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9903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0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docx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资料

广东中考之课外文言文(2006-2018)

刘沈处世(2006年课外文言文原题)

刘凝之为①人认所著履②,即与之。

此人后得所失履,送还。

不肯复取。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

邻人得所失履,送还,麟士曰:

“非卿履耶?

”笑而受之。

此虽小事,然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也。

(节选自苏轼《志林》)

【注释】①为:

被。

②所著履:

穿的鞋。

(1)文中划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符号的地方用“|”标出来。

(2分)

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曰是卿履耶即与之。

(2)作者认为“处世当如麟士,不当如凝之”的理由是什么?

(4分)

答:

(1)2分又沈麟士亦为邻人认所著履|麟士笑日|是卿履耶|即与之。

(错、漏、多l处扣1分。

扣完该小题分为止)

(2)4分刘凝之冷漠傲慢,不肯取回原鞋,不给别人改正错误的机会,使对方很尴尬。

沈麟士宽厚待人,坦然取回原鞋,使偶然失误而认错鞋的邻人能够改正自己的错误。

2.4分评分要点:

(1)要有诗昧(2分>:

(2)主旨符合题目要求(1分);(3)语言形象精练(1分)

2007中考

齐宣王为大室,大盖百亩,堂上三百户

以齐国之大具②之,三年而未能成,群臣莫敢谏者。

香居③问宣王曰:

“荆王释先王之礼乐,而为淫乐,敢问荆邦为有主乎?

”王曰:

“为无主。

”“敢问荆邦为有臣乎?

”王曰:

“为无臣。

”居曰:

“今王为大室,三年而不能成,而群臣莫敢谏者,敢问王为有臣乎?

”王曰:

“为无臣。

”香居曰:

“臣请避矣!

”趋而出。

王曰:

“香子留!

何谏寡人之晚也?

”遽召尚书④曰:

“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选自刘向《新序》)

【注释】①堂上三百户:

厅堂很大,能容下三百个房间。

②具:

备办。

③香居:

齐国大夫。

④尚书:

官名。

汉以前是小官,负责掌管殿内文书。

1.文中画线部分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2分)

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2.《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释”的词条有以下各项。

请根据上下文,选出对“荆王释先王之礼乐”中“释”的解释最恰当的一项。

()(2分)

A.放下,放弃B.消融,融化C.排解,解除D.指佛教或僧人E喜悦

3.香居因为什么事向齐宣王进谏?

(2分)

答:

4.根据文段内容,说说香居和齐宣王各是怎样的人。

(4分)

答:

12书之︱寡人不肖︱好为大室︱香子止寡人也。

(错、漏、多一处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22A

32齐宣王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44香居:

敢于劝谏(忠心耿耿,勇敢);善于劝谏(口才好,有谋略)。

齐宣王:

能听取意见,勇于改过。

(各2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2008)

陈元方年十一时,候袁公。

袁公问曰:

“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

”元方曰: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袁公曰:

“孤往者尝为邺令,正行此事。

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元方曰:

“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选自《世说新语》)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分)

(1)贤家君在太丘,远近称之  称:

    

(2)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 法:

     

2.文章划线句没有标点符号。

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2分)

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3.袁公两次问陈元方。

请你用自己的话把袁公两次问话的主要意思说出来。

(2分)

4.指出陈元方第二次答语的巧妙之处。

(4分)

附加题:

1.

(1)称赞,赞许

(2)效法

2.老父在太丘|强者绥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

(错、漏、多1处均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3.第一次问元方父亲在太丘为官时是如何赢得称赞的,第二次是问自己和元方父亲究竟谁效法谁。

4.借周公和孔子没有相互效法的例子,暗示袁公和自己父亲并不存在谁效法谁的问题,既尊重了袁公,又维护了父亲的尊严,顾全了双方的面子。

参考译文:

陈元方十一岁时,有一次去拜会袁公(绍)。

袁公问:

“令尊在太丘县认职时,远近的人都称赞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

”元方说:

“家父在太丘时,对强者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用仁慈去体恤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久而久之,大家就对他老人家越来越敬重。

”袁公说:

“我从前曾当过邺县县令,正是这样做的。

不知是你的父亲效仿我,还是我效法你的父亲?

”元方说:

“周公、孔子生在两个不同的时代,虽然相隔遥远,但他们的做法却是如出一辙,周公不效法孔子,孔子也不效法周公。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2009)

淳熙中,张说①颇用事,为都承旨②。

一日,奏欲置酒延众侍从。

上许之,且曰:

“当致酒肴为汝助。

”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已而,中使以上樽珍膳至,说为表谢,因附奏:

“臣尝奉旨而后敢集客,陈良祐独不至,是违圣意也。

”既奏,上忽顾小黄门言:

“张说会未散否?

”对曰:

“彼既取旨召客,当必卜夜。

”乃命再赐。

说大喜,复附奏:

“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

”夜漏将止,忽报中批陈良祐除谏议大夫。

坐客方尽欢,闻之,怃然③而罢。

(选自周密《齐东野语》)

[注]①张说(yuè):

人名。

②都承旨:

官名。

③怃然:

怅然失意的样子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2分)

(1)奏欲置酒延众侍从

(2)臣再三速良祐,迄不肯来

2.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2分)

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3.张说“附奏”的目的是什么?

(3分)

4.结合本文内容说说陈良祐是个怎样的人。

(3分)

5.附加题

6.1.

(1)邀请

(2)邀请

7.2.说拜谢|退而约客|客至期毕集|独兵部侍郎陈良祐不至|说殊不平。

8.(错、漏、多1处均扣1分,扣完该小题分值为止)

9.3.希望皇帝惩罚陈良祐。

10.4.位高权重的张悦奉旨请客,陈良祐却坚决不去,说明他是个不畏权势的人。

 

11.【参考译文】

12.淳熙年间,张说很有权势,担任都承旨的职务。

有一天,张说上奏说想要宴请各位侍从。

皇帝同意了他的请求,并且说:

“我要赐酒肴为你助兴。

”张说拜谢。

回去后就约请客人,到了日期,客人们全都到了,只有兵部侍郎陈良祐没到,张说很不高兴。

不久,中使带着皇帝恩赐的美酒佳肴到了,张说上表感谢皇帝,趁机附带上奏说:

“我原本奉了圣旨,而后才敢邀请客人的,唯独陈良祐不到,他这样做违背了皇帝的旨意。

”(中使)上奏后,皇帝回头对小黄门说:

“张说的宴会还没散吧?

”小黄门回答说:

“他既然是奉旨请客,一定会通宵达旦的。

”皇帝就命令再次赐酒肴给张说。

张说十分高兴,又趁机附带上奏说:

“我多次召请陈良祐,他终究不肯来。

”天快要亮的时候,忽然听到报告说皇帝任命陈良祐担任谏议大夫。

客人们正在尽情欢乐,听说了这件事,都怅然失意地散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2010)

于中丞成龙按①部至高邮。

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②席卷而去。

刺史无术。

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

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

乃阴嘱吏目:

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

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

公曰:

“此真盗也。

”二人诡辩不已。

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

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选自《聊斋·于成龙》)

[注]①按:

巡视,巡行。

②窬:

yú,洞,窟窿。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适巨绅家将嫁女适:

_______

(2)又出示谕阖城户口谕:

_______

2.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全都恰当的一项是(2分)

A.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B.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C.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D.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

3.于成龙如何断定被捉的两人就是“真盗”?

(4分)

4.请各用一两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主要特点。

(2分)

(1)盗贼:

_______

(2)于成龙:

_______

【参考译文】

中丞于成龙巡视到高邮。

恰好有一个富绅家即将嫁女儿,嫁妆非常多,夜里被盗贼穿墙打洞席卷一空。

当地刺史束手无策。

于成龙命令关闭各个城门,只留一个城门放行人出入,派公差头目把守,严格搜查行人的装载。

又出告示告知全城百姓各自回家,等候第二天仔细搜查,务必找到赃物。

于成龙暗地里叮嘱公差头目:

如果有人从城门出入两次的就把他抓起来。

过了中午抓获了两个人,全身之外,并无其他随行物品。

于成龙说:

“他们是真正的盗贼。

”这两个人不停地诡辩。

于成龙命令脱掉两人的衣服搜查,发现外衣里面套着两身女装,都是富绅家嫁妆的衣物。

原来盗贼们担心第二天大搜查,急于转移赃物,物品太多,难以携带,所以秘密地穿在身上,多次带出城去。

(1)恰好(1分)

(2)告知(1分)】

【2.C】

【3.因为于成龙已经放出风声,第二天将在全城严加搜查。

在这种情况下,这二人多次出入城门,本该事出有因,而他们出入城门却又不带行装,其实是欲盖弥彰。

所以于成龙推断这两人应该就是铤而走险、急于转移赃物的盗贼。

【4.

(1)狡诈贪婪(或:

利令智昏)(1分)

(2)破案如神(或:

才智过人,机智果断)(1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2011)

言默戒

杨时

邻之人有鸡夜鸣,恶其不祥,烹之。

越数日,一鸡旦而不鸣,又烹之。

已而谓予曰:

“吾家之鸡或夜鸣,或旦而不鸣,其不祥奈何?

”予告之曰: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

其自为不祥而已。

或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则自为不祥而取烹也,人何与焉?

若夫时然后鸣,则人将赖汝以时夜①也,孰从而烹之乎?

”又思曰:

“人之言默,何以异此?

未可言而言,与可言而不言,皆足取祸也。

”故书之以为言默戒。

[注]①时夜:

司夜,指打鸣报晓。

时,掌管。

1.解释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或旦而不鸣 或:

___

(2)皆足取祸也 取:

___

(1)有的

(2)招致】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夫鸡鸣能不祥于人欤?

其自为不祥而已。

【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

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3.作者为什么认为鸡“鸣”与“不鸣”都是“自为不祥”?

(2分)

【当鸣不鸣,不当鸣而鸣都是不合时宜的。

(或:

“夜鸣,鸣之非其时也;旦而不鸣,不鸣非其时也”)】

4.邻人烹鸡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3分)

【该说不说和不该说而说,都会招致灾祸,说话做事要适宜。

【参考译文】

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

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

过后(他)对我说:

“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

”我告诉他说:

“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

只不过它们自作不吉祥罢了。

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呢?

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它们报晓,这样一来谁还会烹吃它们呢?

”我又想到:

人们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

不应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

”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诫。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2012)

程氏爱鸟

吾昔少年时,所居书室前,有竹柏杂花,丛生满庭,众鸟巢其上。

武阳君①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数年间,皆巢于低枝,其鷇②可俯而窥也。

又有桐花凤四五百,翔集其间,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闾里间见之,以为异事。

此无他,不忮②之诚,信于异类也。

有野老言:

鸟雀巢去人太远,则其子有蛇、鼠、狐狸、鸱、鸢之扰。

人既不杀,则自近人者,欲免此患也。

由是观之,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

(选自苏轼《东坡杂记》)

[注释]①武阳君:

苏轼的母亲。

②鷇kòu:

初生的小鸟。

③忮zhì:

凶狠。

【参考译文】

我小时候所住的书堂前面,有竹子、柏树和各种花,欣欣向荣,长满了院子,很多鸟在上面筑巢。

武阳君(我的母亲)厌恶杀生,命令小孩和家奴都不得捕捉小鸟。

几年的时间,(由于没有捕捉行为)鸟雀们都将巢建在花木的低枝上,它的幼鸟人们可以弯下腰看到。

又有四五百只叫桐花凤的鸟,飞翔并栖息在花木丛里。

这种鸟羽毛非常珍贵罕见,而且能够驯养,一点都不畏惧人。

乡里人偶然见了,把这当作奇怪的事。

这其实没什么,我们不凶狠并真诚地对待它们,使这些异类也能信任人。

民间有一种古老的说法:

要是雀的巢建得离人太远,那么它们的孩子就会被蛇、鼠、狐狸、老鹰所骚扰。

人既然不杀鸟雀,那么它们自然会接近人,想借此免除这些凶恶动物的骚扰(指蛇、鼠、狐狸、老鹰)。

从这件事情来看,以前鸟雀不敢接近人的原因,是因为人的作为比蛇鼠之类牲畜的作为更加残暴。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1)信于异类也()

(2)去人太远()

(1)使……信任

(2)距离】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此鸟羽毛至为珍异难见,而能驯扰,殊不畏人。

【这种鸟羽毛非常珍贵罕见,而且能够驯养,一点都不畏惧人。

3.联系上下文简答:

众鸟“皆巢于低枝”的原因是什么?

(2分)

【①“武阳君恶杀生,儿童婢仆,皆不得捕取鸟雀。

”(1分)②“信于异类也”(1分)(用自己的话从人和鸟两方面作答亦可)】

4.选文最后“异时鸟雀巢不敢近人者,以人甚于蛇、鼠之类也”一句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

(3分)

【如果鸟类宁愿接近凶恶的动物而远离人类,说明人对鸟类的伤害比凶恶的动物更厉害,警示人类要保护鸟类,与自然和谐相处。

(分析2分,警示1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4题。

(2013)

赵且伐燕,苏代为燕谓惠王曰:

“今者臣来,过易水,蚌方出曝,而鹬①啄其肉,蚌合而箝②其喙③。

鹬曰:

‘今日不雨,明日不雨,即有死蚌。

’蚌亦谓鹬曰:

‘今日不出,明日不出,即有死鹬。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今赵且伐燕,燕、赵久相攻,以敝大众,臣恐强秦之为渔父也。

愿王熟计议之也。

”惠王曰:

“善。

”乃止。

(选自《战国策》)

[注释]①鹬(yù):

一种水鸟。

②箝(qián):

夹住。

③喙(huì):

嘴。

(1)赵且伐燕()

(2)以敝大众()

(1)将要

(2)使……劳苦(贫困)(将“劳苦”答为“困苦”“疲敝”之类都可,但整个解释要体现出使动用法)】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3分)

两者不肯相舍,渔者得而并擒之。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关注点:

相舍(放过对手)、并(全都)、句子大意。

]】

3.请写出选文包含的一个成语,并说说它给你的启示。

(2分)

【成语: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或:

鹬蚌相争、鹬蚌相持)(1分)/启示:

面对矛盾(冲突),要以理智、包容的态度对待,避免两败俱伤。

(1分)】

4.为什么苏代能说服惠王中止出兵?

(3分)

(1)从苏代的角度看:

①方法巧妙。

用寓言故事引入(讽喻或类比的方式),使惠王易于接受。

(1分)②态度诚恳。

为燕赵双方的利益着想,陈述利害,入情入理。

(1分)

(2)从惠王的角度看:

善于听取别人的建议。

(1分)】

【参考译文】

赵国将要进攻燕国,苏代为燕国去跟赵惠王说:

“这次我来,路过易水,一只蚌刚好出来晒太阳,而一只鹬一下就叼住了蚌的肉,蚌立即合住壳夹住了鹬的嘴。

鹬说:

‘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就会有死蚌。

’蚌也对鹬说:

‘你的嘴今天不拿出去,明天不拿出去,就会有死鹬。

’两个都不肯放掉对方。

(一个)打鱼人把它们一起捉住了。

现在赵国马上要起兵进攻燕国,燕赵两国长期互相攻战,而使民众劳苦贫困,我深恐强大的秦国会成为那个打鱼人。

希望大王您再仔细考虑考虑!

”惠王说:

“好!

”于是中止了这件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2分)

祁黄羊去私(2014)

晋平公问于祁黄羊曰:

“南阳无令,其谁可而为之?

”祁黄羊对曰:

“解狐可。

”平公曰:

“解狐非子之仇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仇也。

”平公曰:

“善。

”遂用之。

居有间,平公又问祁黄羊曰:

“国无尉,其谁可而为之?

”对曰:

“午可。

”平公曰:

“午非子之子邪?

”对曰:

“君问可,非问臣之子也。

”平公曰:

“善。

”又遂用之。

国人称善焉。

孔子闻之曰: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祁黄羊可谓公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

【参考译文】

晋平公问祁黄羊:

“南阳这个地方没有长官,谁可以任用?

”祁黄羊回答说:

“解狐适合。

”平公说:

“解狐不是你的仇人吗?

”祁黄羊回答说:

“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仇人是谁。

”平公(称赞)说:

“好。

”就任用了解狐。

过了一段时间,晋平公又问祁黄羊说:

“国家没有掌管军事的官,谁可以任用?

”祁黄羊回答说:

“祁午适合。

”晋平公说:

“祁午不是你的儿子吗?

”祁黄羊回答说:

“您问的是谁可任用,不是问我的儿子是谁。

”晋平公(又称赞)说:

“好。

”就任用了祁午。

国人都称赞这件事。

孔子听到了这件事,说:

“祁黄羊的建议真好啊!

他荐举外人,不(感情用事)排除自己的仇人,荐举自家的人,不(怕嫌疑)避开自己的儿子。

祁黄羊可以称得上是大公无私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其谁可而为之/或异二者之为

B.解孤非子之仇邪/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

C.国无尉/去国怀乡

D.孔子闻之曰/不求闻达于诸侯

【你(A.任用/行为。

C.诸侯国,国家/国都。

D.听说/出名。

)】

10.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善哉/祁黄羊之论也/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

(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

)】

11.结合选文,分析“国人称善”的原因。

(3分)

【一是因为祁黄羊大公无私(或“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2分)

二是因为晋平公从善如流,知人善任(或“听从祁黄羊的建议,任用解狐和(祁)午”)。

(1分)】

晋文公攻原(2015)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

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而退,罢兵而去。

士有从原中出者,曰:

“原三日即下矣。

”群臣左右谏曰:

“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

”公曰:

“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遂罢兵而去。

原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

”乃降公。

卫②人闻曰:

“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

”乃降公。

[注释]①原:

原国②卫:

卫国

【参考译文】

晋文公攻打原国,携带了十天的粮食,于是和大夫约定在十天内收兵。

到达原地十天,却没有攻下原国,文公鸣金后退,收兵离开原国。

有个从原国都城中出来的人说:

“原国三天内就可攻下了。

”群臣近侍进谏说:

“原国城内粮食已经吃完了,兵力耗尽了,君主暂且等一等吧。

”文公说:

“我和大夫约定十天,如果不离开的话,这是失掉了我的信用。

得到原国而失掉信用,我是不干的。

”于是撤兵离开。

原国人听到后说:

“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能不归顺他呢?

”于是投降了晋文公。

卫国人听到后说:

“有像他那样守信用的君主,怎能不归顺他呢?

”于是也投降了晋文公。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遂与大夫期十日/陈太丘与友期行

B.原三日即下矣/令初下,群臣进谏

C.夫原之食竭力尽矣/一食或尽粟一石

D.可无归乎/男有分,女有归

【约定(B.攻克/下达;C.粮草/餐;D.投降,投靠/归宿)】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用了四条或四条以上“/”,本题给0分。

用了1—3条“/”,每对1处给1分。

)】

11.如何看待晋文公“罢兵而去”的行为?

请说明理由。

(3分)

(1)赞成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的可贵之处在于讲信用(恪守诚信)(2分)。

因为讲信用才能不战而胜,“攻原”得卫(1分)。

(2)反对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错在墨守成规(一成不变、不能随机而变)(2分)。

因为“原三日即下矣”(或“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如果他一鼓作气,就能攻下原国(1分)。

(3)我们要辩证地看待晋文公的行为,晋文公这样做有利有弊(1分)。

利在讲信用,“攻原”得卫(1分);弊在墨守成规,功亏一篑(1分)。

(或者:

利在讲信用,得人心(1分);弊在墨守成规,错失时机(得到原国,实属侥幸)(1分)。

)】

【2016】

亭林先生自少至老手不释书,出门则以一骡二马捆书自随。

遇边塞亭障,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若与平生所闻不合,发书详正,必无所疑乃已。

马上无事,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

遇故友,若不相识。

或颠坠崖谷,亦无悔也。

精勤至此,宜所诣渊涵博大,莫与抗衡与!

(节选自《清朝艺苑》)

【参考译文】

顾炎武先生从少年到老年,手中时刻都不放下书本,出门在外就用一头骡子、两匹马捆绑书籍跟在自己身边。

遇到边关堡垒,就呼喊老兵去道边酒肆与他一起痛快地喝酒,咨询当地的风土人情,考察当地的地理状况。

如果这些情况与以前所听到的不一致,他就翻开书审核校正,必定要没有疑义才罢休。

骑在马上没有什么事情,就在马鞍上默诵诸经的注疏。

遇到老朋友,就好像不认识一样。

有时跌倒坠入悬崖深谷,也不后悔。

他对学问精心勤奋到如此程度,难怪他的学问博大精深,没人能跟他抗衡了!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手不释书/即书诗四句B.若与平生所闻不合/烨然若神人

C.必无所疑乃已/惧其不已也D.辄据鞍默诵诸经注疏/孙权据有江东

(9.C)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呼老兵诣道边酒垆/对坐痛饮/咨其风土/考其区域。

(用了四条以上(含四条)“/”,0分。

其他情况,每对1处给1分。

“/”写成“|”,亦可)】

11.根据选文,概括亭林先生“所诣渊涵博大”的原因。

(3分)

(1)勤奋好学;

(2)注重实地考察;(3)治学严谨;(4)学习专注。

(任意答对三点即可。

只答“精勤”,2分;答了“精勤”,又答到“注重实地考察”“学习专注”中的一项,3分)】

狄武襄公青初以散直为延州指使。

是时西边用兵,公以才勇知略,频立战功。

常被发面铜具,驰突贼围,敌人畏慑,无敢当者。

公识度宏远,士大夫翕然称之,而尤为韩魏公、范文正公所深知,称为国器。

文正以《春秋》《汉书》授之曰:

“将不知古今,匹夫之勇,不足尚也。

”公于是博览书史,通究古今,已而立大功,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将,天下称其贤。

(节选自《渑水燕谈录》)

【参考译文】

武襄公狄青,当初凭借侍从官的身份担任延州指使。

这时西部边境正在打仗,武襄公因智勇双全且有谋略,屡次建立战功。

(他)经常披散头发,戴着铜面具,飞奔着冲入敌阵,敌人畏惧,没有谁敢抵挡他。

武襄公见识高远,气度宏大,士大夫一致称赞他,而且特别受韩魏公和范文正公赏识,被称为国器。

范文正公把《春秋》《汉书》授给他说:

“将领不了解古今,只是个有勇无谋的人,不值得推崇。

”武襄公从此就广泛阅读经史,透彻地钻研古今变化,不久立了大功,登上辅佐大臣之位,记录在史册中,配享在宗庙里,成为宋代著名将领,天下人都称赞他贤能。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是时西边用兵/当是时,妇手拍儿声

B.常被发面铜具/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C.士大夫翕然称之/往来翕忽

D.匹夫之勇,不足尚也/风力虽尚劲

【9.A】

10.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3分)

登辅弼书史策配享宗庙为宋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