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0993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15 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docx

15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新教材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

15自相矛盾课课练(含答案)

15自相矛盾课时练

第一课时

一、给加的字注音。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二、把下列词语和相应的意思用线连起来。

楚人卖。

鬻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誉楚国人。

陷锋利。

利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以回答。

弗用。

应不。

 

【答案】

一、yùdùnmáowúxiànfú

二、楚人:

楚国人。

鬻:

卖。

誉:

称赞,这里有夸耀,吹嘘的意思。

陷:

刺破,这里有“穿透”“刺穿”的意思。

利:

锋利。

以:

用。

弗:

不。

应:

回答。

 

第二课时

一、说说下列“之”“其”是什么意思。

(1)誉之曰之:

(2)又誉其矛曰其:

(3)吾盾之坚之:

(4)其人弗能应也其:

(5)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之:

二、读下面短文,回答问题。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

1.这则寓言名叫《》,选自《》作者是时期家。

2.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

(1)楚人有鬻盾与矛者

(2)物莫能陷也

(3)以子之矛,陷子之盾

(4)其人弗能应也

3.用现代汉语说说下列句子的意思。

(1)誉之曰。

译文:

(2)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译文:

4.这则寓言告诉了我们一个什么道理?

()

(1)我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不能盲目夸大,否则会出现无法自圆其说的局面。

(2)不要自己夸要自己。

(3)同伙间不要相互争吵或冲突。

(4)同学之间要互相团结,不要发生矛盾。

 

【答案】

一、

(1)代指他的盾。

(2)代指他(卖盾又卖矛的人)。

(3)的。

(4)卖盾又卖矛的人(5)的。

二、1.自相矛盾韩非子•难一战国思想韩非子

2.

(1)……的人。

(2)穿透。

(3)用。

(4)不。

3.

(1)他首先夸耀自己的盾。

(2)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4.

(1)

 

 

二、五年级语文阅读理解训练

2.课外阅读

种植春天

   这是一则日本童话。

   从前,有一位国王,性格冷酷。

他国度里所有的地方都盖在厚厚的白雪之下,从来就没有花的芳香和草的翠绿。

他十分渴望春天来到他的国家,但是春天从来都不肯光临。

   这时,一位流浪已久的少女,来到了皇宫的门前。

她恳求国王给她一点食物和一个睡觉的地方,她实在太饿太累了。

但是国王从来都不愿意帮助别人,他叫随从把少女赶走了。

[来源:

   可怜的少女在肆虐的风雪中走进了森林。

在森林中,她遇到了一位厚道的农夫。

农夫急忙把她扶进屋,让她睡在温暖的火炉边,给她盖上毛毯,然后用仅有的面粉为少女做成了面包和热汤。

当他把面包和汤端到少女面前时,才发现少女已经死了。

   农夫把少女埋在了田野里,并把面包和汤放进去,还为她盖上了毛毯。

第二天一早,奇迹出现了:

其他地方仍旧是白雪皑皑,但是在少女的墓上,竟然开满了五彩斑斓的小花——这里的春天来了!

   原来,这个女孩便是春天。

农夫接纳了她,诚待了她,滋润了她,安息了她,于是也便享受了她。

   原来,只要付出,一切都会有收获。

无论你付出得多么早,或者多么晚。

   原来,没有什么可以真正死去,除了一颗冷酷的心。

   原来,春天就这样无声无息地握在我们每个人的手里,静静地等待我们去把她种植、诞生和创造出来,等待我们用爱做中介,把冰凌百丈变成繁花万朵。

也许,这样静静地等待我们的,并不仅仅是春天。

(1)读了这则童话后,对文中的人物都有什么看法,请给每个人写一句简短的评价。

国王:

________

少女:

________

农夫:

________

(2)仔细读文章最后几个自然段,联系文题“种植春天”,想一想,从这则童话中可以得到什么启发?

【答案】

(1)国王:

待人冷酷,最终也得不到人间温暖。

;少女:

春天的化身,也可以理解为某种希望的代表。

;农夫:

善待他人,得到回报。

(2)要乐于助人,善于分享,有一颗善良的心才能使自己的周围被春天环绕。

【解析】【分析】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能力,国王:

待人冷酷,最终也得不到人间温暖。

少女:

春天的化身,也可以理解为某种希望的代表。

农夫:

善待他人,得到回报。

(2)通过国王与农夫对待少女的不同做法以及他们得到的不同结果,我们能够看出爱的力量,有爱就有春天。

【点评】

(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人物性格的把握能力。

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的读后感悟能力。

3.

列车上

①前两天我坐火车出差,一路看着窗外荒凉的冬日风景,听着咣当咣当的车轮声,实在是无聊透顶。

我想找个同行的旅客,聊聊天,打发时间。

②首先把目光落在了对面的小伙子身上,年龄相仿,应该有共同语言。

我正在考虑用什么活来开头,只见那小伙子打开随身带的电脑包,取出笔记本,放在腿上开始上网。

于是耳朵里传来了QQ的提示音,原来人家有人聊天。

③左边是个美女,一直侧脸向窗外看着,虽然咱不贪图什么艳遇,但是如果有一个佳人旅途相伴,聊聊天,也是很不错的。

我整理一下自己的衣服,清了清嗓子,用尽量绅士一些的语调说:

“你好,是不是没来过这里,见你一直在欣赏外面的景色啊?

”话音落下,美女却丝毫没有反应。

行细一瞧,人家秀发遮掩的耳朵里耷拉下一条黑线来,原来她在静静地听音乐,把整个车厢里的人都排斥在外。

④我灰头土脸地苦笑一下,扭头看斜对面的那个大爷。

大爷穿着非常朴素,慈祥的面容。

一看就是个实在人,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大爷似乎觉察到我的目光一直盯着他,马上把手提包抱在怀里,把头埋下去,身子向我相反的方向扭了扭。

我颇为尴尬,使劲咽了一口唾沫,站起身来。

⑤我穿过车厢,走到了两节车厢的接头处。

看见一个中年人在那里抽烟。

我凑过去,掏出一支烟来,赔着笑说:

“车厢里禁止抽烟,憋坏了,也过来抽一口。

大哥,借个火。

”中年人犹豫了一下,掏出打火机递过来。

我在火车的晃荡中把烟点着,吸了一口,把打火机还给他,说:

“谢谢啊,大哥这是去哪?

⑥中年人把还剩下一大截的烟掐灭,说了声:

“你接着抽,我回座位了。

⑦我正呆滞在那里,一个八九岁的阳光男孩出现在眼前,“叔叔,请问您,高大笔直的树就是白杨树吗?

1.第④段中画线句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2.文中作者选取了不同的人物交流,却均以失败告终,请你概括下不同人物的反应。

3.本文中有许多细节描写非常传神,像第⑤⑥两段中加点的词,请你对它们加以赏析。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小说结尾的妙处。

1.写出了大爷外表的平易近人,与下文对“我”的冷漠形成鲜明的对比,强烈的反差,反映出现在社会人际交往的冷漠。

2.小伙子:

上网聊天;美女:

独自听音乐;大爷:

扭过身子不理我;中年人:

掐灭烟回车厢。

3.“犹豫”写出了中年人对“我”的不信任,内心不是很愿意借“我”打火机,剩下一大截,说明烟还没有吸完,中年人只是不想搭理“我”而熄灭了烟,这样的细节描写进一步深化了主旨。

4.阳光男孩的主动交流与前文其他人的表现形成反差,引发我们对人际交流问题的思考。

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回味与思考的空间。

 

4.

拉亮了灯等你

①冬天的夜,来得早。

②电话铃声响了。

一个稚嫩的童音:

“是田老师家吗?

”“是,我就是。

”我急忙应道。

打电话的是我班上最调皮的男孩。

“昨天一早,候婕要转学回老家。

大家商量明早六点在学校为她送行。

您能参加吗?

”“当然!

我一定准时到达!

”“真的!

谢谢老师,再见!

”一瞬间,我好像看到了电话那头甜美的喜悦。

③整整一夜,我的心潮起伏,难以释怀。

一个月前,那是怎样一个班?

纪律涣散、习惯恶劣、成绩落后。

直到新学年开始,都无人愿接。

而今天这一举动又怎么会发生在他们身上?

早是六点!

天哪,那是黎明前最黑的时候!

这座落在山脚下犹如荒岛的小学校,天一黑,老师们都要结伴而行厖我的心乱极了,再想要阻止已没有可能。

我细数着钟表的嘀嗒,总算熬过了这一夜。

④匆匆洗漱完,抓起背包便冲出家门。

冰冷的黑士、呼啸的寒风吞并着深沉的夜色扑面而来。

踩过煤渣垫起的小路,穿过仍在沉睡中的矮房,我一口气爬上了陡坡。

⑤几声清脆的童声离我越来越近。

“老师!

您在等我们?

”一个女孩惊喜地发现了我。

几个同学如欢奔的羔羊般朝我跑来。

我张开双臂想要将他们全部拥在怀里,告诉她们我有多么担心。

⑥校园里一片漆黑,只有传达室透出一点光亮。

我和孩子们急步跑向校门,叫醒了值班的师傅,我来不及过多地解释,只有点点头表示歉意。

没有约定,我和孩子们一同在黑暗中开始寻我所有的照明开关。

当一个个并不明亮的灯泡被点亮时,我们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我问他们:

“是害怕吗?

”一个男孩告诉我:

“不是!

早开灯,所有在坡下和山上的同学就看到了教室的亮光,他们就不会害怕了。

”望着这些天真无邪的面孔,我眼中的泪水涌动。

“好了,孩子们,呆在教室,我去接其他同学。

⑦站在土城上,冷风撩拨着我的头发,冷极了!

我心里一遍遍在呼喊:

“孩子们,快让我看到你们!

”远处,山坡上传来一群孩子的说话声。

我激动得快要跳起来了。

“快看!

教室灯亮了!

“快点儿,咱们迟到了!

”几个孩子挥舞着双臂向学校飞奔而来,大大的书包在他们身后一颠一颠。

黑暗中闪烁着点点微弱的白亮,那是孩子们精心赶制了一夜的贺卡。

⑧“老师,已经到了55人,还有5个同学没来。

”不知何时,我身后已站着一大群孩子。

“那好,我们一起来等!

”幽深的小土坡下疾跑来一个黑影,跳跃的两条麻花辫在夜里格外醒目。

“是侯婕!

“几乎是不约而同地欢呼。

侯婕飞奔着扑进我怀里。

“老师,我妈妈病了,我必须回老家读书。

”我紧紧地抱着她,什么也说不出。

⑨天空吞没了最后一颗星星。

晨曦里,校门口站齐了我的60个孩子。

我们注视着彼此冻红的鼻尖和脸蛋儿,在喷吐出的每一口雾气中会意地笑了。

那笑容比初升的太阳还要美丽。

忽然,我想起秦戈尔的一句名言:

“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

11是的。

虽然在冬季,我却收获了。

1.依据地点的转换,本故事可大致分为四个阶段:

约定送行→→→

2.第④和第⑦自然段中的画线句有什么表达效果?

3.作者引用泰戈尔“不是锤的打击,而是水的载歌载舞才形成了美丽的鹅卵石”这句话,揭示了什么内涵?

4.本文结尾说“虽然在冬季,我却收获了”,“我”收获了什么?

假如你是即将告别老师和同学的候婕,你想对老师说点什么?

对同学又想说点什么?

 

1.拉亮了灯等待学生师生团聚

2.通过描写环境的恶劣:

天气冷,风大,夜黑,以此衬托出孩子们善良美好的心灵和师生之间珍贵的情谊。

3.这句话揭示了最好的教育不在于严厉的批评,而在于真情投入,以心换心,塑造学生良好的人格。

4.收获了师生情谊,收获了教育真谛。

说的话略。

 

5.

陪着母亲坐火车

张玉兰

陆总的母亲想回乡下老家过年,他让秘书去买两张飞机票,可母亲却说这辈子从没坐过火车,想坐一次火车。

正连春运,秘书费了好大的劲,才买来两张硬座票。

陆总担心母亲的身体吃不消,劝母亲还是乘飞机回去,可母亲却执意要陆总陪她一起坐火车。

一向孝顺的陆总只得依了母亲。

陆总扶着母亲来到火车站,广场上黑压压的人群,让他有些茫然,他不知道该往哪边走。

正不知所措的时候,一个中年男于操着家乡话,一边喊:

“让开,让开!

”一边使劲儿地往前挤。

母亲对陆总一笑说:

“跟上他,错不了,一听那口音,就知道是咱武陵人”

娘俩跟着中年男人很快找到了要乘坐的那趟火车,很巧的是,那人正好坐在他们的对面。

车厢里闹哄哄的,充斥着各种难闻的味道。

陆总觉得憋闷,站起来想去透透气,可过道里站满了人,挪个步都很困难,更别说要挤出去了。

中年男子看出陆总的不适,就说:

“兄弟,没坐过火车吧,要是感觉不舒服,就多看看窗外的风景吧。

陆总点点头,只得把注意力集中在窗外。

他一边欣赏着窗外的风景,一边听母亲和那个中年男子拉家常。

从他们的交谈中,陆总知道那个中年男子也是回家过年的,为了省路费,妻子没回去,就自己一个人回家看看父母。

母亲说:

“是该回去看看,一年到头,家里的老人就盼着过年的时候,能见一见自己的孩子。

“谁说不是呢?

我们出去打工挣钱,为的也是让父母孩子生活得好一些,可是……”男人的话还没说完,一阵卖盒饭的叫卖声由远而近。

陆总买了两份盒饭,他问中年男人:

"你要不要来一份?

男人摇摇头说:

“不了,我不饿!

吃过饭,天也渐渐地暗下来了,陆总有了些困意,靠在母亲的肩头沉沉地睡去。

不知道过了多久,他听到一阵窸窸窣窣的声音,朦胧中,他看到一只手伸进了母亲放在桌上的零食口袋。

他正想制止,佯装睡觉的母亲轻轻拐了他一下,示意他别出声,他知道了母亲的用意,也就微闭了双眼。

那个男人似乎饿极了,又怕惊醒了他们,悄悄拿起面包,将头埋在桌下,狼吞虎咽地吃起来。

男人很快吃完面包,抬起头,看所有的人都在睡觉,并没有注意到他的举动,也就安心地闭上了眼睛。

一大早,陆总就听到那个中年男人对母亲说:

“大婶,对不起,昨晚实在太饿了,我偷吃了你的面包!

”母亲说“吃就吃了吧,看你是一天一夜都没吃东西了,肯定饿坏了,出门在外不容易,可别亏了自己啊。

男人长叹一声,说:

“大婶,我也不瞒你。

这次回家,连路费都是借的,也没多余的钱买吃的了。

辛辛苦苦干了一年,临到放假,老板却没了踪影,一分钱都没拿到。

俗话说:

儿行千里母起忧’,要是过年都不回去,家中父母又得担心一年了,作为子女那就太不孝了,所以再没钱也得赶回去。

男人的话引来车厢里很多人的共鸣,大家纷纷谴责那些无良的老板,都说回一趟家,这么辛苦是为了什么?

还不是回家尽尽孝,看看自己的爹娘啊!

列车快到站了,那个中年男人的手机响了起来。

他接起电话说:

“妈,我快下车了,你们放心吧,我一路好得很,有吃有喝的。

我买的是卧铺票,休息得好,累不着,你们别担心……”

男人的话听得陆总的双眼涩涩的,下车的时候,他掏出五百元钱递给中年男人,说:

“大哥,拿去给父母买点东西吧。

男人一再推辞不要,陆总的母亲说:

“拿着吧,你这样空着手回去,会让父母担心的。

你不想让他们知道你过得不好吧。

男人千恩万谢的拿着钱走了。

陆总掏出手机给公司打电话,他说:

“你们赶快把拖欠那些工人的工钱全部结清了吧。

另外要回家过年的,再给五百元红包,让他们拿回家孝敬父母。

母亲在一旁听着儿子的电话,欣慰地笑了。

她知道,这趟火车没有白坐,自己的良苦用心,终于让儿子找回了诚信和良知。

(选自《小说选刊》)

1.请用简洁的语言将小说的情节补充完整

陪乘火车→(A)→中年男子偷吃→(B)→掏钱资助→(C)→母亲欣慰

2.本文的题目是“陪着母亲坐火车”,但有的人认为,其实是母亲在陪着儿子陆总坐火车,你怎么看?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说说它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4.结合文本内容分析,陆总是一个怎样的人?

5.从本文看来,儿子陆总是一个孝顺,有良知的人,那么他之前为什么会拖欠工资呢?

发挥你的想象,大胆写出多种可能。

1.(A)偶遇中年男子(车上遇到中年男子、与中年男子交谈)(B)中年男子诉说(遭遇)(C)结清工钱(结清拖欠款)

2.示例,我认为题目是有道理的,因为是母亲提出坐火车,儿子是因为孝顺陪同母亲坐,但联系全文看,后者说法也有道理,母亲特意带儿子坐火车是为了帮助儿子找回诚信和良知,所以可以说是母亲陪儿子坐火车。

3.本句运用了语言描写,描述中年男子故意编造“一路好得很”的谎言,表现他对父母的孝心。

4.①依顺母亲,陪乘火车表现有孝心;②想帮男子买盒饭,掏钱资助表现有助人之心、同情心(写爱心也可);③结清拖欠工钱并发红包表现曾经不守诚信,但能幡然醒悟,知错就改,有良知。

5.示例:

①一时贪婪,利欲熏心;②身居高位,不知农民工处境艰辛;③公司处境不好,资金周转不灵等。

 

6.

孙子的麦收

乌云从南面的天空急急地飞过来,眼看就到头顶上了,大老刘急忙抱起塑料布往麦场里跑,今天收的麦子不能被雨水冲了。

电话响了。

谁的电话?

真是添乱。

哦,是儿子的,儿子大学毕业后,在城里工作。

成了家,有了孩子。

“爷……”

“哎……是孙子哟。

”大老刘心里灌了蜜,劳累顿时全散了。

“我今天收麦啦!

”孙子高兴的喊。

大老刘一听,恁小的孩子能收麦?

上哪收麦?

城里有麦子?

收麦是很累人的活计,时间紧,天热,活计重,活计脏,一个麦收等于两个秋收。

人们说“一麦两秋”就是说收麦活重。

大太阳底下如火烤,麦秸上有一层厚厚的灰,手一动灰便飞起来。

还有小蠓虫子围着头飞来飞去,直打脸,往鼻子嘴里钻。

“你——收麦?

累不累?

”“一点也不累,好玩着呢!

好玩?

收麦子好玩?

割麦子时要蹲在熟透的麦子边,蹲累了,跪地上,跪累了,坐地上,一点点的往前欠着身子,一把一镰才割四指远,一天也就割亩把地。

一天下来浑身是灰,往床上一躺,像散了架子。

“今天我和爸妈一起去体验农家乐了,妈妈还给我买了一身运动装,我穿上可好看,带上饮料,我最爱喝的。

“这不是旅游吗?

“差不多,你猜我割了多少麦子?

这一问难住大老刘啦,孙子一天能割多少麦子呢?

半亩不能,有一间房子大的一片儿就不少了,他想着。

“猜不到吧,我割了二百六十颗麦子。

”孙子很有成就感。

天哪,孙子能用棵来统计割麦的数量!

“割那么多,累吗?

”大老刘算是明白了,孙子是玩,不是收麦子。

“不累,妈妈一边给我打着伞,一边给我拿饮料,一会儿喂我一口,一会儿给我擦擦汗,爸爸接我割的麦子,我割一棵,爸爸记一棵,一共二百六十棵。

大老刘没有回话,只“噢”了一声。

“爷,唐诗错了!

就那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咋错了?

”大老刘心里一疼,像是被谁狠狠地砸了一下,赶紧问。

“我觉得,收麦子一点也不辛苦啊,我把麦稞交给加工人员,他给我打了二万零五十八粒麦子,可是哪有一点辛苦啊?

所以‘粒粒皆辛苦’错了!

乌云遮蔽了天空,远处传来了雷声。

大老刘愣了半天,才说:

“明天你回来帮爷爷割麦子吧。

第二天,艳阳高照,真是麦收的好天气,大老刘只带了孙子一个人下了田,只一会儿工夫,孙子就脸色潮红,汗珠直滴,动作也慢了下来,开始用求救的眼光看向爷爷。

大老刘什么话也没说。

孙子越割越慢,终于割不动了。

大佬刘指着孙子割下的麦子说:

“你数一数,今天你割了多少粒麦子?

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

一进门,孙子就累得瘫倒在地上,苦着脸说:

“真是‘粒粒皆辛苦’啊……”看着孩子疲劳的样子,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大老刘却高兴的笑了。

1.请用合适的词在下列横线上写出大老刘的心理状态。

接到孙子电话时→听说孙子参加割麦时→听到孙子说劳动不辛苦时→听到孙子说“真是‘粒粒皆辛苦’啊”时

2.赏析文中划线句的表现手法。

3.阅读下列两句话,联系全文,回答问题。

孙子看着自己浑身湿透的衣服和那割下的一点点麦子,一下子呆住了……

爸爸妈妈噌的一下脸红了。

⑴这两句话中的加点词都用了什么方法描写人物?

⑵简要分析加点词的内涵。

呆住了:

脸红了:

4.读完本文你感悟到了什么道理,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7.

再小的花儿也要怒放

程刚

他没有上过学,幼年时患有结核性脊椎炎,造成驼背,身高刚到同龄孩子的腰部。

因此,他非常自卑,甚至不愿出门。

一次,母亲带他到姑妈家做客,很多孩子看他又小又驼,纷纷围过来看热闹。

他羞愤极了,把自己锁在屋里,打碎了一切能打碎的东西。

姑妈没有生气,等他安静下来后,带他来到院子里,指着地上的一棵蚂蚁菜花,说:

“亲爱的,它贴在地皮上生长,它是多么矮,甚至没有小草高,可你看它开出的花多美丽呀!

你记住,花儿再小,也要怒放。

”在姑妈的开导下,他渐渐走出了心灵的禁锢,开始敞开心扉,融入生活。

在姑妈的帮助下,他自学拉丁文、希腊文、法文和意大利文等。

一天,姑妈送给他一本诗集,他坐在路边认真地看着,被里面优美的句子打动了,竟大声朗读起来。

这时,一个马车夫路过,看见矮小丑陋的他正在念诗,不禁大笑起来,说:

“嗨,你这身材更适合赶马车。

”他顿时火冒三丈,拿起小凳子砸了过去,马车夫急忙躲开。

谁知,他愣是一路狂追,追到马车夫的家,大声说:

“总有一天,我要把我写的诗念给你听,并且让你喜欢。

从此,他在学习之余开始涉猎诗歌创作,甚至到了痴迷的程度。

渐渐地,他琢磨出了韵律和格式,也明白了如何把情感融入诗句。

一天,他在一个诗歌大会上动情地朗诵自己的诗作。

虽然出于尊重,大家没有笑出来,但从别人捂着嘴巴的动作和表情里,他明白自己的不足。

他沮丧极了,下台就躲在角落痛哭。

这时,姑妈温暖的手臂抱住他,轻轻安慰他:

“孩子,记住姑妈的话,花儿再小,也要怒放。

”那一刻,他再次感到心中充满无穷的动力。

功夫不负有心人,12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首诗作。

17岁那年,已在诗歌界小有名气的他,经戏剧家威彻利引荐,结识了伦敦一些著名的文人学士。

一次聚会中,他静静地坐在角落里,当时的文学家斯威夫特提出找人翻译几本古希腊文学巨著。

听到此言,他激动地从座位上跳下来,不想竟一下子摔在地上。

他还没有站起来,便急着对大家说自己可以完成。

众人不信,认为这个小孩虽然有点成绩,但有些年少轻狂。

要知道,很多人都想翻译,却没有人能坚持下来。

出人意料,他真的坚持下来,用五年时间翻译了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译作出版那天,记者要采访他,但被他婉拒,他递给记者一张纸条,上面写着:

以前,我是一朵小花;现在,我告诉你们,我可以怒放。

21岁时,他出版了《田园诗集》,真的拿着诗集来到那个马车夫的家。

那天,马车夫把他送回家,对他说:

“小伙子,你是我马车上盛开的一朵小花。

生活中,他虚弱地需要侍女扶着才能站立。

一次车祸,他的手指被玻璃碎片切断。

但是,所有这些都没有打碎他怒放的梦想,他源源不断地创作了一大批包括诗歌、评论、戏剧甚至绘画在内的作品。

他叫亚历山大·蒲柏,英国18世纪的伟大诗人。

蒲柏的身高没有超过1.37米,却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界的巨人。

1.选用文中的一个句子,作为你对标题中“再小的花儿”和“怒放”的解释。

2.请按年龄顺序,用简洁的语言说说主人公蒲柏这朵“小花”的“怒放”历程。

②17岁那年,用五年时间翻译了古希腊史诗《伊利亚特》与《奥德赛》。

3.姑妈的话“花儿再小,也要怒放”在文中多次出现,这句话对蒲柏有什么重要的作用?

4.文中画线的句子与上文哪一句相照应?

为什么要写马车夫的话呢?

5.在你的知识存储中,有没有类似于本文主人公蒲柏的故事?

简要介绍一则,并用类似于“花

儿再小,也要怒放”的简短语句将故事的精髓提炼出来。

1.蒲柏的身高没有超过1.37米,却成为18世纪英国文学界的巨人。

2.①12岁那年,他发表了第一首诗作。

③21岁时,他出版了《田园诗集》,成为18世纪伟大的诗人。

3.是姑妈的这句话打动了他,消除了他内心的自卑和怯弱,敞开心扉去融入生活,也是这句话激励他在成长的路上继续前行。

4.“总有一天,我要把我写的诗念给你听,并且让你喜欢。

”马车夫的话从侧面烘托了蒲柏巨大的恒心和毅力,表明他这朵“小花”开放的不易。

5.略

 

8.

善良的孩子在成长

卢海娟

①住在乡下,最爱的,就是篱笆附近那些老瓜瓢。

②老瓜瓢是邻家孩子栽下的。

那是个细瘦的男孩,叫小伟,和70多岁的老太太生活在一起。

老太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