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19582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2.8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docx

高一语文寒假作业17实验班0307376

寒假作业17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和观念十分丰富,构成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一环。

《诗经》中直接出现“和”一词地方共12处,其内涵较为丰富,几乎涵盖了西周至春秋时期言“和”的几种主要涵义。

但其“和”的意义不仅仅从在语词方面有体现,还蕴含在其整体艺术形象中的,表现在其所确立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上。

徐复观先生说,中国文化“走的是人与自然过分亲和的方向”。

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最早在《诗经》中得到最集中、最完整的体现。

睹桃花灼灼,即感女之青春和美艳(《桃夭》);观梅花盛开而衰,即悲青春和爱情之流逝(《摽有梅》);见风雨鸡鸣,则有亲人之盼(《风雨》))。

自然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均成为诗人情感心灵的写照。

《诗经》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已非常成熟,这正是《诗》“和”之审美的重要意蕴所在,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理想和方式的形成,无疑也有重要意义。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

言《诗经》之“和”,我们还必须看到,《诗经》中这种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和关系把握,实与它所表现的人伦亲情和关爱是深刻统一的。

《诗经》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这不仅是一个人与自然的感情,心灵对应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它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

那种本源于周代礼乐文化的对家族成员的亲和情感,对人间生活和人际关系的关爱,均在《诗经》中得到淋漓尽致的表现。

《小雅常棣》是最早歌唱兄弟友爱的诗;《大雅灵台》则把君臣之乐渲染得无比温馨和谐;而《王风葛藟》,表达一个孤儿孤苦无依,欲认他人做父母,皆得不到帮助、顾念和关怀,其语沉痛之至,又不忍卒读。

显然,若没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是不能写出的。

这种人伦亲情之“和”的表现,亦具有深刻的美学意义。

晏婴、子产等人都曾言“和”,但均未进入人伦亲情这一领域。

儒家从孔子起提倡“中和”,包含着对人伦亲情的重视。

应该说,这种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不然,孔子就不会把“中和”美的思想概括在对《关雎》的评价上,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

不少人认为,是孔子等提出的“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

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若没有《诗经》这一类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由孔子提出的儒家“中和”理论,就很可能还是一个较为空洞、抽象的理论原则,难以化成一种深醇、亲心相通的现实感受,也很难真正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方式和原则。

(毛宣国《<诗经>美学论》,有删改)

1.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要了解《诗经》“和”的意义,既要考虑语词涵义,又要考虑其所表现出的人生态度和审美方式。

B.诗经的审美意蕴主要体现在已非常成熟的以鸟兽草木等起兴所呈现的人与自然的生命共感意识。

C.刘勰所言的人与自然和谐融怡的“物感”审美方式,其基础是《诗经》中所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

D.《诗经》中包含深刻社会人伦内涵的根源是因为其诗歌具有人与人之间那种忠诚恻怛、和睦关爱的情感。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多个方面论证了《诗经》之“和”对中国古代“和”的审美意识发展演化的重要意义。

B.文章通过多以鸟兽草木起兴论证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与人伦亲情是深刻统一的。

C.文章写《小雅•常棣》《大雅•灵台》等篇目,为《诗经》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提供了例证。

D.文章写晏婴、子产等人事例是为了论证孔子“中和”论为后世艺术审美奠定了基本原则和标准。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中歌唱兄弟友爱,渲染温馨和谐的君臣之乐的诗篇,正是《诗经》具有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的体现。

B.孔子提出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命题,恰恰反映了《诗经》“中和”思想对孔子的影响。

C.《氓》一文中以“桑葚”起兴,鲜明地体现了《诗经》中人与自然的亲和倾向,更包含着深刻的社会人伦内涵。

D.正是因为《诗经》等作品的艺术实践和开掘,使得“中和”理论成为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重要原则成为可能。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年三十夜的爆竹这些年,年三十夜几乎每年都是回乡下陪父母过。

按乡下的说法,叫花子都有个年三十夜,这普天同庆的日子,无论你贫穷、富有,生活在城市、乡村,是在自己的出生地,或是流浪在异乡,在年三十夜,哪怕是远隔千万里的游子,都要不辞辛劳,奔赴自己的家乡,与亲人们聚在一起,团团圆圆,开开心心过个热闹的年!

在我们那儿乡下,年三十夜吃年夜饭前先要祭祖,家家户户,堂屋香火前八仙桌上摆上酒菜,焚香、化纸钱,对着祖宗牌位三叩九拜,然后放爆竹,但听得满村的爆竹声在群山回响,此起彼伏,经久不息。

更为热闹的时刻则是凌晨“开财门”。

我们那儿的习俗,年三十夜,吃过晚饭,约十点钟左右,每家每户都要大门紧闭,亲友串门只能从侧门进出,称之为“封门”;到了凌晨一至三点,在堂屋里点上红烛,斟上美酒,焚香,击磬,随着悠扬的磬声,化纸钱,祭拜天地,然后打开大门(即为“开财门”),燃放爆竹烟火,迎春纳福,迎接新的一年到来。

谁家的爆竹声响得久、烟火放得多,喻意这户人家兴旺发达。

一时间,爆竹声铺天盖地在群山回响,绵延不绝;黑暗的天空被焰火点亮,璀璨夺目,把年三十夜推向高潮!

这几年回乡过年,有时我一个人回去,有时是带着妻儿回去;弟弟也偶尔带着弟媳回去;父亲长年病着,身体一年不如一年,家里有个病人,气氛难免有些压抑,年夜饭常吃得寡淡无味。

斟上酒祭祀,遇弟弟也回去过春节的时候,为了烘托节日气氛,兄弟俩也喝上三两杯,浅尝则止,索然无味。

隔壁的其敏表哥每年年夜饭吃得早,这几年常叫我去陪他喝酒,说与几个儿子喝不起兴,有我这个省城去的“客”,才能喝得尽兴。

表哥礼数繁多,先是与他喝几杯,再安排三个儿子、媳妇,甚至于孙子分头向我敬酒,最后他还要作“总结”,几巡下来,常是一二十来杯酒下肚,让我醉意朦胧。

这边还没喝完,屋下的其兵表哥又来邀了,说年三十夜,我这个贵客不能只光顾一家,他家那儿怎么也得去喝杯新年酒。

又跟随着去,同样的礼数,“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喝得昏天黑地,不知身在东西南北矣!

饭罢哪里还守得了夜,开得了“财门”,连有些串门来想见见我的寨邻都无暇顾及,早早地就去见周公,任凌晨“开财门”铺天盖地的爆竹炸响,我昏沉沉地,一觉即到天明。

家父自2007年摔伤致残,行动多有不便,故土难离,不愿外出,母亲守着他;每年回去,想到父母不辞辛劳把我们兄弟三人养大,到了老年,妹妹远嫁他方,我们兄弟又在贵阳生活,家中只剩下他们两位老人留守,唯有寂寞相伴,心底未免郁郁于怀;前年秋,家父因病去世,春节回去陪母亲,百年老屋,只剩下母亲一人,人去屋空,触目伤怀,叫人情难自禁,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

母亲去年已到贵阳与我一起生活,快要过年的时候说是要回乡料理些事,还吩咐我别回去过年,她在乡下过完年即回来。

因此,猴年的除夕,我没有回乡去,留在贵阳过。

年三十夜,与岳父母,还有岳父弟弟一家及襟兄等,一大家子人,满满的两桌席,酒也喝了不少,幸而未醉。

妻带着女儿在国外旅游,回到自己家里,我一个人守着空荡荡的屋子,听那窗外新年的爆竹声阵阵炸响。

我是一只倦飞的鸟,此刻,故乡远隔千山万水之外,感知不到故乡年三十夜的欢腾。

城里人的爆竹是图个喜庆,也没个讲究,常是没来由地有一挞没一挞地乱放。

于是,在年三十夜,我一个人,听了城市半宿七零八落的爆竹声。

(有删节)

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头提及乡下关于年三十夜的说法,引出对家乡风俗的介绍,也为下文写作者这几年回乡过年做好铺垫。

B.文章前后写到年三十夜的爆竹,乡下的“铺天盖地”而城市的“七零八落”,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凸显了身在城市作者内心的冷清,流露出作者对城市生活的厌倦。

C.“唯有酒入愁肠,化作点点泪!

”写出了作者对无法陪伴双亲内心充满了愧疚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父亲深切的怀念。

D.作者把自己比喻成一只倦飞的鸟,而前文作者醉酒说“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作者远离家乡,魂牵梦萦的依然是故乡。

5.文章第2段介绍家乡年三十夜的风俗,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6.作者笔下“年三十夜的爆竹”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进行概括。

三、阅读古文,完成下列问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

为楚怀王左徒。

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

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

王甚任之。

 

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厚币委质事楚,曰:

“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

”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张议诈之曰:

“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

”楚使怒去,归告怀王。

怀王怒,大兴师伐秦。

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于丹、淅,斩首八万,虏楚将屈匄,遂取楚之汉中地。

怀王乃悉发国中兵以深入击秦,战于蓝田。

魏闻之,袭楚至邓。

楚兵惧,自秦归。

而齐竟怒不救楚,楚大困。

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

楚王曰:

“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

”张仪闻,乃曰:

“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是时屈平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

“何不杀张仪?

怀王悔,追张仪不及。

其后诸候共击楚,大破之,杀其将唐昧。

时秦昭王与楚婚,欲与怀王会。

怀王欲行,屈平曰:

“秦虎狼之国,不可信,不如毋行。

”怀王稚子子兰劝王行:

“奈何绝秦欢!

”怀王卒行。

入武关,秦伏兵绝其后,因留怀王,以求割地。

怀王怒,不听。

亡走赵,赵不内。

复之秦,竟死于秦而归葬。

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选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有删节)

7.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甚任之任:

信任B.乃令张仪佯去秦佯:

假装

C.仪与王约六里约:

大约D.欲与怀王会会:

会面

8.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B.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C.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D.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为人刚直不阿,却因此招来祸患。

B.秦惠王派张仪前住楚国,目的是破坏齐楚的联盟,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

C.汉中失守之后,楚怀王调动军队深入秦地作战,魏国趁机偷袭楚国邓地。

D.令尹子兰劝楚王前往秦国,不要拒绝秦王美意,楚王不顾屈原的反对成行。

10.把文中画横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

(2)令尹子兰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过之。

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恨别①杜甫

洛城②一别四千里,胡骑③长驱五六年。

草木变衰行剑外④,兵戈阻绝老江边。

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

闻道河阳近乘胜,司徒⑤急为破幽燕。

注:

①这是杜甫上元元年(760)在成都写的一首七言律诗。

②洛城:

洛阳。

③指安史之乱的叛军。

④剑外:

剑阁以南,这里指蜀地。

⑤司徒:

指李光弼,他当时任检校司徒。

1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首联中“四千里”,恨离家之远;“五六年”,伤战乱之久。

个人的困苦经历与国家的艰难遭遇,都在这些数量词中体现出来。

B.颔联描述诗人流落蜀地的情况。

由于“兵戈阻绝”,他不能重返故土,只好老于锦江边了。

“老江边”的“边”字,悲凉沉郁。

C.颈联中月夜,思不能寐,忽步忽立;白昼,卧看行云,倦极而眠。

诗人这种坐卧不宁的举动,正委婉曲折地表现了怀念亲人的无限情思。

D.尾联回应次句,抒写诗人听到唐军连战皆捷的喜讯,盼望尽快破幽燕、平叛乱的急切心倩。

感情由欢快转为悲凉?

E.诗人把个人的遭际同国家的命运结合起来写,每一句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包含着浓郁的诗情,值得读者反复吟味。

12.在这首诗中,诗人的“恨”包含了几层含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3.

(1)《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力斥当时士大夫虚无思想的句子是“,

”。

(2)《离骚》中“,”两句诗表明作者在黑暗混乱社会中烦闷失意,走投无路。

(3)《赤壁赋》中“,。

”两句诗用蛟龙、寡妇听箫声的感觉来突出箫声的悲凉与幽怨。

(4)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两句诗表达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六、语言运用

14.下列各句中画线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我们可以这样说,每个学生的进步,其实都离不开老师的教导,说老师劳苦功高不为过。

B.既然我们两个意见不一致,就没有必要再往一块走了,以后我们只能是秋毫无犯。

C.一个国家只有依靠白己的实力才能屹立于世界之林,要不然只能落到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地步。

D.你说他就说他,跟我有什么关系啊,你知道你这叫什么吗?

这是典型的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1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根据本报和部分出版机构联合开展的调查显示,儿童的阅读启蒙集中在1~2岁之间,并且阅读时长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的。

B.为了培养学生关心他人的美德,我们学校决定组织开展义工服务活动,三个月内要求每名学生完成20个小时的义工服务。

C.在互联网时代,各领域发展都需要速度更快、成本更低的信息网络,网络提速降费能够推动“互联网+”快速发展和企业广泛收益。

D.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正确的选择是,充分利用一切机遇,合作应对一切挑战,引导好经济全球化走向。

16.下列表述得体的一句是()

A.陈教授德高望重,学识渊博,你身为教授的学生,不思学术进步,真是忝列门墙!

B.王鑫目标高远又能脚踏实地,热心助人不计得失,我垂青于他,和他成了好朋友。

C.高三毕业,他将精心总结的笔记送给我,我很感动,决心好好惠存。

D.毕业多年,学生一直感念您的化育之恩,值此佳节之际,恭祝恩师节日快乐!

17.下面一段文字节选自一份军训决心书,部分语言表达不够简明、得体,请找出其中五处错误,并加以改正。

亲爱的学校领导、各位老师、教官,尊敬的同学们:

您们好!

此时此刻,我内心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代表我们行政管理班的全体同学,向各位领导、老师、教官和同学们,表明我们顽强训练的决心。

在人生的旅途上,能有一次这样的磨炼,虽然是苦涩的,但也是我们生命中的一个里程碑,是我们大学学习的第一课。

针是磨出来的,铁是炼出来的。

经过风雨才能见彩虹,经过努力才能有回报。

军歌响起,绿色为伴,太阳为证,我们已下定决心:

流血、流汗、不流泪;掉皮、掉肉、不掉队。

严格要求自己认真完成每一个动作、每一项训练,请老师和教官考验我们吧。

(1)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4)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5)_____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

七、写作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古人云:

以恕己之心恕人,则全交;以责人之心责己,则寡过。

  

曾国藩说:

“善莫大于恕。

”  

安德鲁·马修斯说:

“一只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那脚跟上,这就是宽恕。

”  

最新科学研究显示:

原谅别人有益身心健康。

  

读了上面的这几段话,你有什么感想?

请选定一个角度,明确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题目自拟,文体自选。

从这套题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和弱势在哪?

实验部高一语文假期作业参考答案

2019年2月17日(正月十三)

一、1.A2.D3.B

1.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下列有关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这是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筛选和概括。

首先应浏览选项的内容,然后到文中找到相关的句子,最后进行辨析。

B.以偏概全,文中说的“《诗经》”中“和”的审美意蕴;C.无中生有。

《诗经》中体现出来的审美方式并非基础。

文章只说“早在《诗经》中就具备了基本的审美原型;D.强加因果。

点睛:

考核理解文本内容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的错误主要有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2.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答题时注意分析文章的思路,中心论点和分论点的关系,论点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论证方法的类型,重点考核为论点是否正确,论据证明的是什么观点和论证的方法。

D.是为了证明孔子提倡的“中和”论中包含着的对人伦亲情的重视与《诗经》有直接的关系。

3.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侧重考核文中的观点。

重点注意选项的表述和文中内容的整合或转述以及句子之间的关系的细微差别。

题中B.偷换概念,《诗经》“中和”思想是孔子提出来的,所以谈不上对他的影响。

二、4.D

5.①让读者对作者乡村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引出行文线索“年三十夜的爆竹”②家乡年三十的风俗,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承载,既展示了家乡的淳朴民风,也传达出乡民对新年美好的祝愿③承上启下,照应了文章标题“年三十夜的爆竹”;又为下文表哥们热情请我喝酒做好铺垫。

6.①“年三十夜的爆竹”既是庆祝节日的风俗,也是行文的线索。

②“年三十夜的爆竹”传达了亲人团聚欢乐及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③“年三十夜的爆竹”寄托了作者对亲人及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亲情牵绊,乡土情结是永恒主题。

④“年三十夜的爆竹”也是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载体,作者赋予它深刻的文化内涵。

⑤“年三十夜的爆竹”在乡村热闹,在城市则稀落,触发人们在现代城市文明之下,对乡土文化、传统民俗远离进行深刻反思。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核对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综合赏析能力。

答题时要求明确具体的考核的要点,然后结合文章内容判断正误,题中A项考核结构,BD项考核手法,C项考核句子的含义,其中D项,“作者觉得回乡来回奔波太累,自己也已经远离家乡,不想回乡。

”表述错误,作者在外漂泊觉得让他觉得累。

5.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考核文章的情节的题目,要求回答文章第2段介绍家乡年三十夜的风俗的作用,首先要答出语段的内容,然后从结构、主旨等角度分析作用,此语段从内容看,介绍家乡年三十的风俗,是传统节日文化的一种承载,既展示了家乡的淳朴民风,也传达出乡民对新年美好的祝愿,让读者对作者乡村的风俗习惯有所了解,引出行文线索“年三十夜的爆竹”;从结构的角度看,承上启下,照应了文章标题“年三十夜的爆竹”;又为下文表哥们热情请我喝酒做好铺垫。

6.试题分析:

这是一道分析文章的标题的作用的题目,要求分析作者笔下“年三十夜的爆竹”意蕴,答题时注意结合情节从的文章的结构、主旨和情感的角度分析,从结构看,“年三十夜的爆竹”既是庆祝节日的风俗,也是行文的线索;从情节的角度看,“年三十夜的爆竹”传达了亲人团聚欢乐及人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也是传统节日和民俗文化的载体,作者赋予它深刻的文化内涵;从情感看,“年三十夜的爆竹”寄托了作者对亲人及故乡深切的怀念之情,亲情牵绊,乡土情结是永恒主题;从主旨的角度看,“年三十夜的爆竹”在乡村热闹,在城市则稀落,触发人们在现代城市文明之下,对乡土文化、传统民俗远离进行深刻反思。

三、7.C8.B9.B

第一句:

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

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

(注意“其后”、“从亲”、“患之”、“去”的翻译);第二句:

令尹子兰最终派上官大夫在顷襄王面前诋毁屈原,顷襄王听了很生气,把屈原放逐了。

(注意“卒”、“短”、“于顷襄王”、“过”)

7.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对文言文实词的理解,实词题目近些年考核有难度加大的趋势,并且考题选项中夹杂出现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

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选项对应的原文。

作答本题时要注意结合上下文理解实词的意义,或者是用代入法将加点的实词带入句中去理解,或者以字形推断字的词性和意思。

C约:

约定。

8.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文言文的断句,考生一定要结合上下文的意思,先准确理解文意才能进行准确的断句。

文言断句有其规律可循。

一是句末语气词,比如“也、耶、乎……”;二是句首发语词,比如“若夫、至若、盖、唯……”;三是名词或代词,一般在句中做主语或宾语;四是排偶的句式;五是顶真的修辞。

先浏览选段,了解大意;然后先易后难。

理解本题划波浪线的句子:

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

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

9.试题分析:

这类题目命题的原则主要是人、时、地、事的混淆和重点词的翻译。

考生在阅读文本是要注意理顺清楚传记人物身上的主要事件,本类试题一般容易犯张冠李戴、妄加推断、强加因果、混淆是非等毛病。

通过阅读文章不难发现原文中,B“为进攻楚国扫清障碍”错,应为“为进攻齐国扫清障碍”。

10.试题分析:

本题得分点:

(1)“亡”(逃跑)“内”(通假字“接纳”)“之”(到)“竟”(最终)各1分,句意1分。

(2)“戮力”(合力)“河北”(黄河以北)“然”(但是)“意”(意料)“状语后置”各1分。

【文言文翻译】

屈原,名字叫平,是楚王的同姓。

做楚怀王的左徒。

(他)知识广博,记忆力很强,明了国家治乱的道理,擅长外交辞令。

对内,同楚王谋划商讨国家大事,颁发号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答对各国诸侯。

楚王很信任他。

这以后秦国想进攻齐国,齐国与楚国联合抗秦。

秦惠王以为这是忧患,便派张仪假装离开秦国,拿着丰厚的礼物送给楚国作为信物,表示愿意侍奉楚王,说:

“秦国很憎恨齐国,齐国却同楚国联合,如果楚国真能同齐国断绝外交关系,秦国愿意献上商於一带六百里地方。

”楚怀王贪图土地就相信了张仪,于是同齐国绝交,派使者到秦国,接受秦国所允许割让的土地。

张仪欺骗楚国使者说:

“我同楚王约定是六里的地方,没听说给六百里。

”楚国的使者生气地离开,回来报告给楚怀王。

怀王很生气,便大规模调动军队去打秦国。

秦国派兵迎击楚国军队,在丹水、淅水,把楚军打得大败,杀死八万人,俘虏楚大将屈匄,于是夺取楚国的汉中地区。

楚怀王就调动全国军队,深入秦地作战,在蓝田开战。

魏国听说这消息,偷袭楚国邓地。

楚军害怕了,从秦撤回。

但是齐国始终怨恨楚国绝交,不救楚国,楚国处境十分困难。

第二年,秦国割还汉中土地来同楚国讲和。

楚王说:

“不愿得到土地,希望得到张仪就甘心情愿了。

”张仪听说了,就说:

“用一个张仪可抵当汉中土地,臣请求前往到楚国。

”到楚国后,张仪又凭借丰厚的礼物贿赂楚国当权的大臣靳尚,还让他对怀王的宠妃郑袖编造了一套骗人的假话。

怀王终于听信了郑袖的话,又放走了张仪。

这时屈原已被疏远,又不在朝廷做官,出使到齐国,回来后,劝谏怀王说:

“为什么不杀张仪?

”怀王后悔了,派人追赶张仪,没有追上。

在这以后,诸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