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1664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31 大小:954.1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1页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1页
亲,该文档总共3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3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docx

高考历史试题必修2

于全国平均水平;A项明显错误,B项重工业生产速度加快与上海、天津增长率低不能形成必然的因果关系;D项与题意无关。

故选C项。

【答案】C

4.(2011年海南卷,24)1958年底,我国农村实现了人民公社化,实行统一经营、统一管理、统一劳动和统一分配的体制。

这种体制产生的直接影响是()

A.家庭经营形式被彻底打破B.所有制结构发生根本改变

C.农业生产效率提高D.工业化的基础增强

【考点】人民公社化运动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概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人民公社体制下,经营规模扩大,直接导致家庭个体经营形式的消失,所以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5.(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33)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考点】“八字方针”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

解答本题时应紧扣题干关键信息时间“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等。

B项规定只涉及经营权的调整,1962年未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故排除;C项1962年及以后“左”的错误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加剧,故排除。

D项该政策是为恢复发展农村经济而实行,并未波及城市,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故排除。

A项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

故选A项。

【答案】A

6.(2011年广东文综,18)图6是某杂志的封面。

从中获取的历史信息是,当时()

 

图6

A.中国人造卫星发射升空B.杂交水稻培育成功

C.浮夸现象十分盛行D.科教兴国战略初见成效

【考点】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曲折发展——大跃进

【解析】本题考查基础知识的理解和图片材料的解读能力。

解题的关键在于抓住图片信息“1958

年”“卫星”。

1958年的大跃进由于高指标而出现浮夸风、放“卫星”现象。

而A、B、D发生时

间分别是1970年、1973年、20世纪90年代,这显然与杂志出版时间不符。

故选择C项。

【答案】C

7.(2011年全国I卷,17)图5所示为1960—1965年中国工业总产值的变化,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图5

 

A.经济政策的变化B.工业结构的调整

C.农业经济的波动D.中苏关系的变化

【考点】20世纪50~70年代中国经济建设的发展与曲折(国民经济建设“八字方针”)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的理解和图表信息解读能力。

注意“1960—1965年”是纠正大跃进错误到经济逐渐恢复发展的一个时期。

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左”倾错误,采取多种措施,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据此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经济政策的变化,故选A项。

【答案】A

第12课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1.(2011年上海历史,28)“生产队由队长同一个个农户签订合同,合同规定出生产指标和给这个农户的报酬。

这意味着他们可以多劳多得。

”这里描述的是()

A.土地改革B.三大改造

C.人民公社化运动D.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考点】农村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从题干可知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即可知是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B、C三项都末涉及到承包土地问题,故选D项。

【答案】D

2.(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34)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材料表明职工收入要与经济效益挂钩,A项错误;材料只提工资总额,无法体现B项;D项明显与材料相悖;再结合所学知识颁布该规定的背景是当时公有制体制下企业效益低下,故选C项。

【答案】C

3.(2011年山东文综,13)图5是1980年12月我国沿海某市工行政管理局颁发的一份营业执照。

它反映出()

 

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B.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C.所有制形式趋向多样化D.沿海开放城市带动了经济发展

【考点】现代中国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图片材料信息的获取能力。

图片信息“个体工商业”说明原有的单一公有制局面改变,另外根据时间信息“1980年”可以排除A(21世纪初)、B(1984年)、D(1984年),故选C项。

【答案】C

4.(2011年浙江文综,21)邓小平说:

“证券、股市,这些东西究竟好不好,有没有危险,是不是资本主义独有的东西,社会主义能不能用?

允许看,但要坚决地试。

看对了,搞一两年对了,放开;错了,纠正,关了就是了。

”这段话主要反映的是()A.经济建设既要防“左”又要反“右”B.经济体制改革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C.设立沿海经济特区有必要进行试验D.市场经济并不是资本主义所独有的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南方谈话)

【解析】本题考查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材料强调的是要敢于试验“证券、股市”这些代表“市场经济”

的事物。

因此排除A,C。

B也无法从材料中得出,也可排除。

【答案】D

5.(2011年四川卷,19)图6展现了四川人民“敢为天下先”的改革精神。

这些创举直接得益于()

图6

A.经济体制改革方针的确立B.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正式形成

C.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确立

【考点】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图文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注意材料的时间提示“1980年”,这时是改革开放初期。

A项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B项是在1987年中共十三大;D项是在1992年中共十四大;C项是在2002年中共十六大。

故选A项。

【答案】A

第13课对外开放格局的初步形成

1.(2011年福建文综,20)据图5判断中国进出口总额开始出现较快增长的年代,与此同步发生的重大事件是()

 

图51980—1988年中国进出口总额走势图

A.设立四个经济特区B.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

C.开发上海浦东地区D.加入世界贸易组织

【考点】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从图表材料可以判断1984年起中国进出口总额呈大幅度增长,其原因与这一年开放14个沿海港口城市有关。

A、C、D分别是1980年、1992年、2001年,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B

单元综合

1.(2011年江苏历史,11)下列图片可以反映建国后土地制度的变迁,在这一过程中,最主要的改变是()

 

A.土地的使用权B.土地的用途C.土地的所有权D.土地的规模

【考点】现代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现代中国农村生产关系的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比较分析能力。

从农业生产合作社、人民公社到家庭联产承包者责任

制,农民获得了生产和经营的自主权。

土地的用途、所有权以及规模都没有发生变化。

【答案】A

第五单元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4课物质生活与习俗的变迁

1.(2011年广东文综,16)图5所示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图5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考点】辛亥革命(影响尤其是社会习俗)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分析能力。

日记主要反映了辛亥革命后(1913年)社会

情况,从“皆系便衣便帽,无一顶戴之人……间有洋帽之人,较上年之情形迥然不同”可以看出

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有所变化但不彻底,由此排除C、D项;“竞袭洋夷之皮毛”说明作者反对全面

学习西方由此排除B项;日记把辛亥革命称为“变乱”说明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故选择A项。

【答案】A

2.(2011年浙江文综,18)据地方志记载,民国时期某城市“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新式者不过十之二三”。

对此理解错误的是()

A.旧式婚礼因为简便节约更为流行B.城市尚且如此守旧,更不要说乡村

C.婚姻习俗的新旧变迁有一个过程D.传统的婚姻观念仍为多数人所坚持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解读能力。

因为婚姻习俗的总体趋势是删繁就简,旧式婚姻强

调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相当繁琐。

习俗的演变,城乡差异巨大,B项是正确的推断;C项正确地表达

了婚姻习俗演变的历史过程;从材料中“旧式婚姻居十之七八”可以推断出D项的合理性。

【答案】A

3.(2011年天津卷,30)某报以“新陈代谢”为题刊文:

“新内阁成,旧内阁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文中所说的这些现象应当发生于()

A.1998—1900年B.1901—1911年

C.1912—1927年D.1928—1937年

【考点】近代社会习俗的变迁(辛亥革命的影响)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新内阁、新官制、新教育、实行阳历、鞠躬握手等新现象都是在辛亥革命及其以后的一段时间内出现的,故选C。

【答案】C

4.(2011年江苏历史,7)右图为民国年间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的广告。

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①该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②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方文明的冲击

③广告主要宣传了博士帽的实用功能

④帽式的差异体现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A.②③B.①②

C.①③④D.①②③④

【考点】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迁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西式帽”的出现,表明中国社会生活受到西

方文明的冲击;“天津同升和帽庄出售其仿制的西式帽”一定程度上抵制了洋帽的输入。

广告未宣传博

士帽的实用功能;帽式差异体现不出男尊女卑的观念。

故选B项。

【答案】B

第15课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进步

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试题

第16课大众传媒的变迁

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试题

 

第六单元世界资本主义经济政策的调整

第17课空前严重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

1.(2011年福建文综,22)图6、7、8是有关美国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的漫画,对此解读不符合当时的社会状况的是()

 

图6图7图8

A.生产严重过剩B.通货膨胀严重,百姓无力购买商品

C.失业加剧贫困,社会购买力下降D.体现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

【考点】1929—1933年经济大危机

【解析】本题主要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图文材料解读能力。

根据图文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经济危机期间大量产品积压,物价下跌,大量工人失业,购买力下降,所以本题该选择B项。

【答案】B

第18课罗斯福新政

1.(2011年江苏历史,15)富兰克林·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利用“炉边谈话”向人民阐释其施政方针的总统。

在“新政”期间,罗斯福“炉边谈话”的内容最有可能的是()

A.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B.阐释福利国家所带来的弊端

C.解读《全国劳工关系法》D.展望“新经济”时代的奇迹

【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

罗斯福“炉边谈话”的主要内容是向人民阐释新政,C是新政的内容。

罗斯福,提倡国家加强对经济干预但不主张推行计划经济模式;二战后福利国家纷纷建立起来;“新经济”

时代出现于克林顿执政时期。

A、C、D表述错误。

【答案】C

2.(2011年上海历史,18)罗斯福就任美国总统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其结果是()

A.国家开支显著上升B.农产品数量明显增加

C.银行数量不断增多D.美元逐渐升值

【考点】罗斯福新政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能力。

罗斯福行政的核心内容是通过国家力量平衡供需,而国家干预经济的最终后果是增加国家的财政支出,故选A项。

B、C、D与史实不符。

【答案】A

 

第19课战后资本主义的新变化

1.(2011年浙江文综,24)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生产停滞和通货膨胀并存的困境,一个重要原因是()A.美国无法保持和苏联竞争的势头B.世界经济朝着区域集团化方向发展C.阿拉伯国家采取有效措施联合斗争D.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记忆与理解。

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滞胀”困境重要原因是石油危机引发了一场经济危机。

美国实行了供给学派和货币学派的主张是医治“滞胀”的思路。

【答案】C

10.(2011年天津卷,34)右图所示现象出现的最可能的原因是()

A.德国汽车出现了质量问题

B.燃料不够,用马拉作动力

C.兴起了一种新的旅游形式

D.提倡低碳生活,保护环境1973年德国公路上的马拉汽车

【考点】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1973年经济危机)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知识的迁移和才解读能力1973年由于中东战争爆发,阿拉伯国家利用石油为武器与以色列及其后台进行斗争,导致世界性石油短缺,所以才出现了马拉汽车的场景。

【答案】B

第七单元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

第20课从“战时共产主义”到“斯大林模式”

1.(2011年海南卷,20)“我们应该利用资本主义(特别是要把它纳入国家资本主义的轨道)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中间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

”列宁得出上述认识的时间应在()

A.二月革命时期B.十月革命时期

C.战时共产主义时期D.新经济政策时期

【考点】新经济政策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从关键信息“国家资本主义”、“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可以反映出其政策应该是新经济政策,主要内容体现在固定的粮食税、自由贸易措施上。

故选D项。

【答案】D

2.(2011年江苏历史,16)在苏联,1928年1公担稞麦可分别交换35米印花布、75公斤砂糖,到1952年只能分别交换1.5米印花布、0.9公斤砂糖;1953年,谷物的义务交售价格仅为成本的10%,牛肉价格为成本的50%,猪肉价格为成本的6%。

这段材料反映出这一时期的苏联()

A.农副产品质量差、价格低B.农产品过剩造成价格下滑

C.市场经济体制尚不够完善D.工业化牺牲了农民的利益

【考点】斯大林模式——工业化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运用和材料信息获取能力。

材料反映了斯大林执政时期政府采取提高

工业产品价格、降低农产品价格等方法,牺牲农民利益,发展工业,实现工业化。

“农副产品质量差”

“农产品过剩”“市场经济体制”表述错误。

【答案】D

第21课二战后苏联的经济改革

2011年本课时没有命制试题

 

第八单元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第22课战后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的形成

1.(2011年福建文综,24)1944年签订的《布雷顿森林协议》规定:

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会员国的货币与美元挂钩。

美元由此获得了“等同黄金”的特殊地位。

据此,对图9的推论正确的是()

图9

A.70年代之前,各国货币可与黄金直接兑换,美元居强势地位

B.70年代初,美元不再与黄金挂钩,黄金价格上扬

C.70年代末,美元与黄金比价急剧上升,美国经济总量不再居各国之首

D.90年代,欧元的发行和流通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美元居弱势地位

【考点】布雷顿森林体系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迁移和图表材料解读分析能力。

根据所学可知布雷顿森林体系建立初期实行美元和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故A项错误;20世纪70年代末美国的经济总量仍居世界之首,故C项错误;欧元发行的过渡期是1999年1月1日起到2001年12月31日并且从图示中并不能看出是由于欧元发行导致美元与黄金比价持续回落,故D项错误。

所以本题正确选项是B。

【答案】B

第23课世界经济的区域集团化

2.(2011年上海历史,20)雨果曾说:

“总会有这么一天,到那时,你们法国、你们俄国、你们英国,所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到那时,你们将构筑欧洲的友爱关系。

”今日欧盟实现了雨果的哪一理想?

()

A.西欧已构筑起“友爱关系”的坚实基础

B.欧洲所有大国都已“紧紧地融合”

C.超国家的联合体已消除了成员国的特点个性

D.法、俄、英是“高一级的整体”的核心

【考点】欧洲一体化(欧盟)

【解析】本题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和材料解读能力。

欧盟成员国并不包括俄罗斯这一欧洲大国,排除B、D两项;C项与雨果“有的欧洲国家,无须丢掉你们各自的特点和闪光的个性”的观点矛盾;故选A项。

【答案】A

第24课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

1.(2011年江苏历史,18)古巴前领导人卡斯特罗称:

“全球化是客观现实,它显不了在这个大家居住的星球上我们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

一小撮乘客居住在豪华的客舱,85%的乘客拥挤在不卫生的船舱里。

很显然,这艘船上不公正的事太多了,它很难浮在水面上。

它的航程是如此不合理和荒唐,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的港口。

”这段材料无法揭示出()

A.全球化时代国家之间休戚相关B.全球化造成利益分配不均

C.缺乏公正性的全球化难以为继D.全球化的潮流应该被抵制

【考点】当今全球化趋势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与材料分析能力。

解题的关键在于正确解读卡斯特罗的话语意思,

“都是同一条船上的乘客”说明全球化时代各国休戚相关,“不公正的事太多……以致它不可能抵达安全

的港口。

”说明全球化的利益不均衡影响其发展。

由此,A、B、C都是正确的,D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

【答案】D

2.(2011年全国新课标卷,32)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

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考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图片材料解读能力。

解读图片中的信息要注意完整性。

材料提到的直接投资和贸易均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A、C两项解读不全面;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只产生一定影响,B项说法错误。

把图中文字信息与图片自身信息的结合:

直接投资在图中体现在世界各地,并通过此把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由此可知D正确。

故选D项。

【答案】D

3.(2011年北京卷,40)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年联合国将每年的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日益突出全球理念,倡导全球合作。

(1)分析90年代以来推动全球合作解决环境问题的历史条件。

(6分)【考点】经济全球化

【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分析能力。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强、科技的发展等世界各国开始合作解决环境问题。

【答案】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各国之间的联系;科技的发展为共同解决环境问题提供了物质条件;世界政治的多极化有利于各国协商解决环境问题。

 

必修2模块综合

选择题

1.(2011年安徽文综,20)图7改变自保罗·肯尼迪《大国的兴衰》。

据此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德国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

B.经济危机使英国丧失了世界霸主的地位

C.苏联成功度过经济危机实现了工业化

D.美国在世界经济中仍占据着关键地位

【考点】20世纪三十年代的世界经济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历史知识的理解和图表信息解读能力。

从材料信息看美国占的比例一直都是最多的,所以D项符合题意。

德国的比例变化不大,德国开始步入欧洲强国之列是19世纪,排除A项。

从材料信息看1929年英国的比例就比美国少,排除B项。

苏联由于实行计划经济,没有遭受经济危机的打击,排除C项。

【答案】D

2.(2011年上海历史,29)在某中学的“上海乡土史”课程上,

材料

(1)1869年发昌机器厂建立

(2)1873年轮船招商局成立

(3)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

(4)1990年浦东开发开放

老师要求学生按指定材料(见右表)确定一研究主题。

以下切合材料的主题是()

A.上海工业化一瞥

B.改革开放在上海

C.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

D.上海,红色的摇篮

【考点】地方史——上海

【解析】本题以上海切入考查历史知识的再现。

A项上海工业化一瞥,在材料中的“中共二大”无法体现;B项改革开放在上海和上海红色的摇篮只是片面反映材料中的某些局部;C项上海,中国现代化的缩影全面概括材料的主题包括工业化历程及红色的摇篮。

【答案】C

非选择题

1.(2011年广东文综,39)(27分)在探讨“中国计划经济的形成和变革”问题时,某同学发现在20世纪30年代中国兴起了一股计划经济思潮,并摘录了以下材料。

请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在下列问题的指引下,进行深入探究。

材料:

许多人“对苏俄表示同情之美感,有的甚至替它大事鼓吹,以为苏俄成功之秘诀,在于它的社会经济制度,因为这个制度是有计划的,有组织的。

——据《东方杂志》(1933年)

“在内外层层叠叠的高压状态底下的中国”,最急需的是“整个地实行社会主义的统制经济(计划经济)和集体生产”。

——据《申报月报》(1933年)

“左倾的也好,右倾的也好,大家都承认放任经济的末日到了。

——据《独立评论》(1934年)

(1)从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分析20世纪30年代计划经济思潮在中国兴起的原因。

(6分)

(2)分析20世纪50年代中国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原因,并简述这一体制对经济建设的影响。

(10分)

(3)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范围内兴起了经济调整之风。

概括指出20世纪7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经济政策进行了怎样的调整;简述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表现。

(8分)

(4)通过上述探究学习,你获得什么历史启示?

(3分)

【考点】南京国民政府前期的经济发展;工农武装割据;斯大林模式;1929~1933年经济危机;

二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现代中国经济建设(计划经济体制的建立、经济体制改革)

【解析】本题以研究性学习引入,以“经济政策(制度)的选择与探索为主题,综合考查中外经

济建设,考查了考生对主干知识的理解和综合分析能力,同时切合时政热点——改革与经济转型,

立足教材同时超越教材。

(1)问要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分析特别注意材料来源的时间提示,从

第一段材料看出20世纪30年代中国对当时苏联的计划经济体制的肯定,第二段材料“内外层层

叠叠的高压状态”指的是外受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冲击、内受工农武装割据的威胁(中共面临国

民政府的经济封锁与“围剿”)。

(2)问选择计划经济体制的要从国内面临任务和国际环境分析,

其影响要注意从积极与消极、现实与长远角度分析。

第(3)问实际上是对基础知识的再现与梳理

结合课本内容即可回答。

第(4)问属于开放型题目,实际上是对前面三个问题的总结认识,只要

言之有理即可。

【答案】

(1)国内原因:

南京国民政府“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共领导的根据地(苏

维埃政权面临国民政府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需要集中力量进行根据地建设;广大工农阶级受

马克思主义的影响主张学习苏联。

(2分。

或回答“中国面临内忧外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