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13213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197.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docx

第八章景观分析评价

第8章、景观分析评价

景观规划与设计不仅营造满足人们活动、赏心悦目的户外空间,更在于协调人与环境和谐相处。

景观规划与设计通过对场地生态系统与空间结构的整合,最大限度的借助与基地潜力,是基于环境自我更新的再生设计。

生态系统、空间结构、历史人文背景是场地环境所固有的属性,对其的认知是环境调查与评价的主要内容,切实把握场地特性,从而发挥环境效益、最大限度保护和节约资源。

一、景观分析评价的相关概念

(一)源起

(二)概念

(三)必要性及意义

(四)应用范围

二、美国主要景观分析评级系统

三、景观分析评价四大学派

(一)专家学派

(二)心理物理学派

(三)认知学派

(四)经验学派

四、景观分析评价的两大阵营

五、景观分析评价在中国的运用

六、景观分析评价理论前沿

一、景观分析评价相关概念

(一)起源

1、工业、能源、交通等事业的迅速发展,自然景观资源遭到严重破坏;

2、从上世纪60年代中期至七十年代初期,产生一系列保护景观美学资源的法令:

美国:

1964年《野地法》,1969年《国家环境政策法》,1972年《海岸管理法》。

英国:

1968年《乡村法》

3、法令的制定,标志着景观美学资源与其他有经济价值的自然资源一样,具有法律地位;

4、但景观往往因为“不可捉摸”,缺乏价值的衡量标准而在法庭上受挫;这种现象最终刺激了科学景观美学研究的发展;

景观评估与评价——LandscapeAssessmentorLandscapeEvaluation

时间:

始于上世纪60年代

地点:

以美国为中心展开

内容:

主要就景观的视觉美学意义而言——景观与风景园林的核心之一。

定义:

是指对景观视觉质量(VisualQuality)等景观各方面资源的评价。

从客观的意义上讲,而景观“视觉质量”则被认为是景观“美”(Beauty)的同义词,Daniel等人将其称为“景观美”——SceneryScenicBeauty.

美国土地管理局,则将其等同于“景观质量”(ScenicQuality),并定义为:

“基于视知觉的景观的相对价值”。

主观上讲,景观评价则表现为人们对“景观价值”(LandscapeValue)的认识,Jacques认为景观的价值表现在“景观所给予个人的美学意义上主观满足”。

(二)概念

景观评价是指根据特定的需要,按照一定的程序,采用科学的方法,对某一景观的价值高低或者好坏程度进行判断的活动。

景观评价的内容广泛而复杂,涉及评价对象的生态系统、空间结构、景观特色、历史人文等方面。

(三)进行景观评价的必要性和意义

1、必要性:

1)资源保护、2)城市化、3)游憩与旅游化

2、开展景观评价的意义

1)还原景观资源固有的内在价值

2)进行景观区规划的基础

3)进行景观资源管理的基本依据

(三)景观评估评价应用领域:

1、国家重点及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级旅游渡假区/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

2、国土、区域、乡村景观体系

3、城市绿地系统规划

4、综合性园区开发(旅游/工业/教育/政务)概念规划、总规、详规等

5、大学校园规划设计

6、各类城市滨水带规划设计

7、城市公园设计与施工图设计

8、城市广场方案与施工图设计

9、新城中心规划与城市设计

10、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11、旅游景区总体规划与详细规划设计

四)发展

20多年来,景观评价及美学研究的队伍不断壮大,研究团队特点是多学科综合性。

包括:

景观规划专家、专业资源管理人员、心理及行为科学家、生态学家、地理学家、森林科学专家等。

他们分别将本学科的研究思想和方法带到景观美学研究领域来,从而使该领域出现风起云涌的动人局面,学派林立,方法各异。

二、以美国为代表的景观分析评价系统简介

(一)美国林务局的景观管理系统VMS(VisualManagementSystem),(USDA,ForestService1976,Bacon1979等)

(二)美国土地管理局的景观资源管理VRM(VisualResourcesManagement),(USDI,BLM1986,Ross1979等)

美国林务局VMS系统和土地管理局VRM系统主要适用于自然景观类型,主要目的是通过自然资源(包括森林、山川、水面等)的景观质量评价,制定出合理利用这些资源的措施。

(三)美国土壤保护局的景观资源管理LRM(LandscapeResourcesManagement)(USDA,SCS1978,Schauman和Adams1979)

LRM系统则主要以乡村、郊区景观为对象。

(四)联邦公路局的视觉污染评价VIA(VisualImpactAssessment1986),VIA系统则适合于更大范围的景观类型,主要目的是评价人的活动(建筑施工、道路交通等等)对景观的破坏作用,以及如何最大限度地保护景观资源。

三、景观分析评价的四大流派

(一)专家法

(二)心理物理发法

(三)认知法

(四)经验法

(一)专家学派(ExpertParadigm)

指导思想:

认为凡是符合形式美的原则的景观都是具有较高的景观质量。

参与人员:

有少数训练有素的专业人员来完成。

四个基本元素:

线条、形体、色彩和质地。

评价标准、因素、指标:

形式美原则;例如多样性、奇特性、统一性等生态学原则

分类:

形式美学派和生态学派(Daniel和Vining,1983)

代表人物:

最早Lewis等人(1964),影响最大是Litton等人(Litton1968\1974;Litton和Tetlow1978;Magill和Litton1986)

运用范围:

专家途径直接为土地规划、景观管理及有关法令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依据。

近20多年来在英、美诸国的景观评价研究和实践中,一直占有统治地位,并已被许多官方机构所采用。

基本框架结构(以VMS系统为例):

VRM(VisualResourcesManagement)

VMS(VisualManagementSystem)

数据库、调查数据——景观类型分类——景观质量评价——敏感性评价——管理及规划目标——视觉污染的评价——决策

具体方法和步骤:

第一步:

景观类型分类—VMS系统的重要环节。

根据地形地貌,植被,水体等特点,基本上按照自然地理区划的方法来划分景观类型(CharacterTypes),在每一景观类型下面,又可根据具体区域内的多样性划出亚型(Sub-types)

而在VRM系统中,虽然并不十分强调景观类型的划分,但在景观评价中也应用自然地理区划的成果。

第二步:

景观质量评价

1)VMS系统中,丰富性(多样性)是景观质量分级的重要依据,根据山石地形、植被、水体的多样性,划分出三个景观质量等级:

A——特异景观,B——一般景观,C——低劣景观

VRM先对7个关键因素分别评分:

地形地貌:

根据比例及陡峻度(1-5分)

植被:

以丰实性为依据(1-5分)

水体:

存在与否、形态、大小(0-5)

色彩:

强烈性及丰富性等(11-5)

毗邻景观:

毗邻景观对所评价景观的烘托作用(0-5)

特异性:

常见-特异(0-5)

然后将各单项评分值相加,划分出三个景观质量等级:

A—总分大于19,B—总分12-18分,C—总分小于11分

这些景观质量等级由专家在地图上标出

第三步:

敏感性评价

敏感性是用来衡量公众对某一景观点关心(注意)程度的一个概念。

人们注意力越集中的景观点,其敏感性程度就越高,即在该点的任何变化就越能影响人们审美态度的改变。

在VMS系统中,把景观区域根据敏感性程度划分为三个等级:

1——前景带,2——中景带,3——背景带

第四步:

管理及规划目标设定

管理目标是以景观质量评价和敏感性评价为依据的。

把标有景观质量等级的地图同标有敏感性等级和距离带的地图叠加起来,决定每一地段或区域内应采取什么样的管理措施。

在VMS系统中根据管理措施的差别,划分为四个等级区:

1—保留区,2—部分保留区,3—改造区,4—大量改造区

与之相对应,在VRM系统中,划分为四个管理目标不同的等级区。

第五步:

视觉影响评价

视觉影响(或称视觉冲击)的评价(VisualImpactAssessment),就是评价或预测某种活动(如公路的开设,高压线路的架设等)将会给原景观的特点和质量带来多大程度的影响(冲击)

在VMS系统中,常用“视觉吸收能力”(VisualAbsorptionCapability)这一概念来描述景观本身对外界干扰的忍受能力。

在VMS系统中,视觉污染评价体系较为完善,它首先以地形、地貌、植被、水体、建筑等的形体、线条、色彩、质地为基本元素,分析现状景观的特点,然后,将计划的活动(工程)也分解为形体、线条、色彩和质地四个基本元素,再对这两组基本元素进行对比度评价,划分出四个等级:

没有对比——各对应元素之间的对比性不存在或看不到。

对比不明显——各对应元素之间的对比性能够察觉,但不引人注意。

对比中等——对比性开始引人注意,并将成为景观的重要特征之一。

对比强烈——对比越强烈,则对原景观的冲击也就越大,景观的破坏也就越严重。

应用的概念:

景观分类注册与视质评估

(1)

景观分类与视质评估的目的与基本概念

景观分类注册(LandscapeInventory)

视质评估(VisualQualityAssessment)

视觉资源(VisualResources):

尺度、类别

视觉资源运筹VRM:

视觉影响评估VIA

景观分类注册

基本概念

国土区域(VisualRange)、景域(VisualField)、景域单元(VisualUnit)、景点(VisualPoint)、视域(Viewshed)

国土景观分类注册

景域景观分类注册

景域单元景观分类注册

景观景点景观分类注册

景观环境视觉质量评估

国外有关方法的评述:

环境影响评价、VRM、VIA

景观环境视觉质量评估

景观视觉环境阀值

景观视觉环境的生态指标

景观视觉环境的景色质量评估

景观视觉环境的敏感性

景观环境视觉质量评估综合

(二)心理物理学派(PsychophysicalParadigm)

主要思想:

把景观与景观审美的关系理解为刺激——反应的关系。

把心理物理学的信号检测方法应用到景观评价中来,通过测量公众对景观的审美态度,得到一个反映景观质量的量表,然后将该量表与各景观成份间建立起数学关系。

景观评价模型:

1、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即景观美景度)

2、对构成景观的各成份的测量

1、测量公众的平均审美态度(即景观美景度)

两种测量方法:

1)评分法:

SBE法(ScenicBeautyEstimationProcedure),

创立人:

Daniel和Boster1976

描述:

该方法以Torgerson(1958)的归类评判法(LawofCategoricalJudgment)为依据,让被试者按照自己的标准,给每一个景观进行评分(0-9分),各景观之间不经过充分的比较。

2)比较法:

LC.J法(LawofComparativeJudgment)

创立人:

BuhyoffLeuschner1978,Buhyoff等1980

描述:

以Torgerson(1958)的比较评判法为基础,该方法主要通过让被试者比较一组景观来得到一个美景度量表。

总结:

从数学角度上看,SBE法和LCJ法并没有根本的区别。

2、对构成景观的各成份的测量

起源:

景观评价景美学研究的心里物理学方法最早出现在60年代末期。

代表人物:

最早在1969年,Rutherford和Shafer

具体运用:

在森林景观评价及景观管理、远景景观评价、娱乐景观评价和其他方面的应用。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森林景观评价及景观管理中的应用。

心理物理学方法应用的最为成熟的景观类型就是森林景观。

它通过对森林景观的评价,建立美景度量表与林分各自然因素之间的回归方程,直接为森林的景观管里服务

Buhyoff等人对城市绿地也作了景观评价方面的研究。

他们从两个方面来建立数学模型:

心理物理学方法用于远景景观评价中:

以公众的平均审美评判作为应变量,而以峻山在照片上所占的面积,远景森林所占的面积等作为自变量,建立多元回归方程。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娱乐景观评价中应用:

研究表明,具有不同娱乐爱好的人对森林间伐具有不同的审美态度,爱好狩猎和娱乐兴趣较广的人,往往对间伐抱肯定态度,而爱好露营、漂流等活动的人,则对间伐持否定态度。

在城市娱乐区的研究中,Schroeder和Andreson(1984)用木本植物%,草本植物%,建筑及树木密度等29个变量来预测空间的景观质量和安全感,发现娱乐区的安全感与人们的审美评判不存在线性关系。

心理物理学方法在其他方面的应用

Latimer等(1981)深入研究了大气的光学特征与人的审美判断间的关系,发现:

大气的光学质量与审美评判(景观质量)有很高的相关性,并建立了以大气物理因子和色度、光彩、太阳高度角、云量为自变量来预测景观质量的关系模型。

类似的研究还有Malm等(1981)。

此外,Andreson(1981)研究了景观类型的名称对审美评判的影响。

心理物理学派的基本观点:

景观审美是景观和人之间共同作用的过程,而心理物理学派的目的正是为了建立反映这种主客观作用的关系模型。

承认人类具有普遍一致的景观审美观,并把这种普遍的、平均的审美观作为景观质量衡量标准。

人们对景观的什么评判(景观质量)是可以通过景观的自然要素来预测和定量的。

(三)认知学派(CognitiveParadigm)

主要思想:

把景观作为人的生存空间,认识空间来评价。

强调景观对人的认识及情感反应上的意义;试图用人的进化过程及功能需要去解释人对景观的审美过程。

起源:

18世纪英国经验主义美学家E.Burke(1729-1787),他认为“崇高”和“美”感是由人的两类不同情欲引起的,其中一类涉及人的“自身保存”,另一类则涉及人的“社会生活”。

代表性理论:

70年代中期英国地理学家Appleton的“了望——庇护”理论

发展历程:

Appleton——“了望——庇护”理论;Kaplan,S.——景观审美理论模型;Ulrich——景观评价模型(初级“情感/唤起”状态(认识史)景观知觉,初级情感反应(如喜欢,不喜欢),认识评价行为冲动行为)

新发展:

近年来,Ulrich等人探索用脑电图、心电图等精密的科学测试手段,来客观测量人的情感反应,避免了语言表达测试的种种弊病,使得该理论体系更臻于完善。

在景观审美过程中,景观应具有:

可以被辨别和理解的特性——可解性(Makingsense);

可以不断地被探索和包含着无穷信息的特性——“可探索性”(Involvement).

如果这两个特性都具备,则景观质量就高。

Kaplan又把这两个特性分别在二维、三维空间中进行了扩展,于是形成了思维量的景观审美理论模型:

imblett等则将Kaplan模型中的“神秘性”专门拿出来研究,发现:

在森林景观中,有5个因素决定着景观管的神秘性,即:

障景、视距、空间限定性、可及性和林中光线。

近年来,Kaplan的景观审美理论模型经Brown和Itami等人的加工,转化为反应具体地形地貌特征的实用模型:

Cimblett等则将Kaplan模型中的“神秘性”专门拿出来研究,发现:

在森林景观中,有5个因素决定着景观管的神秘性,即:

障景、视距、空间限定性、可及性和林中光线。

近年来,Kaplan的景观审美理论模型经Brown和Itami等人的加工,转化为反应具体地形地貌特征的实用模型:

(四)经验学派(ExperientialParadigm)

现象学派(PhenomenologicalParadigm):

指导思想:

它把景观的价值建立在人同景观相互影响的经验之中,而人的经验同景观价值也会死随着两者的相互影响而不断的发生变化。

吧景观作为人类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用历史的观点,以人及其活动为主体来分析景观的价值及其产生的背景,而对客观景观本身并不注重。

代表人物:

Lowental(美国地理学者)

研究方法:

考证文学艺术家们的关于景观审美的文学、艺术作品,考察名人的日记等等来分析人与景观的相互作用及某种审美评判所产生的背景。

采用心理测调查、访问等方式,记述现代人对具体景观的感受和评价,但这种心理调查方法同心理物理学常用的方法是不同的,在心理物理学方法中被试者只需就景观打分或将其与气他景观比较即可,而在经验学派的心理调查方法,被试者不是简单地給景观评出优劣,而是要详细地描述他的个人经历、体会,及关于某景观的感受等等。

研究目的:

不是为了得到一个具有普遍意义的景观美景度量表,而是为了分析某种景观价值所产生的背景、环境。

与其他学派比较:

比认知学派更加主观化。

心理物理学派和认知学派(心理学派)都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人在景观审美评判中的主观作用,而经验学派则几乎把人的这种作用提高到了绝对高度,吧人对景观审美评判看作是人的个性及其文化、历史背景,志向与情趣的表现。

四大学派比较:

4、景观分析评价的两大阵营

(一)景观环境科学阵营

(二)风景文化艺术阵营

五、景观分析评价在中国的运用

(一)景观旷奥理论

景观旷奥度定义:

以景观客体为物质基础,而从景观感受出发的多层次景观评价。

景观旷奥概念的雏形:

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永州龙兴寺东丘记》,“游之适,大率有二:

旷如也,如斯而已。

……”

景观偏爱:

“易解性”+“奥秘性”

易解性:

所谓易解性是指景观场面所具有的使人们容易建构、容易识别、理解及领会的视觉特性,易解性的景观场面是那些有可能进行广泛探索而不被迷惑的场面,它有助于人类环境领会动机的实现。

奥秘性:

置身于景观环境,倘若能进一步“走进去”的话,仿佛就可以观赏到更多的东西,索取更多的信息,使景观场面具备引人入胜的气氛,人们在这方面的偏爱就是奥秘性所具有的品质,也就是景观场面中含有隐藏的信息的特性。

1、景观感受空间的三个层次

1)景观直觉空间:

身处景区的观赏者通过生理感知到的景观空间。

本层次决定旷奥度的测度有:

1)景深R

2)景场中空间介质P

3)视点在景域中所处的相对高度位置RH

4)景场范围与视域的天穹面积S.area

5)景场表面成分Si

6)景场地形起伏度M1

7)景场空间明暗BW

2、景观知觉空间:

身处景区的观赏者通过心理认知体验到的景观空间。

本层次决定旷奥的测度有:

1)景场空间限定Rh

2)景场空间表面起伏度M2

3)景象丰富度M3

4)观赏者所处地势SLM

5)观赏者所处地势的朝向SLA

6)视角Max.slop

7)景场空间明暗层次和色彩

3、景观意向空间:

人们理想中景观之“意”的山水之“形”的外化。

本层次决定旷奥的测度有:

1)意向空间的性质2)意向空间感的强度

(二)借助高科技遥感预测景观(1987,1988)

遥感类型:

航空遥感,航天遥感。

航空遥感由飞机完成,航天遥感以卫星实现。

立体景观的原理:

通过航空社经照片找出任意一点的X/Y/Z值,然后恢复成一立体模型,再在这一立体模型上覆盖上景区表面的信息。

卫星影像的补色原理:

蓝色的补色为橘黄,红色的补色为绿色,即照片中红色说明有大片的田野等。

动态监测:

卫星是在天上不断转的,一定的周期过后又会重复经过某一点,又有了新一组数据,与原有数据相比较即有动态变化的结果了。

图景区航片(含有各类景观信息)

(三)把景观美感数量化(1989)

1、概念:

有了基础数据以后,对它进行数据评价,然后建立预测模型,用电脑模拟人的景观审美,计算景观的美学价值,实现景观美感数量化。

2、三个层次的模型:

1)物理空间——物质生活的生理世界

2)心理空间——心理精神的世界

3)意境空间——灵魂的世界

四、景观分析评价的理论前沿(见图片)

(一)景观生态评价

(二)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1)景观生态评价

麦克哈格在《设计结合自然》中的观点是:

反对对土地和功能加以分区的传统规划方法,而是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的固有价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生态适宜性。

生态评价就是衡量场地中自然生态因子对整体环境发展的价值。

也就是说在自然生态因子的调查、记录的基础上,对各种资料、数据进行分析研究,或通过计算等方法,描述各种生态因子对生态环境发展的价值状况。

通过对各种生态因子综合叠加分析,确定场地中的各种价值区域,为场地环境的维护管理、开发决策的制定和环境中被破坏生态区域的恢复提供依据。

1、评价要求

现状评价是在区域生态环境调查的基础上,针对本区域的生态环境特点,分析区域生态环境特征与空间分异规律、评价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现状与趋势。

评价生态环境现状应综合考虑两个方面,一是自然环境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方面;二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包括土地利用、城镇分布、污染物排放、环境质量状况等方面内容。

现状评价必须明确区域主要生态环境问题及其成因,要分析该地区生态环境的历史变迁、突出地区重点问题。

2、评价内容

1)生态承载力

生态承载力分析主要针对特定景观环境范围内生境最大可能承载的有人规模、空间建设规模以及开发强度等做专项分析,在于确定环境承载力允许下的人为干扰强度。

目前国内应该用的方法有“人为干预对地被及土壤影响模型”等

2)生态适宜性评价

景观生态适宜性分析的目标是以景观生态类型为评价单元,根据区域景观资源与环境特征、发展需求与资源利用要求,针对各类发展用地自身要求而制定的适宜性评价体系标准。

也可针对环境整体发展而研究其生态适宜性,从而得出总体较优的生态发展模式。

这是将各项空间利用对场地的要求与生态环境实际供给之间进行比较和匹配的过程。

在评价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各项人为干预对场地要求,其中场地因素包含多个方面,既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经济因素。

同时分析还要在分析过程中分清主次,抓主要矛盾,选取对项目影响作用大的因子进行评价。

生态适宜性是作为一个基本的评价门槛来控制项目的建设强度、开发途径以及方向的。

3)生态敏感性评价

生态敏感性分析是从另一个侧面来分析用地选择的稳定性,是指在不损失或不降低环境质量的情况下,生态因子对外界压力货干扰适应的能力。

不同生态系统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反应不同,无序的人工活动年该有可能损坏一切生态系统,所以必须把对人类活动反应最强烈、最易受人类干扰的空间(通常是生态敏感因子集合场所)划分出来,通过规划措施加以保护。

首先,敏感性评价应明确区域可能发生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类型与可能性大小;其次,敏感性评价应该根据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形成机制,分析生态环境敏感性的区域分异规律,明确特定生态环境问题可能发生的地区范围与可能程度。

(二)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

随着计算机与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一些新的景观分析评价方法应运而生,其中以叠图法和Gis为代表,它们都是基于对景观环境要素分析基础上,通过整合统筹实现对于场地的认知。

与传统评价方法相比,新方法对景观环境的分析评价显得更具有整体性、全面性特点。

数字化叠图法

叠图法是将环境中具有控制作用的因子提取,依类别进行逐一分析,以色阶(调)后数值表现于统一的底图上,并以图形交叠的方式显示出影响环境诸因素的总和。

由此可产生一个复合式的土地利用图,既体现该地块的生态敏感区域,也反映了整体环境的形态特征。

在地块宏观定位的前提下,对土地兼容性进行全面考虑。

优点:

周期短,常用软件就可以完成。

缺点:

因子选取模糊性、等量叠加的局限性。

数字化叠图法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加以改进:

一是根据场地客观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