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5727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docx

导与练版高考历史考点分类汇编专题二十二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专题二十二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高考试题

考点一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的和平

1.(2012年重庆文综,21)在1919年巴黎和会上,主要战胜国经过几个月的讨价还价,最后签订了对德和约。

和约签订前,德国曾试图对该和约作有利于本国的修改,但遭拒绝,因此不得不(  )                  

①承认奥地利独立并不得与其合并 ②实行普遍义务兵役制 ③接受美英等国对其实行分区占领 ④支付协约国大量赔款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B 本题考查《凡尔赛和约》的主要内容。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凡尔赛和约》规定德国废除普遍的义务兵役制,②错误;德国被分区占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③错误。

①④是《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内容。

答案为B。

2.(2010年四川文综,20)1914年秋,当欧洲卷入战争之际,英国外交大臣格雷说:

“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

”由此推断,格雷认为战争将导致(  )

A.欧洲电力系统瘫痪B.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C.社会主义制度建立D.资本主义制度崩溃

解析:

B 注意题干信息“灯光正在整个欧洲熄灭”的本意,即欧洲不再明亮,意指“欧洲中心地位丧失”。

“欧洲电力系统瘫痪”是一种表象描述,“社会主义制度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崩溃”与题干信息无关。

故A、C、D三项错误,B项符合题意。

3.(2012年全国新课标文综,4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使德国陷入受奴役地位达一代之久、降低数百万生灵之生活水平以及剥夺其整个国家、整个民族之幸福,是一项令人深恶痛绝的政策——即使这种政策事实上可行,即使藉此能够养肥我们自己……如果法国和意大利准备利用它们暂时的战胜国权利去毁掉已经战败投降的德国和奥匈帝国并以此来结束这场欧洲内战的话,它们自身同样会走向毁灭,因为战胜国和战败国被背后的精神和经济纽带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密不可分……通过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

——据[英]凯恩斯《和约的经济后果》(1919年12月)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在德国赔款问题上凯恩斯的主张与凡尔赛和约规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凯恩斯提出其主张的主要原因。

【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德国的赔款问题。

(2)深层信息:

对一战的认识和反思。

解析:

(1)问可首先从材料中“深恶痛绝的政策”“把赔款支付额定在德国的支付能力之内”等信息概括出凯恩斯的主张,然后联系《凡尔赛和约》的内容进行比较归纳即可。

(2)问据材料中“战胜国和战败国……联系在了一起”“我们可以恢复德国的希望和进取心,可以避免由和约条款不可能完成而导致的永久性摩擦以及不正常的压力”等信息及所学知识分析。

答案:

(1)不同:

有限度的赔款,以便德国恢复;苛刻的巨额赔款,彻底削弱战败国。

(2)原因:

认定德国的战争责任;汲取一战教训,反对民族利己主义和战胜国的掠夺;将欧洲视为一个整体;预见到和约的灾难性后果,避免战争的重演。

考点二第二次世界大战和雅尔塔体制下的冷战与和平

1.(2012年浙江文综,22)下边漫画提供了极丰富的历史信息,其中不能读出的是(  )

A.“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B.盟军登陆西西里岛,墨索里尼政府垮台

C.被困于突尼斯的德意军队投降,北非战事结束

D.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和库尔斯克战役沉重打击德军

解析:

A 本题考查二战的相关知识。

解题关键是图片中的时间“1943”年,1944年6月“霸王行动”开始,欧洲第二战场开辟。

因此A项不符合题目时间。

2.(2012年天津文综,10)1940年12月底,罗斯福在一次广播谈话中说:

“美国不能用缩进被窝、蒙头大睡的办法回避危险或对危险的害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

”随后不久,美国(  )

A.通过了新的《中立法》

B.通过了《租借法》

C.与英国共同发表《大西洋宪章》

D.参与签署《联合国家宣言》

解析:

B 解答本题的关键是结合材料信息认识美国的对外政策。

题干中的关键信息是“1940年12月底”“必须成为民主国家伟大兵工厂”,由此判断此时美国改变了以往的“中立”政策,开始援助被法西斯侵略的国家,逐步走上反对法西斯国家的行列,可以排除A项;由“1940年12月底”这一时间信息可以排除C、D两项。

3.(2011年四川文综,21)丘吉尔说:

“英国的政策并不考虑企图称霸欧洲的国家究竟是哪一个国家……它唯一关心的是,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的暴君。

因此,我们不要怕别人说我们亲法反德。

如果情况有变,我们同样可以亲德反法。

”这一说法反映出英国奉行的外交原则是(  )                  

A.民族自决B.势力均衡C.绥靖主义D.严守中立

解析:

B 英国的政策是关心欧洲“谁是最强大的或具有支配力的暴君”,其本质含义是反对欧洲大陆被某一大国控制,力求欧洲大陆势力均衡。

“大陆均势”政策是英国传统外交的核心之一,通过欧洲大陆德、法的互相牵制,达到“势力均衡”。

丘吉尔不主张绥靖主义,C项错误,A、D两项不能从材料中看出。

4.(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Ⅱ,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反法西斯盟国组成军事法庭,在德国纽伦堡和日本东京分别对战犯进行了审判。

该审判原则于1946年12月11日经联合国大会通过,1950年,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据此制定了《纽伦堡原则》,其内容有:

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并因而应受惩罚。

违反国际法应受处罚的罪行是:

(一)反和平罪:

计划、准备、发起或进行侵略战争或破坏国际条约、协定或承诺的战争;

(二)战争犯罪:

违反战争法规或习惯,出于某种目的或在占领区内,实施包括但不限于谋杀、虐待或奴役平民居民,谋杀、虐待战俘;(三)反人道罪,对任何平民居民进行谋杀、生物实验、放逐和其他非人道行为,或基于政治、种族、宗教背景的迫害,而此类行为已实施或此类迫害已执行或此类行为与任何反和平罪或任何战争犯罪相关联。

——摘编自何勤华《纽伦堡审判》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纽伦堡原则》的意义。

【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纽伦堡原则》的内容。

(2)深层信息:

只有牢记历史、深刻反省,才会迎来和平、美好。

解析:

1945年11月~1946年10月纽伦堡审判历时10个月之久,纽伦堡审判所确立的诸原则于1950年12月在联合国大会上被公布为《纽伦堡原则》。

(1)问,由“从事构成违反国际法的犯罪行为的人承担个人责任”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两次世界大战后惩处的战争责任对象的不同。

(2)问,由“联合国国际法委员会”“应受处罚的罪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说明其意义。

答案:

(1)第一次世界大战后:

以国家为惩处对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增加了对战犯个人(及组织等)的惩处。

(2)对国际法有所发展和创新;为处理有关战争问题提供了国际法依据;有利于清算法西斯的战争罪行;有助于警示后人,维护和平;保护了人权。

5.(2013年山东文综,3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38年7月,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曾对中国抗战将面临的国际形势做过预测。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①苏俄不会单独出兵;②英国将在远东进行妥协外交;③美国不会单独干涉远东问题;④国联无力干涉。

——据鹿锡俊《国民政府对欧战及结盟问题的应对》

(1)试分别说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参事室做出上述预测的依据。

(2)概括指出当时苏、英、美三国的政策对远东局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国民政府对抗战国际形势的预测。

(2)深层信息:

国民政府坚持抗战的评价。

解析:

本题考查学生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

(1)问,应根据当时苏联、美国、英国的国内政治、经济形势及其对外政策来说明国民政府做出前三个预测的依据;根据国联的特点、实质及对外政策说明国民政府做出第四个预测的依据。

(2)问,要结合当时中国面临的形势,即日本全面侵华来分析其对远东局势的影响。

答案:

(1)①的依据:

苏联担心德国东侵,将战略重心放在欧洲。

②的依据:

英国为维护自身利益,对法西斯国家推行绥靖政策。

③的依据:

美国为避免卷入国际争端,实行“中立”政策。

④的依据:

从“国联制度设计缺陷”“英法控制国联,实行绥靖政策”“国联不能制止战争的具体事例”任一角度作答,言之有理均可得分。

(2)纵容了日本在中国的侵略,恶化了远东局势。

6.(2011年山东文综,35)下列材料摘编自丘吉尔《第二次世界大战回忆录》第一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丘吉尔在本卷中探求了二战的起源,他为本卷定下的主题是:

“英语民族如何由于他们的不明智、麻痹大意和好心肠而听任恶人重新武装。

材料二 西班牙内战期间,丘吉尔说,“即使德国继续支持叛军一方,苏联以金钱供给政府一方,我们仍然要采取中立态度。

”“我确信,严格遵守中立……是目前唯一正确和安全的办法”。

(1)材料中的“中立”是不是英国的一种“好心肠”?

它对英国来说是不是“安全的”办法?

分别说明理由。

(2)丘吉尔的回忆录是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重要史料,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

【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二战爆发前英国的“中立”政策。

(2)深层信息:

史料的鉴别和运用。

解析:

(1)问材料中的“中立”政策即指绥靖政策,本问实际考查了英国实行绥靖政策的原因和结果。

(2)问需注意两点:

第一,回忆录带有个人的主观性;第二,对回忆录中历史事件的真伪,需要有其他历史史料印证。

答案:

(1)不是“好心肠”;英国是以牺牲别国的利益来换取自身的安全。

不是“安全的”办法;“中立”纵容了法西斯的侵略,加速了二战的爆发,英国在二战中遭到了德国的侵略。

(2)回忆录具有主观性;要注意用其他史料加以印证。

【名师点评】第

(1)问学生失分主要集中在对“好心肠”和“安全的”办法的判断是否正确,在说明理由时没有用具体的历史学科语言,表述含糊不清。

(2)问失分主要因为没有看清问题的要求,没有明白“使用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的含义。

这就要求考生在复习中要掌握基本的史学研究的能力,正确鉴别和使用史料,作答语言表述要规范,注意学科语言特点。

7.(2011年浙江文综,39

(1))今年是苏德战争爆发70周年,苏联解体20周年。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事年表

1939年8月23日

苏德签订互不侵犯条约

1939年9月1日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

1941年6月22日

苏德战争爆发

1942年1月1日

《联合国家宣言》签署

1942年7月~1943年2月

斯大林格勒保卫战

1945年2月

雅尔塔会议

1945年4月30日

苏军攻克柏林

1945年8月8日

苏联对日宣战

1988年6~7月

 苏共第19次代表会议,首次提出“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公开性、民主化和社会主义意见的多元化”

1989~1990年

 苏联15个加盟共和国中14个发生民族骚乱和流血冲突

1990年1月

 戈尔巴乔夫声称:

“实行多党制……符合社会的需要。

1991年12月

 苏联正式解体

(1)根据大事年表提到的历史事件,分析苏联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

【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苏联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2)深层信息:

苏联对世界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解析:

密切结合大事年表中有关苏联的历史事件,注意限制条件“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影响”,包括战争的爆发、发展、转折、结局等。

答案:

(1)《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订,客观上加速二战的爆发;苏联参战,促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建立;斯大林格勒战役对推动整个反法西斯战局变化具有深远影响;雅尔塔会议对加快战争进程以及战后问题的处理做了重要安排;攻克柏林,促使德国无条件投降;对日宣战,加速日本投降。

8.(2010年山东文综,35)下图为1950~1980年美国军费开支变化图。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导致A阶段军费上升的主要历史事件是什么?

B阶段军费下降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2)中美关系在A、B两个阶段分别具有怎样的特点?

【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美国1950~1980年军费开支的变化。

(2)深层信息:

“冷战”下的国际形势与国际关系。

解析:

(1)问第一小问由材料中A阶段的时间“1950~1953年”可判断,“主要历史事件”指朝鲜战争,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军费开支激增;第二小问B阶段大约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至70年代中后期,军费下降的原因可从美国经济、政治的发展状况等方面分析。

(2)问中美关系在A、B两阶段的特点,可以结合当时国际关系的特点,从中美两国自身实力的变化等角度分析。

答案:

(1)主要事件:

朝鲜战争。

原因:

70年代经济危机,国力下降;实行全球战略收缩。

(2)A阶段:

美国遏制和孤立中国,中美对抗。

B阶段:

中美逐渐结束对抗,走向缓和。

(若有不同表述,言之有理即可)

9.(2009年山东文综,35)阅读下列材料:

彩虹是由各不相同的颜色组成的,但它们汇集在一起,就成了一条绚丽夺目的彩带。

我们的国家也是如此。

我们有不同的习惯、哲学和生活方式。

……我们的理想是可以汇成一个和谐的整体的……当我们结束这历史性的聚会,我们定能在世界的天空上看到那条希望的彩虹。

——德黑兰会议期间罗斯福在丘吉尔生日宴会上的演讲

(1)结合德黑兰会议的背景,说明材料中“彩虹”的寓意是什么。

“我们”有什么共同的“理想”?

(2)为了看到“希望的彩虹”,会后盟军在欧洲发动了哪一重大军事行动?

这一行动有何意义?

【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德黑兰会议的背景及影响。

(2)深层信息:

和谐世界需要各个国家的共同努力。

解析:

(1)问由德黑兰会议的背景及材料中“它们汇集在一起”可知“彩虹”寓意是合作,共同的“理想”即指合作的目的:

打败法西斯,实现世界和平。

(2)问结合德黑兰会议后美英等国的具体行动回答。

答案:

(1)寓意:

合作。

共同理想:

打败法西斯,实现世界和平。

(2)军事行动:

开辟欧洲第二战场(或“诺曼底登陆”)。

意义:

使德军陷于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加快了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进程(若回答“加速了德国法西斯的灭亡”“鼓舞了世界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等也可)

考点三烽火连绵的局部战争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1.(2013年全国新课标文综Ⅰ,47)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 越南战争使美国的政界、军界高层在后来进行战争决策时“形成一种新的共识:

美国只应把动用军事力量作为最后一种手段;只有当美国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方可这样做;只有当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时才能这样做;只有在有可能相对较快地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时才能这样做”。

——摘编自哈佛·西提可夫《越战的战后影响》

材料二 1990年12月,海湾战争“沙漠风暴”行动发起之前,美国总统乔治·布什表示:

“你们尽管放心,倘若需要采取军事行动,绝不会出现另一个越南。

——威廉·黑德等编《回顾越南战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湾战争没有成为“另一个越南”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两次战争的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越南战争、海湾战争的比较。

(2)深层信息:

战争结果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解析:

(1)问,由“国家利益明显受到影响时”“作为最后一种手段”“获得公众强有力的支持”“以较小代价取得胜利”,结合海湾战争的特点分析原因;第

(2)问,结合两次战争的时代背景分析对国际关系的影响。

答案:

(1)美国吸取越南战争教训,确定战争决策的原则;越南战争实际上是美国与越南及其支持者的较量,海湾战争是多国部队与单一国家的较量;越南战争是美国发动的战争,海湾战争是联合国授权的行动;海湾战争是高科技战争。

(2)越南战争:

推动美苏关系走向缓和;有利于世界多极化趋势。

海湾战争:

强化了美国的唯一超级大国地位;使中东地区的局势更加复杂化。

2.(2012年山东文综,37)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浩劫,人们对如何避免战争、维护世界和平有了更深刻的思考和认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撇开经济进步而单纯依靠军事力量换来的和平是短暂的,并且也是徒劳的。

——保罗·肯尼迪《联合国过去与未来》

结合一战后和二战后西欧的相关史实,写一篇历史短文,谈谈你对材料所述主张的认识。

要求:

①主题明确,观点合理;②史实准确,史论结合;③条理清晰,合乎逻辑。

【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加强经济合作,维护世界长久和平。

(2)深层信息: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时代主题。

解析:

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材料、论证问题的能力。

做该题关键是首先依据材料概括观点,然后结合史实围绕经济发展与和平的关系阐述。

答案:

略。

【名师点评】本题注重考查考生论证问题的能力,同时考查考生的人文素养,反映了“史论结合,论从史出”的基本思路。

3.(2009年海南历史,3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伊拉克战争大事记

时间

事件

2003年1月22日

欧盟轮值主席西米蒂斯反对未经联合国授权对伊拉克发动战争

2003年3月20日

美、英等国对伊拉克发动全面战争

2003年5月1日

主要战事结束

2003年12月13日

伊拉克总统萨达姆被抓获

2004年6月28日

美国占领当局向伊拉克临时政府移交权力

2004年10月6日

美国首席武器核查员迪尔费尔称伊拉克没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

2005年10月15日

伊拉克新宪法通过全民公决

2007年2月21日

英国首相布莱尔表示英国将从伊拉克撤军

2009年2月27日

美国总统奥巴马表示未来18个月之内从伊拉克撤离大部分美军

——据《世界知识年鉴》等

材料二 世界已经失衡。

如果有人曾经怀疑美国的压倒性军事实力,伊拉克战争已经解决了这个问题……然而,美国人常常错误理解自身实力的性质,并且错误地由此推断未来……仅仅讨论各国之间的军事不平衡将是误导的。

事实表明,即使在这样的表面结构之下,在20世纪最后十年里,世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01年的“9·11事件”宛若划破夏夜星空的一道闪电,向人们展示了一个变化的世界。

——约瑟夫·奈《伊拉克战争之后的美国实力与战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伊拉克战争与海湾战争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20世纪最后十年发生的标志着“翻天覆地的变化”的三个历史事件。

【文本信息】

(1)表层信息:

伊拉克战争、海湾战争等局部战争。

(2)深层信息:

当今世界缓和与动荡并存。

解析:

(1)问要注意从两次战争的背景去考虑,特别要把美英等西方大国考虑在内,从战争爆发的原因、过程等方面综合组织答案;第

(2)问要从20世纪最后十年中发生的大事,回答出三个事件即可。

答案:

(1)海湾战争因伊拉克侵占科威特而起,伊拉克战争是美、英等国以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而发动的;美国等进行海湾战争得到了联合国授权,伊拉克战争未得到联合国授权。

(2)如苏联解体、欧洲联盟成立、科索沃战争。

模拟试题

(时间:

50分钟 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桐乡模拟)“用亚洲人的观点来看,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

”K.M.潘尼卡界定一战性质的依据是(  )                  

A.一战局限在欧洲国家范围内进行

B.一战是欧洲两大军事集团矛盾激化的产物

C.一战后英法是主要的分赃国

D.一战给欧洲带来的毁灭性打击

解析:

B 本题考查学生说明历史观点的能力。

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使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殖民地,从而使欧洲出现了三国同盟、三国协约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其矛盾激化导致了一战的爆发,故B项最能说明一战是“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

A、D两项表述与史实不符;C项局限于英法两国,不能全面阐释“欧洲国际社会内的一场内战”。

2.(2012杭州模拟)杰弗里·帕克《剑桥战争史》:

“1916年末……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导致了1918年德国的崩溃。

”这里作者认为德国在一战中失败的原因是(  )

A.军事战略上的失误

B.国内矛盾的激化

C.工业实力难以支撑其长期战争

D.军事实力不如协约国

解析:

C 本题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根据题干“德国试图火速提高军事生产的努力最终却毁灭了它的经济”一句分析,说明德国的军事工业拖垮了它的经济发展。

故C项符合题意。

3.(2013金丽衢十二校联考)1935年,希特勒以特有的救世主的口吻就某一历史事件发表言论,声称“血的声音说出了有力的话”。

欢迎“持续了15年的错误”结束。

这一事件是(  )

A.萨尔区投票决定归属德国

B.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

C.德国开进莱茵区

D.苏台德区割让给德国

解析:

A 1920年1月正式生效的《凡尔赛和约》中规定,阿尔萨斯—洛林归还法国;萨尔煤矿由法国开采15年,15年后通过公民投票决定其归属,故A项符合“‘持续了15年的错误’结束”,B项错误。

C项发生在1936年,D项发生在1938年,均与题干时间不符。

4.(2013浙江五校联考)一战中的西班牙宣布中立,并因此获益;1939年佛朗哥则建立了法西斯独裁政权,那么二战期间的西班牙属于何种身份(  )

A.中立国B.同盟国

C.轴心国D.轴心国控制区

解析:

A 西班牙佛朗哥政权虽然是在德、意法西斯的支持下建立,但二战期间西班牙宣布为中立国,故A项正确。

5.(2011湖州检测)与毕加索的名画《格尔尼卡》反映的主题最贴近的历史事件是(  )

A.中途岛海战B.南京大屠杀

C.珍珠港事件D.慕尼黑阴谋

解析:

B 《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以二战反法西斯为背景,为抗议德国法西斯轰炸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的暴行而创作的作品。

南京大屠杀是日本法西斯在中国南京犯下的严重暴行,与《格尔尼卡》反映的主题最贴近。

6.(2012金华十校模拟)丘吉尔在他的《二战回忆录》中说:

“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悲剧本来是很容易避免的,善良的软弱强化了邪恶的刻毒。

”下列对这句话的解读,正确的是(  )

A.“善良的软弱”的表现之一是《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签署

B.“邪恶的刻毒”指的是法西斯德国对英国发动“不列颠之战”

C.在丘吉尔看来,二战没能避免主要是因为英法推行了绥靖政策

D.捷克斯洛伐克在苏台德问题上的软弱无能助长了希特勒的野心

解析:

C 丘吉尔认为,如果没有“善良的软弱”就能避免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善良的软弱”指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故C项符合题意。

A项《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与英法推行绥靖政策无直接关系,排除;“邪恶的刻毒”并非仅指法西斯德国对英国的侵略,B项错误;D项对“善良的软弱”理解错误。

7.

(2012宁波模拟)如图漫画反映的是苏德战场上发生根本转折的一次战役。

这一漫画最有可能的标题是(  )

A.《莫斯科郊外的烽火》

B.《伏尔加河上的磨坊》

C.《巴巴罗萨计划的丧钟》

D.《照耀德国国会大厦的红星》

解析:

B 首先据所学知识可知苏德战场上发生根本转折的战役是指斯大林格勒战役,斯大林格勒位于伏尔加河流域,然后结合漫画内容可判断B项符合题意。

8.(2013江苏四市调研)如图为漫画家华君武先生创作的时事漫画。

该漫画旨在反映(  )

黄鼠狼给鸡拜年的结果。

1947年华君武

A.美苏冷战开始,世界局势紧张

B.美国援助西欧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