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0161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2 大小:12.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页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页
亲,该文档总共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一下册历史知识点总结浙教版Word文件下载.docx

3、隋的灭亡:

*引起农民起义,公元618年,隋炀帝在江都被部将杀死,隋朝灭亡。

⼆、隋朝经济的繁荣──“开皇之治”

1、表现:

⼈⼝激增,垦⽥扩⼤、粮仓丰实。

2、原因:

①国家统⼀,社会安定;

②隋⽂帝励精图治,发展⽣产;

③统治者提倡节俭。

3、隋⽂帝在位时期,国家统⼀、安定,⼈民负担较轻,经济繁荣发展,史称隋⽂帝的统治为“开皇之治”。

三、⼤运河的开通

1、⽬的:

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开通原因:

①隋⽂帝在位的⼆⼗多年⾥,国家治理得⽐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运河具备了经济实⼒。

②隋朝国家统⼀,使隋炀帝有征发⼏百万⼈的可能性。

③有前代开凿的⼏段古运河为基础。

3、时间、⼈物:

隋炀帝从605年起,开通了⼀条纵贯南北的⼤运河。

4、中⼼、起始点:

以洛阳为中⼼,北达涿郡,南⾄余杭。

5、长度及地位:

全长两千多公⾥,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6、四个组成部分(⾃北向南):

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7、连接五条河流(⾃北向南):

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8、流通七省区:

(略)

9、开通的作⽤:

有利于维护国家统⼀和中央集权,⼤⼤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

第2课“贞观之治”

⼀、唐朝的建⽴

618年,李渊建⽴唐朝,定都长安。

李渊就是唐⾼祖。

思考: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有什么共同之处?

秦亡汉兴,隋亡唐兴的相同点:

①秦隋都是在完成统⼀后很快灭亡的。

秦隋后期都爆发了⼤规模的农民起义,灭亡的原因都是统治者残暴道,政治⿊暗,滥⽤民⼒,经济倒退,⼈民⽣活困苦,社会⽭盾尖锐。

②汉唐的兴起都是统治者吸取前朝的教训,都出现了繁荣的局⾯并且都成为影响当时世界的⼤国;

汉唐两朝初的统治者,都勤于政事,轻徭薄赋,发展⽣产,都整顿吏

治,任⽤贤良。

⼆、“贞观之治”

1、唐太宗采取的主要措施:

①吸取隋亡历史经验教训,重视⼈民群众的⼒量。

②重视发展⽣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③崇尚节俭,节制享受欲望。

④合并州县,整顿吏治。

⑤任⽤贤才、虚⼼纳谏:

“房谋杜断”;

魏征为谏⾂。

⑥⼤兴学校,发展科举。

2、效果:

唐太宗统治时期,政治⽐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逐步加强。

历称当时的统治为“贞观之治。

3、评价:

唐朝是我国历少有的封建盛世。

唐太宗居安思危,以史为鉴的开明思想和政治远见,在中国封建帝王中是罕见的。

唐太宗采取⼀系列改⾰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符合历史发展的趋势,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

贞观之治为唐朝进⼊⿍盛时期──“开元盛世”奠定了基础。

⽐较汉武帝与唐太宗的历史功绩项⽬汉武帝唐太宗

政治实⾏推恩令,削弱诸侯国的势⼒,加强中央集权;

重视⼈才吸取隋朝灭亡的教训,勤于政事,虚⼼纳谏;

发展科举经济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理黄河,重视兴修⽔利重视发展⽣产,减轻农民的赋役和徭役

军事派卫青、霍去病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廊,使匈再⽆⼒与西汉对抗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政和军事机构-安西都护府

思想⽂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兴办太学重视⼈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把⽂成公主嫁给松赞⼲布,促进唐蕃友好

中国古代出现治世的原因:

①政策因素:

农民战争的作⽤(农民起义迫使统治者调整统治政策)。

②政治交往因素:

民族间融合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③群众作⽤:

⼈民的⾟勤劳动。

④个体作⽤:

杰出帝王将相的个⼈政治品质。

三、⼥皇武则天

1、我国历的⼥皇帝。

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

2、武则天当政期间,继续实⾏唐太宗发展农业⽣产、选拔贤才的政策,社会经济进⼀步发展,国⼒不断增强。

⼈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第3课“开元盛世”

⼀、“开元之治”

唐⽞宗即位以后,“励精为治”:

①任⽤贤才(姚崇);

②重视地⽅吏治;

③注意节俭。

这些改⾰措施,使得开元年间的政局为之⼀新,史称“开元之治”。

⼆、盛世经济的繁荣

1、农业⽅⾯:

①兴修⼤型⽔利⼯程。

②农耕技术提⾼:

⽔稻⼴泛采⽤育秧移植。

③茶叶⽣产的发展:

唐朝出现了世界上第⼀部茶叶专著《茶经》,作者陆⽻被后⼈称为“茶神”。

饮茶之风开始在唐朝盛兴。

④⽣产⼯具的改进:

出现新的农业⼯具──曲辕犁;

创制新灌溉⼯具──筒车。

⼿⼯业⽅⾯:

①丝织业:

花⾊品种多,技术⾼超。

②陶瓷业:

越窑青瓷、邢窑⽩瓷、唐三彩(世界⼯艺的珍品)。

商业繁荣:

①的⼤都市:

长安、洛阳、扬州、成都。

②长安城:

城内分为坊和市,坊是居民宅区,市为繁荣的商业区。

唐都长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也是⼀座国际性的⼤都市。

4、“开元盛世”:

唐⽞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明显增加,唐朝进⼊了全盛时期,历称为“开元盛世”。

5、封建社会经济繁荣和发展的共同原因:

①继承性因素:

前朝经济基础的继承。

②社会环境因素(政治因素):

社会安定。

③政治因素:

国家统⼀、政治清明。

④经济政策因素:

统治者调整经济政策,⿎励发展⽣产。

⑤经济交往因素:

民族间的经济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强。

⑥群众作⽤:

⑦⽣产⼒(科技)因素:

⽣产技术⾰新(⽣产⼯具是⽣产⼒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利的兴修。

第4课科举制的创⽴

⼀、科举制的诞⽣

1、隋⽂帝时,开始⽤分科考试的⽅法来选拔官员,以分科举⼈取代了魏晋以来九品官⼈的制度。

隋朝为什么要采⽤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员?

师:

科举制创⽴前(魏晋以来),⼟族制度和九品中正制是做⾼官的基本条件。

官员⼤多只能从⾼门权贵中选拔,权贵⼦弟⽆论优劣都可以做官,许多有真才实学的⼈不能为朝廷和国家出⼒。

官员的选拔权⼒集中在地⽅权贵⼿中,不利于中央集权。

利⽤考试选拔官员。

普通读书⼈和贫穷⼈家的⼦弟可以⾃愿报名参加官府的考试,这样就扩⼤了选官范围,选官权⼒也就牢牢控制在中央⼿中。

2、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进⼠科,按考试成绩选拔⼈才。

我国科举制度正式诞⽣。

3、意义:

从此门弟不⾼的读书⼈,可以凭才学做官;

选拔官吏的权⼒,从地⽅集中到朝廷。

⼆、科举制的完善

1、唐朝科举制度常设的考试科⽬很多,以进⼠和明经两最为重要。

唐朝时期完善科举制度的关键⼈物是唐太宗、武则天和唐

⽞宗。

2、唐太宗:

扩充国学的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

3、武则天:

开创殿试和武举。

4、唐⽞宗:

丰富考试的内容,诗赋成为进⼠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物贡献

隋⽂帝开始⽤分科考试的⽅法选拔官员诞⽣阶段隋炀帝正式设置进⼠科,科举制正式诞⽣

唐太宗扩充国学的规模,增加考试的⼈数完善阶段武则天增设殿试、武举

唐⽞宗丰富考试的内容:

诗赋成为进⼠科主要的考试内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IT计算机 > 电脑基础知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