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588406 上传时间:2023-04-29 格式:DOCX 页数:85 大小:106.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85页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85页
亲,该文档总共8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8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人教(2019)版高一历史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全册提纲.docx

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一、人类文明的产生

1.条件

(1)农业的产生:

人类最早在西亚、南亚、中国和中南美洲出现了原始农业;人类还驯养了羊、猪和牛等动物。

人类从食物的采集者变成食物的生产者。

(2)社会分工的发展:

①手工业的出现:

一些人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专门从事手工业生产,出现了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

②商业的发展:

不同地区的产品互通有无,促进了交换和贸易。

③脑力劳动者的出现:

分工的发展,让一部分人能够脱离社会生产活动而从事专门的管理和文化创造工作。

(3)城市的出现:

农耕生产需要人们定居生活,一些较大的居住点逐渐发展为早期城市。

2.标志

(1)贫富差距的扩大:

部落酋长和首领利用职权把一部分公共产品据为己有,私有制逐渐产生,社会分化成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两大阶级。

(2)奴隶制的出现:

为争夺土地和资源,一些部落之间爆发战争,被征服者往往成为征服者的奴隶,奴隶制成为人类第一种剥削制度。

(3)国家的出现:

在阶级矛盾和部落战争的双重作用下,逐渐出现了政府、军队和监狱等强制机关,国家开始形成。

(4)文字的产生:

出于记事和管理的需要,文字产生。

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一)多元特点

1.最初的文明:

西亚的两河流域,北非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中国的黄河和长江流域,以及欧洲巴尔干半岛南部和爱琴海地区出现了最初的文明。

2.特点:

(1)社会形态:

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把持国家权力,剥削奴隶和平民。

(2)相互关系:

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和交通条件的限制,古代各个文明基本独立发展,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二)表现

1.两河流域文明

(1)地理条件:

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2)发展概况:

①文明出现:

公元前3500年左右,这里出现了最初的文明。

约公元前2900年,两河下游的苏美尔地区出现一系列城市国家。

②古巴比伦王国:

约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基本统一了两河流域,建立君主专制制度;《汉谟拉比法典》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较完整的成文法典。

(3)文化成就:

①文字与文学:

西亚的楔形文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吉尔伽美什》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②环境与数学:

在与经常泛滥的洪水斗争过程中,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传说;苏美尔人发明了60进位制,用于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

2.古埃及文明

(1)地理条件:

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提供了连通上下埃及的交通条件。

(2)发展概况:

①文明出现:

公元前3500年左右,埃及文明兴起。

②埃及的统一:

公元前3100年左右,埃及初步实现统一,建立起比较完善的官僚系统。

法老被视为神在人间的代表,掌握着政治、经济和军事等最重要的权力。

(3)文化成就:

①文字与文学:

有丰富多彩的神话和文学故事,使用象形文字。

②历法与科技:

埃及人制定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金字塔的建造,证明埃及人在建筑和数学方面都达到了较高的水平。

③书写材料:

尼罗河的特产莎草纸是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3.印度文明

(1)地理条件:

最初诞生于印度河流域的大平原上。

随着铁器时代的来临,恒河流域逐步得到开发,成为印度历史的中心舞台。

(2)国家出现:

公元前6世纪,恒河流域形成一系列国家。

(3)种姓制度:

①背景:

婆罗门教为种姓制度提供了理论和宗教基础。

②内容:

a.统治阶级:

婆罗门主掌宗教祭祀;刹帝利负责统治和保卫国家。

b.劳动阶层:

吠舍的大多数是普通劳动者,少部分是富有的商人;首陀罗地位最低,需要为前三个等级服务。

后来,在四个种姓之外,还出现了“贱民”。

他们处在社会的最底层,被认为是“不可接触者”。

③特点:

贵贱分明、职业世袭、法律地位不平等。

④影响:

发端于古代的制度延续下来,对印度社会和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4)文化成就:

①佛教产生:

佛教是印度重要的思想流派,对种姓制度形成了一定程度的冲击。

②文学艺术:

《摩诃婆罗多》和《罗摩衍那》是世界著名的史诗。

③科学技术:

创造了从1到9的数字,发明了“0”,提出了按位计值的方法。

4.古希腊文明

(1)地理条件:

古代希腊多山少平原,陆上交通不便,不利于地区性大国的兴起。

(2)爱琴文明:

公元前2千纪,这里曾诞生克里特文明和迈锡尼文明。

(3)城邦政治:

公元前8-前6世纪,城邦逐渐发展起来,典型特征是小国寡民,公民直接参与国家管理。

①类型:

斯巴达是由少数人掌握政权的寡头政治的代表;雅典是多数公民掌权的民主政治的典型,公民有出席公民大会和担任公职的权利,直接决定城邦的大政方针。

②评价:

古希腊城邦的民主政治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之上,享有民主权利的仅是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都被排斥在公民队伍之外。

奴隶缺少最基本的权利。

(4)思想文化:

①文学:

古代希腊的神话、悲剧和喜剧等,是世界文学的瑰宝,启迪了西方的文学创作和思想。

②历史:

希罗多德首创“历史”一词,在西方,他被认为是“史学之父”;修昔底德成为政治史传统的奠基人。

③哲学:

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奠定了西方哲学的基础。

第2课 古代世界的帝国与文明的交流

一、古代文明的扩展

1.农耕文明的扩展:

比较发达的社会分工、相对较高的劳动生产率、复杂的社会组织和管理系统,使其具备了稳步扩大范围和影响的潜能。

2.古代文明的扩展:

(1)埃及:

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鼎盛时期,势力曾达到两河流域,并与西亚地区的大国争霸。

(2)西亚:

①古巴比伦王国:

首次实现了两河流域的统一,把势力伸展到地中海东岸。

②亚述帝国:

不仅统一了整个两河流域地区和小亚细亚的一部分,而且一度征服埃及。

(3)希腊:

①古代希腊人以移民方式扩大影响。

②希腊人在东起黑海东岸、西到西班牙的广大地区建立了数量众多的城邦国家。

二、古代世界的帝国

(一)背景

古代文明各自的扩展,使不同文明区相互连接起来,促进了大帝国的兴起。

赫梯、埃及新王国和公元前8世纪以后的亚述都已经是统治范围比较广大的国家,这些国家后来也被称为帝国。

(二)表现

1.波斯帝国:

(1)国土疆域:

公元前6世纪,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迅速征服了包括两河流域、埃及、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北部在内的广大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帝国。

(2)政治制度:

①中央:

继承了西亚地区传统的君主专制制度。

国王是整个政权的核心和最高主宰,国王权力被认为来自神。

②地方:

实行行省制,行省总督和军事长官相互监督和制约。

③治理:

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比较完善的官僚体系和税收系统,由波斯人担任最重要的职务。

2.亚历山大帝国:

推广了希腊文化。

(1)兴起:

公元前4世纪末,历经10年征战,马其顿国王亚历山大灭亡了波斯帝国,建立了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制度:

君主专制、君权神授;行省制度,任用马其顿人和希腊人担任主要职务,推广希腊文化。

3.罗马帝国:

(1)对外扩张

①背景:

古代罗马原是意大利中部的一个城邦。

成功解决了内部矛盾,由公民组成的军队实力强大。

②扩张:

首先征服了意大利,接着向地中海地区扩张,把整个地中海变成了罗马的内海。

③影响:

在扩张过程中,罗马把大批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卖为奴隶,奴隶制迅速发展起来。

(2)帝国繁荣

①和平时代:

地中海不同地区经济联系加强,贸易发展。

②基督教兴起:

1世纪,基督教产生于巴勒斯坦,影响逐渐扩大,到4世纪末成为罗马帝国国教。

(3)帝国崩溃

①危机:

3世纪之后,官僚体系和职业军队使人民的负担不断加重,边境压力逐渐增大,罗马帝国陷入危机。

②分裂:

4世纪末,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

5世纪后期,在内外矛盾的夹击下,西罗马帝国灭亡。

三、文明的交流

(一)总趋势:

文明交往不断增多,相互影响不断扩大。

(二)表现:

1.西亚、埃及文化的传播

(1)农耕技术:

西亚的农耕技术,逐步传到中亚、欧洲和北非一些地区。

(2)冶铁技术:

冶铁技术起源于西亚,后扩散到埃及和希腊等地。

(3)文学艺术:

西亚的神话传入希腊,成为希腊神话的重要内容;希腊最初的雕刻艺术,特别是人像雕刻,在很多方面都模仿埃及。

(4)字母文字:

①发明:

起源于西亚地区的腓尼基。

这里地处埃及和西亚文明的交汇点,商业比较发达。

人们发明了由22个字母组成的文字。

②向东传播:

在东方演化为阿拉马字母,由阿拉马字母发展出古代西亚、埃及以及印度等地的多种字母。

③向西传播:

传入希腊,形成希腊字母,再演化出拉丁字母。

希腊字母和拉丁字母成为今天欧洲几乎所有字母文字的源头。

2.丝绸之路

(1)间接交往:

公元前后,汉朝和罗马帝国分别兴起于亚欧大陆的东西两端。

两大强国通过丝绸之路,有间接的经贸和文化交流。

(2)直接交往:

①汉朝:

东汉的班超为经营西域,曾派甘英出使大秦。

②罗马:

罗马在征服地中海东部地区后,当地商人也有意向东,尝试与汉朝建立直接联系。

2世纪,已经有来自罗马的商人到达洛阳,此后,罗马商人不断东来,与中国进行贸易。

第3课 中古时期的欧洲

一、西欧封建社会

1.西欧封建制度的建立

(1)建立:

在罗马帝国的废墟和日耳曼人迁徙后建立的一系列王国基础上,诞生了西欧封建社会。

(2)特征:

西欧封建社会的基本特征是封君封臣制度、庄园与农奴制度。

2.封君封臣制度

产生

封君封臣制度是社会动荡和自然经济的产物,8世纪后逐渐与封土联系在一起

含义

地方领主为其家族和亲兵提供土地作为给养。

授予土地者为封君,领取土地者为封臣。

封臣必须效忠封君,主要义务是服兵役

结果

土地被层层分封,各级封建主都是土地事实上的占有者,享有土地上的司法、行政和经济等各种权力

影响

一方面,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起来,成为西欧社会的统治阶级

另一方面,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的领地内独立行使权力,政治上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分裂割据局面

3.庄园

(1)含义:

庄园是中古西欧基本的农业经济组织,大小不一,耕地由领主自营地和农民份地组成。

(2)经营方式:

自营地由领主直接经营,由农奴耕种,收入归领主所有。

农民份地是农民从领主处领有的土地,分为自由农份地和农奴份地,自耕自收。

(3)农奴制:

农奴在法律上是非自由人,被固着于土地上,需要自备工具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自由农民也要为领主服一定时间的劳役。

农奴和自由农民还要向领主缴纳租税。

领主或其管家主持的庄园法庭审理庄园内的各种案件,维护庄园的秩序。

二、中古西欧的王权、城市与教会

1.王权的加强

(1)背景

①封建制初期,权力分散,王权软弱。

②作为国家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国王被视为最高的领主,拥有高于一般封臣的权力。

(2)王权的加强

①15世纪晚期,英格兰逐步形成了较为强大的王权。

②法兰西国王击败各地封建主,逐步扩大王室领地,到15世纪晚期,基本完成了法兰西的统一。

③15世纪末,在伊比利亚半岛形成的国家有西班牙和葡萄牙。

2.封建城市的发展

(1)原因:

随着欧洲封建社会走向稳定,封建经济获得一定发展。

①耕地面积增加,风力、水力和畜力得到比较有效的利用。

②工商业逐渐复兴和繁荣。

(2)出现:

10-11世纪起,西欧各地兴起了众多城市。

(3)特征:

①城市位于封建主的土地上,主要居民是手工业者和商人,以工商业为基本谋生手段。

②一些城市通过与封建主谈判,或以金钱赎买,或武装暴动,赢得一定程度的自治权。

自治有利于城市经济的发展,一些城市兴办大学。

③城市还以金钱和人力支持王权,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国王的统一事业。

3.基督教会

(1)地位:

在中古西欧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表现:

①基督教会拥有大量庄园和广袤土地,并向信徒征收什一税。

②基督教会是最大的有组织的力量,形成了从教皇到各级神职人员的等级制度。

③整个西欧社会的居民几乎都是基督教徒,教会控制着他们的精神生活,宗教戒律严重束缚了人性发展。

三、拜占庭与俄罗斯

1.拜占庭帝国

(1)概况:

东罗马帝国因帝国首都君士坦丁堡为古希腊殖民城邦拜占庭旧址,故称拜占庭帝国。

(2)经济与扩张:

①拜占庭帝国境内工商业发达,都城君士坦丁堡是当时欧洲最大最重要的城市,成为沟通东西方的桥梁。

②6世纪查士丁尼在位时,拜占庭一度扩张,先后占领北非和意大利等地。

(3)罗马法:

①查士丁尼在位期间编订的《查士丁尼法典》,剔除了法律中那些矛盾和过时的内容,使罗马法成为系统、完整的法律体系。

②它与同时或稍后编纂的《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合称《罗马民法大全》。

(4)帝国的衰落:

①拜占庭连年的征服战争严重消耗了自身的资源。

②6世纪中期之后,由于游牧部族冲击和内部矛盾,拜占庭帝国陷入混乱。

③7世纪中后期,拜占庭帝国丧失了从叙利亚到北非的大片土地,仅保有小亚细亚和巴尔干半岛等地区。

④1453年,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被攻陷,帝国灭亡。

2.俄罗斯的兴起

(1)俄罗斯发端于9世纪建立的基辅罗斯,深受拜占庭帝国的影响。

(2)13世纪中期,被蒙古征服,成为金帐汗国的臣属。

(3)在反抗蒙古统治过程中,莫斯科公国逐渐兴起。

(4)16世纪初,以莫斯科公国为中心的统一国家建立,并向周围扩张。

(5)1547年,伊凡四世正式加冕为沙皇。

他颁布新法典,改组中央机关,镇压大贵族,巩固和强化了中央集权。

(6)到17世纪末,俄罗斯成为地跨欧亚两洲的庞大帝国。

第4课 中古时期的亚洲

一、阿拉伯帝国

1.帝国建立的过程

(1)伊斯兰教的创立:

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

(2)阿拉伯半岛的统一:

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在那里建立政权,势力范围逐渐扩大。

到穆罕默德去世时,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3)帝国的建立:

7世纪中期起,阿拉伯人大规模向外扩张,先后征服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和北非的广大地区,到8世纪中期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帝国的政治

(1)哈里发:

为最高统治者,掌握政治、军事和宗教大权。

(2)各部大臣:

辅助哈里发分掌行政、财政和宗教等方面的事务,其中以掌管财政和税务的部门最为重要。

3.帝国的经济

(1)工商业:

手工业和商业得到很大发展,阿拉伯商人在东到中国、西到西欧、南至非洲的广大地区从事着陆上和海上贸易。

(2)城市:

帝国境内城市繁多,都城巴格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之一。

4.帝国的文化

(1)融合东西方文化:

阿拉伯人广泛翻译古代波斯、印度、希腊和罗马的文献,融合东西方文化,在文学、艺术、科学和思想等领域取得重要成就。

(2)沟通东西方文化:

阿拉伯商人和旅行家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造纸术、印度的数字先后经阿拉伯人传入欧洲,促进了西欧文化的发展。

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

1.过程

(1)13世纪,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人在小亚细亚发展起来,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逐步征服小亚细亚。

(2)14世纪中期,他们跨过今黑海海峡向欧洲进军,逐渐征服巴尔干和东南欧部分地区。

(3)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灭亡拜占庭帝国,将君士坦丁堡改名伊斯坦布尔,定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

(4)到16世纪后期,奥斯曼帝国先后征服西亚和北非部分地区,建立起地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

2.政治

(1)最高统治者是苏丹,他既是宗教领袖,也是国家和军队的主宰,还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

(2)宗教上层和封建主是统治阶级,工商业者和农民承担各种苛捐杂税。

3.经济

(1)15-16世纪,帝国一度经济繁荣,首都伊斯坦布尔成为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心。

(2)帝国控制了连接亚欧的商路,对过往商品征收重税,东西方之间的贸易受到一定影响。

三、南亚与东亚的国家

1.印度

(1)笈多帝国的兴起:

4世纪初,恒河中游兴起的笈多帝国经过多年征战,几乎征服了北印度。

①帝国的统治:

帝国政局稳定,经济繁荣,但国王直接控制的地区主要为恒河中下游,其余大部分地区仍保留原来的藩王,政令不够统一。

②印度教的兴起:

由婆罗门教演变而来的印度教得到统治阶级支持,以后逐渐发展为印度的主要宗教。

(2)德里苏丹国:

①建立:

13世纪初,突厥人在印度建立德里苏丹国,以伊斯兰教为国教。

②政治:

最高统治者称苏丹,握有最高行政、立法、司法和军事权力;地方划分为行省,行省总督由苏丹任命,重要职位由穆斯林担任。

2.日本

(1)经济上:

秦汉之际中国移民把冶铁和水稻种植技术带到日本,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

(2)政治上:

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646年,日本进行“大化改新”,模仿中国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国家。

②幕府统治的建立:

a.背景:

10世纪,日本的中央集权体制开始瓦解。

随着新土地的开垦,贵族、佛寺和神社广占土地,形成庄园。

贵族及庄园领主为保护财产豢养武士,武士集团的重要性日益增强。

b.建立:

12世纪末,武士集团的首领源赖朝在镰仓建立了自己的军事机构——幕府,并从朝廷获得了镇压叛乱、征收赋税等权力,日本进入幕府政治时期。

c.内容:

以天皇为首的朝廷只保有名义上的中央政府称号,以将军为首的幕府掌握实权。

将军与武士结成主从关系,武士成为将军的家臣。

将军赐予武士官职和俸禄,武士对将军宣誓效忠,并承担纳贡和兵役等义务。

d.闭关锁国政策:

17世纪建立的德川幕府面对世界变局,意图以锁国加强统治,抵制外来影响。

3.朝鲜半岛政局演变

(1)7世纪末,新罗初步统一了朝鲜半岛,模仿中国建立中央集权国家。

(2)10世纪初,新罗人王建建立高丽王朝。

①政治制度:

仿效中国唐朝制度,中央政府设三省六部,地方划分为十道。

②经济:

推行土地国有。

③选官制度:

引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

④思想文化:

中国的儒家经典和辞章之学广为传播。

(3)14世纪末,高丽大将李成桂自立为王,迁都汉城,改国号为朝鲜。

(4)16世纪末,中朝军民取得联合抗击日本侵略的胜利。

第5课 古代非洲与美洲

一、古代非洲文明

1.西非文明:

(1)表现:

西非居民班图人培育出了甜高粱、西瓜和棉花等重要农作物,驯养了牛,引进了绵羊和山羊等,掌握了冶铁技术。

(2)传播:

班图人的活动区域逐渐扩展到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到11世纪,班图人成为当地的主要居民,农业、畜牧业和冶铁技术也传播到非洲大部分地区。

2.北非文明:

公元前后,在今埃塞俄比亚地区兴起了阿克苏姆王国。

4世纪,阿克苏姆王国进入鼎盛时期,一度成为地区强国。

3.东非文明:

(1)原因:

由于农业的进步、环印度洋贸易的发展和伊斯兰教的传入,10-15世纪,在东非沿海地区产生了一系列国家。

(2)代表:

桑给巴尔、蒙巴萨和摩加迪沙等。

(3)概况:

①广泛使用奴隶,经济上以种植瓜果蔬菜的园艺业为主,对外贸易发达,城市繁荣。

②阿拉伯商人从印度、波斯和中国等地把瓷器、纺织品等各种手工业品输入非洲。

作为交换,当地出口黄金、象牙和奴隶等。

4.西非国家的兴起:

(1)概况

①在西非,8-15世纪,加纳、马里和桑海等国家先后兴起。

②这些国家拥有丰富的黄金资源,控制着穿越撒哈拉沙漠的商路和黄金交易,极其富有。

也出口象牙和奴隶,买进马、布匹和盐。

(2)马里的强盛

①扩张:

马里征服加纳后,进一步扩张,逐步把塞内加尔河和尼日尔河流域纳入版图,成为西非最强大的国家。

②经济:

马里继承并扩大了加纳的贸易,城市和文化相当繁荣。

廷巴克图成为西非重要的文化中心,不少学者来此讲学和访问。

(3)桑海的崛起

①概况:

桑海原为马里属国,后利用马里内乱崛起,攻灭马里,确立了在西非的霸主地位,16世纪达于极盛。

②统治:

政治上:

实行中央集权,官吏直接由国王任免。

经济上:

扩大对外贸易,奴隶成为生产中的重要力量。

文化教育上:

兴建学校,鼓励文化发展。

③衰落:

16世纪末,桑海因遭遇外来入侵逐渐衰落。

5.南非津巴布韦兴起:

(1)时间:

11世纪末,班图人建立了津巴布韦国家。

(2)表现:

14-15世纪,津巴布韦进入鼎盛时期,包括今南非的部分地区都被纳入它统治之下。

二、古代美洲文明

(一)概况

在农业和贸易发展的基础上,印第安人在中美洲、南美洲创造了玛雅、阿兹特克和印加文明。

(二)表现

1.玛雅文明

(1)经济上:

发展了以种植玉米为主的农业。

(2)政治上:

建立了众多城市国家。

氏族首领、贵族和祭司构成了统治阶级;一般氏族成员成为平民,从事农业和手工业。

(3)城市建设:

城市建筑精美,有用于祭祀的金字塔庙宇。

(4)文化:

制造精美陶器,发明了独特的文字,用复杂的历法纪年,并采用20进制,也知道“零”的概念。

(5)衰落:

15世纪中期,玛雅文明衰落。

2.阿兹特克文明

(1)概况:

14世纪,阿兹特克人兴起于今墨西哥地区。

16世纪初,阿兹特克人国家进入鼎盛时期,控制了整个墨西哥谷地及其周边部落,人口有600余万。

(2)政治:

上层阶级垄断官职,掌握军队。

被征服者由原来的部落首领管理,但需向阿兹特克人缴纳贡赋。

(3)经济:

经济基础是农业。

发明了“浮动园地”,扩大了耕地面积。

(4)都城:

特诺奇蒂特兰位于特斯科科湖中的岛上,有淡水供应,全城水渠和道路纵横交错。

3.印加文明

(1)概况:

12世纪,印加人以库斯科为都城建立国家。

15世纪末16世纪初,印加国家发展到鼎盛时期。

(2)统治状况:

①最高统治者是国王,世袭继承,拥有行政、立法和军事大权。

土地、矿藏和牲畜归国家所有。

②将全国划分为四大政区,每个政区设立一个长官,由贵族充任。

政区之下,再按照人口多少设置各级官员。

③为征税和征兵,政府编制了详细的人口调查表。

④帝国修建了完善的道路系统,用于传递政府的命令和情报,以及调动军队。

⑤政府还将征服地区的部分或全部居民迁移到新地区,以防止他们反抗。

第6课 全球航路的开辟

一、新航路开辟的动因和条件

1.动力原因:

(1)历史原因:

从13世纪开始,伊比利亚半岛的居民就尝试从大西洋的马德拉群岛、加那利群岛等岛屿获取资源。

他们不断取得成功,迈向海洋的步伐随之加快。

(2)经济根源:

14-15世纪,地中海沿岸城市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随着西欧商品经济的发展,对金银财富的需求以及开拓新市场的意愿日益迫切。

(3)社会原因:

受《马可·波罗行纪》影响,西欧社会认为富裕的东方和未知的海外是实现发财梦的最好场所。

(4)陆路受阻:

奥斯曼帝国的扩张威胁了东西方陆路贸易通道,使来自亚洲的商品因加价而奇贵。

(5)精神动力:

希望通过向海外扩张传播基督教。

文艺复兴倡导的人文主义也鼓励冒险精神。

(6)西葡支持:

西班牙和葡萄牙王室积极支持海上探险活动。

2.客观条件:

西欧人在地中海和大西洋沿岸的长期航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指南针传入欧洲,造船技术也不断提高,人们相信大地是球状的。

二、新航路的开辟

支持

国家

航行

方向

代表人物

主要事件

历史意义

葡萄牙

向东

迪亚士

1487年,船队因遭遇大风意外绕过非洲西南端的好望角

为新航线的开辟创造了条件

达·伽马

1497-1498年,船队绕过好望角驶达印度

此新航路逐渐成为欧亚贸易的主干道之一

西班牙

向西

哥伦布

1492年,哥伦布率3艘帆船西航,到达美洲的巴哈马群岛

开辟了从欧洲到美洲的新航路

麦哲伦

1519年,麦哲伦的船队绕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林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