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关于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综述(下).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1816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 页数:5 大小:2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内关于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综述(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国内关于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综述(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国内关于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综述(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5页
国内关于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综述(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5页
国内关于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综述(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5页
亲,该文档总共5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内关于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综述(下).doc

《国内关于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综述(下).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内关于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综述(下).doc(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内关于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综述(下).doc

国内关于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综述(下)

史明坤邱兆祥

发布时间:

2011-07-27

  2.联储货币政策视角的研究

  陈华、赵俊燕(2008)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归因于流动性过剩、房地产市场先热后冷、金融创新产品的风险扩散效应、政府监管不力和信息披露不充分等因素,其首先强调的是2001年以来美联储长期的低利率政策。

黄纪宪、张超(2008)从商业银行与监管机构之间、商业银行个体与市场之间以及收益与风险之间的博弈角度,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过程中流动性过剩导致商业银行过度竞争进而推动信用风险快速膨胀的机理。

  葛奇(2008)在剖析次级贷款证券化机制的基础上分析次贷危机的发生过程,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归结于长期宽松的货币政策与政府政策、房地产泡沫、次贷审核模型以及产品评级等因素的共同作用。

潘锐(2009)将美国次贷危机视为房地产泡沫破灭的结果,将国际金融危机是次贷危机在金融全球化背景下通过国际传导形成的,并指出房地产泡沫主要源于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

汤敏(2008)认为,引诱投资者大量参与次贷衍生产品投资并导致这一市场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是房地产市场表现良好,而后者应当主要归因于美联储的宽松货币政策。

  3.政府经济政策视角的研究

  国纪平(2008)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源于房地产泡沫,而后者的直接原因是美国不当的房地产金融政策和长期维持的宽松货币环境。

张明(2008)将危机的根源归结于低利率造成的高房价、国际收支失衡带来的流动性过剩以及监管缺位下的无节制金融创新,其中他首先强调的是美联储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的作用。

朱安东、尹哲(2008)和朱安东(2009)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美国房地产泡沫破灭,深层次原因是金融自由化,而其根源在于新自由主义时期的负债经济增长模式。

  程恩富(2009)认为,新自由主义导致金融去管制化和贫富分化加剧,从而使得金融危机更容易发生,国际金融危机是198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在全世界泛滥的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

程恩富、王佳菲(2009)将国际金融危机归因于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金融自由化,认为金融自由化直接助长了次贷泡沫的积累,加剧了国际金融市场动荡,并形成危机恶性扩散的隐患。

谭扬芳(2009)全面分析了市场失灵、政府失灵和新自由主义失灵,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思想根源是新自由主义理论的失灵。

  吴易风(吴易风,2009a;吴易风,2009b)从美国房地产政策、次级贷款及衍生产品的发展考察次贷危机的形成条件,分析从次贷危机到信贷危机、再到银行危机和金融危机、直至经济危机并蔓延到其他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全过程,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美国等发达国家长期推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政策的必然结果。

肖林、任新建(2009)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和演变路径以及传导机制,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爆发本质上是美国长期推行新自由主义主导的经济政策的结果。

丁呶2010瘅阐述新自由主义的含义和表现形式以及金融自由化的兴起和发展的基础上,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发展的必然结果。

  三、基于国际视角对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

  1.针对国际经济失衡本身的研究

  陈继勇等(2009)基于实体经济的视角解读国际金融危机,认为全球经济失衡支撑的美国过度消费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这种过度消费在以美国经常账户逆差和资本账户顺差为主要特征的全球经济失衡的背景下才得以持续。

黄玲(2009)利用131个国家和地区从1970-2006年的金融数据,通过对美国、其他发达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参与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资产和负债的总量增长、结构演变和分配格局进行量化分析,推论世界经济与金融体系的不平衡发展具有自我增强式的效应,是造成美国资本市场流动性过剩、支撑美国房地产泡沫形成和升腾、诱发金融机构的投机行为、进而导致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赵锦辉(2010)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美国实体经济相对衰落引起的以美元为主导的国际金融体系的大调整。

  2.国际货币体系视角的研究

  肖本华(2008)分析了美元本位的形成原因及其影响,认为美国享受美元本位的收益而不考虑其经济政策对其他国家的影响,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严海波(2008)认为,现行的国际货币金融体系使美国可以获利于过度负债、过度消费、过度货币发行的发展模式,这一模式要求美国在维持美元特权地位的同时,保持美元强势和弱势之间的有节奏的变换。

他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正是在上述转换出现问题的情况下美国采取极端形式转嫁危机的结果。

戴相龙(2009)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的发生过程,评述了各国政府和学者对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各种看法,认为国际货币体系不合理是美国金融危机最重要的根源,他指出,美国之所以能够长期实行低利率政策,放松乃至放弃金融监管,实行低储蓄、高消费的经济发展方式,归根到底是因为美国和美元垄断了国际货币体系。

  段炳德(2009)指出,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商品贸易体系运转有效,而国际货币体系滞后于全球化的整体进程,影响经济全球化体系的均衡,这必然导致全面的冲击,因此他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旧的国际金融货币制度框架难以适应全球化发展的必然结果。

刘骏民、李凌云(2009)回顾了现行国际货币体系的发展历史,推论国际货币体系实际上已经进入美元欧元双本位,通过考察美元发行权责失衡对美国经济运行方式乃至虚拟经济的影响,探讨美国金融危机的起因,并由“滥币拉良币”效应分析美国金融危机发展成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

  王永利(2009)在阐述全球美元头寸在美国金融机构资产负债表上的体现以及美元作为国际中心货币的超额垄断利润的基础上,论证美元的全球持有与投放管控之间的矛盾是引发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杨绪彪(2009)从美国消费模式和国际货币体系两个方面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认为过度消费导致美国金融危机的爆发,而这种过度消费模式之所以能够持续,根本原因在于不合理的国际货币体系。

华民等(2010)在阐述国际货币体系中美元的世界本位货币地位的形成和巩固过程的基础上,分析美元霸权对美国的利益以及美国为捍卫这一地位所采取的措施及其表现,并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美国为了遏制欧元而行使金融核战略的结果。

  3.新兴国家责任论相关研究

  宋鸿兵(徐以升、陈晓晨,2008)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本质是资产膨胀型消费模式的不可持续。

美国金融危机的全球影响,需要纳入包含“以美国为代表的资产膨胀型过度消费模式”和“以中国为代表的过剩生产型增长模式”的总框架去理解。

从这个放大的逻辑框架来说,国际金融危机本质上是对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是对需求方过度消费能力、供给方过剩生产能力的总调整。

此外,他还提及中国的资金参与在维持美国过度消费方面的作用。

  许小年(2009)认为,中国加入WTO之后,来自中国的低廉生产能力使得美国资方地位得到加强,而工资推动是美国通货膨胀的主要动因,因此,美联储在“9·11”事件之后一直没有看到通货膨胀迹象,也就一直维持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过剩,而流动性过剩正是国际金融危机的根源。

因此他说,“中国因素”是国际金融危机的原因之一。

岑科(2009)认为,中国的强制结汇制度和稳定汇率政策导致外汇转化为美国国债,从而导致美国的过度消费和资源错配,因此他认为,盲目固守汇率是指责中国对国际金融危机负有责任的原因。

  四、基于马克思经济理论对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研究

  韩东(2009)认为,资本主义生产相对过剩是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本原因。

这种矛盾长期被信用透支的消费模式所掩盖,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收入水平支持,这种消费模式不可持续,当消费的增长减缓时,扩张的生产和狭小的消费之间的矛盾就猛烈爆露出来,形成危机。

丁冰(2009)从危机的起点和范围分析了国际金融危机的特点,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实质是由美国主导的跨国移动的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是由美国实体经济空心化与居民过度消费和虚拟经济过度发展相结合而产生的一次世界性生产过剩危机。

  王宇伟(2009)运用资本论原理分析国际金融危机产生的根源,认为国际金融危机从酝酿到爆发的内在机理与马克思的分析完全一致,从根本上说是源于房地产市场的生产过剩。

张雷声(2009)从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视角分析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激化的结果,金融资本的全球化与金融资本监管不力的矛盾成为上述基本矛盾的新的表现形式,也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刘仁营、裘白莲(2009)认为,国际金融危机发生的客观根源是资本的掠夺本质和整体无理性,其精神根源在于社会达尔文主义。

  赵振清、肖志家(2010)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根源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新的表现形式,即国际垄断资本占主导地位情况下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

李慎明(2010)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并从马克思主义思想角度分析在其看来是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理论基础的新自由主义。

  五、其他观点

  郎咸平(2009)在接受采访时提出“国际金融危机是国际金融炒家的阴谋”,但并未展开论述。

针对这一观点,常清(2009)认为,阴谋论成立需要以下三个前提:

国际市场可操纵;国际资本可预见并操纵国际市场;国际资本能够实现官商一致。

他认为这三个前提在现代资本主义世界都不能成立,并指出阴谋论会使人们错误地认识当前的世界经济。

刘旭东(2009)考察了西方财政福利模式的建立与改革历程,从信贷福利模式的建立和虚拟有效需求的角度分析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认为国际金融危机是西方国家福利模式转变的伴生物,亦即由财政福利转向信贷福利后长期积累而成的社会负效应,是由实体福利转向虚拟福利而衍生的后果。

  刘志国(2009)从经济、政治、舆论和意识形态等各个层面论证自由主义模式是精英主导的发展模式,探讨这种发展模式与倾斜的收入分配结构之间的关系,并认为由此造成的收入分配差距扩大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的根本原因。

李勇锋、易建湘(2009)认为,国际金融危机的产生和发展是美国内在的文化危机从深处触发并推动的。

葛永波、苑壮(2010)从行为金融学的观点解读国际金融危机的成因,认为过度自信、有限调查和证实偏差等导致监管者行为偏差,羊群效应、锚定效应、确定性效应和沉没成本效应等导致投资者行为偏差,二者构成国际金融危机产生并迅速蔓延的根源。

  总之,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学者对其成因做了大量研究,探讨美国金融体系、经济结构、经济政策、国际经济结构、国际货币体系乃至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及其在危机中的作用,提出大量有价值的观点和见解。

《金融与保险》2011年第6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