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8.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33278 上传时间:2023-05-02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4.6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8.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8.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8.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8.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0页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8.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0页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8.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0页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8.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0页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8.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0页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8.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0页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8.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0页
亲,该文档总共1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8.docx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8.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8.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8.docx

中日关系史课件整理8

第十章近代中国的留日学生运动

一、中国近代留日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及发展阶段

(一)中国近代留日学生运动兴起的原因

(1)中国戊戌变法中,改革家们为从日本学得变法之学,主持制定了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政策;变法失败后,清政府为了以日本为渠道吸收欧美资本主义的物质文明,培养通晓欧美事务的人才,在新的条件下巩固封建主义统治而保留了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政策。

(2)日本政府在1898年左右愿意接受中国留学生,力图通过以培养中国留学生的方式扩大对中国的影响,造就一批为自己服务的奴才。

1899年,时任参谋总长大山岩说:

“唐以来,日本饮食、衣服、起居、学问之事,皆中国贶(kuang)之。

今日之愿助力者,不惟辅车(che)唇齿之义,亦以报往日之赐。

(3)甲午战后,遍及全国的“留学救国”思潮,为留日运动的兴起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革命老人吴玉章有一首诗,反映了当时许多留学生出国时的心情:

东亚风云大陆沉,浮槎东渡起雄心。

为求富国强兵策,强忍抛妻别子情。

吴玉章去日本的时候,已经结婚六年,有了两个孩子。

妻贤子幼,实在不忍分离。

而且他家的日子过得也不宽裕,自费出国留学,困难是很大的。

但是,为了挽救祖国的危亡,他抛开了儿女私情,踏上寻找救国真理的征途。

那时候,象吴玉章这样克服重重困难出国留学的爱国志士,实在不少,而且还有女子。

在封建制度下下,女学生出国,阻力更大,非下最大的决心不可。

浙江绍兴人秋瑾是她们中的杰出代表。

她那时已经嫁给一个封建官僚,也有了子女,却毅然和丈夫决裂,把子女托付给别人照料,自己变卖了首饰,赴日留学。

她对女友吴芝瑛等人说过,她去日本,是要学救国家、救同胞尤其是救二亿女同胞的本领。

她有一首诗,写出了自己立志挽救祖国的心声:

万里乘风去复来,只身东海挟春雷。

忍看图画移颜色,肯使江山付劫灰!

浊酒不销忧国泪,救时应仗出群才。

拚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

(4)留学日本比留学欧美,具有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

张之洞在《劝学篇》鼓吹留学日本时,列举了五条理由:

“路近省费可多遣”;“去华近,易考察”;“东文近于中文,通晓易”;“西书甚繁,凡西学不切要者,东人已删节而酌改之”;“中东情势风俗相近,易仿行”。

归纳起来也就是三条:

第一,路近省费;第二,两国语言文字和风俗的相近;第三,日本人已把西学东方化。

(二)中国近代留日学生运动发展的阶段

1、兴起阶段:

1896年起到1901年前。

规模较小。

1901年前,留日学生总数不到三百人。

2、第一次高潮阶段;1901至1906年。

规模最大。

该阶段留日学生规模最大的原因:

(1)清政府开始积极执行向日本派遣留学生的政策。

(2)鼓励自费留学:

1902年,清政府外务部制定了出洋游学办法章程。

(3)1901至1905年科举制度的改革和废除,国内没有足够的实行新式教育的学堂及相关师资。

3、第一次低潮;1907至1911年。

进入第一次低潮的原因:

(1)日本接纳中国留学生态度转向消极。

1905年11月,文部省颁布《清国人入学之公私立学校规程》,留日学生称之为“取缔规则”。

□取缔清国留日学生事件:

1905年2月,日本文部省公布《取缔清国留日学生规则》,对中国学生入学严加限制,引起中国留日学生的强烈不满和抗议。

东京数千名中国留日学生罢课,陈天华愤而蹈海,有二千多名留日学生愤而退学返国。

(2)随着1905年中国同盟会的成立,许多参加革命的留日学生纷纷放弃学业回国参加革命。

(3)清政府鉴于许多留日学生倾向革命,且留日学生数量多、质量差,1906年起对赴日留学进行多方限制。

□拒俄义勇队:

清末中国留日学生为反对沙俄侵占中国东北而建立的武装组织。

1903年4月29日,中国留日学生500余人集会于日本东京神田锦辉馆,反对沙俄拒不撤走霸占中国东北的侵略军。

会上决定成立义勇队,开赴前线抗俄杀敌,先后报名参加者达千余人,一面操练,一面派员回国请缨。

后在清政府和日本政府的联合压力下解散。

4、第二次高潮:

1912-1814年。

5、第二次低潮:

1915-1933年。

6、第三次高潮和运动的结束:

1934-1937年。

二、近代留日学生思想演变的三个阶段

(1)第一阶段:

改革与革命思想和平共处,统一在爱国思潮中,占优势的是改革思想,反清革命思想仍处于萌芽状态。

时间在1901至1903年初。

(2)第二阶段:

留日学生队伍中反清革命思想开始和改良保皇思想形成两军对垒的局面。

时间上是在1903至1904年。

(3)留日学生队伍中信奉反清革命的占了绝对优势。

时间上在1905年以后。

三、留日学生对近代中日文化交流的贡献

1、输入近代新思想

首先,留日学生广泛介绍了资产阶级的进化论、自由民权论,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为中国的旧民主主义革命大造舆论,提供了思想武器。

其次,马克思主义最早是由留日学生介绍到中国来的。

留日学生翻译的日本早期社会主义者的著作,对中国人学习、了解马克思主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陈望道和《共产党宣言》的第一个中文全译本。

2、促进印刷技术的变革

1904年以后,中国出版的书刊大体上已经洋装化了,到了1905年洋装本更取得决定性胜利。

3、推动中国语言文字的进步

由于留日学生翻译了大量日文书籍,近代日语中许多词汇被吸收到了汉语中来,成为现代汉语中的主要外来语。

现代汉语中不仅直接吸收了大量日语词汇,而且最初中国人在翻译英文书时采用意译法所创造的一些外来词后来也被日文译语取代了。

日本学者实藤惠秀在别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探讨的结果表明,现代汉语中全部外来语大约有1270个,而来自于日语的词汇就达844个,占66%以上。

我国学者王立达在1958年撰文指出,现代汉语中从日语借来的词汇以科学技术的专门术语为多,也包括一部分一般用语。

主要分为如下八大类:

(1)本为日本音译“外来语”的汉字写法,而被借用到汉语中来的,如“瓦斯、米、淋巴、混凝土、俱乐部、浪漫”。

(2)日本人用单个汉字组合的汉语词汇,只有训读没有音读的日语词,如“入口、出口、立场、市场、广场、手续”。

(3)由日本人用意译法译出来的外国语词汇,在汉字读法上只有音读,不用训读的。

此类最多。

A、一些彼此含义相反或相对的词:

如绝对-相对;广义-狭义;重工业-轻工业;动产-不动产;债权-债务。

B、一些一般用语和专门术语,也都是来自日语的借用语:

如民主、政党、国际、企业、运动、干部、历史、卫生、警察、总理、公债、意识形态、生产关系、新闻记者。

C、一些学科名称,也是从日语中借用过来的。

如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民族学、经济学、财政学、化学、自然科学、物理学、建筑学、机械工学、工艺美术学。

D、现代汉语词汇里凡是词尾是“化”、“式”、“炎”、“力”、“性”、“的”、“界”、“型”、“感”、“点”、“观”、“线”、“论”、“率”等的词,都是从现代日语中借用过来的或是利用这种构词法创造的。

举例如下:

词尾是“化”的词:

一元化、多元化、特殊化、现代化、工业化民族化、科学化、大众化、自动化、电气化、长期化、口语化、理想化词尾是“式”的词:

速成式、流动式。

词尾是“炎”的词如肺炎、关节炎、气管炎、脑炎。

词尾是“力”的词:

如生产力、表现力。

词尾是“性”的词:

如可能性、现实性、广泛性、原则性、必要性、创造性。

词尾是“的”的词:

如历史的、民族的、偶然的、公开的。

词尾是“界”的词:

如文学界、思想界、教育界、出版界。

词尾是“型”的词:

如新型、流线型、标准型。

词尾是“感”的词:

如美感、好感、恶感、情感、性感、优越感、敏感、紧张感、读后感。

词尾是“点”的词:

如重点、要点、焦点、出发点、观点。

词尾是“观”的词:

如主观、客观、悲观、乐观、人生观、世界观、宇宙观、科学观。

词尾是“线”的词:

如生命线、饥饿线、交通线、战线。

词尾是“论”的词:

如一元论、无神论、唯物论、唯心论、认识论、方法论、推沦、结论。

词尾是“率”的词:

如效率、生产率、使用率。

词尾是“法”的词:

如辩证法、归纳法、演绎法、综合法、分析法。

E、此外,还有一些与“作用”、“问题”、“时代”、“社会”、“主义”、“阶级”等组成的词或词组,也是从日语借用来的。

如精神作用、心理作用。

如人口问题、土地问题、社会问题、民族问题、国际问题。

如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铁器时代。

如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如人文主义、自然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封建主义、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社会主义、共产主义。

如地主阶级、农民阶级、有产阶级、无产阶级。

(4)本为日语词汇,而在借用为汉语词汇后,意义与原义不同者。

举例如下:

劳动者:

日语原义为产业工人。

今借用为劳动人民的泛称。

辩护士:

日语原义为律师。

今借用为替人辩解者的泛称。

(5)本为古汉语词汇,后来被日本人借用做为西方近代术语的意译语,而现在又被我国人从日本借用过来,变成与古义不同的现代汉语词汇者。

举例如下:

索引:

语出易林“索引不得”。

日本人借用为index的意译语,而我们也沿用了这个名词。

组织:

本为“纺织”的意思。

例如《辽史·食货志》:

“树桑麻,习组织。

”今日汉语中常见的“组织机构”,“政治组织”等则是从日语中借用来的。

经济:

本为“经世济民”的意思,语义实相当于现代汉语的“政治”。

现代日语中借用为economy的意译语,而我国亦沿用了这个名词。

共和,语出《史记·周本纪》:

“厉王奔于彘,召公、周公二相行政,号曰共和”。

日本人译republic时借用了这个名词,而为我国今日所沿用。

形而上学:

“形而上。

原见于《易经》:

“形而上者谓之道”。

日本人借用为metaphysics的意译。

宪法:

语出《国语·晋语》:

“赏善罚奸,国之宪法也。

”日本人借用为constitution的意译,而我国亦沿用了这个名称。

唯心:

本为佛典用语。

日本人借用为idealism的意译,而为我国所沿用。

唯物:

语出《易经》:

“盈天地之间唯万物”。

日本人借用为materialism的意译,而为我国所沿用。

地主,语出《左传》:

“夫诸侯之会,事既毕矣,侯伯致礼,地主归馈。

”今日所说的“地主阶级”一语则是从日语借用来的。

知识:

本佛典用语。

今日所说的“知识”(knowledge)则是从日语借用来的。

人道:

原义为行夫妇之事。

而今日常用的“人道主义。

(hu-manitarianism)则是从日语借用来的。

保险:

原义为凭险自保,权德舆《岐公遗爱碑》:

“朱崖黎民,保险三代。

”而“保险公司”的。

保险”则是从日语借用来的。

杂志:

本为读书札记的意思。

例如王念孙《读书杂志》。

今称期刊为“杂志”,则是从日语借用来的。

(6)汉字的字形和词义都是由日本人创造,而为我国所沿用者。

举例如下:

腺:

日译汉字音读为せん,是gland的译名,指分泌某种液体的器官。

例如“甲状腺、淋巴腺、内分泌腺”等。

癌:

日译汉字音读为がん,例如“肝癌、胃癌,乳癌”等。

吋即inch的译名略号。

呎即foot(p1.feet)的译名略号。

码即yard的译名略号。

哩即mile的译名略号。

吨即ton的译名略号。

(7)下面一些现代汉语词汇,是在我国人翻译日文时创造出来的。

基于、关于、对于、由于等以上为词尾是“于”的介词。

认为、成为、视为等以上为词尾是“为”的动词。

(8)在二十世纪初年曾经一度借用,而现在已经不用的日语词汇。

例如:

劳动组合:

即“工会。

我国最初成立工会组织时,亦曾沿用过这个名称。

例如在1921年7月中共第一次代表大会召开后,就曾领导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领导工人运动的工作机关。

劳农政府:

即工农政府,亦即苏维埃政府的意译。

这是因为日本称“工人”为“劳动者”,所以就称“工农政府。

为“劳农政府”。

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不久,我国报刊上也曾一度使用过这个名称。

综上所述,可知在现代汉语中,实包含着许多从日语借用过来的词汇。

由于这些词汇的输入和流行,不仅使汉语的词汇更加丰富,同时也给我们在接受近代科学技术时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4、促进近代教育改革

第一,充任新式学堂的教师。

第二,新式教科书的译编者。

第三,在中国近代学制的建设上,留日学生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总之,1922年以前的中国学制基本上都是照搬日本的。

5、新文学运动的主力军

第一,留日学生是新文学运动的领袖和中坚力量。

第二,新文学运动中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如“创造社”、“语丝社”等大都是有留日学生组成的。

第三,新文学作家创作思想和文学作品,也深受日本作家的影响。

6、导入话剧和西洋绘画艺术

首先,由留日学生组成的“春柳社”首次将话剧传入中国。

【李叔同、曾孝谷1906年成立了“春柳社”;第二年欧阳予倩加入】

※李叔同(1880~1942)中国早期话剧奠基人之一、教育家、书法家。

名岸,又名哀,字息霜,出家后法名演音,号弘一。

原籍浙江平湖,客居天津,生于官宦富商之家。

{1897年18岁与俞氏(时年二十)完婚。

}青年时代即接受新思想。

1901年入上海南洋公学肄业,与黄炎培、邵力子等同从学于蔡元培。

1905年东渡日本,习绘画于东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并兼攻音乐。

在此期间,和曾孝谷等人共创了春柳社。

1910年学成,偕日妻叶子抵沪归国。

1912年加入资产阶级革命文学团体南社,担任《太平洋报》副刊画报主编。

1918年39岁时皈依佛门,剃度于杭州虎跑寺。

  李叔同对书、画、诗词、篆刻、音乐、戏剧有着多方面的成就,他是最早把油画和钢琴音乐介绍到中国来的人之一,也是对中国早期现代音乐文化──学堂乐歌有突出贡献者之一。

出家后,他专心于律学研究,成为当代佛教律宗的代表人物,有人称之为是中国近现代佛教史上最杰出的一位高僧。

{弘一法师一生严守律宗戒律,悲天悯人,生前每次在坐藤椅之前总是先摇一下,以免藏身其中的小虫被压死}

  李叔同于1901年演过京剧。

学生演剧兴起后,又在上海沪学会主持演剧部。

他所领导的春柳社演艺部的演剧是萌芽中的中国话剧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页。

李叔同参加了1907年最初的3次公演,在《茶花女》(演出第三幕)中饰茶花女、《黑奴吁天录》中饰爱米柳夫人及一男角、《生相怜》中饰少女。

他的表演获得很高评价。

以后便脱离春柳社,未再演戏。

李叔同创作的《送别》也广为传唱,先后被电影《早春二月》、《城南旧事》成功地选作插曲或主题歌。

{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晚风拂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

 一斛浊酒尽余欢,今宵别梦寒。

作为艺术教育家,他在浙江一师授课采用现代教育法,培养出丰子恺、潘天寿、刘质平、吴梦非等一批负有盛名的画家、音乐家。

※欧阳予倩(1889~1962)中国电影艺术家、戏剧艺术家和戏剧教育家。

原名立袁,号南杰。

1889年5月12日生于湖南省浏阳县,1962年9月21日病逝。

自幼随祖父读书,后入湖南明德中学。

1904年留学日本。

他从小就受到维新变法进步思想的熏陶。

留学日本后,又受到民主进步思想的影响。

在与西方文化的接触中,看到了艺术在民族觉醒中的巨大作用,毅然决定选择艺术作为自己的毕生事业。

1907年,在东京参加春柳社,回国后又成为南国社重要成员,是中国话剧运动的奠基者、开拓者之一。

  欧阳予倩是在京剧界、话剧界享有盛名之后投身影坛的。

1920年代编导《天涯歌女》等三部影片。

1930年代,欧阳予倩以极大的爱国热情把自己的创作活动与抗日救亡运动紧密结合起来,除编写、导演了不少旨在宣传抗日救国的话剧、京剧外,还编写了轰动孤岛上海的历史古装片《木兰从军》(见彩图)借古喻今,歌颂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战斗传统和爱国精神。

抗日战争时期,除电影创作外,还编写和导演了20多个话剧和京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欧阳予倩主要致力于戏剧教育工作,曾任中央戏剧学院和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蹈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国电影工作者协会理事。

1962年9月,病逝于北京。

  从1926年的《玉洁冰清》到1949年《恋爱之道》,欧阳予倩共编导了13部影片。

他的电影创作在中国电影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油画艺术传入中国,也出于留日学生之手。

如李叔同等。

7、对科学技术的传播

尽管留日学生中没有出现杰出的自然科学家,但出现了一些企业家如范旭东等。

8、军事

在日本学习军事的留学生,回国后把被日本改造的欧美军事理论、军事技术,以及日本独创的近代军事、军事技术都传到了中国。

作用:

(1)对清末新军建立。

(2)对辛亥革命的贡献。

(3)北洋军阀大小派系的领导人和中坚力量。

(4)国民党新军阀的军事首脑。

四、留日学生在辛亥革命中的作用

(1)在国内广泛传播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具备了思想基础。

(2)留日学生构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团体、政党的主体力量,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发生提供了坚强有力地领导核心。

(3)留日学生积极领导和参加了武昌起义前历次革命斗争,使发生全国性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条件趋于成熟。

如广州黄花岗起义。

(4)留日学生积极领导和参与了武昌起义;其他省的留日学生,多半策动和领导了各省的独立。

从而使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了暂时的胜利,推翻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专制主义制度。

孙武和共进会鄂省总会;湖南省焦达峰;1911年10月30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等领导的云南起义。

五、留日学生与中国早期共产主义运动的关系

(1)留日学生在20世纪的最初十年,第一次向国内介绍了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学说,为以后共产主义运动的兴起提供了思想基础。

幸德秋水的《社会主义神髓》等三部著作在1902-1906年间被留日学生译成中文出版。

留日学生还从日译文转译了马克思、恩格斯的原著。

1906年,朱执信第一次从日文摘译了幸德秋水、堺利彦合译的《共产党宣言》的部分内容发表到《民报》上。

1908年,《天义报》又从日文转译了恩格斯的《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2)1920年左右,留日学生中的一批杰出知识分子和革命活动家,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早期活动家,即将兴起中国的共产主义运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