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发展心理学6092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472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2.1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儿童发展心理学6092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6092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6092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1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6092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1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6092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1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6092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1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6092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1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6092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1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6092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1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6092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1页
儿童发展心理学6092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1页
亲,该文档总共11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儿童发展心理学60924.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6092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儿童发展心理学60924.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儿童发展心理学60924.docx

儿童发展心理学60924

第一章

1,发展:

个体在从受精卵形成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系统的身心变化,这些变化是有顺序的,相对持久的,并且使个体行为具有适应性,组织性和更为复杂。

儿童心理发展常分为三个领域:

①生理的成熟和发展②认知和语言的发展③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

2,发展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心理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发展又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

①动物种系演进过程中的心理发展②人类心理的发展③人类个体心理发展

3,儿童发展心理学是发展心理学的一个分支,是研究儿童发展规律的科学(注意此处的儿童,不是我们一般意义的儿童,是指从出生到十七八岁这一年龄段的个体)。

一般分为5个阶段:

出生前期:

从受精卵形成到出生,9个月时间内,一个单细胞有机体发展成适应能力很强的人类婴儿。

婴儿期:

0-2岁,身体和脑发育迅速,个体从嗷嗷待哺到独立行走,会用语言表达,并发展了自我再认能力,与主要照料者建立了亲密的情感联系。

幼儿期:

2-7岁个体身体机能更加协调,游戏成为主要活动吧,语言和思维能力发展迅速,道德感更加明显。

童年期:

7-12岁,个体通过学习以及学校中的师生交往,同伴交往,不断地促进思维,情感,人格和社会性的发展。

青少年期:

12-18岁,这是儿走向相成年的过渡期。

个体具备了抽象思维能力,性意识萌动。

确立价值观和人生观,建立自我同一性,走向独立是这个阶段的主要发展任务。

4.儿童发展心理学的4个基本主题

①遗传和环境因素在儿童发展中各起多大的决定作用

②儿童在自身的发展中是主动还是被动

③发展是连续、渐进的还是阶段性的

④发展是开发的还是稳定不变的

对于以上基本主题,现代已不在采用极端的观点,而是同时采纳多家优点,采取一种综合性的立场,它们相互发展、互为补充

(一)儿童心理发展学简史几个关键人物事件

1.精神分析理论(弗洛伊德,埃里克森,荣格)

2.行为主义和社会学习理论约(约翰.B。

华生,斯金纳,阿尔伯特,班杜拉)

3.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4.达尔文《一个婴儿的传略》(科学儿童研究的先驱)

5.普莱尔《儿童心理》(标志着科学儿童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6.霍尔《青少年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奠基人之一)

(二)研究方法

⑴基本研究方法

Ⅰ系统观察法(①自然观察法②结构观察法)

Ⅱ自我报告法(①访谈法②问卷法和测验法)

Ⅲ个案研究

另外还有人种志研究法、心理生理学法

⑵保证科学研究的信度与效度

信度:

信度指的是行为测量的一致性,可重复性。

效度:

效度指的是一个测量准确地测得了研究者所希望测得的东西。

一个测量工具必须是可靠的,有测量一致性的,他才可能是有效的。

⑶一般研究设计:

相关设计、实验设计、自然实验

⑷发展研究设计:

纵向设计、横段设计、两相结合的方法

第二章

(一)影响产前期发展因素(产前又分三个阶段:

胚种期胚胎期胎儿期)

1,致畸因素:

可能是胚胎或胚胎发育受到损害的任何环境因素。

有:

母亲的疾病(风疹,弓形虫病,艾滋病,糖尿病等),Rh因子,药物(如反应停),酒精,吸烟,毒品以及环境危害(如,辐射,化学物质污染)

2,母亲自身状况母亲营养状况,情绪状态以及年龄。

(二).出生并发症:

缺氧症,早产和低体重。

(三).新生儿反射:

新生儿具有一套有用的先天反射系统,反射是指对刺激的一种自发,自动的反应。

先天反射可分为两类:

一类生存反射,一类原始反射

1,生存反射:

具有明显的生存适应价值,呼吸反射,眨眼反射,吮吸反射,吞咽反射和觅食反射。

2,原始反射:

巴宾斯基反射,手掌抓握反射,摩罗反射,游泳反射,行走反射等。

(四).新生儿状态:

六种不同觉醒水平状态,有规律的睡眠,不规律的睡眠,瞌睡,警觉性的安静,警觉性活跃和啼哭。

(五)儿童期身体发展主要表现在身高体重的变化,身体比例的变化,骨骼发展和肌肉发展。

(六).青春期身体变化:

体型比例上的变化,第一性征和第二性征出现。

(七).婴幼儿脑发育特点:

生命头两年,婴儿脑发育特别快,因而出生时脑部占体重的25%,两岁时,脑重达到成人脑重75%.

第三章,

(一),婴幼儿动作发展遵循两原则:

头尾原则,近远原则。

1,头尾原则是对头,颈,躯干上部的控制先于对腿和躯干下部的控制。

2,近远原则指对躯干和手臂的控制先于对手和手指间协调的控制。

3,基本特点:

躺,坐,爬,站,走,跑,跳,扔,手眼协调和双手动作

(二),婴幼儿的感知觉发展:

1,婴儿能够感觉到光线,也能察觉到视觉内物体运动,看到的世界是彩色的,区分蓝绿黄以及白色存在困难。

出生后两三个月,能够分辨所有颜色,视敏度有待发展(近视眼),一岁,视力跟成人一样。

2,听觉,新生儿听觉发展水平高于视觉,喜欢音调较高的女性声音,辨别自己抚养者声音和分辨基本语音单位——音素。

3,婴儿能对酸,甜,苦,基本味道加以区分,四个月大开始偏爱咸味。

4,新生儿能够察觉各种气味,母乳喂养一二周大能辨认自己母亲气味。

(三).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

1,个体通过对环境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

2,适应通过两种形式实现:

同化与顺应。

个体是通过同化与顺应这两种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

3,图式:

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

最初的图式是由遗传获得(婴儿的先天反射),图式可以看做心理的认知框架和组织结构,图式是认知结构的起点和核心。

图式的形式和变化是认知发展的是实质。

4,同化:

个体将外界因素纳入到原有的图式之内,使其成为自身的一部分。

5,顺应:

个体改变现有的图式,以适应环境的过程。

6,平衡:

当个体遇到新的刺激时,总是试图运用原有的图式去同化。

同化成功,获得暂时平衡。

如果原有的图式无法同化新的刺激,个体就会对自身的图式进行调整或建立新的图式,即顺应。

【1】认知发展阶段:

1,感知运动阶段(0-2岁)主要通过探索感知觉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来获得动作经验。

2,前运算阶段(2—7岁)运用心理表象进行思维。

儿童认知基本特点有具体形象性,不可逆性,自我中心性和刻板性。

以自我为中心,不能从别人的角度思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摆脱自我中心性,具有一定的可逆性,具有整体思考能力,但是在这个阶段的逻辑思维还需要依赖于具体事物或具体事物形成的表象。

4,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后)可以在头脑中将形式和内容分开,离开具体事物,根据假设来进行逻辑推理,在此阶段,思维形式从具体内容解放出来了,可根据假设和条件进行复杂而完整的推理活动,能够根据逻辑推理,归纳或演绎方式来解决问题,达到成人思维水平。

【2】儿童心理发展因素:

成熟,练习和经验,社会性经验,具有自我调节作用的平衡过程这四种。

(四).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观要点:

一个人的心理(从出生到成年)受到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低级的心理机能基础上,逐渐向高级心理机能转化的过程。

(五).最近发展区:

一种是儿童现有的发展水平,由一定已经完成的发展系统所形成的心理机能发展水平,一种是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别人帮助达到解决问题的水平。

这两种水平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六).记忆信息加工模型:

书P61

(七).注意发展

1,婴儿;一出生就有注意,这种注意实际上是先天的定向反射,是无意识注意的最初形态。

2,幼儿:

与兴趣和需要有密切关系的刺激物,逐渐成为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

3,儿童:

学龄儿童对抽象材料的注意开始有所发展,但具体直观内容,在儿童注意上仍有重要作用。

(八).记忆发展

1,婴儿:

在胎儿末期(妊娠8个月)就已经有听觉记忆,三个月大能对某些刺激的记忆保持四周之久,一岁以后语言的发生和发展是他们的记忆有进一步地变化。

2,幼儿;记忆迅速发展时期,记忆容量(逐渐上升),记忆形式(形象记忆占主要位置),记忆策略(复述策略,组织策略)都有了进一步的变化。

3,儿童:

记忆容量达到成人水平(7+-2组块范围),有意识记忆效果赶上无意识记忆,学龄儿童能够自发地用复述策略和组织策略。

(九).思维发展

1,婴儿:

一岁以后的婴儿问题解决行为已经开始带有一定的计划性。

2,幼儿:

具体形象性是主要特点,还派生出幼儿思维的经验性,表面性,拟人化等特点。

3,儿童:

从具体形象思维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

第六章

情绪发展是一个从以生物属性为主发展到以社会属性为主的复杂过程,在这里这两者相互作用。

情绪是个体的人格、认知和社会行为发展的基础,甚至是人类活动——认知过程、社会行为以及身体健康的中心动力。

(一)1基本情绪种类:

快乐,兴趣,痛苦,愤怒,恐惧,厌恶。

2复杂情绪种类:

尴尬,害羞,内疚,嫉妒,骄傲等。

(二)儿童情绪能力的影响因素:

父母影响,同伴影响

(三)移情发展水平

1.普遍性移情:

婴儿获得客体永久性之前,反映他人情绪体验的表情线索能引发婴儿普遍性移情反应(其他婴儿哭他也哭)

2.“自我中心”式移情:

一岁多后,自我意识出现,他们开始能意识到自我与他人的不同,是他人而不是自己的自己在体验的一种情绪。

3.对他人感受的移情:

他们能够对他人感受进行推断从而做出更多的移情反应。

4.对他人感受的移情:

直到青少年期,他们不但能理解他人当下痛苦,而且能理解他人的生活境遇。

(四)依恋类型:

安全型依恋,抗拒型依恋,回避型依恋,方向混乱型依恋。

依恋质量对儿童后期发展的影响(书P131)

第七章

(一)早期影响和人格

1.气质成分:

个体对环境事件可预见的情感和行为反应模式的特征,表现为稳定的情绪反应品质和强度,活动水平,注意力以及情绪的自我调节。

托马斯和切斯的九个气质维度:

活动水平、规律性、分心、注意时间和维持、接近/退缩、适应性、反应的紧张程度或强度、反应阀限、情绪品质

在这9个气质维度的不同组合中,气质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种类型:

容易型(约占40%)困难型(约占10%)慢慢适应型(约占15%)混合型(约占35%)

气质类型影响儿童适应环境的能力,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在早期具有中等程度的稳定性,对成年人的人格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而且处于某一气质维度两端水平的最有可能表现稳定型,其他水平波动性较大,常常会被环境影响所修改。

其中共享环境为积极影响,反之为消极影响。

这些发现,让我们认识到,气质是可以改变的,取决于儿童的气质类型与父母抚养方式的拟合度,强调要为儿童创造适宜的抚养环境,认识到儿童有一种与生俱来的性格倾向,要接受,既不是任其发展,也不是一味指责。

(二)人格发展理论

Ⅰ.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

人发展是一个冲突的过程,一方面作为一个生物体,人具有基本的性本能和攻击本能,这些本能要求被满足;另一方面,在社会规范中这些动作不被允许而且加以限制。

父母在儿童发展的早期对这些本能进行控制将会影响其今后的行为及个性发展。

⑴人格的三种成分:

本我、自我、超我。

本我:

本我是原始的、本能的、在人格中最难接近的部分,同时又是最强有力的部分。

自我:

自我的行为遵循现实原则,他联系现实,知觉和操作现实,能参考现实来调节本我,现实的解除本我的紧张状态来满足其需要。

自我不妨碍本我,而是帮助本我最终获得快乐的满足。

超我:

超我与本我形成鲜明对照,它代表社会的、特别是父母的价值和标准。

有以良心代表超我惩罚性、批判性的部分,也有自我理想的部分。

Ⅱ.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理论

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生命历程中个体的人格发展一次依次经历八个阶段,每个阶段包含一个发展任务,该任务以心理危机的形式出现。

①0-1岁,信任与不信任②1—3岁,自主性对羞愧和疑虑③3-6岁,主动性对内疚④6-12岁,勤奋对自卑⑤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⑥20-40岁,亲密对疏离⑦40-60岁,再生力对停滞⑧60-终结,自我完善对失望

Ⅲ.自我的发生发展

⑴自我的发生发展顺序表现为自我认识——自我命名——自我评价

自我认识:

主我、客我;

自我命名:

“我是谁”,一般有从简单到复杂,从差异到一致,从具体到抽象,从绝对到相对,从乐观到现实,从公共自我到私人自我。

自我评价:

即自尊

①自尊=成就/抱负水平就是说自尊水平高低取决于个体实际成就于潜在能力的比值。

②自尊是指个体对自己所持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态度,这种态度表明个体相信自己是有能力的、重要的、成功的和有价值的。

⑵自尊的发展

学龄前儿童缺乏组织性,他们关注自己分散的活动,还不能作整体的评价。

学龄前早期,至少意识到三方面的自尊:

学术的、身体的和社会的。

到了青春期,儿童对自我价值的判断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方面,在不同的关系条件下(如,与父母、老师、男女同学等),意识到有不同的自我价值。

⑶自尊的结构

⒈四维结构模型:

重要性,能力,品德,权力

⒉多维结构模型:

第一层是一般自尊;第二层:

学业能力,社会接纳,运动能力,身体外表,行为举止。

⒊自尊形成之后是会变化的,一般儿童早期自尊水平很高,到了小学低年级有所下降,到小学四年级开始,大多数有所上升且保持较高水平。

进入青春期后再次下降,并有可能下降到最低点,但是也有不降反升的。

影响自尊的主要因素:

1.父母的抚养的方式2.同伴的影响3.控制源

⒋真正的自尊是成就的结果,而不是原因。

⑷自我认同感

青少年面临的主要发展任务是获得自我认同感——一种对于自己是谁、自己的生活目标是什么、在社会中承担什么角色的稳固而连贯的知觉。

⒈主要要回答下面几个问题:

①“我是谁”②“我认为什么东西是最有价值的”③“在生命中我努力追求的目标是什么”

⒉自我认同的四个水平:

自我认同混乱、自我认同提前结束(12-18岁);自我认同探索、自我认同完成(21岁以后)

⒊自我认同水平和情绪状态有关,和自尊感稳定性也相关。

⒋一个健康的青年人应该经历自我认同探索阶段,其探索目标是获得牢固的自我安全感,以及如何确认自己的个性、能力和行为。

人格的完善是终生进行的,青春期只是一个开始。

⒌影响自我认同感形成的因素:

个体的认知发展水平、个体的人格特征、父母的教育方式、学校教育和社会文化的影响

第八章

(一)社会认知概述

社会认知是指个体对人类(包括自己和他人)、人类心理事件以及社会关系的认知

⒈社会认知的特点:

①认知对象的特点,即人的特点。

②自我与对象关系的特点,即个体与社会其他对象的相互关系。

③认知内容的特点,即想法、愿望、信念、和态度等。

⒉社会认知研究的起源:

认知发展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二)社会认知发展理论

Ⅰ认知发展理论

Ⅱ观点采摘理论(即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

⒈是区分自己和他人的观点,以及发现这些观点之间的关系能力,本质上是个体在认识上克服自我中心,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以他人视角看待事物。

⒉儿童观点采择发展的年龄阶段及特点(书P159表格)

⒊移情:

一种特殊的观点采摘能力,包含辨别、命名他人情感状态的能力和采摘他人观点的能力这两种认知成分及移情反应能力的一种情感成分。

⒋儿童关于心理状态和心理活动的知识(书P164-173,一些要点)

第九章

所谓道德是指有助于个体明辩是非并由此表现相应行为的一系列原则和观念

道德的三种成分:

情绪成分或情感成分、认知成分、行为成分

(一)皮亚杰道德发展理论(书P178)

(二)科尔伯格的道德发展理论(书P181)

(三)道德发展的社会学习理论(书P185)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