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21509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70.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章 鼻部疾病4.docx

第三章鼻部疾病4

第三章鼻部疾病

第一节鼻前庭炎与鼻疖

[病因]刺激、损伤,继发感染引起;金葡菌。

[临床表现]

1.鼻前庭炎:

急性者痛、红肿、糜烂;慢性者痒、灼热、干燥、结痂,局部皮肤增厚,甚至皲裂、鼻毛因脱落而稀少。

2.鼻疖:

局部胀痛或跳痛,可伴有轻重不一的全身症状。

严重者可引起蜂窝组织炎、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

[诊断]据临床表现,诊断不难。

[治疗]

1.鼻前庭炎:

急性期:

抗菌素;清洗、热敷、理疗;

慢性期:

清洁(3%双氧水);涂药(抗生素膏)。

2.鼻疖:

未成熟者:

热敷、理疗、外敷药物、应用抗菌素;

成熟者:

排脓,清洁,涂药。

出现并发症者:

如海绵窦血栓性静脉炎,应住院应用大剂量抗菌素治疗,并请相关科室协助治疗。

[预防]戒除恶习,积极治疗,避免刺激。

切忌挤压,以免扩散。

第二节急性鼻炎

是指鼻腔粘膜的急性感染性炎症,可经呼吸道传播,俗称“伤风”或“感冒”。

[病因]病毒感染引起,常继发细菌感染。

鼻病毒常见,流感和副流感病毒、腺病毒等

[临床表现]潜伏期1~3天,

起病时鼻或鼻咽部干燥、痒(前驱期);随后出现鼻塞、打噴嚏,流清水样鼻涕(卡他期);继而加重,转为粘液脓性,不易擤出。

全身症状轻重不一,可有不适发热、头痛、四肢酸软等。

检查可见鼻腔粘膜充血、肿胀,鼻道内有大量水样或粘液脓性分泌物。

若无并发症,数天后症状逐渐减轻,最后消失。

整个病程约7~10天。

[并发症]若感染向临近器官蔓延,可引起急性鼻窦炎、化脓性中耳炎、咽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等。

[鉴别诊断]

1.流行性感冒:

传染性强,短期同一地区多人发病,全身症状重。

2.变应性鼻炎:

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无发热等全身症状;检查可见鼻粘膜苍白、水肿。

分泌物细胞学检查、激发实验、特异性IGE抗体测定等有助于鉴别。

3.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麻疹、猩红热、百日咳等

[治疗]

1.一般治疗:

卧床休息,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饮食;多饮水,利尿通便,加速毒素排出;发汗疗法可缩短疗程。

2.中西成药:

3.对症处理:

4.抗菌类药物:

不作常规使用,仅合并细菌感染或疑有并发症时使用。

5.局部治疗:

减充血剂。

第三节慢性鼻炎

是指无明确微生物感染的粘膜及粘膜下组织非特异性炎症。

包括慢性单纯性鼻炎和慢性肥厚性鼻炎两类,

[病因]

1.局部因素

(1)急性鼻炎反复发作或治疗不彻底:

(2)鼻腔及其临近病灶的影响:

慢性鼻窦炎,腺样体肥大等

(3)鼻腔用药不当或为时过久:

减充血剂

2.物理或化学刺激:

粉尘、有害气体等

3.全身因素

(1)全身慢性病:

贫血、糖尿病、心肝肾功能异常

(2)Va、Vc缺乏:

(3)内分泌失调:

甲减;妊娠早期;青春期

(4)长期情绪紧张或精神负担过重:

[病理]

1.慢性单纯性鼻炎:

(1)粘膜深层血管扩张,尤其下鼻甲海绵状血窦最为明显,导致鼻甲肿大;

(2)粘液腺功能活跃,分泌增多;

(3)血管和腺体周围有炎性细胞浸润。

2.慢性肥厚性鼻炎:

纤维组织増生。

粘膜,粘膜下层,甚至骨膜和骨的局限性或弥漫性纤维组织增生、肥厚,以下鼻甲最为明显,肉眼可呈结节状、桑椹状或分叶状,中鼻甲前端和鼻中隔也可发生。

[临床表现]

1.慢性单纯性鼻炎

(1)鼻塞:

间歇和交替性鼻塞;时轻时重,时有时无。

(2)多涕:

粘液性,有继发感染者为粘液脓性。

(3)查体:

鼻腔粘膜呈暗红或淡红色,肿胀,以下鼻甲粘膜最明显。

表面光滑、湿润、柔软而富于弹性;压之凹陷,可恢复原状;易收缩,可有粘稠分泌物。

2.慢性肥厚性鼻炎

(1)鼻塞:

重,多呈持续性,常张口呼吸。

(2)鼻涕粘稠:

呈粘液或粘液脓性,量不多,不易擤出。

(3)其他症状:

耳鸣、听力减退。

额部疼痛。

嗅觉减退。

伴有慢性咽炎、喉炎。

一般有闭塞性鼻音.

(4)检查:

鼻腔粘膜呈淡紫或粉红色,肥厚,以下鼻甲游离缘及其前端和中鼻甲前端最为明显。

表面不平,呈结节状或桑椹状;不易收缩或不收缩,可有稠厚分泌物。

[治疗]

1.慢性单纯性鼻炎:

以根除病因,消除粘膜肿胀,恢复鼻腔通气功能为宗旨。

(1)病因治疗:

(2)减充血剂:

(3)中西成药:

(4)封闭疗法

2.慢性肥厚性鼻炎:

以缩小鼻甲,恢复通气功能为原则。

(1)鼻腔粘膜尚可收缩者:

与慢性单纯性鼻炎基本相同。

(2)激光、微波、射频治疗;

(3)鼻腔粘膜不能收缩者:

下鼻甲部分切除。

对于下鼻甲骨性肥大者,可行下鼻甲粘膜下切除,避免术后出现继发性萎缩性鼻炎。

第四节萎缩性鼻炎

是一种慢性鼻腔疾病,其特征为:

骨膜甚至鼻甲骨发生进行性萎缩,并有脓痂形成。

女性多见。

病情严重者,呼出的气体有恶臭味,称臭鼻症。

[病因]

原发性:

不清。

多认为是某些全身性慢性病的鼻部表现,相关研究提示为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

继发性:

(1)物理、化学刺激;

(2)不当的手术损伤;

(3)局部放疗;

(4)疾病损害:

结核、梅毒和麻风

[病理]

粘膜早期为慢性炎症改变,继而发展为进行性萎缩。

粘膜和骨部血管逐渐发生闭塞性动脉内膜炎和海绵状静脉丛炎,血管壁结缔组织增生肥厚,管腔缩小或闭塞,血供不良致粘膜、腺体、骨膜和骨质萎缩、纤维化以及粘膜上皮鳞状上皮化,甚者蝶腭神经节也可发生纤维变性。

[临床表现]

1.鼻和鼻咽部干燥:

由腺体和杯状细胞萎缩,分泌减少所致。

2.鼻塞:

鼻腔内脓痂阻塞所致。

或因鼻腔粘膜感觉神经末梢萎缩,引起感觉迟钝,误认为通气不畅,谓假性鼻塞。

3.鼻出血:

因鼻腔粘膜干燥,毛细血管易破裂,或损伤等。

4.嗅觉障碍:

脓痂阻塞;嗅神经末稍梢萎缩致嗅觉减退或丧失。

5.恶臭:

脓痂中蛋白质腐败分解所致。

6.头痛、头昏、耳鸣、耳闷等

7.检查:

鼻腔粘膜干燥,鼻甲萎缩,鼻腔宽大,内有黄绿或灰绿色脓痂附着于粘膜上,常有恶臭味。

[治疗]无特殊疗法,采用综合性治疗措施以改善症状。

1.清洁鼻腔:

鼻腔冲洗

2.鼻腔用药:

抗生素油性滴剂等,1%链霉素石蜡油、复方薄荷油。

1%新嘶的明涂抹粘膜可促进血管扩张,50%葡萄糖外用可刺激粘膜腺体的分泌。

3.局部注射:

B12、ATP等。

4.全身治疗:

V-E、V-B2、烟酸等。

5.手术治疗:

鼻腔缩窄术

第五节变应性鼻炎

系发生于鼻腔粘膜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以鼻痒;喷嚏、大量清水样涕及鼻塞为其主要临床特点。

青壮年多见,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可分为两型:

常年型和季节型。

后者又为“花粉症”

[病因]须具备两个条件才能发病:

1、特应性个体(变态反应体质):

首次接触后反应性增高,再次接触时便呈异常反应。

常有家族史。

2、变应原刺激:

吸入性和食物性。

变应性鼻炎发病机理

[临床表现]

1.鼻痒和喷嚏:

最早出现,可伴有眼、咽喉发痒,阵发连续多个喷嚏。

2.鼻涕:

急性期:

大量清水样。

缓解期:

量少稠或无。

3.鼻塞:

轻重不一。

4.其他症状:

头痛、流泪、嗅觉减退、耳鸣等。

5.检查:

发作期:

鼻腔粘膜苍白水肿或呈淡蓝色,尤其下鼻甲;鼻腔内有大量的清水样分泌物,涂片检查可见到大量嗜酸粒细胞。

缓解期:

约半数病人鼻粘膜恢复正常。

[诊断]病史、症状、体征

特异性检查:

体内法:

皮肤试验;粘膜激发试验

体外法:

(1)血清总IgE;血清或分泌物特异性IgE检测

(2)组胺释放试验;

(3)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试验

[鉴别诊断]

1.急性鼻炎:

全身症状重

2.血管运动性鼻炎:

与精神因素、内分泌因素、冷热等物理因素有关,变应原过敏试验阴性,减敏疗法和抗组胺类药物治疗无效。

[治疗]

1.避开变应原:

2.药物治疗:

(1)抗组胺类药物:

扑尔敏;特非那丁;西替利嗪;氯雷他定。

局部用立复汀(左卡巴斯汀)。

(2)膜保护剂(介质C稳定剂):

色苷酸钠、酮替芬等。

(3)糖皮质激素:

抗炎、抗过敏;局部用丙酸倍率米松(伯克钠);布地奈德(雷诺考特)

(4)局部减充血剂:

1%麻黄素滴鼻剂

3.减敏疗法:

(1)特异性疗法:

(2)非特异性疗法:

4.其他疗法:

(1)减低鼻腔粘膜敏感性:

冷冻、激光、封闭等。

(2)消除鼻腔副交感神经的亢奋状态:

切断或阻滞。

第六节鼻息肉与鼻息肉病

多见于成年人,好发于筛窦和中鼻甲游离缘。

鼻息肉的形成可能与多种因素有关:

鼻腔、鼻窦的变态反应和慢性炎症关系最为密切。

由于组织胺、白细胞三烯等化学介质的作用;鼻炎、鼻窦炎分泌物的长期刺激,引起粘膜高度水肿,受重力的作用逐渐下垂而形成息肉。

[临床表现]

1.鼻塞:

持续性鼻塞,逐渐加重。

2.伴随症状:

嗅觉减退、闭塞性鼻音、打鼾、头痛、耳鸣与听力减退等。

3.合并症:

鼻窦炎、分泌性中耳炎,支气管哮喘等。

4.检查:

灰白或淡红色肿物,半透明,可移动,触之柔软、无痛、不易出血,减充血剂收缩效果差。

巨大的可形成“蛙形鼻”。

[诊断]

[鉴别诊断]

1.鼻腔恶性肿瘤:

多见于于老年人,可有头痛、面麻木,少量鼻出血或带臭味的血性脓涕。

肿物呈暗红色,触之易出血.活检可确诊。

2.内翻性乳头状瘤:

形似,多为单侧,多发,分叶状,外形粗糙,色灰白或淡红。

手术时易出血,术后易复发。

有恶变倾向。

需作病理检查加以区别。

3.脑膜--脑膨出:

见于婴幼儿,系部分脑膜和脑组织通过先天性筛骨水平板缺损处向鼻内膨出。

为位于鼻腔上部的单一肿物,表面光滑,触之柔软,富于弹性无蒂,不能活动,减充血剂不能收缩.X线摄片,显示前颅底有骨质缺损。

[治疗]

1.手术摘除是最基本的治疗方法。

2.局部或全身可使用类固醇激素。

需指出的是对于双侧鼻腔粘膜广泛病变,可波及鼻窦粘膜并累及多个鼻窦,多次术后复发,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有效,组织学检查以嗜酸性粒细胞漫润为主的病例应诊断为鼻息肉病(nasalpolyposis);其术后复发率可高达50%以上,且易合并有支气管哮喘

第七节急性化脓性鼻窦炎

为鼻窦粘膜的急性化脓性炎症,严重者可累及骨质。

由于鼻窦与鼻腔的粘膜相连续,鼻腔有急性炎症时,必然会累及鼻窦。

上颌窦炎最多,筛窦亦多,额窦次之,蝶窦炎单独发生者最少。

[病因]

1.局部原因:

(1)急性鼻炎:

(2)窦口鼻道复合体阻塞:

(3)临近感染性病灶:

(4)直接感染:

鼻腔填塞物过久放置

(5)局部压力骤变:

跳水.飞机速降

2.全身因素:

急性传染病、上呼吸道感染等为直接原因,变态反应体质、卫生条件差、贫血、糖尿病、劳累过度、营养不良等,可诱发本病。

3.常见的致病菌有:

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和流行性感冒杆菌、变形杆菌、大肠杆菌等。

绝大多数鼻窦炎为混合感染。

牙源性上颌窦炎多属厌氧菌感染。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多继发于急性鼻炎,在原症状基础之上,症状加重,可出现有畏寒、发热、等症状。

小儿全身症状明显,可合并有消化道及呼吸道症状。

2.局部症状:

(1)鼻塞:

多为持续性鼻塞,伴有嗅觉的减退或丧失

(2)多脓涕:

厌氧菌或大肠杆苗感染者脓涕有恶臭

(3)头痛及局部疼痛:

1)急性上颌窦炎:

前额部痛,晨起轻午后重,可有牙痛及肿胀。

2)急性筛窦炎:

内眦或鼻根部,前组筛窦的疼痛特点与额窦相似,后组筛窦的疼痛特点与蝶窦相似,

3)急性额窦炎:

前额痛,晨起重午后轻,晚间消失;次日照旧。

4)急性蝶窦炎:

眼球深部钝痛,晨起轻午后重的枕部头痛。

3.体征:

(1)多有急性鼻炎的体征。

(2)颌面部相应局部有压痛,上颌窦多位于面部压痛,额窦炎多位于额部及内眦部压痛,急性筛窦炎多位于鼻根部和内眦部压痛。

(3)鼻腔局部:

除急性鼻炎体征外,前组鼻窦炎多可见中鼻道脓性分泌物聚集,周边粘膜充血肿胀,后组鼻窦炎则多可见嗅裂局部脓性分泌物聚集,大量脓涕时可在下鼻道聚集。

可体位引流后再观察分泌物聚集的况。

内窥镜检查,极有利于诊断;

4.辅助检查:

瓦氏位片、柯氏位片及鼻CT对诊断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5.上颌窦穿刺及鼻腔置换既是诊断也是治疗的手段

[治疗]治疗原则有三:

根除病因;保证引流通畅;控制感染和预防并发症。

1.一般治疗:

与急性鼻炎相同。

适当注意休息。

2.消炎疗法:

1)足量抗菌素。

2)局部治疗基本同急性鼻炎。

3.体位引流法:

4.物理治疗:

5.上颌窦穿刺冲洗法:

6.鼻腔置换法

第八节慢性鼻窦炎

是鼻部疾病中最常见者,常继发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之后,常为多发性,凡一侧或两侧各鼻窦均罹患炎症者,称全组鼻窦炎。

[病因]

多因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反复发作,未获彻底治愈,因而迁延所致。

其他病因与急性化脓性鼻窦炎基本相似,变应体质与本病关系甚为密切。

致病菌主要有链球菌、葡萄球菌、肺炎球菌和流感杆菌等,但多为混合感染所致。

[病理]

△粘膜内淋巴细胞、浆细胞浸润,上皮纤毛脱落,柱状上皮化生为鳞状上皮;

△血管增生、粘膜水肿、增厚,日久渐成息肉样变。

△分泌腺管因水肿压迫而阻塞,可发生囊性变。

△骨膜亦可增厚,骨质被吸收而致窦壁骨质疏松。

△纤维组织增生,可致血管阻塞和腺体萎缩,甚至粘膜萎缩。

△根据粘膜病理改变可分为水肿浸润型、浸润型和浸润纤维型。

[临床表现]

1.全身症状:

轻重不等,有时缺如。

较常见的是精神不振、易倦、头昏、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淡漠等。

2.局部症状:

(1)多脓涕:

为主要症状,以患侧明显,鼻涕为粘脓性或脓性。

若为前组鼻窦发炎,鼻涕常易从前鼻孔擤出,部分可流向后鼻孔。

额窦炎时早晨起床后鼻涕增多,午后逐渐减少。

若为后组鼻窦发炎,鼻涕多经后鼻孔流入鼻咽,有时需用力向后吸鼻、方能经口排出,病人常感“痰多”。

如牙源性上颌窦炎,鼻涕常有腐臭味。

(2)鼻塞:

轻重不等,常因鼻腔粘膜肿胀、鼻甲息肉样变、息肉形成或鼻内分泌物较多所致。

病人常有不断擤鼻、咳嗽症状,乃为鼻腔粘膜纤毛机能下降的表现。

鼻涕排出后,通气可以暂时改善,但不久后又觉阻塞。

(3)头痛:

多不明显,常为沉重感、压迫感或钝痛。

多有时间性或固定部位,如白天重,夜间轻,且多为一侧性、若为两侧性,必有一侧较重。

前组鼻窦炎多为前额部疼痛;后组鼻窦炎多为枕部疼痛。

(4)嗅觉减退或消失:

多属暂时性,少数为永久性。

(5)视力影响:

筛窦炎、蝶窦炎时可影响视力,但较少见。

3.体征:

鼻粘膜慢性充血、肿胀、肥厚,中鼻甲肥大或息肉样变,中鼻道或嗅裂区可见脓性分泌物。

4.辅助检查:

X线片、CT片

5.上颌窦穿刺

[治疗]

1.滴鼻药:

2.药物治疗:

3.上颌窦穿刺冲洗法:

4.负压置换疗法:

5.手术治疗:

鼻内镜手术

第九节鼻中隔偏曲

鼻中隔偏离中线,向一侧或两侧弯曲,或者形成突起,影响了鼻腔正常的生理功能,可诊断为鼻中隔偏曲。

若不影响鼻腔正常生理功能,一般不作诊断。

[病因]

外伤、鼻中隔的骨与软骨发育不均衡、肿瘤压迫。

[临床表现]

1.鼻塞:

主要症状。

2.鼻出血:

3.头痛:

4.临近器官症状:

畸形

5.检查:

减充血剂收缩后检查。

可见各种偏曲:

“S”型;“C”型;棘突型;嵴型

[诊断]

[治疗]手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