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9130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200.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docx

历史必修二1单元选择题精炼

第一单元选择题精炼

1.以下是我国先民在七八千年前使用的最早的松土工具,该工具的名称是

A.石铲B.石锄

C.石犁D.耒耜

《诗经·小雅·北山》中有这样的记载: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诗经·小雅·大田》中有这样的记载:

有苗萋萋,兴雨祁祁,雨我公田,遂及我私。

2.以上材料中所说“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所指是的土地所有制形式是

A.原始社会的土地公有制B.奴隶社会的土地国有制

C.奴隶社会的土地私有制D.封建社会的土地私有制

3.材料中的出现“遂及我私”的现象,这是指

A.统治者将土地分封给诸侯使土地私有B.在公田以外出现了私田

C.公田里的农产品已经逐渐私有化D.井田制的确立

4.在当时能够出现以上变化的根本性因素是

A.中国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B.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使用

C.水利工程的兴修D.青铜器的制造

5.“井田”与“私田”相比,最主要的区别是

A.所有权B.耕作方式C.使用权D.赋税形式

刑侯与雍子争田,雍子纳其女与叔鱼以求直(按:

使自己在争讼中获胜),及断狱日,叔鱼抑刑侯,刑侯杀叔鱼及雍子于朝。

——摘自《国语·晋语九》

6.以上材料说明的本质问题是

A.贵族之间争田的现象逐渐多起来B.奴隶制土地国有制渐遭破坏

C.战国时期的政治日趋腐败

D.统治阶级制定严酷的法律来保护其阶级利益

7.根据以上材料,请你判断中国的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是在

A.西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始皇统一六国后D.西汉建立后

8.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是

A.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B.地主经济C.封建庄园经济D.封建国有制下的经济

9.“女吸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家家守村业,白头不出门”。

诗句不能反映出的是

A.自耕农经济的封闭性B.自耕农经济的完善性

C.自耕农经济的保守性D.自耕农经济的稳定性

阅读下列两幅图

图一图二

10.图一中的工具出现的时间及用途是用于

A.西汉;耕地 B.东汉;施肥 C.西汉;播种 D.东汉;开沟

11.图二的农具出现的时代是

A.战国B.汉代C.唐朝D.北宋

12.曲辕犁的发明,是继汉代犁耕发展之后农具改革的又一次突破。

对此,下列描述不准确的是

A.它的出现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定型 B.长辕变曲辕,犁架变小,更加轻便灵活 

C.既节省了劳力,又提高了耕作速度  D.使用比较平稳,利于旱田耕种

13.古代中国精耕细作技术进入全面成熟时期是在

A.魏晋时期B.隋唐时期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14.我国也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农书是

A.《梦溪笔谈》B.《汜胜之书》C.《齐民要术》D.《农政全书》

自耕农是封建国家直接剥削的对象。

为了保证赋税、徭役的供求,封建国家历来关注这一阶层的存在。

“稳定小农”是封建王朝长治久安的良策,每一个新王朝建立时,对此尤为关注。

他们总是采取鼓励垦荒等政策,积极培植自耕农。

诚然,自耕农这一阶层是很不稳定的,经常分化。

——叶显恩《明清徽州农村社会与细仆制》

15.明智的封建统治者都采取重农措施,注意减轻人民负担,扶植小农经济,主要是因为

A.小农经济兴衰关系封建经济繁荣和政权安危 

B.小农经济稳定与否关系到国家的世界地位

C.小农经济兴衰与否关系到农民生活是否稳定

D.小农经济稳定与否是对封建统治者褒贬的依据

16.以下哪一历史现象最能体现政府“稳定”小农的作法?

A.曹魏的屯田制B.北魏的均田制

C.北宋时代实行的租佃制D.明朝编制“鱼鳞图册”

17.下列有关均田制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始于北魏B.均田制实行的前提是政府掌握大量的土地

C.这一制度的实行从根本上阻止了土地兼并现象,使农民的生活相对稳定

D.隋唐两代不但继承了这一制度,而且有所发展

18.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实行的主要原因是

A.赋税沉重导致农民逃亡,土地荒芜B.安史之乱造成农业生产破坏

C.国家把土地分配给皇室和官僚地主D.土地买买和兼并之风盛行

19.土地兼并现象贯穿中国封建社会的始终,国家的任何政策都不能使之逆转,其根本原因是

A.政治腐败B.重农抑商思想的支配

C.农民起义的打击D.土地私有制的存在

租佃制是我国古代重要的一种土地经营方式,其存在的时间长,对中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20.我国古代的租佃制产生于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秦代 D.唐代

21.自宋代以来租佃经营已成为仅次于自耕农形式的重要经营方式,这一方式

A.使政府对百姓的控制加强     B.农民完全脱离了政府的剥削  

C.农民的生产自主权大为加强   D.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转化

22.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是①个体小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②生产的目的主要是满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③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全部自己生产④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

中国古代拥有世界最发达的手工业,中国古代手工业主要有官营、民营和家庭手工业三种主要的经营形态。

23.我国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出现于

A.父系氏族公社时期B.西周C.春秋战国时期D.秦汉

24.有关我国古代手工业地位的表述,错误的是

A.中国是最先发现和使用煤的国家B.瓷器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发明

C.中国是首先发明丝织技术的国家D.中国最早冶炼的金属是铁

25.关于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是

A.其手工产品大量投放市场B.代表了古代手工业最高水平

C.有利于稳定小农经济D.技术先进,生产集中

26.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的主要原因是

A.统治者的重视B.工匠积极性高C中央集权的作用D.市场需求

27.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特点不包括

A.官府统一管理B.拥有最高生产技术C.产品不多不计成本D.市场竞争力比较强

中国的英文“china”有另外一含义:

“陶瓷”,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中国远古的陶器主要有彩陶、黑陶和白陶等。

商代中期,我国就开始了从陶器向瓷器的过渡。

东汉晚期,制瓷技艺终于成熟。

隋唐时期,陶瓷工艺臻于成熟,白瓷也进入了成熟期。

明代创造了五彩瓷,清代创造了闻名中外的珐琅彩。

28.我国古代原始瓷器的出现和古代制瓷技术的成熟分别是在

A.商朝;东汉 B.夏朝;魏晋C.西周;东汉D.商朝;隋唐

29.中国瓷器从哪一历史时期已开始输出国外

A.唐代B.清代C.明代D.汉代

30.景德镇是我国著名的“瓷都”闻名天下始于

A.唐朝B.宋朝C.元朝 D.明朝

31.为适应外国客户的需要而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是在

A.唐朝B.宋朝C.元朝D.明朝

32.某瓷器收藏家的藏品有秘色长颈细口瓷瓶、五彩镂空云凤纹瓶(右图)、青花花卉纹执壶。

该收藏家的生活时代不早于

A.魏晋B.隋唐C.宋元D.明清

33.关于古代制瓷业发展历史的叙述,正确的是

A.秦汉时期出现原始的陶瓷

B.魏晋南北朝时期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

C.宋代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

D.明清时期官窑烧制的瓷器质量最好

司母戊鼎重832.84千克,制作时需金属料在1000千克以上,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其制作工艺十分复杂。

一般认为,我国古代的青铜铸造技术进入繁荣时期是在商周时期。

34.在成语“一言九鼎”中的“鼎”可作为权力和地位的象征,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A.商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秦汉时期

35.下列关于司母戊鼎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是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B.它是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

C.属于饮食品D.属于礼器

36.下列各项最能代表东汉冶铁技术进步的是

A.煤成为冶铁燃料B.水力鼓风冶铁C.低温炼钢技术D.发明灌钢法

37.魏晋时我国冶金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

A.鎏金术B.水排C.灌钢法D.铸钢法

我国丝织工艺到了唐朝中期(公元八世纪)品种更为丰富,装饰也更为精致多彩了。

同墓又发现了用同样花鸟纹锦缝制的锦袜一双。

……可以清楚地看出,这是一块斜纹纬锦。

这块纬锦,在红地上用八种颜色的丝线构成图案,组织严密,配色华丽,花鸟形态也非常生动自然,不论在组织技法上,还是在花纹的描绘技巧上,都达到较高水平,显然它已是我国织造纬锦颇为熟练时期的产品。

——摘自《新疆吐鲁番晋唐墓葬中发现的重要文物》

38.《汉书·地理志》中有这样的记载:

(齐)太公……乃劝以女工之业……织作冰纨绮……之物。

号为冠带衣履天下。

对上述材料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我国丝织业水平世界领先B.齐国重视发展丝织业

C.当时丝织业水平很高,品种丰富多彩D.齐国的丝织品闻名全国

39.隋唐时期,平民百姓所穿衣服的衣料多为

A.丝质B.毛质C.麻质D.棉质

40.中国丝织业发展进入鼎盛时期和当时最著名的两大纺织中心分别是

A.隋唐;苏州和南京B.宋元;南京和广州

C.明清;南京和广州D.明清;苏州和杭州

41.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文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

这主要是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求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民族之间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求珠架沧海,采玉上荆衡;北买党项马,西擒吐藩鹦;炎州布火浣,越婢脂肉滑,奚僮眉眼明;通算衣食费,不计远近程;经游天下遍,却到长安城。

——元缜《估客乐》

42.汉代和唐代,统治者在长安为加强对商业活动的管理,设置了管理“市”的A.市令或市长B.市舶使C.转运使D.盐运使

43.从汉到唐代,封建统治者都在城市设有专门的官员管理市场交易,这说明

A.政府重视商业的发展B.市场交易混乱需派专人管理

C.政府对市场实行严格的管理和控制D.政府通过市场管理防止税收流失

44.唐后期,扬州超过长安、洛阳,成为全国最繁华的工商业的城市。

其最主要原因是

A.安史之乱使长安、洛阳满目荒凉B.扬州成为南北交通要冲

C.扬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商埠D.经济重心南移

阅读下列两幅图

图一图二

45.图一和图二分别是

A.唐朝的长安和北宋的东京B.隋朝的长安和唐朝的长安

C.唐朝的长安和南宋的杭州D.唐朝的长安和南宋的杭州

46.(图一和图二就其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而言,类似之处是

A.都有坊和市,且坊和市的界线分明B.都有西域等少数民族商人

C.都是当时商品经济最发达的城市D.都出现了夜市和娱乐场所瓦肆等

47.和图一相比,图二最大的特点是

A.政府对城市建设的规划不重视

B.商业贸易受到官府的严格监视和控制,市场活动的范围和时间受限制

C.商业活动打破了坊市限制,形成了街市,取消了营业时间限制,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D.城市规模小得多

48.出现以上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

A.政府放松了对商业的限制,促进城市商业发展B.商品经济的发展

C.民族关系的变化D.对外贸易的发展

唐朝时期,城市中有固定的交易场所,出现了“柜坊”;到了北宋时期川蜀地区商业交易极为繁盛,但政府强制推行笨重的铁钱,“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

街市买卖至三五贯,即难以携持。

”交子一出现,就受到广泛欢迎。

但私人发行容易引起争讼,出现信用危机,从1023年起改由官府发行。

因官府准备金充足,信用较好,备受欢迎。

49.唐朝时期的“柜坊”的职能是

A.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B.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所

C.管理市场的物价和税收D.负责皇家物资的采购

50.北宋时出现纸币“交子”,说明了

A.北宋手工业的发达B.北宋农业的发达C.金属货币数量不足D.商业的高度发展

51.下列关于“交子”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是出现于四川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B.它最早是由北宋政府印制和发行的

C.它出现之初容易出现信用危机D.它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

52.“会子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外,数成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

”这则材料反映了南宋时期

A.纸币使用广泛B.交通发达C.商品交易量大D.行业利润大

53.关于中国古代货币的使用,说法不正确的是

A.春秋战国时期开始用黄金、白银为货币B.秦朝第一次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货币

C.宋代出现世界最早的纸币D.明清广泛使用纸币

54.下列关于隋唐时期商业发展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扬州、益州成为繁荣的商业城市B.有些农村集市发展为重要的市镇

C.泉州是对外贸易的重要港口D.出现了我国最早的银行雏形

我国古代的封建城市的功能经历了政治→经济的转变,这个转变过程体现了中国的商品经济的繁荣。

55.我国古代的城市职能经历了从政治→经济转变的大体时间是

A.隋唐B.两宋C.元朝D.明清

56.推动中国古代城市以政治功能为主向以经济功能为主转变的最主要因素是

A.农业的发展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贸易的发展D.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

57.元朝时期,“贸易之巨,无人能言其数”,这是指当时中国南方最大的商业和手工业中心,是指A.扬州B.泉州C.广州D.杭州

新都(新安),勤俭甲天下,故富亦甲天下。

贾人娶妇数月,则出外或数十年,至有父子邂逅而不相识者。

大贾辄数十万,则有副手而助耳目者数人。

其人皆铢亮不私,故能以身得幸于大贾无疑,他日计子母息,大羡,副者始分身自为贾。

故大贾非一人一手足之力也,……走长途而赴京城,芒鞋跣足,以一伞自携,而吝舆马之费,问之则千万金之家也,微人四咸朴茂,其起家以资雄闾里,非数十百万这称富也,有自来矣。

——顾炎武《肇域志·徽州府》

58.据以上材料,你认为顾炎武所说的徽商发家致富的原因有以下

①徽州人有经商的传统②徽州人很团结,注意互相帮助③徽州人还崇尚节俭,不奢华④政府的大力支持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59.阅读下图的信息,图中所反映的是哪一商帮的繁荣情况?

A.晋商B.徽商C.粤商D.川商

明朝中期,出现江南农村人口“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据《明神宗实录》记载:

吴民生齿最繁,恒产绝少,家杼轴而户纂组(从事丝织业)。

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浮食奇民,朝不谋夕,得业则生,失业则死。

臣所睹记,染坊罢而染工散者数千人,机房罢而织工散者又数千人,此皆自食其力之良民也。

60.明朝中期江南农村人口出现“昔日逐末之人尚少,今去农而改工商者三倍于前”的现象。

这说明

A.资本主义萌芽出现B.社会贫富分化加剧

C.自然经济解体D.商品经济相对发达

61.以下各项最能说明资本主义生产因素萌芽产生的是

A.“共计一坯功,过手七十二,方克成器”B.“东北半城皆居机户,郡城之东皆习机业”

C.“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原属相需”D.工匠各有专能,匠有常主

62.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的基础是

A.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的发展B.丝织业中心的兴起

C.富有商人积累了大量资本D.自由雇佣劳动力的出现

63.明朝万历年间,掌握纺织专业技能的人口开始进入苏州城。

清晨,这些有技术的“机工”仁立桥头,等待拥有织机和机房的“机户”雇佣,暮息而归。

这种现象出现实质上反映了

A.生产力的发展B.粮食产量增加富裕了一定的劳动力

C.劳动力专业化出现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普及

两宋以来,政府对商品征收重税,明朝时期“禁商贩、仆役、倡优、下贱不许服用貂裘”,商人贩卖货物必须取得路引,否则“重则杀身……”,商人还必须承担名目繁多的商税;政府禁止民间出海贸易。

64.下列关于古代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B.不利于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有种于封建社会的稳定D.最终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65.对“重农抑商”政策的评价,不正确的是

A.把农业视为国计民生的根本加以重视有合理一面

B.把农业和工商业对立起来,压制工商业,不符合经济发展规律

C.这—政策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始终起消极作用D.其结果必然阻碍商品经济的继续发展

66.中国封建社会末期,“重农抑商”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其造成的后果中不包括

A.市场狭小B.原料不足C.劳动力缺乏D.资金短缺

顺治二年,清政府颁布“迁海令”,将北起山东,南至广东的沿海居民内迁三四十华里,并且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入水。

凡溪河装栅,货物不许越界。

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摘自《台湾外纪》卷12

67.清朝长期实行禁海政策,其原因在于统治者认为

A.“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

B.“市肆之中多一工作之人,即田亩中少一耕嫁之人”

C.“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不藉外夷货物以通有无”

D.“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

广州十三行

68.上图所反映的广州三十行是

A.清政府的对外驻办机构B.清政府的外交机关

C.清政府的特许的对外贸易机构D.清政府从事纺织业经营的商业组织

69.对明清时期闭关政策共同点比较不正确的是

A.其主观目的都是维护封建统治B.都是自然经济的产物

C.都禁止一切对外交往D.都不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70.清朝实施闭关锁国政策,从根本上看是由于

A.官方垄断贸易的需要B.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

C.自然经济的封闭性决定的D.封建统治已经腐朽

71.明清时期,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

但一直到鸦片战争前夕,萌芽虽有壮大,却无突破。

其根本原因是

A.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侵入B.腐朽的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中国没有出现独立的手工工场D.统治者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72.封建制度对资本主义萌芽的阻碍反映的关系是

A.社会意识和社会存在B.偶然与必然

C.生产力和生产关系D.原因和结果

73.清朝初年曾命令“无许片帆人海”;乾隆时“富商巨贾挟其重资,多买田地,或数十顷,或数百顷”。

其共同影响是

A.妨碍海外市场开拓B.影响手工业扩大再生产

C.使手工业品缺乏市场D.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成长

74.(在中国古代史上阻碍中国的资本主义萌芽和发展的因素包括 ①小农经济 ②闭关政策 ③重农抑商政策 ④家庭手工业的存在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1、中国古代农耕方式经历的过程是()

A刀耕火种——石器锄耕——铁犁牛耕

 B石器锄耕——刀耕火种——铁犁牛耕

C铁犁牛耕——刀耕火种——石器锄耕 

D石器锄耕——铁犁牛耕——刀耕火种

2、中国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是()

A.刀耕火种B.耜耕C.石器助耕D.铁犁牛耕

3.被史学界称之为“我国古代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革命”是()

 A铁农具B牛耕C曲辕犁 D筒车

4、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技术基本定型的发明是 ()    

A、耦犁B、曲辕犁C、翻车D、筒车

5、黄梅戏《天仙配》中有这样一段唱词:

“你耕田来我织布,你挑水来我浇园。

寒窑虽破能避风雨,夫妻恩爱苦也甜。

”这段唱词反映了()

①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基础生产模式   

②不承担国家赋税徭役

③农民富裕祥和的生活境况       ④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

 A①②B①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

6、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的标志是()

A.水利技术的进步  B.手工业的发展

C.商业和城市的发展  D.铁犁牛耕技术的出现和推广

7、成都平原“水旱从人,不知饥谨,谓之天府”,这是因为()

A都江堰的修建B郑国渠的开凿C坎儿井的修建D白渠的修建

8、孔子审订的《诗经》中有“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语句。

这反映出当时实行的主要土地制度是()

A.均田制B.井田制C.屯田制D.授田制

9、导致春秋战国时期井田制瓦解和封建土地所有制形成的根本原因是()

A.诸侯国相继承认私田主人对土地的所有权

B.铁器牛耕的使用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

C.战国时各国进行变法确定了封建土地所有制

D.封建的剥削方式逐步产生并发展

10、“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这句话反映了()

A.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B.手工业经济的生产方式

C.古代妇女的地位较高D.商品经济的发达

11、唐朝诗人白居易在《朱陈村》一诗中写道:

“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

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

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

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

县远官事少,山涤人俗淳。

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

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

A诗中描写了唐朝时我国农村的生活景象

B描写了农村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景况

C描写了村民封闭保留、老死山林的自然心态

D描写了村民幸福美满,其乐融融,无忧无虑的原始公社生活

12、中国古代手工业的最主要经营形态是()

A.官营手工业B.民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个体手工业

13、中国古代每一个历史时期,都会有某种手工制品代表该时期手工业的最高水平,下面各组分类正确的是()

A.商周——铁器唐宋——陶器明清——瓷器

B.商周——漆器唐宋——青铜器明清——瓷器

C.商周——青铜器唐宋——瓷器明清——丝织品

D.商周——玉器唐宋——漆器明清——玻璃

14、在我国南海某处打捞起来的古代沉船中,发现了大量白瓷、青花瓷、珐琅彩等瓷器。

请推断,这一沉船事件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一个时期()

A.唐朝B.宋朝C.明朝D.清朝

15、我国能够把生铁和熟铁混炼成钢的灌钢法是在()

A、春秋战国时期        B、两汉时期

C、南北朝时期         D、隋唐时期

16、我国用水力鼓风冶铁始于()

A.战国B.西汉C.东汉D.魏晋南北朝

17、下列哪一项是中国最早银行的雏形?

()

A.飞钱B.柜坊C.交子D.票号

18、隋唐时期,促进商业发展的原因不包括()

A.农业经济的发展B.手工业的发展

C.大运河的开通D.纸币的发行

19、唐代长安城设立市坊制度,宋代东京城打破市坊界限,这种变化主要有利于()

A.市民的生活B.文化的交流

C.家对人民的统治D.商业的发展

20、从哪一时期开始,中国丝绸远销亚洲、欧洲,为中国获得“丝国”的美誉?

()

  A西汉时B东汉时期 C唐朝时期 D明清时期

21、关于民间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有()

①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②民间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

④明朝中叶以后,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22、关于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特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