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2238050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3.3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docx

初级护理师考试资料儿科护理学第二章

第二章 小儿保健

第一节 小儿年龄阶段的划分及生长发育的特点

  本节考点:

  

(1)小儿年龄阶段的划分

  

(2)小儿生长发育的特点

  根据小儿生长发育不同阶段的特点,将小儿年龄划分为以下7个时期。

  

(一)胎儿期

  从受精卵形成到胎儿出生为止称为胎儿期,约40周。

胎儿的周龄即为胎龄。

该期胎儿生长发育迅速,完全依靠母体生存,因此,孕母的健康、营养、情绪等状况对胎儿的生长发育有着重大影响。

  

(二)新生儿期

  自胎儿娩出、脐带结扎到生后满28天称为新生儿期。

此期小儿脱离母体开始独立生存,生活空间发生巨大变化。

由于其适应能力尚不完善,尤其是生长发育和疾病方面具有非常明显的特殊性,使得在这一阶段发病率高,死亡率也高。

  (三)婴儿期

  自出生到满1周岁之前为婴儿期。

此期为小儿出生后体格、动作和认知能力生长发育最迅速的时期,该期小儿对热量和营养素尤其是蛋白质的需求量相对较高,但各器官消化吸收功能尚不够成熟完善,容易发生营养和消化紊乱。

  (四)幼儿期

  自1周岁后到满3周岁前为幼儿期。

  (五)学龄前期

  自3周岁后到6~7岁入小学前为学龄前期。

  (六)学龄期

  自入小学前(6~7岁)到青春期前为学龄期。

  (七)青春期

  从第二性征出现到生殖功能基本发育成熟、身高停止增长的时期称青春期。

青春期年龄范围一般从11~20岁,女孩青春期开始和结束年龄都比男孩早2年左右。

女孩从11~12岁到17~18岁,男孩从13~14岁到18~20岁为青春期。

此期小儿的生长发育再次加速,在性激素作用下,第二性征逐渐明显,生殖系统的发育渐趋成熟。

第二节 生长发育

本节考点:

  

(1)生长发育的规律

  

(2)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3)体格生长指标及其意义

  (4)感觉运动功能的发育

  (5)语言的发展

  (6)心理活动的发展  

  生长发育是小儿不同于成人的重要特点。

生长一般是指小儿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测出其量的改变;发育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和功能上的成熟,为质的改变。

  一、小儿生长发育的规律

  

(一)生长发育的连续性和阶段性

  生长发育在整个小儿时期不断进行,呈一连续的过程,但各年龄阶段生长发育的速度不同。

一般年龄越小,体格增长越快。

出生后以最初6个月生长最快,尤其是头3个月,出现生后第一个生长高峰;后半年生长速度逐渐减慢,至青春期又猛然加快,出现第二个生长峰。

  

(二)各系统器官发育的不平衡性

  人体各系统的发育顺序遵循一定规律,有各自的生长特点。

神经系统发育较早,生殖系统发育较晚,淋巴系统则先快而后减慢。

  (三)生长发育的顺序性

  生长发育通常遵循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顺序或规律。

  (四)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小儿生长发育虽按上述一般规律发展,但在一定范围内由于受遗传、营养、环境、教育等因素的影响而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

体格上的个体差异一般随年龄增长而越来越显著,青春期差异更大。

  二、小儿生长发育的影响因素

  遗传因素和外界环境因素是影响小儿生长发育的两个最基本因素。

  

(一)遗传

  小儿生长发育的特征、潜力、趋向、限度等都受父母双方遗传因素的影响。

  

(二)性别

  性别也可造成生长发育的差异。

  (三)孕母情况

  (四)营养

  合理的营养是小儿生长发育的物质基础,年龄越小受营养的影响越大。

  (五)生活环境

  (六)疾病和药物

  三、小儿体格生长常用指标及其意义

  

(一)体重

  体重为各器官、组织及体液的总重量,是反映儿童体格生长,尤其是营养状况的最易取得的敏感指标,也是儿科临床计算药量、输液量等的重要依据。

新生儿出生体重与胎次、胎龄、性别(男较女重)及母亲健康状况有关。

我国1995年九市城区调查结果显示,男孩出生体重平均为3.3土O.4kg,女孩为3.2±O.4kg,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参考值相一致。

出生后第1周内由于摄入不足、水分丧失及排出胎粪,体重可暂时性下降3%~9%(生理性体重下降),约在出生后3~4日达到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常于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水平。

小儿年龄越小,体重增长越快。

出生后第1个月可增长:

1000~1500g;3个月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6kg),1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kg),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2岁后到青春前期体重每年稳步增长约2kg。

进入青春期后体格生长复又加快,体重猛增,呈现第2个生长高峰。

  为便于日常应用,可按以下公式粗略估计小儿体重:

  1~6个月:

体重(kg)=出生体重(kg)+月龄×0.7

  7~12月:

体重(kg)=6(kg)+月龄×0.25

  2~12岁:

体重(kg)=年龄×2+8kg

  

(二)身长(高)

  身长(高)指从头顶到足底的全身长度。

3岁以下仰卧位测量身长,3岁以后立位测量身高。

年龄越小增长越快,婴儿期和青春期是两个增长高峰。

新生儿出生时平均为50cm;1周岁时达到75cm;2周岁时达到85cm;2~12岁可按下列公式推算:

  2~12岁身高(cm)=年龄×7+70(cm)

  身长(高)包括头、躯干(脊柱)和下肢的长度。

这3部分的增长速度并不一致。

生后第1年头部生长最快,躯干次之,而青春期身高增长则以下肢为主,故小儿各期头、躯干和下肢所占身长(高)的比例不同。

  某些疾病可使身体各部分比例失常,因此需要分别测量上部量(从头顶至耻骨联合上缘)及下部量(从耻骨联合上缘到足底)以进行比较,帮助判断。

出生时上部量>下部量,中点在脐上;随着下肢长骨增长,中点下移,2岁时在脐下;6岁时在脐与耻骨联合上缘之间;12岁时恰位于耻骨联合上缘,上部量与下部量相等。

  (三)坐高

  由头顶至坐骨结节的长度称坐高,3岁以下取仰卧位测量,称顶臀长。

坐高代表头颅与脊柱的发育,其增长规律与上部量增长相同。

由于下肢增长速度随年龄增加而加快,坐高占身高的百分数则随年龄增加而下降,由出生时的67%降至14岁时的53%。

此百分数显示了身躯上、下部比例的改变,比坐高绝对值更有意义。

  (四)头围

  经眉弓上方、枕后结节绕头一周的长度称为头围,与脑的发育密切相关。

胎儿时期脑发育最快,故出生时头围相对较大,约33~34cm。

头围在1岁以内增长较快,前3个月和后9个月都约增长6cm,故1岁时为46cm。

1岁以后头围增长明显减慢,2岁时为48cm,5岁时为50cm,15岁时54~58cm(接近成人头围)。

头围测量在2岁前最有价值。

较小的头围(<X-2SD)常提示脑发育不良;头围增长过快则提示脑积水。

  (五)胸围

  沿乳头下缘水平绕胸一周的长度为胸围。

胸围大小与肺、胸廓的发育密切相关。

出生时胸围比头围小1~2cm,约32cm。

1岁时头围、胸围相等约46cm,1岁以后则胸围超过头围。

1岁至青春前期胸围超过头围的厘米数约等于小儿岁数减1。

  (六)腹围

  平脐(婴儿以剑突与脐之间的中点)水平绕腹一周的长度为腹围。

2岁前腹围与胸围大约相等,2岁后腹围较胸围小。

患腹部疾病如有腹水时需测腹围。

  (七)上臂围

  沿肩峰与尺骨鹰嘴连线中点的水平绕上臂一周的长度为上臂围,代表上臂骨骼、肌肉、皮下脂肪和皮肤的发育水平。

常用以评估小儿营养状况。

生后第1年内上臂围增长迅速,尤以前半年为快。

1~5岁期间增长缓慢。

在测量体重、身高不方便的地区,可测量上臂围以普查<5岁小儿的营养状况。

评估标准为:

>13.5cm为营养良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八)囟门

  前囟为顶骨和额骨边缘形成的菱形间隙,其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约1.5~2.0cm,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1~1.5岁时闭合。

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前囟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减低症等;前囟饱满常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脑膜炎、脑肿瘤、脑出血等疾病,而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瘦或脱水者。

后囟为顶骨与枕骨边缘形成的三角形间隙,出生时即已很小或已闭合,最迟约于生后6~8周闭合。

  (九)牙齿

  牙齿的发育与骨骼发育有一定的关系。

人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

出生时在颌骨中已有骨化的乳牙芽胞,但未萌出,生后4~10个月乳牙开始萌出,最晚2.5岁出齐20颗乳牙,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但乳牙的萌出时间也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12个月尚未出牙可视为异常。

恒牙的骨化从新生儿时开始,6岁左右开始出第1颗恒牙即第1磨牙,12岁萌出第二恒磨牙,17~18岁萌出第三恒磨牙(智齿)。

  出牙为生理现象,但个别小儿可有低热、流涎、睡眠不安、烦躁等反应:

较严重的营养不良、佝偻病、甲状腺功能减低症、21-三体综合征等患儿可有出牙迟缓、牙质差等。

  四、小儿感觉和运动功能的发育

  

(一)感知的发育

  感知是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从环境中选择性地获取信息的能力。

感知的发育对小儿运动、语言、社会适应能力的发育起着重要促进作用。

  1.视感知的发育新生儿已有视觉感应功能,只有在15~20cm范围内视觉才最清晰,第2个月起可协调地注视物体,并可使头跟随移动的物体在水平方向转动90°,有初步头眼协调;3~4个月时喜看自己的手,头眼协调较好,头可随物体水平移动180°;5~7个月时目光可随上下移动的物体垂直方向转动,出现眼手协调动作,追随跌落的物体,开始认识母亲和常见物品如奶瓶,喜红色等鲜艳明亮的颜色;8~9个月时开始出现视深度的感觉,能看到小物体;18个月时能区别各种形状,喜看图画;2岁时两眼调节好,可区别垂直线和横线;5岁时能区别颜色;6岁时视深度充分发育,视力达1.O。

  2.听感知的发育出生时因中耳鼓室无空气及有羊水潴留,听力较差,但对强声可有瞬目、震颤等反应;出生3~7天后听力已相当好,声音可引起呼吸节律改变;1个月时能分辨“吧”和“啪”的声音;3~4个月时头可转向声源(定向反应),听到悦耳声时会微笑;6个月时能区别父母声音,唤其名有应答表示;7~9个月时能确定声源,区别语言的意义;1岁时听懂自己名字;2岁时能区别不同高低的声音,听懂简单吩咐;4岁时听觉发育完善。

  3.味觉和嗅觉的发育出生时味觉和嗅觉已发育完善。

新生儿对不同味道如甜、酸、苦等可产生不同反应,闻到乳香会寻找乳头;3~4个月时能区别好闻和难闻的气味;4~5个月的婴儿对食物的微小改变已很敏感。

  4.皮肤感觉的发育皮肤感觉包括触觉、痛觉、温度觉和深感觉。

触觉是引起某些反射的基础,新生儿触觉已很灵敏,尤以眼、口周、手掌、足底等部位最为敏感,触之即有瞬目、张口、缩回手足等反应,而前臂、大腿、躯干部触觉则较迟缓。

新生儿已有痛觉,但较迟缓,疼痛刺激后出现泛化的现象,第2个月起才逐渐改善。

新生儿温度觉很灵敏,冷刺激比热刺激更能引起明显的反应,如出生时离开母体环境、温度骤降就啼哭;3个月的婴儿已能区分31.5℃与33℃的水温。

2~3岁时小儿通过接触能区分物体的软、硬、冷、热等属性;5岁时能分辨体积相同而重量不同的物体。

  5.知觉发育知觉为人对事物各种属性的综合反映。

知觉的发育与听、视、触等感觉的发育密切相关。

生后5~6个月时小儿已有手眼协调动作,通过看、摸、闻、咬、敲击等逐步了解物体各方面的属性,其后随着语言的发展,小儿的知觉开始在语言的调节下进行。

1岁末开始有空间和时间知觉的萌芽;3岁能辨上下;4岁辨前后;5岁开始辨别以自身为中心的左右。

4~5岁时已有时间的概念,能区别早上、晚上、今天、明天、昨天;5~6岁时能区别前天、后天、大后天。

  

(二)运动功能的发育

  运动的发育可分为粗运动(包括平衡)和细运动两大类。

妊娠后期出现的胎动为小儿运动的最初形式。

新生儿因大脑皮质发育尚不成熟,传导神经纤维尚未完成髓鞘化,故运动多属无意识和不协调的。

此后,尤其第1年内随着大脑的迅速发育,小儿运动功能日臻完善。

  1.平衡和大运动

  

(1)抬头:

因为颈后肌发育先于颈前肌,所以新生儿俯卧位时能抬头1~2秒;3个月时抬头较稳;4个月时抬头很稳并能自由转动。

  

(2)坐:

新生儿腰肌无力,至3个月扶坐时腰仍呈弧形;5个月靠着坐时腰能伸直;6个月时能双手向前撑住独坐;8个月时能坐稳并能左右转身。

  (3)匍匐、爬:

新生儿俯卧位时已有反射性的匍匐动作;2个月时俯卧能交替踢腿;3~4个月时可用手撑起上身数分钟;7~8个月时已能用手支撑胸腹,使上身离开床面或桌面,有时能在原地转动身体;8~9个月时可用上肢向前爬;12个月左右爬时手膝并用;18个月时可爬上台阶。

学习爬的动作有助于胸部及智力的发育,并能提早接触周围环境(如手拿不到的东西,通过爬可以拿到),促进神经系统的发育。

  (4)站、走、跳:

新生儿直立时双下肢稍能负重,出现踏步反射和立足反射;5~6个月扶立时双下肢可负重。

并能上下跳动;8个月时可扶站片刻,背、腰、臀部能伸直;10个月左右能扶走;11个月时能独站片刻;15个月时可独自走稳;18个月时已能跑及倒退走;2岁时能并足跳;2岁半时能单足跳1~2次;3岁时双足交替走下楼梯;5岁时能跳绳。

  2.细动作新生儿两手握拳很紧,2个月时握拳姿势逐渐松开,3~4个月时握持反射消失,开始有意识地取物;6~7个月时能独自摇摆或玩弄小物体,出现换手与捏、敲等探索性动作;9~10个月时可用拇、食指取物;12~15个月时学会用匙,乱涂画,能几页、几页地翻书;18个月时能叠2~3块方积木;2岁时可叠6~7块方积木,能握杯喝水;3岁时在别人的帮助下会穿衣服;4岁时基本上能自己脱、穿简单衣服。

  五、语言的发育

  语言发育必须听觉、发音器官和大脑功能正常,并须经过发音、理解和表达3个阶段。

  1.发音阶段新生儿已经会哭叫,并且饥饿、疼痛等不同刺激所反映出来的哭叫声在音响度、音调上有所区别。

婴儿1~2个月开始发喉音,2个月发“啊”、“咿”、“呜”等元音,6个月时出现辅音,7~8个月能发“爸爸”、“妈妈”等复音,8~9个月时喜欢模仿成人的口唇动作练习发音。

  2.理解语言阶段婴儿在发音的过程中逐渐理解语言。

小儿通过视觉、触觉、体位觉等与听觉的联系,逐步理解一些日常用品,如奶瓶、电灯等的名称;9个月左右的婴儿已能听懂简单的词意,如“再见”、“把手给我”等。

亲人对婴儿自发的“爸爸”、妈妈”等语言的及时应答,可促进小儿逐渐理解这些音的特定含义。

10个月左右的婴儿已能有意识地叫“爸爸”、“妈妈”。

  3.表达语言阶段在理解的基础上,小儿学会表达语言。

一般1岁开始会说单词,后可组成句子;先会用名词,然后才会用代名词、动词、形容词、介词等;从讲简单句发展为复杂句。

  六、心理活动的发展

  6个月后小儿辨认陌生人时逐渐产生对母亲的依恋及分离性焦虑,9~12个月时依恋达高峰。

第三节 预防接种

  一、人工获得的免疫方式

  婴幼儿对各种传染病都具有易感性。

可通过按期的预防接种,提高他们的免疫力,控制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从而保护他们健康成长。

  1.主动免疫主动免疫是指给易感者接种特异性抗原,刺激机体产生特异性抗体,从而产生免疫力。

但主动免疫制剂在接种后经过一定期限产生的抗体,在持续1~5年后逐渐减少,故要适时地安排加强免疫,巩固免疫效果。

  2.被动免疫未接受主动免疫的易感者在接触传染病后,被给予相应的抗体,而立即获得免疫力,称之为被动免疫。

由于抗体留在机体中的时间短暂(一般约3周),故主要用于应急预防和治疗。

  二、计划免疫

  儿童计划免疫(简称“计划免疫”)是根据儿童的免疫特点和传染病发生的情况制定的免疫程序,有针对性地将生物制品接种到婴幼儿体中,严格实施基础免疫(即全程足量的初种)及随后适时的“加强”免疫(即复种),以确保儿童获得可靠的免疫,达到预防、控制和消灭相应传染病发生的目的。

  

(一)免疫程序

  实施预防接种证制度可保证接种对象和接种项目能够准确、及时,避免发生错种、漏种和重种。

预防病名

结核病

乙型肝炎

脊髓灰质炎

百日咳、白喉、破伤风

麻疹

免疫原

卡介苗(减毒活结核菌混悬液)

乙肝疫苗

脊髓灰质炎减毒活疫苗糖丸

类毒素和破伤风类毒素的混合制剂

麻疹减毒活疫苗

接种方法

皮内注射

肌内注射

口服

皮下注射

皮下注射

接种部位

左上臂三角肌上缘

上臂三角肌

 

上臂外侧

上臂外侧

初种次数

1

3

3(间隔1个月)

3(间隔4~6周)

1

每次剂量

0.1ml

5μg

每次1丸三型混合糖丸疫苗

0.2~0.5ml

0.2ml

初种年龄

生后2~3天至2个月内

第一次出生后24时内

第二次1个月

第三次6个月

2个月以上

第一次2个月

第二次3个月

第三次4个月

3个月以上婴儿

第一次3个月

第二次4个月

第三次5个月

8个月以上易感儿

复种

接种后于7岁、12岁进行复查,结核菌素阴性时加种

周岁时复查免疫成功者:

3~5年加强失败者:

重复基础免疫

4岁加强口服三型混合糖丸疫苗

1.5~2岁、7岁各加强1次,用吸附白破二联类毒素

7岁时加强一次

反应情况处理

接种后4~6周局部有小溃疡,应保护创口不受感染,个别腋下或锁骨上淋巴对肿大或化脓,处理:

化脓用针筒抽出脓液,溃破涂5%异烟肼软膏或20%PAS软膏

一般无反应,个别有局部轻度红肿,疼痛症状,很快消退

一般无特殊反应,有时有低热或轻泻

一般无反应,个别有轻度发热、局部红肿、疼痛,发痒症状,有硬块时会很快吸收,处理:

多饮开水

部分婴儿接种后9~12开有发热及卡他症状,一般持续2~3天,也有个别婴儿出现散在皮疹或麻疹黏膜斑

注意点

2个月以上婴儿接种前应做结核菌素试验(1:

2000),阴性才能接种

 

冷开水送服或含服,服后1小时内禁饮热开水

掌握间隔期,避免无效注射

接种前1个月及接种后2周避免用胎盘球蛋白、丙种球蛋白制剂

  

(二)预防接种的注意事项

  1.接种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安排适当场所:

接种场所应光线明亮,空气流通,冬季室内应温暖。

接种用品及急救用品摆放有序。

  

(2)仔细解释:

作好解释、宣传工作,消除紧张、恐惧心理,争取家长和儿童的合作。

接种最好在饭后进行,以免晕针。

  (3)生物制品的准备和处理:

检查制品标签,包括名称、批号、有效期及生产单位,并作好登记;检查安瓿有无裂痕,药液有无发霉、异物、凝块、变色或冻结等;按照规定方法稀释、溶解、摇匀后使用。

  (4)严格无菌操作:

要做到每人1副无菌注射器、1个无菌针头;抽吸后安瓿内如有剩余药液,需用无菌干纱布覆盖安瓿口,在空气中放置不能超过2小时;接种后剩余药液应废弃,活菌苗应烧毁。

  (5)严格查对:

仔细核对儿童姓名、年龄以及疫苗名称;详细询问儿童的病史及传染病接触史等健康情况,严格掌握禁忌证。

必要时先进行体格检查;严格执行规定的接种剂量和途径;注意预防接种的次数。

按使用说明完成全程和加强免疫}按各种制品要求的间隔时间接种,一般接种活疫苗后需隔4周,接种死疫苗后需隔2周,再接种其他活或死疫苗。

  (6)局部消毒:

用2%碘酊及75%乙醇或O.5%碘伏消毒皮肤,待干后注射;接种活疫苗、菌苗时,只用75%乙醇消毒,因活疫苗、菌苗易被碘酊杀死,影响接种效果。

  (7)及时记录及预约:

保证接种及时、全程足量,避免重种、漏种,未接种者须注明原因,必要时进行补种。

  (8)交代接种后的注意事项及处理措施。

  2.严格掌握禁忌证

  

(1)患自身免疫性疾病、免疫缺陷者。

  

(2)有明确过敏史者禁种白喉类毒素、破伤风类毒素、麻疹疫苗(特别是鸡蛋过敏者)、脊髓灰质炎糖丸疫苗(牛奶或奶制品过敏)、乙肝疫苗(酵母过敏或疫苗中任何成分过敏)。

  (3)患有结核病、急性传染病、肾炎、心脏病、湿疹及其他皮肤病者不予接种卡介苗。

  (4)在接受免疫抑制剂治疗(如放射治疗、糖皮质激素、抗代谢药物和细胞毒性药物)期间、发热、腹泻和急性传染病期忌服脊髓灰质炎疫苗。

  (5)因百日咳菌苗可产生神经系统严重并发症,故儿童及家庭成员患癫痫、神经系统疾病,有抽搐史者禁用百日咳菌苗。

  (6)患有肝炎、急性传染病(包括有接触史而未过检疫期者)或其他严重疾病者不宜进行免疫接种。

  (三)预防接种的反应及处理

  作为异物的免疫制剂进入人体后会引起不同程度的不适,可分为一般反应和异常反应,其临床表现及处理措施如下:

  1.一般反应又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

  

(1)局部反应:

接种后数小时至24小时左右,注射部位会出现红、肿、热、痛,有时还伴有局部淋巴结肿大或淋巴管炎。

红晕直径在2.5cm以下为弱反应,2.6~5cm为中等反应,5cm以上为强反应。

局部反应一般持续2~3天。

如接种活菌(疫)苗,则局部反应出现较晚、持续时间较长。

  

(2)全身反应:

一般于接种后24小时内出现不同程度的体温升高,多为中、低度发热,持续1~2天。

体温37.5℃左右为弱反应,37.5~38.5℃为中等反应,38.6℃以上为强反应。

但接种活疫苗需经过一定潜伏期(5~7天)才有体温上升。

此外,还常伴有头晕、恶心、呕吐、腹泻、全身不适等反应。

个别儿童接种麻疹疫苗后5~7天出现散在皮疹。

  多数儿童的局部和(或)全身反应是轻微的,无需特殊处理,注意适当休息、多饮水即可。

局部反应较重时,用干净毛巾热敷;全身反应可对症处理。

如局部红肿继续扩大,高热持续不退,应到医院诊治。

  2.异常反应发生于少数人,临床症状较重。

  

(1)过敏性休克:

于注射免疫制剂后数秒钟或数分钟内发生。

表现为烦躁不安、面色苍白、口周青紫、四肢湿冷、呼吸困难、脉细速、恶心呕吐、惊厥、大小便失禁以至昏迷。

如不及时抢救,可在短期内危及生命。

此时应使患儿平卧,头稍低,注意保暖,给予氧气吸入,并立即皮下或静脉注射1:

1000肾上腺素O.5~1ml,必要时可重复注射。

  

(2)晕针:

是由于各种刺激引起反射性周围血管扩张所致的一过性脑缺血。

儿童在空腹、疲劳、室内闷热、紧张或恐惧等情况下,在接种时或几分钟内,出现头晕、心慌、面色苍白、出冷汗、手足冰凉、心跳加快等症状,重者心跳、呼吸减慢,血压下降,知觉丧失。

此时应立即使患儿平卧,头稍低,保持安静,饮少量热开水或糖水,必要时可针刺入中、合谷穴,一般即可恢复正常。

数分钟后不恢复正常者,皮下注射1:

1000肾上腺素,每次0.5~1ml。

  (3)过敏性皮疹:

荨麻疹最为多见,一般于接种后几小时至几天内出现,经服用抗组胺药物后即可痊愈。

  (4)全身感染:

有严重原发性免疫缺陷或继发性免疫功能遭受破坏者,接种活菌(疫)苗后可扩散为全身感染。

第四节 小儿的营养与喂养

  本节考点:

  

(1)小儿能量与营养素的需要

  

(2)婴儿喂养

  (3)儿童少年膳食安排

  一、小儿能量与营养素的需要

  

(一)能量的需要

  适宜的能量供应,是维持小儿健康的必要前提,能够供给人体能量的三大营养素是蛋白质、脂肪、糖类,它们在体内实际产能约为:

蛋白质4kcal/kg(17kJ/kg),脂肪9kcal/kg(38kJ/kg),糖类4kcal/kg(17kJ/kg)。

小儿对能量的需要包括以下五方面:

基础代谢、食物的特殊动力作用、活动、生长、排泄丢失。

  以上五方面的总和是小儿每日需要的总能量。

婴儿每日为11Okcal/kg(460kJ/kg),以后每增加3岁约减去1Okcal/kg(42kJ/kg),15岁时为60kcal/kg(250kJ/kg)。

  

(二)营养素的需要

  1.产能营养素

  

(1)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 物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