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2238656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58 大小:442.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8页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8页
亲,该文档总共5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5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docx

中考物理典型试题热

5.一支温度计的刻度均匀,但示数不准确,将它插入冰水混合物中示数为15℃;把它插入1标准气压下的沸水中,示数为95℃,如果将它插入某种液体数为35℃,则此液体的实际温度为(  )

 

A.

17℃

B.

25℃

C.

32℃

D.

37℃

解答:

解:

(1)温度计一个小格表示的温度等于

=

℃;

(2)用它测得某液体的温度为35℃时,液体的实际温度

℃×(35﹣15)=25℃.

故选B.

6.如图所示为伽利略气体温度计,我们知道:

一定质量的气体,在温度升高时体积将会膨胀,若液面由A上升到B,则表示气温(假设外界气压不变)(  )

 

A.

升高

B.

降低

C.

不变

D.

无法确定

解答:

解:

当外界气温上升的时候,烧瓶内的气体受热膨胀,由于密闭,所以压强增大,使管内的水柱下降;

反之,当外界气温下降的时候,烧瓶内的气体收缩,由于密闭,所以压强减小,管内的水柱上升.故A、C、D错误.

故选B.

17.如图是小红同学测量体温时的示数,她的体温是 36.8 ℃.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体,横截面如图乙所示,其正面呈圆弧形.进行计数时,若分别沿A、B方向观察,其中沿 A 方向观察易于读数,这是应用了 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原理.

解答:

解:

(1)使用体温计之前,要首先观察它的量程和分度值,从图甲可以看出,此体温计的分度值为0.1℃,因此她的体温为36℃+0.8℃=36.8℃;

(2)常用体温计的刻度部分为三棱镜,横截面如图乙所示,其正面A处成圆弧状,这时圆弧形玻璃的作用相当于凸透镜,它能够成一个正立、放大的虚像,这样就可以看清体温计内极细的水银柱,以便于读数.

故答案为:

36.8;A;凸透镜能成正立、放大的虚像

18.小丽和小强用图1所示的装置探究海波和蜂蜡的熔化规律,下面是他们的研究过程和相关实验记录,请你帮他们完成相关内容:

(1)小强按照图1所示装配实验装置后,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不把海波和蜂蜡直接装在烧杯中加热,而是装入试管中隔着石棉网通过加热烧杯中的水来加热海波和蜂蜡?

 均匀受热,减慢熔化速度,发现熔化过程中的规律 .

(2)下面表格是他们记录的海波熔化过程的实验数据,且在8min时有液体出现,在18min时固体消失,在图2中作出海波的熔化图象

时间/min

0

2

4

6

8

10

12

14

16

18

20

22

24

温度/

40

42

44

46

48

48

48

48

48

48

52

56

60

(3)从图线可得出哪些结论?

至少写出两条:

 熔化过程需要吸热,但温度不变;熔点是48℃ .

(4)小丽进一步思考:

在海波熔化过程中,如果撤去酒精灯海波还会继续熔化吗?

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刚撤去酒精灯时,会继续熔化,当水温和海波温度相同时,停止熔化;熔化时要吸热 .

解答:

解:

(1)把盛有海波和蜂蜡的试管放入盛有水的烧杯中加热,而不是直接用酒精灯加热,这样可以使均匀受热,减慢熔化速度,发现熔化过程中的规律.

海波均匀受热,熔化充分.

(1).均匀受热,减慢熔化速度,发现熔化过程中的规律.

(2)先根据表中数据描点,再利用平滑的曲线连接起来,如图所示:

(3)从图象中可以看出,熔化过程需要吸热,但温度不变;熔点是48℃;海波是晶体;熔化过程历时10分钟;第8分钟开始熔化;第18分钟全部熔化.

(4)刚撤去酒精灯时,水的温度大于海波的温度,因此会继续熔化,当水温和海波温度相同时,停止熔化;说明了熔化时要吸热.

故答案为:

(1)均匀受热,减慢熔化速度,发现熔化过程中的规律;

(2)熔化过程需要吸热,但温度不变;熔点是48℃;(3)刚撤去酒精灯时,会继续熔化,当水温和海波温度相同时,停止熔化;熔化时要吸热.

20.体温计是测量人体温度非常准确的温度计,为了测量准确体温计里毛细管非常细,玻璃泡体积非常大,而且液体是比热容较 小 (填大,小)的水银,为了读数准确体温计的横截面的形状做成了如图形状,读数时具有 放大 镜的作用.体温计的特点是可以从人体中拿出来读数,这是为什么呢?

请加以解释:

 体温计有缩口 

解答:

解:

(1)液体温度计是根据液体的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的.水银比热容较小,根据比热容的特点,它们吸收(或放出)较少的热量,就能够升高(或降低)较多的温度,温度变化比较明显;并且它们热膨胀较大,体积变化明显,便于人们观察.

(2)体温计的读数与一般的温度计方式不同,它有特殊的结构,即体温计有向外凸起的弧形玻璃面,起到放大镜的作用,成的是正立、放大的虚像.

(3)体温计在构造上有一个细且弯曲的地方,叫缩口.它的功能是使水银能上不能下,即体温计的缩口使其上面的水银不能够自由回到玻璃泡中,需要借助外力把它甩回去.因此体温计离开人体,体温计内径内部的水银柱不会变化,所以能使它离开人体读数.

故答案为:

小;放大;体温计有缩口.

4.(2010•菏泽)1kg20℃的水吸收4.2×105J的热量后,它的温度在下列给出的四个温度中,最多有几个可能温度(  )

①80℃,②100℃,③120℃,④130℃

 

A.

1

B.

2

C.

3

D.

4

解答:

解:

由吸热公式Q吸=cm△t得:

△t=

=

=100℃;

∵水沸腾时达到沸点,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

∴水吸收热量从20℃升高,温度达到沸点后,不再升高,

∵水表面的气压不知道,水的沸点不定,

∴水的末温可能是80℃、100℃、120℃,故C正确.

故选C.

5.在我们日常的生活环境下,若烧开质量为2.5kg、初温为20℃的一壶水,吸收了1.05×106焦的热量后,它的温度可能是(  )

 

A.

80℃

B.

100℃

C.

120℃

D.

130℃

解答:

解:

∵Q吸=cm△t,

∴△t=

=

=100℃,

水的初温为20℃,我们生活的环境的大气压接近1标准大气压,沸点为100℃左右,

水吸热达到100℃后沸腾,继续吸热但温度不变,吸热后的温度是100℃.

故选B.

6.下列机器中属于热机的是(  )

 

A.

电车

B.

火箭

C.

发电机

D.

电风扇

解答:

解:

电车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火箭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属于热机;

发电机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电风扇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故选B.

7.(2008•崇文区二模)两台汽油机甲的功率是乙的1.5倍,甲的效率是20%,乙的效率是25%,,那么甲与乙每小时消耗的油量之比为(  )

 

A.

15:

8

B.

6:

5

C.

5:

6

D.

8:

5

解答:

解:

设:

甲的功率为P甲,乙的功率为P乙,效率为η甲,效率为η乙,汽油的热值为q,做功时间为t,

甲在时间t内做的有用功:

W甲=P甲t.

则由题意知:

=1.5,

=

甲在时间t内消耗的总能量:

Q甲=

=

甲在时间t内的耗油量:

m甲=

=

同理可以得到乙在时间t内的耗油量的表达式:

m乙=

甲乙两汽油机在相同时间内的耗油量之比就等于两表达式之比:

=

=

=

=

=15:

8.

故选A.

12.如图为四缸发动机工作原理:

内燃机通过连杆把四个汽缸的活塞连在一根曲轴上,并使各汽缸的做功过程错开,在飞轮转动的每半周里,都有一个汽缸在做功,其他三个汽缸分别在做吸气、压缩和排气工作.

(1)发动机在做功冲程里,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向下运动,对外做功,同时将 内 能转化为 机械 能.

(2)有一台四缸发动机,其主要技术指标如图表所示.其中排量等于四个汽缸工作容积的总和,汽缸工作容积指活塞从上止点到下止点所扫过的容积,又称单缸排量,它取决于活塞的面积和活塞上下运动的距离(既冲程长).转速表示每分钟曲轴或飞轮所转的周数.

①该发动机在1s内做功 1.2×105 J,单缸排量V= 0.5 L.

②在每个做功冲程里,发动机做功W= 600 J.

(3)在做功冲程里,燃气对活塞所做的功可表示为W=pV,式中p表示燃气对活塞的压强,则p= 1.2×106 Pa.

(4)右图为发动机在做功冲程中的示意图.下面给出了公式W=pV的证明,请将推导过程补充完整(要求各表达式均用S、l或p表示):

设活塞的面积为S,冲程长为l,燃气对活塞的压强为p,则燃气对活塞的压力F= PS ,燃气对活塞所做的功W= psl ,又根据数学知识可知发动机的单缸排量V= Sl ,故W=pV.

解答:

解:

(1)在做功冲程中,燃气内能对外做功,将内能转化为机械能;

(2)已知输出功率是120kW,所以每秒做功W=1.2×105W×1s=1.2×105J;

由表格信息可知,

①∵转速为6000r/min,四冲程内燃机每个工作循环曲轴转两周、做功一次,

∴1s内做功50次,

∵四缸总排量为2.0L,

单缸排量:

v=

1

4

×2.0L=0.5L,

②∵发动机在1s内做功1.2×105J,

发动机有四个缸同时工作,

∴每个缸1s内做功:

W=

×1.2×105J=3×104J,

∵1s内做功50次,

∴每个做功冲程做功:

W′=

×3×104J=600J.

(3)∵W′=pV,V=0.5L=0.5×10﹣3m3,

∴燃气对活塞的压强:

p=

=

=1.2×106Pa

(4)由压强公式p=

可知,F=PS,

活塞做功W=Fl=pSl,而V=Sl,

所以W=pV;

故答案为:

(1)内,机械;

(2)1.2×105,0.5,600;

(3)1.2×106;

(4)pS,psl,Sl.

13.科学家发明了一款单缸六冲程内燃机,它每一个工作循环的前四个冲程与单缸四冲程内燃机相同,在第四冲程结束后,立即向汽缸内喷水,水在高温汽缸内迅速汽化成高温、高压水蒸气,推动活塞再次做功,水蒸气温度 降低 (填“升高”“降低”或“不变”),这样燃烧同样多的燃料获得了更多的机械能,提高了热机的 效率 .为进入下一个工作循环,这款内燃机的第六冲程是 排气 冲程.

解答:

解:

(1)在第四冲程结束后,立即向汽缸内喷水,水在高温汽缸内迅速汽化成高温、高压水蒸汽,推动活塞再次做功,水蒸汽温度降低;这样燃烧同样多的燃料获得了更多的机械能,提高了热机的效率;

(2)为进入下一个工作循环,这款内燃机的第六冲程是排气冲程.

故答案为:

降低;效率;排气.

14.(2005•泰州)在冬天,常会看到机动车(汽油或柴油发动机)的排气管喷出一团团“白气”.“白气”是微小的水珠悬浮在空气中形成的.

(1)由“白气”可以推测,在机动车排出的气体中含有 水蒸 气.

(2)根据上面的推测,结合你所掌握的知识(不限于物理知识),再写出一个更进一步的相关推测,并简要说明理由.

①推测:

 汽油或柴油与氧气反应(或“燃烧”),生成物中有水 .

②理由:

 排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或“水”) .

解答:

解:

白气是水蒸气遇冷液化成小水珠.

故答案为:

(1)水蒸

(2)结论:

汽油或柴油与氧气反应(或“燃烧”),生成物中有水.

理由:

因为排出的气体中含有水蒸气(或“水”)

15.(2005•沈阳)沈阳市热网改选后,小丽家从原来的小锅炉房供暖变为沈海热电站余热供暖,去年冬天的比往年暖和很多.像沈海热电站这即供电又供热的热电站,不仅有效地利用了 能源 ,也较好地控制了污染.

解答:

解:

把热电厂的余热不直接排入大气,而是把其作为取暖用的能源,这样大大的提高能量的利用率,有效的利用了能源,也减小了环境的污染.

故答案为:

能源.

16.月球、太阳对地球产生的引力作用而产生潮汐.每天的涨潮与落潮过程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可以用来发电,请回答.

(1)利用潮汐能在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海水的 机械 能传递给发电机,通过发电机转化为 电 能.

(2)与火力发电相比,潮汐发电的优点是 成本低、环保 ,不足之处是 功率不稳定 .

解答:

解:

(1)在利用潮汐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海水的动能传递给发电机,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

(2)与火力发电相比,潮汐发电的优点是成本低、环保;不足之处是功率不稳定.

故答案为:

(1)机械;电;

(2)成本低、环保;功率不稳定.

22.现在遵义红花岗区正在改善人们的生活环境,要求城区某些路段不允许大型卡车通过,因为城市中的气温通常比郊区的气温高﹣些,这种现象叫做城市的“热岛效应”.形成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1)举出两个例子,说明人类的那些活动可以引起热岛效应.

(2)提出两点切实可行的建议,用于改善热岛效应.

解答:

解:

(1)形成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活动:

如工业、民用锅炉以及汽车排放出大量废气;燃料燃烧散失到空气中大量热;水面减小,砂石混凝土增加,其比热容小,温度变化快;高楼林立,空气不易对流,热量不易散失等.

(2)要改善就要从热岛效应的产生原因入手进行改善,如扩大绿地面积,增加城市人工水面,减小废气排放等.

故答案为:

(1)工业、民用的锅炉以及汽车等,燃料燃烧时产生的热;高楼林立,空气不易对流;

(2)扩大绿地面积;增加城市人工水面.

23.(2009•扬州一模)S195型柴油机的部分技术规格如表所示:

汽缸数

汽缸直径

额定功率

转速

燃油消耗率

冷却方式

1

95mm

8.8kW

2000R/min

0.27kg/(kW•h)

蒸发水冷

其中,“额定功率”是指柴油机正常工作时对外所做机械功的功率;“燃油消耗率”是指柴油机正常工作时,每输出1kW•h的能量柴油机所消耗柴油的千克数.已知柴油的热值为3.3×107J/kg,水的比热容为4.2×103J/(kg•℃).

(1)若柴油机的水箱中贮有10kg冷却水,当水的温度由20℃上升到40℃时,这些水所吸收的热量是多少焦?

(2)已知柴油机的效率η=

100%(式中W为柴油机在某段时间内对外所做的功,Q为它在这段时间内所消耗的柴油完全燃烧所产生的热量),则该柴油机正常工作时的效率约为多少?

(3)柴油机工作时,柴油燃烧所产生的内能,部分用于推动活塞做功,还有相当一部分热能损失,你知道有哪些形式的损耗吗?

解答:

解:

(1)水的质量m水=10kg,c水=4.2×103J/(kg•℃),t0=20℃,t=40℃

则水所吸收的热量为:

Q吸=c水m水(t﹣t0)=4.2×103J/(kg•℃)×10kg×(40℃﹣20℃)=8.4×105J.

(2)燃油消耗率为0.27kg/kW•h,说明W=1kW•h=1×103W×3600s=3.6×106J的时候,消耗柴油为m油=0.27kg,则:

Q放=m油q油=0.27kg×3.3×107J/kg=8.91×106J

故该柴油机正常工作时的效率为:

η=

100%=

≈40.4%.

(3)柴油机工作时,柴油燃烧所产生的内能,部分用于推动活塞做功,还有相当一部分热能损失,比如:

散热损耗、机械损耗、废气损耗等.

答:

(1)水所吸收的热量是8.4×105J.

(2)该柴油机正常工作时的效率约为40.4%.

(3)能量损耗形式有:

散热损耗、机械损耗、废气损耗等.

24.(2009•常熟市模拟)

车型

某品牌轿车

排气量

1.5L

最大功率

69kW

空然比

14:

1

汽油热值

4.6×107J/kg

右表是某品牌轿车的一些技术参数,其中排气量是指发动机气缸的工作容积.空燃比是指吸气冲程末,吸入气缸内的空气和汽油的质量之比.当该发动机以最大功率工作时,气缸内汽油和空气的混合气密度为1.5kg/m3.1min内高温高压的燃气推动活塞做功3000次.请你计算发动机在最大功率工作时:

(1)每次吸入混合气的质量;

(2)1min内做的有用功;

(3)1min内汽油燃烧放出的热量.

(解答要求:

要写出依据的主要公式或变形公式,要有数据代入和运算结果)

解答:

解:

(1)每次吸入混合气的质量m混=ρ混V混=1.5kg/m3×1.5×10﹣3m3=2.25×10﹣3kg;

答:

每次吸入混合气的质量为2.25×10﹣3kg;

(2)1min内做的有用功W=Pt=69000W×60s=4.14×106J;

答:

1min内做的有用功为4.14×106J;

(3)吸入汽油的质量为m油=

=

=1.5×10﹣4kg;

1min内汽油燃烧放出的热量Q=qm油=3000×4.6×107J/kg×1.5×10﹣4kg=2.07×107J.

答:

1min内汽油燃烧放出的热量为2.07×107J.

26.如图所示,在试管中装些水,用软木塞塞住.加热使水沸腾,水蒸气会把软木塞冲出去.在这个过程中,酒精燃烧将 化学 能转化为 内 能,并传给水和水蒸气.水蒸气把塞子冲出时,水蒸气的 内 能转化为塞子的 动(机械) 能.此外,我们还观察到,在木塞冲出去的同时,它的周围出现一团“白气”,这是由于水蒸气 液化 而形成的.

解答:

解:

①燃料的燃烧都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

②水蒸气把塞子冲出,对外做功,将内能转化为塞子的动能.

③木塞冲出时,它周围的一团“白气”,是水蒸气液化成的小水滴.

故答案为:

化学,内,内,动(机械),液化.

27.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能源与环境等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并引起广泛关注.

(1)目前,我市初中广泛开展的课外兴趣活动,对初中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某校课外兴趣小组选择“家庭能源消耗”这一问题展开调查与研究.该小组的一位同学从“不同的家庭年煤气消耗量”角度,对该问题进行调查与研究.其理由是①这项调查结合生活实践,便于开展;②掌握不同家庭煤气的消耗的状况,为政府的决策提供依据等.

若你也参加该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你将从哪一角度进行调查?

简单陈述理由.

时间

电能表示数/千瓦时

4月6日上午8:

00

115.8

4月8日上午10:

00

116.3

(2)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实践活动,产生了大量碳的氧化物和氮的氧化物,造成大气污染,因此新型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引起了极大的关注.目前氢气最有希望成为未来的理想燃料,氢气作为燃料的主要优点是:

 无污染 和 热值大 .

(3)在2000年11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6次缔约方大会上,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加强汽车尾气控制,而发达国家却要求发展中国家承担烟尘减排义务,会议最终未达成任何协议.你认为摆脱“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未达成任何协议”这一困境的出路是什么?

解答:

解:

(1)对家庭能源消耗的调查,根据研究的意义、兴趣和具备的研究条件,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例如:

不同的家庭年电能消耗量以及家庭年电消耗量与其收入水平等.

(2)氢气最有希望成为未来的理想燃料,是因为氢气不但热值大,而且无污染.

(3)未来新能源应满足的条件:

①贮量丰富;②价格便宜;③技术成熟;④安全清洁.

故答案为:

(1)选择角度:

不同的家庭年电消耗量;家庭年电消耗量与其收入水平等;

理由:

意义、兴趣、具备一定的研究条件等.

(2)无污染;热值大;

(3)①西方发达国家是世界汽车生产量和拥有量最多的国家,在治理汽车尾气污染方面,理应承担更多的责任与义务;

②建设新的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就可持续发展达成共识;

③使用新的环保节能型能源代替汽油和煤炭,从而解决汽车尾气和烟尘排放问题;

④在新科技革命的条件下,走共同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28.潮汐是月球、太阳对地球的引力作用而产生的.每天的涨潮与落潮蕴含着巨大的能量,这种能量可以用来发电.如图所示,在利用潮汐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海水的动能传递给发电机,通过发电机转化为 电 能;图中甲、乙两幅图代表涨潮发电的是 乙 ;与火力发电相比,潮汐发电的优点是 环保 .

解答:

解:

在利用潮汐发电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情况是海水的动能传递给发电机,通过发电机转化为电能;图中甲、乙两幅图代表涨潮发电的是乙;与火力发电相比,潮汐发电的优点是环保;

故答案为:

电,乙,环保.

9.由于水的比热容比沙石或干泥土的比热容大,所以在沿海地区陆地表面的气温比海面的气温昼夜变化显著.因此(  )

 

A.

在沿海地区,白天的风通常是从陆地吹向大海

 

B.

在沿海地区,白天的风通常是从大海吹向陆地

 

C.

在沿海地区,晚上的风通常是从大海吹向陆地

 

D.

在沿海地区,白天与晚上的风向很难确定

解答:

解:

海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的比热容,白天吸收了相同的热量后,陆地上方空气升高的温度比海洋上空空气的温度升高的多.所以,陆地上方空气的气压低,海洋上方空气的气压高.风从气压高的海洋流向气压低的陆地.夜晚,放出相同的热量,水的温度降低的少,海洋上空气温高,气压低,风从陆地吹向海洋.

故选B.

10.如图,图①是一个铁丝圈,中间松松地系一根棉线,图②是浸过肥皂水并附着肥皂液薄膜的铁丝圈,图③表示用手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图④表示这一侧的肥皂液薄膜破了,棉线被拉向了另一侧,这个实验说明了(  )

 

A.

分子间存在着引力

 

B.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

 

C.

分子之间有空隙

 

D.

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

解答:

解:

A、由③和图④可知:

用手轻轻地碰一下棉线的任意一侧,这一侧的肥皂液薄膜破了,棉线被拉向了另一侧,这是由于分子间存在引力.故A正确

B、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但是本实验说明:

分子间存在着引力.故B不正确

C、分子间有间隙,两种液体加在一起的总体积不等于两种液体体积之和,能说明分子间有间隙,但是本实验不能.故C不正确

D、扩散现象说明:

组成物质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作无规则运动.故D不正确

故选A.

3.(2012•内江)关于热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

 

A.

有的分子之间只有引力,有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

 

B.

在固体中,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振动,而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中到处移动

 

C.

当物体的温度为0℃时,组成物体的分子就停止热运动了,物体的内能就等于零

 

D.

“摩擦生热”和“钻木取火”这两种方式,从能量转化的角度来看,本质是不同的

考点:

分子间的作用力;内能的概念;做功改变物体内能;热传递改变物体内能.1704778

分析:

(1)分子间同时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分子之间存在空隙,而且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不同物质分子之间的空隙大小不同.

(3)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热运动.物体在任何温度下都具有内能.

(4)改变物体内能的方式有两种:

做功和热传递.

解答:

解:

A、当分子间的距离很小时,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当分子间的距离稍大时,作用力表现为引力;如果分子间的距离很远时,分子间的作用力就会很小,小到忽略不计.故A错.

B、固体分子之间的空隙较小,分子只能在各自的平衡位置附近做微振动.气体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间作用力较小,气体分子可以在空间中到处移动.故B正确.

C、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