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本教材.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30591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55 大小:75.1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校本教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5页
校本教材.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5页
亲,该文档总共5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校本教材.docx

《校本教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校本教材.docx(5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校本教材.docx

校本教材

序一 

编书立撰,是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

在我国历史上,历来是志随政出,盛世修志。

在全国人民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进的今天,编纂《东关---可爱的家乡》校本课程,回顾东关的历史和发展轨迹,研究先人们留给我们的文化遗产,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具有深远的影响和积极的意义。

它标志着东关村的精神文明建设又步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东关村全体村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一件令人欣慰和值得庆贺的大事。

有人这样写到:

“东关,我的故乡,生我养我的地方。

在我半个多世纪的人生旅途中,由于工作的关系,我曾走过不少地方,也对很多诱人的人文景观和自然风光留恋过,然而,无论身在何处,总有一道风景永远伫立在我心中,那就是东关。

珠市巷、狮子口、敞圪梁、奎星楼、石龙镇、八蜡庙…… 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直是我魂牵梦绕的地方;那浓浓的乡情、亲情、友情时时刻刻伴随和鼓舞着我走南闯北,不断前行。

当我捧读这部志书时,深为自己是一个东关人而感到荣幸。

一千多年来,世世代代的东关人在这块土地上艰苦开拓、繁衍生息。

同我们民族的历史一样,东关的先辈们经历了历代战争和自然灾害的苦难洗礼,用自己的智慧和血汗,用自己无限的爱心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东关人,创造了东关的政治文明、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使东关成了平定县一个举足轻重的农工商镇,令人感叹。

特别是解放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历了土地改革、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等重大的社会变革。

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东关人继承传统,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奋发图强开拓前进,不断改革创新,开拓前进,为东关村的振兴和发展创造了许多辉煌业绩,谱写了一篇又一篇新的华章,使我们每个人都为之振奋”。

《东关---可爱的家乡》校本课程。

这是东关村有史以来的第一部教材。

它取材广泛,考证翔实,序列有致,文笔流畅,略古详今,雅俗共赏,字里行间都洋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它是东关村历史的真实写照和理性总结,是东关村经济、社会发展的轨迹再现。

它是世世代代东关人创造的一份宝贵的精神财富;是走出家乡远离故土的东关人认识家乡、了解家乡的一份特殊礼物;它更是新时期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传统教育的好教材。

它的问世,不仅为东关村的发展提供历史借鉴,并将惠及后世。

值此《东关---可爱的家乡》成书之际,我们衷心祝愿东关村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宽广道路上,再铸辉煌,谱写新的篇章。

东关村的明天一定更加美好。

东关中学校本课程目录

第一章东关全县之最………………………………………………………(3)

第二章位置、境域…………………………………………………………(6)

第三章 文化…………………………………………………………………………(7)

第一节 文化设施……………………………………………………………………(7)

第二节演出团体……………………………………………………………………(8)

第三节 大型文化活动…………………………………………………………………(9)

第四节 文学创作………………………………………………………………………(10)

第五节 书法摄影………………………………………………………………………(11)

第六节 音乐舞蹈………………………………………………………………………(14)

第七节 广播影视………………………………………………………………………(18)

第八节 图书档案………………………………………………………………………(19)

第九节 民间工艺美术…………………………………………………………………(20)

第十节 校园文化………………………………………………………………………(23)

第四章 文物

第一节 古寺庙遗址…………………………………………………………………(27)

第二节古民居………………………………………………………………………(34)

第三节 牌匾、牌坊……………………………………………………………………(40)

第四节 碑碣……………………………………………………………………………(40)

第五节 古墓葬…………………………………………………………………………(44)

第六节 民间收藏………………………………………………………………………(46)

第七节 近现代革命遗迹………………………………………………………………(47)

第八节 驻境文化单位…………………………………………………………………(49)

 

东关的全县之最

最早向外传授采煤技术的人 明万历间,东关人窦铠任云南寻甸知府,根据当地山脉走向、岩层结构,与故乡对比发现煤矿矿苗,派人采掘,解决了当地燃料问题。

最早创办义学的地方 明代义学称社学,明嘉靖间﹙1522~1566﹚,知州马京在州城建社学三处,东关珠市巷社学是其中之一。

最受信赖的护卫大臣 清乾隆间,东关窦瑸被皇帝封为“引龙侯”,后又两次应邀赴京参加御赐“千叟宴”,为平定州城第一人。

最早的义和团首领 东关姜家沟张大楞,光绪二十五年(1899)在山东加入义和团,返乡后先后在南关真武庙、东关龙王庙设坛练拳,翌年率部烧毁苇泊天主教堂。

最早的耶稣教传入地 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美籍牧师库范格在东关街仁和堂附近租赁临街铺房聚会传教,为耶稣教在平定传教之始。

最早的幼儿园 清末美国耶稣教来平定传教成立友爱会,并租赁东关郭家垴刘老五宅院,创办幼稚园,为平定创办幼儿教育之始。

最早的西药店 民国3年(1914),美国人弗雷德丁·沃姆皮拉尔大夫偕夫人,在东门外丁字街设西药专营药店,为西药传入平定之始。

最早的西医医院 民国4年(1915),在耶稣教美籍牧师白莱特授意下,由美籍医学博士王普霖大夫在东关碾子沟口创办友爱医院,成为平定乃至晋东六县第一座西医医院。

最早临床应用的X射线机 民国12年(1923),碾子沟教会友爱医院自备发电,添置X射线机,成为在平定境内使用X射线机的第一家。

最早的汽车运输户 民国13年(1924),东关南城壕人窦继宗从天津购置回大小汽车两部跑运输,成为平定乃至晋东六县第一个汽车运输户。

最早的剖腹产手术 民国22年(1933),美籍外科医生达理尔·麦科尔德·帕克偕夫人在东关教会友爱医院,对难产妇女施行了首例剖腹产手术,获得成功。

最早的抗日救国动员会 民国22年(1933),9月18日,平定各界救国会与国民党驻军在东关教场联合召开抗日救国动员大会,为平定首次军、政、民抗日集会。

最早开办特殊教育的人 民国29年(1940),东关人刘翔云赴太原,依靠社会集资和募捐创办太原市私立聋哑学校,为省内第一个办特殊教育的人。

最早的烈士纪念碑 民国36年(1947),在解放平定城的战斗中,太行杀敌英雄赵亨德光荣牺牲,为缅怀烈士,在东关狮子口处建起平定第一座烈士纪念碑。

最早的汽车客运站 1953年阳泉至平定开通了卡车客运。

汽车站设在东关狮子口赵亨德烈士纪念碑旁,有南房三间,售票与候车室共用,为平定第一个客运汽车站。

最早的中西医联合诊所 1953年东关街民间医生窦昌哲、王恩博、赵晋亨、赵子和与城里李学士、南关街的葛玉甫、胡家庄村的王天明等在东关创办东关中西医联合诊所。

最早的电力磨坊 1958年,东关安装第一台电动石磨,为全县农村磨面使用电力之始。

最早的日光温室 1959年,村集体投资在天化垴建土炕烧火、主管道送暖的80平方米玻璃日光温室1座,为全县之首。

最早的汽车修理厂 1960年,县手管局在东关龙王庙坡下创建平定县车辆修配厂,为全县第一个专业汽车修理厂。

最早的农民篮球队 1962年东关农民业余篮球队成立,为全县之首。

1974年代表城关公社参加县首届农民篮球赛,荣获冠军。

最早的机械化农田建设 1965年冬,东关组织500多名劳力,运用无极绳双轨绞车2000米在南坳河垫地,其机械化程度为全县之首。

最早的高灌站 1966年由城关公社、维社公社的八个大队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在东关龙王庙坡下,建成每小时出水150吨的民联高灌站一处,解决了当地缺水问题,时被晋中抗旱办公室称为晋中第一站。

最早的制坯烧砖技术 1970年东关砖厂引进机制砖坯技术,代替了繁重的体力劳动,为全县建材业之首。

最早改善办学条件的村 东关学校长期以来利用庙宇、祠堂、民宅分散教学。

1970年村集体投资兴建2幢2层教学楼,计24个教室、8个办公室,办学条件得到根本改善。

为全县各村之最。

最优秀的短跑运动员 东关郝守万,1972年参加平定师范校友田径赛,以57″4的成绩破县400米短跑记录;翌年参加晋中地区田径运动会,又以11″6的成绩破县100米短跑记录,并保持至今。

最早的轮窑烧结技术 1974年,东关砖厂引进轮窑循环烧结技术,为全县之首。

最大的古庙建筑群 全村古庙坛有一楼一坛二阁九台十六座,居全县之首。

最早瞻仰毛主席遗容的人1976年12月,东关党支部书记郭和,随省瞻仰毛主席遗容代表团赴京,成为平定县第一个瞻仰毛主席遗容的农民代表。

最早自制高扬程水泵 1976年,东关铁木农具厂王义成师傅制造出扬程达97米的2GC型水泵,并投入使用,为全县自制高扬程水泵之始。

最早的百货大楼 1976年,县商业局在东关狮子口创建平定县第一座百货大楼。

最密集的水利网络 1977年,全村有活水井73眼,直径6~30米泉水池6个、机井4个,5~50米以上蓄水池15个,蓄水量4.2万立方米的并高灌5处、管路9000米、平灌管道4000米,其水利网络密集程度居全县各村之首。

最早的400米运动场 1983年,在东关魁星楼潘家地建成。

为全县最早的运动场。

最早的隧道窑机制砖生产线 1983年东关新华砖厂从中国建筑总公司西北设计院引进隧道窑机制砖新工艺,1985年投产,为平定第一座隧道窑机制砖生产线。

最早开展电化教学的学校 1984年东关学校教师申翠兰、张景森、徐绮云以及城里学校白丽华引进盒式录声机进入课堂,对电化教学进行有益的探索和试验,为全县小学电化教学之始。

最早的棚顶市场 1985年,由县工商局牵头,嘉河棚顶市场在东关嘉河东水门外地段建成,为平定县改革开放后第一个综合市场。

最早出席全国个代会的人 东关个体工商户潘芝瑞,1986年赴京出席全国先进个体劳动者代表大会,全省出席代表共10余人,阳泉地区仅潘1人。

最大的村办批发市场 1996~1997年,东关村独资在城沟路口两侧建起平定县城第一个村办农综合市场。

最早的集资商场 1997年,由村集体和个人集资在东关南园创建东关商贸城,为全县村集体、村民集资建商场之始。

最大的休闲娱乐广场 1997年3月,30000余平方米的绿地广场在境内北城壕建成。

2002年9月20日更名为“评梅广场”。

最早的商贸步行街 2005年,拆除东关南城壕嘉河市场,2007年改造为金泰步行街,成为县第一条商贸步行街。

最大的信息网络聚集地 截至2007年底,中国电信、中国网通、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邮政、铁通等网络信息公司聚集东关,成为平定最大的信息网络聚集地。

最大的教育机构聚集地 截至2007年底,东关学校、平定二中、县教师进修学校、县委党校、阳煤集团职业二校、平定实验二校先后落户境内,成为平定学校最多的地方。

最大的金融机构聚集地 截至2007年底,中国人民银行、中国银行、中国农业银行、中国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农村信用联社、邮政储蓄、中国人寿保险公司、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金融机构落户境内,成为平定县最大的金融中心。

最大的行政机构聚集地 截至2007年底,平定县公安局、法院、检察院、司法局、民政局、国土资源局、财政局、水利局、工商局、国税局、地税局、农业局、文体局等行政机构设置于境内,成为县级行政机构最多的地域。

最大的事业机构聚集地 截至2007年底,县新华书店、广电局、文化馆、交通征费所、电业局等事业单位落户境内,成为平定行政事业单位最多的村庄。

最大的超市聚集地 截至2007年底,华美超市、华联超市、万佳超市落户境内。

最大的商品集散地截至2007年底,境内已聚集了80%的商业店铺,形成了全县最大的商品集散地。

最大的工业企业聚集地截至2007年底,境内曾先后有平定钢铁厂、磷肥厂、化肥厂、水泥厂、化机厂、汽修厂、平定火药厂、颗粒肥厂、药材公司收购加工厂、城关镇工业硅厂集聚境内。

 

第二章位置 境域

位置

东关村位于太行山中段西麓,平定县城东郭外,地理座标为东经113037′10″~113037′,北纬37048′10″~37048′。

东与洗马堰接壤;北与红卫、岭上、石板坪为邻;西与县城、姜家沟、孙家沟毗连,南与南坳村相接。

阳涉铁路、县城东大街、北外环义平路穿境而过,交通极为便捷。

东距首都北京373公里,天津港口482公里,河北省会石家庄110公里,距省旅游胜地娘子关54公里;西距省城太原127公里;北距阳泉市中心9公里,距石太铁路阳泉站8.5公里;南距全国著名的大寨村33公里,距县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冠山森林公园4公里、药林寺森林公园20公里;距太原机场和石家庄机场分别在110公里和130公里之内。

境域

东关村境域在历史上屡有变更,据民国9年(1920)《平定县志•疆域》载:

“东关东至风渠口;西至东门、水门;南至热叭叭核桃树沟、又至北风(烽)台;北至山神庙;东南至城南河口桑叶坪;西南至古炮台南坡;北至东岭臭椿坡;西北至城墙根底松树坡古道、又至狮沟口转山垴。

属村十二;属近城乡在城都。

”民国36年(1947)5月2日平定解放后,石板坪等6个自然村先后析出,境域缩小。

1951年平定铁厂兴建,征用教场土地,教场村民迁出,教场自然村撤销,部分耕地划入大林山管理。

1962年3月21日,姜家沟析出,嗣后所辖各自然村再无变更。

至2007年,东关村东西长 公里,南北宽 公里,总面积6.866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0.492%。

其境域,东至洗马堰村界;西至姜家沟、孙家沟、城里与东关交界处;南至本境与南坳村交界处;北至红卫、岭上、石板坪村交界处;属村有姬家沟、瓦窑沟、王家沟、奎星楼、大林山、平安小区6个自然村。

 

第三章 文化

东关自古以来人才辈出,苗蕃、蔡子璧、刘鸣鹤、窦士达、窦毓铣、窦子蕃等名满三晋,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事业飞速发展,成就空前。

县文化馆、平定报社、县广播电视局、县新华书店、文化广场相继落户境内,相应设施日臻完备。

形式多样、内容活泼的歌谣、传说、剪纸、面塑等民间文学艺术,不断推陈出新,升华提高,至今仍常盛不衰。

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未来、面向群众,集古今文明为一体的文化新村正在东关崛起。

第一节文化设施

戏台 明清时期,东关、西关和南关属平定州城之庙坛区,据相关资料记载,为酬神献戏,大部寺庙均建有戏台(又称乐楼),东关计有朝阳阁、泰山行祠、关帝庙、崔府君庙、奶奶庙、八蜡庙、龙王庙、邳彰庙、鲁班庙等9座。

其中朝阳阁戏台最为简陋,戏台和台座分上下两部分,阁座设石砌硔碹门洞通往来行人车马,戏台为歇山顶式建筑,台口略显狭小,所供神祇与戏台合而为一,既是供神之所,又是献戏酬神之处。

其余戏台虽隶属于各寺庙,型制大体一致,建筑面积在60~90平方米之间。

戏台朝向多是坐北朝南,台口朝向与所属庙宇之山门相对,间距宽狭不等,台座呈方型,台高1.8米左右,以砂石或青砖砌筑;台架为四梁八柱硬山或歇山顶型制,顶部覆以青色筒瓦,飞檐桃角,五脊六兽,造型优美。

台分前后两部分:

台口以4根木柱或石柱分隔,中间为正台,约占整个台口的二分之一强,两端为文武场,各占台口的四分之一稍弱;柱下设青石圆形柱础,柱顶上承戏台顶架之四根大梁及台口上檐之额枋,枋下柱间之雀替呈半月形,雕有花卉或飞龙瑞风等纹饰,色彩典丽,艳而不俗,整个前台显得宽阔而华丽。

后台为服装道具兼演员化妆室,其后墙及左右山墙统为青砖砌筑,靠前台一侧为木制隔扇,以分前后,隔扇中间设木制屏风,上雕花草或葡萄等吉祥纹饰,两端设演员出入口与前台相通,门上设木制门罩,悬“出将”、“入相”布幔于其上。

据村中老人回忆,各戏台之音响效果较好,均无回声干扰。

其中泰山行祠和关帝庙戏台因两庙紧邻,两台亦并排而立,引人注目,人称为“双戏楼”,早年酬神献戏时常并台演出。

经数百年沧桑变化,风雨侵蚀,至2007年底,境内仅存八蜡庙戏台一座。

台座几被淤平,戏台前口经砖砌严封,辟为库房使用,改革开放后闲置,后又租于拾荒者,因杂物起火,台架被火,今已摇摇欲坠,如不修缮保护,戏台亦将不复存在。

文化室 村俱乐部成立于1962年,时为全县569个农村俱乐部之一。

1963年,更名为文化室,开展以阶级斗争为内容的文化活动。

1966年,“文革”时被“政治夜校”替代。

1985年,村文化室恢复开放。

1987年,县文化局制定《文化室考核标准》,文化室被纳入创建文明村十大条件之一,经检查评审达乙级文化室标准。

1992年获城关镇先进文化室称号,2005年获市级文明村荣誉称号。

第二节演出团体

东关演出团体有专业与业余演出团体两种。

专业团体 民国时期,东关嘉河东水门外郗宗仁(绰号郗骆驼)组建有专业戏班。

名角有改英旦、郭红梅、茶叶红、更更红、磛石红;常演剧目有《上天台》、《三娘教子》、《打金枝》、《哭灵堂》。

其中磛石红刘子华的《上天台》深受村民喜爱,有“宁可崴了脚,丢了鞋,也不能误了磛石红的上天台”之俗谚。

所用戏箱由蔡永年出租,随团驮戏箱为蔡子蕃的骆驼,该戏班在日本投降后解散。

业余团体 平定解放前,有村民自发组织的业余戏班。

演出剧目以晋剧传统剧目为主,常演剧目有《打金枝》、《九件衣》、《黄鹤楼》等,演出费用或由村中大户捐募,或向村民住户摊派。

民国36年(1947)平定解放之初,村在儿童团的基础上组成一支宣传队,成员有窦长云、窦贵云、王莲芝、董凤书、荆秀英、任治珍、郭莲祥、岳凤英、白砚云、张秋润、周玉珍、戎秀岩、李玲玲等,乐队鼓手为郭根寿,乐器有王培元、窦昌哲、戎邦彦、张玺、张昌林等。

其主要是扭秧歌、跳小花戏、唱道情、说快板等,不仅要在东关演,还要到城里和乡下演出,先后到过南坳、东沟、锁簧、张庄,唱的歌主要是《杀敌英雄赵亨德》、《五月二日太阳红》、《东方红》、《大生产》、《对地主不留情》、《打到南京去》、《阎锡山害人精》,歌词大部分由珠市巷张焕文编写。

新中国建立之初,村组织有,演出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主,演出节目为晋剧传统剧目和自编自演的反映现实生活的现代戏,主要演员有张焕文、李再文、苗子祥、董凤书、张啟、戎邦彦、杜少华、郭景崎、王效友、贾陆、张玺、窦桂云等;文武场主要有窦昌哲、王培元、张吉喜,编剧为戎邦彦,戎邦彦、李再文、赵喜珍曾先后担任剧团团长。

李再文和张焕文所演的传统晋剧《走山》、《三娘教子》,董凤书、杜少华、窦桂云、赵喜珍、李再文等所演的现代剧《刘巧儿》,深受群众喜爱,在村民中留下深刻印象,对宣传贯彻党的婚姻政策,起到了推动作用。

上世纪70年代,村剧团以民兵骨干为主,改称为毛泽东思想宣传队,所演节目大多是自编自演、以反映全国或全村现实生产生活为主,主要演员有朱守国、郭雁林、窦爱梅、白映、白明、任瑞莲、赵慕珍、李淑珍、岳慧荣、段聚才、李有珍、苗禄、孙金元、赵国庆、张志文等,编剧为岳广庆;段聚才、李淑珍先后担任宣传队队长。

曾先后到聂家庄、冶西、宋家庄、贵石沟、南坳、里社、里梨林头、官道沟、白羊墅、义井硫铁矿巡回演出,多次参加县文艺汇演。

所编现代剧《战南川》,获晋中地区文艺汇演一等奖。

 

第三节大型文化活动

上世纪80年代以后至2006年,县城的春节、元宵节群众文化活动一直在境内举办。

2001年,春节元宵节文艺游行人数达5000人,队伍达40支。

2002年春节,文化活动分文艺游行、艺术展览、文艺调演、现代焰火、机械花灯、歌手大赛、交谊舞会、有奖灯谜、武术社火表演赛、计算机知识竞赛、儿童游园、火炬接力等九大类40多项内容,全县有10个乡镇、100多个单位万余人参加,连续展演15天,观众达数十万人次,盛况空前。

当年7月,在境内绿地广场(今评梅广场)举办“供水之夜”消夏晚会。

2003年“两节”文化活动参演人数8000人,队伍50支,项目有彩灯汇展、手工艺作品展、晋剧公演、曲艺小品比赛、马尾猴故事火展放、文艺汇演等9个大类。

同年7月25日至8月23日,在评梅广场举办11场消夏晚会。

2005、2006年,县文化部门连续两年在境内体育场、图书馆、东大街、评梅广场、七一广场、文化宫及县影剧院,东升花园等八场区举办元宵文化艺术节。

艺术节分为开幕式、乡土风情、古州风采、民俗风韵、冠山春色、春色斑斓、阑珊夜色、闭幕式八大版块、40多项大型活动,同时以戏曲欣赏、歌舞晚会、群众游园等形式向广大群众展演。

街头巷尾灯火辉煌,省内外著名戏剧、歌舞、杂技艺术团体和交响乐团轮番演出、万余演职人员登台献艺,充分展示了平定厚实的文化基础,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四节文学创作

明末清初,东关珠市巷人苗蕃,性爱山水,博学多才,长于诗文,精于书法,其作品议论宏雅,深邃博大类似庄子,闲情逸趣近于陶潜;诗作淋漓悲壮,沉郁顿挫近于杜甫,才学名冠京城,一生诗文创作甚多,主要有《江帘吟》、《天香吟》、《瀑音》、《碧涛籍逸存》等,传于平定古州的散文有《白衣庵记》、《祭大廷尉日葵张公文》、《文昌祠铭》、《鼎建乐寿庵记》等。

清中期有蔡子璧、刘鸣鹤、窦士达等。

蔡子璧性情刚直,持论正大,多有诗文行世,在其出任广东道监察御使和天津知府期间,曾创作《伴农书屋杂记》、《格言记录》;刘鸣鹤有《荆花梦录》、窦士达有《闲吟偶存》、《守拙诗抄》;清末有窦眉、窦毓铣、窦子蕃,分别以《师竹斋集》、《边垣琐志》、《故乡庚子风云》传世。

新中国成立后,在文学创作方面较有建树的业余作者有窦长云、郭翔臣、刘芙田、刘芝田、蔡鸿勋等。

窦长云曾任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处长,公务之余曾在总署内部期刊《老干部园地》先后发表《退休》、《在周总理逝世的那段日子里》、《永远不会忘却的那段历史》、《红军长征精神永放光芒》、《八一建军节有感》等回忆性散文,深得社会赞誉。

郭翔臣,字子翊,自幼酷爱中华古典诗词,长期致力于古典诗词和散曲的学习研究,在其担任省总工会直属机关工会主席期间,先后在《中华诗词》、《难老泉声》、《当代散曲》、《华夏诗文》和《中华诗词网》等刊物和网络媒体上发表诗词曲作,及评析鉴赏文章百余篇(首)。

《中华诗词颂》、《澳门回归纪实》、《思岳》等,获“泰山杯”国际华夏诗词大赛主委会及《中华颂》组委会奖励,得到诗词界好评。

并因此而先后任中国散曲研究会会员、山西诗词学会会员、黄河散曲社编委创联部部长、《当代散曲》责任编辑和《中华诗词网》曲苑论坛版主;1999年在全国“中华古诗诵读工程”推广中,他积极撰写文章,到小学和少年儿童座谈,组织老干部参加古典诗歌的演唱,获得了“诵读工程”全国组委会的表彰。

2007年6月他又汇集其诗作、文章百十余篇(首),题名《子翊诗曲》出版面世。

刘芙田曾任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石家庄分公司总经济师,工作期间利用业余时间创作了一些诗歌、小说、随笔和杂文类文学作品,以“草夫”笔名发表在各类报刊上的有《新婚夜》、《坐蜡》、《田原小景》、《从唐僧偏爱八戒说起》、《手捧干部考察表》等。

刘芝田曾任阳泉市政协七届委员会副主席和山西日报社编辑,离休后,在山西日报时尚周末版、阳泉日报周末版发表《跟随周总理访大寨》、《为了永远的纪念》、《彭真同志为<阳泉报>题写报头》、《永不消逝的钟声》等纪实回忆性散文。

珠市巷蔡鸿勋曾任河北省工业厅总会计。

退休后,热衷于诗词创作和翰墨书法,先后创作诗词百十余首,并将其汇集成册,题名为《夕阳寄语》,其题材多为会友、抒情、忆旧、酬唱和勉励后辈之作,其中《江城子·惊梦》、《七古·独处忆旧偶得》、《鹧鸪云·思乡》、《忆江南·赠汝桢兄》、《学子谣》、《大学生四字歌》等,至为情真意切。

中学一级教师大林山胡瑞,退休前后以家乡大林山为创作题材,先后创作有《贺民心工程告竣》、《我为故乡唱赞歌》、组诗《大林十景》、《大林记游》等诗歌作品。

其中《贺民心工程告竣》,获县2001年“城建杯”广播电视征文奖。

第五节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