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docx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39449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X 页数:3 大小:17.0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docx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docx(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docx

  药物半衰期与合理用药

                                                                转自华人医学论坛

    药物半衰期又称生物半效期,通常指血中药物浓度下降到原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一般可以分为吸收半衰期、分布半衰期和消除半衰期。

消除半衰期是指药物进入消除相后药物浓度下降到消除相开始时浓度一半所需的时间,通常用tl/2来表示。

由于tl/2(指消除相半衰期以下同)与药物在体内的浓度直接相关,而维持有效的药物浓度是维持药效的保障,因此鉴于其再合理用药中的重要地位,tl/2越来越被医师认识、接纳、重视。

1.通过tl/2可预测药物在体内的变化过程

1.1单次用药或长期用药停药后5个tl/2,药物在体内的浓度已消除95%,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消除,没有特殊病理,生理等因素造成tl/2的明显改变的话,就没有监测血药浓度的必要,如氨茶碱停药3d[tl/2(8±12h)]地高辛停药10d[tl/2(36~51)h)]。

若患者停药时间小于5个半衰期突然发病,此时加用静脉负荷用药需注意用量,用药速度不宜过快,否则非常容易引起药物的中毒。

1.2连续用药达7个消除相tl/2,血药浓度可达99%稳态。

也就是说此时患者体内的药物浓度已基本达到一个稳定状态。

这时监测血药浓度,对长期用药的患者来说,最具有价值。

医药工作者.据血药浓度监测结果给患者调整一个比较理想的用药方案。

如某患者服氨茶碱0.1g,1次/8h,共3d后测得茶碱血浓度为6ug/ml,患者肝、肾功能稳定,用药方案不做调整的话,即可改用药方案为氨茶碱0.2g,1次/8h。

若患者病情严重、多脏器衰竭,药物品种用的较多,其中不乏有药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最好在用药2-3个tl/2时即监测血药浓度,如此时血药浓度已达治疗范围,说明患者tl/2较长,用药量偏大,需立即减量应用,否则稳态时会造成药物中毒。

等到药物达稳态时复测一次血药浓度,同时,测肝、肾功能,这样可使医药工作者心中有数。

如患者病情不稳定,特别是肝、肾、心脏等功能变化较大,此时患者药物半衰期往往处在动态变化之中,需随时监测血药浓度,方可保证用药方案的准确性。

2.通过消除相半衰期确定给药方案

2.1超快速消除类(tl/2≤1h)。

此类药物很短的时间即可完全清除,不易在体内蓄积,可多次应用。

如用药不当,亦可使血中药物浓度偏低而达不到治疗效果。

因此,针对tl/2≤1h类药物易快速消除的特点,在临床使用的时候,应尤其注意,建议采用大剂量冲击疗法,或者滴注时缩短用药间隔时间,从而使药物浓度维持在效应血浓度(REC)水平。

但必须注意的是血药浓度并非无限制的越高越好,要注意过高的血药浓度是否会引起患者药物不良反应,比如青霉索的脑膜刺激症状。

因此,合理的用药方案,必须二者兼顾。

以青霉素为例,其REC是10µg/ml,有学者比较了每隔24h、12h、8h的REC时间,其数值分别是1.58~3.04h、3.62~10.20h、4.60~10.20h,因而建议青霉素采用8h/次的滴注方法。

对于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仍主张每日多次大剂量给药的方法。

2.2快速消除类(tl/2=1~4h)。

此类药物消除偏快,也主张多次应用。

由于其消除快,往往易忽视一些药物的体内蓄积,长时间用药会使毒性增加。

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K21(室间转运速率常效)明显延长,Vdss(稳态后的分布容积)明显增加,使谷浓度升高,说明组织中有蓄积,故造成肾毒性增加,因此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用每日一次的用药方案,即增加了血中药物的峰浓度,加上其较长的PAE(抗生素后效应),达到较好的杀菌效果,又降低了血中药物的谷浓度,减少了毒副反应的发生,使用药量更安全合理

2.3中速消除类(tl/2=4~8h)。

此类药主张3~4次/d的给药方案,最好1次/6h或1次/8h,使血药峰谷浓度波动在最小范围中,一方面比较安全,另一方面可减少晚上到次日早晨由于服药时间长引起血药浓度下降而造成疾病的复发,如氨茶碱、扑痫酮等。

但如此服药往往会影响患者的休息,为此缓释片将是这类药物的发展的方向,如茶碱缓释片等。

它们可使血中浓度维持12h~24h,每日仅需服2次(1次/12h)及1次即可。

2.4慢速消除类(tl/2=8~12h)。

此类药物主张2~3次/d的给药方案,最好为1次/8h或1次/12h。

如戊丙酸钠、硝苯吡啶。

由于病人长期服药,仍感2~3次/d的服药方法不便,为此,这类药物的缓释片也不少,如丙戊酸钠的缓释片,可维持血药浓度24h,硝苯地平控释片,可维持血药浓度12~24h。

2.5超慢速消除类(tl/2>24h)。

此类药物可1次/d或数日一次服用,但前者优于后者,因为1次/d服药剂量往往比隔日1次服药剂量小一倍,其血中药物浓度波动范围要小的多。

且每天定时定量服药,这样更安全,也比较符合人体的生理规律,如地高辛(tl/2=36~51h),利维爱(tl/2=48h)等。

2.6非线性动力学类。

此类药物tl/2随剂量的变化而变化,变化情况往往因人而易,用药剂量较难掌握。

若长期应用最好在血药浓度监测下调整用药方案,在接受治疗浓度时最好小剂量的增加服药量,以防血药浓度突然升高而中毒,如苯妥英钠等。

3.灵活掌握消除相半衰期

3.1影响tl/2的生理因素:

影响tl/2的主要生理因素为年龄,随着年龄的增长tl/2会明显延长,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老年人对低浓度有一定耐受性。

但对过高的浓度又比较敏感。

易出现中毒,也就是治疗窗变窄。

影响tl/2其次的因素为种族差异,不同种族的人群其药物代谢酶活性不同。

tl/2亦不同,就是同一种族,药物代谢酶也分快代谢与慢代谢(如异烟肼的N-乙酰化酶的快代谢型和慢代谢型),慢代谢比快代谢tl/2延长数倍或更多。

就必须引起重视,且其有家族遗传性。

3.2影响tl/2的病理因素:

影响消除相半衰期的主要病理因素为;以肝脏代谢为主的药物,在肝脏衰竭时tl/2明显延长,以肾排泄为主的药物,在肾衰竭时tl/2明显延长;心衰可导致全身脏器淤血,使药物的tl/2明显延长。

3.3药物相互作用的影响:

药物的相互作用亦可引起tl/2明显延长,此时最好结合血药浓度的监测来判断用药方案。

3.4最难以判断用药方案的患者为患有多种疾病,伴有多脏器损害。

病情在动态变化中。

药物相互作用又可能存在多种影响的患者。

此时,由于病情危重不允许有差错,干扰因素多,临床医师难以确定用药方案,此时可监测消除两点血浓度,C0(第一点),Cp(第二点)。

用K=-[1n(Cp/C0)]/t公式为(t为两点间隔时间),计算出tl/2=0.693/K,用此时的tl/2判断用药方案可达到良好的效果。

随着临床药学的发展,从常规用药方案逐步过渡到个体化用药方案。

消除相半衰期是个体化用药方案的一个重要参考因素,灵活掌握消除相半衰期,可使用药更合理,不仅可提高治疗效果,最大限度的减少药物的不良反应,还可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3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