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校本教研长效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26176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5.3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健全校本教研长效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健全校本教研长效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健全校本教研长效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健全校本教研长效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健全校本教研长效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健全校本教研长效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健全校本教研长效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健全校本教研长效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健全校本教研长效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健全校本教研长效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健全校本教研长效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ocx

《健全校本教研长效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健全校本教研长效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健全校本教研长效机制 促进教师专业发展.docx

健全校本教研长效机制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健全校本教研长效机制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

四川省宣汉中学教科室龚元光向朝东

四川省宣汉中学位于大巴山南麓,2004年被验收为“四川省示范性普通高中”,2006年2月升格为“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素有“巴山深处桃李园”之称。

学校现有110个教学班,在校学生7600人。

其中,高中教学班78个,学生5400余人;初中32个教学班,学生2200人。

在职教职工447人,其中专任教师365人。

2006年,学校被首批确立为“达州市校本教学研究基地校”

近年来,我校无论是办学条件,还是办学规模都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从办学规模来看,无论是教学班数,还是学生人数,三年来都翻了一番。

师资配备数量激增,年龄、教龄年轻化特征日益明显,特别是高中专任教师,年龄在35周岁以下的青年教师占了教师总数的72.3%,其中2003年以来陆续从大专院校毕业生中招聘的新教师和从县内其他学校调入的优秀的初、高中教师,占现有高中教师总数的58%。

一大批青年教师的输入,无疑为学校教师队伍补充了新鲜血液,但是,师资数量的增加,加之新课改的实施,也为学校的管理和发展带来了新的问题。

如何通过整合资源,营造环境,进一步健全校本教研的长效机制,培育合格师资,提高办学质量,培养优秀人才,——推名师,育名品(优生),铸名校——成为了我校自身建设与持续发展的重要课题。

面对问题,2004年学校调整思路,确立了“科研兴校、科研强校”的指导思想,以新课程为导向,着眼于教学过程的改进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积极开展教学研究,把开展校本教研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第一推动力、先导工程。

提出了“立足校本,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策略,并创造性地从教师教学技能及教学实际现状出发,在“以人为本”的思想指导下,不断实践与探索,逐步构建了一套有效推进校本教研的长效运行机制,切实地促进了学校教师专业素质的发展,使宣汉中学的校本教研工作步入了良性循环的轨道。

一、完善制度建设,建立长效机制。

作为一所基层学校来说,要建立健全校本教研制度,涉及面很广、内容很多、难度也较大。

我们以服务课改大局为基点,从体现教研工作职能的转变出发,通过对传统教研制度(包括工作理念、内容、方式、方法乃至工作策略等)进行系统地筛选、整合、拓展和优化等过程,形成适应本校教学改革与发展新要求的制度保障体系及良好的校园教研文化氛围,从而为完善学校制度文化提供实践支撑,为顺利推进课程改革提供专业支持,更为促进教师专业自主发展、培育新型教师队伍提供有效保障。

基于此,我们建立和完善了一系列校本教研制度,结集为《四川省宣汉中学校本教研制度汇编》,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体系,为有效推进校本教研提供了可靠的保证。

这些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

1、组织与管理制度:

包括学校领导教研制度、教研活动常规管理制度、教研组管理制度、管理者与师生的平等对话制度等。

2、教师教学研究制度:

这方面主要包括理论学习制度、教学反思制度、备课制度、上课制度、作业布置与批改制度、学生辅导制度、学生评价与考试制度、教学质量分析制度等。

3、规划与管理制度:

包括校本教研三年规划、课题规划、立项、开题、研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档案管理等内容在内的系列管理制度。

4、同伴互助合作交流制度:

包括集体教研制度、集体备课制度、教师同伴指导制度、听课评课制度、公开课展示制度、教学经验交流制度等。

5、服务与保障制度:

包括专业支持(引领)制度、校本培训制度、经费保障制度等。

6、评价与奖惩制度:

包括目标考核制度、教师评价制度、教师课堂教学评价制度、教学成果奖励制度、教研成果奖励制度等。

我们在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过程中,突出了以下特点:

1、以办学理念审视制度。

办学理念体现出一个学校的个性,既是校长办学的思想体现,又是对办学传统和办学目标的高度概括。

作为全校师生共同遵循的准则,我校的办学理念是“厚德勤学,励志笃行”。

首先,“厚德勤学”为宣中人的两大任务。

德是做人的必备条件,“厚德”就是培养自己的崇高思想品德,成就一个社会人的道德基础,这是成人之本。

“勤学”是学生、也是老师的另一大任务。

要立足于未来的社会,就要珍惜学习机会,勤奋刻苦,打好知识基础,强化基本技能,培养实践能力,发展创新思维,提高综合素质,只有这样,才能为服务社会和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励志笃行”是为做到“厚德勤学”所应有的精神、态度和行为。

“励志”指的是宽广、坚忍的品质和态度,具有崇高远大的志向,这是完成学业必须具有的精神状态。

体现出每个宣中人对国家、社会所应负的责任。

“笃行”即忠实地、全心全意地去践行“厚德勤学”。

因此,我们在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过程中,始终以办学理念作指导,审视这些制度是否能够从机制上引导和改进学校的教研工作,在制度的规范和导向下,使学校的教学研究成为一种融学习、工作和研究为一体的学校活动和教师行为的常态,从无序到有序,不断发现、研究和解决教师所遇到的实际教学问题,促进教师专业能力不断提高。

2、上下结合产生制度。

制度的建立,不在于“卡教师”,而在于指导、服务与保障。

一个制度的产生,既要符合上级和学校的发展目标要求,又要符合教师工作、学习、生活的实际,得到大多数教师的认同,这样的制度,才有生命力,也才能够得以全面实施。

我们在建立和完善校本教研制度的过程中,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自上而下、自下而上充分讨论,几经修改,最后形成文本。

二、创新管理机制,务实校本教研

校本教研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只能说有了规范依据的文本,如果不对校本教研的过程进行有效的管理,文本也就成了摆设。

我们在校本教研的管理过程中,不断创新管理机制,追求务实的校本教学研究。

1、构建“四位一体”的组织管理体系:

建立科学、高效的组织领导机制和管理体系是校本教研制度能否得到规范实施的首要保证。

首先,建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教研领导小组”,明确了领导小组的职责:

校长是学校建立以校为本教研制度的第一责任人;学校校长及领导成员都分包了学科或课题、听课评课、参加活动、指导教研,并帮助教师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将主要精力用于教学研究和教学管理,确保教师参加教研和培训所必须的经费投入;整合教导处、教科室、教研组的力量,使之具备促进和指导校本教研顺利开展的职能,形成教学、教研一体化的格局;建立教研激励机制,定期奖励教学研究成果;为教师获得经常性的沟通和联系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教师的困惑能及时得到回应,教师的经验能及时得到关注和分享。

第二,建立了以分管副校长为组长、教科室、教务处、教研组长组成的“校本教研指导小组”,明确了指导小组的主要职责:

制定切实可行的校本研修方案和计划;指导各教研组、年级组、学科教师开展校本教研工作,并收集和整理各种资料,及时总结学校校本教研的经验和存在的问题;定期完成对教研组、年级组、课题组、教师个人的教研计划、研修内容、工作总结等材料的检查和评价。

第三,学校教科室是“校本教研指导小组”的具体职能部门,是校本教研工作的主要责任部门,教科室主任是主要责任人。

教科室的主要任务就是对校本教研的调研、规划、指导与管理、检查、考核与评价。

第四、科学设置教研组、备课组。

学校把教研组建设放到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总体规划中来考虑,设置了14个学科教研组,48个年级备课组。

同时,在高三还分别设立了文、理科综合教研组。

选配了教育教学业务能力强、组织管理能力强、有一定研究能力、能团结同志的骨干教师担任教研组长和备课组长。

明确了教研组长、备课组长的地位、职责和制订详细的工作任务要求,并落实了他们的政治和经济待遇。

2、加强目标管理。

在校本教研的管理过程中,我们始终坚持了“五个重视”。

一是重视教研活动的目的性,螺旋式地对目标体系进行设置。

在开展校本教研的初期(2004-2005年),由于人们对校本教研的认识不足,在毫无研究意识的状况下,我们仅从教研活动的数量上确定目标,规定每期开展多少活动的次数。

待次数达到一定要求后,又从研究质量上提高要求,确定活动目标。

二是重视用目标来统一和指导教师的思想和行动,以保证学校教研的整体性和行动的一致性。

三是重视根据目标进行系统整体管理,每学期初,教科室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下达目标,期中监控目标的实施,期末,对目标的达成情况进行考核,使管理过程、人员、方法和工作安排都围绕目标运行。

四是重视发挥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按照目标要求实行自主管理和自我控制,以提高适应环境变化的应变能力。

五是重视根据目标成果来考核教研绩效,以保证研究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

为使校本教研形成规范,学校统一制作了实施手册,即《教研组长手册》《备课组长手册》《校本教研工作手册》《指导教师工作手册》《青年教师成长记录》《专题研究登记表》《课题研究进展登记表》等。

这些《手册》,既对教师校本教研给予了导向,又有利于检查目标的达成。

3、扎实开展校本教研活动,提高校本教研实效。

我们认为,开放校本教研形式,选准校本教研内容,是推行校本教研的关键。

(1)有效的教学反思。

为使教师的反思日常化,并提高其反思能力,我们提出了“八个一”(学、记、听、思、讲、编、读、研)的校本教研要求,即:

学,每周学一篇教育教学改革理论文章;记,记好每周的教后记;听,每周至少听课一节;思,每周写一次教学反思,提出一条教学建议;讲,每学期主讲一次高质量的公开课(青年教师上汇报课、高级教师上示范课、一般教师上研究课);编,每学期编拟一份标准评价试卷;读,每学期精读一本教育专著;研,每学期写一篇研讨论文。

对青年教师还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在上述“八个一”的基础上,每周至少听课两节,每期做至少两个案例分析,每期写一篇成长叙事,每期至少上交教育教学故事两篇。

随着校本教研活动的不断推进,教师通过反思、研究,观念不断地更新,教学行为不断地改善,教学水平不断地提升,教师体会到了反思给自己带来的益处,于是很多教师成了自觉反思者,有的还养成了每天记教后记的习惯。

学校为此在校报《今日宣中》上辟出了专版,每期刊登教师的教学故事、成长叙事,并编辑出版了《来鹿教育教学故事》系列文集等,让教师们在分析和解剖自己时,体会自己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情感的愉悦。

(2)落实同伴互助。

为了使同伴互助得到落实,学校积极为不同层次的教师牵线搭桥,为教师的合作和交流提供了平台。

落实集体教研。

充分发挥了教研组的组织协调作用,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集体教研活动,我校的集体教研形式主要有:

集体备课、集体说课、集体听课、集体评课、信息交流、经验交流、问题会诊、课改沙龙、专题讨论、课例分析等,改变了教师教学研究各自为战和孤立无助的状态,有效地促进了教师间的交流与合作研究。

我们充分发挥备课组作用,开展了形式多样的集体备课活动,在具体备课中,做到了三定”(定时、定人、定内容)“四备”(课标、教材、学生、教学法)“五统一”(目标、内容、方式、训练、考试),富有特色。

高二年级采用一课三备的做法,即备前集体讨论,一人执笔写教案,备后再讨论修订教案、定稿,复印教案,教师根据自己的个性特色补充教案上课。

为了保证集体备课的顺利推行,他们还结合年级的实际补充了制度,并实行经济奖惩;高三年级每道测试题都集体议定,特别是综合科,采用跨学科集体备课;通过集体备课,促进了教师反思、交流、互动、共享成果,提高了工作效率,并使教师集体智慧和个人风格实现了有机统一。

开展“青蓝工程”。

学校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青蓝工程”实施领导小组。

新参加教育教学工作不满六年和调入宣中不满三年的青年教师,都属于帮扶对象。

实行青年教师过关制:

我校的青年教师要在成长过程中过“五关”,即思想品德关、教学技能关、教材教法关、教育管理关、教育科研关。

由行政办、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共同操作,并组织评委会根据平时表现和教学成绩对青年教师进行考核,考核通过的教师发放“过关证书”。

落实指导制:

每名青年教师都要确定一名指导教师,指导教师必须是在教学岗位上的具有中级及以上职称的教师并在宣中工作了三年且教了一届以上毕业班、成绩优秀者;指导教师由教科室提名,征求教研组、年级组意见,经教务处及校级分管领导审阅后报校长批准,予以公布;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要在双方自愿的基础上建立,并经学校校长批准后,双方签订协议书;指导教师要对青年教师的备课、讲课把关,青年教师课堂教学所用教案必须由指导教师在课前认真审查并履行签字手续后方能上课,指导教师每周至少要听青年教师新授课一节以上;指导教师要对青年教师整个成长过程负责,指导与被指导关系保持相对稳定,一般不少于3年。

在聘任、排课时充分考虑两者应在一个年级任课,课表便于听课。

通过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使教师之间日常的互相合作和经验分享与交流活动得以落实,使新教师尽快适应教学,并在实践中不断地成长。

广泛开展听课、评课、公开课展示和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我们统一规定了听课的节数、记录的要求、评课的要求,评议公开课坚持了“123”评课机制,即,“肯定一条最值得借鉴的教育教学经验,指出课堂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两点突出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三条可操作性建议”,有效地克服评课时只唱赞歌不谈问题的评课形式;规定了各职级教师公开课展示的责任,明确了展示的内容、对象、时间、要求;不定期举办“教学经验交流会”“教学经验观摩研讨会”“教学经验报告会”,印发校内外教学经验材料等形式,广泛开展了教师教学经验交流活动。

这些活动的开展,有效地促进了教师之间的经验交流和共享,促进了共同提高和进步。

开展专题研究。

各教研组、备课组把组织专题教研活动(包括研究课、说课、经验交流、教学成果展示等)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每期活动达数十次。

如:

初一数学组的“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初二数学组的“专题复习策略”等,在专题研究活动中,推广“五段式”案例研究经验,即采用“个人设计(集体研究)——个人(选人)执教——总结反思、集体再创——再次(换人)执教——总结反思”的方法,以案例为载体,探索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最佳途径。

开展小课题研究。

在学校教育教学实践中,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不可能依靠开展几次教研就能全部解决,我们便引导教研组将一个个教学实践中的真实“问题”转化为一个个“小课题”,开展较为规范的研究,实现教研内容的系列化,使研究逐步走向深入。

针对课堂教学的、能够在一学期或一年内完成研究任务的,我们就按照《四川省宣汉中学教育科研管理办法》立项为校级课题或专题;研究周期在两年以上的,就推荐市、省级立项。

目前,全校有专题46个,有校级课题26个,市级课题4个,省级课题2个,其中省普教资助金项目1个。

基本做到了人人有课(专)题,个个有研究,并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由问题转化为课题的《山区城镇中学教师信息素养校本培训策略研究》荣获达州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二等奖,《农村初中校本课程开发的实践与探索》获四川省第二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一等奖,《初中数学探究性课堂教学设计》获四川省第三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成果二等奖。

(3)注重专业引领。

在建立校本教研制度的过程中,我们充分发掘现有的人力资源,培养和建设专业引领队伍。

首先,学校和川师大、达州文理学院、市县教研部门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每期聘请教研和专业研究人员来学校做学术专题报告、理论学习辅导讲座、教学现场指导以及教学专业咨询,开展以课例为载体的专业引领,并通过开展专题研讨、教师与专家对话、学术报告、名师讲课等活动,提升老师对提高教学实践和理论能力的需求,激发他们不断学习的欲望,提高教师开展教学研究的能力和学校教研的层次;其次,充分挖掘学校自身的人才资源,将学校的特级教师、骨干教师、行政领导作为专业引领资源加以开发、利用,强调教师的自我引领,“能者为师”;同时,还特别重视理论的引领,尽力为教师提供教学研究的资料,学校通过专题研讨、读书交流等活动,提高教师理论修养,增加校本教研中的理论含量,促使教师走自主学习、自主研究的专业发展之路。

三、建立激励机制,促进自主发展

我们认为,要使校本教研真正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平台,就必须使制度成为一种长效的、常态的运行机制,充分激发教师的自主专业发展意识,让教师对自己过去专业发展的过程、对自己现在专业发展的状态和水平、对自己未来专业发展的规划有清醒的认识,从而增强教师校本教研的积极性、自觉性和主动性。

因此,我们引导青年教师有目的地制定与实施了《自我专业发展规划》,建立《自我成长档案》,开展年度《自我成长档案》展示活动,制定《新教师自我评价标准》,开展年度自我激励性评价,把自己过去的发展进程,目前的发展状态和以后可能达到的发展水平结合起来,增强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和饥渴感,充分激发其内因,以确保教师专业发展的“自我更新”取向。

其次,充分运用评价的手段,发挥评价的导向、诊断、解剖与激励的功能。

2004年以来,我们根据学校教研工作的不断推进,先后两次集中讨论修订了各种考核标准,特别是校本教研考核标准。

每次修订标准,不但有校长、副校长、教务主任参加,而且教研组长、备课组长都参加,逐条逐项讨论确定。

每学期结束,根据各教研组、备课组和教师开展与参加教研活动的材料,严格按照《四川省宣汉中学教研组、备课组校本教研考核标准》《四川省宣汉中学“青蓝工程”指导教师考核标准》《四川省宣汉中学青年教师过关考核办法》《四川省宣汉中学优秀教研组、备课组奖励办法》《四川省宣汉中学教改教研先进个人评选办法》《四川省宣汉中学教改教研成果奖励规定》等相关细则,对照目标,逐项统计,进行定量与定性分析。

在此基础上,确定出优秀教研组、先进备课组、教研先进个人、“人梯奖”一、二、三等奖,给予精神与物质奖励,专门召开全校师生大会,予以表彰。

对做得好的,广泛宣传;做得差的,通报批评;带有共同性的问题,及时召开教研组长、备课组长会议,着手纠正。

并且将考核的结果存入教师的业绩档案,纳入教师的评先选优、年度考核、晋职晋级之中。

三年来,我们运用评价的激励手段,充分激发了老师们参加教研活动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各教研组之间、各备课组之间形成了比、学、赶、帮、超的可喜局面,营造出了浓郁的校本教研氛围。

再次,激扬先进,推出名师。

在教学教研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学校不定期地选送上级进修,进行培训。

三年来,先后有18位教师参加了国家级培训,24位教师参加了省级培训,168位教师参加了市县级培训。

通过培训,有31人成为达州市中心教研组成员,17人成为宣汉县兼职教研员,12人成为宣汉县学科带头人,12人成为宣汉县课改实验学科指导组成员,8人成为省级骨干教师,17人成为市级骨干教师,78人成为县级骨干教师。

四、构建保障机制,确保健康发展

有效的教研活动,在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健全的制度保障外,还必须有足够的物质保障,才能使校本教研持续、健康地发展。

首先,环境保障。

为了使教师有一个宽松、舒适的学习工作环境,学校领导不遗余力为老师创造条件。

不仅营造了和谐的人际环境,而且构建了优美的校园文化。

充分发挥学校先进的教育教学设备设施,每周对教师进行现代教育技术的培训和指导,提高教师运用现代教育手段的能力。

其次,经费保证。

新区建设后,学校经费十分紧张。

但领导们认为,经费再紧张,也不能影响教改教研工作正常开展。

因此,几年来,学校用于校本教研(包括培训)费用都是逐年增加,教研组常规教研经费、课题组教育科研经费、教科室阵地建设经费、制度建设经费、各种奖励经费、校本培训经费、专家咨询经费、教研信息经费等,每年达20余万元,有力地保障了校本教研的正常开展。

再次,时间保证。

为了给教师参与校本教研提供时间保障,我们对学校各教研组、备课组的“教研活动日”进行了统一安排:

教研组集体教研活动逢单周年进行;备课组集体教研活动时间,逢双周进行。

每周的“教研活动日”时间,所有年级(包括高三)不得为该科教师排课,所有领导和教师都必须参加活动。

(具体时间为:

星期一下午语文;星期二上午政治、历史、地理;星期三下午数学;星期四上午物理、化学、生物;星期五上午艺体,下午英语。

总之,我校在科研兴校思想的指导下,初步建立起了校本教学研究的导向机制、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并不断努力使之成为日常教学工作与教学研究融为一体的长效机制,充分发挥出校本教学研究的作用,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学校发展,把学校建成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化组织。

实践证明,这种思路与作法是科学可行并行之有效的。

近三年来,我校的教育教学质量连年攀升,稳居全市前列,教师个人和学校取得各种教研成果200余项,初步加入了科学持续发展的轨道。

二〇〇七年七月十九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