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2242161 上传时间:2023-05-03 格式:DOC 页数:20 大小:26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6页
第6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7页
第7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8页
第8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9页
第9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10页
第10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11页
第11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12页
第12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13页
第13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14页
第14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15页
第15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16页
第16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17页
第17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18页
第18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19页
第19页 / 共20页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_第20页
第20页 / 共20页
亲,该文档总共20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2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doc

Tom整理,水平有限,欢迎指正==!

中医诊断学考试重点内容

绪论

一、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

中医诊断学的主要内容有诊法、辨证、诊断综合应用、病历书写。

诊法:

是中医诊察、收集病情资料的基本方法和手段,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

辨证:

是在中医学理论的指导下,对患者的各种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综合,从而对疾病当前的病位与病性的本质做出判断,并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思维过程。

二、中医诊断的基本原理

(一)、思外揣内;

(二)、见微知著;

(三)、以常衡变;(四)、因发知受

三、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

(一)、整体审察;

(二)、四诊合参;

(三)、病证结合;(四)、动静统一

四、望闻问切

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

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而知之谓之巧。

第一章望诊

一、神的概念

神:

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之神,即“神气”,指脏腑功能活动的外在表现;狭义之神,即“神志”,指人的意识、思维、情志活动。

二、望神的主要内容

望神的重点:

(一)、两目;

(二)、面色;

(三)、神情;(四)、体态

神气的判断:

一般将神的表现概括为得神、少神、失神、假神、神乱五类。

(1)、得神:

又称“有神”,其表现为神志清楚,语清目明,面色红润,体态灵活。

说明精气充盛,身体健康;若病而有神,则表明脏腑功能未衰,正气未伤,预后良好。

(2)、少神:

又称“神气不足”,其表现为精神不振,嗜睡健忘,目光乏神,面色淡白,肌肉松弛,倦怠乏力,少气懒言。

多因正气不足,精气轻度损伤,脏腑功能减退,多见于轻病或疾病恢复期。

(3)、失神:

又称“无神”,表现为精神萎靡,意识模糊,面色晦暗,表情淡漠,肌肉瘦削,动作失灵,循衣摸床,撮空理线,呼吸异常,气息微弱。

提示人精气大伤,脏腑功能严重受损,机能衰竭,预收不良。

可见于久病虚衰或邪实神乱的重病患者。

(4)、假神:

是指久病、重病患者,精气本已极度衰竭,突然出现神气暂时好转的“假象”。

古人喻为“回光返照”、“残灯复明”。

表现:

(1)、本已神识不清,却突然精神好转,语言不休,想见亲人;

(2)、本已目光晦暗,却突然目似有光而浮露;

(3)、本已面色晦暗枯槁,却突然颧红如妆;

(4)、本已久病卧床不起,却忽思下床活动;

(5)、本已毫无食欲或久不能食,却突然食欲大增或主动索食。

意义:

说明脏腑精气极度衰竭,正气将脱,阴阳即将离决,常为临终前的征兆。

(5)、神乱:

是指神志意识错乱失常。

主要表现为焦虑恐惧、淡漠痴呆、狂躁妄动、猝然昏仆,多见于脏燥、癫、狂、痫等患者。

三、望色

人体的色,望的是面色,分为常色和病色。

常色:

是指人体健康时面部皮肤的色泽。

我国正常人的常色特点是红黄隐隐,明润含蓄。

病色:

是指人体疾病时面部显示的色泽,特征是晦暗枯槁或暴露浮现。

四、常色

主色:

是指个人生来所有,一生基本不变的颜色。

客色:

是指因季节、气候、昼夜等外界因素变动而发生相应变化的肤色。

五、五色主病

(1)、青色:

主寒证、气滞、血瘀、疼痛、惊风。

具体见书P18-19

(2)、赤色:

主热证,亦可见于真寒假热之戴阳证。

(3)、黄色:

主脾虚、湿证。

(4)、白色:

主虚证、寒证、失血、夺气。

(5)、黑色:

主肾虚、寒证、水饮、血瘀、疼痛。

六、望态(异常症状)

(1)、颤动:

特点:

睑、面、唇、指、趾不时颤抖或振摇不定。

原因:

动风先兆或血虚筋脉失养。

(2)、手足拘急:

特点:

在手腕部屈曲,手指强直,在足表现为踝关节后弯,足趾挺直而倾向足心。

原因:

多为寒邪凝滞或气血亏虚,筋脉失养所致。

所属痹病。

(3)、手足蠕动:

特点:

手足时时擎动,动作迟缓无力,类似虫之蠕行。

原因:

多为脾胃气虚,血气生化不足,筋脉失养,或阴虚风动所致。

(4)、角弓反张:

特点:

患者颈项强直,脊背后弯,反折如弓。

原因:

为肝风内动,筋脉拘急之象。

(5)、猝然跌倒:

特点:

猝然神昏,口角歪斜,半身不遂。

原因:

多属中风。

七、囟门

囟门:

是婴儿颅骨结合处未完全闭合所形成的骨间隙,有前囟和后囟之分。

(1)、囟填:

即囟门突起。

多属实证,温病火邪上攻,多因热邪炽盛,或颅内水液停聚,或脑髓有病所致。

(2)、囟陷:

即囟门凹陷。

多属虚证,多因吐泻伤津,气血不足和先天肾精亏虚,脑髓失充所致。

(3)、解颅:

即囟门迟闭,骨缝不合。

此为先天肾精不足,或后天脾胃虚弱,发育不良所致的表现,多为佝偻病患儿,常兼“五迟”(立迟、行迟、发迟、齿迟、语迟)、“五软”(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肌肉软)等表现。

八、望目

“五轮学说”:

(1)、瞳仁属肾,称为水轮;

(2)、黑睛属肝,称为风轮;

(3)、两眦血络属心,称为血轮;(4)、白睛属肺,称为气轮;

(5)、眼睑属脾,称为肉轮。

会判断

1、目色

(1)、目赤肿痛——实热症;

(2)、两眦红赤——心火上炎;

(3)、白睛红赤——肺火;(4)、全目红赤——肝经风热;

(5)、目黄——白睛发黄——黄疸病;(6)、睑淡——血虚(贫血);

(7)、眼圈黑——肾虚水泛或寒湿下注。

2、目形

(1)、胞睑肿胀——气血瘀滞;

(2)、眼窝凹陷——吐泻伤津或气血虚衰;

(3)、眼球突出——痰浊阻肺或痰气壅结

3、目态

(1)、瞳孔缩小——肝胆火炽或中毒;

(2)、瞳孔放大——濒死征象或中毒;

(3)、目睛凝视——肝风内动;(4)、嗜睡露睛——脾虚清阳不升或津液大伤;

(5)、胞睑下垂——脾肾亏虚或脾气虚衰

九、望颈项

瘿瘤:

颈前结喉处,单侧或双侧有肿块突起,或大或小,可随吞咽上下移动,称为瘿瘤。

多因肝郁气结,痰凝血瘀,或因水土失调,痰气凝结所致。

瘰疬:

颈侧颌下有肿块如豆,累累如串珠,称为瘰疬。

多由肺肾阴虚,虚火灼液,结成痰核,或因外感风热时毒,气血壅滞于颈部所致。

十、望胸胁

1、扁平胸:

胸廓前后径较常人明显缩小,小于左右半径的一半,呈扁平形。

特点

2、桶状胸:

胸廓前后径较常人增大,与左右径几乎相等,呈圆桶状。

3、鸡胸:

胸骨下部明显向前突出畸形,形似鸡胸。

4、漏斗胸:

胸骨下段及其相连的肋软骨向内凹陷,形成漏斗状。

5、肋如串珠:

肋骨与肋软骨连接处变厚增大,状如串珠。

6、胸不对称:

一侧胸廓塌陷,肋间变窄,肩部下垂,脊骨常向对侧突出者,多见于肺萎、肺部手术后等患者;若一侧胸廓膨隆,肋间饱满,按之软,咳则引痛,气管向健侧移位者,多见于悬饮证或气胸患者。

7、乳痈:

妇女哺乳期乳房局部红肿胀痛,乳汁不畅,甚则破溃流脓,身发寒热。

十一、皮肤病症

1、斑疹

(1)、斑:

指皮肤出现的深红色或青紫色片状斑块,平铺于皮下,抚之不碍手,压之不褪色,可见再障,流脑,外伤后皮下淤血。

可由外感温热邪毒,或因脾虚血失统摄,阳衰寒凝气血,或因外伤后血不循经,外溢肌肤所致。

(2)、疹:

指皮肤出现红色或紫红色、粟粒状疹点,高出皮肤,抚之碍手,压之褪色。

多因外感风热时邪或过敏,或热入营血所致。

2、疮疡

(1)、痈:

红肿高大,跟盘紧束,焮热疼痛。

具有未脓易消,已脓易溃,疮口易敛的特点。

属阳证,多因湿热火毒蕴结,气血壅滞,热蒸肉腐成脓所致。

(2)、疽:

1)、发于皮肤肌肉间,初起局部有粟粒样脓头,焮热红肿胀痛,易向深部及周围扩散,脓头相继增多者,称为有头疽,属阳证,多因外感热邪火毒、内有脏腑蕴毒,凝聚肌表,气血壅滞而成。

2)、漫肿无头,皮色不变,无热少痛,具有难消、难溃、难敛,溃后易伤筋骨等特点者,称为无头疽,属阴证,多因气血亏虚,寒痰凝滞所致。

(3)、疔:

形小如粟,根深坚硬,状如钉丁,麻木疼痛,多发于颜面和手足等处。

病情变化迅速,容易造成毒邪走散。

多因竹木刺伤,或感受疫毒、疠毒、火毒等邪所致。

(4)、疖:

形小而圆,根浅局限,红肿不甚,容易化脓,脓溃即愈。

因外感火热毒邪,或湿热蕴结所致。

十二、舌诊的方法

望舌时,医者姿态可略高于患者,以便俯视口舌部位。

患者可以采用坐位或仰卧位,头略扬起,尽量张口,自然的将舌伸出口外,舌体放松,舌尖略向下,舌面平展,使舌体充分暴露。

望舌的顺序:

(一)、1)、先看舌尖;2)、再看舌中、舌边;3)、最后看舌根部。

(二)、先看舌质,后看舌苔

十三、舌面的脏腑分候

舌根

舌中

舌尖

肝胆

脾(胃)

心(肺)

十四、舌诊的注意事项

1、光线的影响;2、饮食或药品的影响;

3、口腔对舌象的影响;4、伸舌姿势的影响

十五、正常舌象

正常舌象,简称“淡红舌,薄白苔”。

具体来说:

1)、舌质荣润,舌色淡红,大小适中,舌体柔软灵活自如;

有可能出大题

2)、舌苔薄白均匀,苔质干湿适中,不黏不腻,揩之不去,其下有根。

正常舌象受内外环境变化的影响有:

(1)、年龄性别因素:

1、年龄:

年龄是舌象生理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

1)、儿童:

儿童阴阳稚弱,脾胃功能尚弱而生长发育快,往往处于代谢旺盛而营养相对不足的状态,故舌多淡嫩,舌苔偏少易剥;

2)、老人:

精气渐衰,气血常常偏虚,脏腑功能减退,气血运行迟缓,舌色多暗红。

2、性别:

舌象一般与性别无关,但女性受月经周期的生理影响,在经期可出现舌蕈状乳头充血而舌质偏红,或舌尖边部点刺增大,月经过后恢复正常。

(2)、体质禀赋因素:

由于先天禀赋的差异,每个人的体质不尽相同,舌象可以出现一些差异。

临床常见肥胖之人舌质多胖大色淡,消瘦之人舌体略瘦而舌色偏红。

裂纹舌、齿痕舌、地图舌等,均有属于先天性者,除有相应病理表现外,一般情况下并无诊断意义。

(3)、气候环境因素:

季节与地域的改变会引起气候、环境的变化,导致舌象发生相应的改变。

在季节方面,夏季暑湿盛行,舌苔多厚,或有淡黄色;秋季燥气当令,苔多偏薄偏干;冬季严寒,舌常湿润。

地域方面,东南地区偏湿偏热,西北及东北地区寒冷干燥。

当正常人的舌象异常时,要根据客观环境进行综合分析。

要求掌握特点,临床意义,加粗处为易考点!

十六、望舌质

(一)、望舌神

1、荣舌

特点:

舌质荣润红活,又生气,有光彩,舌体活动自如。

临床意义:

为气血充盛的表现,

(1)、常见于健康人;

(2)、在病中,虽病也是善候。

2、枯舌

特点:

舌质干枯死板,活动不灵。

临床意义:

为气血衰败的征象。

(二)、望舌色

1、淡红舌

特点:

舌色淡红润泽。

临床意义:

(1)、气血调和,常见于常人;

(2)、外感病初起,未及脏腑气血。

2、淡白舌

特点:

(1)、比正常舌浅淡;

(2)、舌色白,几无血色,称枯白舌。

临床意义:

主气血两虚、阳虚。

枯白舌主亡血夺气。

3、红舌

特点:

比正常舌色红,或呈鲜红色。

临床意义:

主热证(实热、阴虚)

4、绛舌

特点:

较红舌颜色更深,或略带红色。

临床意义:

主热盛证,里热亢盛,阴虚火旺。

5、青紫舌

特点:

(1)、全舌淡紫而无红色,称为青舌,也谓之水牛舌;

(2)、深绛而色暗,称为紫舌;

(3)、舌淡而泛现青紫者,为淡紫舌;

(4)、舌红而泛现紫色者,为紫红舌;

(5)、舌绛而泛现紫色者,为绛紫舌;

(6)、舌体局部出现紫色斑点,大小不等,称为紫斑或紫点。

临床意义:

主气血瘀滞,热毒炽盛,阴寒内盛,肺失宣肃或肝失疏泄所致。

(三)、望舌形

1、老、嫩舌

特点:

(1)、舌质纹理粗糙或皱缩,形色坚敛苍老,舌色较暗者,为苍老舌;

(2)、舌质纹理细腻,形色复胖娇嫩,舌色浅淡者,为娇嫩舌。

临床意义:

老舌多主实证;嫩舌多主虚证。

2、胖、瘦舌

特点:

(1)、舌体比正常舌大而厚,伸舌满口,称为胖大舌;

(2)、舌体肿大满嘴,甚至不能闭口,伸出则难以收回,称为肿胀舌;

(3)、舌体比正常舌瘦小而薄,称为瘦薄舌。

临床意义:

(1)、胖大舌多主水湿、痰饮内停;

(2)、肿胀舌多主湿热、热毒上壅;

(3)、瘦薄舌多主气血两虚、阴虚火旺。

3、点、刺舌

特点:

(1)、点,指突起于舌面的红色或紫红色的点;

(2)、刺,指舌乳头突起如刺,摸之棘手的红色或黄黑色点刺。

临床意义:

主脏腑热极,或血分热盛:

舌尖点刺——心火亢盛;

舌中点刺——肠胃亢盛;

舌根点刺——肝胆亢盛。

4、裂纹舌

特点:

舌面上出现各种形状的裂纹、裂沟,深浅不一,多少不等。

临床意义:

主阴血亏虚、脾虚湿侵。

5、齿痕舌

特点:

舌体边缘有牙齿压迫的痕迹,又称齿印舌。

临床意义:

主脾虚、湿盛证。

(四)、望舌态

1、萎软舌

特点:

舌体软弱,无力伸缩,萎废不用。

临床意义:

主气血俱虚,阴亏已极。

2、强硬舌

特点:

舌体板硬强直,失于柔和,屈伸不利,甚至语言謇涩。

临床意义:

主热入心包、热盛伤津、风痰阻络。

3、歪斜舌

特点:

伸舌时舌体偏向一侧,或左或右。

临床意义:

多主中风或为中风先兆。

4、颤动舌

特点:

舌体震颤抖动,不能自主。

临床意义:

多主肝风内动。

5、吐弄舌

特点:

(1)、舌伸于口外,不即回缩者,称为吐舌;

(2)、舌微露出口,立即收回,或舌舐口唇四周,掉动不停者,称为弄舌。

临床意义:

多主心脾有热。

6、短缩舌

特点:

舌体卷短、紧缩,不能伸长,甚者伸舌难以抵齿。

临床意义:

主寒凝、痰阻、血虚、津伤。

(病情为重)

十七、望苔质

(一)、望苔质

1、薄、厚苔

特点:

(1)、透过舌苔能隐隐见到舌质者,称为薄苔,又称见底苔;

(2)、不能透过舌苔见到舌质者,称为厚苔,又称不见底苔。

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邪正的盛衰和邪气的深浅。

2、润、燥苔

特点:

(1)、舌苔润泽有津,干湿适中,称为润苔;

(2)、舌面水分过多,扪之湿滑,甚者伸舌欲滴,称为滑苔;

(3)、舌苔干燥,望之干枯,扪之无津,甚则舌苔干裂,称为燥苔;

(4)、苔质颗粒粗糙如砂石,扪之糙手,称为糙苔。

临床意义:

主要反映津液的盈亏和输布情况。

3、腻、腐苔

特点:

(1)、苔质颗粒细腻致密,融合成片,如涂有油腻之状,紧贴舌面,揩之不去,刮之不脱,称为腻苔;

(2)、苔质颗粒疏松,粗大而厚,形如豆腐渣堆积舌面,揩之不易去,称为腐苔;

(3)、若舌上黏厚一层,有如疮脓,则称脓腐苔。

临床意义:

皆主痰浊、食积;脓腐苔主内痈。

4、剥(落)苔

特点:

舌面本有舌苔,疾病过程中舌苔全部或部分剥落,脱落出光滑无苔。

临床意义:

主胃气不足,可测胃阴损伤,或气血两虚。

5、偏、全苔

特点:

(1)、舌苔遍布舌面,称为全苔。

(2)、舌苔半布,偏于前、后、左、右某一局部,称为偏苔。

临床意义:

病中见全苔,常主邪气散漫,多为湿痰中阻之征。

舌苔偏于某处,常提示该处所候脏腑有邪气停聚。

6、真、假苔

特点:

(1)、舌苔坚敛着实,紧贴舌面,刮之难去,像从舌体上长出者,称为有根苔,此属真苔;

(2)、舌苔不着实,似浮涂舌上,刮之即去,不像从舌上自生出来的,称为无根苔,即是假苔。

临床意义:

对辨别疾病的轻重、预后有重要的意义。

(二)、望苔色

1、白苔

临床意义:

为正常舌苔,亦主表证、寒证。

2、黄苔

临床意义:

主热证、里证。

3、灰黑苔

临床意义:

主阴寒内盛,或里热炽盛等

十八、常见舌象及其临床意义简表

舌象

简称

临床意义

舌质

舌苔

薄白

淡红舌,薄白苔

健康人;风寒表证;病势轻浅

白苔

舌尖红,白苔

风热表证;心火亢盛

白似鸡粉

淡红舌,积粉苔

瘟疫初起;或有内痈

白腐

淡红舌,白腐苔

痰食内停;胃浊蕴热

黄白相兼

淡红舌,黄白苔

外感表证将要传里化热

白腻而厚

淡红舌,白厚腻苔

湿浊痰饮内停;食积胃肠;寒湿痹症

薄黄

淡红舌,薄黄苔

里热轻证

黄干少津

淡红舌,黄干苔

里热伤津化燥

黄腻

淡红舌,黄腻苔

里有湿热,痰热内蕴,食积化热

灰黑湿润

淡红舌,灰黑润苔

寒证;阳虚

白而干燥

红舌,白干苔

邪热入里伤津

白而浮垢

红舌,白垢苔

正气亏虚;湿热未净

白黏

红舌,白黏苔

里热夹痰湿;阴虚兼痰湿

薄黄少津

红舌,薄黄干苔

里热证,津液已伤

厚黄少津

红舌,厚黄干苔

气分热盛,阴液耗损

黄腻

红舌,黄腻苔

湿热内蕴;痰热内结

黑而干燥

红瘦舌,黑干苔

津枯血燥

焦黄干燥

绛舌,焦黄苔

邪热深重;胃肠热结

黑而干燥

绛舌,黑干苔

热极伤阴

无苔

绛舌,无苔

热入血分;阴虚火旺

黄燥

紫舌,黄燥苔

热极津枯

焦黑而干

紫舌,苔黑干焦

热毒深重,津液大伤

白润

青舌,白润苔

阴衰寒盛;气血凝滞

无苔

淡白舌,无苔

久病阳衰;气血俱虚

透明

淡白舌,无苔

脾胃虚寒

边薄白中无

淡白舌,中剥苔

气血两虚;胃阴不足

淡白舌,白苔

阳气不足;气血虚弱

白腻

淡白舌,白腻苔

脾胃虚弱,痰湿停聚

灰黑润滑

淡白舌,黑润苔

阳虚内寒;痰湿内停

十九、望小儿指纹

望小儿指纹:

又称望小儿食指络脉,是观察3岁以内小儿食指掌侧前缘部的浅表络脉形色变化以诊察病情变化的方法。

二十、病理小儿指纹

1、浮沉分表里;2、红紫辨寒热;

3、淡滞定虚实;4、三关测轻重。

第二章闻诊

一、发声

金实不鸣:

为新病实证,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痰湿壅肺,肺气不宣所致。

金破不鸣:

为久病虚证,多因阴虚火旺,肺气不足,肺失所养所致。

二、语言

1、谵语:

神识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者,称为谵语。

多由邪实内扰神明所致,属实证。

2、郑声:

神识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语声低弱模糊者,称为郑声。

多因久病脏气衰竭,心神散乱所致,属虚证。

三、呼吸

喘:

即气喘。

指呼吸困难、短促急迫,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动,难以平卧,其发病多与肺肾等脏腑有关.

哮:

指呼吸急促似喘,喉间有哮鸣音,常反复发作,缠绵难愈。

多因痰饮内伏,复感外邪而诱发。

喘不兼哮,但哮必兼喘。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四、咳嗽

顿咳:

咳呈阵发连续不断,咳止时常有鸡鸣样回声,又称“百日咳”。

风寒

寒痰

响亮多属热

沉闷多属寒

燥邪

阴虚

干咳多属燥

低弱多属虚

白喉:

咳声如犬吠,伴有声音嘶哑,呼吸困难,喉中有白膜生长,擦破流血,随之复生,为时行疫毒攻喉所致。

古人将咳嗽分为三种:

(1)、有声无痰谓之咳;

(2)、有痰无声谓之嗽;

(3)、有痰有声谓之咳嗽。

五、呃逆

呃逆:

指从咽喉发出的一种不自主的冲击声,呃呃作响,声短而频,不能自制的症状。

俗称“打嗝”,是胃气上逆的表现。

填空!

六、嗳气

嗳气:

指胃中气体上出咽喉所发出的一种声长而缓的症状。

俗称“打饱嗝”,古称“噫”。

七、太息

太息:

又称叹息,指患者情志抑郁,胸闷不畅时发出的长吁或短叹声。

常是情志不遂,肝气郁结的表现。

八、病室之气

病室有尿臊味,多见于水肿晚期患者;

病室有烂苹果样气味,多见于重症消渴病患者;

病室有蒜臭味,多见于有机磷农药中毒。

第三章问诊

一、主诉

主诉:

是患者对就诊时原因的叙述,即促使患者就诊的最痛苦的症状、体征及其持续时间。

二、张景岳:

《十问歌》

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胸腹,七聋八渴俱当辨,

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女由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

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三、问寒热

寒:

恶风:

指患者遇风觉冷,避之可缓;

恶寒:

指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仍不能缓解;

畏寒:

指患者自觉怕冷,多加衣被或近火取暖能够缓解。

四、恶寒发热

1、恶寒重发热轻:

患者感觉怕冷明显,并且轻微发热的症状。

由外感风寒之邪所致,是风寒表证的特征。

因寒为阴邪,其性收引,寒邪袭表,腠理闭塞,卫阳郁闭于内,肌表失于温煦,故恶寒明显而发热轻。

2、恶寒轻发热重:

患者自觉发热较重,同时又有轻微怕冷的症状。

由外感风热之邪所致,是风热表证的特征。

因风热为阳邪,易致阳盛,阳盛则热,故发热明显;风热袭表,卫气功能失常,温煦失职,故同时有轻微恶寒。

五、潮热

潮热:

指按时发热,或按时热势加重,如潮汐之有定时的症状。

特点和临床意义

1、阳明潮热:

日晡发热明显,且热势较高,亦称为日晡潮热。

阳明经气旺于申时,因胃肠燥热内结,正邪斗争剧烈,故在此时热势加重。

常见于伤寒之阳明腑实证。

2、阴虚潮热:

午间和夜间有低热,兼见颧红、盗汗、五心烦热(即胸中烦、手足心发热而喜就凉处)等症;严重者,感觉有热自骨内向外透发者,称为“骨蒸潮热”,多属阴虚火旺所致。

由于阴液亏损,不能制阳,机体阳气偏亢,午后卫阳渐入于里,夜间卫阳行于里,使体内偏亢的阳气更盛,故见发热。

3、湿温潮热:

午后热甚,兼见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但们之稍久即感灼手)、头身困重等症。

因湿邪黏腻,湿遏热伏,故身热不扬;午后阳气盛,故午后发热明显。

是湿热证特有的一种热型,常见于湿温病。

六、特殊汗出(特点和临床意义)

1、自汗:

指醒时经常出汗,活动后尤甚。

常兼见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或畏寒肢冷等症状,多见于气虚证或阳虚证。

2、盗汗:

睡时汗出,醒则汗止的症状。

常兼见潮热,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状,多见于阴虚证。

3、绝汗:

指病情危重的情况下,出现大汗不止的症状。

常是亡阴或亡阳的表现,属危重证候,故其汗出谓之绝汗,又称为脱汗。

4、战汗:

指患者先恶寒战栗而后汗出的症状。

因邪盛正衰,邪伏下去,一旦正气来复,正邪剧争,就可出现战汗。

常见于外感热病或伤寒邪正剧烈斗争的阶段,是疾病发展的转折点。

七、问疼痛的性质(会判断)

具体见书P83-84

如:

气滞——胀痛;血瘀——刺痛;

寒——冷痛;热——灼痛

九、心悸

心悸:

指患者自觉心跳不安的症状。

包括惊悸和怔忡,多是心与心神病变的反应。

惊悸:

因受惊而发,或心悸易惊者,谓之惊悸。

怔忡:

无明显外界诱因,心跳剧烈,上至心胸,下至脐腹,悸动不安者,谓之怔忡。

十、问耳目(特点及临床意义)

目昏:

是指视物昏暗,模糊不清的症状。

可由气虚、肝血不足、肾精亏耗,目失所养而致。

雀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