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199370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6 大小:127.7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6页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6页
亲,该文档总共3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docx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之欧阳术创编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

时间:

2021.02.02

创作:

欧阳术

成果报告

1、总论

1.1区划的目的和意义

水是重要的自然资源,随着社会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经济发展重心向中西部转移,以及西部大开发伟大战略决策的实施,对水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多,对水资源质量要求越来越高。

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和水污染的日益严重,已经成为流域社会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为促进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维护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全面贯彻水法、加强水资源保护、履行水利部“三定”方案的职责,开展水功能区划工作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任务。

划分水功能区是实现水资源综合开发、合理利用、积极保护、科学管理的基础工作,是实现运用法律的、行政的、经济的手段强化水资源目标管理工作的保证条件,是防止水污染、保护水资源的重要措施,也是落实国务院关于水利部职能配置中规定的水资源保护职责开展的具体工作。

1.2依据与标准

1.2.1依据

(1)《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4)《取水许可制度实施办法》

(5)《水利部职能配置、内设机构和人员编制的规定》

(6)《黄河治理开发规划纲要》

(7)《关于在全国开展水资源保护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

(水利部水资源[2000]58号文)

(8)《全国水功能区划技术大纲》

(9)《黄河流域水功能区划技术细则》

1.2.2标准

(1)《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88)

(2)《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85)

(3)《渔业水质标准》(GB11607—89)

(4)《景观娱乐用水水质标准》(GB12941—91)

(5)《农田灌溉水质标准》(GB5084—92)

(6)《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

(7)《自然保护区类型与级别划分原则》(GB/T14529—1993)

(8)《地表水资源质量标准》(SL63—94)

(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HZB—1999)

1.3区划范围

青海省水功能区划中二级区划,是在黄河流域、内陆河流域一级区划中被划为“开发利用区”的水域进行。

考虑到此次水功能区划对将来水资源可持续发展、保护好现有水资源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青海省境内主要水域、水系的主要河流、湖泊、水库都尽可能进行水功能区划分。

1.4区划的原则

1.4.1可持续发展原则。

水功能区划应与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规划及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相结合,并根据水资源的可再生能力和自然环境的可承受能力、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水资源,并留有余地,保护当代和后代赖以生存的水环境,保障人体健康及生态环境的结构和功能,促进社会经济和生态的协调发展。

1.4.2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的原则。

在划定水功能区时,应将流域作为一个大系统,充分考虑上、下游,左右岸、近远期以及社会发展需求对水功能区划的要求,并与流域、区域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与保护并重。

重点问题、重点处理,在划定水功能区的范围和类型时,必须以城镇集中饮用水源地为优先保护对象。

1.4.3前瞻性原则。

水功能区划要体现社会发展的超前意识,结合未来社会发展需求,引入本领域和相关领域研究的最新成果,要为将来社会经济发展需求留有余地。

1.4.4便于管理、实用可行的原则。

水功能的分区界限尽可能与行政区界一致,以便管理,区划是规划的基础,区划方案的确定应实事求是,切实可行。

1.4.5水质水量并重、水资源保护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的原则。

在进行水功能区划时,既要考虑开发利用对水量的需求,又要考虑其对水质的要求。

对水质水量要求不明确,或仅对水量有要求的,例如发电、航运等,不予单独区划。

在进行水功能区划时,既要考虑河流上中游工农业用水要求,又要考虑下游,特别是生态环境对水资源需求,同时要注意河流地区涵养水源的生态环境保护。

通过区划达到遏止河源和下游地区生态恶化,改善生态环境的目的。

1.4.6不低于现状功能的原则。

划分水功能区,确定其功能和水质保护标准,不得低于现状功能和现状水质。

1.5工作程序

水功能区划的工作程序见图1-1.

水功能区划的工作程序可分为资料收集、资料分析评价、功能区的划分和区划成果评审报批等四个阶段。

在正式提出一、二级区划成果前,应征求有关方面的意见。

水功能区划过程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即通过广泛的调查研究、收集各行业、各部门已有资料,包括水质监测资料、污染源排放资料,近期完成的科研成果资料,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资料,自然环境资料等。

在此基础上,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出普遍性的规律,提取与水功能区划相关的主要因素,然后结合区划原则进行详细区划。

评审报批是确认水功能区划法律地位的关键工作,水功能区划只有经过具有相应管理权限的政府部门批准后,才能作为水资源保护和管理及规划的依据。

2、自然环境概况

2.1自然环境

青海省地处我国西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介于东经89°35′—103°04′,北纬31°39′—39°19′之间,东部与北部同甘肃省相接,东南部和四川省为邻,西南与西藏自治区毗连,西北部接壤新疆自治区。

全省东西长1200km,南北宽800km,总面积72.23万km2。

国土面积仅次于新疆、西藏、内蒙古自治区,居全国第四位。

全省现辖一个地级市(西宁市)、一个地区(海东)、六个自治州,共51个县(市、区)。

(见表1-1)

2.1.1地形地貌

青海省地处“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东北部,地势高昂,山脉绵亘,地形复杂。

境内山脉大多呈西北—东南或东西走向。

由阿尔金山脉—祁连山山脉、昆仑山脉和唐古拉山脉三大山脉构成了青海地貌的骨架。

地势西高东低,表现出由冰川冻土地貌向流水地貌过渡的特点,依据地形结构特征可分为祁连山地、柴达木盆地和青南高原等三个大的地形单元。

祁连山地:

位于本省东北部,由一系列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和谷地组成,高山、宽谷相间分布。

山地东端有冷龙岭、达坂山、拉脊山三条山脉和大通河、湟水、黄河三个谷地。

该区是青海省地势最低的地区,海拔在1700—2600之间。

湟水、黄河两岸呈黄土梁、峁或

地区

县级行政单位数(个)

县级行政单位名称

全省总计

51

西宁市

5

城东区、城中区、城西区、城北区、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

海东地区

行政公署

8

平安县、乐都县、湟中县、湟源县、互助土族自治县、民和回族土族自治县、化隆回族自治县、循化撤拉族自治县

海北藏族自治州

4

祁连县、刚察县、海晏县、门源回族自治县

海南藏族自治州

6

共和县、贵德县、同德县、贵南县、兴海县、龙羊峡行政委员会

黄南藏族自治州

5

同仁县、尖扎县、泽库县、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李家峡行政委员会

果洛藏族自治州

6

玛沁县、甘德县、久治县、达日县、班玛县、玛多县

玉树藏族自治州

6

玉树县、囊谦县、称多县、治多县、杂多县、曲玛莱县

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

11

格尔木市、德令哈市、乌兰县、都兰县、天峻县、茫崖行政委员会、冷湖行政委员会、大柴旦行政委员会、昆仑行政委员会、瀚海行政委员会、察尔汗行政委员会

表1-1青海省1998年行政区划表

低山丘陵,因天然植被遭受破坏,水土流失严重。

区内形成多级阶地,其地形平坦,是青海省工农业的精华地区;山地西端海拔较高,疏勒南山和托勒南山主峰均在5800m以上,现代冰川广布,分布有疏勒、托勒、黑河等谷地,谷宽约10—20km.山地南面有青海湖盆地、共和盆地等。

柴达木盆地:

位于本省西北部,周围有祁连山、阿尔金山、昆仑山环绕,是一个封闭的高原内陆盆地,东西长约800km,南北宽约300km,面积25.7km2,盆地中部地势平坦,海拔高度在2675—3200m间。

自盆地边缘到中心依次为高山、戈壁、沙丘、平原、沼泽和盐湖等地貌。

盆地的东南面是广阔的平原,有众多的向心河流。

其东北部为一连串小型山间分盆地组成,如马海、鱼卡、大柴旦、德令哈、希赛等。

西北部广泛分布着流动沙丘。

盆地中部为盐湖、咸水湖和沼泽,有我国最大的盐湖—察尔汗盐湖。

盆地干旱缺水,但整个盆地地势平坦,土地辽阔,矿产资源丰富,素有“聚宝盆”之称。

青南高原区:

位于本省南部,由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可可西里山、唐古拉山、阿尼玛卿山等构成高原骨架。

山脉海拔多在5000m以上,山间分布着河谷、高原,是全省最高的地区。

长江、黄河、澜沧江均发源于该地区,故有“江河源”之美称。

高原中西部地势开阔平坦,河流切割作用较弱,因地势高,分布许多常年积雪山峰,排水不畅,形成许多沼泽和湖泊。

东南部由于河流下切,构成高山深谷的险要地势。

东北部黄河及支流切割作用强烈,形成许多台地和谷地。

2.1.2气候特征

青海深居内陆,地处高原,属于典型的高原大陆性气候,雨量稀少,蒸发量大,气候干燥;日照时间长,辐射量大;高寒缺氧,空气稀薄;风沙多,温度低,昼夜温差大,四季不分明,冬季寒冷漫长,夏季凉爽短促。

全省年降水量少,年平均降水深为285.6mm,且地区分布极不平衡,总的趋势是由东南向西北递减。

多年平均降水量由700—800mm减至10mm,如冷湖地区降水量仅有17.6mm。

由于干旱多风,日照强烈,蒸发量很大,年蒸发一般在1200—3500mm之间。

多年平均气温较低,在-5.9~8.7℃之间。

黄河下段和湟水谷地是全省的暖区,气温逆河谷而上,随海拔高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

柴达木盆地是本省的次暖区,气温自盆地四边向盆地中心逐渐升高。

而青南高原和祁连山地是两个冷区,中心地区平均气温在-4℃以下。

月平均气温以7月最高,1月最低。

1月份平均气温-5.5~-18.2℃,极端最低气温为-19.8—-41.8℃。

7月份平均气温5.4—20.2℃,极端最高气温为19.5—35.5℃。

最暖的黄河、湟水谷地,7月份平均最高气温为20—27℃。

青海有着丰富的光热资源,日照时间长,太阳辐射量大,年日照时数为2250~3600小时,年日照百分率为51~81%。

年太阳总辐射为140~180kcal/cm2,均高于同纬度其它地区,仅低于西藏,居全国第二位。

青海无霜期短,多在190天以下。

东部黄河、湟水谷地及台地与西部柴达木盆地无霜期为100~190天,高原、山地为30—80天。

可可西里和祁连山等高海拔地区几乎没有无霜期。

青海是全国大风、沙暴出现最多的地区之一。

每年2—4月,多刮大风,风起尘沙飞扬,形成沙尘暴。

沙尘暴天数为13—40天。

青海主要灾害性天气为干旱,其次为霜冻、冰雹、山洪、大风及雪灾等。

2.1.3植被

青海省自然植被有森林、灌丛、草甸、草原等基本类型,以草原植被为主,其面积占自然植被面积的95%。

森林植被:

可分为山地森林和荒漠灌丛。

山地森林主要分布于祁连山地、东部脑山地区、省境内黄河下段支流及玉树地区的河谷、山麓地带;柴达木盆地有稀疏天然林。

全省森林面积1909km2,仅占全省面积的0.26%.灌木林面积1.6万km2。

草原植被:

青海省天然草场辽阔,面积达38.6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53.6%,其中,分布在海拔3000—4800m的青南高原和祁连山东段的草甸草场,面积19.08万km2,占全省草场面积的49.4%;分布于海拔2500—4500m的滩地、阳坡地的草原草场,面积9.9万km2,占全省草场面积25.6%。

另外还有灌木草甸草场、沼泽草场、荒漠草场和疏林草场,其面积分别为2.43、5.18、1.50、0.5万km2.

2.2.河流水系

青海省境内河流众多,水系比较发育,集水面积在500km2以上的河流有278条,大于10000km2的河流有15条。

南部和东部为外流水系,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江河的源头和上游段,由于降水相对较多,水系较发育,河网密集。

西北部为内陆水系,因气候干旱少雨,河流短小而分散。

主要河流如下:

黄河流域:

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发源于我省曲玛莱县巴颜喀拉山北麓盆地,主源为卡日曲,源头海拔4650m,汇集约古宗列曲等河流后注入扎陵、鄂陵两湖。

经两湖调蓄后,河道穿行于阿尼玛卿山与巴颜喀拉山之间,东流至久治县的沙柯河口附近出省境,进入四川省若尔盖草原,因受横断山脉的阻拦,突然调头北流,经甘肃省玛曲县境折转西流返青海,这便是“九曲黄河”的第一曲。

随后沿阿尼玛卿山北侧由西转北,至龙羊峡,因受青海南山、拉脊山所阻,折向东流,形成了黄河第二曲,流至寺沟峡处出境。

以上黄河干流段,大体呈“S”形,全长1694km,平均比降1.6‰.

省境内黄河支流众多,流域面积在500km2以上的一级支流有42条,其它支流36条共计78条,总长度8510km。

其中湟水是黄河在我省境内最大的一级支流,多年平均径流量21.5亿m3,河长305km,流域面积1.612万km2,是我省政治、经济、文化、交通的中心地区。

黄河流域在我省干支流总面积15.27万km2,约占全省总面积的21%。

长江流域:

长江为我国第一大河,发源于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东雪山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冰川,流经我省格尔木的唐古拉山乡、治多、曲麻莱、称多、玉树等县,至玉树县的赛拉附近进入四川、西藏境内,省内河长1206km,落差2065m,平均比降1.71‰。

江源地区较大的河流自北向南分别为:

楚玛尔河、沱沱河、当曲。

沱沱河为正源,楚玛尔河为北源,当曲为南源。

自正源沱沱河与南源当曲汇合处至玉树巴塘河口上,称通天河。

另有长江一级支流雅砻江、二级支流大渡河单独流出省后,在四川境内注入长江。

由于长江流域发源于我省的东南部,是降水量较多地区,因此河网密集,水系发育,集水面积在500km2以上的河流有85条。

省内长江流域总面积15.85万km2,多年平均径流量180.6亿m3。

澜沧江流域:

澜沧江为国际河流,发源于唐古拉山北侧查加日玛峰南坡,河源海拔5388m,干流上游段称扎曲,流经青海省南部玉树藏族自治州杂多、囊谦两县,流入西藏藏族自治州。

省境内主要支流有子曲、解曲等,大体平行干流,为澜沧江一级支流,于西藏境内先后汇入干流。

澜沧江在省境内长448km,集水面积3.75万km2,落差1553m,平均比降3.47‰,多年平均径流量110.0亿m3。

内陆河:

青海省内陆河流域主要分布在我省北部和西部,东起日月山,南至鄂拉山、昆仑山,西至可可西里盆地,北至阿尔金山、祁连山,流域面积37.41万km2,占全省面积的51.8%。

内陆河流域由柴达木、青海湖、哈拉湖、茶卡──沙珠玉、祁连山地、可可西里等六个水系组成。

其主要特点是:

水流分散,流程短、流量小,年内年际变化大,多为季节性河流。

据统计,集水面积在500km2以上的河流91条,其主要河流有:

柴达木盆地水系的那棱格勒河、格尔木河、香日德河、察汉乌苏河、诺木洪河、巴音河、哈尔腾河、塔塔棱河等;青海湖水系由于青海湖的存在,而闻名于海内外。

青海湖水位持续下降,已经引起我国政府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青海湖水系的主要河流有布哈河、沙柳河(又称依克乌兰河)、哈尔盖河、乌哈阿兰河、黑马河等;哈拉湖水系的奥古吐尔乌兰郭勒;茶卡──沙珠玉水系的茶卡河、小察苏河、沙珠玉河、大水河等;祁连山地水系的黑河、托莱河、疏勒河等,这些河流出省后均流入甘肃省河西走廊;可可西里盆地水系的曾松曲、切尔恰藏布、兰丽河、陷车河、库赛河等。

青海省河流水系主要特征见表1—2。

表1—2青海省河流水系主要特征表

区域

流域

(水系)

流域面积(km2)

河长(km)

平均比降(%)

落差(m)

集水面积大于500km2河流(条)

全省

722723

278

外流河

黄河流域

152675

82

干流

湟水

大通河

121010

16120

12943

1983

335

504

1.47

7.01

4.55

2915

2348

2295

长江流域

158472

85

通天河

雅砻江

大渡河

141639

7180

9653

1206

196

210

1.71

3.46

6.16

2065

678

1389

澜沧江流域

37482

20

干流

18613

448

3.47

1553

内流河

内陆河流域

374094

91

柴达木盆地

青海湖盆地

哈拉湖盆地

茶卡沙珠玉盆地

祁连山地

可可西里盆地

257768

29695

4768

11569

25064

45230

303

864

902

4285

5.82

8.07

10.37

8.82

1766

6971

9350

37778

2.3自然保护区与风景名胜

2.3.1自然保护区

青海地处“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独特的自然环境造就了高原特有的动植物品种,生存繁衍着许多珍禽异兽,从而大大推动了自然保护区建设工作。

目前,全省经批准已建立的自然保护区有三江源、青海湖、隆宝、可可西里、孟达自然保护区5处,其中青海湖、隆宝、可可西里三处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三江源、孟达自然保护区为省级自然保护区。

从类型上讲,三江源自然保护区为综合性自然保护区,其主要保护对象为水资源、湿地、野生动物等;可可西里属野生动物类型的保护区,青海湖、隆宝属湿地类型的保护区,孟达属森林生态类型的保护区。

全省保护区总面积为36.82万km2,占全省总面积的51.1%。

五处自然保护区的基本情况是: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是我国迄今建立的海拔最高、面积最大的省级自然保护区,地理位置介于东经89°24′~102°23′,北纬31°39′~36°16′之间,行政区包括玉树、果洛两州全部,黄南州的泽库、河南县,海南州的兴海、同德县以及格尔木市的唐古拉乡。

保护区2000年建立,由25个核心区、25个缓冲区和1个实验区组成,总面积31.8万km2(不含可可西里自然保护区面积)。

其为综合性自然保护区,主要保护对象为水资源、湿地、野生动物等。

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该保护区1975年建立,总面积4952km2,主要保护动物有黑颈鹤、大天鹅、斑头雁、棕头鸥等。

隆宝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86年建立,总面积100km2,主要保护的动物为青藏高原“神鸟“之称的黑颈鹤。

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1995年建立,总面积4.5万km2,主要保护动物有野牦牛、藏羚羊、藏野驴等。

孟达自然保护区:

1980年建立的一处森林生态系统自然保护区,面积172.9km2.保护对象为森林生态系统及野生植物。

2.3.2风景名胜

青海自然风景名胜不仅丰富多彩,而且独具特色。

但景点分布零散,规模小,知名度低,开发建设程度差,这些因素严重阻碍了我省旅游业的发展。

按照类型划分,我省风景名胜有:

绚丽多姿的高原风光:

大自然赋予青海一派巍峨壮丽、绚丽多姿的高原特有自然风光,有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昆仑山、日月山等山地景观;有黄河、长江源头、青海湖、孟达天池、龙羊峡、李家峡水库等水域景观;有祁连山冰川、长江源头姜根迪如冰川等冰川景观;有青海湖鸟岛、隆宝滩黑颈鹤、可可西里无人区等野生动物景观。

典型独特的民族风情:

青海是我国多民族省份,有藏、回、土、撒拉等多种民族。

因此风情浓厚,民俗独特,有土族之乡、回族风情等。

丰富多彩的历史文化古迹:

青海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文景观资源丰富多彩。

有塔尔寺、西宁东关清真大寺、柳湾墓地、唐蕃古道、文成公主庙等,这些古迹都独具特色。

3社会经济现状与发展规划

3.1社会经济现状

3.1.1人口

青海省地广人稀,人口密度很小。

据1998年,全省总人口502.80万人,平均每平方公里7.0人,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数,仅高于西藏,居全国32位。

总人口中农业人口369.43万人,非农业人口133.37万人。

有藏族104.93万人,占20.87%,其它少数民族110.07万人,占21.93%。

因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制约,青海省人口分布很不平衡,其特点是东密西稀,西宁市和海东地区土地面积仅占全省面积的2.8%,人口却占全省总人口的67.4%;牧区6州土地面积占全省土地面积的97.2%,人口仅占全省总人口的32.6%。

3.1.2自然资源

青海省土地总面积72.23万km2,按地貌分,山地42.55万km2,盆地22.29万km2,河谷地3.46万km2,戈壁沙漠3.14万km2,丘陵地0.79万km2。

其中耕地908万亩,占0.84%,耕地面积占全国耕地面积的0.45%,草地36.45万km2,占50.5%,林地2500km2,占0.35%,水面1.36万km2,占1.88%。

人均土地215.5亩,但人均耕地仅有1.80亩,因此,青海是一个土地辽阔、耕地较少的地区。

青海矿产资源的特点是:

盐湖资源储量大,质量好;有色金属和贵金属资源分布广泛;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量大;建筑和非金属矿产丰富。

目前共发现各类矿产123种,其中有56种矿种列全国前10位。

列第一位矿种有:

钾盐、钠盐、镁盐、锂矿、芒硝、石棉等。

柴达木盆地被称为青海的“聚宝盆”,现已探明察尔汗盐湖总储量为600亿t,其中氯化钾为1.5亿t,占全国储量的97%;氯化镁16.5亿t,储量占全国的99%。

青海省河流众多,素有“江河源”之称,独特的自然环境,形成了黄河、长江、澜沧江和内陆河等4大水系,河流总长达1.9万km,年径流量622亿m3,占全国总流量的2.4%。

众多河流穿行高山峡谷,往往河道狭窄,水流湍急,水头集中,落差大,蕴藏着极丰富的水电资源。

据勘查,全省水电理论蕴藏量可达2165万kw,人均拥有水电可开发量约是全国人均拥有量的10倍。

其中,黄河流域水电资源最为丰富,蕴藏量占全省的60%以上,可在干流上建设龙羊峡、李家峡、拉西瓦、公伯峡、积石峡、寺沟峡等大型水电站6座,总装机容量1103万kw,年发电量368亿kw.h,同时还可建中型水电站7座。

3.1.3经济

据统计,1998年全省耕地面积908万亩,其中,水浇地281.1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1.09%;浅山地339.9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7.4%;脑山地292.7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32.2%,人均耕地1.8亩。

1998年,全省农业总产值为59.0亿元,其中,农业产值30.6亿元,林业产值1.0亿元,牧业产值27.3亿元,渔业产值0.1亿元。

1998年,全省共有工业企业19009个,其中,国有经济471个,集体经济1246个,村及村以下工业企业16817个,其它经济类型工业475个。

1998年,全省工业产值122亿元(1990年不变价),其中,国有经济44.88亿元,集体经济15.83亿元,村及村以下工业8.85亿元,其它经济类型工业52.74亿元。

运输及邮电:

青海省经过20年的改革开放,已形成了以西宁为中心四通八达的公路运输网;铁路、民航等现代交通运输手段快速发展;实现了邮件传输、电报、电话、传真及微波、光缆通信、无线寻呼等体系配套的邮电通信现代化基础,大大改变了以往青海交通闭塞、信息不灵的状况。

1998年,全省公路通车里程已达17640km,共建公路桥梁1779座。

铁路营业里程1100km。

民航通航里程1.47万km,通航城市9座。

3.2水污染源及治理现状

影响水体质量的因素甚多,按污染物的成因,可归纳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梁源两大类。

天然污染源决定水体的天然水质,即矿化度,与水体所处的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有关,如果水体遇着土壤、矿物、岩石等,其中的易溶物就溶解在水中,造成矿化度含量增加,我省天然水质矿化度含量高,属此原因造成的。

此外,我省的河流多泥沙,泥沙又是水体的自然污染物,虽然泥沙本身无毒,但它有害,能吸附有害有毒物质进入水体,对水质产生污染。

同时,泥沙不仅淤积河道和水库,影响水利工程的效益,还给工、农、牧等各业生产和城市用水带来很多不便。

青海河流的人为污染源主要来源于工业废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