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12365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1.3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docx

大学语文复习资料

《鹿鸣》

1、《鹿鸣》的文化内涵

《鹿鸣》所涉及的礼仪有三种,即飨礼、燕礼、乡饮酒礼。

鹿鸣宴

鹿

(可根据自己所写作业加以自由发挥。

2、《鹿鸣》的写作特点

起兴手法的成功运用。

“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以鹿的合群比喻君臣之间的协调。

句法整齐,语气通畅。

形象性和感染力强。

《燕歌行》

1、此诗是如何围绕着“思”字进行描绘的?

参考21页提示。

2、试与曹丕的《燕歌行》其二比较,说明此诗的艺术特色。

  前篇从“霜飞木落”、“燕鹄南归”感物起兴。

由时序涉及归鸟,再由鸟归而关联所思之人淹留他方。

“情以物迁,辞以情发”,曲曲道来。

两首主题、情思相一,构思则另起炉灶,“唯抒情在己,弗待于物”(王夫之《姜斋诗话》),不假外物,直抒胸臆。

3.《燕歌行》其一的特点

全诗通过情、景、声三者的融会贯通,达到了和谐完美的境界。

1、情。

至深至诚的情感。

2、景。

作者以秋为背景,突出其感情效应。

景化入情,情渗景中。

3、声。

韵脚字不重复,且句句押韵,全诗每三句为一章,共五章,可分为秋景、秋思、秋悲、秋吟和秋望,细细品味,章法和谐、韵式完美,读起来朗朗上口。

4、《燕歌行》的层次

   《燕歌行》为言情佳作。

描写女子在凉秋月夜,遥望一河相隔的牵牛织女,怀念远出不归的丈夫。

全诗十五句,按感情脉络和心理变化,可分五层,即感秋——盼归——思君——遣愁——恨天。

一(1、2、3)感秋。

既点明时令,又描写环境渲染了气氛,为全诗奠定了忧郁、悲凉的感情基调。

二(4、5、6)盼归。

盼望丈夫归来,却不直抒胸臆,反写游子怀乡思归。

这表明思念是双方共同的心愿,变换抒情角度,行文有波澜。

三(7、8、9)思君。

极写自己对丈夫的思念,把满腹思念无处诉说的凄楚幽怨之情表现得凄婉动人。

四(10、11、12)遣愁。

这不是欢娱时的消遣,而是极度悲愁而又无以消解时的排遣。

言为心声,曲亦为心声,弹唱的也只能是哀怨低回的商调短歌,而不是长歌。

五(13、14、15)恨天。

由室内到室外星空,借牛女自比,不提自身,却对应自身。

综合运用类比和反诘方式,意味深长。

  

《春江花月夜》

1、抒情层次

   一)写明月照耀下的江水花林的绚丽景观。

为下面对景抒情打下基础。

写出了景物美。

   二)由写景转向观照人生,思索茫茫人生与漫漫宇宙之间的相互关系,以明月长照对照人生短暂,抒写心中的感叹。

写出了哲理美。

   三)由感叹人生进而抒写思妇游子的离愁别绪,讴歌人们对爱情的向往和对幸福的憧憬。

写出了情感美。

2、对“哀而不伤”的认识。

 参考24页提示倒数第2段。

3、暗示手法的运用。

如“白云一片去悠悠”暗示游子远行;“可怜楼上月徘徊”暗示思妇徘徊楼上睹月思人;“光不度”、“水成纹”暗示不通消息;“碣石潇湘无限路”暗示归期无望。

《圆圆曲》

1.对吴三桂的态度

 吴伟业对于吴三桂的态度比较复杂。

诗作中用了许多反讽的手法如“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若非壮士全师胜,怎得蛾眉匹马还”“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等诗句的言意之间是颇耐人寻味。

为明朝遗老,身怀故国故君的深厚感情,而不得已苟活于清朝,对引狼入室导致明清易代的吴三桂,肯定有憎恶之情;吴三桂作为清朝新贵,诗人不得不投鼠忌器,婉转隐约,闪烁其辞;而作为一代文学家,对于吴三桂的悲剧性人生处境又不免同情。

2、对陈圆圆的态度

   同情。

陈圆圆从一个民间的采莲女到富贵荣华的平西王妃,命运跌宕起伏;引发明清易代的历史剧变,阴差阳错,都是身不由己。

她的人生是中国古代美女命运的写照,被众多的男子播弄,关山漂泊,辗转流落,完全无法自主,她的命运正像“狂风”中被吹扬的“落花’。

可悲的是这种偶然的衔泥燕变凤凰的经历,被旧日的女伴艳羡,作者对于人生的感慨都寄寓其中了。

3、叙事线索

 帝死——降清——初识——入宫——遭弃——相恋——分别——再遇——随军——评论。

《永遇乐》

思考练习题答案均参考课后提示。

《牧誓》

翻译:

  在甲子日的黎明时分,周武王率领大军来到商朝都城郊外的牧野,在这里進行誓师。

武王左手拿着铜制大斧,右手拿着白色指挥旗,说:

“辛苦了,远道而来的西方将士们!

  武王说:

“啊!

我们尊敬的友邦国君和执事大臣,各位司徒、司马、司空、亚旅、师氏、千夫长、百夫长,还有庸、蜀、羌、、微、卢、彭、濮诸邦的将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起你们的矛,我要发布誓师令了。

  武王说:

“古人说过:

‘母鸡在早晨不打鸣;如果谁家母鸡早晨打鸣,这个家就要衰落了。

’现在商纣王只是听信妇人的话,轻蔑地抛弃了对祖先的祭祖而不闻不问,抛弃他的先王的后裔,不任用同宗的长辈和兄弟,却对四方八面的罪人逃犯十分崇敬、信任、提拔、任用,让他们当上大夫、卿士,使他们残暴虐待老百姓,在商国都城胡作非为。

  现在我姬发要恭敬地按上天的意志来讨伐商纣。

今天这场战斗,行进中不超过六步、七步,就要停下来整顿队伍。

努力吧,将士们!

作战中刺杀不超过四次、五次、六次、七次,然后停下来整顿。

努力吧,将士们!

你们要威武雄壮,像虎、豹、熊、罴一样勇猛,在商都郊外大战一场。

不要迎击向我们投降的人,以便让他们为我们服务。

努力吧,将士们!

如果你们不努力,你们自身就会遭到杀戮!

一、分析本文的语言特色。

1、气壮势盛,凛凛阳刚

  上古散文这种崇尚壮美,以震雷掣电、淋漓激宕的气韵为美的传统美学思想,正与中华民族的倔强性格和锐意奋进的高亢气节密不可分。

《尚书·牧誓》的末段先宣判纣王罪行,一口气宣判了纣王的四大罪状,盛气逼人,接着颁布铁的军纪,字里行间刀光剑影。

武王凭高视远,临朝万将,鼓勇而战,耀武扬威;文字如霆如电,语气短促铿锵。

2、估屈聱牙,朴畅有韵

   《尚书》中通假字使用的频率超于其他经典,且不少通假字用法不见于他书。

韩愈《进学解》中慨叹:

“周诰、殷盘,佶屈聱牙”。

准确概括了《尚书》语言特色的一个方面。

但我们在“佶屈聱牙”的文字下面,看到了上古散文朴畅有韵的美学风范。

它开了我国散文词简意约、凝练质朴的先河。

《尚书》的朴素“那是一种渊博的,几乎是完美的朴素”。

简朴的同时,还自然流畅。

文字舒卷自如,但无雕饰之痕。

二、从《尚书•牧誓》看商纣之罪

可总结为四条:

惟妇言是用;祭祀不修;不任用亲族;收容并任用罪人。

  第一条罪状:

惟妇言是用。

“妇”应特指宠妃妲己。

“妇言”即指妃嫔之属在帝王面前对国家大事发表的决策。

在此我们可以看到的是商代妇女在社会生活中的地位较高且较为活跃。

然而,文中并未提及“妇言”为何,所致何乱。

其中有一点要指出,后宫干政不一定就要乱政,历史上如唐代长孙皇后那样于国家、君王、大臣都有好处的贤德皇后,不乏其人。

至于武王何以以此为纣王罪呢?

我们可以作如下推敲。

就是由于商周社会生活方式不同,妇女社会地位亦都存在差异。

商代社会带有较浓厚的游牧民族的遗风。

而游牧民族中,妇女的社会地位与社会作用往往超过农业民族的妇女。

周人至晚商时,已经演化成较单纯的农业民族。

周人男耕女织的经济分工直接影到妇女地位。

因此,妇女干政于周人来说则成了大逆不道的事。

   第二条罪状是:

祭祀不修。

在当时,人们对鬼神的崇拜已经开始更多地转为祖先崇拜,若一国之君带头不祭祖,那确是一件大事。

但是,奴隶制下的商朝生产力尚不发达,对劳动力和牲畜的需求量很大。

此外,商朝原先对奴隶是很残酷的,祭祀天地要杀奴隶。

祭祀祖先要杀奴隶,奴隶主死亡要奴隶殉葬,建筑宫殿、家庙也要用奴隶奠基。

但是到了商纣王时代,这种情况大有改变,一般不再屠杀奴隶,就是抓来的俘虏也不杀害。

一是让他们从事田间劳动,进行集体生产;二是让他们参加军队,用俘虏补充兵源,履行征战和守土之责。

从这个角度看,纣王抛弃对宗庙的祭祀其实是在废除“人牲”、“人殉”,解放大批奴隶的生产力,促进商朝的生产发展。

   第三条罪状是:

不任用亲族。

这一条作为罪状显得十分牵强。

中国历代贤明统治者都提倡过,任用人才应量才而用,不能任人唯亲。

同时历朝兴衰也告诉我们,任人唯亲并不就能真正维护统治与国家的利益,两汉末年外戚乱政就是一证。

   第四条罪状:

收容并任用罪人。

主指各属国的逃奴。

商纣王收容之,以增殖人口,发展本国经济。

周文王却反其道而行之,大搜逃奴交还本主。

这就不免会引起各属国对商纣王的怨恨。

范文澜认为“尤其第四条罪状,引起从征各国的敌忾心,要和纣决战”。

则当时各属国最痛恨纣之恶行莫过于这条,因此,以此为商纣罪是可以理解的。

   历史上失败者被胜利者描绘成残贼独夫,以证明己方的仁义与正确、以利于巩固统治,这已成为通例。

因此对史上真假疑案应带辨证眼光去看待。

《苏秦始将连横》

  译文:

苏秦最初用连横理论向秦惠王游说:

“您的国家,西边有巴、蜀;汉中有富庶利,西有胡地的貉、代地的马可用。

南有巫山、黔中的关隘,东有郩山、函谷关的坚固。

田地肥美,民众富足,战车万辆,奋勇战士百万,肥沃的原野辽阔,储藏积蓄品丰富,地势有利,这就是所说天下富国、天下强国。

凭借您的贤能,您可以吞并诸侯,一统天下,做皇帝治理天下了。

请大王费心,请您允许我献上我的方略。

” 

   秦王说:

“我听人说的是,羽毛不丰满的鸟不可以高飞,公文规章不健全的国家不能用刑罚,道德不高尚的君主无法驱使民众,政令训导不顺畅的国王不能劳烦大臣。

今天先生郑重其事地不远千里来到庭上想要指教我,请您今后再谈吧。

   苏秦说:

“我原来就怀疑您不会采纳我的主张。

从前神农讨伐补遂国,黄帝讨伐涿鹿国并擒获了蚩尤,尧讨伐驩兜国,舜讨伐三苗国,禹讨伐共工国,汤讨伐夏朝的桀王,周文王讨伐崇国,周武王讨伐商朝的纣王,齐桓公凭战争而称霸天下。

由此看来,哪有不发动战争而能统治天下的呢?

古人互相交往,奔驰得车轮相撞击,靠言语互相缔结友好,天下联合在一起。

各国之间合纵,连横主张都提出来了,武器和装备不能收藏着了。

文人辩士利用花言巧语,诸侯们迷惑昏乱,事端全被挑起来了,无法理顺;法条全部具备,民众大多以虚伪态度应对;文书政策多而乱,百姓衣食不足;国家上下互相烦愁,民不聊生。

政府表面冠冕堂皇,其实战事不断;尽管辩士们衣冠楚楚,高谈阔论,战事还是停不下来;文书言辞繁复,天下无法治理;舌头吵破了耳朵,见不到成功;行动讲义盟约、诚信,天下却不相亲。

于是,您该抛弃文官使用武官,用丰厚的待遇养活军人,缝制盔甲训练军队,让他们在战场上打胜仗。

白坐那里那却能获利,安坐不动却能扩展疆土,就是古代的五帝、三王、五霸,贤明的君主,常常坐等这些,其实用战争延续这些,这是不可能的。

两军大范围相互攻杀,近前的是杖和戟,然后才可能是建立功勋。

所以军队在外面取得胜利,国家内部就能加强礼义;国王的威风就此建立,民众在下面便会服从。

如今您想吞并天下,凌驾于万乘之国,使敌国屈服,统治各国,治理百姓,使诸侯臣服,非发动战争不可!

当今继嗣王位君主们,多忽视了最高的称霸之道,都迷惑在说教中,忙乱在治国中,被言语所迷惑,被话语所蛊惑,沉迷于争辩,沉溺于辞藻。

如果这样下去,您跟本就不可能按我的谏言办事了。

苏秦说服秦王的奏文上交了十次得不到施行。

连他穿的黑貂皮衣服都破了,百斤黄金都用完了,资费匮乏罄尽,他才离开秦国回家。

缠上裹脚布穿上草鞋,背着书挑着行囊,形体瘦弱样貌憔悴,脸色黎黑,表情羞愧。

回到家,妻子不下织机迎他,嫂子不给他做饭,父母不跟他说话。

   苏秦长叹道:

“妻子、嫂子、父母都不认我了,这全都是秦国的罪行啊。

”于是,当夜找书,从放了几十箱的书中,找到姜太公的《阴符》谋略,伏案诵读起来,精选重点加以揣摩。

想睡觉时,就拿锥子刺自己的大腿,血流到脚上。

他说:

“哪有说服国王,不能让他们拿出金玉和锦绣衣服来的,让我取得公卿宰相的尊位的呢?

”就这样过了一年,苏秦终于揣摩明白了,说:

“这次我一定可以说服当世的君主啦!

   于是苏秦又来到(赵国的宫殿)燕乌集阙,在华美的屋檐下拜见赵王,与赵王手握手地交谈。

赵王非常高兴,封他为武安(今河北武安县)君,授予宰相大印。

让他享用车百辆,锦缎千匹,白玉百双,黄金万两,他和纵向(南北向)的国家盟约,来孤立抑制强大的秦国。

因此,苏秦在赵国当宰相的时候,函谷关不能通行(封锁秦国)。

这时,再大天下,再多民众,再威风君王,再有权谋臣,都愿听苏秦谏言。

天下不费一斗粮,不出一兵,不打一仗,不射一弦,不断一支箭,诸侯国之间比兄弟还亲。

一个贤人折服了天下,一个人得到重用天下人听从。

所以说:

“心应该用在政治上,不应用在武力上;应该用在朝廷上,不应用在战场上。

”正当苏秦事业兴旺时,万两黄金由他使用,车马左右,炫耀在路上,诸侯小国,望风臣服,使赵国强大起来。

而苏秦以前只是一个穷巷窑洞、桑田小户简陋门楣中的书生罢了。

现在却是车马万乘,横行天下,朝廷上说服各国的国王,使国王的左右有口无言,天下人没有能与之匹敌的。

   苏秦准备去说服楚国国王,路过洛阳,(他的)父母听说了,清扫房屋打扫道路,奏乐摆宴,到郊外三十里迎接。

妻子卑恭地不敢正视,洗耳恭听他教诲;嫂子小心翼翼跪拜请罪。

苏秦说:

“嫂子,怎么以前倨傲,现在要这样呢?

”嫂子说:

“凭季子你的官位尊还有金子多。

”苏秦说:

“啊!

贫穷就不被父母当儿子,富贵就亲戚都畏惧。

人生在世上,权势官位和富有,怎么能够忽视呢!

此篇课文的思考练习题答案均参考提示。

《霍小玉传》

1、主题思想的深刻性

   见提示1、2、3段。

2、人物形象

 

(1) 霍小玉形象:

分析要点:

   第一,小玉的出身是低微的。

   第二,她是清醒的,尽管是不彻底的。

   第三,她是多情的,对爱情忠贞不渝。

   第四,小玉是有反抗的,尽管这种反抗是有限的。

(2)李益形象:

  小说多次写李益对小玉态度,初会之时,他感谢小玉的以身相托,表示“粉骨碎身,誓不相舍”;当小玉请求八年的婚姻之期时,李益发誓道:

“皎日之誓,死生以之。

”小玉死后,“生为之缟素,旦夕哭泣甚哀。

”这些言语行为,决不是伪装的,而是出自于内心的真诚态度。

李益爱小玉是真诚的,但是在社会的门阀观念与家长的权威面前,他表现出了懦弱自私的性格,以至于做出了绝情寡义、负盟背约的举动。

3、结构特点:

见102页提示第4段。

《治国》

翻译:

  大凡治国的道理,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人民富裕就容易治理,人民贫穷就难以治理。

何以知其然?

人民富裕就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就恭敬君上而畏惧刑罪,敬上畏罪就容易治理了。

人民贫穷就不安于乡居而轻视家园,不安于乡居而轻家就敢于对抗君上而违犯禁令,抗上犯禁就难以治理了。

所以,治理得好的国家往往是富的,乱国必然是穷的。

因此,善于主持国家的君主,一定要先使人民富裕起来,然后再加以治理。

从前,历代的君主,法度不一,号令不同,然而都能统一天下,这是什么原因呢?

必定是国富而粮多的缘故。

国富粮多来源于农业,所以先代圣王都是重视农业的。

凡属于治国之急务,一定要先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造,禁止了这些,人民便无法游荡求食,人民无法游荡求食,就只好从事农业。

人民从事农业则土地得到开垦,土地开垦则粮食增加,粮食增加则国家富裕,国富则兵力可以强大,兵强则战争可以取胜,战胜则土地也就广阔了。

因此,先代圣王懂得人口多、兵力强、国土广和国家富都一定来源于粮食,因而都禁止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的制作,以利于发展农业。

现今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和奢侈品制作的人们,干一天可以吃用五天。

农民终年劳动,却不能维持自家生活。

这样,人民就放弃农业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

弃农而从事奢侈性的工商业,那土地就荒芜而国家贫穷了。

   凡是农业,其收入的特点是按月算往往不足,按年算才可能有余。

然而,官府征税却急如星火,没有定时,农民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应付上面征课。

耕田锄草都有季节限制,但雨水不一定及时够用,农民又只好借“一还二”的高利贷来雇人浇地。

商人秋天买粮的粮价是“五”,春天卖粮的粮价是“十”,这又是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

所以,把上面的征索算进来,成倍索取农民的地方就达到四项,因为关市的租税、府库的征收、十分之一的征粮和各种劳役放在一起。

—年四季加起来,也等于一项“一还二”的高利贷了。

—个农民要养四个债主,所以对于外逃者处刑,国君也不能制止农民外流,这乃是粮少而农民没有积蓄的缘故。

 

∙从高山东麓到黄河、汝水之间。

作物生长期早,凋落期迟,是粮食增产的好地方。

四季皆种而五谷皆收。

中等年成亩产两石粮食。

一个劳力可以耕百亩收二百石。

如今国家粮仓空虚而百姓没有积存。

农民卖儿卖女,其原因就在于君主没有办法均衡人们的收入。

所以先代圣王总是注意让农、士、商、工四民即使互换其行业,他们每年的收入也无法互相超过。

这样,农民专—务农而收入可以与其他各业均衡。

农民专一务农田野就得到开垦,奸巧之事也不会发生。

田野开垦则粮食增多,粮食多则国家富裕。

没有奸巧之事人民又会安定。

富裕而安定,这正是成王业的道路。

   不生产粮食的国家要灭亡,生产粮食而吃光用尽的国家仅能称霸,生产粮食而又能食用不尽的国家才可以成其王业。

粮食,能吸引人民;粮食,能招引财富;粮食,也能使领土开拓。

粮食一多,则天下的物产都来了。

所以,舜第一次率民迁安发展农耕建成“邑”,第二次迁徒建成“都”,第三次迁徒建成“国”。

舜没有采用严重的刑罚和禁令,而人民都跟定他了。

因为离开他必然受害,跟着他必然有利。

先代圣王,正是善于为人民除害兴利,所以天下人民都归附他。

所谓兴利,就是有利于农业。

所谓除害,就是禁害于农业。

农业发展则粮食收入增多,粮食收入增多则国富,国富则人民安于乡居而爱惜家园,安乡爱家则虽改变他们的风俗和习惯,对他们驱使和调遣,以至于有所杀戮,人民都是不憎恶的。

这都是致力于粮食生产的功效。

人君不发展农业则粮食必少,粮少则人民贫困,贫困则轻视家园,轻家则容易外逃,人民轻易外逃则君令不能做到“必行”,君令不能行则禁律也不能做到“必止”,禁律不能必止则战争不能做到必胜,防守也不能做到必固了。

法令不能必行。

禁律不能必止,出战不能必胜,防守不能必固,这叫作寄生的君主。

这都是不发展农业缺少粮食的危害。

所以增产粮食乃是成王业的根本大事,是人君的重大任务,是招引民众的途径和治国的道路。

1、如何理解管子“重农禁末”的治国思想?

2、分析管子治国必先富民思想的进步意义。

参照提示,可以有自己的发挥。

《预言》

1.怎样理解诗歌所表现的思绪与情怀?

参考140提示第一段。

2、具体阐述诗歌的表现手法。

参考提示140第2段。

《手推车》

1、思考练习第1题答案参考提示第1段。

2、思考联系第2题答案参考提示第2段。

3、为什么说艾青标志着我们民族有了自己成熟的诗人?

   诗歌内容:

艾青的诗始终关注我们的民族的命运,把民族命运和人类解放融为一体,体现出民族的价值。

   诗歌艺术:

中国新诗发展到30年代有两种趋向:

一种是“现实的、战斗的传统”,密切了诗与时代、人民的关系,但忽视诗的艺术规律,往往导致“幼稚的叫喊”;另一种是后期新月派和现代派对诗艺的探索、对诗美的追求,使诗回归本体,然而疏离了时代生活,流于“为艺术而艺术”。

在艾青笔下,这两种趋向得到了综合与互补。

《铸剑》

1、结合作品谈谈小说是怎样成就复式主题结构的。

   一种是表面结构的复仇,这种复仇是亲情道德内的复仇。

即,大王杀了眉间尺的父亲,眉间尺决心替父报仇,历经曲折,在黑色人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

潜伏在这种复仇之下的,是悲壮、崇高、正义的复仇却终究被“庸众”、“义民”、“看客”消解为无,成为一出闹剧,从而质疑复仇本身。

2.艺术特点,答案参考提示第3段。

《乡愁四韵》

1、诗中“长江水”“海棠红”“雪花白”“腊梅香”之间的内在联系?

  第一章中,用“长江水”意象,可谓下了番苦心,在诗歌中,第一意象往往是核心意象。

长江水在历代诗人中都是悠悠思念、绵绵情感的隐语,在此余老同样有着这样的用心,而后余老认为“长江水”又是“酒一样的长江水”,此处即和以上解释呼应,同样含绵长、醉人、思念之情。

余老在接下来提到了“醉酒”而不是“饮酒”,那么在此处即可看出余老对祖国的感情之深,饮酒往往是闲暇时候小小的呷上一口,用来形容爱国之情显然不合适,“醉酒”更能体现出对大陆母亲炽热的爱。

   在第二章里,诗人索取的是一张“海棠红”,是“血一样的海棠红”。

渴望回归的心情更趋热烈。

“海棠红”在这里有双重含义,家在远方,而归期无望,热切的期盼与无法实现的现实在诗人的内心冲突,诗人倍受思乡之情的折磨,经受着“沸血的烧痛”。

另一方面,作为一个生活在特殊背景下的诗人,祖国在他的心中是“一张海棠红”,诗人面对完整的故国版图,却流落在这张“海棠叶”之外,国土的分裂使充满忧患意识的诗人倍感肩负的使命,而诗人的能力与实现这一使命的差距更使诗人愤激不已,心如泣血。

“沸血的烧痛,是乡愁的烧痛”,此章充分写出了诗人的迫切心愿和时代己任。

   在第三章中,诗人选取了“雪花白”这一富有民族特色的意象。

这是诗人由炽热的追求跌到冰冷的现实之后的一种反思,一种新的追求。

雪花是自由的,它不受限制,可在空中自由飞翔。

这里的“雪花白”实际上是诗人的化身,体现了诗人纯洁的心愿。

诗人愿作两岸交往的使者,为两岸的统一而努力。

“家信的等待”,割断多年的乡情与亲情,在倍感严寒的季节最温馨的是家书的问候,此情最真最纯。

渴望一片“雪花白”充分显示了诗人此情不改,此志不渝的坚定决心。

   最后一个章节中,余老终于想到了“腊梅”,“腊梅”涵义丰富,最基本的是“腊梅”的坚强不屈的性格,再者“腊梅香”预示着冬天即将过去,春天的来临,此处无疑暗示了大陆与台湾关系的改善。

统一毕竟是人心所向,众望所归。

母亲对游子永远具有强大的吸引力,游子思念母亲,心中充满了温暖,这正是诗人正视现实而又能执着追求的心理源泉——亲情、乡情、爱国之情的强大的召唤力和凝聚力。

2、《乡愁四韵》艺术成就

一)、意以象言,情以象抒。

依次选用了四个极具中国特色和个性风格的意象来抒发诗人久积于心、耿耿难忘的乡愁情结。

二)、联想自然,环环相扣。

围绕中心意象展开层层联想,由此及彼,由表及里,极大地丰富和充实了乡愁的情感内涵。

第一节由“长江水”联想到“酒”,由“酒”联想到“醉酒的滋味”,再由“醉酒的滋味”联想到“乡愁的滋味”。

这些联想,一环套一环,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充分揭示了乡愁的深沉厚重、悠远绵长的特点。

化抽象为具体,变复杂为浅显。

三)、音韵和谐,一唱三叹。

可以看作是一首用文字写成的乐曲,首行诗犹如乐曲的主题旋律,而且它在每一诗节的首尾呼应,使得每一个诗节都像是一个独立的“乐段”,四个乐段之间结构非常相似,这些相似的“乐段”反复演奏,形成了回环复沓、一唱三叹的音乐节奏,使主题思想得以不断深化,从而产生了荡气回肠的艺术效果。

四)、无理而妙,富于别趣。

所谓“无理”是指因这种逆常悖理而带来的意想不到的诗美、诗味。

《乡愁四韵》中,作者不说“一张红海棠”、“一片白雪花”、“一朵香腊梅”,而偏说“一张海棠红”、“一片雪花白”、“一朵腊梅香”,显然,这些表达不符合生活逻辑和表达习惯,,诗人的匠心在于:

用“一张红海棠”来强调“红”,以突出“红”的鲜艳灿烂,而这“红”又与后文的“血”自然相连;……因此,从这反常离奇的搭配中我们是可以体会到诗人的诗心智慧的。

《夜航船》

1、“夜航船”的象征意义

它是中国南方水乡苦途长旅的象征,它也是封建中国的象征。

1)第一重象征:

象征一种交通工具,“山民们夜夜听到这个声音……等候这笃笃声”;

2)第二重特征:

象征一种摆脱闭塞,走向开放,挣脱苦难走向富裕的希望,“外出的乡民,慢慢地驶过”;

3)第三重象征:

象征一种残酷的,无奈的,苦难的生活,“偶尔……失眠”;

4)第四重象征:

象征财富与荣耀,命运的终于扭转,“几张汇票……侧耳静听”;

5)第五重象征:

象征一种文明,“稽查人员……鸟气”;

6)第六重象征:

古代文人的理想国:

入世,进而入仕,“船头的浪,……梦中的微笑”;

7)第七重象征:

象征古代文化、文人,甚至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夜航船文化的特征,就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特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