童的活动、形成儿童的智力行为中起着指导和调节作用。

儿童的心理发展往往是以成人的语言指导为开端,以儿童的识记动作为结尾的交互交往中进行的。

因此,儿童所使用的语言,包括自我中心语言都具有交际功能。

第三章学前儿童认知发展

考纲要求

(1)幼儿方位知觉的特点

(2)幼儿时间知觉的特点

(3)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4)幼儿记忆发展的特点与常用策略

(5)幼儿想象发展的特点

(6)儿童思维发展的趋势

(7)知觉行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的概念与特点

(8)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幼儿方位知觉特点

方位知觉是对物体所处的方向的知觉。

方位知觉的发展顺序为先上下,次前后,再左右。

1.空间定位能力的发生

孩子出生后就有听觉定位能力。

婴儿出生后几个月就能根据声音的方向转头,说明婴儿几个月大就有了声音定位能力了。

2.空间关系的掌握

婴儿方位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对上下、前后、左右方位的辨别。

2~3岁幼儿能辨别上下,4岁开始能辨别前后,5岁开始能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7~8岁才能以他人为中心辨别左右,以及两个物体之间的左右方位。

5岁时方位知觉有跃进的倾向,6~7岁是左右概念发展的飞跃期。

11~12岁,左右概念才比较清楚。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早于对方位词的掌握。

二、幼儿的时间知觉特点

时间知觉是对客观事物或事件连续性和顺序性的反映。

由于时间没有直观形象,也没有专门的时间分析仪器,所以我们只能通过一些中介来感知。

成人与幼儿借助的中介是不同的。

成人用表、日历,而幼儿掌握这些工具需要一些时间。

婴儿的时间知觉主要依靠生理上的变化产生对时间的条件反射。

这是人生最早的时间知觉表现。

儿童的时间知觉主要与识记事件相联系。

换句话说,对事件的记忆是时间知觉和时间表现的主要信息来源。

由于时间的抽象性,幼儿知觉时间比较困难,水平不高。

幼儿的时间知觉有以下特点:

1.时间知觉的精确性与年龄呈正相关。

即年龄越大,精确性越高。

7-8岁是时间知觉迅速发展的时期。

2.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与儿童的生活经验呈正相关。

生活制度和作息制度在幼儿的时间知觉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严格执行作息时间制度,有规律地生活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时间知觉,培养时间观念。

3.幼儿对时间单元的知觉和理解有一个由中间向两端、由近及远的发展趋势。

研究表明,幼儿先能理解的是“天”、“小时”,然后才是“周”、“月”、“分钟”、“秒”。

4.理解和利用时间标尺的能力与其年龄呈正相关。

研究表明,7岁左右,儿童才开始利用时间标尺来估计时间。

如果没有教育、训练,儿童6~7岁仍不能正确估计时间。

三、幼儿注意发展的特点

注意是指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性。

注意的特点:

(1)指向性;

(2)集中性

(一)学前儿童注意发展的一般趋势

1.定向性注意的发生先于选择性注意的发生。

原始的定向反射是与生俱来的生理反应,也是儿童最早出现的最初级的注意。

最初的定向性注意,主要由外物特点引起,即无意注意的最初形式。

本能的定向性注意随着年龄的增长,所占地位日益缩小,但不会消失。

选择性注意指儿童倾向于对一类刺激物注意得多,而在同样情况下对另一类刺激注意得少的现象。

选择性注意在新生儿时就已经萌芽。

1岁前婴儿的选择性注意具有视觉偏好的特点。

而且婴儿偏好复杂的刺激物,偏好曲线,偏好不规则的模式;偏好密度大的轮廓;偏好集中的刺激物;偏好对称的刺激物。

(选择题)

2.无意注意的发生发展早于有意注意的发生发展。

(1)无意注意是指无预定目的,不需要意志的努力的注意。

无意注意与生俱来,但随着年龄增长不断发展。

无意注意的对象和性质、稳定性和范围都会发生变化。

(2)有意注意是指有预先目的且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

2岁以后有意注意开始萌芽。

随着年龄的增长,有意注意得到发展。

(二)3-6岁儿童注意发展的特征(即幼儿的注意)

无意注意占主要地位,有意注意逐渐发展。

(1)无意注意占优势。

刺激物的物理特性仍然是引起无意注意的主要因素;与兴趣和需要有关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2)有意注意初步形成,但处于较低水平。

幼儿的有意注意受大脑发育水平的局限,他们的有意注意是在外界环境,特别是成人要求下发展的;幼儿逐渐学习一些注意的方法;幼儿的有意注意是在一定活动中实现的。

四、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与常用策略

(一)记忆概述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识记、保持和再现的过程。

记忆包括识记、保持、回忆和再认三个环节。

(填空)

1.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环节,是指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

识记可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

2.保持

保持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在人脑中巩固过程,它是记忆的第二个环节。

3.回忆和再认

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是记忆过程的第三阶段。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不再眼前,能把他们在人脑中重新呈现的过程称为回忆。

过去经历过的事物再次出现在眼前,能把它们加以确认的过程称为再认。

(二)学前儿童记忆发展的特点(重点记忆,简答题、论述题)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1)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

3岁以前儿童基本上只有无意记忆,他们不能进行有意识记。

在某一有目的的活动中,幼儿的记忆更多地是受对象外部特征的影响,且不能有效运用记忆方法。

在整个幼儿时期无意记忆的效果都优于有意记忆。

到了小学阶段,有意记忆才逐渐赶上无意记忆。

(2)无意记忆的效果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幼儿的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不是一个此消彼长的过程。

实际上,由于记忆加工能力的提高,认识范围也越来越广,幼儿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

(3)无意记忆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

幼儿的无意记忆不是由于幼儿直接接受记忆任务和完成记忆任务而产生的,而是幼儿在完成感知和思维任务的过程中附带产生的结果。

幼儿的认知活动越积极,无意记忆的效果越好。

2.幼儿有意记忆的发展

有意记忆的发展,是幼儿记忆发展最重要的质的飞跃。

其特点如下:

(1)幼儿有意记忆是在生活的要求和成人的教育下逐渐产生的

成人在日常生活中和组织幼儿进行各种活动时,经常向他们提出记忆的任务。

(2)有意识记的效果依赖于对记忆任务的意识和活动动机

幼儿对具体识记任务的意识会影响幼儿有意识记的效果。

(3)有意再现的发展先于有意识记

幼儿达到有意再现或追忆较高行为类型的年龄略早于有意识记。

整体而言,幼儿的有意识记和有意再现水平在实验室条件下最低,在游戏和完成实际任务的条件下较高。

3.记忆的理解和组织程度逐渐提高

(1)幼儿容易运用机械记忆

幼儿给人的印象是大量利用机械记忆。

实际上,幼儿期意义记忆在迅速发展,幼儿在记忆过程中越来越多地依赖于理解,并把记忆材料加以系统化。

(2)幼儿意义记忆效果好

幼儿期是意义记忆迅速发展的时期。

而且,幼儿对理解了的材料记忆效果较好。

幼儿对理解了的材料记忆的内容数量多,保持的时间长。

(3)幼儿的机械记忆和意义记忆都在不断发展

在整个幼儿期,无论是机械记忆还是意义记忆,其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提高,两者效果的差距也逐渐缩小。

4.形象记忆占优势,语词记忆逐渐发展

(1)幼儿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

形象记忆是根据具体的形象来记忆各种材料。

在儿童语言发生之前,其记忆内容只有事物的形象。

在2岁以后,儿童语言发生后的整个幼儿时期,形象记忆仍然占主要优势。

(2)幼儿的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

幼儿期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发展,但语词记忆的发展速度超过了形象记忆的发展速度。

(3)幼儿形象记忆和语词记忆的差别逐渐缩小

随着年龄的增长两种记忆效果的差距不断缩小。

5.记忆策略逐渐形成

记忆策略是指能够增强记忆效果的方法。

(三)3-6岁幼儿的记忆发展特点(要重点记忆)

(1)无意记忆占优势,有意记忆逐渐发展

幼儿无意记忆的效果优于有意记忆,幼儿无意记忆的效果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幼儿无意记忆是积极认知活动的副产物。

幼儿认知活动越积极,其无意记忆效果越好。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教育 > 育儿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